Tuesday, 31 December 2013
紐元成最高息貨幣 - 雅虎財經
紐元成最高息貨幣 1個月利率達2.8厘 - 雅虎財經 2013dec31
新西蘭有望在明年上半年成為首個宣布加息的發達國家,紐元作為高息貨幣「賺息又賺價」的時代,可望重臨。觀乎現時本港銀行外幣存款利率,紐元息率1個月利率高達2.8厘,1年利率更高達3.5厘(見附表),高於澳元及人民幣,是高息貨幣中吸引力最強者。
新西蘭央行12月中議息後,行長惠勒揚言,有需要就會上調利率,務求把通脹控制在2%左右,刺激紐元兌美元一度急漲0.68%至83.14美仙。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加息舉動將為紐元帶來支持。有分析預計新西蘭央行將於3月加息,亦有預測加息最早是1月30日議息會議後。
以往不斷升值、頗受存戶歡迎的澳元,由於澳央行有意壓低匯價,今年慘瀉15%,作為高息貨幣的吸引力大減。相反,由於新西蘭內需強勁,紐元表現較平穩,兌美元年初至今跌約0.7%,兌澳元則大升16%,反映資金由澳元流向紐元。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經濟及策略師何文俊預計,紐元明年有機會成為最高息貨幣,主因新西蘭經濟穩定,農產品出口不如石油和黃金等易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東方匯理指,基於對內地明年經濟增長料超逾7%的預期,相信商品貨幣如澳元紐元,明年走勢應該不俗。
恒生銀行投資產品及顧問業務主管李佩珊上周表示,新西蘭移民人數續增,帶動房屋及內需不斷增長,而基督城災後重建,續推動勞工及建築業持續增長,中期通脹壓力將升溫,新西蘭央行大有機會在明年開始加息,料紐元將在2014年跑贏其他商品貨幣。
不過,外幣存款始終有匯兌風險,到最後有機會「賺息蝕價」,投資者宜有心理準備。美國聯儲局退市引發的資金轉向及美元轉強,或令商品貨幣繼續受壓,紐元上周五曾跌至81.5美仙,本周再彈上82美仙。彭博社綜合34名分析師預測,至明年首季完結紐元匯價料為81美仙,較現價(約82.04美仙)有1.27%的下跌空間。為降低風險,存戶可待新西蘭央行落實加息後,始敘造紐元定存。
.END
ARTICLE PREVIEW - Creating the Best Workplace on Earth by Rob Goffee and Gareth Jones
ARTICLE PREVIEW - Creating the Best Workplace on Earth by Rob Goffee and Gareth Jones
http://hbr.org/2013/05/creating-the-best-workplace-on-earth/
Suppose you want to design the best company on earth to work for. What would it be like? For three years we’ve been investigating this question by asking hundreds of executives in surveys and in seminars all over the world to describe their ideal organization. This mission arose from our research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enticity and effective leadership. Simply put, people will not follow a leader they feel is inauthentic. But the executives we questioned made it clear that to be authentic, they needed to work for an authentic organization.
What did they mean? Many of their answers were highly specific, of course. But underlying the differences of circumstance, industry, and individual ambition we found six common imperatives. Together they describe an organization that operates at its fullest potential by allowing people to do their best work.
We call this “the organization of your dreams.” In a nutshell, it’s a company whe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re nurtured; information is not suppressed or spun; the company adds value to employees, rather than merely extracting it from them; the organization stands for something meaningful; the work itself is intrinsically rewarding; and there are no stupid rules.
The “Dream Company” Diagnostic
These principles might all sound commonsensical. Who wouldn’t want to work in a place that follows them? Executives are certainly aware of the benefits, which many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ake these two examples: Research from the Hay Group finds that highly engaged employees are, on average, 50% more likely to exceed expectations than the least-engaged workers. And companies with highly engaged people outperform firms with the most disengaged folks—by 54% in employee retention, by 89% i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by fourfold in revenue growth. Recent research by our London Business School colleague Dan Cable shows that employees who feel welcome to express their authentic selves at work exhibit higher level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dividual performance, and propensity to help others.
Yet, few, if any, organizations possess all six virtues. Several of the attributes run counter to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ingrained habits. Others are, frankly, complicated and can be costly to implement. Some conflict with one another. Almost all require leaders to carefully balance competing interests and to rethink how they allocate their time and attention.
So the company of your dreams remains largely aspirational. We offer our findings, therefore, as a challenge: an agenda for leader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aim to create the most productive and rewarding working environment possible.
Let People Be Themselves
When companies try to accommodate differences, they too often confine themselves to traditional diversity categories—gender, race, age, ethnicity, and the like. These efforts are laudable, but the executives we interviewed were after something more subtle—differences in perspectives, habits of mind, and core assumptions.
The vice chancellor at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universities, for instance, would walk around campus late at night to locate the research hot spots. A tough-minded physicist, he expected to find them in the science labs. But much to his surprise, he discovered them in all kinds of academic disciplines—ancient history, drama, the Spanish department. ...
.END
人幣續強今勢上衝 - 太陽報
人幣續強今勢上衝 - 太陽報 2013年12月31日
民幣匯價保持強勢,其中間價和收市價昨日同創○五年以來新高。在岸人民幣(CNY)兌1美元收市報6.0618元,較上周五的收市價升68點子,是連升兩日。
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價已升值近2.8%。分析指,人民銀行若有意讓人民幣升值3%,人民幣匯價今日可望再創新高。人民幣中間價昨日報6.1024元兌1美元,較上周五再升26點子,分析指反映人行有意讓人民幣保持強勢。
台銀行高息搶定存
由於預期人民幣明年仍會升值,增加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的意欲,台灣多家銀行推出人民幣定存優惠搶奪人民幣資金,一年期年利率可達3%或以上,原因是離岸市場的人民幣貸款利率約為4至5%,銀行仍有不少「水位」可賺。
為吸納資金,台灣不少銀行鼓勵民眾將新台幣定存解約,然後再轉存人民幣,息率亦相當吸引。當地傳媒報道,一年期人民幣定存息介乎3至3.2%,入場門檻由最低的1萬元人民幣,至最高的40萬元人民幣不等。由於息率相對吸引,台灣業界估計,這項轉存計劃短期內可吸納300億元人民幣資金。
港人幣定存息料到頂 太陽報 – 2013年12月30日週一
本港銀行人民幣定期存款息率,今年中曾因內地鬧錢荒,跟隨上海銀行同業拆息(Shibor)抽高。但隨着本港人民幣資金池續擴張,銀行不用再以高息搶客,銀行界料明年人民幣定存息率3厘以上將買少見少。
今年六月內地鬧錢荒,連帶部分本港銀行如交銀香港的人民幣定存息率,一度高見5.5厘,然而年底本港人民幣定存息率沒有再度跟隨Shibor抽高,包括滙豐及中銀香港(02388)在內多家大行,更調低人民幣定存息率,與近期內地資金成本上升趨勢背馳。
永隆銀行存款部主管龔志明解釋,十月至十二月本港人民幣定存息率沒有跟隨內地拆息抽高 ,因為香港人民幣資金池續在擴張,而且人民幣愈來愈吸引,銀行不用再以高息吸存款。
年息未必再有3厘
該行10萬元人民幣以上新資金的一年期定存息率為3.2厘,「跨年效應」過後,會有20點子下調空間,跌至3厘水平,與部分本港中資銀行看齊,預期明年一年期人民幣定存息率維持3厘以上銀行會愈來愈少。
渣打香港及大中華存款及按揭業務主管王維憲早前曾預期,明年人民幣存款息率維持於2.5至3厘,當中靠近2.5厘的時間居多。
.END
“卖地收入创新高”或是楼市转向标志2013-12-31 02:30:08 新京报
■ 一家之言
1980年的香港土地市场,亦曾“卖地收入创纪录”,该年度香港土地出让金高达上一年度近4倍,但是经过1981年的震荡微降之后,1982年香港土地市场和楼市随即进入崩盘阶段。
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全国主要的54城市合计住宅签约套数为303.19万套,比去年同期的267万套上涨幅度达到了12.5%。全年成交预计达到了305万套,创造历史第二高点,仅次于2009年的322万套。楼市的火爆也促进了土地的成交,有统计数据称,截至12月23日,北上广深土地出让金均创下历史新高,合计高达5014亿元,相比2012年全年的2005亿元,上涨幅度达到了150%。
其实,本轮土地市场出现的“量价齐升”,不仅存在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更是全国各大城市的普遍现象——据统计,今年1-11月,全国300个城市各类土地共成交12.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1%,其中住宅用地成交4.6亿平方米,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同比大幅增长34.2%。与此同时,今年1-11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7万亿元,同比增长62.2%。
我国各大城市土地出让金大幅上升的态势,不仅令部分市场人士为之担忧,“高地价会导致房价的上涨压力吗?”
依照常理推之,土地出让金的大幅上升,必然会导致未来房价的水涨船高。但是,如果细加思考本轮土地出让金大幅上升的背后因素,我们可能没有必要为未来房价大幅上涨过于忧心。
这是因为,本轮土地市场出现的“量价齐升”现象,其背后并非是强大的刚性需求支撑,而是与过去两年土地市场受政策抑制、以及人民币升值背后的不动产投资升值预期有关,尤其与地方政府债务高压下的主导推动有关。
过去两年,受楼市调控高压、以及实体经济不振的影响,全国城市土地出让金自2010年起持续降低,2011年相比2010年减少15.4%(以100城市为参照样本),2012年则在此基础上再次减少12.6%(以300城市为参照样本),由此看来,今年我国土地市场的“量价齐升”,部分可视为过去两年土地市场萎缩的相对反弹。
而人民币今年以来的强劲升值态势,亦实际上助长了未来房地产升值的预期,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已逾2.7%,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更是屡创汇改以来新高。而在A股持续不震、存款利率尚未市场化之下,民间资本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涌入房地产市场,以对赌在人民币强劲升值态势下的未来不动产升值。
与上述相比,更为核心的是,自2009年大规模刺激导致地方政府产生巨额债务后,近几年,我国地方政府整体债务不减反增,审计署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而在地方债务持续高企、税收分配比例仍未向地方倾斜之下,地方政府欲保证地方财政的正常维持,只能将手伸向土地市场。而只要楼市景况稍见好转,地方政府则更会“两手并抓”,一是暗自松绑年初“国五条”以推动房价上涨,二是大幅增加土地供应量。
但是,土地市场持续萎缩后的相对反弹、以及人民币强劲升值所带来的不动产追随性升值,仅仅是阶段性的“利好”堆砌,而没有真正的刚性需求作支撑,无论是楼市、还是土地市场的短暂好转,均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
而论及地方政府主导推动的土地市场“量价齐升”,在本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加强保障性住房”、“推动农地公平入市”后,不仅极难持续,而且还可能是我国楼市彻底转向的另类标志——1980年的香港土地市场,亦曾“卖地收入创纪录”,该年度香港土地出让金高达上一年度近4倍,但是经过1981年的震荡微降之后,1982年香港土地市场和楼市随即进入崩盘阶段,地价和房价该年度跌幅普遍高达50%,香港土地出让金直到1993年才得以反超1980年的水平。
□杨国英(财经评论人)
2013年逾30名国企高管落马 2013-12-31 02:30:14 新京报
今年以来,国企领域反腐力度持续加大;分析称,密集反腐将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注入积极力量
2013年,反腐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对于国企而言,可谓是“打虎”之年。
记者粗略统计,2013年国有企业高管级别的领导落马者约31人。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新一轮国企改革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有观点认为,密集的国企反腐,将对新一轮国企改革,注入一股积极的力量。
在改革过程中,国资委的定位也将随之变化。“老纪委”出身的新任国资委主任张毅,自9月份开始负责国资委全面工作后,多次着重强调国资系统纪律问题和领导人员廉政的重要性,也让外界对其上任后,在反腐方面的动作更加期待。 新京报记者 赵嘉妮
■ 分析
反腐将为国企改革清障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国企改革已经开启,国企高管反腐,或为改革助力。分析称,中共高层反腐铁拳打向国企“老虎”,亦有借震慑“龙头”为下一步国企改革清障之意。
此前,某门户网站进行了名为“国企沦为腐败高发地、多名国企老总落马”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超过48000票中,对于“如何看待十八大以来中央打击国企腐败”,有60%的网友认为,这是“为国企改革清障,反腐就是去除国企改革的利益阻碍。”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制度研究室副主任余菁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反腐和改革都需要把国企领导人放在一般企业家的轮廓里,让其受市场竞争的逆约束。现在因为国企并未纯粹市场化,管理者绩效不透明,不易被观察和评价。她表示,根据上述改革思路,国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会使得管理者能见度提高。
“国企腐败,直接导致国有企业的利益损耗,间接带来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对国有企业提高效益、产业升级等需求产生阻碍作用。”国企改制重组专家、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波善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如果不反腐,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可能会有更多人想在改革过程中浑水摸鱼。
.END
Monday, 30 December 2013
不小心說了真話 - 余杰
不小心說了真話 - 余杰 蘋果日報 2013年12月30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230/18571788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回憶,1992年因與薄熙來是「哥們」而承接大連市拆遷改造工程。美聯社
在海南三亞的財經論壇上,國家能源委專家諮詢委主任張國寶,說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曾被朋友揶揄,人行政策造成了大量銀行壞賬,吳曉靈情急之下回擊,「沒有那麼多壞賬,中國哪來那麼多富人?」
吳曉靈情急之語,卻道破天機:鄧小平所謂的「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根本不是讓普通人勤勤懇懇、自力更生地富起來。先富的關鍵條件,是你能不能打贏「拼爹」的戰役。
中國的潛規則是:讓「太子黨」和「關係戶」們肆無忌憚地蛇吃鯨吞,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將銀行裏的國有資產和民眾的血汗錢轉入自己的腰包。三十年來,造就了一個富可敵國的權貴階層。
在這個權貴階層中,萬達集團的董事長王健林是最新放榜的「首富」。當眾人紛紛質疑他與薄熙來的關係時,在央視舉辦的一場晚宴上,他特意作了撇清。
據財經網報道,一九九二年,創立僅四年的萬達集團,在時任大連市長薄熙來等的鼓勵下,承接了市政府的拆遷改造工程。王健林說,那個項目不僅未能獲利,反倒讓萬達差點破產,「我一衝動就接下來了,覺得都是哥們。結果我運氣不好,一九九二年底發佈了六號檔,停止房地產一切融資,當時我協議都簽了。老百姓們鬧事、靜坐示威,市政府出面開會,決定給我融資,可是融資遲遲不能到位,那段時間簡直是夜不成寐。」
王健林的意思是,他沒有從薄熙來那裏撈到好處,還大大虧了一筆;不過,倒不是薄有意坑他,而是中央經濟政策有了變化。他本想以此跟已淪為階下囚的薄熙來劃清界限,不料卻說漏了嘴。「覺得都是哥們」這六個字,可謂擲地有聲。甚麼人才能狂妄到與市長大人稱兄道弟、勾肩搭背?若王是一個從不走歪門邪道、遵循商業倫理的好商人,薄又怎會跟他是「哥們」?而王沒有成為被薄熙來案件拖下水的徐明,只能說明他有着更敏銳的觸覺,像鐵達尼號上的老鼠一樣,即時捕捉到船要沉沒的訊息,立即棄船而去。
你若不是太子黨,銀行的金庫怎能變成你的囊中物?你若不是太子黨的「哥們」,你如何能脫胎換骨成為中國的首富?
余杰
落實新國九條 保投資者挽股市 - 易憲容 香港經濟日報 2013年12月30日
繼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意見出台後,12月27日國務院又公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下稱「新國九條」)。
新國九條分別從投資者的適當性、分紅、回購、透明度、知情權、賠償機制、強化教育等方面入手,闡述如何保護股市中小投資者的權益,整頓市場,提振國內股市的信心。
新國九條的出台大方向是正確的,也是一個股市走向成熟的重要舉措。所以它的推出被市場視為重大利好,幾個星期來持續下跌的中國股市,當天創下一個多月以來最大單日漲幅。
中小投資者任由魚肉 失信心
對於中小投資者來說,無論是金融市場專業知識,還是對某類上市公司的專門知識,都永遠處於弱勢地位,既無法運用其知識進行優化投資組合,也沒法分析某些企業或行業市場前景及風險。
加上中小投資者的財力與自我保護能力都十分有限,無法判斷股票風險定價的合理性和做出理性決策,反之制度規定不健全、信息披露不足、陳述性誤導、重大事項的遺漏等,都可能導致他們遭受損失。新國九條就是要從各種方面保護中小投資者。如同新股發行意見一樣,新國九條同樣將成為國內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又一項基礎性制度。
近6年來中國股市為何與實體經濟增長背道而馳?原因或有很多,如上市公司治理不規範、股市完全成了大股東圈錢市場、市場內幕交易嚴重、股市定價機制不合理、政府對市場管制過多等,但最重要的是當前國內股市完全成了大股市任意魚肉中小投資者的市場,令絕大多數中小投資者進入市場都面臨着血本無歸的風險,從而讓他們對股市完全失去信心。
新國九條的出台就是要改變當前局面,讓中小投資者利益得到保護,而當中的核心問題包括:
完善回購以股代息 惠投資者
一是有一個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即中小投資者進入這個市場,並不因為其天然的弱勢處於市場不平等的狀況(如市場准入與退出公平、交易操作規則的公平、信息獲得的公平等)。早幾年,市場以政府權力為主導,凡是通過政府權力進入市場者都能獲利,而自由進入市場者都可能受到侵害。而放鬆政府對市場各種管制及保證信息披露的公開透明,則是公平公正交易平台的基石。新國九條及新股發行意見對此都十分強調,但要保證真正實施還不易。
二是中小投資者進入股市都是預期獲利而來。由於以往投資回報制度的缺陷,使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受到各個方面侵害。投資者除非在股市中短炒,想希望上市公司合理回報根本上就不可能。在新國九條中,把如何優化投資回報機制放在突出的地位,並制定相關制度安排,如多種形式分紅、市場溢價的資本得利、優化投資回報管理等。而最為亮點的地方有:完善回購制度、「以股代息」、把利潤分配與融資和再融資結合起來等。
三是當中小投資者利益受到侵害時,如何解決、賠償、救助等。這又包括兩方面:一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時能夠有低成本的解決、賠償或救助方面。以往制度上的嚴重缺陷,使得許多重大事件不了了之。新國九條有不少新規定,比如建立專業性的第三方公益性的調解機構、上市公司退出引入保險制度、設立風險救助基金等。
政府退出主導 確保司法獨立
另方面是嚴厲打擊證券市場違法行為問題。以往國內證券市場違法行為盛行,就在於違法成本低、打擊力度不夠等,從而讓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受到嚴重傷害,但是在新國九條中,有一系列嚴格的規定,問題是如何能真正落實。
在新國九條中,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還在投資者知情權、上市公司投票權等方面有新的規定。而當中的主要難點在於:
一是如何保證政府能夠逐漸退出對市場的主導作用,真正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否則要達到新國九條的目標並非容易;
二是新國九條如何通過公共決策的方式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平衡市場當事人的利益關係;
三是司法制度的獨立性如何,如無司法制度的獨立性,最好的保證中小投資者利益的法律制度都無法落地;
四是法律成本高低問題,如保證中小投資者利益的法律成本過高,一些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受到傷害時根本就無法通過法律的程序來解決。相關法律也可能成為大股東的法律;
五是當前既得利益集團對股市的強勢問題。這既有政府對市場主導因素,使得一些股市經濟問題往往取決於政治因素,也有中小投資者的市場力與大股東的市場力嚴重力量對比懸殊的問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時,無法通過司法途徑得到公平公正判決等。
總之,新國九條又是一項中國股市的基礎性制度確立,其大方向是正確的,目前問題是如何來實施或落地。
打破官本位才有市场的决定作用 蔡永飞 东方早报 2013-12-27 06:44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通过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通过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笔者以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并不容易,因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是打破现存的政府起决
定性作用的体制,即官本位体制。事实上,按照李克强总理的看法,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官本位的利益结构,在历史上往往要头破血流才能触动。
所谓官本位,就是社会上只有官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种人,一切资源都由官以权力来配置,并且权力与资源相向而行,权力要控制资源,资源也追逐权力。并且由于不存在其他权力,因而管理者是不受制约的。计划经济时代是我国官本位体制的鼎盛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有专家认为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已达到70%左右,官本位的空间已经小了很多。
但事实上,官本位的力量仍然强大,否则就不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并且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作为目标了。
官本位为害最突出的有三点。
一是扭曲人格。由于资源由权力所掌控,所以人们要想生活,要想发展,就都需要依靠权力,追逐权力,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无权者对于掌权者的人身依附乃至精神依附。掌权者和无权者始终处于不平等地位。不管是什么样的权力,其掌控的是什么样的资源,都需要需求者对其卑屈逢迎才能分享。相比之下,官本位对官场自身伤害最深,不仅以权寻租的存在日益损伤政府权力的权威性,尤其是权力往往使人格扭曲,以至于官场中说假话成为普遍现象,选择性地说真话就算是正直的人了。
二是扭曲社会结构。官本位给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使社会呈金字塔结构。在任何社会,控制资源的权力都不可能由一个人掌握,而都需要一定形式的分解。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多采取横向分权的方式,因此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扁平化社会结构。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特色的分权方法是纵向分权,即由大权力控制中权力、中权力控制小权力,因而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一种依靠压力控制社会的体制。
三是扭曲地域关系。金字塔形社会结构不仅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也体现在地域关系上。由于大权力控制更多资源,就形成了大城市,那里的资源更多更好;中权力控制一部分资源,就形成了中等城市;小权力控制的资源更少,就形成了小城市。离权力中心最远的是农村区域,于是那里的资源被拿到城市里,人们也倾向于选择离开农村。
官本位体制也有其优点,比如说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它的缺点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权力的过度控制,往往使人际和社会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而缺乏活力,从而抑制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创造力,使社会系统自身的发展不可持续。最严重的是,行使权力越来越依赖强制性,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压力也必然带来抵抗和不稳定因素,这样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带来系统自身的崩溃。中国历史上的周期性社会大动荡,就是官本位体制的必然结果。选择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代替官本位,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所谓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是社会上只有平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两种人,政府只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服务者,是市场规则的维护者和市场关系的仲裁者,但不是领导者。对于资源的控制和配置来说,由于市场总是选择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因而效率和效益往往是最佳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最大优点,就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并且以竞争激发人们的生产力、创造力。
很明显,市场体制不仅与官本位体制天然对立,而且对其具有致命杀伤力。当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市场规则不断完善,官本位的金字塔形结构终将为扁平化的社会结构所替代。而这一变革对于历史上一直实行官本位体制的中国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必将带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尽管官本位体制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其既得利益者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但毕竟,即便官本位体制内的许多人,也已认识到官本位体制的不可持续性和不稳定因素不断积累的危险,他们顺应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趋势,顺应广大民众对平等和其他价值的需求,已经转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生力量。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大有希望,民族复兴大有希望。
录入编辑:王卉
優才留港 「to be or not to be」? - 耿春亞 香港經濟日報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在城大就讀研究型碩士的兩年,是忙碌而愉快的,這兩年的經歷和感受,讓我最終真正選擇了香港,人生的命運也是因此而改寫。
剛來香港沒多久,就遇到了SARS(沙士)。坦率的說,那個時候只覺得SARS是一種新型流感病毒,並不覺得恐怖,家人從內地寄來了很多板藍根沖劑,我也沒怎麼喝,大多送給了朋友。因為SARS製造的恐慌,大家都不怎麼開會,也不怎麼做事情,好像整個社會的節奏都慢了下來,給了我很多思考和嘗試的機會。我組織了一個跨校、有幾十名內地學生的比賽團隊,一有創業比賽或科技競賽就報名,着實贏了幾個大獎。因為自己的理想,也因為得到了寶貴的機會,畢業後我就走上創業之路,一晃來港已11個年頭。
專才消費交稅 反少享福利
10餘年來,像我一樣的內地學生數以萬計。現在政府正在就人口政策進行諮詢,不可否認的是,引進內地學生和專才,是一種多快好省的做法。內地學生來港深造,每年創造的教育產業價值和消費,保守估計超過30億港元,而且畢業後留港就業,就能創造價值,培養成本幾乎都是父母和內地政府買的單。內地專才優才,更是一來港就消費,就交稅,補充了香港人才結構性需求的同時,甚少享受社會福利。
據統計,內地學生畢業後當年留港的比例不超過50%,最終能夠呆滿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不足20%。1999年第一批來港的百餘名賽馬會獎學金內地學生,如今還留在香港的大概一雙手就可以數完。
我無意評價香港好,還是北京或上海好,更無意評價美國好不好。任何一個人選擇一個地方,都有一定理由的,有感性因素,也一定有理性的考量。我無比喜愛香港這個地方,並不代表我接受香港的一切,也不代表我排斥其他任何城市。這樣一種複雜的比較和選擇,會在每一個新來港青年身上發生。有人會因為找不到喜歡的工作而離開,有人因為找不到愛情而回內地,有人因為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中文教育而去了上海,還有人因為不喜歡香港的物質主義喜歡北京的文藝氣質去做了北漂。
抓住港漂心 沒意義沒必要
想要抓住每一個港漂的心,其實是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的。香港特區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恐怕還是應該以香港的規劃發展需要為依歸,缺少勞動力就要引入外勞,需要發展創新創意產業,就應針對專業人才制定吸引政策,香港女性結婚率偏低,也可以適當考慮給內地優秀未婚男青年提供來港發展的機會,前提是必須找個香港太太,相信也是一件雙贏的好事。
下個月,我們和香港集思會一起搞一個《資深港漂座談會》,如果您有興趣第一批港漂中僅存的若干碩果交流,歡迎向集思會報名。
http://newhongkonger.blogspot.com
年輕人思移民 放膽闖3關 - Kris 香港經濟日報 2013年12月30日
若你和你的朋友有一定能力,年末聚會時有沒有談移民?
在網上,天天都有關於移民的文章和報道。我們這些僅僅工作幾年的,當然沒法移民。然而,去外地工作又如何?我認為有3道關卡:文化、網絡、經驗。
不久前,政府宣布與英國訂立工作假期計劃,討論環繞那少少的每年1,000人名額,以及BNO早就可以申請工作假期。特區護照持有人可能覺得這種待遇有如次等,但起碼是多了個選擇。英國的計劃令人雀躍,大概是香港人認為與英國語言相通,加上工作選擇更佳,相對澳洲、愛爾蘭之類更有吸引力,有些人更認為是「祖國」,終於可以「回去工作」了。
認識中英以外文化 發掘觀點
先不論香港人普遍英語水平如何,若在當地沒關係網絡,只能碰碰運氣。數年前曾有人出書講她怎樣到倫敦不斷拿自己廣告作品去拍門,經幾次調職後,終於到了英國大廣告公司工作。但這故事有個前提,是必須先訓練好一門專長,工作幾年,有自己的履歷,才有機會進入自己想做的行業,否則就有甚麼雜務工作都要做了。如只想試一兩年不同的生活經歷,那不妨去英語地區的工作假期。
若你對香港十分絕望,不再想在這裏生活,那可能就要盡快解決幾道關卡了。
香港是中英雙語國際城市,但對其他國際大語言,理解日韓以外的鄰近文化,沒有甚麼優點。十多年來,香港被中國影響甚深,香港特色不斷消失,彷彿我們在自己地方再沒有立足之地。
擴闊生活圈 累積有用經驗
反過來看,若我們要保護自己的生存空間,不是更應該認識中英以外的文化圈,發掘其他地方的觀點?之前的「路姆西」一事其實很有趣,外地的報道可以讓我們清楚他人的思維,也知道國際間怎樣看香港。能讀懂他人的文化,令香港人有地位,我們才有機會。
其次,多認識外國人。與他人隨便閒談,時常出其不意結交到有趣的關係。例如一些小國在香港的領事館、商會及文化機構,一直想擴張在香港的網絡,但經費所限,不是經常有好效果。主動去尋找這些場合,宣傳我們的特點,或對他日出外有幫助。
最後是經驗——你工作的行業,所得的技術能否與外地接軌?要不是本身需要理解全球環境,香港獨特的環境,如人口密集,資訊、貨物及服務容易流通,對他人未必有意義;這樣你就可能要自行創造將香港經驗放在外國的例子。
年輕人未必有能力移民,但放膽外向,不會有錯。
旅遊用信用卡輸多贏少 - 李兆波 蘋果日報 2013年12月30日
又是一連串的旅遊旺季,不少人會在旅遊時用信用卡付款,因為可以儲積分,又不用帶大量的現金,會安全一點。安全這原因是可以接受的,只是如果大家去的地方是大城市如曼谷、大阪、台北、新加坡、悉尼等地,而時間又不是很長的話,拿著在香港或是當地兌換的外幣,加上適量的港幣,相信已可以應付有餘。
不知道在海外使用信用卡的朋友有否在事後作比較,我曾經不上一次在海外使用信用卡時,留意當日在海外找換店的匯率,也記下了香港當日的外幣兌換價,再在收到信用卡帳單時比較,發覺絕大多數的情況是匯率比起當日在當地或在香港的匯率貴了3-4%,而不同的貨幣有不同的匯率溢價。以1萬元的交易額計,3-4%的溢價便是300至400元。有些信用卡會給予消費者回贈,通常是2萬元消費回贈100元,即使是雙倍甚至是3倍/4倍回贈,信用卡公司仍然多賺1%,或在其他費用中賺取收入。以它們每天處理大量的交易,可謂除笨有精,收入相當可觀。
有人又會利用信用卡的海外簽帳來賺取里數,以一間航空公司的飛行里數作比較,15,000里數可以換取一張來回香港及台北的經濟客位機票,價值約2000多元。若要消費8元才賺一里,每元的機票價值等如約50元的消費,比起雙倍回贈的更吸引,怪不得不少人會在海外利用信用卡簽帳,只是為了賺取里數或積分,可能會買了不必要的東西,超過了自己的預算與需要。況且在海外的簽帳的匯率計算通常不是在交易日,是在未知價的情形下結算的。
信用卡公司利用各獎賞,目的是鼓勵消費。你多消費,它們便多賺。而當消費者有了一些誘因時,便消費去了,那管真正的成本及匯率如何。
李兆波
輻射埋身追殺癌細胞 核子醫學檢查更精細 飲碘水治甲亢 「核子料理」可以吃嗎? 明報 2013年12月30日
輻射,人人聞之色變,避之則吉,但在醫學上用途十分廣泛;核子醫學專科醫生,就是要把輻射引進人體,進行各種診斷和治療,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作癌症檢查的正電子掃描,以及服用碘水治療甲狀腺疾病。
今天請來香港核醫學會會長駱昭明,講解輻射如何幫助醫生作診斷和治療。
同樣使用輻射,放射科的X光和電腦掃描,是利用儀器發出輻射,穿越人體,在接收器上接收信息;核子醫學剛剛相反,是將輻射引進人體內,由體內發出輻射信息。
X光和電腦掃描檢查,可透視器官結構有沒有異常;但癌症發生,癌細胞侵蝕組織導致結構改變前,細胞的新陳代謝及功能已受到影響;核子醫學就是要找出細胞新陳代謝和功能上異常。
■鄭:鄭志文醫生、駱:駱昭明醫生
正電子掃描 決定手術範圍
鄭﹕一個病人患上腸癌,計劃手術前,醫生要他先做一個正電子掃描(PET)檢查,目的是什麼?
駱﹕正電子掃描近十年常用於癌症病人,主要是檢查腫瘤大小及有否擴散至淋巴或其他器官,從而決定手術範圍,以及手術後是否需要化療、電療。
鄭﹕PET與一般X光有何分別?
駱﹕核子醫學的檢查和治療,由兩個重要部分組成,一是會釋出輻射的放射劑,另一是細胞吸收的追蹤劑,要將兩個部分組合在一起,製造成細胞吸收的放射劑藥。
以PET為例,使用18氟作為放射劑,加上葡萄糖作追蹤劑;由於癌細胞會吸收較多的葡萄糖,透過放射劑可以顯影出來。
鄭﹕檢查過程是怎樣?
駱﹕病人先注射「18氟化去氧葡萄糖」,然後安靜休息45分鐘,待葡萄糖走勻全身,其間要避免任何肌肉活動,否則會搶走病變地方的葡萄糖,影響檢查結果。病人檢查前要禁食四至六時小時,而正在用藥的糖尿病人,前事也要調節血糖和用藥。
會否影響家人?
鄭﹕檢查完畢,病人身體內帶有輻射,回家後會否影響家人?
駱﹕18氟的半衰期是110分鐘,即每隔110分鐘,輻射量減半;所以做完PET,回到家,輻射量已大幅下降。不過,醫生仍會建議檢查後24小時,不應與小朋友和孕婦長時間接觸,成年人則毋須避忌。
心肌灌注 了解心肌供血量
鄭﹕除了正電子掃描,核子醫學還有什麼檢查?
駱﹕一個核子醫學中心,有約80種核子醫學檢查,微細如淚腺、口水腺,以至心、肺、腎、骨骼,都有不同的核子醫學檢查。最常見如﹕當懷疑癌症擴散至骨,就會安排骨掃描;或懷疑心臟病,就做心肌灌注。
鄭﹕心肌灌注檢查,與一般的心血管造影,有何分別?
駱﹕利用電腦掃描進行心血管造影,可以看到血管結構性的收窄,例如收窄了50%或70%,但心肌有否因而受影響,則無法得悉。心肌灌注就可以注入放射性藥物,追蹤多少藥物經收窄了的心血管輸送到心肌細胞,從而得知心肌是否得到足夠氧分。
鄭﹕好厲害,可以實際知道心肌供血是否足夠。
駱﹕對,所以有些病人心血管收窄了,但不想進行入侵性的心導管手術,就會接受心肌灌注檢查,若收窄的血管仍足夠心肌供血,就可省去手術;另外,病人做完心導管手術,也會透過心肌灌注檢查,得悉心肌存活率剩下多少。
★鄭志文醫生
正職是家庭醫生,同時兼任醫學會會董、醫學會會訊主編、專欄作家,更是「家庭醫生睇醫生」的星級主持,識飲識食,又愛搞新意思,熱愛工作,認真玩樂。
★駱昭明醫生(香港核醫學會會長、核子醫學專科醫生)
工作上,與輻射為伍,需要利用輻射,同時又要避開輻射;生活中東京照去,福島、仙台避之則吉。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http://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採訪﹕鄭寶華、曾明
文﹕鄭寶華
編輯﹕蔡曉彤
飲碘水對付甲亢 明報 2013年12月30日
核子醫學治療,就是將含輻射的藥物送進體內,在體內作近距離攻擊,「射死」異常細胞,實行埋身肉搏。
甲狀腺機能亢進和甲狀腺癌的病人,需要飲含輻射的碘131(俗稱「碘水」),電死甲狀腺,就是核子醫學範疇。
鄭﹕有不少年輕女病人,因為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出現手震、心跳、眼突、體重過輕等問題,藥物治療無效,需要飲「碘水」。
駱﹕甲狀腺專門吸收碘質。碘水,是含輻射的碘,甲狀腺吸收後,輻射就會殺死甲狀腺細胞,從而減低甲狀腺分泌,達到治療目的。
首星期避免與人同
鄭﹕生育細胞對輻射特別敏感,飲完碘水,會否影響生育?
駱﹕絕對不會。不論是男性精子或女性卵子,都不會有嚴重問題,不過為安全起見,建議女士飲碘水後三個月不要懷孕,因為放射碘可以穿越胎盤影響胎兒。
鄭﹕治療後,病人甲狀腺帶輻射,由醫院乘車回家,會影響其他人嗎?
駱﹕治療甲亢一般用10個單位的碘131,不會對人體有嚴重傷害;但始終是輻射,加上香港人煙稠密,所以我們會建議,病人在醫院飲完碘水回家,避開人多的交通工具,以坐港鐵為例,車廂上人太多,或車廂中有孕婦或小朋友,就盡量避開,選擇人較少的車廂,每隔兩三個車站就轉下一班列車,將風險分散。
回到家裏,首一個星期避免與人同睡,因為同睡眠是長時間近距離接觸。
治癌 特設鉛房留醫
鄭﹕除了治療甲亢,核子醫學對甲狀腺癌也有幫助。
駱﹕對。手術切除甲狀腺腫瘤後,需要用碘水徹底消滅剩餘癌細胞;治療甲狀腺癌,使用的放射碘劑量約80至100個單位,如果有轉移,則用超過150個單位。
同食飯有危險?
鄭﹕劑量較治療甲亢的高約十倍,這次應不能坐地鐵了。
駱﹕對。病人要留在醫院特設的房間,牆身鋪上重金屬——鉛,可以阻隔輻射,住院兩三天,每天用儀器測量身體輻射量,待下降至安全水平,才可以出院。
鄭﹕回家後,洗菜煮飯,處理的食物會否受輻射影響?
駱﹕病人的分泌物如﹕眼淚、汗液、口水、鼻涕、大小便等會有微量輻射。不過,輻射不會停留在食物,只是在進食過程中,若與家人一起坐,病人就好像一個燈膽,照射其他人,所以要避免。
鄭﹕除了甲狀腺外,核子醫學還會治療其他疾病?
駱﹕有,例如導入放射性藥物治療腎上腺癌,但這治療殺傷力大,通常用於嚴重的病情;另外,又會與外科醫生合作,放導管入肝臟腫瘤,然後注入放射性的珠仔,在腫瘤內發放輻射。
.END
闖軍營之少年Pi - 練乙錚
練乙錚: 闖軍營之少年Pi.霧V霾.毛澤東120 - 信報 2013年12月30日
「香港人優先」四子上周闖入解放軍中環軍營,令筆者想起電影《少年Pi》中的少年Pi伸手招惹老虎、被父親喝止之後的那轟然一幕。電影特別是該片段的寓意深而且廣,抽象繼承之後還可用於今天的港人與駐軍之間的關係。
一、解放軍營裏的少年Pi
「港人優先」這個原則,無疑適合高度自治的香港,更應該是北京構思「特別行政區」時的原意,否則「特別行政區」特在何處?這個原則,也是唯一合理的「香港人」定義的核心部分:「無論什麼人什麼時候來到香港、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只要認同香港核心價值、認同港人優先,就是香港人」。在這個大原則之下,可以有政見不同、持不同旅行護照的「香港人」。
以「港人優先」原則觀照政府計劃將中環新海濱3000平方公尺休憩用地改為駐港解放軍軍事用地及興建軍用碼頭,這個計劃便顯得不合理。對港人而言,該片寸土尺金的海旁地能為香港帶來的經濟效用累積價值何止以億計;但是,對解放軍的保家衛國目的而言,價值卻是一個負數。
在香港水域及周邊備戰作戰的解放軍軍艦需要補給,最好的基地應該是一些離島或港九邊皮偏遠之處,如大嶼山石澳及以南一帶海岸、蒲台島東及南部、塔門東部等;指揮這些戰艦的中樞,亦應該建在補給基地附近。萬一戰爭發生,外敵襲擊這些戰艦或指揮中心之時,不會危及人煙稠密的居民點或重要的金融業、商貿業中心(除非是準備打「人民戰爭」,利用人民作掩護)。這是常識。
如果看看世界各國的軍事基地,便知絕對不會在市中心選址。美國夏威夷珍珠港如是,俄國遠東艦隊海參崴基地如是,中國三亞海軍基地更如是。英港殖民時期的金鐘並非人煙之地,後來各國軍艦繼續停泊該處,乃是為了水軍官兵易於接近成行成市的「慰安」場所,而非什麼軍事戰略原因。難道今天的解放軍水兵也有那個需要?
因此,港人質疑解放軍佔領中環,確有道理:不僅因為駐軍會破壞用地的龐大經濟效用,更會導致戰時大量平民生命損失。不過,要說服中央軍委、指出其乏理,筆者不贊成對駐軍行使「公民抗命」。四子闖軍營的行為的確「夠薑」,九成九反對解放軍佔領中環的港人包括筆者在內,也怕無此勇氣;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對人民開過殺戒的解放軍不是好惹的。就算真的已如四子所願,是次闖軍營成功消除了「港人的解放軍心魔」,也不宜重複實踐。筆者說過,釣魚列島不是國人的核心利益;同樣,中環3000方公尺地固然有價值,也還不是港人的核心價值,不值得為之損了身體髮膚。
少年Pi的故事教訓我們,老虎屁股真的摸不得。最好的過程,也只能是一種緊張的和平共處;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分道揚鑣。
二、倫敦霧v大陸霾
曾幾何時,大陸官方和海內外愛國派容不下任何外國人士對中國大陸環境污染的負面評論。那些人的論點是,你西方把環境污染得最早最厲害,當今在排碳等方面還是人均世界第一,卻來對中國指手畫腳、胡說中國的總量世界第一才是問題,用意不過是欲借國際機構訂定污染限額拖中國崛起的後腿,其心可誅,云云。
不過,一年多以來大陸多地區持續反覆出現大面積空氣嚴重污染事件,卻清楚說明,無論是什麼排名排第幾,也無論外國的批評有何居心,大陸為了催谷GDP增長率而犧牲環境,致令污染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受害者首先是自己的國民。愛國派長期以來在這方面的言論,不僅於事無補,客觀上還替大陸的企業違例污染保駕護航,助長問題惡化。盲目愛國等於害國,此又一明證。
大陸的污染有多嚴重呢?不少人試圖以之和十八、九世紀西方工業革命前期的狀況相比,多數人認為西方當時嚴重些,有些人的意見則相反;但那樣比較很困難,因為當時的西方還沒有建立環保意識,各種觀測技術和標準都付之闕如,而且表面上相同的發展階段也有深刻的不同經濟和技術特徵,如汽車的使用等。較可行而有意義的對比,是當今大陸與英國二次大戰後至1956年《潔淨空氣法》通過之間的那段時間。儘管如此,可直接比較的數據還是不存在的;只能粗略地說,兩國大城市在這兩個不同時段裏的平均空氣污染程度大致相當。
舉例說,就筆者手頭的不同論文和官方資料顯示,大陸16個大城市在1996-2008年間的PM 10平均數值在0.05-0.16mg/M3(每立方米厘克數)之間【註1】。英國1951年12月(即「臭」名昭著的「倫敦大霧」The Great London Fog發生整整一年之前)12個大城市的煙粒子平均數值在0.12-0.44mg/M3之間【註2】。乍看,應該說英國的數據更惡劣一些;不過,上述大陸數據是平均到2008年為止,而近幾年的大氣污染明顯增加了;而且,上述英國數據是12月份的平均值,而12月是當年英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月份。
如果不看數據而對比文字記錄,結論也可能差不多。英文維基「Great Smog of 1952」條利用多個原始資料得出如下描述:「能見度降至幾碼(yard;一碼約等於一公尺),駕車很困難,甚至根本不可能。除了地下鐵,公交完全停頓,救護車也不能出動。煙霧滲入室內,一些音樂會、電影取消了。」最嚴重的時候,Sadler's Wells正在演出的歌劇《茶花女》停演,火車停駛、機場封閉。
如果大家留意了最近關於大陸各大城市霧霾來襲的描述報道,便知當地情況和上述英國倫敦1952年的最嚴重情況幾乎一模一樣。筆者在網上搜索得的大陸一年來霧霾災害報道中的最低能見度,在江蘇是「不足五米」【註3】;在哈爾濱是不足三米【註4】。
環境污染源於生產決策者不願付出環保代價。本來,強大的政府權力能夠克服這個問題,但大陸六十多年來都沒有善用這個優勢。毛主義時期,因為要證明社會主義經濟優於資本主義,不惜採用「竭澤而漁」的生產方式,結果對環境作出前所未有的破壞,卻同時證明了社會主義經濟的拙劣性。毛主義失敗之後,環境污染借「市場失靈」繼續肆虐。三十年來,政府公權力不曾認真用作解決「市場失靈」而大量虛耗在其他方面,黨政官員卻因為GDP增長率在「縣際競爭」、「鄉際競爭」等現實之下成為升遷的標尺而忽視環保。不同階段的不同性質錯誤,終於造成今天環境污染超英趕美的困難局面。
三、習近平說對了
上周四是毛澤東120冥壽,大陸官媒配合黨領導熱炒各類有關的紀念活動。習近平的講話,除了輕描淡寫例牌提到毛氏「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走過彎路,他在晚年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中心思想卻是頌讚毛的功業永垂不朽、否定它就是否定共產黨,調子如同北方鄰國的勞動黨最近用以歌頌金仔的時代曲《沒有他我們無法活》。的確,政統一脈相承,沒有當年的毛,就沒有今天的習;全盤徹底否定毛,中共即無以為仗。此乃今天中國人的最廣泛共識。
所謂毛主義,就是馬列斯大林主義加上在毛氏手裏衍生出的政策實踐和理論發展。
毛的政策實踐很多,包括:一面倒親蘇、打韓戰、鬥地主、鬥資本家、城市社會主義改造、反右、鬥知識分子、農村公社化、大躍進、大煉鋼、上山下鄉、教育革命,等等;換句話說,即是「前三十年」裏所有的、後來已經放棄的重大政策,亦即習近平所說的「彎路」。這條「彎路」,完整包含了馬克思的階級鬥爭觀念和社會主義綱領。
毛對馬列斯大林主義的理論發展,則只有一個,就是關於「文化大革命」的論述。此即「放手發動群眾,打倒黨內資產階級當權派、杜絕修正主義、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每若干年就要進行一次」;亦即習近平說的「嚴重錯誤」。
若把上述毛的政策實踐和理論提升從毛主義裏剔除,剩下的,其實就是「既沒有毛澤東、也沒有馬克思的列寧斯大林主義」。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口喊社會主義愛國口號(斯大林發明)的個人獨裁政黨(列寧發明)的專政。若把這個以愛國為表、專政為裏的二元組合也否定,中共真的完蛋。
習近平說的沒錯。 不過,海內外的毛左並不領情。「烏有之鄉」被封之後,部分落難骨幹跑到美國,並以鹽湖城猶他大學經濟系為據點成立網站「紅色中國網」;此網最近貼出的悼毛 短文〈習近平不做李自成,難道要做吳三桂?〉,把習閹割毛主義的要害逐點指出,邏輯和分析確有相當水平,大家有空不妨一讀【註5】。無疑,在今天的中國大 陸,「毛澤東」三字的主要作用在於提供政權某程度的延續合法性以及「有效專政」的手段和「理論根據」,其餘則不過是統治階級賴以欺騙人民的一尊政治圖騰。
氣短集.之二十二
作者為《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復旦大學闞海東教授等的論文,刊在2012年4月17日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快捷版見http://aje.oxfordjournals.org/co ... aje.kwr425.full.pdf,網上免費閱讀。闞是世衛組織大氣污染工作組唯一中國專家。
【註2】見倫敦官方文件50 Years On:the struggle for air quality in London since the great smog of December 1952,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2002 第6頁;http://legacy.london.gov.uk/mayo ... ocs/50_years_on.pdf。
【註3】《中國新聞網》今年12月7日新聞〈能見度不足5米 男子借霧霾將女網友拖至野外强姦〉http://www.chinanews.com/fz/2013/12-17/5628259.shtml。
【註4】《新華網》今年10月23日新聞〈持續霧霾困擾哈爾濱 部分地區能見度不足3米〉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10/23/c_125582088.htm。
【註5】見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15008。
王慧麟﹕市民準備好了嗎? - 明報 2013年12月30日
近十幾年,每逢討論政改,建制派「學者」好喜歡用「民主不是靈丹妙藥」或「民主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之論述,來批評要求民主自由的朋友。這種「XX不是靈丹妙藥」的說法,借用高登的術語,本來就是萬能key,因為XX可以是民主,可以是人權,可以是自由,可以是任何的普世價值。在香港,任何有基本閱讀能力的朋友都知道,普世價值本來就不是用來解決社會問題,它只是人們與生俱來就應該擁有的基本價值,它是需要人們用盡力氣甚至鮮血來達到的目標,而不是用來「治病」。
正如有位中國智者說過,「民主是個好東西」,內裏之「民主」一詞,也是一個萬能key,可以是任何的普世價值(包括自由、人權、法治等等)。我們不需要大費周章,駁斥為什麼民主不是一個好東西,去駁斥法治究竟好不好,因為香港市民大抵都認同普世價值,問題是如何堅守下去而已。
所以,終審庭在孔允明案中,裁定申領綜援需要7年居港的限制違憲,引起了好多爭論。判辭內容,外界已討論了好多,不過當中有關社經權利存在一些基本誤解,實在要進一步講清楚。當然,筆者知道,現在是表態年代,大家喜歡表態多於深究,但是,還希望藉此多說一兩句話。
如何落實國際公約 兩陣比併
聯合國在1948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之後,手制定落實宣言的國際公約。說到底,要落實,就要有約束力,意味簽約的會員國需要接受聯合國相關委員會的監督,包括向相關委員會遞交定期報告,讓委員會成員審議及提出建議,而且簽約國需要遵從及落實相關建議。這是簽約國的國際責任。
但是,在商討如何落實國際公約,出現了兩大陣營的比併。西方國家認為,公約應重更多的公民及政治權利,而蘇聯陣營的則認為應該多談社會及經濟權利。兩派僵持不下,折衷的方案是推出了兩個不同的國際公約,一是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另一是社會經濟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者之分野,除了是冷戰的產物:意識形態的對立外,更是人權法律如何能夠在法院論斷的問題。
西方學者一般認為,公民及政治權利才是人權法律的基本,裏面的如表達意見自由、示威集會自由、選舉自由、刑事法律及相關訴訟對疑犯的保障等等,都是一個公民應有的個人人權,需要國家尊重的。 在一些毫不尊重個人自由及人權之國家,即使食飽穿暖,假如沒有公民及政治權利,何來真正的人權? 更重要的是,這些權利均可以在法院尋求裁決的,用普通法的術語是justiciable。
先體現公民及政治權利 之後才是社經權利?
另一派學者則指出,社經權利不可偏廢,因為即使是聲稱有民主自由的國家,其國內的貧富不均、剝削勞工、無瓦遮頭、缺乏基本社會生活的情相當嚴重,片面強調政治權利則忽略大多數人連基本生活都得不到應有的保障。至於一些長期受到西方國家剝削的窮國,其人民長期受國際跨國資本家之剝削及控制,更需要體現這些權利。
在西方人權法學者的影響下,八九十年代的國際人權法所形成的主流論述是,第一,人權有優先次序,應先體現公民及政治權利,之後才是社經權利,所以有說前者是第一代人權,後者是第二代人權;第二,個人權利優先,集體權利排後。公民及政治權利是個人權利的體現,是個人自由的體現,應該比起一些什麼教育權、住屋權之類的集體權利優先;第三,公民及政治權利可以在法院訴訟的,即使在不同法制下的西方國家,一樣都有案例參考,反之,社經權利一般都是涉及公共政策及行政部門的決定,不是法官可以越俎代庖的。因為法官的責任是解釋法律,而不是代替一個由民主產生的政府在民意授權下所推行的公共政策,加上法官不是行政部門首長,不應、也不能指導以至代替行政部門施行哪一種公共政策的。
為了抗衡以上的西方主導的人權論述,有非洲學者倡導了所謂發展權,以擺脫西方國家對窮國的經濟剝削,以及窮國依賴西方國家市場從而失去經濟主導權的問題。至於一些極權國家,更全面扭曲以上的討論,將社經人權列為最優先的權利,公民及政治權利居次,以發展權甚至生存權以抗拒推動政治權利。到了1990年代,這種對立的意見仍散見於西方出版的國際人權法之課本內。
人權不應分先後優次?
但2000年後,特別是全球化之下,西方經濟屢受金融風暴打擊,貧富懸殊拉大,窮人沒有更少,只有更多,而曾是共產主義的國家,自從轉為民主化之後,人民在政治民主及自由之後,卻未必有溫飽,有些甚至懷念起共產社會。這種究竟先政治後社經或先社經後政治的人權討論已不復存在,反之,現在對人權的理解是,不應分先後、優次、時間或順序,而是一視同仁,人權就是人權,同樣重要。於是,法官的審理角度亦有變化,部分人權保障意識較強的國家,其憲法法院對於保障社經權利以及少數人權利方面,走得比西方國家更前。南非前憲法法院大法官Albie Sachs就是一個好例子。他嘗試以人的尊嚴之角度來審議各類人權,而非上一代的以政治權利優先,法院不應多理會社經權利之角度來審案。筆者曾在本欄提過他的著作,此處不贅。
香港是英國普通法法制,長期受到英國普通法之影響,對人權條文的態度,當然跟西方國家無異——指的是上一代的西方法學主流,即是重政治輕社經。因此,當馬道立在霍春華案(Fok Chun Wa and another v The Hospital Authority and another (2012))第66及76段指出,「法院通常不會論斷政府的社經政策之優劣」,「只會在相關措施完全沒有合理理由之下,法院才會干預」,說法相當保守,大家就不感到奇怪。因為這是相當合符過往終院處理涉及社經權利訴訟的思路,例如領匯案件(Lo Siu Lan v 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 (2004)),雖然判辭沒有直接提及,應以什麼角度來詮釋社經權利,而是以房屋條例內的技術理由來否決司法覆核,但看完此案的判辭,特別是法官強調他們只看法律解釋而不看其他元素,大抵沒有市民再願意以房屋權利來挑戰公屋政策,因為輸硬。
但當馬道立在孔允明案內以《基本法》第36條的社會福利權利作為起點,然後審視單程證需居港7年才能申請綜援之理據是否合符政策原意,再審視假如7年違憲之後,回復到居港1年的條件,會否對政府有較為沉重之公共財政負擔,則是完全顛覆了霍春華案過往終院處理社經權利的態度。雖然終院明言,此解釋未必適用於其他權利例如公屋,但卻打開了潘朵拉盒子,讓其他社會福利有關的爭議,交給法院審理,博一博,起碼比起游說政府及立法會修訂政策,多一條途徑。
終院「馬道立年代」
對筆者而言,終院一年來處理人權的態度,作了很大轉變,讓人耳目一新,可以算是正式進入了「馬道立年代」,值得支持。本年的W案件(W v The Registrar of Marriage (2013)),還了變性人的婚姻權利,讓香港平權運動注入了強心針;至於較少人提及的周諾恆等地鐵儀式搶咪案件(HKSAR v Chow Nok Hang (2013)),終院以技術理由指出周諾恆等之搶咪時間好短,沒有破壞社會安寧為由而讓被告上訴得直,至少令律政司以後不能再胡亂在法律裏找一些罪名來檢控示威者;而在孔允明案則肯定了社福之憲法權利,也是一個好開始,讓市民明白社福權利和政治權利應有同等地位。今年的終院判決讓人看到進步的一面,而且是成為社會工程及再造的推手。
但坦白說,香港是一個保守的社會,未必願意接受終院的法官們,如華倫法官擔任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Warren Court)年代一樣,以釋憲來推動社會改革,以大法官來為社會政策把脈,有必要時出手捍衛少數人的權利。美帝法官這種手法叫做司法行動主義(judicial activism),在受英國普通法影響的國家甚少同意及採用。但馬道立年代是否正走向更積極及介入的角色呢?香港市民要知道,司法行動主義亦是法治的一部分,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END
Saturday, 28 December 2013
Richard Holloway - Wikipedia
Richard Holloway - Wikipedia
Richard F. Holloway (born 26 November 1933) is a Scottish writer and broadcaster and was formerly Bishop of Edinburgh in the Scottish Episcopal Church.
Holloway was educated at Kelham Theological College, Edinburgh Theological College and the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New York City. Between 1959 and 1986 he was a curate, vicar and rector at various parishes in England, Scot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He was Bishop of Edinburgh from 1986 and was elected Primus of the Scottish Episcopal Church in 1992. He resigned from these positions in 2000 and is now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outspoken and controversial figures in the Church,[1] having taken an agnostic worldview and commenting widely on issues concerning religious belief in the modern world. His own theological posi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radical and he has recently described himself as an "after-religionist".[2]
Holloway is well known for his support of progressive causes, including campaigning on human rights for gay and lesbian people in both Church and State. He is a patron of LGBT Youth Scotland, an organisation dedicated to the inclusion of LGBT young people in the life of Scotland. He has questioned and addressed complex ethical issues in the areas of sexuality, drugs and bioethics. He has written extensively on these topics, being the author of more than 20 books exploring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odern religion.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Holloway was Professor of Divinity at Gresham College in the City of London. From 1990 to 1997, he was a member of the 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 and held the position of chair of the BMA Steering Group on Ethics and Genetics. He was also a member of the Broadcasting Standards Commission and is currently chair of the Scottish Arts Council and of Sistema Scotland.
Holloway has been a reviewer and writer for the broadsheet press for several years, including The Times, The Guardian, The Independent, Sunday Herald and The Scotsman. He is also a frequent presenter on radio and television, having hosted the BBC television series When I Get to Heaven, Holloway's Road and The Sword and the Cross. He currently hosts the BBC Radio Scotland book review programme, Cover Stories. Holloway presented the second of the Radio 4 Lent Talks on 11 March 2009. On May 28, 2012, he began presenting a fifteen-minute programme about faith and doubt, following The World at One on BBC Radio 4, called Honest Doubt: The History of an Epic Struggle.
Holloway lives in Edinburgh with his American-born wife Jean. They have three adult children: two daughters and a son.
.END
Ex-bishop preaches a kinder atheism - By: Bert Archer Travel, Published on Sat Oct 24 2009
http://www.thestar.com/news/insight/2009/10/24/exbishop_preaches_a_kinder_atheism.html#
For all the Braveheart bluster of the stereotype, the Scots are actually pretty good at the art of compromise.
Richard Holloway was head of the Scottish church until nine years ago. His book 'Godless Morality' has been a bestseller for even longer.
For all the Braveheart bluster of the stereotype, the Scots are actually pretty good at the art of compromise.
Gordon Brown was the brains behind the third-way politics on which Tony Blair made his reputation. And now, just when Christopher Hitchens and Richard Dawkins are looking like the only intelligent opposition to anti-evolutionary lunacy, it's a Scot named Richard Holloway who reminds us that the certainty of neo-atheism has a lot in common with the certainty of religion.
As far as Holloway is concerned, religion is a "great fiction," but he places equal emphasis on both the adjective and noun. It deserves more respect than the neo-atheists pay it, he figures, and less obedience than religionists generally insist on.
Though little known in these parts, the 75-year-old Holloway – in town today as part of the Scottish focus of this year'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uthors – is a star back home. He's the smart voice of a position that many, religionists or not, feel in their gut is probably the right one. As he speaks on the phone from his home in Edinburgh, it's clear why he's gathered such a following. In a debate characterized by accusations and shrill rhetoric, Holloway speaks in calm paragraphs laced with appreciative references to church history, theology, novels from three or four cultures. And poetry, too, which he recites in English and annotates with the occasional phrase in the original French or German.
The spectacle of a bishop who's decided to leave the church because he no longer believes has played out in Britain like a personification of the secular evolution of society itself. Is he (are we) right? Is he (are we) wrong? Everyone can read along – and watch him on TV and listen to him on the radio – and find out. Holloway writes with the knowledge and authority of a bishop, comfortable with abstruse concepts such as "custody of the eye" and kenosis, taking the tools of the ancient faith he's left but not renounced to move the discussion of humanity and meaning forward. He couldn't be less like the neo-atheists, who are by comparison only dimly aware of the histories and complexities of the faiths they mock and denounce.
But he kind of likes all this pop atheism anyway.
"I've reached the state that I think the strident oppositionalism between hard religion and hard atheism is useful," he says. He describes his own position as "not a fudgy thing in the middle; if you've got thesis and antithesis, this may be a new synthetic way of living with religion without living in the way that religion undervalues other sorts of experiences."
It's that undervaluing that runs through much of Holloway's thinking. And it's a particular undervaluation – of gay priests and homosexuality in general by his former church – that propelled him out of faith in the first place, the result of an especially nasty synod of bishops in 1998 that threatened to split the Anglican church in two, and ended up losing them one of their most fluent primates. Holloway refers to it now as having been a "hate fest."
"I was hoping that we would find a way of continuing the discussion, disagree in a civilized way, the way on the whole we manage most things. Instead, it turned into something really rather terrible; there was a horrible debate on the subject and something kind of faded inside me."
After Holloway made his case for the inclusion of gays in the Anglican clergy, some African bishops started a rumour that he was only doing it because his daughters were lesbian. (They're not.) "One of the things that bedevils religion," he says, "is that it develops official truth, which is antithetical to real truth. You close yourself off from the future... It makes you disrespectful to others who may see things from a different angle and may not be stupid people."
The future he wants is one without religion, or at least religion as we understand it; but it is also one in which we appreciate the power of its mystery and myth.
"I'm not a rationalist in the ultimate sense," he says. "If you're a crusading rationalist, if you think rationality is the ultimate good, therefore, that might make you a missionary. I think Richard Dawkins is a missionary for rationalism. I think that we're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I think that we have a level of rationality, but there are dark, brooding things under us as well. We die, we know we die; there are lots of inherited fears and anxieties from the depths of our pasts, so I think rationality is one tiny element in the human experience."
He feels, in other words, no particular compunction to figure everything out, or to chuck the stuff he doesn't understand.
In his latest book, Between the Monster and the Saint, a meditation on the forces of good and evil that play a perpetual tug of war with us as the rope, he writes chiefly about pity, which he calls the only weakness of a monster and the only strength of a saint. But he chooses to end the book, which takes the absence of god, the devil, heaven and hell as a given, with a peroration on gratitude. He is, he says, grateful for beauty and pity, for sunny October Scottish days and for simply being.
I ask him, as the hour scheduled for our conversation comes to an end, if he doesn't think that gratitude requires an object,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be grateful to. In response, he begins to recite a poem, and then excuses himself for a minute to find the text to make sure he gets it right. It's called "Psalm," by Paul Celan, a Jew born in Romania in 1920 who spent much of World War II in Soviet labour camps (and who, it must be said, killed himself in 1970):
No one moulds us again out of earth and clay,
no one conjures our dust.
No one.
Praised be your name, no one.
For your sake
we shall flower.
Towards
you.
A nothing
we were, are, shall
remain, flowering:
the nothing, the no one's rose.
With
our pistil soul-bright,
with our stamen heaven-ravaged,
our corolla red
with the crimson word which we sang
over, O over
the thorn.
"I think probably what I'm getting at in that book," he says after a pause, "is that if we were more grateful for our own gift of life, we might spend less time interfering in the life of others. I know I'm glad to be alive, and when I do finally check out, which I have no intention of doing anytime soon, that I'll be able to say thank you, if only to the darkness, because it will have been worth the trip."
.END
Friday, 27 December 2013
不要賣弄學歷 - 光上
不要賣弄學歷 - 光上 蘋果日報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測量早被定位為「讀書不成的工作」,因為高級如總工程測量師,多數都沒有大學學位,大都是中學畢業後當上學徒,一步一步的晉升。(資料圖片)
上個星期日不用上班,但朋友地盤出現問題要幫忙處理,於是一大清晨就跑往元朗去,中午前處理完畢,乘巴士回程,途中有三四名青年男子登車後就座我後方,當巴士駛至一家小型中式點心店時,身後男子便高聲討論,我正帶上耳機聽歌也能清晰地聽到內容,如下:
甲:嘩!喺呢啲地方開點心店賺到嗎?
乙:應該有萬餘塊錢一個月吧(我心想,你又知?)開呢啲店的人,都是讀不上書的人,這是他們唯一的生路(乙說話時語氣囂張,不可一世!)
聽到甲乙的對話後,我心中不停問自己學歴真的是一切嗎?我想非也,讀書只給與人們一部份的學術知識,至於能否使人事業成功,我就有點保留。無可否認,良好學歴的人在某些職業初期上會有優勢,但到了中後期,想進一步爬上高位,學歴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際關係,工作的態度,應變能力,甚至是運氣!
在此想分享一下學歴在建築界的位置。近年建造業當旺,不少天之驕子(大學生)紛紛入行,成為見習工程師。眼見一些肯學肯做,不怕日灑雨淋,不賣弄學歴的小伙子,由見習工程師晉升為工程師,再晉升為高級工程師或更高的職位。反觀一些賣弄學歴,不可一世的,永遠都停留在見習級別中。
接下來想談的是學歷在工程測量方面的位置。測量早被定位為「讀書不成的工作」。原因很簡單,因為高級如總工程測量師,多數都沒有大學學位,大都是中學畢業後當上學徒,一步一步的晉升。
最後想談的,就是分判商的老闆,大都沒學歴,甚至是文盲,靠一雙手打江山,這種人是我最欣賞和尊重的!
總結:學歷是需要有的,但要懂得運用,不賣弄,成功在望!
新工業時代 推動香港製造 - Thomas Sevcik 香港經濟日報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8b0f778b-6237-4edd-88f1-693a867fd928-405044
「在香港,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即使未必所有人都同意這句話,但大家必須承認香港從來都不只是一個金融、貿易及服務樞紐,它在不久以前確實是區內製造業的龍頭!還記得我們的出囗成衣及塑膠玩具年代嗎?「香港製造」一詞在80年代後近乎絕迹。復興「香港製造」真是遙不可及嗎?
去製造業 發達國嘗惡果
金融海嘯後,多個發達國家都面對早年「去製造業」的惡果。失業率高踞不下、貿易逆差擴大及貧富懸殊加劇等都為這些國家帶來社會不穩。歐洲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及瑞士,自全球經濟衰退以來,明顯較一些着重金融、服務及旅遊的西北歐國家更具抵禦能力,原因正是它們保留着一定比例的製造業。近年「再工業化」的討論變得更熱——韓國決意取代日本,所走的發展道路就是要成為全球的工業強國;德國更被美國媒體吹捧為經濟復甦的榜樣。
「再工業化」或「重回製造業」是國際新浪潮,很多以金融為本的大城市,都對製造業重視起來,當中原因有3個:(一)可補足或平衡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二)創造一定數量的高、中端技術職位;及(三)驅動研發及創新的需求,帶動更多新工種的出現。不論是依賴製造及出囗的內地城市,或是以金融、服務業聞名的香港,如何應對這浪潮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香港一直擁有多項工業生產的基因,包括研發、設計、質檢及市場推廣,假如再加入新工業,必定令它更具競爭力。要新工業發展及生存,香港需要奉行以下3項教條:
品質為先 香港成亞洲瑞士
(一)高價值:香港製造的產品必須是高產值的,即是說在製造過程中要增加更多價值,才能把高租金及工資合理化。部分經濟學家會以每公斤的價格來量度產品的價值,這指標愈高,就代表產品愈為高端,不容易被複製。瑞士就是跟香港一樣,正面對高工資和地價的問題,而它的產品價值指標亦是高踞全球。
(二)高觸感:在大城市製造的產品必需要更繁複、更具個人化及獨特性。德國大眾汽車最頂級的「飛騰」(Phaeton)及「賓利」(Bentley)型號正是在德累斯頓(Dresden)的「透明廠房」製造,汽車零件都是由該市的有軌電車直接送運到廠房,而整個生產過程呈現着個性化及高科技的特質。這使我們得記住,在昂貴的香港,大規模及低端的生產都是注定失敗!
(三)高技能:「新工業」代表熟手技工、電腦化生產、清潔(環保)及智能化的環境,而科研和技能培訓在這些城市裏都要比一般服務業訓練更受重視。高端生產是一種可創造大量職位及高薪酬的工業,它亦同時帶動相對低技術的工種需求,如文職人員、清潔工或服務員等工作。
香港似乎有一個不錯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香港擁有一個優秀的品牌,「香港製造」就如亞洲的「瑞士製造」。沒錯,「香港製造」在70、80年代意味着廉價塑膠玩具、打火機及中、低端的電子產品。但時代不同了,從城市品牌的角度來看,香港可以是中國的優質生產區,從產品設計到零件製造,中國品牌逐漸進佔全球市場。現在,「香港製造」可承着這機遇,以縝密、安全及型格的特質,結合中國品牌的冒起,把香港定位成為一個發展新工業的中國城市。
未必須快而準 需更多工業家
香港還需要些甚麼才達致這地步?最重要就是心態上的轉變。我們要接受投資工業的周期一定比開零售店為長,而培訓員工所需的時間、做設計原形和不斷調整製造工序,都未必符合香港一直標榜的「快而準」商業模式。話雖如此,香港不是早已在大型基建、維修、食物製造和醫療方面體現「品質為先」嗎?這些條件其實一直都在我城的DNA內。香港或許需要一些創新的投資者與剛冒起的工業家合作。政府毋須直接介入,卻要適度調整職業及技術培訓制度,還需要生產力促進局、科技園、貿發局及投資推廣處等策略性地把「香港製造」發揚光大。
我們要明白:都市新工業的時代即將來臨,而「香港製造」就是一粒被低估了價值的寶石。(系列之四)
(作者 Thomas Sevcik 是資深的國際城市發展顧問。他本身是建築師,於柏林、蘇黎世、洛杉磯及拉斯維加斯等地累積逾十五年的建築及都市規劃經驗,曾為不少跨國公司提供有關地域定位及空間塑造的方案。)
.END
人幣中間價新高 6.1050 - hkej
人民幣中間價報 6.1050 創匯改新高 - hkej 2013dec27hkt0926
中國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今日創05年匯改以來新高。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1050,較上日詢價系統最後一筆成交價6.0746,走弱304點子;較上日中間價6.1156,走強106點子。
央行放水難解錢荒死結 - 資本壹週 撰文:許益雯 攝影:東方IC 美術:陳國威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E8%B2%A1%E7%B6%93%E8%84%88%E6%90%8F-%E5%A4%AE%E8%A1%8C%E6%94%BE%E6%B0%B4%E9%9B%A3%E8%A7%A3%E9%8C%A2%E8%8D%92%E6%AD%BB%E7%B5%90-220000684.html
時至歲末,內地銀行資金緊張的情況頻現,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息利率(Shibor)大幅攀升,銀行違約的傳言四起。加之,美國聯儲局量化寬鬆(QE)措施終告收縮,短期內資金流出難免,A股市場亦聞聲變綠。與半年前不同,有「央媽」之稱的人民銀行,高調派「定心丸」,通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三天內累計向市場注入逾三千億元。
今次央行放水的目的僅是安撫市場情緒,調控的時間也非常短,並不跨年,這說明自七月來央行堅持的「鎖長放短」策略並未放鬆,整個貨幣政策依然維持緊平衡的局面,更希望市場通過自身來解決階段性與結構性緊張。同時,錢緊、錢荒突顯了中國經濟層面結構性問題,金融壟斷的開放、利率市場化需求變得迫切。
去舊迎新的日子,銀行間市場流動性一改前期穩中趨鬆,而再度加速收緊,資金利率紛紛創下六月以來新高。對此央行於本月十九日通過官方微博發布聲明:「我行已運用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調節市場流動性。」然而,收效卻並非立竿見影。次日,銀行間持續新一輪利率沖高。其中,廿一天的拆借利率高達百分之九,七天拆借利率一度逼近百分之十,質押式回購跨年期限十四天的回購利率更是一度飆升到百分之十二。A股市場的跳水同樣壯觀,滬深股指分別失守兩千一百點和八千點,跌幅均超百分之二,港股也被波及,同日跌市收場。
迫於此等壓力,央行於二十日晚又緊急宣布,已經連續三天通過SLO累計向市場注入逾三千億元流動性,並提醒銀行提升流動性管理。以往,實施SLO的具體操作央行都是在一個月後才予以宣布。此次高調行事,無疑是向市場派發「定心丸」,遏制「錢荒」勢頭,穩定預期。
錢荒環環扣
今次市場資金面緊張,與六月的錢荒有諸多相似情節:大額支付系統延遲收盤、銀行間存在違約的傳言、同業拆放利率高企。東方證券行業分析師金麟認為:「年底銀行資金緊張,跟六月錢荒的原因基本一樣,都是影子銀行靠同業負債支撐,這使得銀行在關鍵時點比較脆弱。」加之,本月十八日美聯儲宣布縮減量化寬鬆政策規模,因擔心套利資金急速外流,導致短期資金需求增加。
但綜合來看,資金緊張的局面與六月錢荒又有大不同。首先,銀行間利率高漲,但並未達到六月錢荒時的水平,以七天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例,六月二十日升至百分之十一點六二,而十二月二十日這一次則為百分之八點一四。其次,管理層一改六月時為了給銀行一個教訓而袖手旁觀的態度,央行通過SLO放水,注入三千億元,主動向市場傳遞支援流動性的訊號。
再者,本月十九日,財政部已經開始下發財政支出,大致可確保明年一月份銀行存戶對現金的正常支取。央行也稱,目前銀行體系超額備付已逾一點五萬億元,為歷史同期相對較高水準。多位銀行市場人士認為,六月錢荒時的資金利率飆漲已成「里程碑」,包括央行在內的監管層對「錢荒」無論是心理還是調控工具上都有所準備,資金利率再大幅飆升的機會偏低。
續鎖長放短
七月至今,央行始終延續「鎖長放短」的策略,一方面通過SLF(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常備借貸便利,滿足金融機構期限較長的大額性流動需求)、逆回購釋放短期流動性,另一方面繼續發放三年期的央票,貨幣政策穩中偏緊。至於今次採用的SLO期限在七天以內,操作比較靈活,亦體現央行謹慎的態度:既不想讓市場過分放鬆,也不願流動性過度緊張。
中誠顧問金融業分析師魏慶明說:「SLO是指參與銀行間市場交易的十二家主要機構,可以在流動性短缺時,主動與央行進行回購操作以獲得資金,操作期限不超過七日。」魏慶明續指,這對於緩解市場流動性緊張確實會起到即時效果。不過,「央行的用意更多地是為了對沖財政存款投放縮量及其影響,並不是想徹底緩解流動性緊張局面。」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曾表明態度,從央行角度講,除了在所謂的危機階段和危機恢復階段會有維護金融穩定的考慮,在正常階段,我們希望通過競爭,促使金融機構為全社會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他也特別強調金融業主要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不要自我發財,所以並不存在需要特別照顧金融機構及其盈利能力的動機。
其實,造成「缺水」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機構大肆發展同業業務,以及由此產生的期限錯配和套利問題,造成了金融機構流動性的緊張。經歷六月的慘痛教訓之後,商業銀行並未真正調整業務結構,而是在關於規範銀行同業業務的文件尚未正式下發前,趕搭最後一班車做大同業業務。
同業業務發展之初,是銀行間透過同業拆借解決短期流動性,但銀行其後發現通過同業拆入資金或吸收理財資金,可以擴大表外資產,進而變化出各種各樣的同業業務,並且在多次借入借出中,實現強大的資產擴張能力,帶來盈利。這種做法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就是金融資產無法有效到達實體經濟,風險大增。「還會使銀行資產和負債期限錯配情況嚴重,短借長貸更加頻繁。」魏慶明表示。
銀行間資金緊張、錢荒所反映的是中國經濟深層次的結構問題,金融體系將金融資源配置到不該配置的地方,比如中長期貸款、基建、個人中長期貸款及影子銀行的理財產品等。這直接導致儘管目前貨幣供應充足,但不少企業融資總成本已經高達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融資成本導致產業部門資金鏈緊張甚至斷裂,日益危害到實體經濟。
「現在的月息,太高了,動不動就是一兩毛錢(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在山東濟南一家機械加工企業擔任會計的王先生說,公司前幾天接到一筆大訂單,但需要墊付一部分資金,然而問遍相熟的銀行,都說短期內難以辦下貸款來,一些民間借貸機構又給出如此高的利率,令企業頗為頭疼。「最新數據顯示,興業銀行、北京銀行、中信銀行在三月期限銀票轉貼中都比基準高出了二百基點以上。」魏慶明在央行「放水行動」後指出。
利率市場化
換言之,央行之水,能否解決銀行在歲晚之渴,實屬疑問?進一步分析,今次錢荒發生的重要因素,乃因為年關將至,銀行發行的很多理財產品兌付出現困難。這些理財產品集中兌付,一方面反映了銀行在理財產品設計上存在問題,特別是期限搭配上缺乏合理的安排。但更重要的是,它們在銷售時大多以高回報率來吸引投資者,一年期產品的回報率通常都在百分之五或以上,部分更超過百分之十,遠高於國家規定的同期儲蓄利率水平。但當前經濟一般,股票證券市場一蹶不振,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難以完成所承諾的高額回報,不得不通過「拆東補西」的方式來渡過難關,由此造成「錢荒」頻頻。
理財產品為什麼會在最近幾年呈現出大躍進的發展姿態?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銀行利率未能實現市場化,各大銀行很難通過市場競爭來完成爭儲目標,為了爭儲,不得不大力開發理財產品,以高額回報來吸引投資者。
人民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王常齡則指出,對於銀行同業業務規模近年來過高的增長,監管層早已作出警示,相關規範管理辦法近期也有望推出。「央行的態度是明確的,就是不能放任銀行間流動性過於充裕,讓部分銀行在高資金成本的壓力下,加快業務調整轉型。」
假期外遊的改變 - 蘇偉文 2013年12月24日週二
隨著社會的富裕,香港人往海外旅行的人數比以前大幅增長,今年聖誕節熱門旅遊地點都很旺場,航空公司都要加班疏導。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長假期前的中環,交通比以前暢順多了,塞車的情形比平時少了很多,原因應該是不少上班族都放假去了。
說到外遊,香港人旅遊的地點也逐漸多元化,從前往香港境外旅行是很昂貴的事情,現在已變得普及和平民化。回想筆者年輕時家境貧困,中學時連往郊外旅行也沒有錢,第一次離開香港是在大學時和同窗往澳門,經費是靠補習賺來的;第一次坐飛機時已差不多三十歲,這些都是許多年前的事。現時一些中產家庭的孩子,當還未滿十二歲時,其特區護照已蓋滿了世界各地入境的蓋章,社會物質上是進步了不少。
一個值得我們留意的現象是,在社會富裕的同時,人們挑選旅遊地點也開始起了變化。傳統旅遊熱點儘管還是備受歡迎,但一些冷門的旅遊點也開始為人所認知。當然這和交通發達有關,以前交通不便,人們往外跑的選擇自然不多,現在交通方便多了,只要事前規劃得當,世界各地也可以任我行。而人們富裕起來之後,旅遊的品味也起了變化,從前傳統旅遊以吃喝玩樂為主,但現在不少人已開始著重自然境觀、世界文化遺產等非物質旅遊,不丹等冷門旅遊地點,現時已被一些中產留意。
電視台的旅遊節目也捕捉了這個潮流,不少旅遊節目的目的地,正是這些旅遊冷門地點,經電視台的宣傳後,原來冷門地點也變得吸引起來。而且隨著銀髮族的興起,一些標榜享受至上的旅行團也不愁生意,乘坐商務客位、住宿超六星酒店、在米芝蓮餐館用餐,這些旅行團數天行程動輒要花上數萬元,但往往剛推出便爆滿,而且不少更是由朋友集體參加。
對筆者來說,假期不一定要外遊,可以趁假期和朋友聚首,一塊喝點廉價紅酒,再懷緬以前年輕時的種種,也可以是一件賞心樂事。
30高校晒“三公” 一学校为零 2013-12-27 02:31:33 新京报
浙大最高,达1100万,广东体育学院为零;首师大等4所高校拒绝公开;清华、北大暂未公开
新京报讯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30所高校已公布去年“三公经费”,总额达6884.73万元,其中浙江大学最高,达1107.8万元;广东体育学院为零。北京有3所高校公布去年“三公”。
今年1月,公益人士雷闯向全国113所高校提交信息公开申请。昨日雷闯表示,有11所高校经申请而公开,此外还有19所高校未经申请而公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暂未公开。
高校“三公”公务接待占比高
数据显示,浙大三公经费最多,达1107.8万。天津大学、湛江师范学院位列二三,分别为527.67万、516.83万。
此前中央部委和各省级部门公布的三公数据显示,三公经费中,往往是公车支出最高,平均达七成左右,公务接待费偏低。
但从高校公布的情况看,公务接待费占比较高。共有10所高校的接待费用占了整个“三公”费用的半数以上,有部分高校的公务接待费用甚至超过了七成。
数据显示,出国费用是绝大多数高校三公经费中占比最低的部分。共有10所高校2012年出国经费为零。
公车开支则是各高校三公开支差异最大的部分。青海大学、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青海民族大学公车开支均超过三公总额的八成;天津大学、曲靖师范学院的公车开支占比则不足20%。
4所高校拒绝公开“三公”
今年1月,雷闯先后向113所高校寄出信息公开申请信,申请公开去年“三公”经费。据介绍,雷闯共收到40所高校的回复,浙江大学等28所高校表示2012年度决算待主管部门批复之后,将主动公开,但最终公开的为11所。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共4所高校在回复中,明确拒绝公开“三公”经费。
■ 焦点
1 为何高校公布“三公”不积极?
相关法规未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作硬性规定
对于高校三公经费的使用额度、比例以及公开等方面,国家如何规定?
据了解,从当前相关规定来看,三公经费的限制上,主要针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则没有明确规定。教育部在2012年曾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中,也未对高校的财务信息公开作硬性规定,对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主动公开的财务信息,“原则上”应包括预算总表、收支总表等。而对于地方高校则“参考”执行。并且,“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公开有关财务信息”。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表示,目前对高校这样的事业单位,主要是通过其自律和上级预算单位进行监管。当前三公经费的公开和监管,主要还是集中在党政机关。高校三公经费,主要还是学校自身根据自己特点,自行予以安排。但从近期曝光的部分事件看,高校也存在不少腐败问题,未来其使用还须进一步规范。
为何公务接待比重偏高?
高校对外交流较多,比如召开研讨会,国外专家来访等
2 一些高校的接待费用偏高,为何接待费会比较高?
曾康华表示,党政机关往往是公车支出高,因为一些部门处长、甚至科长都会有专车,而学校则不可能,往往只有校级领导才有车,所以公车费用会低一些。而接待费较高,往往是学校的对外交流比较多,比如学校之间的交流,学校召开的一些研讨会,国外专家来访等,都会有接待费用。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刘小兵表示,接待费除了交流方面之外,高校还有很多应对上级单位的检查、评估费等,也是不小的支出。同时,请专家学者召开讲座等费用,都会纳入接待费之中,因此数额会偏高。
3 部分高校三公为零可信吗?
公布数据仅是财政拨款的三公支出,部分经费无法反映
从公布数据看,三公经费总额并不高,有些学校一些费用甚至为零。对此曾康华表示,以出国经费为例,一些高校为零,可能与其级别较低有关。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流学校,国际交流很多,出国经费应该不少。
为何总额看起来不高?刘小兵表示,高校公布的三公经费,应该仅是财政拨款中的三公部分的支出。事实上,学校有自收自支的部分,有的学校这项收支额度会比较高,这些费用中的三公经费,是不会反映出来的。
曾康华表示,如果就出国经费看,有部分经费在这些数据中无法反映。当前高校老师都有很多课题和项目,不少涉及国际交流,这些费用,可能直接计入项目中,而不会反映到三公经费之中。 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温薷
■ 对话
雷闯:将继续督促高校公开“三公”
新京报:年初你申请113家高校公开“三公”,但仅11家依申请公开,你有何感想?
雷闯:其实回复我的高校有40家,很多高校回复的态度不错,比如北大、清华,都回复我称等2012年决算经主管部门批复后,会主动公开“三公”经费。但到目前为止,多数高校仍未公开。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高校回复你的公开申请?
雷闯:我觉得他们的回复可能在敷衍,但也可能很真诚。
新京报:广州体育学院主动公开的三公经费是“0”,你怎么看?
雷闯:我也觉得不合理,而且很可能并非实际情况。我将进一步了解该高校的情况。
新京报:你下一步还会继续保持追问吗?
雷闯:我最近也在咨询一些律师朋友,看有没有可能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等方式,督促清华、北大等高校公开“三公”经费;如果没办法,我想明年再继续发问。 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有些地区有钱盖楼没钱扶贫” 2013-12-27 02:31:36 新京报
新京报讯 (记者宋识径)昨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扶贫工作报告。审议中,常委会委员批评有些地区“有钱盖楼没钱扶贫”。
扶贫工作面临打假问题
陈国令委员提到,一些地区热衷于评贫困县,有些县不愿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因为是贫困县就有待遇。
陈凤翔委员说,扶贫工作中面临“打假”问题。申报扶贫县,申报扶贫项目,从立项到检查、验收,有很多水分,脱贫的标准也有水分,扶贫的主体也有玩虚的、摆花架子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常委会委员李连宁说,一些地方挖空心思、削尖脑袋要当贫困县,当了贫困县以后,开庆祝大会热烈祝贺,当不了贫困县的市委书记、县长就感觉灰溜溜的,觉得对不起全县人民。有的财政收入已经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了,仍然继续要当贫困县。
委员倡扶贫金下发公开
“有一些贫困县用巨额资金盖办公大楼,但是扶贫资金落不到农民身上。”李连宁说,为什么一个贫困县有一亿多的资金盖大楼,而没有钱去扶贫?这是讲不通的,既然有钱盖大楼,为什么还戴着“贫困县”的帽子?
李连宁说,一些地方扶贫多年,乡村干部越扶越富,而没看到老百姓脱贫,扶贫款成“唐僧肉”的问题已经不是秘密了,去年司法机关查办涉农、惠农领域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非常惊人。
李连宁表示,扶贫工作不光是把钱给下去,而且要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实,在机制上要完善起来。他认为,公开透明是解决扶贫乱象最好的办法,什么样的县符合贫困县的条件,他的申报要在网上公开,让大家评论这个县究竟是不是贫困县,上级的扶贫资金下去也要公开,省、市、县,层层公开,想捂也捂不住,相关措施可以做得更实、更细、更到位。
豪楼未花财政经费是个笑话 2013-12-27 02:30:16 新京报
■ 马上评论
黑龙江省海伦市“穷县豪楼”,广受质疑。对此,海伦市财政局一名主要领导称,这栋办公楼没有花费财政经费,而是通过旧有办公大楼置换得来的,“财政的确没钱盖这么好的楼”。
《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中明确要求,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此风头浪尖下,海伦市今年启用“豪华衙门”,着实很打眼。当地主要领导如今视“豪华衙门”为烫手山芋,也是情理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宣称“豪华衙门”未花财政经费。若果真没花财政经费就白捡一个“豪华衙门”,当然谈不上浪费资金之说。问题是,明白人一下子就能看出端倪:土地“置换”豪楼,不过是变个花样花财政的钱。
据报道,2010年,海伦市将市中心占地近3万平方米的政府办公楼,评估9600万元卖给一家辽宁企业,由该企业以海西新区写字楼名义,在新址为政府建新办公大楼进行置换。以地换楼,表面上看没花财政经费,但问题是那块地难道不是公共资产吗?说到这里,让人不禁想起一个笑话:一个人拿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事后得意洋洋地对大家说:我没花一分钱就得到一把石斧!让人贻笑大方。
再说,抛开以地换楼方式本身看来,仍有几点疑问需当地澄清:首先,为什么要以地换楼,即便旧办公楼使用时间较长、设施设备老化,大可进行维修改造,凭啥要推倒新建呢?其次,以地换楼有无公开招标,是否像社会公示,是否通过人大审议?据说按当时地价,办公楼旧址拍卖至少值1个亿,当地政府是否存在贱卖的可能?这其中有无腐败行为?
穷奢通吃,不去释疑,却拿“未花财政经费”轻描淡写,敷衍塞责,委实可笑。它与其说是混淆财政含义,不如说是故意转换概念,逗公众玩。
□邓子庆(职员)
虚拟运营商把垄断之门推开了多少 2013-12-27 02:30:11 新京报
第一批牌照发放,意味着民营资本终于能够参与长期被垄断的电信业竞争,民营资本将进入电信行业最核心领域。
■ 社论
12月2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了首批虚拟运营商牌照,共有十一家企业获得牌照。
从今年5月17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告》以来,虚拟运营商成为关注热点已经超过半年,这次终于尘埃落定。第一批牌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民营资本终于能够参与长期被垄断的电信业竞争,有助于促进电信业改革转型升级,进一步繁荣信息通信市场。
虚拟运营商诞生的意义还决不止于电信业,它还是民营资本争取市场公平竞争地位的一大进步。民营企业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属于“非公36条”破冰的一部分,是“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条款的践行。本次三中全会也提出,要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获取牌照后,民营资本将能够进入电信行业最核心领域。
所谓最核心领域,是指虚拟运营商在从电信巨头手中购买移动通信服务后,可以用自有品牌运营包括移动语音等各种移动通信业务。京东在获得牌照后就雄心勃勃地声称,在5年内力争成为中国第四大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牌照发放的意义重大,但至少从短期内看,中国的虚拟运营商要大有作为,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原来垄断的电信巨头不会乐于看到虚拟运营商成长到威胁其市场地位。在实际运营中,它们依旧可以发挥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因为它们毕竟是基础电信网络的卖方,而且拥有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利。从现实看也是如此,第一批十一家企业基本都是它们原来关系良好的合作伙伴,而缺乏强有力的入侵者。
由于事先已经规定外资股权比例高于10%的民企不能获取申请资格,中国市场上最有实力以创新业务冲击三大运营商的腾讯、百度等境外资本占比较大的互联网公司无法直接成为虚拟运营商。没有互联网巨头参与市场博弈,没有足够的创新业务,这足以使对虚拟运营商的期待大打折扣。
众所周知,在中国市场上,微信已经在实质上把电信竞争带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但电信巨头肯定不会允许腾讯成为虚拟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面临的另外一大问题是,它们在中国出现的太晚了。从现有的全球记录看,各国的虚拟运营商大多数其实并不算成功,即便在电信市场更开放的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地区,虚拟运营商的市场规模占整体市场份额也不过7%~10%,而后来又赶上互联网大潮,连运营商都日趋管道化,裁员、亏损成为常态,短信、语音业务都在萎缩,虚拟运营商这类“批发商”还有多大赚头真不好说。
因此,未来如果像国外早期的虚拟运营商那样,把业务立足于移动服务的倒买倒卖或者干脆发起价格战,这样的企业一定没有前途。中国虚拟运营商的未来还是在于创新,业务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巨头的环绕下杀出重围,营造起自己的一片天地。当然,民众也希望,电信业垄断之门被推开之后,在将来能够开得更大一些,让未来的竞争更激烈一些。
湖南省统一预约挂号服务平台今日启动 2013-12-26 15:11:23 来源:潇湘晨报
12月26日上午11时许,老百姓在湖南看病将更便捷了,在家上网点点鼠标,就能预约到省内各大医院的专家号。
(湖南卫生信息网 湖南省统一挂号平台截图)
潇湘晨报长沙12月26日讯 (记者 刘少龙)在家上网点点鼠标,就能预约到省内各大医院的专家号,市民看病更便捷了。12月26日上午,湖南省卫生厅开通统一预约挂号服务平台上线。平台建设在湖南省卫生厅的官网上“湖南卫生信息网”(http://www.21hospital.com/)。目前有5家医院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进驻。湖南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高纪平介绍,明年,将扩展到所有三级医院。
目前,湖南预约挂号大多是由各医院独立运作,缺乏统一的平台。全省统一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建立后,市民只要一点鼠标,就能轻松挂上号。网上预约诊疗平台是一个怎样的平台?又有什么功能呢?高纪平介绍,该平台能将所有的专家一网打尽,能囊括所有大医院的医疗资料。首先有预约挂号的功能,市民可以按照医院选医生,也可以按照疾病选所有医院的相关医生。市民一旦预约成功,可直接前往所选医生所在的医院去领取号子,挂号的费用在领取号子的时候直接给医院。预约诊疗平台还将向公众医学检查、健康体检、住院治疗等预约诊疗服务。
湖南省卫生厅透露,全省其他三级医院将在明年3月30日前基本完成接入统一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工作。
这道数学题变态吗 2013-12-27 04:06:08 新京报
24日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栏目中邓飞抱怨小学数学题变态:一个四位数ABCD×9=DCBA,问ABCD=?
对于教育现状公众确实有很多不满意的理由。但是单就这道题而言,其实稍加思考就会明白这道题其实很有趣,稍加变形:ABCD×9=ABCD×(10-1)=ABCD0-ABCD=DCBA。
列算术竖式就很容易通过加减法知识得到推理结果:首先可以肯定五位数减四位数变为四位数,则A肯定是1,通过末尾运算可以推知D=9(A+D=10);百位数上C+B=C,可知B=0;最后B=8就水落石出了。ABCD=1089。
这道题其实用的就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简易运算的方法,可以算作趣味题,说其变态恐怕有些过了。
碰到问题不要急于下结论,评论前稍微想一想,结论也许就会不同。□何炜(市民)
.END
Tuesday, 24 December 2013
Self-employment on the rise for tech professionals ... - Joe McKendrick
Self-employment on the rise for tech professionals: is this a good thing? By Joe McKendrick for Service Oriented December 23, 2013
http://www.zdnet.com/self-employment-on-the-rise-for-tech-professionals-is-this-a-good-thing-7000024616/
Summary: In today's crazy economy, self-employment or entrepreneuriship may be the best way for IT professionals to go.
IT job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staffed by self-employed or contract professionals.
Is this a good thing?
Patrick Thibodeau just put together a report in ComputerWorld that points to the growing reliance of organizations on freelance, independent IT professionals to get things done.
Photo: Michael Krigsman
For starters, he notes that 18% of all IT workers these days are self-employed, according to data from Emergent Research.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IT workers are growing at a rate of seven percent a year, the research group calculates.
Another firm, Computer Economics, pegs the percentage of self-employed IT workers in larger enterprises at 15% -- up from just six percent in 2011.
Emergent's Steve King says the growth in contract IT labor is all about quickly pulling in needed skills on a moment's notice. "In today's world, change is happening so quickly that everyone is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be more flexible and agile, cut fixed costs and move to variable costs," he is quoted as saying.
So, enterprises save money (of course), and also gain more agility as they tap into the contract pool for the skills they need. In today's cloudscape,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skillsets that are needed to either deploy cloud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or better integrate them into existing enterprises. Add that to skills needed to handle all the new types of databases and frameworks (NoSQL, Hadoop)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t's very difficult to maintain a bench with every conceivable skill for unforeseen (as of this month) opportunities that arise.
Enterprises need to establish dynamic confederations of teams and contractors that are available to pursue new paths of business as situations arise, and then be able to just as quickly stand down these teams.
But is it a good deal for IT professionals? Some argue that the contracting and of IT jobs is diminishing opportunities for meaningful employment. In some cases, it may even run afoul of government employment regulations. (In a famous case a few years back, Microsoft suffered the repercussions of categorizing some IT workers as contractors).
But for many professionals, it's a chance to build a more entrepreneurial career with more variety. It means more independence, and very likely, more job security than a full-time job. An IT contractor may be working with several clients, and as some clients end projects, other clients can be engaged. Working full-time for one company is essentially having one, single client.
This is an amazing era in the tech sector. All the tools and platforms one may need are available, sometimes at no costs, online. An IT professional can quickly launch a practice or business with low start-up costs.
Ultimately, in today's crazy economy, self-employment or entrepreneurship may be the only way to go.
Topic: IT Employment
About Joe McKendrick
Joe McKendrick is an author, consultant and speaker specializing in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shaping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END
禁止錢荒 - 英國金融時報
北上理財穩賺六厘 - 太陽報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E5%8C%97%E4%B8%8A%E7%90%86%E8%B2%A1%E7%A9%A9%E8%B3%BA%E5%85%AD%E5%8E%98-225611826.html
市場料內地銀行可能因年結出現存款緊張,故推出高息理財產品解燃眉之急。(資料圖片)
人行上周靠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操作,向市場注資,仍未解銀行資金壓力。銀行積極吸水,理財產品利率飆升,農行(01288)推保本6.2厘高息理財產品,港人只需親自北上開戶購買,便可享高息及人民幣升值回報。
人民幣匯價昨創新高,收報6.0702元。
適逢本港人民幣存息回落至約3厘,內地高息理財產品為本港人民幣提供多一條出路。本報致電內地農行查詢,該行客戶服務員稱,只要港人親身回內地開戶,可即時購買個人理財產品;如戶口存放足夠金錢,可於網上完成交易,不必每次往返內地。
農行保本回報逾6%
農行的保本理財產品「金鎖匙.本利豐」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6.2%,投資期限三十一日,入場費5萬元。招行(03968)的八十二日保本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亦至少有5%。非保本類別的理財產品選擇更多,中行(03988)、建行(00939)、招行、農行、光行(06818)及興業銀行均推出年化收益率6%或以上的產品。
本地銀行家分析,內銀可能因年結存款緊張,推出高息理財產品,料會持續一段時間,至少到明年初銀根較鬆,產品回報息口才會回落,而未來數天回報息口會否再升則視乎個別銀行的資金情況。
內銀分析師表示,人民銀行出手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加上個別銀行否認拆借市場違約的傳言,近日內地拆息已較高位回落,展望今年前拆息雖然會高企,但不會重演六月時的恐慌現象,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亦不會大幅上升。
當局下令低調處理
雖港銀沒因此而上調人民幣定存息率,中銀(02388)昨推港元及美元定存息率優惠,存款10萬至50萬元的一個月定存息率,升至0.6%;六個月升至0.75%,一年為1.15%。優惠期至本月三十一日,反映其急於爭取資金。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指,中國宣傳部要求內地記者及傳媒低調處理錢荒的報道,甚至被禁止在報道中用「錢荒」一詞。
.END
吳靄儀:普選‧篩選‧佔中
吳靄儀:普選‧篩選‧佔中 - 明報 2013年12月2日 明報
感激這麼多人這麼努力,花心思拼出不同的普選方案,為的是求取最大的共識,好讓2017年行政長官有普選,給香港管治打一支強心針。
其實普選千頭萬緒,關鍵只有一點:就是篩選。如果沒有篩選,什麼方案都問題不大,只是程度上的分別,但如果設篩選,那麼不管以什麼名義、立什麼名目、如何設計運作,都是一樣;都不能是普選,都只是做戲,有原則的人不能參與,只能以種種方式積極、消極反抗。
李飛來港一趟,其實我也是感激的。2005年在北京見過他,吃了一頓晚飯,討論香港的法制和法律,小心翼翼,文質彬彬,我是十分領情的。可惜大家不是站在同一面。今趟來港,借法律的名義,宣揚了清楚的政治信息,就是一定要篩選。叫做「機構提名」,託詞是基本法法律規定,其實就是說某種形式的篩選,是不可逾越的中央底線。無論說這是為了不能選出反抗中央的人也好,說是太多候選人情混亂也好,總之就要篩選。至於篩選的方式,那麼倒是有商量的,控制鬆緊,多少名候選人、泛民「入閘」,那是有商量的。但是我也不會商量,因為篩選叫什麼名字也不是普選,那是我的底線。
那怎麼辦呢?年輕人機靈,想出了「公民提名」的方法,可以 get under their guard,逃出生天,所以中央要那麼大力打壓公民提名。我倒不太在乎,沒有篩選,有沒有公民提名都不大要緊。那麼又有篩選,又不接受公民提名又如何?
我的答案是:世上沒有一股力量能阻得住公民提名——除了我們自己。中央擺出來的機制不給予公民提名地位又如何?公民發起提名,十萬五十萬一百萬,你篩給我看!怕只怕香港只願照官方批准的本子辦事,但若果然如此,即有普選,香港也沒有公民,只有奴隸。
所以歸結到佔中。市民會不會為反對篩選而佔中?以身犯禁的人能不能感召到足夠人站起來發聲?如果能,那麼即使沒有普選,我們也已經是公民。
馮檢基: 識破偽普選 信報 2013年12月24日
親中人士不斷提倡為特首普選設下重重篩選,務求以偽普選取代基本法承諾了的特首普選,香港市民不能不防。
什麼是偽普選?眾所周知,真普選包含了平等的提名權、參選權及投票權,亦即是說,社會上每位公民也有平等的機會提名他人參選、自己參選及投票選出代表。親中人士所提倡的偽普選,就是在制度上設下重重關卡,透過限制公民的提名權及參選權,將不合意的參選人篩走後才給市民投票,企圖蒙混過關。
為了促成偽普選,親中人士提出了多種技倆。
第一,就是限制提名委員會的代表性,藉此在提名程序中篩走不合心意的參選者。他們堅持沿用現時選舉委員會的四大界別來組成將來普選特首時的提名委員會,可知,所謂的四大界別,包括了人大、政協和工商界等,箇中充滿小圈子成份,就以民主派在立法會地方直選取得全港超過一半的選民支持為例,在這四大界別中竟只贏得約六分一的席位,足顯這四大界別先天缺乏代表性,更是違反基本法第45條中最終達至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的原則。
第二,就是全票制。在提名委員會代表性先天不足的情況下,有親中人士建議採用全票制,即擁有提名委員會過半數議席的一方,將可全盤決定誰人可成為特首候選人,換句話說,即使你擁有全港超過半數選民支持,只要當權者不想你參選,在全票制下你便肯定不能入閘。
第三,就是限制候選人數目。在提名委員會認受性低的前提下,將特首候選人數目加以限制,其實就是將非左派參選者篩走。以民主派在四大界別中取得約六分一的席位為例,只要將參選人數目限制在4個或以下,親中派再派出同等數目的參選人,然後將提名票平均分配,民主派的參選者即篤定入閘失敗。
第四,就是機構提名。這個在基本法沒有出現的東西,在一些親中人士口中卻說成是必然的規條。所謂的機構提名,意謂提名特首候選人時,應以四大界別的集體意願為依歸,好比全票制般,要在四大界別中佔大多數代表的支持才能參選,其篩選的功能不言而喻。
第五,就是在四大界別中,分別取得一定支持才能成為正式候選人。不說不知,在四大界別中,基於某些界別小圈子成份特別高,非親中人士甚至一票難求,縱然將來提名門檻維持在八分一,只要限制參選者在四大界別也要取得一定支持,便能成功達至篩選效果。
偽普選的技倆,只會層出不窮,香港市民必須提防某些親中人士似是而非的歪理,認清真偽,一起堅持真普選、無篩選。
吴昊 黎文卓 发表于2013-12-2407:04东方早报
香港掌故专家、影视创作人,2013年12月16日在香港去世,66岁
吴昊1947年8月11日生于广东东莞,原名吴振邦。中学时采用笔名吴昊投稿撰写影评,1971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社会系,1973年加入TVB任编剧撰写剧本。曾编写的剧集包括《家变》、《网中人》、《上海滩》、《千王之王》、《亲情》等。1989年离开TVB,加入浸会大学,担任电视电影系讲师,其后成为系主任。此外,吴昊致力于收藏文化遗物及研究香港历史典故,出版过《香港老花镜》、《香港掌故》系列、《老香港》系列等书籍。2003年证实患上食道癌,2009年9月退休。2013年12月16日凌晨在香港去世。
半辈子里,写了数以百万计的文字,几乎什么体裁的文字都写过,但为了一位朋友的离世而写的纪念文,这篇应该是头一遭。
要纪念的主角,是几天前(12月16日)刚离开了我们的吴昊先生。吴昊于上世纪70年代便进入香港无线电视(TVB)任职编剧,然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并非创作了《上海滩》、《家变》、《网中人》等疯魔香港万千师奶的电视剧,而是他对香港本土民俗掌故,怪闻猎奇的搜集、整理、编撰,数十年来,为本土文化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字遗产。吴昊除了是香港掌故专家外,亦沉醉研究幽默和笑话,尤其钟情黑色幽默,他自谦说,他并非什么编剧家,作家,只是一个用笑话混口饭吃的度 GAG 佬(注:编写搞笑段子的人)而已。
我第一次见昊Sir(行内人对吴昊的昵称),要数到36年前(1977年)的秋天,那年我是刚离开校园的年轻小伙子,刚巧TVB开办编剧训练班,报了名,谁知没被录取。一个月后,又看到TVB 聘请编剧,死心不息,通过世叔伯找到当时在《欢乐今宵》任编审的胡美屏小姐推荐,胡小姐连我的面也没见过,便叫我直接找一位吴先生,当然这位吴先生,就是吴昊。
说来惭愧,第一次见到吴昊,我不敢呼其名字,因为我连“昊”这个字应该怎样读也弄不清,昊 Sir 上下打量了我30秒,问我叫什么名字,写过东西没有,我战战兢兢回答,我叫黎文卓,在报纸《儿童天地》写过几篇文章,在学校的戏剧组编过一两个短剧,吴昊听罢,便说:“明天上班吧。”
我呆了好一阵子,之前以为进入 TVB 当一个编剧要过五关,斩六将,杀过天翻地覆,万万想不到是如此无风无浪,轻描淡写,别忘记这是70年代,电视台是当时最得令、最时尚前卫的行业,是年轻人向而往之的寻梦园,而我编剧梦也就在这一刻开始。
昊 Sir 是我在 TVB 的第一个直属上司,也是影响我创作生涯最深的导师。第一天上班,昊 Sir 便叫我写几只《林亚珍》(萧芳芳主演的搞笑节目)的 GAG,我绞尽脑汁写了一批,可惜全被导演撕掉,一只不用。昊 Sir 鼓励我不要气馁,他觉得我有度 GAG 的天分,可从这方面努力,他更说,TVB 有数以百计出色的戏剧编剧,但度 GAG 佬却没几个。
之后,昊 Sir 教了我许多编写笑话的幽默原理,他说要做一个成功的 GAG 佬,先要好好解答以下难题──
“伙计,点解我碗面有只苍蝇?”
这是学写 GAG 的第一道功课,这个题目,可以有千变万化的答案:
“老友,廿蚊碗面,唔通俾只大笨象你食呀!(朋友,二十块钱一碗面,难道还要给你吃大笨象吗!)”
“无理由,我已经在碗面喷了杀虫水,怎可能有苍蝇。”
“兄弟,鼓励吓啦,厨房已经有进步了,昨天每碗面还平均有三只苍蝇呢。”
就是因为这只苍蝇,我爱上了 GAG,一有空闲,就写一只苍蝇 GAG给 昊 Sir品评。昊 Sir是电视台编剧中第一个系统研究中外笑话理论的人,我曾问昊 Sir,幽默世界中,最高深的境界是什么,昊 Sir 毫不犹疑说:黑色幽默。
昊 Sir 有一句很玄的话去形容黑色幽默,就是,当悲剧走到最尽头,就是喜剧。三十多年来,我仍在探讨这句话的真义玄机。虽然我已经成为一个有名 GAG 佬,写了近万只 GAG,出了几本教人写笑话的书,是香港写笑话最多的人,但对昊 Sir 这句话也只能领悟六七成,可惜昊Sir 已离去,没办法亲身请教他了。
跟了吴昊这个GAG师傅一年后,忽然一天,昊Sir对我说,“你应该下山了。”于是便把我送到当时度GAG的“少林寺”,《欢乐今宵》,当一个全职的度GAG佬。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度GAG,一天五只GAG,一星期五天,一个月四星期,一年十二个月,如此日GAG夜GAG的度GAG生涯,足足过了七年,七年之后,我成为“五台山”(即香港五家电视台)上度GAG王牌,薄有名气了,有一次,记者访问我,为什么我能度到这么多好GAG,我骄傲地说,因为我幸运,有一个好师傅,吴昊。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从度GAG佬升为一个监制。监制的第一个节目叫《香港倒后镜》,灵感来自昊Sir所编写的历史掌故书,《香港老花镜》,我尝试把搞笑的GAG手法融合到严肃的历史题材中,竟然创造出一种别开生面、信息与娱乐并重的模式去讲历史。《香港倒后镜》成为当年收视率最高的综合性节目。这份荣誉,昊Sir应占一大功。
跟昊Sir接触过的人,几乎都称他是一等一的好好先生,他脾气极好,从来没见过他发火骂人。他对新人循循善诱,毫无架子。记得某天,一个叫黄荣灿的新人到编剧组上班,这位黄兄刚从内地移民来港,说着一口不流利的广东话,故此常被老鬼编剧嘲弄欺负,但只有昊Sir最关心他,为他度身订造工作,引导他尽快融入体制,适应香港环境。后来这位黄先生辞职,入了金融界,临别时对我说,在无线电视,他只佩服和尊敬一人,就是吴昊。
顺道说一个掌故,吴昊参与创作的《网中人》,戏中廖伟雄饰演阿灿的角色,原形就是这位黄荣灿,而阿灿的“灿”字也是从中而来。
昊Sir是正正经经的好男人,嫖赌饮吹全不好,闲时最大的爱好是打“天九”,他说天九游戏有极深沉的中国式文化,值得深究,还教晓《大天二》的来源就是来自天九。(天九最大的两只牌,第一是天,第二是地,第三是人)天和地都可以“打”人,所以“大天二(地)”的意思就是“专打人”。
昊Sir就是这么有趣的一个人,随随便便,顺手拈来的一句话、一件物品,他都可以娓娓道出其来龙去脉,趣味盎然,如沐春风。
俱往矣,如此一个有品有味、有才有趣的大好人、大学者,正值壮年之躯,便骤然远去,叫人悲伤唏嘘。昊Sir最自鸣自得的是当一个GAG佬。也许GAG佬此词用于吴昊身上,已有点不敬了,以昊Sir对GAG的理论贡献,与及培植GAG佬之不遗余力,相信用上“一代GAG师”,也不为过也。
度GAG的人,多是乐观主义者,透过GAG的境界,对人生的得失生死,看得透透彻彻,昊Sir说过,在他葬礼上,不要歌功颂德,不要悲伤痛哭,最好找一个人讲一个好笑的笑话。
我不知谁会在昊Sir的葬礼上说笑话,但我先借此向昊Sir说一个最后的苍蝇笑话──
吴昊上了天堂,到一家面店吃面,吴昊发觉汤面有一只苍蝇,吴昊是好好先生,没有张扬,只把苍蝇拨走算了。
结账的时候,吴昊发觉账单多收了十元,吴昊不明问为何,伙计说:因为你的面多了一只苍蝇。
吴昊有点气愤:面上有苍蝇,你不减价,还要加价。
伙计说,这只苍蝇不是一般的苍蝇。
吴昊:那是什么苍蝇?
伙计:这是一只会说GAG的苍蝇。
昊Sir在天之灵一定会微笑,以“笑声”救地球,一直是他的良愿,当世界上连苍蝇也会说GAG,这就是真正的天堂了。
下笔至此,忽然想起昊Sir那句话:当悲剧走到最尽头,就是喜剧。也许这就是昊Sir说的黑色幽默境界。
昊Sir,一代GAG师,安息吧,上帝带走你,但带不走你为人间留下的GAG。
黎文卓 (作者系香港编剧,本文原题《当悲剧走到最尽头,就是喜剧——悼念一代GAG师吴昊》,略有删改)
延伸阅读
也斯(1949.3.12-2013.1.6)
文思慧(1953-2013.12.17)
他们都是“新”香港人 - /马家辉
1.先说说吴昊
我其实不太了解吴昊先生在TVB年代到底负责什么工作,一直以为他只处理数据搜集和编审,也只知道大家都叫他做“昊Sir”。他也确有老师气质,喜欢跟年轻人聊天,喜欢教导和鼓励年轻人,更喜欢把年轻人的目光指引向遥远的掌故文物。
我便是曾受鼓励的年轻人之一。那一年,昊Sir仍在电视台工作,我不认识他,但他认识我妹妹,因是同事,我尚在芝加哥读书,暑假返港,他托我妹妹找我,说想跟我聊聊。我当然去了,从港岛搭车到九龙,来到TVB,感觉水远山长,好远好远的一段路,头都昏了,但心里有着传媒梦想,暗暗希望他能介绍我到电视圈谋个工作。
原来昊Sir真的只是想跟我聊聊。那年头我已在报纸撰写专栏,小小的方块,在学生版的小园地,跟比我更年轻的读者分享我在外头世界所见的人世刺激和知识惊奇,没想到读者群里也有不太年轻的人,如吴昊,而且热心,觉得我的每天五百字有点意思,便想结识;那年头,他大概四十岁吧,比我现下的年龄还小,我在他的年龄可从没他的热情和亲切,其实直到如今,依然没有。
那天下午昊Sir请我在电视台餐厅吃饭,谈潮流文化,谈城市书写,我提及自己喜欢编剧,他说,“好呀,若有好剧本可以寄来给我,我把你介绍给导演,但我必须提醒你,观众很俗气的,你必须有迁就的准备,等到成名了,有权说话了,才去搞自己真正的理想作品。”
吃完饭,昊Sir送我搭小巴,站在车外,诚恳地挥手道别,那于年轻的我已经算是很大的礼待,受宠若惊,我还记得他那双在眼镜片背后的真切的眼睛,笑眯眯的,比我更像个孩子。若干年后我回港工作,多次邀他在副刊撰稿,他也写了,偶尔传真几句话聊天,仍然是鼓励多于一切。我记得其中的话语是,香港传媒圈很复杂很恐怖,许多人是笑里藏刀,也有很多人喜放冷箭和无中生有,别太在意,只要你有本领,他们是伤害不了你的,至少你要相信自己。
我记得自己一直想回复,但没回。许多时候越是想认真回复一个人,越是拖着,拖到后来便觉得不必回了。心里领受,来日总有回报的机会。最后一次见到昊Sir是在澳门偶遇。在市政厅的喷水池旁,他来淘买旧物,欢天喜地,表示刚买了一张民初木椅,那笑容,仍旧年轻与纯良。寒暄几句,挥手道别,从此江湖不再见。那次原来是永远的道别了。
2.再说说也斯和文思慧,以及他们的香港
年初有也斯,年末有吴昊和文思慧,都是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化人和创作人和学者,年龄都不过刚满六十或才刚出头,怎么在世景摇荡里都等不及看清楚下文便先离开?
死生事大,无人能做主,不管他们都对这土生土长的城市如何难舍难离。
还有许多事情未做完呢。该研究的香港掌故未研究完,该说的笑话未说尽,该教的学生未毕业,该指导的论文未写毕,该写的新诗尚有太多太多的文字灵感等待发掘,该被填满的肠胃尚未被这人间烟火满足个够,该耕的田园尚未收成,该呐喊保护的土地仍在继续被侵略被凌迟被商业殖民,这个成长出生的城市,这个被梦想与挫败一再重复袭击因而爱恨浓烈的空间仍在等待他们的付出与享受。但,没有了,他们不在了,系咁先啦拜拜(就先这样啦,拜拜),再没你们的份了。
然而所有努力必然是未完待续,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朝向不同的目标和终点,替这城市添加极不一样的趣味。一个城市的丰富质感不就是由不同时代的人所分构而成的吗?但大前提当然是,你居于这城市,你从这城抽水却亦要为这城市付出,而不是只为了前来这里,攞着数(赚小便宜)。
也斯、吴昊和文思慧三个名字摆在一起,刚好分占了这个城市的三段光谱。也斯:学术的、文学的、人文摄影与人文美食的。吴昊:电视的、流行文化的、掌故怀古的。文思慧:哲学的、环保的、行动实践与社会关怀的。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在七十年代真正长大了,独立了,自主了,面对世情剧变,决志选择以自己喜欢和适合的方法去响应、互动、思考;香港若真有“本土派”,他们便是第一代成熟的本土派,但并非用谩骂或歧视或攻击来关爱本土,而是用尝试与探索,用进取的胆子和细致的眼光去开拓空间。香港这城市被他们的努力撑大了,香港这名字,每笔每划都有他们的墨迹。
我不是引述过多次陈冠中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城市文学看法吗?
“我们乃杂牌军,偶然春风化雨长大成为同路人,集体颇蛊惑地利用各种刁钻偏锋的写法进入香港多中心多诠释的现实,凝固捕捉转瞬即逝似有似无的本地现象,甚至毫不犹豫地扭曲中文独创句子来定影一些大家心中有数但不一定说得出来的感觉。大概如尼采所说,我们写文是为了令一些本来未曾表达或不能表达的东西变成可以表达,至于这些东西是否值得表达或保留,我不知道,就让直觉的写作冲动代替文章留万世的大包袱吧。正如香港,我们没有先例,难找借镜,误打误撞,自订游戏规则,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欺。我常警愓自己,写文不要急于附和既有的文学标准,不要自动献身去配合任何文化大传统,是叛徒创造传统、异端转化正统。Together let'slive out and write down all the contradictions of our time。”
其实何止文学。流行文化,社价实践,哲学思考,本土派都在离散创新。
三位前辈,以及许许多多他们的同行者,才是真真正正的“新”香港人。
录入编辑:王卉
圆通“夺命快递”:曾多次寄化学品样品 2013-12-2403:31:18新京报
23日,位于湖北荆门沙洋的熊兴化工厂精细化工分厂,停产的氟乙酸甲酯车间内氟乙酸甲酯被原地封存。新京报记者刘刚摄
22日,潍坊圆通网点大门,20多天前,这里发生有毒物污染事件。
涉事化工厂多次快递1公斤有毒化学品样品;或涉多家快递公司;竞争激烈致违规收件
不久前,圆通公司加盟网点,湖北沙洋运通物流有限公司因违规快递的有毒化学品氟乙酸甲酯泄漏,导致9人中毒,1人死亡。
昨天,沙洋县的信息称,沙洋运通物流有限公司已被湖北省邮政管理局依法吊销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寄件人荆门市熊兴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熊兴化工厂)精细化工分厂副厂长杨溢睿因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被警方刑拘。此外,潍坊捷顺通快递因延迟上报被处以行政处罚28000元。
这一极端事件背后,是快递行业无序竞争,对加盟网点疏于管理,不按应急预案行事,等种种弊端。
刘兴亮心脏骤停离世那天,离他和妻子焦女士结婚十周年纪念日只差15天。
11月29日中午,刘兴亮收到圆通快递——给女儿网购的皮鞋,打开黑色塑料袋,一股刺鼻异味,粉色鞋盒上布满油渍。他用鞋盒里的包装纸擦拭鞋盒,纸渐渐染成黑色。
刘兴亮开始感到不适,入院治疗,转入重症监护室后10分钟,离世。
令刘家难以接受的是,正是把网购皮鞋送到家里的快递包裹,将死亡的厄运递到刘兴亮的手上。
圆通知情?工厂隐瞒?
快递行业相关人士指出,圆通即使不知情,也至少存在疏于查验的过错
11月26日,刘兴亮从一家武汉网店为女儿买下一双黑色鞋子。次日下午约4点半,卖家发货;28日凌晨1点,鞋子从圆通武汉转运中心公司发出,上了圆通的货车。
半小时后,又一批货物装车,刘兴亮的鞋子与“9054700780”相遇了。那是个深蓝色方桶,重约25公斤,装满液体,寄自荆门沙洋。
两个包裹有相同的目的地——山东潍坊。
桶内液体“氟乙酸甲酯”无色透明,有刺激味,毒性较大,接触不慎容易危及生命,曾有致人死亡案例。
国家邮政局《禁寄物品指导目录及处理办法(试行)》第一条第四项中提到各类易腐蚀性物品(如有机溶剂)不得寄递。“氟乙酸甲酯”属于禁寄之列。
寄件方是荆门市熊兴化工厂。该厂副总经理黄胜勇说,“氟乙酸甲酯”能不能寄,得快递公司说了算。化工厂此前曾两次寄送“氟乙酸甲酯”样品,都向圆通速递出具了检验报告单,并明确告知寄送的物品是化学物品。
12月23日,“夺命快递”事发三周之后,新京报记者在涉事圆通网点看到,网点店面不大,两扇卷闸门紧闭。墙上张贴着“内部调整,停止营业”的通告。
圆通速递华中管理区总经理王泽义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则称,寄件时,熊兴化工厂人员称,投寄的“氟乙酸甲酯”样品无毒无害,并且出示了其他快递企业此前承运的单据,误导了快递公司。
如今,圆通网点老板王星手机关机。据事后询问过王星的同行转述,王星收件时还闻过,并不知道液体有毒,“并且包装得很严实,经过多层包装”。
快递行业相关人士指出,即使化工厂隐瞒寄送物,按照《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规定,快递企业收寄时应当场验视内件,检查是否属于禁止寄递品;圆通公司业务员应验视,确保邮寄物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因此圆通至少存在疏于验视的过错。
而加盟网点管理混乱也是原因之一,多名业内人士称,不少快递公司加盟门槛低,“快递企业对其网点和分公司很难做到严格监管和培训。”
多次寄送1公斤样品
去年底,熊兴化工厂就多次快递有毒化学品样品,还可能涉及申通,今年夏天升级为25公斤装的“大家伙”。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这并非熊兴化工厂第一次寄送氟乙酸甲酯样品。
据沙洋当地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底,熊兴化工厂就已开始通过快递邮寄一些化学品样品。“最开始寄小样品,顶多一个月一次或者两次。”上述知情人士回忆,小样品用白色塑料胶瓶灌装,“有矿泉水瓶粗,但没那么高,瓶很厚,踩不碎,容量在1公斤左右。”
上述知情人告诉新京报记者,他曾当面问过寄件人,化工厂精细化工分厂副厂长黄绪堂,液体是否有毒,得到答复是,“只要不喝,就不会有事”。即便如此,因为涉及化学品液体,从来不敢走航空,多为陆路发往山东、江苏等地。
此外,为防运输途中破损泄漏,快递人员采取了多层保护措施。“先用气泡纸缠紧,再用防水袋套住,用胶封死袋口,再放进纸箱里,四周塞进填充物。”
到了今年夏天,熊兴化工厂快递的小样品规模升级,从1公斤左右的小样品改为25公斤装的“大家伙”。
快递人员的保护也相应升级。据知情人透露,工作人员先用防水的塑料袋,把桶身整个套住,再放进纸箱里,四周的缝隙用矿泉水瓶、泡沫等填充物填充,封盖后再用塑料袋套上一层,最后放进一个编织袋里。
“他们的考虑很简单,即使破了,也不会流出来污染其他的快件。”上述知情人说。
据央视记者的调查,在一本熊兴化工厂自今年6月起的快递登记显示,快递记录超20次,快递公司除圆通外,还包括申通、韵达、德邦等。
黄胜勇对此称,他并不清楚邮寄的“样品”是氟乙酸甲酯还是别的产品,称一切有待警方最终的调查结论。他说,化工厂共先后三次邮寄氟乙酸甲酯,都是通过圆通。其中,11月24日,向潍坊鸣冉化工寄出样品,到付快递费200元,11月30日,“客户李鹏”签收此件。
不过,据新京报记者前述调查,熊兴化工厂快递氟乙酸甲酯,远不止黄胜勇披露的三次,涉及快递公司也不止圆通。前述知情人说,至少还包括申通。
但沙洋申通负责人对此予以否认,称从不快递液体,只寄送过化工厂的税票等物。
今年9月、10月,荆门邮政管理部门相继召开快递行业安全生产会议,多次强调所有快递开箱验视,禁寄物品严禁收发。此后,熊兴化工厂的氟乙酸甲酯样品快递要求被拒绝。
熊兴化工厂副总经理黄胜勇亦证实,11月27日,发件人找圆通快递前,也曾找过沙洋、申通、韵达等快递公司,但均被拒绝。
沙洋申通快递负责人张瑞尧12月22日晚回应,拒绝的原因有二,一是化学品,二是液体,“当时对方提着桶来,我出于安全考虑,桶都没打开,直接拒绝了。”
而沙洋圆通为什么收下快件,又是如何包装,如何运输,目前,相关细节仍不得而知。
破损或涉野蛮装卸
快件在潍坊分拨中心发生泄漏,快递业内人士表示,野蛮装卸是货物受损最常见的原因
11月28日晚11点左右,经过11小时颠簸,满载着刘兴亮的鞋子、“氟乙酸甲酯”方桶等1844件大小货物的厢式货车驶入潍坊寒亭区雷家庄,并停在西侧一排仓库前。
这里是潍坊捷顺通快递有限公司驻地,同时也是圆通潍坊转运中心。大约5年前,潍坊捷顺通快递有限公司每年向圆通速递交纳一定的费用,从而成为圆通的加盟商(后简称潍坊圆通)。
“捷顺通及其员工可以使用圆通标识,但两家公司都是独立法人。”潍坊转运中心临时负责人张韩胜说。
穿着圆通速递红色工作服的分拣员周明(化名)早已等候多时。车厢门打开后,他和另一名同事跳上货车,负责将货物搬下。
按照日常操作流程,周明将货物从车上卸下后,另有同事会将货物在扫描仪上扫描,以注明货品抵达的地点时间,然后货品被分拣到需要派送的地区。
进入车厢后,周明闻到车内有异味,29日凌晨零点左右,在卸下大约70余票货品后,周明和同事分别感觉到头痛、恶心、想呕吐。主管将这一情况汇报给转运中心梅经理,两人遂被送往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输液,凌晨三点,两人生理体征恢复正常,遂出院。
潍坊转运中心临时负责人张韩胜表示,发现异样后,梅经理让三名员工戴着防毒面具和胶皮手套上车清理货物,找出了污染源,一个轻微破损的蓝色塑料桶,桶内的化工品已经只剩一半,150票货品受到明显污损。
破损的塑料桶里装的正是熊兴化工厂寄出的“氟乙酸甲酯”。
熊兴化工厂副总经理黄胜勇怀疑塑料桶的破裂是遭到“外力”;圆通公司则称是因为路途颠簸导致损伤。据新华社报道,快件是在潍坊分拨中心发生泄漏。
快递业内人士则表示,野蛮装卸是货物受损最常见的原因。
今年3月15日,央视曾曝光了圆通、韵达、顺丰三家快递企业的深圳分支机构工作人员存在暴力分拣等行为。
而根据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野蛮分拣、私拆快件、违规处理“问题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迟到36小时的报告
圆通潍坊向邮政管理部门报告时,大部分货物已经被送到了潍坊周边市县的收件人手中
在员工纷纷出现不适后,张韩胜说,梅经理当时曾向收件方鸣冉化工打电话询问产品为何物,收件方十分不耐烦,让找发件方。
公开资料显示,收件方鸣冉化工,是一家专注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学品研发的化工企业。
昨日,新京报记者走访该企业所在地金马路,周边市民表示,没有听说过鸣冉化工。鸣冉化工官网所有登记电话及圆通快递单上的电话,均为无法接听状态。潍坊高新区管委会一名负责人表示,通过工商资料查询查不到该企业任何信息。
梅经理随后致电发件方,“湖北的发件方说这是氯乙腈,无色无味无毒无害,如果手上沾染了,用清水冲洗即可。”
但据了解,氯乙腈是另一种高毒性、刺激性化学品。
潍坊圆通对化学品毒性并未重视,除了150余件受污染严重的货物,其他污染较轻的货物都被继续发往潍坊周边市县,刘兴亮的鞋子也在其中。
29日19点,潍坊圆通三名女员工对污损严重的货品进行登记,也出现恶心、胸闷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
30日早晨8点30分,潍坊圆通再次致电寄件方,这次对方称,该化学品为氟乙酸甲酯,有毒性。上午11点,潍坊圆通向110报警,并联系119处理污染源,寒亭区政府、区安监对尚未发出的154件污染货品封存隔离。
张韩胜称,警方当时告知潍坊圆通,氟乙酸甲酯并不在《危险化学品名录》中,故不予立案。
按照《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第十八条规定,分拣过程中发现禁寄物品,应当立即停止寄递,通知有关部门,并报告当地邮政管理部门。圆通却没第一时间报告,但直到30日12点,才报告潍坊市邮政管理局,存在严重延报。
但至此,从发现污染源到隔离货品,已过去36小时,大部分货物已被送到潍坊周边市县的收件人手中。
“吃不饱”致违规收件
沙洋大部分快递企业每天出货不到100票,违规快递化学品收入高;25公斤化学品正规运费超千元,快递费200元
12月2日,潍坊圆通向山东省邮政管理局汇报了患者死亡事件,并针对同车1844件快件进行第3轮详尽的排查,发现问题件4件,除广饶致客户死亡鞋子外,另有胶州、寿光两个收件人头晕、恶心,黄岛一用户收到鞋子有异味拒收退回。
目前,除污染源外,对前期遭受污染的153件快件,均按程序进行了处理,圆通根据有关规定对客户进行了赔付,已全部赔付完毕。
此外,事故发生后,熊兴化工厂于11月30日自行关闭了氟乙酸甲酯车间,原地封存了氟乙酸甲酯。
沙洋当地业内人士分析,个别快递企业违反明文规定,收寄化学品液体,很大程度上与自身利益有关。
据了解,2007年左右,民营快递公司进入沙洋县,六年发展下来,包括邮政、顺丰以及“三通一达”等快递公司在内,快递企业数量猛增至十三四家。
“但大部分的经营状况都比较困难,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沙洋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地大部分快递企业每天出货不到100票,每天的活大多属于派件。“但派送一个件,公司只有1块钱收入,加上油钱、电话费和人工,几乎不赚钱。”
快递企业的利润大多来自收件,一般情况下,一票收件的利润4元~5元。
上述知情人士分析,熊兴化工厂25公斤的化学品液体,包装后,大约30公斤,从沙洋快递至山东潍坊,快递费在200元左右,“一票差不多抵得上半天的量”。
除经济利益驱动外,在熊兴化工厂副总经理黄胜勇看来,事故还暴露了快递公司的一个漏洞:没有纳入危险化学品名录的有毒化学品小剂量样品,该如何运输。
黄胜勇说,熊兴化工厂主要生产硫酸,属危险化学品,运输严格依照有关法规,由具有危险品运输资质的物流企业承运。
氟乙酸甲酯未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如果量在1吨以上,工厂委托专门的物流公司派车辆配送,但如果客户需要的量不大,比如只要小剂量的样品,那该如何运输?
“比如这次邮寄的25公斤氟乙酸甲酯,市场价一千元出头,如果找有资质的专业运输企业,货价还抵不上运输成本。”黄胜勇说。
业内人士称,面对此类问题,中小化工企业往往会钻空子,而有些快递公司也睁只眼,闭只眼。
新京报记者以买家身份咨询杭州一家化工公司购买少量氟乙酸甲酯。对方称,可以用桶装,物流发货,并表示“正常情况下是用快递的,但是这两天出事儿了,快递不愿意接。”
而另一家湖北制药公司称,氟乙酸甲酯是违禁品,只能用专用车10吨起运。
新京报记者刘刚王瑞峰朱柳笛实习生贾世煜王磊
14年里,失独的痛两次击中他 2013-12-2308:49:59来源:潇湘晨报
13岁爱女清晨在湘江殒命,14年前10岁儿子也溺亡,家人心中不爱讲话的女儿,在老师同学眼中“挺阳光”。
12月21日上午,娜娜的爸爸无法接受女儿离去的消息,倒在了地上,妈妈则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图/记者曹伟
12月21日上午9点,株洲芦淞大桥附近的湘江边,风不是很大,却冷得刺骨。
56岁的张胜华跑到岸边,一下子瘫坐在女儿的遗体旁。
他13岁的女儿娜娜(化名)身体已经冰凉。这一幕和14年前如此相似。那年夏天,他未满10岁的儿子溺水身亡。娜娜是儿子离去后,来到张胜华夫妇身边的。
本报记者曹伟株洲报道
一切似乎毫无预兆。
21日早上7点20分,13岁的娜娜在家里吃了一碗粉后,背着书包离开小区。几个小时后,本应在学校补课的她,被渔民发现漂在江中。
娜娜深得老父亲张胜华的疼爱。但这个青春期女孩内心深处的敏感、愤怒和小情愫,老父亲可能一直没有办法接近。
被渔民发现漂在江中
最先发现娜娜的是清晨在此打鱼的彭师傅和张师傅。还没到8点,彭师傅带着孙子开船准备前往下游收网,却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红衣女孩站在岸上的芦苇之中。
“早晨这么冷,跑到这里来干什么?”彭师傅嘀咕了一句,却没多想。约一个小时后,彭师傅收网回程,发现岸边摆着一个书包,江中还漂着一件红色外套,船开近一看,原来是个女孩子,一动不动。
彭师傅将船靠岸后,叫上了朋友张师傅将女孩拨了过来。张师傅报了警,刑侦民警赶到后发现,女孩身上并没有外伤,初步判断为溺水身亡,检查发现,口袋中还剩几块零钱。
这个女孩就是娜娜。在手机的短信箱可以看到,这个手机早上还给她班主任赵老师发了一条短信“赵老师,今天娜娜有事,不能去上课了”,很明显,是以家长的口吻。
14年前曾痛失10岁独子
在家中接到派出所民警电话,张胜华和妻子易艳群始终不敢相信,直到9点多张跌跌撞撞地跑到江边,看到女儿的尸体,才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大声嚎哭。易艳群则呆呆站在一旁不知所措。
“你怎么又走了同样的路啊!”满头白发的张胜华感觉脑袋要炸了一般,此情此景何曾相似。早在14年前,还有10天就满10岁的独子,在暑假期间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在河西一个池塘附近玩耍,不慎跌入池中溺水身亡。
56岁的张胜华原本家在长沙,张在参加工作以后就来到株洲,老母亲也一直跟着他生活。易艳群家中有6个姊妹,“她从小身体不好,就顶了爸爸的职位。”易的一位姐姐边说边指了指脑袋。
儿子去世的第二年,两夫妻生下了娜娜。那一年,张胜华43岁,易艳群35岁。生了女儿之后,易就从单位内退,张则在去年退休。女儿出生后,夫妻俩十分疼爱,生活上关怀备至。
[人物]
同学眼中的“学霸”,父母眼中的内向孩子
娜娜学习成绩很好,出事前在全年级还能够排前三名,用爸爸的话说,“能拿第二名绝不拿第三名”。每天6点钟起床,晚上还要上晚自习,经常做作业做到12点多,周末还要补习。在父母眼中她是一个不爱讲话的孩子。
好胜心很强的孩子
周一到周四晚上9点多,张胜华都要去接下晚自习的娜娜,但娜娜只要爸爸在同学看不见的地方等她。
小女孩的好强,在家校联系本上也可见一斑。这本用于学校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本子,会要求学生每天写下心中所想,家长和老师都会查阅。娜娜经常在这个本子上流露出对其他同学抄作业“看不惯”的态度。从她写的日志也可以看出,她很在意自己的成绩,也经常会关注别的同学成绩的变化和“对手”是谁。
“她学习压力确实不小。”张胜华说,他们甚至交流的时间都没有。在家人的印象中,娜娜很内向,也一直不大爱说话,寒暑假也不太出门,就在家里做作业看电视看书。一位邻居说,家中的三个大人其实平时也很少出门。
老师和同学觉着她挺“阳光的”
家人眼中内向不爱言语的孩子,在学校老师眼中又是另外一个形象。
老师们认为,娜娜是一个阳光和“有正义感”的学生。娜娜所在的班级是年级的重点班,同学称她为“学霸”。相处的很多同学也认为她“很开朗”,她不仅是班长,也是学生会成员,经常会和同学谈些“八卦话题”。
与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娜娜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她习惯将这些写进自己的QQ空间里。
这一年多来,她几乎每周都会写一篇QQ日志,日志的内容多是学习、一周中的趣事,也有烦恼。一次历史书不见了,她写道,“我能肯定,是某个同学故意把我的历史书藏起来的,一定是嫉妒我历史考了100分!”
后来日志中还有自己创作的“爱情小说”,但张胜华和家人不懂上网,也没看过这些东西。
张胜华并不是没有试图去了解女儿。但女儿的那些心事,他或许都不知道。
难以捉摸的结局
娜娜在这些日志中唯一一次提到爸爸,是看到学校一份校报刊登了某个学生的作文,她猜想“完蛋了,回到家的时候我爸爸肯定会说我的作文写得有多烂!”
“让我意外的是,回到家后爸爸不仅没批评我,还表扬我作文写得很有进步!嘿嘿!”娜娜写道。
12月20日晚7点21分,7点22分,7点26分,娜娜连续更新了三条日志:“看到你和她说说笑笑却把我孤立在一旁,真的很不爽!”“只有你能真正伤我心。”“一个个都那么虚伪,真的看不惯!”
无法理解这个孩子当时究竟想表达什么。
12月21日早晨,娜娜穿过一片芦苇来到了冷飕飕的湘江边。她究竟为何而来,再也不会写进她的日志里了。
相关新闻
6旬失独老太冒险再孕生下双胞胎6旬失独老太做试管婴儿手术生下双胞胎女儿(图)
6旬失独老太做试管婴儿手术生下双胞胎女儿(图)
湘江边发现捕鸟网湘江边池杉站成“光杆司令”让失独者有力,让茫然者有光
.END
Monday, 23 December 2013
過去20年12個最具影響力的個人科技產品 - Walter S. Mossberg
2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個人科技產品 - Walter S. Mossberg | 華爾街日報 – 2013年12月20日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20%E5%B9%B4%E4%BE%86%E6%9C%80%E5%85%B7%E5%BD%B1%E9%9F%BF%E5%8A%9B%E7%9A%84%E5%80%8B%E4%BA%BA%E7%A7%91%E6%8A%80%E7%94%A2%E5%93%81-013953603.html
在為《華爾街日報》評測科技類消費品22年後,這是我的最後一篇專欄文章。
所以我想來談談過去20年我評測過的12個最具影響力的個人科技產品。很顯然,從這個最富活力的現代產業所生產的五花八門的產品中挑選出12個,這是個很主觀的看法,別人也許會有不同意見。
雖然大多數產品都一竄而紅,但有幾個卻叫好不叫座,有一個更是一敗塗地。在這裏,我來講講我的兩個標準。
首先,產品要能提高易用性,能為普通消費者增添價值。這也正是我1991年第一篇專欄文章中頭一句話所提出的指導原則:個人電腦太難用了,這不是你們的錯。
其次,我之所以選擇這12個產品,是因為所有這些產品都改變了數碼歷史的進程,它們要麼影響了後來追隨而至的產品和服務,要麼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大眾產品仍在釋放影響力。所有這些產品都有「前輩」,但它們做到了將其所屬類別提升至一個新高度。
一些讀者可能會抱怨說,蘋果(Apple)產品出現的頻率過高。對此我的解釋是,在我撰寫本專欄的這些年裏,相比其他任何一家公司,蘋果面向普通消費者推出了更多具有影響力和突破性的產品。
1.Newton MessagePad (1993)
蘋果推出的這個掌上電腦不僅是失敗之作,甚至可以說是個笑話,這主要是因為該公司當時承諾,這個產品可精準無誤地識別手寫體。但它並沒有做到這一點。不過,它倒是的確有一項功能,可謂是如今一些最頂尖技術的鼻祖:人工智能的早期形式。你可以隨手寫一句「周四與琳達‧瓊斯(Linda Jones)吃午飯」,然後這個電腦就能對應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人生成一個日歷項。
2. 網景領航員(Netscape Navigator, 1994)
這是第一款獲得成功的消費者網頁瀏覽器,後來被微軟(Microsoft)的Internet Explorer (IE)瀏覽器擊敗。但它讓數以百萬計的人們上網的願望成為現實,它所帶來的影響不可估量。每次你瀏覽網頁的時候,你會發現網景留下的遺產就在你的眼前。
3. Windows 95 (1995)
微軟的這款操作系統將圖形界面與鼠標結合起來,成了電腦操作的標準模式。儘管當時蘋果的Macintosh電腦操作系統已經有10年歷史,而且隨後曾出現過更加粗糙的Windows版本,但 Windows 95更為精致,用戶遠遠超過Mac操作系統。
4. The Palm Pilot (1997)
這是第一款獲得成功的個人數字助理,它還是第一款廣泛使用的手持電腦。它催生了第一批智能手機Treo,吸引了大量第三方應用程序,為今天的應用程序商店塑造出了原型。
5. 谷歌搜索(Google Search, 1998)
從用上谷歌的那一刻起,我就明顯地發現,它比此前的搜索引擎要快得多,也準確得多。谷歌搜索的重要意義怎麼說都不過分,這話就算放在今天也依然成立。在很多方面,谷歌搜索推動了整個網絡的發展。
6. iPod (2001)
蘋果的iPod是第一款主流數字媒體播放器,這個相當於一副撲克牌大小的設備能存儲1,000首歌曲。這款設備將陷入困境的蘋果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催生了取得巨大成功的 iTunes商店和一系列流行移動設備。
7. Facebook (2004)
正像網景開創了網絡時代一樣,Facebook 開辟了社交網絡時代。儘管在此之前也有一些社交網絡存在,但Facebook 最終成為了人們的選擇,在 Facebook 上你可以與一些、甚至是成百上千的朋友分享任何事,不論是一張日落黃昏的照片,還是新生兒誕生或者生命逝去的消息。目前,Facebook的用戶數已超過10億,已經完全顛覆了互聯網的概念。
8. 推特(Twitter) (2006)
推特通常被視為 Facebook 的頭號競爭對手,它確實與眾不同——有點像一個全球即時通訊系統。每一秒都有人使用推特向廣大聽眾發送各種各樣的信息,從革命消息到有趣的網站帖子,或者只是對任何事發表看法,但是長度不超過140個字符。與 Facebook 一樣,推特也改變了人們的數字生活。
9. iPhone (2007)
蘋果憑藉iPhone震驚了科技界。這是第一款真正智能的智能手機,集iPod、互聯網設備、手機功能于一身。iPhone帶來了革命性的多點觸控用戶界面,在許多設備中,個人電腦(PC)圖形用戶界面正逐步被取而代之。
iPhone 問世一年後,蘋果推出了應用商店(App Store),允許第三方開發商在店內出售 iPhone應用。現在,iPhone 的應用數量已經達到約100萬個。iPhone 也催生了許多競爭對手,它們共同把互聯網從一個以PC為中心的系統轉變為一個以移動設備為中心的系統。
10.安卓(Android) (2008)
谷歌(Google)憑藉安卓操作系統迅速闖入了 iPhone 創造的移動世界,採用這一操作系統的移動設備已擴大到上百款,安卓也採用多點觸控用戶界面。安卓目前是主流的智能手機平台,有大量應用可以選擇。
iPhone的價格一直相對昂貴,安卓手機價格要便宜的多。
11. 蘋果MacBook Air (2008)
蘋果共同創始人喬布斯(Steve Jobs) 在推出MacBook Air時,從一個標準尺寸的馬尼拉紙信封中緩緩抽出了這款標誌性的輕薄筆記本電腦。它是第一批用固態硬盤取代傳統硬盤的電腦產品之一。現在,從辦公桌、校園到咖啡店,隨處可見MacBook Air 的身影。它推動了一批基於Windows 操作系統的輕薄筆記本電腦(即Ultrabook)的誕生。我認為MacBook Air是有史以來最棒的筆記本電腦。
12. iPad (2010)
憑藉這款10英寸平板電腦,蘋果終於在長期低迷的平板領域取得了突破。iPad與其他平板電腦一起在許多用途方面正逐步取代筆記本電腦,從兒童到CEO,人人都對iPad愛不釋手。開發商已經為iPad開發了近50萬個應用,數量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一款平板電腦。
* * *
在告別本專欄之際,我想感謝《華爾街日報》這些年給了我撰寫這些評論文章的自由,尤其要感謝追隨本專欄的讀者們。我並不是退休——我將在一個新網站上撰文。《華爾街日報》將繼續發布由出色的繼任者撰寫的科技評論文章,隨著消費者技術的發展,繼續為讀者提供指南。
撰稿﹕華爾街日報Walter S. Mossber
20年來最具影響力個人科技產品
http://cn.wsj.com/big5/20131218/PHO144541.asp
近20年的革命性科技產品
http://cn.wsj.com/big5/20111109/PHO095557.asp
《華爾街日報》公布科技評測團隊陣容
http://cn.wsj.com/big5/20131217/bog170720.asp
如何玩轉電子閱讀設備?
http://cn.wsj.com/big5/20131218/ptk075424.asp
150美元的超低價平板電腦
http://cn.wsj.com/big5/20131216/ptk073730.asp
.END2
特首讀不讀書?- 端木少華
特首讀不讀書?- 端木少華 蘋果日報 2013年12月23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223/18563162
■ 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溝通,光靠操縱傳媒恐怕會適得其反。資料圖片
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並非否定書的價值,而在強調獨立思考與批判的重要。讀書,不能把內容僵化成教條,照單全收。書到底是知識與經驗的累積,現代人還是要讀點書,不僅知書達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日理萬機的政客尤其具壠發。
不管職位大小,任何領導人面對的都是眾人之事,從家事到天下事,只要涉及相當數目的人口,便千絲萬緒,處理起來需要智慧、見識、經驗與技巧,還得術德雙修,操守上不容公益和私利糾纏不清。唐英年和梁振英在2012年特首選舉前後,由於僭建問題,弄得焦頭爛額,像台灣人說的「書讀到背上」,難杜悠悠之口。
千兵易得,一將難求,難得的是視野、膽識及人格表率。治國就更不用說了,在獨裁國家如此,民主社會尤其不能等閒視之。選舉固然未必真正選賢與能,有時只是誰較能譁眾取寵,但總比小圈子私相授受,在道德層面上避免千夫所指或無地自容。至少,民主選舉的瑕疵可以攤在陽光下公開被檢驗、批判和修正。
再過三年,一旦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以一人一票和公平競爭方式進行,香港將加入民主社會的陣營,在整個中國政治環境裏顯得格格不入,或許還有點「有為者亦若是」的示範作用。這是為甚麽普選計劃開始推動後,香港建制派和北京當權者步步為營,項莊舞劍,為政改預設防衞條件,企圖變更遊戲規則。
香港是自由開放社會,政改諮詢承繼以往傳統,並間接承認民意在普選操作與過程中的角色。民意來自人民的心思意念,但也存在於其他載具,特別是大眾傳播媒介,包括書籍等。在沒有民主選舉時,新聞報道與評論往往是當前民意的替代指標,而書籍則無疑多少記錄了民意的歷史期待和走向。2017年特首普選是個很好的案例。
過去16年,有關香港普選的文章和書籍,就算不是汗牛充棟,數量應也很可觀,如果再考慮世界各國民主選舉理念及運作的文獻,浩瀚如海,便更加難以想像。讀書的緊要遂盡在其中,無他,書報提供一個「無形學院」。學,而後知不足,領導人照樣不例外,美國總統常常被記者問起最近讀些甚麽書,並非是個無聊的提問。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無形學院」(Invisible College)的現代概念由社會學者 Diana Crane 於 1972 年在《Invisible Colleges: Diffusion of Knowledge in Scientific Communities》提出,談的雖然是科學知識的結構、組織、流傳與成長,有關知識和意見如何擴散的探討卻可延伸到其他場域,也適用於日常生活,從一般人到政客,無形學院都是某種資源。
由上任一年多的舉止和話語看,特首梁振英似乎需要多讀書,他的團隊和幕僚也得花點時間埋首書堆。特區政府縱使濟濟多士,各有專精,從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到最新的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其表現卻處處顯得力有未逮,不論是上駒或下駟,應都可在「無形學院」中浸淫一番,尤其是政治、社會與傳播方面。
只要讀政治學的書,梁振英和團隊起碼會接觸一個基本主張(理解或接受倒是另外一回事):在自由民主社會,「異議的權利」(the right to dissent)不僅正當,也合乎權力制衡的道德要求。2012年反「國民教育」運動不是少數個人或團體的無理取鬧,異議本身,就是港人是自由人的表徵。即使只有700萬人口,選民才300萬左右,香港朝野間平常的吵鬧,或立法會議員黃毓民口出不遜的惡言,不過是眾聲喧嘩,為選舉鋪路(像台灣的藍綠之爭),不必動輒以公權力相向或威脅,如對付林慧思老師一樣。
任何社會學的書都會談到社會運動是一種民粹,不論議題如何,其形成通常針對統治階層的作為,特別是政商精英的勾結與權力及財勢的交換,表達不滿和抗爭。2017年特首普選,除非半路殺出程咬金(如當權派或既得利益者設定小圈子篩選),由港人主導已是一條不歸路,「兩制」是否落實全在此一舉。堅持官民對立或人治高於法治,一再強調天下沒有不是的政府,徒然渾水摸魚,暗度陳倉,增添不必要的社會緊張。
就算特首不讀政治或社會學的書,退而求其次,傳播學的書也有可取之處,至少美國多年來的政治傳播研究結果可為借鏡。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溝通光靠新聞專員或公共關係操弄媒體,儘管有短暫成效,長期恐怕適得其反。在民主社會,政府只能欺騙少數人於一時,無法左右大多數人於一世,新聞界也不乏諤諤之士,振筆直書。
未來三年,梁振英和班底如果能多讀書或看報,這個團隊或許可以挾現任優勢在特首普選時逐鹿中原,跟泛民派候選人一較長短。不論輸贏,梁振英多少可以在香港民主發展史上留下一筆。否則,誰是民主罪人,史書自有定論。
端木少華
許寶強﹕做「不可能」的事 ——克服犬儒民粹的公民抗命 - 明報 2013年12月23日
政改諮詢啟動,政府和建制派的策略是劃定框框,以「不現實」為藉口,把普選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公民提名,預先剔除;又提出含糊不清、「不言而喻」的「愛國愛港」標準,希望引導港人學懂「務實地」自我審查,為的也是為普選劃界,以至規限有關普選形式的各種可能性的想像。
與此同時,排外的本土主義則高舉「現實政治」的原則,把追求平等、尊重多元等普世價值,譏諷為「離地」/「膠」,認為只有排外(或反中共)的政治,才貼近現實。這種強調「現實政治」的本土主義論述,弔詭地與上述政改諮詢中高揚「務實」的官方策略暗自呼應,兩者都嘗試限制本地政治辯論的想像空間和徹底改革的可能性。如果政治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藝術,那麼嘗試壓縮各種可能性的政府玩假諮詢和本土排外論述,就是一種把「可能」轉化為「不可能」的去政治化(depoliticize)操作。這種操作的效果,往往是催生或強化從公共政治中退卻的認命犬儒,又或僅剩下狂熱排外的本土民粹政治。
兩種極端——犬儒退卻或排外狂熱
政府的不斷弄虛玩假,容易導致民眾厭惡政治。稍為活躍的「鍵盤戰士」,也往往只是冷嘲熱諷,卻仍然離開積極介入公共政治甚遠。齊澤克的新書 Demanding the Impossible(Polity Press, 2013)指出,當代世界的權力結構,愈來愈變得犬儒無恥,官員政客不再忌憚以謊言——甚至不惜自曝其短——進行執政參選的表演。香港3任特首領導下的特區政府,也是每愈下。今天的特區政府,一方面強調「公眾參與」,舉辦各式諮詢活動、落區做秀,同時又動員排隊黨協助「佔領」會場,於是每次諮詢的結果總是「講人自講」、「沒有共識」,而政府就可以「平衡意見」、「循序漸進」,令各類有實質效果的政策建議和社會改造,總如泥牛入海,「講都無用」。自然,還有各種頭痛醫腳的政策,例如不針對生產(加劇打擊毒販)和消費源頭(消除社會的苦悶和壓力)的禁毒措施,又或是勞民傷財的「家是香港」鬧劇,效果只是做了大量無謂的事,令有意義的改變沒法發生,甚至產生各種負面的不經意效果,例如社區驗毒或會擴大警權、製造青年(尤其是少數族裔)與管治者(甚至成人)之間的相互不信任,產生與「家是香港」所追求的和諧社會剛巧相反的效果。
在弄虛玩假政權的影響下,民眾自然容易對政治產生厭惡。最近朋友間的聚會,很多時會聽到不想再看電視報章(政治)新聞、樂得耳根清淨的慨嘆。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於2010年以電話及問卷訪問約5000青年(註1),發現八成半受訪青年甚少及從不參與社會活動(包括論壇、集會及遊行)(p.125)。像學民思潮這樣關心和參與政治的青少年,又或是認真準備積極「佔中」的朋友,恐怕仍然只佔少數。
另一方面,在中共政權日益介入干預香港政治的情下,加上自由行、中港婚姻大幅增長的社會環境,承載了本地民眾生活焦慮和鬱悶情感的香港排外本土主義,也獲得了良好的生長土壤。梁振英政權和建制派的親中背景和惡劣表現,除了令很多人厭惡政治外,也同時催生了激烈的反(中)共的情緒,進一步助長以中共/中國大陸為針對目標的排外民粹政治。
排外民粹的政治論述,往往只開列出「勇武抗爭」vs.「和理非非」等兩類極端的選擇,借助或鼓吹的是一種簡單的敵我邏輯,提出不排外就是賣港,談普世價值就等同離地「膠」,剩下的只能是一種本質化了的「本土」身分政治,這與「不言而喻」的「愛國愛港」論述,表面上好像南轅北轍,其實卻存在一種微妙的互通互補的關係。
在這樣的社會脈絡和論述環境下,香港的政治文化也趨向兩種極端,或是像西歐一樣,唯一仍未減退的政治熱情,就是排外反新移民的「本土」力量,另加上香港特色的「愛」字頭集團,幫港府出聲,共同營造的是民粹政治暴力,包括語言和物質上的;又或是令民眾變得犬儒,從公共政治領域中退卻,至多成為冷嘲熱諷的花生看客,耗盡了民眾參與公共政治的熱情和能量,令香港走向一個去政治化的社會秩序。
唔好陪佢癲——公民抗命的真義
面對這樣的困局,齊澤克提出的建議或可資參考。他認為,面對政權的犬儒無恥,以及危險排外的民粹暴力,我們必須告別簡單的身分政治,認真地思考,拒絕在兩種極端中選擇,而是要嘗試改變選項的內容和界線。所謂認真的思考,就是提出根本的問題,例如反思政治的真正含義,拒絕把手段(「現實政治」)與目標分開,重新把政治定義為在「不可能」之中尋找可能性,並在參與的過程中做負責任的決定。
齊澤克進一步指出,公民抗命的重點在於藐視權力,不再參與由政權設定的玩假遊戲,也不選擇排外民粹的非此即彼的極端選項,而是「唔好陪佢癲」,抗拒民粹和犬儒的誘惑。由佔領中環運動所啟動的有關公民抗命的爭論,很多時候把焦點集中於「公民」的身分及由此引伸的行動或原則之上,例如討論是否非暴力或破壞社會秩序,較少關注「抗命」的含義。「抗命」(disobedience),就是拒絕順從既有的社會安排和象徵秩序(symbolic order),例如因戰爭的不義而拒絕徵兵指令,又或針對種族歧視的不公而違反隔離政策。中文的「抗命」,也可解作抗拒「認命」的意志,也就孕育出不再害怕政權和不再厭惡公共政治的主體,在民粹排外政治之外重燃參與的熱情。
循這思路,我們如果想超越犬儒認命和排外民粹,為香港另覓一種新的政治文化,首先需重新界定什麼是「可能」和什麼是「不可能」,並以合適的行動嘗試創造條件,令被犬儒政權和排外本土認為是「不可能」的事,能夠成為可能,真正發生。
■附註:
1. 《香港青年發展指標》,2012年2月,http://www.coy.gov.hk/filemanager/template/common/images/research/youth_report_20111123_c.pdf
■延伸閱讀
文中提及的齊澤克(Slavoj Zizek)新書 Demanding the Impossible
梁美儀﹕港視復活證「一男子」獨斷獨行? 明報 2013年12月23日
世事如棋,兩個月前在悲憤中失落免費電視牌照的香港電視,上周突然宣布,成功從中移動收購流動電視牌照,將於明年7月1日起在大氣電波及網絡上啟播,港視主席王維基並言,將逐步重聘早前被裁的員工。這個消息,不但令一班現職及前港視員工振奮,也令一眾認為港視值得獲牌一試的市民感到欣慰。然而,在這歡欣背後,特首梁振英可有斯人獨憔悴?
王維基在記者會上聲稱,整個收購過程中並無「任何中方、內地、港府及中聯辦的官員」與港視接觸,但中移動這種大企業都是掌握在國家手裏的,加上電訊業屬內地十分緊張的敏感行業,沒有國家的首肯,王維基縱有三頭六臂,也難以這個「平價」購得這個流動電視牌照。
這下子問題便來了,既然北京容許王維基取得流動電視牌照,認為他在「政治審查」上過得關,這回是否間接證實了早前政圈盛傳,上次港府不發牌予港視,不是北京從中作梗,而是梁振英這「一男子」獨斷獨行的決定?有這樣的聯想是自然不過的事。
曾有立法會議員在港視失落免費電視牌照後,與王維基傾談此事,據該名議員引述王維基指出,在政府公布發牌決定當日,北京及中聯辦也有人致電王,詢問他不獲發牌的原因,或許這能說明,為何王維基在過去兩個月,一直只將憤怒的矛頭指向梁振英,並時刻將北京置於這漩渦之外。
外界無從得知,北京此舉的背後真正動機,是為平息港視這場風波好,還是跟王維基有什麼私下協定好,但這一等於狠狠向梁振英摑了一巴掌,令外界認為是特區搞的爛攤子,要北京出手收拾殘局,進一步打擊本已無威信可言的特區政府。
北京不會沒預期這樣的政治後果,但為何中央一而再、再而三出手削弱梁振英的權威,這個問題值得大家再細心觀察往後的政局發展。
本港不缺人幣 1年定存3厘封頂 2013年12月23日 明報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223/news/ea_eaa3.htm
儘管內地再現「錢荒」,本地中資行競爭存款的情,未有如6月半年結時激烈。本報記者上周五走訪4家中資銀行的沙田分行後,發現1年期人民幣定存的最高息率只有3厘,與年中曾高達5厘大相逕庭。有銀行界人士指出,近期本港人民幣存款急增,銀行不缺錢,明年息口反而有機會持續下調趨勢。
以存款10萬元人民幣、為期一年計算,本報上周五走訪的中資銀行中,以建行亞洲的存息最高,達到3厘。該行職員對記者表示,因臨近年結,息率才會較高,「我們算是爭取存款最積極的中資銀行了,過了年尾,可能連3厘也沒有了」。
另一家存息較高的銀行為中信銀行(國際),但息率只有2.7厘。職員同樣表示,短期內息率應不會再提高,減息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年中曾以高達5.5厘高息搶存款的交銀香港,與工銀亞洲一樣,一年期存息現為2.4厘。
永隆存款部主管龔志明認為,大部分銀行已提早為跨年資金作部署,如果臨近年尾才行動就為時已晚。故即使近日內地資金趨緊,相信對本港息口的影響不大。
人幣存款增 存息或再跌
龔續指出,人民幣匯價屢創新高,加上本港居民2萬元兌換上限有望於明年放寬,相信市民對人幣存款的需求會繼續增加。近月金管局數據已顯示,人民幣存款增速明顯提升,10月份增速為7.1%,創近兩年半新高,「最近幾個月,部分銀行已陸續下調人幣存息水平,明年不排除存息還有進一步下調空間」。
內銀現錢荒 7厘息搶存款 理財產品熱銷 港人查詢多 2013年12月23日 明報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223/News/ea_eaa1.htm
年關將近,內地銀行又陷入錢荒,近期不少內銀推出大量理財產品,吸收流動資金。雖然今次與半年前的搶錢潮相比,規模較細,但仍有個別較進取的內銀,理財產品年息高達7厘。有內地銀行客戶主任表示,近日接獲不少港人查詢。
上海銀行間拆息(SHIBOR)連漲5日,人行本月5日後又連續5次暫停逆回購,加上多間內銀紛紛推出短期高息理財產品攬財,錢荒再現之勢山雨欲來。
職員解釋:因年底爭取業績
本報記者上周五走訪深圳多間內銀,發現各內銀3個月為期的新理財產品中,以興業的年息最高(見表)。興業銀行深圳分行的職員介紹:「這款43天的產品,預期最高回報可以達到7厘,差不多類型的,之前平均回報率只5.5厘。」該職員稱,之所以新推較高息率產品,一方面銀行年底需要接受存貸比等多項指標考核,對資金需求有增加,但更多是銀行欲在年底前爭取更佳業績。
工商銀行(1398)羅湖分行的職員亦透露,近日內銀理財產品預期息率升,不少在該行有存款的香港客戶也有查詢。招行(3968)亦有一款70天期,預期年息率6.8厘的新產品,而與中小型銀行比較,四大行的短期理財產品息率略低,但也普遍有6厘以上,不過這些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類型,因風險性較高,過去的平均息率已經在5.5厘左右。
保本型的產品方面,目前最高是6厘水平,工行一款35天期的保本產品年息率有5.9厘。保本型產品顧名思議,銀行可百分百奉還客戶的本金,當然產品預期的回報息率並非保證。
事實上,6月內銀出現錢荒期間,當時為盡快吸納資金,大多數銀行推出的極高息理財產品,僅保本型的也至少有6.2厘以上,甚至有逾7厘。當時銀行職員都承認, 推出高息產品是因為銀行資金面緊張的特殊情,說不準會否繼續有更高息產品。相反,昨日各間銀行的職員都肯定地表示,接下來的理財產品息口會回復正常水平。
拆息連升5日 仍遠低6月高位
雖然如此,但錢荒是否有機會重臨亦有待觀望,上周五上海銀行間拆息第5日全線上升,隔夜利率升8.1個點子(100點子為1厘),至3.927厘,不過遠遠未及6月20日錢荒最嚴重時歷史高位的13.44厘;惟14天利率升78.5點子至7.003厘,是6月26日以來再次突破7厘水平。
同時,雖然人行前日通過官方微博透露,已運用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調節市場流動性,但自12月3日以來,人行亦已連續5次暫停逆回購操作,持續從市場抽走資金。因此,上海同業拆息下周走勢,以及人行會否重新啟動逆回購,將影響到市場對錢荒是否再臨的預期。
明報記者 陳子凌、張聞文、陳悅
人行刻意少放水 逼內銀去槓桿 2013年12月23日 明報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223/news/ea_eaa2.htm
臨近年末,內地「錢荒」再現,儘管人行放水3000億人民幣「止渴」,市場依舊不安。事實上,歷年年中與年末節點,內地均常常「水緊」,而今年現象尤為嚴重,金融業內更是怨聲載道。有經濟師認為,中央推進金融改革,人行有意暴露銀行間風險,借市場化手段,推動內銀去槓桿,冀金融機構自行修復掩蓋多年的季節性和結構性緊張問題。
若定期放水 掩蓋深層問題
每到年中及年末節點,內銀為粉飾資產負債表,急切需求資金,高息搶存、短借長貸、彼此拆借等手段已成慣例。人行通常會在相應時間點向市場注資,解決燃眉之急,但這同時掩蓋了許多結構性問題。在改革大潮下,今年以來,政策上去槓桿的信號愈發明顯,6月末,內銀鬧「錢荒」,人行釋放流動資金的行動卻遠遜預期,當月20日,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一度觸及30厘歷史高點。
至年底,伴隨美國縮減QE規模,資金面緊上加緊,人行卻在12月5日之後,暫停了公開市場的逆回購操作,上周,銀行間回購利率再次大漲,人行僅採取了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利率市場化必然會推高短期利率及債息。
由於SLO期限為7天,市場仍在觀察人行的進一步舉措。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指出,中央已明確提出,經濟進入去槓桿的過程,今年10月後,人行一直採取短期手段調節流動性,近期的做法,更是有意讓銀行間市場風險暴露,希望減少銀行對拆借資金的依賴;採用SLO手段,更容易做到盤活資金,而不是讓資金沉積,這有利於保持市場正常運作。
綜合各方意見,市場普遍認為,年末的「錢荒」程度不會及6月般慘烈,一方面,監管和金融機構都已吸取教訓,另一方面,財政資金會在年底集中投放。胡一帆預期,當前「水緊」將持續至年底,明年1月會出現新的流動性,至春節前夕,由於市場對資金需求激增,可能會再來一次缺水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