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廣東話 誰能代替你地位 - 沈帥青 香港經濟日報 2014年02月04日
教育局發表文章指廣東話不是法定語言引起爭論,急忙道歉。近年普通話吃香,惟廣東話已是絕大部分港人的常用語言,亦是本土文化的情感認同。地位無端被看扁了,港人一定撑。
惹起爭議的文章題為「語文學習支援」,上月在教育局網站發表,首段提到:「基本法規定中英雙語為本港法定語言,但接近97%本地人口以廣東話(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作為家居及日常交際的常用語言。」
括號內對廣東話定義為「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有法律界和教育界人士提出本港「法定語文」的定義是針對書面語,並沒規定甚麼口語才是「法定語言」,有議員促教育局澄清網上亦議論紛紛,批評此說法有貶低、矮化廣東話之嫌,網民發起一人一信運動,要求教育局交代。
是否「法定語言」 無正面回應
教育局周日急忙「撲火」,指文章中有關廣東話的註釋出現「含糊不精準的地方」,會盡快作出修訂,並就引起的誤會致歉,但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廣東話是否「法定語言」,只稱廣東話是大部分本地人的母語和中文口語,局方致力提升學生兩文三語的發展。除英文和英語外,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中文的能力包括能夠掌握書面語、能說流利的廣東話和普通話。
惟事件並未完全平息,昨日《大公報》刊登評論文章,指「教育局致歉些甚麼?」指廣東話是一種方言,並不是語文,因此不能說是一種法定語文,故教育局網頁文章的註釋說法並不全錯。
誠然,根據法例,本港的法定語文是中文和英文,「語言」不同於「語文」,何謂「法定語言」則沒有,廣東話雖然「名份」上並非名正言順,但在本港卻已有認受性極高的地位。
據統計處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約707萬人口之中,逾600萬都是以廣東話為慣用語言,法庭已接受以廣東話聆訊,議會亦主要以廣東話議事,政府推動母語教學,母語指廣東話。其地位突然遭教育局的一篇文章重新定義,怎不挑動港人神經?
既屬地方語言 也是身份認同
事實上,近年廣東話的地位,難免予人今時不同往日。廣州電視台本來是廣東話廣播,2010年廣州市政協提出改為普通話,惹起當地人反對,指「粵語正在淪陷」、「廣州人的母語被趕走」等,發動集會撑廣東話,有港人亦組織遊行在港聲援。另外,今年初,香港航空取消大部分航班的廣東話廣播,只有普通話及英語,員工反對,亦被市民批評不尊重本地文化,最終港航取消新措施(見表)。
廣州也好,香港也好,民眾為捍衞廣東話大叫「撑住」,背後或許也感受到其地位出現危機使然。
方言不僅是地方的語言,也是地方文化的反映,80、90年代是廣東話全盛年代,香港的廣東流行曲、港產劇集電影傳遍華人社會及東南亞,國語為主的內地、台灣等,當地人說不出流利廣東話,也聽得明幾句、懂哼幾句廣東歌,廣東話的流行,標誌其文化及國際地位的高峰,情感上也有港人的身份認同,認為說廣東話「叻啲」。
影響力減 與普通話此消彼長
至近年,廣東話的文化影響力大不如前,另一邊廂,內地政經地位崛起,普通話在港的地位大大提升,何止升學、求職或生意往來,懂普通話成為優勢,小學甚至幼園生牙牙學語已學「煲冬瓜」。
普通話冒起同時,廣東話地位下滑的危機,此消彼長的地位變化,怎不令港人擔心,一旦廣東話「撑不住」,不止失去了一個地方語言的話事權,也意味香港價值的一部分也將「被消失」。港人對捍衞廣東話的情感,某程度也與近年繁簡體字之爭,港人要撑繁體字同出一轍。
面對愈大挑戰,港人捍衞情緒的反彈也愈大,加上中港矛盾加劇的社會氛圍,廣東話在港人心目中的地位更加神聖,突然因官方一篇不起眼的文章以一個括號狠狠踩一腳,怎會不撑呢?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