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是一門很特別的事業,它存在很多問題──甚至是愈來愈多問題──但又總可以在左右而言他之後,便將各種極需處理的事情,統統掃到地氈底下。究其原因,乃大學是一個頗為複雜的組織,各個學科各有其特殊性,難以一概而論。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於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你的問題與我無關,而我的問題亦不適用於你的身上,總之問題多的是,但卻沒有一個總的、大的問題。明天又是另一天,繼續如常運作。
可是,當我們集中注意力於一點──我的意思是一個重點──之上的時候,問題與矛盾便表露無遺了。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教學;這是每一所本地大學於口頭上都十分重視的方面,但在現實生活之中,這基本上早已變為本地大學教育中最不受注意的一環。在形式上,各所大學均設立鼓勵優質教學的機制(例如設立最佳教學的獎項),絕對可以說是有所交代。而在實際操作上,由學生填寫的教學評檢、Outcome-based Learning 的制度化、教學中心的成立等等,理論上都應該有助於改善教學,和鼓勵大家重視教學的做法。但大部分在最前線負責教學的教授們都清楚知道,在過去十多年裏,教學表現欠佳絕對不會是令人未獲續約的致命因素。原因很簡單,由於差不多每一間本地大學都以發展為研究型大學為目標(就算有關當局曾多次指出,不同的大學之間應有分工,不應盲目地朝單一方向發展,但結果仍無法扭轉現時的局面),學校對年輕教授的要求,基本上就只集中學術出版之上。重研究而輕教學,是普遍現象。
大學:研究教學無必然矛盾
我當然明白,面對上述批評,大學一般的回應是:研究與教學兩者本身並無必然矛盾。一般而言,起碼研究與教育就不一定互相排斥。如果我們只滿足於抽象的討論,大概到此為止,已經可以,毋須長篇大論,再多費唇舌。可是,在具體的層面上,研究與教學不單只是可以存在矛盾,而且還可能是一大難題。
由於本地大學改制,由三年轉為四年的課程,當中課程的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引入或增設一般所謂的通識科目。大學要開拓新的科目,總有它們的辦法。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找到適合的老師去教授有關課程(當然,如何令很實際的本地大學生願意用時間於非主修的科目之上,是同等困難度的挑戰)。值得注意但卻極少有人會留意的問題,是晚近十多年各所大學忙於躋身世界的研究型學府,在招聘年輕教授的時候,只眼於他們的「學術嫁妝」(即尚未出版,但上任後短期內刊出的學術論文),很少會考慮到他們在專注的研究範圍以外,對周圍的事物有無一種作為學者的好奇。而今天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是一位很能寫的學術工作人員(通常也很懂得操作發表的技巧),可能真的是一位專家,但卻不一定是一位較全面的老師。有時候,多作接觸後,甚至會發現他們的取向屬「反通識」──不留意時事、對社會上發生的事情缺乏好奇、知識面相當狹窄。他們是應用與操作的高手,但不一定很懂如何提出問題。而諷刺的是,當代學術界(嚴格來說,應該是指大學作為一個組織)又的確不會太計較這些方面,因為相對於在期刊上發表文章的能力,以上的考慮明顯地屬於次要。
聘年輕教授 眼學術嫁妝
我想指出的是,爭取成為研究型大學的期望與目標,往往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情下,調整了一個學系或整個學院的焦點與重點,再而轉為向某類研究傾斜。上面所提到在發展通識課程時所遇上的內在矛盾(即大學表面上重視通識,但其招聘策略卻剛好反其道而行,偏向於選擇高度專注於專業研究範圍,沒有興趣和能力教授通識課的教師),是眾多問題的其中之一。
調整學院焦點 轉向某類研究
假如問題只在於通識課程,那還好辦,反正大學的辦事人於發展通識這議題上,是姿勢多於實際,而同時大部分本地學生對於大學的通識的態度,多屬口不對心,沒有人敢公開反對或批評,但在實際行動上,則是以低投入的方式對待,完全以outcome-based 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即對那些不含評分的活動,絕無興趣)。大學通識,似真還假,虛虛實實,大家應付過去,還算可以。更大的問題是,當各所大學均追逐研究型大學之名的時候,很多人都忘記了本地大學的一個重任(也就是政府大力撥款資助的原因),是本科生的教育。
向本科生授課的方法、考慮,跟講研究生的課很不一樣。後者可能會迷於某項理論的爭議、研究方法或技巧的改進、研究材料的新發展,但這些考慮通常都不適用於本科生的身上。對本科生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啟發──如何通過問問題,來打開他們的眼睛,從此他們對周邊的事物或一些老問題,另眼相看。現時重研究升輕教學的風氣,往往不自覺的偏離於本科生教育的需要,而這在社會科學方面尤其明顯。正如前面所提到,現在好些十分專注的教授,既無興趣(因為本科的課程內容跟其十分專門化的研究存在相當顯著的距離),亦不懂得從本科生的興趣入手,啟發思考。理論上,研究導向的老師不一定缺乏授課技巧,也不一定對周邊的事情漠不關心,但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在過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裏,本地大學聘用了不少是屬不懂或沒興趣由本科生學習的角度來編課、講課的老師。當他們累積一定數量之後,從其利益或考慮出發,都只會進一步鞏固現時於本地大學內輕視教學的風氣。
本科生需要的是啟發
從教學的質素來看,本地大學正在走下坡,並且不覺得需要嚴肅對待。這聽起來相當悲觀,但大勢所趨,不易逆轉。或者有人會問:間中不是會聽到個別大學的高層慷慨激昂的疾呼不爭大學排名,不會只看研究成果的嗎?只要觀念、價值正確,不就是可以回到正軌嗎?
大學教育 口不對心
我在本文初段說過,大學教育是一門很特別的事業。它的特點之一,是口不對心。一間大學是否做實事,我們要留意的不是那些感人的演辭,而在最前線和最實際的行動。經常說排名沒有意思、珍視教學、鼓勵通識的,反而是最可疑。
策劃﹕趙永佳、何美儀
這系列文章由在香港「教育現場」打拼的不同身分、崗位人士撰寫,希望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帶出香港教育的種種問題,並反思可能出路。 讀者回應及前期文章: http://edufrontline.blogspot.com/ 。
文 × 呂大樂
編輯 顏澤蓉、莊東成
安裕周記﹕何日真正說恭喜 明報 2014feb09
《恭喜恭喜》是香港巿民過農曆新年指定歌曲,「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裏,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其實這歌比起泰半港人都老,是一九四六年舊歌,陳歌辛寫的曲詞,原作不是為新春而撰,是抗日戰爭勝利頌歌。這歌到第三節便與過年氛圍明顯不同,「皓皓冰雪融解,眼看梅花吐蕊,漫漫長夜過去,聽到一聲雞啼」;第四節更是意在言內,「經過多少困難,歷盡多少磨練,多少心兒盼望,盼望春的消息」。中國八年抗戰死傷三千萬,大半江山淪於敵手,這八年就等於轉徙天地間的流離失所;戰爭結束日本投降,苦難已然終結,這才有衷心真正的恭喜恭喜。
余生也晚,卻可以想像一九四六年在昔日的中國是何等春意盎然:日本侵略者打跑了,儘管百廢待興,畢竟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重回懷抱,再壞的日子都成過去,於是才有「皓皓冰雪融解,眼看梅花吐蕊」的期許;在全面和平到來前破曉時分的時光,「漫漫長夜過去,聽到一聲雞啼」,明媚明天在咫尺之遙。
陳歌辛的曲詞令人在今天爆竹一聲除舊歲的時刻更是感觸,這是因為當下的中國連七十年前的中國都比不上,人民是否真的能夠衷心「恭喜恭喜」是大大的問號。例子之一:許志永,沒有作奸犯科,沒有推翻政權,只是要求官員公開財產,這些在中共近期「雷厲風行」的所謂反腐敗鬥爭中日見月見,法院說許志永錯在把橫額抖出,「聚眾擾亂公眾場所秩序」,云云。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章第三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第一章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第五條: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牴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是許志永的錯抑或這個政權錯,答案早就寫在牆上。
這幾年聽得最多的是「依法治國」,這股風潮近來到臨香港,不止一次在特區政府官員嘴裏聽到變成廣州話的「依法辦事」。甫聽這話,心裏難免一﹕難道還可以不依法治國不依法辦事?把「依法」天天掛在嘴邊,在一個本來就是法治地區的香港,或者《憲法》先後寫了四部修訂至少四次的國度,根據法律辦事應該等於清早起來刷牙洗面的自然而然,何須一而再、再而三提醒「依法」。這種辯證到了李旺陽事件湖南當局的回應終於一揭而清,湖南那時的口號是「法治湖南」,從字義上來說理應很有法治精神才是。這句口號到後來禁不起考驗,那時湖南省委書記周強在回應香港記者有關李旺陽的提問時,終於顯露了湖南的「法治」是怎麼回事。說穿了不就是一切為政治服務,法治乎云,俱是說說而已。
許志永的所謂「罪名」
感到難過的是這些年還真有不少人信膺「依法治國」這些話,更有不少人自告奮勇走出來揮筆疾書說中國法治明天會是如何璀燦。這種對中共期以甚深的信仰是他們的自由,我讀過其中一些文章,對譚作人,對李旺陽,對劉曉波,他們都有一套說詞,說是在法律裏譚李劉確是「犯了事」。可是到了許志永事件,這些人就啞口無言,無以當辯護士。許志永所有的作為,如果用香港人的觀點來說,連半點「反中亂港」也不是,較之蔣麗芸率三百人佔領一條大船在維港灣畔抗爭十三小時都比不上。許志永卑微得只是要習近平上台後的「反腐新風」,就此被關四年,世事的荒唐莫過於此。
也許我們對中共在法治及法制的自我完善期許過高,史丹福大學法學教授李浩(Victor H. Li)一九七七年的比較法學著作 Law Without Lawyers(《沒有律師的法制》)指出,中共由於中國的獨特傳統和文化,可能會走一條不必需要律師的道路。這一提示在混沌過後的七十年代神州可能言之尚早,可是到了後來中共修改憲法的過程及其後的三十年,中共顯然一如李浩著作書名那樣,律師的作用大為削弱,像前蘇聯那樣律師僅具「國家法律工作者」功能。這就可以客觀上說明,中國今天的十五萬律師當中,維權律師只有百分之一不到的原因。
專研近代中國法制的紐約大學法學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 在愛德華茲(Randle Edwards)的Civil and Social Right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ese Law Today(《公民權利與社會權利:當今中國法律的理論與實踐》)一針見血指出,中共憲法與人們所討論的憲法釋義毫不相干,「是現行權力結構的一種形式化,而不是一種制度的真正框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則在《中國憲法中的政治權利》(Political Rights in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進一步闡明,以中美憲法對照,「廣義上修辭的相似而實踐上的巨大的差異,是一種很難應付的結合」。黎安友和孔傑榮的分析引帶出一種討論,即中共主政下的憲法,與其說是法制文件,毋寧說是社會文件也許更能說明現實,其功能在於使到社會「和諧」而不是真正調難解紛。這裏把和諧二字加上引號,以此說明今天中共治下的「社會和諧」是政治涵意遠高於實際的字眼。許志永公開反貪行為到頭來是官方羅織其身的一項罪名,戳穿中共憲法的特質是社會控制工具,某程度上是禮儀(ritual)的制定,而非有真正立法基礎。
中共憲法的「和諧」特質
海峽對岸的台灣也曾經歷黑暗年代,近代台灣的大事,犖犖最巨者莫過於一九七九年的美麗島事件——黨外人士在高雄示威遊行,要求民主自由,國民黨當局出動大量軍警鎮壓,爆發暴力衝突。其後當局大舉捕人,逾一百五十人被拘,最後施明德、黃信介等八人以叛亂罪被軍法起訴。依照當時尚未解嚴的台灣「動員勘亂條例」,此罪名最重可判死刑。一九八○年三月軍事法庭開審,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台灣仍然充滿軍方及特務統治的惡劣政治環境,台灣當局准許十五人組成的律師團為八人辯護,律師團當中不少是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政治人物,包括陳水扁、尤清、張俊雄、謝長廷等,台灣當局又破天荒允許傳媒全文報道控辯雙方庭上陳辭。我看過幾張當年的審訊圖片,施明德咧一口白牙笑上庭,戰略上蔑視敵人的精神溢於言表;另一張照片是律師團一身黑袍合照,堅定從容。在按下攝影機快門的一刻,他們也許不知道,這是台灣民主發展史的重要一剎,一堵三十年來難以打破的高牆,在法庭的交鋒當中、在讀者抓報紙細閱當中,一一擊破。
這興許便是中共對維權律師一直死打硬釘的原因:維權律師的證言力足掀起另一次革命。美麗島辯護律師張俊雄在回憶整場大審判的總結,堪以作為威權統治下如何推動民主教育的註腳,客觀上也能解析中共在口口聲聲「依法治國」而一再秘密審判的政治背景:
「當時我們覺得,要辯論到無罪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是政治審判。因此,我們辯護團第一原則就是:全部挑戰;挑戰他審判的正當性、戒嚴的正當性。還有就是:絕不求饒。因為民主運動是很正當的,而這法庭的挑戰也表示台灣人的尊嚴,所以絕不求饒。
最重要的是,既然要判無罪是不可能的,那麼審判的功能就是傳達他們的理念,讓他們所追求的理念在法庭裏提出,讓人民能認同他們的主張。假如達到這裏,我審判就贏了。這是最重要的一步。」
美麗島審判的分水嶺
美麗島大審判於一九八○年四月十八日審結,施明德被判無期徒刑,其餘七人各判囚十二年至十四年不等。大審判帶來另一重人們事前絕對無法想像的效果——律師慷慨陳辭指出台灣人民對民主的渴望,傳媒一字不漏刊載,對台灣社會帶來由內而外的深邃衝擊。七年後的一九八七年,蔣經國宣布結束戒嚴,長達三十六年五十六天的黑暗世代終成過去,台灣迎來自由的一天,中國歷史最民主政權的光環冠冕海島。
在陰霾密佈社會日蹙的香港,有人打算移居台灣,可能是起於對台灣平和生活的嚮往,更大的可能是對香港自由空間遭打壓的不安,東渡寶島勉其而言是一條出路。於更加廣袤的層面,即從香港和大陸的民主發展而言,何時始能「漫漫長夜過去,聽到一聲雞啼」,衷心對自己說一聲「恭喜恭喜」,毫無疑問是烈寒風烈天的當下最大盼望。
文 × 安 裕
編輯 馮少榮
台港愛火熄滅? - 明報 2014feb09
曾幾何時,筆者以學生身分旅居台北,馳摩托車泛覽花蓮美景墾丁風光,與香港的珠寶行林立對比極大,有如置身另一花花世界,而那時港澳學生都流行一句話,想做台灣人,只要一百萬,快過投胎等下世。一桶金,抵到爛,今時今日香港豪宅當道,儲個首期分分鐘都不止這個數目。然而,台灣如今擬將入場費加價,將港澳申請投資移民的額度門檻,從舊制的五百萬新台幣,即一百多萬港元,打孖上變成一千萬新台幣,即時令不少港人移民夢碎。
其實台灣提高港澳移民門檻,是追通脹也好,自覺入場費低做爛市也好,甚至如官方所指,是怕台灣整體人口「溝味濃,不夠台」也好,原因尤次,掉轉槍頭開刀削藩,才是隱憂所在。
港澳人士素來是台灣的力爭好友,是在其與中國政治立場上的游離票,態度之熱中有時積極到叫人反感。只要來過台灣讀書,你便會聽過「僑生」這個用得極普遍的「偽詞」。離開中國,於海外工作生活的華人,便叫華僑;而香港、澳門、馬來西亞、越南,以至英美日韓華人學生來台念書,就稱之為僑生。僑生一詞,擺明車馬是要宣示政治主權性,待居留證一出,僑生身分落實,你便不再是「來台灣念書的香港人」,而是「回來台灣念書的香港華僑」。
港澳生要「留低」更難
若你以為主客關係倒轉只是博懵「上契」,無傷大雅,就實低估了這奶媽的母愛。港澳學生要在冬夏兩假回去叉電,不是買了機票就能起飛那麼簡單。是的,港人來台灣玩三兩天,網上申請入台證完全免費,即使落地簽證都只是幾十蚊行政費,即付即批,但只要你不是遊客而是僑生,飛機起航前還要完成一個神聖儀式,向學校和移民所申請回鄉探親。直到回鄉探親四字赫然批文紙上,筆者才曉得自己猶在籠裏,入境易,出去難,讓你進了門,就是自己人。最壞的情就是,萬一大吉利市,有親人出事,別指望可以直接趕搭夜機回去見其最後一面。正確的程序是,修家書一封,申請批文,然後靜待三個工作天。
是次加價,不禁令筆者聯想到昔日愛過界的熱情逐漸退溫。雖說草案另一方面擬放寬在台畢業的港澳學生留台資格,以保留高等教育人才,但新規下的定居條件為月入高於最低工資兩倍,其實並不吸引,也不見享有優勢。現時台灣規定的基本工資約五千港元,有人直言,月入一萬其實唔難。其實居大不易,別淨羨慕在台北大安區能以幾千蚊租到千呎公寓,用數百萬港元在台南可以買到巨型豪宅,台灣物價房價雖低於香港不少,但薪酬水平卻同較遜色。台灣新鮮出爐大學生月入公價22K(新台幣‧下同)早已街知巷聞,近年更傳直迫19k「最底價」,即比法定基本工資僅高47元。要搵份月入38k以上的筍工才「有得留低」,難道不是在暗示愛火已熄,請你過主?
對內地政策方針趨開放
與之相比,台灣近年對內地的政策方針愈趨開放,不免招惹大細超之嫌。聽啊!錢的叫聲多雄壯,台北101近年已成著名吸金巨塔,每天不分時段接送內地旅客到塔頂參觀,一批批的旅行團,就是一疊疊的人民幣。繼逐步開放內地自由行城市,促進陸客來台旅遊消費之外,自2011年始更開放讓陸生來台念書,迄今已三屆,同時,去年俗稱「寶島債」的在台灣發行之人民幣計價債券亦正式上櫃,並獲台商踴躍支持。就此,有在學陸生表示,現時陸生與僑生的待遇仍然存在嚴重不公平,比如說,陸生在台念書,不能合法打工掙錢,而即使陸生在台畢業,也無法留台定居。當然,客觀政策來說,從獎學金、出入境次數、工作限制等,台灣對政治身分特殊的「僑生」仍寵愛有嘉,待遇方面遠勝陸生,而對陸生仍有甚多限制,態度審慎。但不要忘記,陸生來台就學只是開放了三年,雖有厚薄之差,但實情是意義重大的「零的突破」。
如今台灣一邊陸續招納內地市場及人才,歡迎內資,合作漸密;另一邊卻打算修訂並收緊港澳人士的移民規定,這無疑是一種施政方針偏離以往路線、甩尾扭的現象。入場費升逾倍,變相即是對港澳人士的舊優惠打了五折,而對內地的積極開放態度不斷升溫,同時亦意味台灣過去多年拉攏港澳人士以爭奪政治主權性的力度開始收縮。
文 × 紅眼
編輯 麥少菁
運動飲品糖份爆標 常喝壞腸胃兼致肥 - Apple 2014feb09
資深營養師黃榮俊建議,進行中至強度運動,並持續一小時以上,才需飲用運動飲料。何家達攝
市面上運動飲品琳琅滿目,不少標榜與體液成份相近,補充能量之餘,更可隨時飲用。但營養師稱運動飲品其實含糖量高,不應視為一般飲料,只應在持續一小時以上的中至強度運動,如跑步、游水及踏單車等,才需飲用以補充營養素,更不是凡流汗後便要飲用。兒童在戶外玩耍,只須適時補充水份即可。
記者:嚴敏慧
資深營養師黃榮俊表示,做運動時人體會自然排汗,作用為降低體溫,以防中暑或抽筋,越劇烈運動流汗越多,故其間補充水份最為重要。市面有不少運動飲品出售,標榜專門補充運動時流失的營養素,部份更稱日常飲用亦可補充能量,但這並非完全正確。
他指出,運動飲品主要成份為水,另會添加不同物質補充人體運動後的不足,例如電解質、胺基酸等,其中必定會有的成份為糖,「做運動時,尤其係劇烈運動,肌肉需要血液中嘅葡萄糖作為養份,再提供能量」,故運動完畢需補充失去的糖份,以維持血糖在正常水平。
運動一小時以上才宜喝
運動飲品中的含糖量有一定準則。外國研究顯示,要有效補充運動後身體糖份所需,最佳的糖份含量為佔飲品重量的7%。他表示,若飲料中含糖量過多,運動時飲用會影響腸內水滲透,出現腸道不適甚至肚瀉;但糖份過少,則對平衡血糖沒有幫助。不過,市面上部份運動飲料含糖量偏高,有些飲料一支500毫升可含12至13茶匙糖,以成年人每日攝取10茶匙糖計算,飲一支已經超標。即使是符合準則含7%糖份,以一支500毫升飲料計算,其實亦含35克糖,即7茶匙,多飲亦可以致肥。
他表示,一般只建議進行了持續一小時以上,如跑步、游水及踏單車等中至強度的運動,才需在運動完畢後,飲用運動飲品補充流失的營養素,飲一支500毫升亦已足夠,「小朋友去公園跑跑跳跳,就算流到滿頭大汗,其實消耗血糖不多,補水已經可以」。即使在健身室練習舉重,亦不用特別飲運動飲品。
不少市民誤以為運動飲品比汽水、果汁等健康,又嫌開水無味,便將運動飲品作日常飲用。他指曾有38歲體重約180磅的男士,因血壓偏高求助,雖然他有長跑及經常打籃球,但體重一直無下降,原來他每次做運動後都喝運動飲品,平日口渴亦會飲運動飲品,以為較健康,結果每日飲兩至三支成為致肥元凶,故須減少飲用量以控制體重。
他又提醒市民切勿將含咖啡因的提神飲料,當成運動飲品。咖啡因能刺激中樞神經,令人體力透支時,「撐住唔攰」;惟咖啡因本身利尿,做運動時身體也會排水,若運動同時飲含咖啡因飲品,會增加脫水危機。
運動飲品常見成份
糖︰補充因提供養份給肌肉而流失的葡萄糖
牛磺酸(胺基酸之一)︰有提神作用
肉毒鹼(胺基酸之一)︰為進行耐力運動的肌肉進行補給,提升運動表現
肌酸︰加強肌肉爆發力
電解質︰平衡血液濃度
維他命C︰中和自由基,防止細胞膜及血管受破壞
維他命B雜︰幫助能量轉換,高濃度可提神
資料來源:資深營養師黃榮俊
能量棒熱量高如一碗飯
近年不少人在運動時進食能量棒,補充消耗的能量。資料圖片
除了運動飲品外,近年也流行運動時進食「能量棒」,補充消耗的能量。黃榮俊表示,能量棒多為穀物製品,主要成份為大豆、燕麥等,並會添加蜜糖或糖漿,以及不同堅果和乾果,製成不同口味。
較適合負重運動
能量棒份量細小,但因含豐富澱粉質,故熱量偏高,由100至逾200卡路里(千卡)不等,熱量隨時媲美一碗白飯,故若平日活動量不大,切勿過量進食,否則一樣會致肥。
黃榮俊表示,運動時需要補充營養密度高的食物,能量棒份量少容易吸收,能幫助提升運動表現,並改善運動後能量補充。但進行中強度以上運動,及較長時間運動,仍以運動飲品的補充速度較快;能量棒較適合需要肌肉爆發的負重運動。但他強調,切忌一邊飲運動飲品一邊食能量棒,因為糖份攝取一定超標。
部份減肥人士會以能量棒代替正餐作減肥之用,但他指出,能量棒份量太少,只食一支果腹感不足,若一次過吃兩、三支,等於進食兩至三碗飯,減肥不成隨時變成增肥。他表示,能量棒只可當作減肥人士餐與餐之間的健怡小食,「總比食魚丸、燒賣好」,但仍要小心控制份量,不宜多吃。
政府部门不能患“假期综合征”2014-02-09 02:30:05 新京报
对政府部门,尤其是窗口单位而言,收假更应成收心“集结号”,而不该有什么状态切换的缓冲期。毕竟,其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属性,决定了其“在位的必要性”。
社论
春节假期已结束,套用一句“马上体”——上班族们该“马上开工”了。可据新华社实地探访,在多地的窗口单位,有的已整装归位、按时上班,但也有的单位,如安徽合肥某局交易中心,数位职员就围成一圈彼此递烟聊天;还有很多单位,缺岗少位现象严重。
实质上,每次长假结束,“收假须收心”的呼声都会应势而起。对政府部门,尤其是窗口单位而言,收假更应成收心“集结号”,而不该有什么状态切换的缓冲期。毕竟,其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属性,决定了其“在位的必要性”。
可揆诸当下,一些政府部门的“节后状态”,却不尽如人意:缺岗、迟到、怠工,只是惯常景象。正因如此,节后是媒体曝光机关单位人员玩游戏、串门聊天等的密集期。有些单位总会因“时”制宜地开“收心会”,但效果难期。
而这次,一些地方部门的懒散情状,又登上舆论曝光台:比如河南尉氏县国土资源局等,就被曝工作日大唱“空城计”,多数办公室房门紧锁;而上面述及的合肥该涉事单位,公务人员扎堆抽烟聊天,无疑也是“心不在焉”……这还只是因行为“出格”,撞上媒体探访“枪口”上的。
要知道,几乎每年春节过后,都会有上级单位、媒体例行探访,在这情境下,一些公务人员仍无法从假日作息习惯、“玩乐制式”中抽身,这何尝不是“顶风”违纪?
按理说,每到节后,群众来办事的刚性诉求就会“苏醒”,机关单位的勤政姿态也该“满血激活”。公职人员能否“司其职”,也关系到公共服务的成色与质地。在职能分工细化的语境下,他们更应归位守职,以应公众不时之需。若其不在状态、萎靡低效,甚至压根不在岗,难免耽搁事、出差错。更何况,作为社会运转链条上的攸关一环,在企业、个人已“开马力”的情况下,机关单位若懈怠,必然会给社会“添堵”。比如办证、审批、受理案件等,若迟迟不进入有序的“工作节奏”,必会给民众“设障”。
就此看,“马上工作”对公职人员来说,无关苛求,而是个体应有的行为自觉,也是一种硬性的纪律要求与必备作风。眼下不少地方开展对“慵懒散”的整治,节后“不在状态”,显然也该列入被整治作风之列。
这种整治,显然不能是“应景式”的,而应是内嵌于常态化作风治理之中:如加强内部考核,对缺岗、怠工者给予批评、停职等处分;各级纪检、纠风办等也应明察暗访,加强监督,依规追责,不妨实行“每例通报”机制;除此之外,还应疏通投诉、举报渠道,实现全民共治。
应看到,在此之前,已有地方从违纪层面,对机关单位节后散漫进行问责,但辐射面仍止于“媒体曝光”的,且问责也多是即兴为之。基于此,对节后慵懒散的常态化治理,理应被提上日程,以实打实地问责托底,为其戴上紧箍咒。而在转作风背景下,其力度自然更应加码。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 公务员们都到岗了吗? 2014-02-08 09:32:12 来源:潇湘晨报
记者走访多县市政府工作人员上班情况,大部分部门到岗情况良好。
2月7日,宁乡县煤炭坝镇政府,经管站办公室门口的信息显示,两名工作人员中一人在办公室,一人下村走访,落款时间为并未到来的“2014年2月8日”。图/记者雷沛
假期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经意间,马年的第一个工作日翩然而至。
工作人员均在早上8点准时到岗,除自己外出开会,其余人员一直在岗。他解释:“座机在我的办公室,8点到11点我外出开会这段时间,电话就无人接听。”
14点45分煤炭坝镇政府
大部分办公室大门紧闭,工作日志玩“穿越”14点45分,宁乡煤炭坝镇政府办公楼。
相较于14点30分的上班时间已经晚了15分钟,依然有几名工作人员不急不慢从外走进大楼。二楼只有两间办公室开着门。三楼的党委书记办公室房门开了一道缝隙,其余包括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经管站等在内的办公室均大门紧闭。
没有开门的科室,门口悬挂的工作人员去向大多是“去工地”、“下村走访”。经管站办公室门口悬挂的信息显示,共有两名工作人员值班,一人在办公室,一人下村走访,落款时间则为还未到来的“2014年2月8日”。记者敲门时,房里没人回应。
为何那么多办公室大门紧闭,而工作人员的去向多为“下村走访”?煤炭坝镇党委书记王春林对此的解释是:“天气冷,大家都关着门在房子里。”煤炭坝镇纪委书记贺向阳则表示,工作人员开始在书记的办公室内碰了个头,之后在3楼小会议室开会。然而当时记者前往走访时,小会议室没有传出任何说话的声音。
15点45分宁乡县政务中心
到岗率超93%,工作人员比办事市民多
15点45分,宁乡县政务中心一楼,办公位置上“人满为患”,65个座位只空出4个。政务中心业务指导科副科长唐治国说,未在岗的4名工作人员,一人生病,三人回单位开会,都递交了请假条。
政务中心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表示,2月6日办公室就给所有工作人员群发短信,提醒他们7日是节后上班第一天,要注意准时到岗,提高工作效率。记者先后三次来到政务大厅查看,没有发现玩游戏、吃零食等现象,工作人员面对前来办事的市民都能迅速反馈。
唐治国说,平时政务中心每天要接待大约100位前来办事的市民,而2月7日到了下午快4点,只接待了十多人,“主要集中在工商、规划的窗口”。市民宋新宪赶在正月初八到政务中心注册公司,讨个“发”的彩头。他说,办事过程顺利得让自己意外:“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岗,办理流程、时限都说得很清楚。”(潇湘晨报记者 雷沛)
长沙
不需要排队,市民希望办手续可以更方便
本报长沙讯 2月7日上午10点,记者到达长沙市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休息椅上空空荡荡,只有零星几位市民在大厅里穿梭。工作人员坐在窗口,等待市民办理业务。
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窗口全开,无人排队速度快
在政务服务中心一楼,记者发现所有窗口都已开放。办事窗口后,工作人员身着黑色工作服,佩戴蓝色工作牌,要么在翻阅资料,要么注视着电脑。其中,还有工作人员忍不住站起来,在窗口边走走。几位工作人员将手机放在桌上,一手轻点屏幕看手机。看到有人前往办理业务,立马收起手机,面带微笑。
上午11点,符女士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出售房屋的手续,“今天办得很快,没人排队,就是办手续跑得麻烦。”她说,为了卖房子,她先跑到识字岭办理提前还贷手续,现在又来到政务服务中心,“河东河西跑,很麻烦,希望可以合并起来方便市民。”
上午11点半,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等来到政务服务中心看望工作人员。易炼红表示,长沙进一步简政放权,政务服务速度要提升50%。
13点40分,记者再次来到长沙市政务服务中心,前往办理业务的市民依然很少,窗口后工作人员无人离岗,但有人开始打起了哈欠。
岳麓区区委书记现场解决“小问题”
“别以为环卫、园林、市政工作是小问题,却实实在在关系着民生,关系着城区软实力的提升。”2月7日,岳麓区委书记陈中来到区园林管理局、区市政管理局、区环卫局调研,现场研究解决城区面貌建设中出现的“小问题”。
“春节放假期间,我们每天上午、下午都安排洒水车对重点、难点区域进行了边沟、隔离栏、环卫设施设备的清洗、清洁工作,确保了重点地段、主次干道、广场的洁净;同时安排167名清扫员坚守一线维护,管理员每人只轮休2天,确保了次干道、社区、农安小区的日常清扫、保洁、垃圾转运工作。”从事了17年环卫工作的余朝辉说。
区环卫局工作人员凌志勇介绍,今年岳麓区准备组建一支120人的专业清洗队伍,按照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对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进行轮番清洗,确保城区道路洁净。在区域绿化方面,区园林管理局工作人员章海义介绍,今年将加大对公共绿化提质改造的力度,加强对建设单位的监管,使建管结合落在实处。同时,成立公园管理所,对社区公园及新建移交公园进行重点养护。
(潇湘晨报记者 赵颖慧 谭旭燕 实习生 吴清波)
娄底
民生部门业务很忙,领导干部一起植树
本报娄底讯 2月7日15点,记者前往娄底市政务服务中心。在三层楼的政务大厅里,一楼的人口与出入境管理窗口显得异常忙碌,三楼的房屋产权登记窗口也有排队的人员。而在其他法人(企业)办事窗口,则明显稀少甚至无人办理。
“我就是来拿证的,人有点多,先等着。”娄底市民叶先生拿着手机坐在二楼市工商局办事窗口前边玩边告诉记者。而在同一层的商务、安监等部门办事窗口,记者看到虽然工作人员坐在窗口柜台,但并没有市民前来办理业务。
15点30分,记者前往娄底市民政局办公大楼,发现各办公室大门基本半掩,三至五楼的办公室内均有工作人员上班,少部分关闭的办公室门口标注了工作人员去向。民政局一相关负责人胡炎鸣说,除少部分外省及请假人员暂时没有到岗,其余工作人员均已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16点左右,记者来到娄底市交警支队暗访,乘电梯随机到了14楼的交管科与16楼的政工科,发现办公室内均有工作人员上班并遇见了交警支队政委梁长根。梁长根说,当天上午9点整个支队已经召开了新春队务会,“团拜会、收心会、工作部署会一并开了。”梁长根说,以往每年春节后第一天上班他们要到各下属单位进行团拜慰问,但今年调整后,各下属单位负责人集中在一起“喝杯茶,开个会”。
此外,正月初八是娄底市第二个全民义务植树日。当天,娄底市委书记龚武生,市委副书记、市长易鹏飞等市领导和市直机关单位干部职工、群众代表共300多人一起来到娄星区仙女寨植物园义务植树4000余棵。 (潇湘晨报记者 吴和健)
汨罗
上班第一天,公安窗口排起了长队
本报岳阳讯 2月7日14点,记者来到汨罗市政务公开中心,门口办事的市民出出进进,政务中心外的停车位已经全部停满。一进政务公开中心大厅,座椅上已经坐满了人,每个窗口都有工作人员上班。最忙的莫过于公安的窗口,两个窗口排起了长龙,大概有四五十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发现全是办理身份证业务的。
陈芳(化名)是汨罗市桃林寺镇人,过年期间她把自己的身份证件遗失了,为了不耽误元宵之后去上班的事,政务中心一上班,她就赶紧来补办身份证了。“我来晚了,本来想着第一天上班,可能不会那么早。”陈芳说,她以为可能要到下午才能正式办事,没想到人家都是一大早过来排队。一个朋友上午过来办完事了告诉陈芳,陈芳才急忙赶过来的。“可能要等久一点,但没关系。”
记者随后来到汨罗市政府、汨罗市卫生局以及汨罗市公安局,均已经上班。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已经正式上班,随时可以来办理业务,跟平常一样。(潇湘晨报记者 黄思)
地方官员都该读一读“C县故事” 2014-02-08 02:30:06 新京报
山东C县强令公务员卖房的故事,无疑是一个警示:以房地产先行的方式搞城镇化,看起来最简单,但实际上是靠不住的。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山东C县很多公务员接到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必须介绍自己的亲戚或朋友,至少在县城内购买两套新建商品房,否则,可能被停发工资。当地政府之所以有此要求,是近些年推进城镇化时,兴建大量商品房,不卖出严重滞销房,房地产相关税收会面临缺口。
网上都在追问这个故事的“主角”,C县到底是哪个县?把公务员变为售楼员,显然是政府职能的错位。有必要查出具体地方、主政官员,赶紧叫停荒诞做法、进行必要追责。
让“公务员卖房”的故事,并非第一次上演。2009年,同样在山东,潍坊市寒亭区政府就曾下发文件,要求全区副科级及以上现职干部,每人至少销售一套商品房。当时是为了复苏房地产市场、拉动地方经济,如今C县是为了化解存量房、推进城市化。原因虽稍不同,但都是以错误的方式,为此前的错误买单。
“C县故事”无疑是一个警示:以房地产先行的方式搞城镇化,看起来最简单,但实际上是靠不住的。虽然很多农村人都盼着在城里有套房子,但进城之前都会有所考量,能不能找到活干,有没有稳定收入,上学、就医、养老等问题有无着落……说穿了,谁也不能光守着一栋房过日子。
政府最需要做的,正是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通过政策、税收等手段引导,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做好公共服务,让更多的人有活干、有钱挣、过得舒心。这样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商品房也就不愁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先卖地“造城”,再千方百计把人忽悠进城。
关于城镇化,李克强总理曾有论述,“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可以说,“C县故事”恰恰是一个“人为造城”的典型教材。短短几年,城区面积扩张一半以上。城区仅20万人口的小城,新建商品房却可容纳超5万户居民,若以平均一家四口计算,等于再造一个新城。这样的造城速度,房子能卖出去才是怪事。即便公务员全动员起来,在没人买的情形下,也难为“无米之炊”。
这样的“C县故事”,的确值得所有官员都读一读,从中汲取教训。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政府不能延续“房地产先行”的老路,否则非但农民不会领这个情,再把公务员“搭进去”,终究是荒唐罢了。推进城镇化也要有如“烹小鲜”的态度,工夫到了,才能水到渠成。
□敬一山(媒体人)
“官员姐夫”的羊肉没了别再来 2014-02-08 02:30:06 新京报
那满屋子的烟酒羊肉,是权力置换来的呀!本不该属于“官员姐夫”的东西,现在失去了,有什么可难忘的?
在回应新京报记者“春节假期最令你难忘的事情”的访问时,来自江苏的在京务工者孙先生称,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当官的姐夫家羊肉没了,堆年货的杂物间都空了。而之前,每到春节,杂物间都堆满了送礼者奉上的肉、烟和酒,亲戚们也沾了不少好处。
无疑,这是中央高调反腐和重腕治吏的效果。虽然权力尚未完全关进制度笼子,但八项规定等一系列规制权力举措最起码给曾经不羁的权力扬起了鞭子。权力生态圈哭穷声四起,似乎是马年春节里独特的风景,孙先生的“难忘事儿”,或也是不少民众的观感。
“官不好当了”,“公务员不好混了”……笔者的切身感受是,曾经含蓄地表达傲慢、混迹权力场的朋友们,终于在这个春节放下了高高在上的谱儿,脸上开始挂起对生活的担忧和对前途的迷茫。很多时候,我几乎相信这种焦虑是真实的,不是作出来的。
不过,冷静下来,又会发现这令人印象深刻的哭穷声是那么的不正常。那满屋子的烟酒羊肉,是权力置换、食利自肥换来的呀!本不该属于“官员姐夫”的东西,现在失去了,有什么可遗憾、可惊异、可难忘的。这是不是意味着之前的不当得利,对于官员来说,实在是太稀松平常了?
我们期待,这种改变由“难忘事儿”变成“平常事儿”。今年堆放礼品的房间空了,明年还会继续空下去吗?在各种安慰和自我安慰中,不难听到某些官员还幻想着,等“风头过去”重拾之前的优越。
让权力一直“清汤寡水”,当官不再是坐享优越的肥差,习惯了“普通生活”的官员和身边人也就不会再哭穷了。而要实现这种情境,除了继续挥动反腐治吏的鞭
子,更要密织好约制权力的笼子。
□时言平(媒体人)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