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表格及研究计划 2013-08-24 02:31:01 新京报
北大及港中大都要求报考研究生提供两封教授的推荐信,恕我直言,凡外国教授写的,大都态度认真,描写细致,讲究分寸,颇有参考价值;而本国教授的推荐信,即便不是学生代拟的,也都是大话连篇,不太着边际。
■ 大学小言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同时在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教书,观察各自招收研究生的方式,感觉甚为有趣。先说大的方面:港中大采取申请制,初选入围者,通过面试来筛选;北大有点复杂,留学生及港澳台考生是申请制,本国学生则基本上采取考试制。之所以说“基本上”,那是因为,硕士生中有一半以上是本校或外校根据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推荐上来的,只需面试,不用参加统一的笔试。
若是考试制,涉及教授如何命题、学生怎么答卷、评分的标准,以及试卷分数在整个录取工作中所占比例等。因外界对研究生录取工作的质疑“与日俱增”,各大学于是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规章制度。其实,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教授的眼光及能否出自公心。这里不说灵活性很大、故无论师生都必须树起脊梁认真对付的面试,就说如何阅读申请表格及研究计划。
北大及港中大都要求考生提供两封教授的推荐信。恕我直言,凡外国教授写的,大都态度认真,描写细致,讲究分寸,颇有参考价值;而本国教授的推荐信,即便不是学生代拟的,也都是大话连篇,不太着边际。那是因为,我们历来更为看重学生考场上的表现。至于推荐信上“政治表现”一栏,因要求过于空泛,推荐人不知从何入手,有抄《人民日报》社论,说该生政治立场坚定的;有搬法律文书,说该生遵纪守法的;也有言简意赅,就写“很好”二字。在我的印象中,教授们很少在意此栏文字,他们更看重的是“有何奖惩记录”。
最近十年,大陆考生的申请表格越来越好看。国外及港澳台的考生,偶尔也有获某某奖励的,但从未获奖也很正常。而国内考生的获奖记录几乎是连篇累牍,初看惊叹不已,看多了则有点茫然。除了上回提及的为寻找“天才学生”而提供高额奖学金外,各大学纷纷将原本提供给研究生的奖学金分成一、二、三等(往往是轮流获得),或另拟名目,因此显得特别有分量。
这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北京某名教授发明的填表策略,他将每回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时主办方提供的机票及住宿费说成是“奖金”,故显得成绩斐然——你想想,一个中国教授,获得这么多“国际学术奖”,那还了得?要不是学校给予了特别表彰,同行还不知道有此诀窍呢。与此异曲同工的是,香港某教授深谙中国人注重名分、崇尚奖励的国情,发明了一种很有诱惑力的“提奖学术”的方式——每年组织一次国际会议,为很多与会者颁发各种名目的“论文奖”。虽说只是奖状一纸,但填表时可用,效果极佳。
看多了此等把戏,加上各大学确实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很难折合成统一的分数。因此,无论北大还是港中大,教授们都更相信自己的眼光,以考生提交的研究计划及此前所撰论文为准,而不太关注该生到底获得过多少奖励。
港中大采用申请制,考生的研究计划写得很长,也很具体,被录取后,基本上就照此计划有序地推进。这么做的好处是,学生大都能按时毕业;缺点在于入学后很难有大的突破,基本上就是申请时的高度。北大主要根据考卷及论文来判断该生的学术潜力,申请表上的研究计划仅供参考;至于学位论文题目,等修够了学分或通过了资格考试再说。进入硕士或博士课程后,通过一两年学习,有较好的学术趣味及视野,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这么做的好处是,选题立意高;缺点则是后面的时间太紧,很容易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然,这涉及两校学习年限及课程设置的差异。以人文学为例,北大硕士三年、博士四年;港中大硕士两年、博士三年。至于完成学业所需要修习的课程,北大也明显比港中大多。(22)
学籍信息系统应致力实现教育公正 熊丙奇 发表于2013-08-23 08:39
8月22日上午,教育部发布消息称,今年9月1日起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全国统一编码,终身使用。
早报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
8月22日上午,教育部发布消息称,今年9月1日起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全国统一编码,终身使用。该系统将于年内全部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据称,这一学籍系统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将实现在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全面覆盖,做到学生数据“一个不能少”。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介绍学籍信息系统时,称学籍系统一期将建设五级应用系统中的核心学籍管理和营养餐管理功能。二期还将加入校车管理等功能。
我们认为,做到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这一系统确如教育部门所称,做到学生数据“一个不能少”,那么这套系统不仅会在管理学籍方面发挥很大作用,更可以为推进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公平提供技术支撑。
首先,借助“一生一号”学籍信息平台,可以督促各地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按照学籍信息系统所采集的信息,可以掌握各地学生的求学情况,进而可分析各地学生的择校情况(包括跨区择校、在非户籍所在地求学等),并以此追究地方政府在推进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方面肯能的责任。
其次,依托“一生一号”学籍信息平台,可以建立学籍跟踪机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求学。近年来,在国务院的要求下,随迁子女在城市求学的情况好转,但由于城市入学依旧存在门槛,还存在进入城市后却辍学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建立学籍信息跟踪机制。全国联网的学籍信息系统的出现,使这一机制的建设成为可能,学生的学籍信息变动,在这一系统中将一目了然,这可以成为减少学生辍学的重要信息管理平台。
再次,可以利用“一生一号”学籍信息平台,推动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主要还依靠县乡财政,这带来两方面问题。其一,义务教育发展存在区域、城乡、校际的不均衡。因地方的财政实力,决定了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其二,随迁子女在城市求学困难。因为,按照目前的经费保障机制,流入随迁子女多,流入地政府将承担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以省级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而实行这一新机制,需要技术保障,即经费投入可以具体到某一名学生身上。如此,当一个学生从某地流出之后,学费也可带着从流出地进入流入地。
此外,学籍信息平台也为调整中国的教育拨款方式创造了条件。据有关审计结果,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有相当比例的省、县、市存在挪用、克扣、挤占教育经费的问题。如果拨给学校的经费,直接拨付到学校账号,拨付给学生的奖助学金,直接拨到学生的账号上,那就可从根本上杜绝政府部门从中间环节克扣、挤占的可能。
能否做到以上几点,一方面取决于教育部门是否动真格推进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则要求在使用学籍信息系统时,避免舆论普遍担心出现的两方面问题。
其一,学籍信息系统被闲置。我国地方的学籍信息平台早已启动建设,但只起到学生信息登录的作用,没有进一步开发系统的其他价值,比如跟踪学生学籍的变化、审核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虚报的补助学生名单等。
其二,学生信息造假。学籍信息平台要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信息客观、准确,如果录入的学生信息不实,那以此为依据的学籍管理、财政拨款、学校管理监督都会出现偏差,而在防患信息造假方面,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机制。合理的机制应是由家长委员会参与录入信息的管理、监督,不能仅由学校自己操作。拿营养餐问题来说,如果学生没吃到,而学校却录入已经吃了,对此谁来审查、监督呢?学籍信息系统本就为防止信息造假而开发,如果这套系统的使用出现造假,那情何以堪?
所以,对于“一生一号”信息平台,有关部门不能满足于其规模的世界第一,而应着力关注其使用效益;不应满足于信息管理的功能,而应该利用这一技术,推进我国教育管理改革,解决困惑中国教育发展的难题,扩大教育公平。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录入编辑:张珺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