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有敵國鉅富,可卻亦有更多連衣食住行都顧不下的露宿者。
上月底,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上,人民力量的陳偉業促請政府開徵入境稅,以遏止水貨活動。就此黨媒自是大肆鞭撻,口誅筆伐,惟對緊隨其後另一白鴿盟友的相同建議,卻聽而不聞,黨同伐異還不清楚。至於政府及後回覆,是不應該將水貨問題與旅客掛鈎。言之成理,縱然個別內地旅客的舉措,確實也對香港社會帶來文化衝擊,但若論民生影響,則始終難及水貨客,他們根本就是借進進出出中港邊境攜貨幹活,豈能夠以客相待。
問題就是政府既知矛頭直指這批販子,理應對症下藥。而「一簽多行」的政策漏洞正正就是他們能夠鑽空經營所恃,但官員只會反覆重申,中央政府且已暫緩擴展自由行與一簽多行以回應港人訴求,只差一句要跪謝隆恩,當然還有偽首的迎難爭取。不過一國兩制下的另一小埠澳門,縱與珠海毗鄰,卻未見「受惠」於多行簽證,足證有些事非不能也。明知屋漏,卻不作修補,反惦着邀功未將破洞鑿大,這大概就是長毛議員所說的「未掂先囂」。
若說自由行、一簽多行、甚至單程證審批皆涉及「他」國內政,欲動無從,愛莫能助。那麼單邊進行,寓禁於徵不過是正常手段,況且施政莫不以保障自家人民利益為先。徵收入境稅無非就是藉以增加水貨的交易成本,打擊販子多行往返的意欲。
事實上,對於真正的旅客其影響實不足道,假設台灣、泰國這些內地同胞熱門的旅遊點亦酌量增收入境稅,請問會否打消他們到當地的遊興?難道這顆東方之珠,卻連區區數目的旅遊價值都抵不上?計唔掂條數嘅怕且只是那些心中只有經濟誘因的一群。
其中少不了旅遊業人士,那位議會總幹事董先生批評,入境稅有損本港旅業形象。又問先生也不過發生在幾天前,率眾惡意佔領郵輪的霸道所為,閣下尚且姑息,未予痛斥,今日不知捍衞的是甚麼名聲?還有不贊同收入境稅的說法,是指內地旅客不一定要來香港旅遊,這恰恰正是反證癥結所在,內地旅客可有選擇,但香港卻是全球唯一旅門大開,莫論承載,惟有不能自制地被迫接(待旅)客!
難為更多連理據也拿不出來,只能訴諸「血濃於水,中港一家」的那一套,又是「傷害同胞感情」,又要「顧及國家反應」,那麼港人的感情和反應呢?如我這般的有感而問,怕就成了偽首無厘頭罪告港人撒嬌……該是撒「驕」的憑證,否則,我真的百思不解,「未富先驕」究竟何所指,又到底何所以?
無的放矢只會挑動港人情緒
「未富」的確事實,香港雖有敵國鉅富,可是亦有更多連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顧不下,在低於五度的寒冬,天橋底下仍有多少的露宿者?所謂中產的也不過逼於三百呎的蝸居,請問港人「富」從何來?至於「驕」或可引以為傲,但卻更似傲慢態度。
偽首以教訓的語調道出此語,明顯是後者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將港人視為排外傲慢,不識大體……大陸的一群。
無的放矢,只會更加挑動香港人情緒。入境稅的提案不過是針對香港已經飽滿的旅客容量而作出對策,特別是針對水貨販子的猖獗,亦只求本地居民能享應有的生活空間。然而一句「未富先驕」的批判,只能徒嘆偽首從沒把港人放在眼內。
盧先亞
金融雲端:擋客之道 - 蘋果日報 2014年02月13日
為鼓勵更多優質旅客到訪,泰國去年底也計劃開徵入境稅。
有政黨建議開徵針對非香港居民的陸路入境稅,以舒緩大量旅客湧港帶來的種種問題,特首梁振英想也不想便斷定建議不可行,更表示港人不能「未富先驕」。這實在是一個古怪的邏輯,我想同情地理解也有困難。
向旅客徵稅是提都不可提的洪水猛獸嗎?獨沽一味靠遊客食飯的意大利威尼斯,也有向旅客徵稅,作為保育文化遺產及改善設施的經費,這是歧視嗎?是倒米嗎?會令旅客一怒之下轉到其他旅遊點嗎?
徵稅未必會阻嚇旅客
同樣是旅遊熱點的泰國,去年底也計劃開徵入境稅,打算向留泰逾3天的遊客徵收500銖(119港元),逗留少於三天的徵稅則較相宜,希望藉此鼓勵更多優質旅客訪泰,同時亦可用來彌補旅客到當地醫院求診後走數的壞賬,這筆壞賬每年涉及4,800萬港元。泰國這是嫌錢腥,是未富先驕嗎?他們不怕人家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向其國民徵收入境稅嗎?
查實,向遊客徵稅是很普遍的稅種之一,杜拜政府月初亦剛宣佈,由3月底開始徵收約15至42港元的遊客稅,但凡住宿酒店、民宿等均要繳交,以用於在國際推廣阿聯酋及其旅遊業。
這些措施的目的,有用以改善基建,也有用於微調旅客組合,但甚少會因此阻嚇到旅客,因此政黨今次的提議,我認為對於一般普羅旅客的影響極為有限,但對於頻繁出入的、非以旅遊為目的的不過夜旅客,才有足夠的阻嚇作用。
港府一直希望擴闊稅基,減少財政收入的波動,惟苦於無處埋手,今次這個機會,有一定民意支持,但卻被一句無厘頭的未富先驕便否決了。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總正面肯定人與資金的自由流動,認為會提升分配效率,但近年也開始認同,即使熱錢的流動,越多不一定越好,大家都已認清資金快來快去的傷害,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同意新興市場需要設立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限制資金的進出。
經濟效益並非無止境
對人流來說也一樣,旅客進出及移民來去,當然有其經濟效益,但也不是無止境的,亦存在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首一萬名旅客或移民,效益可能最大,第十個一萬,額外的效益可能已經減少,到了第十萬個一萬,更可能消化不良,甚至上吐下瀉。
在特定的資源條件下,一地社會只能承受一定數量的旅客或新移民,再多便會帶來張力、樽頸,需要管理、調節。就算日日說城鎮化是核心國策的中國,也有唞氣的時候。
中央政府在去年的十八大後,決定要嚴格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北京最近更推出一連串措施,計劃疏散500萬外來人口,以減少現時人口過擠對交通、房屋、水電媒所做成的壓力,難道北京此舉又歧視外來人口?
為文之時,加拿大剛剛公佈結束實行了28年的投資移民計劃,而積壓着的7萬多份移民申請將全部凍結,瑞士又剛通過限制移民的全民公投,英國政府早前亦不避爭議,推出針對新移民的「返老家吧(Go Home)」廣告攻勢。
這些地方不是地大物博,風光如畫,就是有深厚的包容文化根源,竟然也有頂唔順的時候,何況彈丸之地的香港。
單單想用「為兩餐乜都肯制,前世」這種搵食心態,便想說服港人對眼前種種問題視若無睹,似乎太天真。
丘亦生
廉政公署40年 - 蔡子強 明報 2014年02月13日
不經不覺,到了這個周末,廉政公署已經成立了40周年。香港由遍地貪污腐敗,搖身一變成了廉潔之都,肅貪倡廉成了港人的核心價值,廉署可謂功不可沒。
其實在很多地方,都知道貪污所造成的禍害,因此不缺反貪機構。問題只是,這些反貪機構,能否真心誠意,雷厲風行的反貪,還是只是一個幌子,敷衍了事,甚至裏外勾結,反而成了另一個貪污「太上皇」。所以,關鍵並不在於是否設立一個反貪機構,而是在於廉署這樣一個反貪機構,有什麼條件讓它能夠成功﹖
廉署的獨立性
首先,關鍵在於廉署的獨立性。那麼究竟廉署的獨立性又從何而來呢﹖
從成立那一天起,它就叫「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九七之後才改稱「廉政公署」),顧名思義,它直屬於殖民地總督,亦即是政府最高決策層,而非隸屬於其他政府部門,受其他官員所管轄,因而可以盡量免於糾纏及受制於部門間錯綜複雜的利益,以及人事瓜葛。除了港督之外,任何部門任何官員,都無權干涉廉署的工作,而且都可以是其調查對象,不能干預。
廉署成立之前,貪污案件由警務處的反貪污室處理,其領導的級別,只是與當日震驚全港的葛柏貪污案中的當事人葛柏同級。試想想,這樣一個部門,又如何可以放膽處理牽涉警務處高層的貪污案件,否則的話,豈非「太帥頭上動土」﹖因此,獨立偵案根本無從說起。此外,這個警隊反貪污部人員編制也太少,根本難以處理堆積如山的投訴。而且,因為反貪污室的級別太低,亦讓它不被其他政府部門瞧得起,當它調查時,往往得不到其他部門配合。
當日推動廉署成立的《百里渠報告書》,詳細列明和分析了這些弊端,讓港督麥理浩明白到成立獨立反貪機構的重要。因此,把廉署獨立出來,直屬殖民地總督,既解決級別和人員編制的問題,亦向公眾表明政府打擊貪污的決心,這麼多年來,證明了是廉署成功的一大關鍵。九七後,廉署改為對特首直接負責。
其次,廉署在組建之初,由領導到很多中層骨幹,都非本地人,而是英國人。例如,自廉署在1974年成立,首7位廉政專員,都是英國人,直到1996年,也即是回歸前夕,才改由梁文建這位華人擔任。這一樣有助於廉署的獨立性。
由英國人直接掌管廉署,固然可說是殖民地政府不信任香港的華人,要把這個權傾一時的敏感機關,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裏,但客觀出現的一個好處是,它對社會上千絲萬縷的政商利益,複雜的人事瓜葛,可以比較超脫,不用常常要為了賣親朋戚友的帳,又或怕得罪權貴,而投鼠忌器。這在廉署成立之初,需要確立它雷厲風行的工作方式時,以及一套全新的反貪文化時,顯得尤其重要。
領導人的決心和意志
第二,領導人的決心和意志,也一樣至為關鍵。
在廉署成立的首年(1974年2月到12月),它共收到3189宗有關貪污的投訴,當中與警務人員有關的,竟高達四成半,達到1433宗。在那個年代,警察確是政府的最大貪污毒瘤,利用手上執法權力,四處受賄。到了1977年,一年之內,廉署更起訴了272名警務人員,當中145名被定罪。因此廉、警關係可說是一觸即發,而警察正是一個社會執法、維持治安和秩序的重要支柱,當中的利害關係,可想而知。警察遂因反貪問題,成了政府的一大潛在炸彈。
到了1977年10月,於短短首3個星期,共有140名警員被捕,後來又再在10月25日,單一日內再有34名警員被拘留,警隊內可說是風聲鶴唳,人人自危。結果,他們反撲,要求叫停廉署的工作。10月28日,2000多名警務人員在香港的心臟地帶中環聚集,再操往警察總部抗議,會見警務處長,反映他們對廉署的不滿。之後,當中較激進的一群(據報道由40至100人不等),更衝進廉署的總部,大肆搗亂及傷人,震驚全港。當時的總督麥理浩為了安撫警隊,遂於11月5日,頒布局部特赦令,特赦在1977年1月1日前所有曾經涉及貪污,但卻未進入檢控階段的公務員。
這是廉署成立之後經歷的最大危機,當時很多人都擔心從此廉署會否成了一隻「紙老虎」,政府的反貪工作前功盡廢。但事實證明,麥理浩卻不是如此一個窩囊的人,這次妥協只是一種權宜之計,政府並沒有就此屈服,對廉署的支持反而有增無減,至於當日鬧事的警察,事後,更有近百名遭秋後算帳,遭解除職務。從這次危機中可以看到,在一個貪污已經蔚然成風的社會,厲行反貪,要動真格,必然會惹來既得利益的猛烈反撲。
社會大環境轉變造就廉署成功
第三,廉署的成功,也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的轉變,有密切關係。
香港於197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政府能夠徵收到的稅款亦大增,掌握大量資源。政府財政寬裕,才可以高薪養廉。
另外,政府有錢,亦可以大興土木,大搞建設。麥理浩於1971年來港履新,他是香港殖民史上,最大而有為的一位總督,備受港人愛戴。其任內的建設,包括大規模興建公共房屋,擴充和提供免費教育,興建海底隧道、地下鐵路等基礎建設,提供社會福利為低下階層建立安全網等;另一方面,他亦在勞工保障、公務員本地化、民意諮詢渠道等領域,進行了改革。透過這些建設、改革,以及整體上經濟的蓬勃發展,普羅市民生活大大得到改善,分享到經濟成果,矛盾因而獲得紓緩,社會也漸趨合理化。在這樣一個環境倡廉,才可事半功倍。民眾會否奉公守法,支持肅貪倡廉,那是與整個體制的認受性,密不可分的。
宣傳教育成功
第四,除了肅貪之外,倡廉也是廉署的工作重點,過去廉署的宣傳教育工作可謂做得相當成功,讓有關的概念和價值深入民心。
最為經典的,莫如是連前廉政專員黎年,都曾在官方網頁中稱讚過,說市民耳熟能詳的標語「廉署保密,密密實實」。而廉署在成立之初能迅速取得市民的信心,願意挺身舉報,很大程度是基於市民相信廉署能夠保密,讓舉報者不會被秋後算帳。
再舉個例,廉署的第一個電視廣告,是1975年推出的《小販》,當中也有膾炙人口的兩句:「我日捱夜捱搵兩餐,你還要在乞兒兜中搶飯食。」這是描述一位在社會最底層的街邊女小販,遭執法人員索賄,壓榨其血汗錢,因而忍無可忍,憤而到廉署舉報。其後,廉署還陸續得到不少廣告大獎。
廉署的挑戰
40年來的努力和成功,確是為廉署的工作累積了雄厚本錢,但這卻並不代表廉署在未來是毫無挑戰。
首先,近年政府最高層官員,例如前特首曾蔭權、前政務司長許仕仁,以至前廉政專員湯顯明,陸續被捲入公職人員行為不當以至貪污等指控風波,這都讓公眾對官員的操守和廉潔之信心大減。當廉政專員都其身不正時,廉署要肅貪倡廉,公信力和說服力,也必然大打折扣。
其次,隨香港與大陸交往日增,兩地逐漸融合,文化和風氣亦互相滲透,這對彼此在廉潔的觀念和看法上,將產生相當衝擊。尤其讓人擔心的是,當貪污案件牽涉國內以至國內官員時,廉署以至港府的最高層,會否毫無顧忌,有強大的意志把肅貪工作貫徹到底?在湯顯明風波中,我們見到的是一個熱中涉足中國官場,不惜分拆帳單也要豪華宴請中國官員的廉政專員。
第三,香港人權意識日漸高漲,廉署過往很多辦案手法,都因為侵犯私隱、漠視人權等理由,逐漸受到質疑,在可見將來,廉署偵案將受到愈來愈大的挑戰。
第四,近年香港政治傾軋頻繁,政圈中人往往把對政敵的攻擊,上升至腐敗、舞弊、以權謀私等層次,以求加強殺傷力,更會動輒到廉署舉報,讓廉署慢慢成了「夾心人」,無論最終調查結果如何,都難免開罪其中一方,而遭受質疑,成了政爭的「磨心」,傷害到機構的公信力。
最後,近年香港階級和政治矛盾日益尖銳,世代之爭、官商勾結的指控、政改爭議等等,都開始侵蝕整個體制的認受性,當政府和社會都被視為不公義時,肅貪倡廉的工作,其說服力亦會打了折扣。
廉署經過40年的努力,曾經取得巨大成功,但在今天香港處於一個急劇轉變的年代,能否克服前述種種的挑戰,只能拭目以待了。
蔡子強
郭台銘夥Google研發機械人 - 蘋果日報 2014年02月13日
郭台銘近年成日話要建立一間有好多機械人嘅工廠,希望集團可以轉型做醫療設備之類嘅高科技、高毛利、資本密集嘅產品。
台灣富商郭台銘計劃發展機械人?《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報道,郭台銘旗下富士康正與Google商討合作發展機械人項目。
報道指,富士康舊年開始跟 Google 作業系統 Android 嘅前高層 Andy Rubin 傾合作,為推進項目發展,郭台銘最近曾經喺台北跟 Rubin 見面,Rubin 積極向對方講解新技術,郭台銘亦好感興趣咁話。
唔講唔知,Google 舊年成立咗一個專門研發機械人嘅集團,又收購咗八間相關企業,包括Boston Dynamics,呢間工程公司曾經為美國國防部總部五角大廈設計移動機械人。
咁啱得咁橋,郭台銘近年成日話要建立一間有好多機械人嘅工廠,希望集團轉型做醫療設備之類嘅高科技、高毛利、資本密集嘅產品,難怪雙方情投意合。
創業作業:軟件吃掉世界 - 蘋果日報 2014年02月13日
在矽谷,programmer 的人數遠遠追不上科網公司的需求,而求才亦只會越來越若渴。
網景(Netscape)的創辦人 Marc Andressen,近年積極投資科網公司,屢有斬獲,點石成金。幾年前,他發表名句: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軟件正吃掉世界,他舉了好幾個例子:
‧全球最大書店 Amazon,骨子裏是軟件公司
‧全球最大影視店 Netflix,是軟件公司
‧全球最大音樂公司 Apple 和 Spotify,是軟件公司
‧全球冒起最快的娛樂公司 Zynga(Farmville)和 Rovio(Angry Bird),是軟件公司
‧全球近幾十年最成功電影公司 Pixar,是軟件公司
‧全球最大直送廣告公司 Google,是軟件公司
‧全球冒起最快的電訊公司 Skype,是軟件公司
‧全球冒起最快的招聘公司 LinkedIn,是軟件公司
這是幾年前的例子,到今日基本仍適用。未來呢?這些行業,可能是例外,所謂軟件吃掉的,就止於這些行業。更大的可能,是這只是開始,軟件真的吃掉世界。
我自己經驗,搞 aNobii,是軟件用社交咬賣書業。主場新聞,是軟件咬傳媒。主力做的公司,是用軟件咬翻譯業。見過好多有趣的公司,用軟件咬的行業,你未必想得到。例如門鎖,用手機代替鑰匙,可以設定容許某個電話號碼的人幾時出入,出入幾多次,兼有出入記錄,尤其適合高流量地方使用,例如酒店。
軟件不止於電腦手機。訂民宿的 Airbnb,截的士的 Uber,是現時最值錢的新冒起科技公司。軟件正高速從電腦和手機,爬到各行各業。
當然,幾十年前開始,好多行業都用科技幫手,好難想像,有甚麼公司連一部電腦都無。分別是,今日軟件已經由其中一環,變成關鍵的一環。
靠收購轉型 說易行難
關鍵到,軟件起家的公司,超越行內不是軟件起家的公司,前面 Andressen 列舉的,就是這一類例子。也關鍵到,連行業的傳統玩家,都發覺要求變,走得較前的,開始收購行內以軟件起家的公司,試圖借力去改變自己。
未來結果,大概是有些行業,軟件公司跑出,甚至收購傳統玩家,例如 The Daily Beast 買Newsweek。有些行業,傳統玩家靠收購轉型成功,繼續贏。但靠收購,說易行難,我估,大部份情況,收購轉型的困難,仲大過新公司重頭做起的困難。
軟件吃掉世界,不需要科技鉅子講,其實好多人都感覺到。身邊不少不是科技行的朋友,近幾年開始發現,自己的行業,無強勁的技術團隊,好輸蝕。
更多人發覺,自己無技術底,好輸蝕,好多事情想做,但無技術人才,偏偏做不了,開始後悔,讀大學時,無巴結那位宅宅哋讀 programming 的同學,仲成日取笑人。
你問家長,擔心子女會欠了甚麼技能,影響到未來的發展,有越來越多人講,是編程能力,擔心學校的課程,會跟不上社會的需求。
有位朋友,讀書時從來未掂過 programming,名校畢業後打入高盛,入了科網板塊部門,參與過阿里巴巴上市,開始留意科網公司,越來越相信,科網公司才是未來,於是離開投行。
programmer 日益求才若渴
年幾前跟她合作過一個短項目,她發現原來自己喜歡編程,也強於編程,自學了一個陣,隻身走去矽谷上幾個月短期課程,畢業後在當地找到份編程工作,那家公司,後來給 Google 收購了。
因為自己的經歷,她回港後,想令更多小朋友早點接觸編程,工餘時搞學生編程入門興趣班(firstcodeacademy.com),剛起步,在兩家國際學校以課外活動形式搞 programming for kids,發現越來越多家長,希望讓子女有機會接觸編程。
這股風氣,從美國捲過來。在幾個月之前,Mark Zuckerberg、Bill Gates 等等一堆名人,現身拍了一條宣傳片,宣傳 Hour of Code 這個活動,推廣編程,推銷編程能力的好處,是為了美國的競爭力,當然也是為了私利,要知在矽谷,programmer 的人數,遠遠追不上科網公司的需求,而求才只會越來越若渴,因為,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宋漢生
專家:人幣應盡快自由浮動 - 蘋果日報 2014年02月13日
場憂慮,一旦人行撤銷干預滙率,人民幣或會大幅升值。
停止干預
內地外滙儲備漸增,社科院委員余永定近日撰文指出,中國外滙儲備已接近4萬億美元,不利內地生產能力。他建議人民銀行應該停止干預外滙市場,盡快採取浮動滙率機制,從而降低外滙儲備的增速。
市場憂慮,一旦人行撤銷干預滙率,人民幣或會大幅升值,更會對出口造成負面影響。前人行貨幣政策委員余永定認為,現時市場共識為人民幣滙率與均衡水平相差不遠,因而撤銷外滙干預應只會造成溫和升值。他又稱,由於內地出口主要為加工貿易,故人民幣升值相信不會令出口大幅度減速。
對於日益增加的外滙儲備,余永定認為,每1美元所帶來的邊際成本將遠超潛在收益,由於現時人行有外滙干預,余永定認為,此舉吸引了貨幣投機者單邊下注買人民幣升值,造成外幣熱錢存量增加,故為求減低外儲進一步增加,人行應即時停止外滙干預,並讓市場決定人民幣滙率。
除撤銷滙率干預外,余永定認為,人行同樣要嚴管跨境資金流動,以防一旦升值預期消失,資金會大舉流出中國。
內地上月出口突增10.6% 順差擴大 增人幣升值壓力 - 蘋果日報
內地1月出口顯著增長,有報告指是因歐美市場需求回升,以及農曆新年前企業趕於付運貨物。 路透社
中國1月份外貿出乎市場預期強勁,出口按年增長達10.6%,大幅高於市場預期的0.1%,亦較12月的4.3%加速;1月外貿順差擴大至319億美元,對人民幣造成升值壓力。強勁出口增長能否持續,市場意見分歧。
記者:周燕芬
海關總署公佈,1月中國進出口總值3,824億美元,增10.3%;其中出口2,071.3億美元,增10.6%;進口1,752.7億美元,增10%;貿易順差318.6億美元。主要出口國美國按年增10.7%,歐盟增18.8%,日本增16.1%。出口貨品表現以彩電最突出,增幅達73.5%,肥料升69.7%,鋼鐵則升37.6%。
無迹象顯示再現作假
出口增長強勁,澳新銀行猜測虛假出口貿易活動再次重現,即利用中港往返貿易套利,貿易商希望能從境內的高存款利率和人民幣的升值中套利。不過,美銀美林報告則指未有迹象顯示弄虛作假情況再出現,或熱錢再次藉外貿流入中國,因為1月出口增長主要由歐美市場帶動,對香港出口反而錄得18.4%跌幅,降至9.81億美元;出口高科技產品亦錄得5.6%跌幅。若扣除去年初虛假貿易活動造成高基數效應,德銀報告指,1月出口實際按年增幅應遠超20%。
促使1月出口顯著增長的原因,中金報告指是主要受惠於歐美主要市場需求回升,以及農曆新年前企業趕於付運貨物。對於強勁增速能否持續,德銀認為,隨着去年首5個月虛假貿易高基數效應消失,餘下時間出口增長甚至接近20%,全年增幅為14%。不過,中金預期農曆新年因素和高基數效應,將令2、3月進出口增速回落,人民幣升值亦為今年出口增長帶來壓力。
人民幣年底料見5.98
中國1月的貿易順差從12月的256億美元擴大到319億美元。澳新銀行認為貿易順差擴大和資本持續流入,人民幣仍存在升值壓力,維持預測美元兌人民幣今年將破6算,估計到今年年底將達到5.98的水準。
中港兩地出口1月跌幅達18.4%,港粵運輸業聯會主席謝浪表示,主要受去年虛假貿易活動影響。實際上1月份受農曆新年影響,為傳統淡季,港粵貨運量較12月亦有所下降,相信至3月底才恢復。他又指內地外貿保險和付款方式日趨完善,正挑戰香港物流中轉港地位。富亨環球投資顧問財富管理董事陳寶明表示,若扣除去年初「虛假水份」,參考中國、歐美的採購經理指數、定單情況,他預期香港1月的出口實際錄得增幅為3、4%左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