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1 October 2013

替三挑二算賬 - 練乙錚

練乙錚: 替「三挑二」算賬 請梁政府解釋 - 信報 2013年10月30日

梁政府在電視發牌事上作出的「三挑二」決定,反競爭、削效益,對市場整體而言,當然是壞的。這個質的判斷,無疑正確。然而,從量的方面看,它的害處,每年帶給香港的損失,到底是一文幾毫般微不足道,還是像啟德郵輪碼頭造價般碩大無倫?本文給出一個損害下限估算,所用數據都是相當容易得到的,而且只需要很少一點點經濟常識。這種「信封底估算」當然不一定準確,誤差可能有一兩成,其優點是能夠在質的判斷之餘,簡單快捷地提供量的實感,而其推算過程,也往往引人入勝【註1】。

本文採用的獨立估算方法,完全不用官方或HKTV自己的數據,在經濟學裏卻很標準,就是先看如果HKTV獲得發牌、運用大氣電波頻譜運作(下稱「正常運作」),所能夠直接、間接創造的經濟價值的下限是多少。這個數字,就等於它不獲發牌、大氣電波頻譜這個公共財得不到充分利用之時的社會損失(不獲發牌,HKTV股東可改變業務內容繼續運作,規模可能收縮,以至於零;但也不排除股東加碼搞其他業務,而且搞得更大一些。不過,這些都與運用大氣電波頻譜創造價值無關,是完全另外的事情)。

「正常運作」之時,HKTV生產的東西,可稱為「內容 + 廣告」。由於這個產品對受眾而言是免費的,所以生產過程中創造的經濟價值就得用其他方法來量度。筆者採取的辦法,是估量下列三者的年總和:一、HKTV的總支出(包括員工薪金、花紅、股東派息、燈油火蠟等等);二、製作廣告的公司為拍攝在HKTV播放的廣告的總支出;三、花錢在HKTV播廣告的公司因之而得到的額外銷售額【註2】。

此三者於HKTV「正常運作」之時的數值分別估算如下:

HKTV總支出

假定:員工數目1500人(約雙倍於發牌決定公布前);平均月薪25000元(相當於香港所有員工的平均時薪146元乘以每月工作4.2周、每周工作40小時);與員工有關的福利等支出每人每月5000元;公司其他開支是勞務總開支的兩倍(這是一般成熟經濟體裏頭的比例)。據此,每年HKTV「正常運作」之時的全年總開支便是:

1500 ×(25000 + 5000)×(1 + 2)× 12 = 16.2億元。

廣告製作公司有關總支出

估算這個,需要多一點的假設,下面會一一列明,並提供商業理據。TVB公開的去年廣告總收入數字為30億元;以此為基準,假設HKTV能取得一半這個數目的廣告收入,即15億元(這個廣告收入讓HKTV幾乎達到收支平衡)。假設HKTV收的廣告費平均每條20秒計為100000元,此即表示HKTV一年總共提供15000個20秒的廣告時段或其當量;假設每條廣告用20次便失效,那麽,廣告製作商一年要為HKTV製作750條不同的廣告,假設每條20秒的廣告製作費用為600000元(含勞務等開支及股東分紅),則此等廣告製作商的總開支一年為:

15 × 10000000 × 600000╱(100000 × 20)= 4.5億元【註3】

在HKTV登廣告而得的額外銷售

這個估算牽涉到電視廣告的「效率」問題,市場上對此效率的估算差異很大,不同的研究顯示,1元的電視廣告開支的平均淨收益(扣除了1元廣告成本之後的平均淨收益),從0.3元到1.79元都有;筆者執中,假設此平均淨收益為1元,因為有些廣告是競爭者之間的零和遊戲。這些公司付出的在HKTV播出的廣告的總費用為15億元播放費,加4.5億元製作費,即總共19.5億元。據假設,這些公司得到的額外銷售總額也是19.5億元。簡單假定公司不積錢,這個收入最後轉化為等額的額外總支出,包括額外股東紅利。

HKTV能直接創造的年經濟總值

上述三個總支出的和,就是市場因HKTV「正常運作」所直接創造的年經濟價值:

16.2 + 4.5 + 19.5 = 40.2億元

經濟學家認為,這個支出就是另外的經濟個體的收入,那些個體的收入又產生支出,如此循環若干次,最後把HKTV直接創造的經濟價值放大。這個放大倍數就是所謂的「GDP倍數效應」,反映原來的經濟活動非直接地創造(或導引)出來的更多經濟價值。這個放大倍數如何計算?其值幾何?

這裏需要講一點點經濟術語。社會上的人若收入增加1元,其消費便平均增加C元的話,C便是這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簡寫為MPC)。最簡單的理論認為,GDP倍數效應(即上述收入放大倍數)等於1╱(1-MPC)。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張楠在他的老師梁兆輝教授指導下於2011年發表的研究顯示,香港的MPC約為0.68【註4】。據此,GDP倍數效應約為1╱(1-0.68)= 3。這是比較保守的估算。有另外的人做的2004年的研究顯示,香港的MPC是0.87,那麽GDP倍數效應就更高達1╱(1-0.87)= 7.7。筆者選擇張楠的比較保守的研究結果,然後再考慮稅收等減速因素,最後採取GDP倍數效應值 = 2。

加上間接創造的年經濟總值

如此,每年因HKTV「正常運作」所直接及間接創造的經濟總值為:

40.2 × 2 = 80.4億元(每年)

假定HKTV可「正常運作」五年(五年之後的世界難料,HKTV可能成為一哥,也可能虧本關門),則期間此公司可創造的直接間接經濟價值總額即為:

80.4 × 5 = 402億元(五年)

這當然只是一個下限,因為還有其他因素未算進去,如香港人創意得到培育而開花結果,新的創意產品在地區乃至世界上再次打出名堂等,都有經濟價值。

損失等於一個「西九」

梁氏領導下做的「三挑二」決定,取消了HKTV創造經濟價值的機會,瞬間令香港人五年內累計損失至少402個億。402個億是多少呢?不多不少,就相當於一個「西九」的總造價;若分年看,每年損失80.4億元,就剛剛好是政府宣布建造啟德郵輪碼頭一次的總成本。

梁氏在不能給出任何具體理由的情況底下,一意造成這個數量的社會損失而毫無悔意,實非管治之道,原因甚為可疑。筆者懇請政府盡快面對市民作出詳細解釋。

作者為《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筆者早前估算出王維基當年引入國際長途電話回撥服務破解香港電訊壟斷,十多年來替市民的荷包慳回200億元以上。又按簡單推算,一個壞政策若逼出一次數小時十多萬人參與的遊行請願,社會需投入的資源便起碼達兩三億元之巨。統計數字是死的,放在「信封底」上運算,得出來的數字卻是活的。討論之時如此「心裏有數」,對手若被迫回應,也不能寄望放空炮胡混過關。

【註2】這裏,第一、二個總和是支出,第三個卻是收入;這問題不大,我們可以把後者理解為等於要得到此額外銷售額所付出的廣告費以外的各種額外開支的總和。這樣算支出,如果是應用到整個經濟裏的所有個體,就會犯「雙重點數」的錯誤,但如果只是算經濟裏的很小部分且是同類型的公司的經濟價值貢獻,問題不大;由登廣告客戶付出的15億元廣告播放費及4.5億元廣告製作費,都沒有作雙重點數。第三點的15億元加4.5億元,是登廣告引致的銷售額淨收益,假設剛好等於廣告總開支,概念上卻不同於付出的廣告費用。本文的價值估算方法背後還有一些假設,在自由經濟裏基本成立;於此不贅。

【註3】這一段參考了好一些文章,包括mmhome.com上李根興的〈無綫TVB廣告費是幾錢?〉;AdAge.com上Brian Steinberg的Ad Nauseam: Repetition of TV Spots Risks Driving Consumers Away;wpp.com上面Andy Farr的Evidence that TV advertising works;ncsolutions.com上面的報道Online Advertising Using Purchaser Data Delivers Three Dollars in Incremental Sales for Every Dollar Spent。

【註4】見Zhang Nan的UROP Report on the Discoveries of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Hong Kong Residents。




行政會議何物 司法覆核無用 - 陳景祥  信報 2013年10月30日

免費電視發牌,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管轄的政策,但自風波發生開始,「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按一籃子原因拒絕發給王維基的香港電視免費電視牌照,就成為了風波中的風眼,商經局局長蘇錦樑除了在公布消息當天及其後哽咽不能言語的場面之後,行政長官梁振英即成為與王維基「對決」的主角。

電視發牌,有清楚的政策指引,應由政策局主導,到最後階段的決定和相關立法,依程序當然要上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審批,但除非局長的建議荒腔走板,否則遭否決的機會極低。為何這次免費電視發牌引起爭議不是由蘇錦樑作主力向公眾解釋,反而由行政長官赤膊上陣?是否蘇錦樑的發牌建議不獲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接納?

這場發牌風波掀起的是滔天巨浪,引起了不少具爭議的議題,其中之一,是行政會議的角色,這方面的議論卻出奇地少,僅陳方安生昨天在公共場合說「行政會議給人的感覺是用人唯親,運作『七國咁亂』,在免費電視發牌事件,公眾對行會失去信心。」

「用人唯親」的說法比較奇怪,因為行會成員都由行政長官委任,自然都是「他的人」,這是政務運作上的必然,各國皆如是。「唯親」不是問題,「親」之外有沒有能力和民望,才是關鍵所在。

行政會議之為物,在董建華第二屆任內推行問責制之後,已經成為一頭怪物;它既沒有選票支持,缺乏群眾基礎,又沒有中央任命的「權威」,僅由行政長官委任,令行會成員既無民意又無「權威」,而他們又不負責一些特定政策,卻又可以在重要決定上一錘定音!如此荒謬而不合理的制度,在免費電視發牌風波中暴露無遺。

港英年代的行政局,是為了補充香港沒有政治任命的內閣之不足,當年的司級高官(Secretary)都是職業公務員,他們雖然負責制定政策,但卻要上呈港督會同行政局審批,發揮制衡和複議的作用,保證政策基本符合整體社會利益(行政局議員來自各利益集團,八十年代初加上草根階層和專業精英)。

劉兆佳在他一篇文章中分析董建華首屆任期內的管治策略(Tung Chee - hwa’s Governing Strategy, The Shortfall in Politics見The First Tung Chee – hwa Administration, CUHK 2002),指董當時委任大商家進行會,予市民政府向利益集團傾斜的印象,且行會成員各有利益各有懷抱,與行政長官「磨合」不成一個管治集體,令董治首五年頻生狀況;不言而喻,這也是董先生在他第二屆任內推行問責制的主因。

推行問責制之後,董建華也同時改組了行政會議,把所有問責官員委入行會,令行會成為名實一體的「內閣」,既掌實權,又是行政長官的主要顧問,解決了港英年代和特區首五年一直懸而「不解」的難題。

董建華的「問責內閣」模式,到曾蔭權接任之後又走回頭路;曾蔭權委任了一批「非官守」成員入行會,問責官員雖是行會成員,但不是「常任」,只在有需要時出席(像英治時代)。為何會有此一改?我沒有答案,可推想的是曾蔭權中途接任(2005年董先生「腳痛」提早退任),問責班子不是他選的,有些更是「阿爺」屬意的人物,於是他另設一個可以完全由自己委任的行會;到梁振英當選,仍然沿用這個模式。

問責官員負責制定政策,像這次免費電視發牌觸發大風暴,如要問責,局長也許要下台謝罪;負責二十三條立法的前保安局長葉劉淑儀(她說提早離任只為赴外國進修),以及因沙士失言的前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都屬於這種例子,現在「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定,到底誰應為政策失誤負責?是整個行政會議?還是行政長官?

引起民情沸騰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若無其事,再一次證明行政會議不察民情、不負(政治)責任;梁振英公開表示行政長官從來沒有推翻過行會的意見,言下之意,是行會內主流意見是贊成踢走香港電視的,那即是說,行會在免費電視發牌問題上沒有把握好民意脈搏,給不出好的意見,事後又沒有人站出來為發牌決定背書辯護。涉及香港利益的大政,交給這班沒有代表性又沒有中央任命權威的「輔政」機構,對香港有何好處?

行會內曾有若干成員就發牌風波「若隱若現」地表達了不同意見,到梁振英公開發話後即偃旗息鼓,是顧全大局?還是無原則地保持沉默?立法會內不滿政府發牌決定的議員漸多,社會的反對聲音強烈,行政會議內有良知的成員,又可以保持沉默多久?

事態最新發展,是王維基以政府願公開真相的話,就不再進行司法覆核,此明智之舉也,正如吾友余錦賢早就指出(〈電視發牌司法覆核反救CY一命〉,10月21日),司法覆核只會成為梁振英推搪迴避的理由(事件進入司法程序)對事件毫無幫助。近年政壇和社會人士太迷信法庭能夠為他們「解決問題」,尋求司法覆核是其中慣用的一招,以發牌為例,即使法庭裁定政府程序有問題,推翻了發牌決定,政府要做的是重啟發牌程序,法庭無權「要求」政府發牌給王維基。

如果要借司法覆核逼政府公開決定及相關文件,立法會動用特權法反而威力更猛,香港電視的支持者應集中火力遊說議員投贊成票(動用特權法)。11月6日立法會的表決,將會是發牌風波政治角力的決戰,王維基的電視台假如把自己的經歷拍成劇集,應有足夠賣點和叫座力。

.END

菲政府该不该道歉? - 潇湘晨报

按照国际法,菲政府该不该道歉? 2013-10-31 02:09:50  来源:潇湘晨报

马尼拉人质事件引发的“道歉”风波引发各方关注,专家认为菲警察营救不力既是国家行为,又违背了国际义务,菲律宾政府理应道歉并赔偿

10月29日,香港立法会议员涂谨申与菲律宾马尼拉市议员洪英钟会面。图为涂谨申告诉媒体,双方在赔偿和道歉方面仍有很大分歧。  图/IC

  马尼拉人质事件引发的“道歉”风波引发各方关注。

  事件死者家属和幸存者代表,29日在香港与马尼拉市政府代表、市议员洪英钟会面后表示,双方观点存在重大分歧。港人认为,事件该由阿基诺三世道歉,因为这起惨剧,主要是由菲律宾政府反应缓慢和政令不畅造成的。而阿基诺三世再次拒绝道歉,认为“道歉会使得这起劫持人质事件变成国家行为。一个很可能精神状况不稳定的人所实施的行为不能被认作是整个国家的行为。”
  究竟该由谁承担责任?又该承担何种责任?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法副教授余锋。

  应该道歉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法副教授余锋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马尼拉人质事件中,菲律宾政府应该承担责任。根据国际法惯例,构成一国国家责任需满足两个条件:行为可归于国家;行为违反了国际义务。”

  他介绍说,1979年联合国《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中菲均为缔约国)第1条第1款规定:任何人如劫持或扣押并以杀死、伤害或继续扣押另一个人(以下称“人质”)为威胁,以强迫第三方,即某个国家、某个国际政府间组织、某个自然人或法人或某一群人,作或不作某种行为,作为释放人质的明示或暗示条件,即为犯本公约意义范围内的劫持人质罪行。
  第3条第1款规定:罪犯在其领土内劫持人质的缔约国,应采取它认为适当的一切措施,以期缓和人质的处境,特别是设法使人质获得释放,并于人质获释后,如有必要,便利人质离开。
  余锋认为从现有资料看,菲律宾政府在整个营救过程中有如下违反公约义务之处:

  1.菲律宾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不适当的,如营救工具配备不适当、营救方式不适当、营救时机不适当、现场媒体报道的不适当及失误。

  2.菲律宾政府采取的措施不但没有达到缓和人质处境的目的,反而激怒了劫匪,迫使其大开杀戒,如断然拒绝了劫匪的复职要求,当场逮捕了与劫匪正在进行良好沟通的弟弟

  3.菲律宾政府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从设法使人质获得释放的角度考虑,而着重表现对劫匪的“强硬”和“不妥协”。

  “根据《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第4-11条,菲律宾警察的营救行为属于一国的机关的行为,因此可以被认定为国家行为。”余锋认为,“警察营救不力这一事实,既是国家行为,又违背了国际义务。因此菲律宾政府要对此事负责。”

  道歉应该附带的赔偿责任是什么?

  事件发生后,马尼拉人质事件死者和伤者家属提出四项要求:包括道歉、赔偿、惩处犯错官员,以及采取妥善措施保障旅客人身安全。

  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在2010年8月27日透露,政府有意向人质事件中香港遇难者家属及受伤者,作出经济赔偿,但没说明具体赔偿金额。

  菲律宾旅游部长阿尔伯托·林在2010年12月访港,代表菲律宾政府再向受害者致以深切慰问,并表示政府愿向遇难者家属及受伤者提供慰问金,形式包括金钱、医疗与奖学金等,但强调不是赔偿。

  马尼拉市长埃斯特拉达近日表示,马尼拉市政府正计划筹集1000万港元至2000万港元,赔偿人质事件受害者。但埃斯特拉达坦言,马尼拉市政府去年已破产,欠债高达6.3亿港元,故市政府将向当地华商、商人及富豪募捐。

  余锋认为,根据国际法,菲律宾政府应该承担道歉和赔偿责任。同时这种案例在二战前的国际实践当中很多,且多数以受害者母国行使外交保护的形式,迫使施害国承担责任。

  “菲律宾政府作为国际责任的承担方,道歉当发自菲律宾政府。”余锋说道,“马尼拉政府作为因市政管理不利而做出道歉,也在情理之中。歹徒家属也可以道歉。也就是说,人质事件中道歉主体是多方的,道歉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惟独菲律宾政府应当就该事件依照国际法来道歉。”

  道歉是否有时效力?

  菲律宾法律专家认为,按照菲法律,一宗事故如要追讨责任赔偿,以三年为期,过了三年,就算有理据,在法律上也是追溯无效。

  今年8月23日,人质事件过去三年,按此说法,人质事件的死者和伤者家属已经没有权利继续追讨责任赔偿。

  “这个说法没有丝毫根据。”余锋指出,“时效制度是为怠于行使权利的人而设,香港一直以来从没有放弃过要求菲律宾政府道歉的努力,别说3年,就是30年,这个权利也一直存在,只要香港坚持向菲律宾表达这个诉求的话。”

  类似“道歉”案例盘点

  事发缘由 今年5月9日,台湾屏东县琉球籍“广大兴28号”渔船在鹅銮鼻东南方海域,遭一艘菲律宾公务船开枪扫射,船员洪石成身亡。

  道歉过程 台湾当局开始采取一系列经济制裁措施,8月8日,菲律宾派出总统特使赴台道歉,台湾当局于当晚宣布取消11项制裁措施。

  事发缘由 2009年7月6日下午,中国驻荷兰大使馆遭遇“疆独”分子的暴力袭击。

  道歉过程 2009年7月7日,荷兰外交部发表通报,向中国政府道歉,并提出对中国使馆建筑物所受到的严重损害进行赔偿。

  事发缘由 2011年11月,北约空袭巴军哨所并导致24名巴士兵死亡。

  道歉过程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次年7月3日宣布这是一起因“错误”而导致的悲剧性事件,并对巴方士兵丧生表示“抱歉”。

  [观察] 菲若不肯担责,香港能否制裁

  在菲律宾拒绝国家层面的道歉后,有人提出香港可以采取经济制裁措施向菲律宾施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在经济、社会领域行使一定的对外交往权。在这一基础上,香港以单独关税区这一主体地位加入了世贸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

  这意味着,香港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对菲律宾进行经济制裁。但港媒《南华早报》则表示,有权力并不代表有理由。世贸组织成员必须遵循的规则是,除非是为了捍卫“基本安全利益 ”,不得对其他成员施以贸易限制。马尼拉人质事件难以用作援引上述例外条款的理据。

  假如抛开这一前提不谈,真的对菲律宾进行经济制裁,香港方面可能的措施包括暂停航权谈判、禁止菲佣来港、暂停菲律宾访客免签等。

  由于菲律宾扩展新航线的需求不大,香港特区政府或许不会选择第一项;禁止菲佣来港则在道德上难说过去,而且这一做法损害了香港中产阶级的利益;至于最后一条,菲律宾可能马上做出对港取消免签的相同措施,香港赴菲的游客数量在过去三年都在减少,菲律宾来港游客去年则超过70万,这一措施或影响香港旅游业。

  支持经济制裁的观点认为,在今年台湾与菲律宾的“道歉”事件中,台湾正是以经济制裁为威胁得到了菲律宾的道歉。但在菲律宾看来,台渔民被射杀事件中的行为主体是菲执法人员,马尼拉人质事件中的凶手则是一名前警察,这种身份的差距显然让马尼拉更加强硬。

(文/本报记者覃黎娜)





“悬浮视察”是一则官场寓言 2013-10-31 02:30:20  敬一山 新京报 

  因叫停网友募捐,安徽宁国市民政局“摊上了事”。有网友在其官网上发现一张疑似PS照片。照片中,几位看望百岁老人的领导图像被放大且身体悬空,而老人却蜷缩一角。宁国市委宣传部回应称,悬浮照确系PS,但领导确实看望了老人,因“无法将所有领导拍进一张照片里,工作人员将两张照片合成了一张”。

  “悬浮视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把悬浮照PS得这么拙劣的,这是头一遭。画面中一干官员“高大全”,本该是主角的百岁老人,却蜷缩于一角。这简直就是一件讽喻性极强的“艺术品”,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主题:类似视察的关键,是突出官员的正面形象,至于视察对象,不过是可有可无的配角罢了。

  从当地的回应可知,当天官员们确实看望了老人,也拍了照,按常人理解,这毫无造假必要,可有些地方的官场逻辑却不是这样。可以想象,负责拍照或上传照片的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曾是如何地抓耳挠腮,领导一个都不能少,可当时的拍摄环境又没办法拍出那样的“全家福”,为了一个都不得罪,除了PS还能有什么办法?PS未必是哪个官员授意,可是环境如此,工作人员揣摩上意,也就只好如此了。

  为领导PS照片,还真不是国产特例,国外也常有见闻。2007年8月9日,《巴黎竞赛画报》刊登了当时的总统萨科齐光着上身和儿子划船的照片。照片中萨科齐腰杆笔挺,肌肉匀称。可笑的是,另一家媒体刊发的原版照片却显示,萨科齐腰部有一团赘肉,在阳光下分外夺目。眼见领导人的腰部“不平”,“拔刀”相助,和政治人物越来越重视公共形象有关。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看来中外皆然,然而,无论中外,主流舆论也都将这视为丑闻。

  从近年来屡屡曝出的“悬浮视察”案例来看,很多官员所好的,还只是“到此一游”式的成绩宣誓。去某地具体视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留影、发新闻稿以作“炫耀资本”。除了PS照片之外,很多领导慰问的“新闻”,往往都是满篇在介绍领导信息,慰问对象则一笔带过,这何尝不是种PS?“悬浮视察”是则寓言,反映着现实里的荒诞。

  □敬一山(媒体人)



甘肃6.2万人大代表入村扶贫 2013-10-31 02:31:11  新京报 

甘肃省会宁县红堡子村,人大代表帮助修建了休闲广场,老人们有了去处。摄影/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会宁县钟岔村张世东家是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的联系户。钟岔村目前建起了规模养殖基地。

靖远县东关村,一个村民经过刚盖起的新楼。东关村支书是市级人大代表,他在牵头建设新农村。

  ●直接“联村联户”提供技术、资金支持,探索人大闭会期间履职方式 ●甘肃全省40万干部参与扶贫行动,持续8年,为当地史上最大规模

  近日,甘肃省的“人大代表在行动”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注。张德江委员长作出批示,要求总结和探索各级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履职经验。

  从去年2月开始,甘肃省委组织40万干部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加大力度帮助脱贫致富,时间持续到2020年。这样的规模和方式在甘肃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号召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参与这一行动,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有62000多名代表参与了这项行动,占甘肃各级人大代表总数的76.6%。

  厚厚的黄土塬,被刨出一个高达十几米的整齐断面,断面上挖出5个窑洞。这里是杨建明的家。

  “屋顶”上是一片苹果园。靠近路边一棵树,树干上有一道深疤。杨建明说,去年年初,他想把这些树全部砍掉。“因为种植技术跟不上,这些树长出的苹果质量和产量都不好,不挣钱,想换种核桃树。”

  杨建明的举动,被庆阳市委书记夏红民拦住了。夏红民带来了技术员,帮助杨建明改良苹果品质,还协调了扶贫贷款4万元,种植面积也扩大了,“今年的苹果长得质量产量都很好,销路也不愁”。

  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这是甘肃省正在进行的“双联”行动。这个行动从2012年初开始,至少持续8年,到现在已经进行一年半。这个行动,有6万多名人大代表参加。

  人大代表的资源和人脉

  76.6%的人大代表参与行动,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要求“量力而行,帮忙不添乱”

  按照甘肃省委的计划,参加“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行动的,是乡级以上四级党政干部、事业单位人员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去年3月,这个行动又增加了一股力量。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发出倡议,动员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双联。

  在甘肃,全国、省、市、县、乡级人大代表,总数有8万多。其中有公务员、教师、医生、企业家等各领域的佼佼者。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希望,“用好和依靠这支政治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省人大常委会将此举命名为“人大代表在行动”,并根据代表的不同职业提出了建议。党政干部中的代表,侧重引进项目、筹措资金;企业中的代表,多提供资金、技术和就业机会;教育科技卫生方面的代表,要帮助贫困群众子女上学,帮助贫困户科技培训、义诊义检,农村基层的代表,要带头致富。

  按照规划,人大代表除了可以向联系村和联系户提供法律、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咨询,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助当地招商引资、争取捐助、引进项目。

  陆武成是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不时提醒省级以下的人大常委会,动员人大代表参与活动,要提倡自愿,不能下达任务。

  一项截至今年9月底的统计显示,有62000多名代表参与了这项行动,占代表总数的76.6%。在有些市州,这个比例达到90%以上。

  陆武成的感受是,有这样的参与程度是少有的。他本来以为,“参与活动的代表人数有一半就不错了”。人大代表们愿意参加这个活动。

  按照“双联”行动的要求,干部不可以直接动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联系的村户做事,也不能动用掌管的资金。相比之下,人大代表的“束缚”要少,不少代表直接“掏钱”为联系村修路架桥。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各级人大代表通过协调贷款、直接投资等方式,落实资金120多亿元,其中,联系贷款68.9亿元,代表自筹2.13亿元。除此之外,还捐款捐物1.2亿元。

  省人大常委会要求代表们,“量力而行,努力做到帮忙不添乱”。

  “史上规模最大”的联系行动

  408454名干部联系15558个村的670656户贫困户,确保2020年实现小康

  数据显示,甘肃农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的一半,一年4500元,其中还有600多万人收入只有2300元,少数特困户甚至更低,这在全国是倒数第一。

  “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甘肃一名扶贫干部说。

  王三运在2011年底出任甘肃省委书记。据知情人介绍,上任之初,中央找他谈话,希望甘肃能把扶贫攻坚摆在重中之重,在2020年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

  据甘肃省委副书记、省委双联领导小组组长欧阳坚分析,甘肃农村的贫困,除了自然条件差和历史沉淀的原因,还有政策性因素。

  在他看来,真正的贫困地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资金支持和优惠,完全按市场规则也很难消除贫困。

  欧阳坚介绍,这一次的“双联”,就是要让各级党政部门掌握各种资源的人,跨过中间层次,跟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稳定直接的联系,把资源直接配送到边远贫困地区群众中。

  甘肃省的动员大会后第一天,王三运就来到他联系的会宁县钟岔村。没有让市县官员陪同,他在农户家吃了饭,在村里住了一晚,和村干部商量钟岔村的“振兴计划”。

  同一天,省长刘伟平也到了自己的联系点,庄浪县石阳村。他和联系户郑国忠一家,在炕头上一起吃了晚饭,还帮郑国忠算了算账,看怎么更快脱贫。

  此前,甘肃干部也曾经进村入户和农民吃住在一起,但是拉近距离的效果不太理想、也没有坚持下来。

  王三运表示,这一次“双联”,不是做样子,也不是一阵风,不全面实现小康,就不脱钩。

  “有了这样直接的联系,贫困群众就感到多了个主心骨的人,有困难也找得到人反映。”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一名双联干部说。

  据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闫敬明介绍,双联行动一年多来,全省14411个单位的408454名干部,共联系了15558个村、670656户贫困户,覆盖86个县市区,其中大部分为国级或省级贫困县。

  闫敬明说,双联行动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实在甘肃历史上不多见。

  贫困户不再坐等发“扶贫牛”

  贫困农民表示更需要贷款和技术,一年的改变比过去几十年都要大

  杨治官也住在窑洞里。庆阳虽然保留着世界上最完整的黄土塬,但绝大多数家庭早已住进了砖瓦房。

  年迈的母亲把房间收拾干净之后,在院里剥苞米。苞米是杨治官用一辆新购置的三轮农用车拉来的。

  杨治官告诉记者,这辆农用车是他用“双联”行动中协调给贫困户的小额贷款买的。

  此前,上面扶贫可能会发头牛或者给些钱。而银行贷款更多的是向大企业倾斜。

  有关方面介绍说,“双联”活动以后,干部普遍看不惯银行的做法:为什么不愿意给农户贷款?农民是讲信用的,他们非常有自尊,不会欠钱不还。银行应给农民支持。

  甘肃协调农行创设的“双联惠农贷款”,连续5年,每年投60亿元,绝大多数款项要贷给贫困农户。

  庆阳市委副书记任燕顺,曾在省扶贫办任职20多年。他说,之前贫困户习惯了在家等着发东西、发牛发羊,回头可能就卖了。“现在,这样还款的压力和学技术谋发展的动力,激励着群众主动致富。”

  杨建民和杨治官同村,他们发现,每次技术员来村里做苹果专业技术讲座,都会有外村的人来旁听,有时候能有三四百人。旁听的人有时候会嫉妒:为什么不到俺们村来?

  这些技术员,有很多也是人大代表。

  在甘肃的人大代表群体里,有不少都是种植或养殖业高手。

  会宁县农民马艳丽1999年开始养鸡,现在是县级人大代表和县养鸡协会会长。她联系了两个贫困户,为他们提供了2000只雏鸡和养殖技术,还帮助贫困户销售鸡蛋。

  马艳丽说,今年两个贫困户的年收入分别都能达到5万元以上。

  经王三运牵线搭桥,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与会宁县钟岔村结为帮扶“对子”,他们与钟岔村合作共建的公司,去年为村民分红60万元,加上其他方面的增收,钟岔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当年实现翻番。

  李坤峰受蓉中村的委派,到钟岔村工作已经一年多。他说村民们现在的思想开放了很多,也愿意交流了。一年之前,村里有人不认为他是来帮扶致富的,甚至怀疑他是“来搞传销的”。

  去年第一次进村入户,欧阳坚也感到村民们的目光有些“怀疑”。现在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到村里去,村民会主动上前打招呼,“之前他们手都不肯跟你握”。

  一个联系户感慨,去年一年家里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加起来都要大。

  代表不再“看盆景,听假话”

  张德江委员长关注并批示,要求总结和探索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如何履职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认为,这个联村联户、人大代表在行动的活动,也为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职、联系选民、听取民意提供了平台。

  此前,人大代表的履职更多时候是在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并提交议案、建议和意见。

  但是人大会议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在剩下的350多天里,可能会列席每两个月一次的常委会会议,参加一些代表视察、执法检查活动或专项调研工作。实际上,一个代表一年里轮上参加这样活动的机会并不多。

  一名长期在人大系统任职的干部说,因为我国的人大代表都是兼职的,平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与选民联系的机会有限,即使参加视察也不容易听到真话

  会宁县委组织部部长杨永强,是市级人大代表。“原来到基层调研,有的时候是走马观花,基层干部会组织一些能说会道的群众座谈,看的是盆景,听到的不全是真话。”杨永强说,现在他一年到村里8次,为他们做很多实事,“说真话的村民多了,我听到的真话也多了”。

  平凉市委书记陈伟,是本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感慨,如果不是“双联”行动,就难以直接联系贫困群众,就算是市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也不容易直接听到民众的真心话。“现在我联系的村户,可以直接向我提出他们缺什么、需要什么”。

  在上述人大干部看来,这个活动为代表提供了联系群众的空间,代表可以利用接触群众的机会,取得第一手的调研材料,为提出议案、建议、意见做准备。

  统计显示,在双联行动中,甘肃各级人大代表通过帮扶工作与农民直接沟通,向各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共有35000多条。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张绪胜认为,“人大代表既帮扶了贫困户,又积累了议案、建议和意见的素材,成为各级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职的见证。”

  甘肃的这项活动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的关注。张德江批示:各级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如何联系群众、如何履职,应不断总结和探索。

  张德江认为,甘肃省结合本省实际,动员人大代表参与扶贫行动,是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有益探索。

  “人大代表参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引进项目、找资金等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晔晖曾专程到甘肃对此进行调研。何晔晖认为,这项工作的价值更在于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人大代表就在身边,扩大了代表的影响力,提升了人大代表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也赢得了好口碑。

  □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甘肃报道



女大学生进企业终极面试:饭局未喝白酒被淘汰  重庆晨报 2013-10-30 03:34:40

摘要:过五关斩六将,22岁大四女生小华(化名)从600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留到最后7位。没想到,因为一杯白酒,小华遗憾地与一家国内知名通信企业失之交臂。

29日,小华讲述她遭遇“饭签”的经历。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编者的话:对进入大四的毕业生来说,意味着马上就要进入就业季,或创业季,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这里面都有很多“道道”,或经验、或教训、或感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晨报“第一重点”编发了这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稿件,既有“辩证法”,又有“方法论”,就如何与用人单位打交道,如何应对奇葩考题,如何摆正就业心态进行了探讨,希望对你未来就业有所裨益。

  过五关斩六将,22岁大四女生小华(化名)从600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留到最后7位。没想到,因为一杯白酒,小华遗憾地与一家国内知名通信企业失之交臂。想起企业的那次终极面试,近日,小华一直很纠结,如果下次招聘再次遇到“饭签”的事,那杯52°的白酒要不要闭眼往下咽呢?

  实力

  一场笔试四场面试

  她都挺过来了

  10月16日,成都一家国内知名通讯企业来到重庆江南一所大学招聘。小华是该校软件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选择了该企业的销售经理的岗位应聘。

  小华没想到,仅本校就有约400名竞争对手,外校还有200人来“参战”。据小华回忆,笔试题主要是逻辑问题。第一场笔试后留下了百来人。

  第二天,企业进行了“一面”,形式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小华组讨论的题目是:“如果你是一个火车扳道工,看到9个小孩在正常铁轨上游玩,一个小孩在废弃的铁轨上游玩,这时一辆火车呼啸而来,你会扳动匝道,让火车从正常铁轨驶向废弃铁轨吗?”小华认为生命是等价的,没有贵贱之分,况且让正常行驶的火车改道也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小华观点鲜明、口才突出被选为发言人。

  “一面”通过得很顺利,小华又迎来“二面”的挑战,这次是情景测试。当晚11点,小华收到了参加企业“三面”的通知。

  “三面”是一次综合面试,两位人力资源面试官现场测试了小华应变能力、协作能力。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小华得到了面试官的好评。

  10月20日,企业的高管来到学校约见了最终留下的7位同学,其中2名同学是外校的。“四面”时,因为小华在大学期间到金科地产、重庆银行等企业做过兼职。面试官问:“你推销的产品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型号?为什么别人要买你的呢?”小华一一应对,只是因为时间有些久,忘了产品的型号。

  意外

  终极面试遇“饭签”

  3瓶白酒上桌了

  “四面”当日,3名面试官通知7位同学,中午一起到某宾馆就餐。

  服务员很快就上了一桌颇为丰盛的菜肴,还端上了三瓶白酒。

  “大家把酒杯端起来!”当面试官让大家举杯时,小华迟疑了,因为眼前这杯白酒是52°的烈性酒。小华的父母一直不赞同女孩子喝白酒,因此,这种酒小华从来没有喝过。

  “我从来没有喝过白酒。”小华如实地告诉大家。

  “今天你就喝点吧?”

  “初中的时候我得过胃炎,不能喝白酒。”

  见此,一位女面试官体谅地说:“那好,你就喝茶吧。”

  小华欣然接受。整场饭局她都没有碰酒杯,而是以茶代酒跟人碰杯。

  而另外6名同学却跟小华截然不同,其中两名2女生,很豪爽地干了白酒,4名男生也是从头喝到尾,直至3瓶白酒见底。

  饭局中,有同学展示才艺助兴,一名东北女生跟一名男生也唱起了“二人转”,小华平时在同学中也是麦霸,她现场演绎了王菲的经典歌曲《我愿意》。担任“主陪”的男生更是满桌跑,一会给人斟酒,一会讲个笑话段子暖场。

  这顿午餐吃了两个小时,小华也没发现什么不对劲。

  遗憾

  不喝酒还是不圆滑?

  最终被婉拒了

  一般地,每次面试后企业当晚就会电话通知结果。20日当晚,小华没接有到电话。第二天她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打电话过去了解情况。

  人力资源部一位面试官委婉地告诉她:“我们企业的销售经理要面对很多客户,喝白酒是难免的,不会喝白酒可能不太适应我们企业的工作。

  这时,小华才意识到,原来,前一天的饭局是一次“饭签”,这是企业选拔的又一道“门槛”。

  小华曾获得过国家奖学金,从大一开始就到一些企业实习,到大三时已做过3份兼职。“自己是唯一没有喝酒的学生,而且当时的理由也显得不太圆滑,这可能就是被淘汰的一大重要原因。”昨日,小华告诉重庆晨报记者。

  当时一同参加“饭签”的6名同学,除了一名男生因为参加“四面”前一晚凌晨2点钟才睡,精神状态不佳被淘汰出局,另外的5名同学都获得了企业的签约机会。

  据了解,另外两位获得签约资格的女生,“饭签”时差不多喝了半斤白酒,而跟小华一同参加“饭签”的小冯当天下午则直接在寝室睡过去了。

  室友惊呼:为工作伤身太不值得

  小华遭遇“饭签”喝酒考验一事,这两天成了寝室里的热门话题,室友们分成两派,6名同寝室的女生,有3名认为,这事小华有点冤,“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输在一杯酒上太不值得了。这一杯酒再困难也应该喝进去。”

  而另一派的室友则认为,做人要有原则,女孩子喝酒更是要留心,“为了一个工作机会,拼身体不值得。”

  这几天,小华也在反思这次应聘的得失:“这次‘饭签’算是一种经历吧,我学的是软件工程,但我的兴趣爱好在销售,今后如果再遇到企业‘饭签’的事,我会表现得周到一点,即便人家政策宽松,也应该考虑到‘餐桌礼仪’、‘餐桌文化’,下次再遇到‘饭签’喝白酒,我会考虑喝啤酒,这样也不至于让人扫兴。”


文员岗位要求擅长游泳

  服饰企业拒收抱怨老婆者

  北京一网络安全公司开出20万元年薪招“首席淫秽色情鉴定官”,每天酸奶水果福利、还有五险一金、交通补贴、通信补贴、图书报销等。要求:熟悉各国对淫秽色情信息的认定标准,熟悉中国淫秽色情信息的认定标准及明文规定,还有很强的责任感,能快准狠地识别黄网。

  深圳一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招聘测试工程师等职位,考生经历了一场“性格测试”,遭遇奇葩试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请说明理由”,“全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里你最喜欢哪个?”

  某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招聘行政专员/助理,其中岗位要求的第二条是“擅长游泳可参赛”。

  某服饰企业招聘要求:抱怨老婆者,不要。

  声音>

  老师建议:从容应对比能喝酒更重要

  重庆邮电大学就业中心副主任李老师认为,如今的公司招人,越来越看重综合素质;就目前甲乙关系来看,公司用自己乐意的方式挑出自己觉得适合的人,也无可厚非。

  在他看来,搞营销,会喝点酒或者是饭桌上表现好点,是个附加值。“饭签”的事,不仅是喝酒的问题,也反映了对学生餐桌礼仪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知识,不是说一定要喝酒才能入职,但至少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如果一个人在餐桌上即使不能喝酒,应该有个合适的理由。

  面对这种情况,学生该如何从容面对呢?

  李老师建议:第一,如果能喝,适当喝点,不是不可以;第二,如果确实不能喝,可以委婉地以其他理由来拒绝;第三,在吃饭过程中,其实喝不喝酒也不是唯一的,服务工作做好点,也还是有自己的优势。

  怎么自然而积极地表现自己的优势,比在劣势面前手足无措,要好很多。

  李老师还强调,如果确实公司因为这个原因没有录用,那要相信两点:第一,公司在选择合适公司、契合公司文化和氛围的人;第二,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其实也不代表没有好处,如果真勉强进去了,可能还比较难受。

  专家建议:面对饭局 应聘者要小心

  重庆联英人才有限公司副总裁曾华表示,一般来说,安排饭局考察求职者的方式,企业采用得不多,这个也要分什么样的职位。通常来说,行政类涉及外联工作、公关、销售等职位,与协作单位沟通联系比较多、需要涉及一些商务应酬的职位,企业是可以安排这样的饭局对应聘者进行考察的。

  是否能喝酒,能喝多少酒,通常来讲并不一定是考察的重点(企业就是要招聘一个专门喝酒的职位除外),考察的重点通常是在饭局进行过程中的语言沟通技巧、行为举止是否符合商务应酬需要、面对各种未能设想的局面如何应对等,如这位女生拒绝喝白酒,拒绝的技巧是否让应酬的对象感觉舒服,有无有效办法应对喝白酒的要求等。或许她也忽略了一些企业聘用另外那些同学的一些细节。

  对于面临饭局考察的应聘者,曾华提供如下建议供参考:一、首先要明确自己应聘职位的工作内容,在饭局过程中要保持应有的、与工作内容相符的行为举止与语言,最好不要出格;二、注意商务应酬中的礼仪与礼节,学会礼貌得体拒绝的技巧;三、面临饭局邀请时,要特别小心,一般企业不会明示这种考察方式。

  争议>

  是从了工作还是要身体?

  赞成

  反对

  中立

  @向往康定:先进公司再说吧!毕竟如果你是领导,也希望找个能帮你挽留客户的人啊。

  @CC残余:企业的要求只要不犯法,我想都可以!作为求职者只需选择是否合适自己就行。

  @百里落云-成:很正常,很多公司整天就是在饭局上谈生意。

  @钢得起先生:话说当年我就是饭签的,签过就可以不喝了噻,年轻人要懂得能屈能伸。

  @维尼屋的熊:工作需要,还是从了吧,只能说注意身体,喝多了喊朋友来接。

  @长青24-守望:就算是找工作,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Freya:之前去面试某公司助理岗位,HR说该岗位应酬比较多要喝酒,然后我说了一句不会喝酒,应酬不来,就被拒绝了。我觉得这样不合理。

  @tao_xiao_ran:各种各样奇葩的要求啊,已经就业的烧高香酬神吧!

  @重庆清华在线:这样的人怎么了?不喝酒就是不喝酒,现在还有这样的老板?

  @爱上渝北:关键时候还是酒量胜出!

  @仁德悠然:可想竞争好激烈,不但要你上得厅堂,还得要你下得厨房,不但要你文过五关斩六将,还得要你武得一样的豪爽。

  @擦牛二十:该单位请联系我,我绝对可以胜任。
12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黄晔编辑:简侠宇




以更大的勇气啃下司法改革硬骨头   早报首席评论员 沈彬   发表于2013-10-30 07:53

10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 大力加强公正司法 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

  10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 大力加强公正司法 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这份万余字的文件,共计九个部分,45个条文,涵盖了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从时间上看,最高法于1999年推出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2005年公布了《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2009年公布了《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这次公布的《意见》,虽然并非“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但它宣示了新时期法院工作的主线,提供了丰富可行的司法改革措施,其意义同样深远重大。

  《意见》的宗旨在于,以司法公正促司法公信。通过理顺司法机关内部机制等措施,《意见》及时回应了民间对正义的诉求。

  首先,《意见》是一份启动改革创造力的文件,在坚持自上而下有序推进改革的同时,也指出要“在不违反法律和司法改革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地方法院就具体改革举措先行探索,积累改革经验”。这意味着,今后全国法院改革举措将变得丰富,并不限于《意见》的范围。

  其次,《意见》回应了新媒体时代的舆情,以司法公开提高司法公信,以阳光司法回应舆论监督。《意见》不仅要求法院“对审判公开的范围、内容、对象、时间、程序、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还特地指出,要研究和把握自媒体时代舆情与司法审判相互影响的规律与特征,正确对待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勇于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另一方面,《意见》也提到,“敢于抵制非理性、非法的诉求以及恶意的舆论炒作”。

  近年来,每逢类似“刻假章救妻”的案件曝光,民间意见和司法判断总是形成激烈碰撞。对此,《意见》提出:审慎、妥善处理因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管理缺失引发的各种纠纷,全面考量案件涉及的各种因素和裁判对各方面的影响,防止因个案处理失当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再次,《意见》通过理顺司法机制,试图保障案件的独立审判

  比如,《意见》明确要建立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全程留痕”的制度,加强对法院领导行使审判管理权的约束和监督。再比如,此前长久形成的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进行案件请示的制度,导致不审案的上级法院对案件做出实质决定,使当事人的上诉失去意义,既违反独立审判原则,也悖于二审终审原则,近年饱受司法界诟病。2009年的改革纲要中,曾要求“规范”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的请示报告制度

  这次《意见》并未提及请示报告制度,而是要求通过指定管辖、提级管辖和集中管辖制度,“使依法独立审判可能受到非法干扰的案件、法律适用有疑难的案件和新类型案件,能够由其他法院或上级法院审理”,即上级法院通过提审等方式,避免下级法院直接处理复杂的、可能受地方利益干扰的案子。这样一来,矛盾不会被下压,也不会出现上述请示报告制度的弊病。

  第四,《意见》向包括律师在内的“法院之友”示好,重申了法律共同体的共通价值。

  相比在2009年改革纲要中律师被一笔带过,《意见》则有专段阐述“高度重视律师作用的发挥”:“切实保障律师在审判过程中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律师依法行使阅卷、举证、质证、辩护等诉讼权利,认真对待并全面回应律师对案件处理的主张和意见。”《意见》还借鉴欧美通行的从律师中遴选法官的机制,提出“注重从律师群体及其他法律实务部门且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选拔法官”。

  近年律师在公众案件中“抱团取暖”,成为激活中国司法改革的“鲇鱼”。此前最高法也曾对此做出善意回应。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强调指出:“律师和法院对立,法律根本不可能健全。”这次《意见》为律师和法院携手推动法治进步提供了可行的制度,可谓“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这次最高人民法院推出的《意见》是司法改革措施集大成的一次宣示。但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实现法院不唯上、只唯法,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这需要司法决策方面拿出改革勇气,还需要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寻找更大的突破:实现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独立审查,以司法保障宪法实施和公民权利。

 录入编辑:李琪

.END



Wednesday 30 October 2013

大難臨頭各自飛 - 盧子健

當集體都不想負責的時候 ... 盧子健 明報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在宣布免費電視發牌決定的記者招待會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多次提及有關決定是行政會議的決定。言下之意﹕決定未必是局方本來的立場,最終拍板者是行政會議

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就免費電視發牌問題表示,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是顧問,決策是由行政長官做。言下之意﹕有關決定的責任屬於政府官員,不要轉移到非官守議員。

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雖然特首不一定要跟隨大多數行政會議成員的意見,但這種情從來沒有發生過。言下之意﹕他自己沒有偏離大多數行政會議成員的意見,成員們不要把責任推到他一個人身上。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表示,希望免費電視發牌事件不會衝擊行政會議的保密制和集體負責制。她又說,雖然在討論過程中,行政會議成員有很多不同意見,但在有決定後,大家會為有關決定集體負責。

林太「捍衛」行政會議的保密制和集體負責制,看來不是針對反對政府發牌決定的人士,而是針對行政會議成員。早前有疑似行政會議文件泄漏到傳媒手上。雖然政府否認那些是行會文件,但律政司長袁國強確認行政會議在討論有關問題時曾經考慮這些外泄文件的內容,再配合林太所言,這些文件顯然不是子虛烏有,而文件外泄很大可能是因為政府內部有人不滿有關決定。所以林太擔心行會的保密制受到衝擊。

不少行會成員不願意明確支持

林太也擔心集體負責制受到衝擊,因為在政府宣布免費電視發牌決定後,不少行政會議成員都與決定保持距離。其實林太自己亦一直避談有關決定。外泄文件聲稱3個司長都支持發3個免費電視牌,令外間懷疑林太自己怎麼想。林太說,行會有了決定後大家會集體負責,可能也是個人的一種曲線表態,就是無論自己最初怎麼想,現在都會支持政府的立場。

政府最高層官員與行政會議成員過去兩個星期的互動,展示出大家在表面上維護集體負責制的同時,都想減輕自己的個人責任。這個情的出現,難免引起公眾的質疑,就是究竟關於免費電視牌照的決定是怎樣作的?在行會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政府公布了免費電視發牌決定後,曾經出了很多聲明,其中一個對我來說最耐人尋味。這個聲明表示,行會內絕大多數成員贊成有關決定。在我記憶中,政府未發出過類似的聲明。這個聲明可堪玩味之處在於﹕首先,確認了行會內有人不贊成有關決定。其次,強調大多數人贊成決定,用心顯然是避免政府尤其是特首被孤立。但政府要特別聲明強調絕大多數行會成員支持有關決定,予人夜行人吹口哨的感覺。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正正就是因為為數不少的行政會議成員不願意明確支持有關決定。

這種種小動作的背後,有幾個可能。

第一,很多行會成員原來未必是很贊成有關決定,但在會議上也沒有明確表示反對。政府發這樣一個聲明,把行會成員都綁在戰車上,逼令他們不要在私底下發表不同意政府決定的意見。

第二,很多行會成員確實表過態贊成有關決定,但在決定出街後、群情洶湧的形勢面前,有些成員不想堅守立場,因而在姿態上與決定保持距離。

其實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政府的處境都是高度危險。政府官員和行會成員多番強調有關問題在行會內經過長時間的討論,縱使如此,決定公布至今,官員也好、非官守議員也好,都未能清楚講出香港電視未獲發牌的原因。什麼「一籃子因素」、什麼商業機密等等,都是蒼白無力的辯辭。就算真的是大多數行會成員贊成有關決定,也只不過是集體錯誤,無助於令公眾信服有關決定。

從另一個角度看,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行會非官守議員,都缺乏自信和互信。非官守議員與有關免費電視牌照決定保持距離,短期內減少對自身形象的損害,其代價卻是政府的長遠管治威信及行會的公信力受損。反過來說,如果政府官員和特首有自信,又何須刻意把行會來綑綁。這樣做只會增加日後行會內部的猜疑。

23條國教科可撤 為何牌照決定不可改?

說到底,行會出現「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情,是因為有關免費電視牌照的決定是一個壞決定。現時政府最高層是企圖在這樣一個壞決定的基礎上進行綑綁式的「團結」。這樣的一個執政團隊日後不會有好日子過。

回頭是岸。《基本法》23條立法可以撤、國民教育科可以撤,為什麼免費電視牌照決定不可以改?現在似乎除了梁振英本人外,沒有其他人願意積極為有關決定辯解。當集體都不想為一個決定負責時,這個決定還有多大的生存價值呢?把免費電視牌照決定發還到行會覆核,不是比留待法庭來覆核明智得多嗎?

盧子健




只想有個合理解釋 - 區樂民 蘋果日報 2013年10月30日

香港電視不獲政府發牌,引發大規模遊行和集會,市民要求一個合理解釋,政府卻不斷迴避。

「由於事件已進入司法覆核程序,行會就免費電視發牌的決定理據,會在法庭訴訟中交代。」高官說。

這是奇怪的邏輯。

如果政府很有道理,大可立刻說出來,人家聽了,信服了,就不會打官司,問題也解決了。政府為甚麼要等到上法庭才說原因呢?

作為小市民,很容易感受到民情。去年國民教育風波,我知道很多朋友反對推行那個模式的國教,但也有贊成的。這次電視發牌,我沒有聽過一個朋友說支持政府的決定。

民意十分清晰,政府還打算聘請外國大律師來應付官司,何苦?

政府的錢,是納稅人提供的。納稅人希望政府發牌給香港電視,政府不肯,並花納稅人的錢來跟納稅人打官司,是否很怪誕?

如果政府輸了,既要付自己的律師費,又要付堂費,到時候,主張打官司的官員應否「回水」給庫房呢?若數額巨大,可分期付款,首年免息。

我有一個好朋友,一直是政府的忠實支持者,為了電視發牌,他很失望,正積極研究移民

「想來也真的有點荒謬,」他說:「我根本不看電視的。」

區樂民

.END


.END

一卡围城 - 新京报

一卡通盈利模式“围城”之困 2013-10-30 02:30:29  新京报 

  多数居民不使用一卡通“商业功能”,每年需财政补贴逾亿元;银行卡多年未能“突破”公交卡功能

  你是否知道,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还可以用来付打车费,可以在超市购物,还可以在肯德基买单?

  自2006年推出以来,一卡通已经发行了6000万张,覆盖零售店5000多家。

  然而,由于没有实名制、付费麻烦以及北京市居民对一卡通附加商业功能不够了解等原因,一卡通公司99%以上的交易来自公交、地铁系统,仅有不足1%的交易来自附加商业功能。

  相比覆盖生活方方面面、日均交易额达1.4亿港元(1.1亿人民币)香港八达通,一卡通的交易仍集中于不具有盈利能力公交、地铁票务系统,且对政府财政补贴较为依赖。

  面对困局,一卡通方面表示,“我们也想建立一个盈利模式,但是又没法去做。”

  里面的人没法做,外面想做的人却进不来。国内银行也想进入这个“钱”景广阔的市场,但在壁垒之下,至今几近无功。

  多数人没用过附加商业功能

  新京报记者随机对100名北京常住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其中76名受访者只使用一卡通坐公交地铁,有24名受访者使用过其他商业功能。

  赵女士在北京工作一年多了,钱包里还放着香港公交卡——八达通卡。她之前在香港生活过一年,如同家门钥匙一样,八达通卡是她当时出行的必备物品。

  “去学校上课、出去逛街游玩、下楼买饭或者逛超市之前,都会留心看下是不是带着钥匙和八达通卡。好多同学都在香港工作,大家的共同感觉是八达通卡比零钱包更方便。刷一下就好,不用找零。”赵女士说。

  八达通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智能卡付费系统之一。八达通企业资讯部向新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市面流通的八达通卡及产品超过2300万,对于全香港16至64岁居民,八达通卡的渗透率已经达到100%。覆盖服务范围包括停车场、路旁停车收费表、餐饮、饼店、便利店、超级市场、家居商店、衣服零售、电讯服务、商业或住宅楼宇门禁等。

  回到北京后,赵女士每天带在身上的是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很希望一卡通可以像八达通一样方便。”赵女士说。不过,在北京一年多的时间里,赵女士只在坐地铁和公交时才会用到一卡通。

  一卡通官方网站上的资料显示,除了可乘坐公交地铁,一卡通还可用于出租车、超市、饭馆,甚至是市政缴费。一卡通公司已经与沃尔玛、物美、肯德基等多家商户建立合作关系。但是,记者实际调查发现,一卡通在商业中的实际使用率一般。

  新京报记者随机对100名北京常住居民发放调查问卷,询问他们曾用过一卡通哪些功能。其中,76名受访者只使用一卡通坐公交地铁,有24名受访者使用过其他商业功能。

  东三环CBD附近一家京客隆便利店的收银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每天最多有1到2人使用一卡通消费,而该店每天的顾客数量有几百人。

  出租车司机陈师傅说,一年前接手这部车时,车上就配置了一卡通终端,但是开车一年来,从没有一个乘客提出要刷公交卡。

  在角落里的一卡通刷卡机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许多商户的一卡通刷卡机均放在不明显的位置。CBD附近的一家肯德基共有5个收银台,但只在角落配有一台一卡通刷卡机。

  为什么一卡通的附加商业功能如此的鲜为人知、少有人用?

  赵女士说,“我以前根本不知道一卡通还可以消费。在香港,除了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和渡轮之外,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八达通,常看到八达通刷卡优惠的活动,商铺里八达通的刷卡机都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就像大陆的银联POS机一样普遍。”

  相比之下,一卡通的使用显得有些不便。

  在北京工作的李先生对新京报记者说,有一次他拿着一卡通在肯德基买单,服务员看了一眼,高声喊“公交卡刷卡”,于是店长过来拿卡去了“里屋”。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肯德基、京客隆等商户的一卡通刷卡机均放在不明显的位置。CBD附近的一家肯德基共有5个收银台,但只在角落配有一台一卡通刷卡机。

  出租车司机陈师傅说,“我们不愿意让乘客刷一卡通,刷卡后,机器会‘吐’出一张不足一厘米宽的小纸条,得拿着纸条到公司去领钱,纸条太小,很容易丢,丢了就白干了,非常不便。”

  一卡通官网上显示已经与麦当劳有刷卡合作,但广渠门内大街的麦当劳店员告诉记者“没有这个服务”。

  除了“刷卡”麻烦外,不记名不挂失也是一卡通难以普及的原因之一。由于无法挂失,丢失后无法止损,消费者不愿意多充钱。

  新京报记者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0位受访者中,有95人每次充值数额小于等于100元,只有5人,每次充值额超过100元。“如果一卡通以后推出实名制可挂失,你是否愿意多充钱进行除交通以外的其他消费?”有66个受访者表示“愿意”。

  今年小额消费手续费不足200万

  一卡通的刷卡手续费比银行略低,目前一卡通与商铺合作的刷卡网点有5000多家,预计今年小额消费手续费不到200万。

  数据显示,目前北京一卡通的发卡量是6000万,香港八达通的发卡量是2300万张,从发卡量看,一卡通是八达通的近3倍。

  目前,香港常住人口是697万人,八达通的日均交易额为1.4亿港元,假如香港常住人口每人一张八达通卡,相当于每人每天消费20港元。根据这个数字,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假如北京市常住人口(2069万)每人一张一卡通,不考虑北京与香港的物价和游客贡献,粗略计算北京一卡通日均交易额可以达到3.3亿元。据此推算,一卡通的年交易额或将超过1200亿元。

  巨大的交易额往往伴随着丰厚的利润。

  一位银行资深从业者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银行发行“卡片”是为了赚取刷卡扣点。例如,一个持有信用卡的消费者在某银行的POS机上刷卡消费1000元,按照国内惯例有1%的商务回佣即10元。这部分回佣由三方分食,其中发卡行可以拿到70%,即7元,提供POS消费服务的收单银行可拿走20%,即2元,剩下的10%则由卡组织(银联)拿走。

  “如果是银行与商户直接谈的合作,刷卡扣点率也是每笔1%左右,这部分扣点将全部由发卡单位获得。”上述人士称。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一家银行了解到,2013年上半年,POS机手续费占据该行银行卡手续费(包括ATM手续费、借记卡发卡手续费、信用卡收入等)的6成,获利近9000万。

  新京报记者从一卡通公司了解到,目前一卡通与商铺合作的刷卡网点有5000多家,刷卡手续费参照同行业标准,比银行略低一点,预计今年小额消费手续费不到200万。

  根据此前政府披露数据可知,一卡通的商业交易额所占据比例非常低,其使用主要集中于不具有盈利能力地铁公交票务系统,且主要靠财政补贴。北京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日前透露,一卡通99%以上的交易来自公交、地铁系统,预计今年定额补贴1.3亿元。而根据一卡通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公司获得补贴1.04亿元,前年获得补贴1.3亿元。

  “商业拓展仅是为方便市民”

  一卡通方面表示,目前重点仍是市政交通方面,即使也做一些商业拓展,开拓了一些便利店的合作,但仅是为方便市民。

  面对如此大的“钱”景,北京一卡通却没有开出“金矿”。问题出在哪里?

  商业观察家陆新之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经营动力不足”。“对于在公共交通独家垄断的一卡通公司,做得好与没做好的差别并不会太大,不是市场化的领域,不存在竞争,政府补贴就可以维持运营,生存没有压力,做好经营的动力不足。”陆新之表示。

  对于盈利上的困局,一卡通公司也表示很无奈,“我们也想建立一个盈利模式,但是又没法去做。”一卡通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到底是什么原因绊住了一卡通公司的商业拓展?从一卡通公司给新京报记者的回复可知,缺资金、缺人力、缺机制,是它们面临的三大难题。

  据一卡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一卡通公司在全北京与商户的合作刷卡网店有5000多个,虽然一直在做“小额支付”业务,但是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支付牌照是在三年前才拿到,起步比较晚。同时,一卡通目前仍将重点放在市政交通方面,即使也做一些商业拓展,开拓了一些便利店的合作,但仅是为方便市民。

  此外,一卡通方面还表示,目前一卡通公司上上下下只有80多个个工作人员(地铁公交充值点工作人员并不隶属于一卡通)。同时由于公司属财政拨款,工资标准不能定的较高,无法吸引懂市场的专业人才,商业推广人才非常匮乏。

  一卡通公司还提到,缺乏宣传也是消费者较少使用一卡通刷卡消费的原因之一。

  近日,北京市地方标准《市政交通一卡通技术规范》开始征求民意,其中提到,未来一卡通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并有望实现身份识别功能。

  但是,陆新之对一卡通的前景仍表示担忧,他说,“现在没有实名制,服务都没做好,采用实名制之后,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管是否能做好,仍存在疑问。”

  前述银行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实名制后,卡片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会相应提高,网点建设、设备铺设和后续服务都要加强,这对发卡公司而言是较大的考验。

  据了解,目前,全北京市有400多个一卡通办卡网点,但只有69个网点可以办理退卡,“坏卡”退卡,只有12个网点,且卡内余额需等待7个工作日后再次返回网点领取。据新京报调查,一卡通公司列出的69个退卡点中,至少22个无法退卡。

  ■ 观察

  竞争者不得其门而入

  同样是“卡片”,一卡通没做好的服务,银行卡早已做到。而银行也一直想要进入一卡通“独享”的领域,但多年来一直未能“谈成”。

  虽然一卡通商业运作不成功,但银行业、电信业一直在觊觎这一市场。

  技术上已无壁垒

  据了解,中央人民银行2012年下发通知,要求2013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开始发行金融IC卡,到2015年,金融IC卡将全面取代磁条卡。IC卡和现在的磁条卡主要区别是,多了一个电子钱包功能,而电子钱包可以整合进公交、医保等各项市政服务,在技术上已经没有壁垒。

  目前,宁波、南京在政府推动下,已经允许银行发行整合了乘车、医疗等各项市政服务的“市民卡”。

  “谈了五六年,没谈成”

  小韩在北京某银行负责市场开拓业务,曾经跟一卡通公司打过多次交道。他说,银行看中公交卡的社会效应,想要把它整合到银行卡中,同时也整合进医疗等市政服务。未来的趋势是把每个人手中四五张卡整合成一张,真正做到一卡通行。

  “五六年前起,各家银行就曾试图进入这个市场,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谈成。”小韩说,“牵涉到利益问题,一卡通公司根本就不愿意跟我们谈。”

  小韩认为,一卡通公司的顾虑有几方面,一旦开放公交卡的标准,允许银行介入,银行直接发卡,未来如果某上级部门牵头与银行展开更多合作,一卡通公司只能“靠边”站。此外,一卡通很大的利益点是6000万张卡中的沉淀资金,包括押金、死卡余额等等。

  “手机钱包”未触及核心利益

  除了银行觊觎公交支付这一“肥肉”外,电信运营商也来势汹汹。目前,移动、联通等都已推出“手机钱包”,抢占刷手机乘坐公交、地铁的便利高地。

  今年6月,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联合在北京、上海等14个城市推出“手机钱包”。业务范围包括星巴克、哈根达斯、万宁、中信书店等,北京刷手机乘公交也已经完成测试。

  今年9月,中国联通在北京通信展上也发布了“手机钱包业务”,用户可以把银行卡、公交卡、加油卡等各种卡片与手机绑定,就能在超市、商场、地铁等实现刷手机支付。

  从10月底开始,北京各联通营业厅可办理这项业务。

  不过,尽管电信行业已经开始与一卡通有交集,但是一卡通的业务实际上仍然保持相当高的独立性,充值等关键步骤仍要依靠一卡通网点。

  比如,移动、联通与一卡通合作的SIM卡中,内设两个账户,一为手机账户,另一为手机钱包(联通为一卡通账户),两个账户的费用不能共享,如果手机丢失,手机钱包账户也将损失。

  此外,充值方式上,手机钱包(联通为一卡通账户)仍要到北京市政公交卡充值点,或登录市政公交一卡通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充值,营业厅不予受理。

  商业观察家陆新之表示,如果公共交通支付向银行、电信运营商开放,一卡通的生存就岌岌可危了。

  香港八达通与北京一卡通的对比

  已推广范围

  八达通:公共交通、个体、连锁餐饮、便利店、超市、停车场、家居商店、电讯服务、楼宇门禁、其他城市服务

  一卡通:公共交通、连锁餐饮、超市

  “钱”景

  八达通:日均交易额达1.1亿元

  一卡通:每年财政补贴约1亿元

  □新京报记者 李媛 赵嘉妮 北京报道



北京一卡通不妨学学香港八达通 2013-10-18 02:30:21  新京报 

  ■ 北京论坛

  北京一卡通该学学香港八达通,在服务功能开发上下足功夫。
  在北京一卡通办卡容易、退卡难遭众多网友吐槽之时,香港八达通也爆出一则新闻:香港八达通卡已发行2300万张,目前正在商讨将卡的储值上限从1000港元提升到3000港元,并进军网上交易。

  很多人都知道,到香港先买张八达通卡,乘地铁、坐公交都方便,但这只是八达通的基本功能。八达通的功能还包括:超市购物、餐饮付款、网上付款、停车交费(全港超过600个停车场可刷八达通付款)、看电影(多家院线支持八达通购票),甚至用于门禁系统(全港220座大厦引进了“八达通”保安系统,八达通卡是进门凭证)。因功能众多,八达通用户可以说是“一卡在手,走遍港九”。

  反观北京的一卡通,除了乘坐地铁和公交,名义上也支持零售、餐饮、看电影等刷卡,细察一卡通提供这些服务的名单,店铺数量屈指可数,电影院线名单上,仅仅支持一家院线。和八达通相比,一卡通提供的这些服务,在北京庞大的消费市场面前实在有点寒碜。

  此外,八达通还开发出很多衍生产品,包括各式各样的配饰,以及专为外地游客定制的旅行纪念版八达通。它还与多家银行合作,开展了多种优惠增值活动。这些无疑都提升了八达通卡的用户黏性。

  相比八达通这种全面开花的经营模式,一卡通背靠北京这么大的城市资源,应有更大的潜力可挖。如果一卡通足够方便,可以想见,一卡通的发行数量或许会以亿来计。因钱没用完而退卡的麻烦,也会少很多。

  如今,北京一卡通没有在服务功能的开发上下足功夫,却在退卡上设置诸多门槛,可谓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有活力的企业和产品,都是能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服务好了,用户自然会聚集过来,资金积淀也会水涨船高,退卡流失的资金也将会远远少于新注入的资金。

  八达通目前开始商讨将卡的储值上限从1000港元提升到3000港元,增加了服务。若真开始实行,八达通的积淀资金显然会暴涨。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留住客户,而非打着利益小算盘,这也正是一卡通最应该学习的。

  □何晨曦(媒体人)


六问北京一卡通公司  2013-10-22 03:54:55  新京报 

  近日,新京报连续就一卡通“退卡难”进行报道,除去退卡网点少、坏卡退卡需跑两趟等7天等问题外,一卡通好卡坏卡区分标准模糊、6000万张一卡通押金流向等问题也备受关注。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

  1 坏卡退卡点地铁站少?

  目前,全市坏卡退卡点共有12个,除西单一卡通公司客服中心外,10个网点为公交车站,地铁方面只有一个地铁复兴门站可办理坏卡退卡业务。

  为何坏卡退卡点地铁站少?对此,一卡通客服人员解释称,公司与公交集团有合作,而与地铁公司就相关业务进行的合作较少。

  一卡通公司曾表示,退卡业务过程及建设条件要求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周边的安全性、卡内资金需要通过结算中心审核、卡片需要专业技术、设备及人员检测判断、退卡资金需要提前准备及安全发放等。

  2 余额超百元凭发票退?

  根据一卡通公司的退卡规定,余额超过百元的退卡业务,需要携带等额充值发票到西单一卡通公司客服中心办理。

  日前,新京报记者多次探访发现,西单一卡通公司客服中心每天都有大量退卡人排队等候办理业务,部分退卡人称等候时间在1小时以上。

  此前,一卡通公司曾回复称,根据规定,退卡点的备付现金存量不得超过3000元,一般退卡点受备用金限制,不具备办理条件,因此只能到西单的客服中心去办理。而超过100元的退卡,则属“大额现金交易”,为防止有人通过储值退款进行逃税等恶意行为,根据银行和税务
等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办理退款需提供相应的充值发票。

  3 好坏卡认定标准不一?

  一卡通公司的官网显示,因持卡人使用或保管不当而损坏的卡片办理退卡时,收取20元成本费,退还20元押金。而“损坏的卡片”究竟如何认定,官网上语焉不详。

  一卡通公司客服热线的工作人员称,除明显划伤折坏之外,只要卡上的序列号没有磨损就可以退还押金。

  新京报记者体验发现,由于缺少对“坏卡”的明确认定标准,各退卡点对坏卡的认定标准不一。尤其是对外观磨损的卡片,同一张卡在不同退卡点“待遇”不同,这也为“黄牛”提供了盈利空间。

  昨日,一卡通公司表示,将尽快修改和明确易认定、好执行的标准,并向业务人员普及相关知识和规定。

  4 “休眠卡”的余额去了哪?

  日前,新京报记者随机抽取200人调查,其中,八成受访游客离京时未退卡,且多数尚有余额。对此,有网友质疑这些余额便被一卡通公司“占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一卡通公司只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专用存款账户存放客户备付金,并与公司的自有资金分户管理。

  用户所充值的卡内余额,即是预存在一卡通公司的客户备付金。该规定指出,“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客户备付金,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

  一卡通公司表示,按规定,被罚没的“沉淀资金”必须专户管理,并接受银行和主管单位的定期监督,基本没有挪用的可能。

  5 6000万张卡押金流向?

  目前,一卡通累计已发放6000万张,按每张押金20元计算,至少有12亿元的押金,这笔押金的流向备受关注。

  北京市政协委员石向阳曾连续7年提案,要求“公开公交IC卡押金使用情况”。一卡通公司在给石向阳提案的回复中称,对于收到的卡片押金管理和使用,国家和地方并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和规定,公司将卡片押金统一收集到指定的合作银行专户管理,设置专门会计科目对押金进行单独核算。

  一卡通公司称,对押金的使用,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审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公司依靠自律,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公司董事会和股东的要求,进行严格的使用和管理”。

  6 押金存银行利息归谁?

  有网友提出,12亿元押金若存放在银行中,每年仅利息就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其流向成谜。

  据了解,此前,央行曾在《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客户备付金沉淀资金的利息支付机构可拿九成,存管银行分一成。但在《办法》最终发布时,该条规定被删除。

  在回应石向阳的提案时,一卡通公司称,公司收取的卡片押金已全部弥补了卡片的成本,并需占用公司自有资金弥补剩余卡片成本。公司没有因收取卡片押金而产生额外大量资金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利息的产生。

  据了解,台北悠游卡在用户契约中规定,收取款项的受益人为悠游卡公司,用户则拥有公司产生债务纠纷后“优先受偿”的权利。

  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杨锋 胡涵




以公平为由阻止募捐侵权又缺德 2013-10-30 02:30:16  新京报

  ■ 马上评论

  近日,安徽宁国市几名网友在论坛中发出募捐倡议,计划给当地3位家庭困难的病人上街募捐。然而,募捐日期临近时,宁国市民政局约谈了这些网友,并叫停了募捐活动。当地民政局称,宁国市有2000多人需要救助,此次活动只为3个人募捐,“这对其他人不公平”。(10月29日人民网)

  民间慈善当然需要规范、监管,可宁国民政局却以“只帮助3人对其他困难者不公”为由叫停,委实荒唐。

  人们有选择救济对象的自由,而人人也都享有接受救助的权利。这样的权利,民政部门无权干涉。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慈善事业的目的均应追求,让每个困难成员都有获得救济的机会,而不是为了所谓结果的公正,拒绝让个别人率先改善状况。

  宁国民政局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还不让人自己解决,难道所有困难群体都过得惨兮兮的,才是合理的吗?其做法不但越权、侵权,而且缺德。这不只是对民间慈善的伤害,也是在困难病人的伤口上撒盐。

  在目前的保障层面与救济水平下,政府的“救济阳光”难免有照不到的角落。面对“2000多人需要救助”的现实,是让这些人都得不到救助更“公平”,还是该以开放姿态接受民间慈善?答案不言自明。

  也正因对无厘头地叫停民间募捐不满,有些网友“扒粪”,在宁国民政局网站发现了该市领导看望百岁老人的疑似PS照片。

  事实上,网民对叫停募捐不满也好,借题发挥式“扒粪”也罢,都是对有关部门的“迂回提醒”。当地民政局该做的,是鼓励和助推这种民间募捐,并在督促其善款公开透明等监管问题上做文章,而不是叫停。

  □汤嘉琛(媒体人)



修改出生日期 跑了8趟政务窗口 2013-10-29 01:35:04  来源:潇湘晨报

长沙一市民结婚证上出生日期与身份证不符,不能办贷款,她跑了一周才搞定。如果市民发现证件上信息不统一,最好尽快解决。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证件上某些数据不统一的状况,比如像本文记者采访的贾女士(化名),她的身份证上的生日和结婚证上的生日不一致。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没什么,但本报记者还是提醒您,发现这样的状况请尽快解决,否则有可能会在办一些其他事情的时候遇到麻烦。

  生日有异,办不了公积金贷款

  10月21日

  贾女士和华先生(化名)已经结婚19年,同在雷锋镇一所中学工作。

  夫妻俩到银行办理公积金贷款。办理过程中,银行发现贾女士身份证上的生日为1971年10月23日,结婚证上的生日为1970年10月23日。因为两个证件的年龄对不上,银行按照规定无法为夫妻俩办理贷款。

  贾女士说:“我问怎么办,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我,‘很简单啊,只要到民政局把结婚证上的年龄再改过来,就可以了’。”就是这一句“很简单”,让贾女士纠结了一个礼拜。

  档案查到了,但是生日没法改

  10月21日16时

  贾女士第一次前往位于岳麓区政府内的民政窗口。她向民政窗口工作人员提供了带去的身份证、结婚证,要求更改结婚证上的生日,遭到拒绝。贾女士说:“工作人员告诉我,要到发证机关,也就是相关民政部门和派出所调查婚姻登记档案,看是哪边出错,然后请他们开具证明,才能更改。”

  10月24日8时

  贾女士前往雷锋镇政府民政窗口查阅自己的婚姻登记档案。经办此事的工作人员外出开会,这一次,贾女士无功而返。

  10月25日8时

  贾女士带齐证件,叫上丈夫,第二次前往雷锋镇政府民政窗口。工作人员调出贾女士的婚姻登记档案:贾女士单位开具的“婚姻状况证明书”上,她的生日是1970年4月10日。这份证明书上有一句加盖公章的派出所证明,证明贾女士的生日是1970年10月23日,这与贾女士结婚证上的生日一致。随后,贾女士将婚姻登记档案复印后,第二次前往岳麓区民政局。她再次提出将结婚证上自己生日改为同身份证一致。这个要求被民政局工作人员以“一切要以(结婚登记)档案为准”的理由拒绝。

  单位开证明,领到新的结婚证

  10月25日11时

  夫妻俩再回到雷锋镇政府民政窗口。窗口同样拒绝了贾女士。一位黎姓负责人解释:“按照规定,我们只能开出与婚姻登记档案内容一致的证明。贾女士在婚姻登记档案上的生日是1970年,所以她要把生日改为1971年的证明,我们没法开。”贾女士说:“工作人员告诉我,这种情况下只能让工作单位出具证明,他们再盖章。”

  10月25日12时

  夫妻俩匆匆驾车赶回学校,已经是中午12时。找人、打印证明、盖公章,又是一通忙活。

  10月25日15时

  贾女士第四次前往雷锋镇政府民政窗口。确认学校公章无误,民政窗口也盖下公章。

  10月28日10时40分

  贾女士和华先生第三次前往岳麓区政府民政窗口。取号、排队,夫妻俩发现前边还有30多个号。等到12时民政窗口下班,前面还排着十几对男女。夫妻俩合计了一下,说:“只能下午再挤时间来了。”

  10月28日下午

  第四次赶到岳麓区政府民政窗口,贾女士领到一张新的结婚证,证上的生日与身份证一致。

  [延伸阅读]  婚姻登记档案不允许更改

  雷锋镇政府便民窗口相关负责人黎女士告诉记者:“每天我们都会接待大量市民,处理结婚证上的名字、年龄不对。情况主要集中在手写录入档案的年代,那时候市民填写生日、姓名时比较随意。”

  黎女士提醒,市民若发现结婚证上的生日与身份证上的生日存在出入,可以到结婚登记档案所在部门调档查询。“按照规定,一切以婚姻登记档案为准。如果档案上的生日和身份证上一致,只是结婚证上出现了笔误,那么市民可以在档案保管部门复印婚姻登记档案,开具证明、盖章,然后到民政部门重新领取结婚证。”她表示,“因为档案是不允许更改的,所以若档案上的生日和身份证不一致,那么档案保管部门只能出具市民生日是档案所登记的生日的证明,而不能出具市民生日是身份证生日的证明。”(潇湘晨报记者雷沛)



香港时尚之风提前刮到长沙 2013-10-29 10:37:47  来源:潇湘晨报

潮流服饰、3D立体钱包、精钢首饰……香港时尚购物展10月31日开展!

  要想知道今年的流行趋势,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一走,便会有无限的风景和收获。因为,这里是世界时尚潮流的“风向标”。作为购物天堂,世界各地大牌汇聚于此;作为“东方巴黎”,时尚潮流之风从这里刮起,吹向亚洲其他国家和内地。每年的12月,是香港的打折季,不少内地的潮人蜂拥而至,为自己的衣橱挑选几件划算的“大牌”、为自己的梳妆台添置一年的化妆品。如果你今年没时间,或者想节省一点银子,可以花一点时间,在10月31日-11月4日,到湖南国际会展中心参观“香港时尚购物展”,提前感受这股时尚之风。
  
...



美国网络行家从摇篮开始培养 2013-10-29 02:43:49  来源:潇湘晨报

调查结果显示,年龄低于8岁的美国儿童中,70%曾使用移动电子设备。

  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大多数儿童使用移动电子设备,而且使用时间明显延长。与此同时,更多婴儿接触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甚至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两岁以下儿童,40%使用移动电子设备

  上述调查结果由美国常识媒体公司28日公布。调查结果显示,年龄低于8岁的美国儿童中,70%曾经使用移动电子设备,数量在两年间翻了一番。

  这些孩子日均使用移动电子设备的时间增加至两年前的三倍。2011年,这一数字为日均15分钟。

  调查显示,儿童使用移动电子设备主要为玩游戏、使用教育软件和观看视频。

  另外,在年龄不到两岁的儿童中,40%正在使用移动电子设备。这一数字在2011年为10%。

  美国儿科学会说,长时间面对屏幕可能致使儿童注意力分散,身体发胖以及接触不良内容。

  企业为新生儿打造应用软件和电子设备

  美国一些企业抓住移动电子设备客户群幼龄化趋势,甚至为新生儿打造应用软件和电子设备。这种做法令一些因特网专家侧目。

  美国联邦政府为年龄低于12岁的儿童制定了隐私规定。不过,一些批评人士认为,监管机构和技术企业需要采取更多措施,保护儿童避开对他们虎视眈眈的人,远离成人内容和海量广告。

  儿科学会建议,不到两岁的儿童应避免使用任何媒体。

  新一代美国“网络行家”从摇篮就开始培养

  常识媒体公司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施泰尔说,调查结果首次表明,新一代美国人从摇篮起就是真正的“网络行家”。

  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美国家庭拥有移动电子设备,这一数字在两年前为大约50%。

  调查说,在5岁至8岁的孩子中,80%使用移动电子设备。这一数字在两年前为50%。

  调查同时显示,60%的儿童每天看电视,而每天使用移动设备的儿童的比例为17%,28%的孩子每周使用移动设备。(据新华社电)



前三季度长春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  2013-10-30 06:41    来源:东亚经贸新闻

  东亚讯(记者 毕成功) 10月28日,长春市政府召开全市经济运行分析会,总结前三季度工作,部署四季度任务。长春市市长姜治莹强调,各部门要咬紧牙关,艰苦努力,确保全年主要指标任务圆满完成。

  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长春市实现GDP3294.6亿元,同比增长8.8%,经济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具体看,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66.6亿元、1784.3亿元和134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10%和7.9%。

  前三季度,长春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845.4亿元,同比增长12.7%。这个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长春市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1%,高于全国9.3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长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0元,同比增长18.7%;人均消费性支出14536元,同比增长15%;前三季度,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875.5亿元,同比增长22.7%。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291个,比去年多575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305个,比去年多155个,大项目数量基本翻了一番。

  除此之外,财政民生支出也实现了较快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会事务支出分别增长15.9%、12.9%和78%。

  就四季度工作,姜治莹强调,要通过“六抓六保”,确保全年任务目标的完成。抓增速保增长,四季度经济增长要力争有明显回升。抓项目保后劲,加快推动在建项目建设,加大冬季招商力度,变项目淡季为招商旺季。

  抓重点保运行,抓好快速路的收尾,做好水电气暖供应,尤其做好清雪准备,落实雾霾天气应对预案。抓民生保兑现,确保幸福长春建设的92项计划兑现承诺、取信于民。抓安全保稳定,切实加大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全力维护好社会的稳定。

  抓准备保开局,从现在开始各级政府各部门就要着手运筹明年工作,年底前要拿出项目建设、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等方面的重大计划,抓紧办理前期手续,扎实做好各项准备,为明年乃至长远发展蓄势奠基。

(责任编辑:卢凯峰 )


.END

Tuesday 29 October 2013

学富五车的学术型高官季建业 - 中国青年报

大学为何没有拒绝高官的骨气 2013-10-25 09: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证实拥有法学背景的省部级高官、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伴随着政治光环的突然消褪,其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学位与官员身份的暧昧等问题开始显形。从党校干部班的学员到法学博士、名校博士后,官员季建业如此旺盛的“学术追求”,自然引发公众的无限遐想。(《北京青年报》10月22日)

  其实不少春风得意的官员们,都拥有非常光鲜的博士帽子。众多985大学都热情地招录了许多高官为在职博士生,并授予他们博士学位。一些高官在入学前就给予或承诺给予大学什么好处,在头戴博士帽、手握博士学位证书后,兑现入学前的承诺。如此,大学和高官各取所需。 

  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以至于大家司空见惯,觉得不是什么问题。但仔细想想,不能不说这种交易是非常严重的学术腐败。大学,按理说不是贩卖学位文凭的学店。因此,一个人如果过不了博士生入学的关口,就不应该被录取为博士生;如果达不到授予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就不应该被授予博士学位证书。日理万机的许多高官,根本没有时间、精力甚至能力去考博、完成学业和博士毕业论文,但他们获取博士帽却易如反掌。

  季建业的官员“学术”之路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履历显示,早在任江苏省昆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时,他就开始了“学术”追求之路。1996年至1998年,季建业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1999年,他正式进入苏州大学法学院,成了一名正式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宪法学。2003年,季建业继续在苏州大学攻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在职博士生,2006年取得博士学位证。同年6月14日,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得平生第一个学术头衔——人大宪政与行政法治中心客座研究员。2011年1月9日,季建业的博士后出站报告顺利通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评审。至此,他就顺利、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看上去“学富五车”的学术型高官。 

  季建业的“学术”之路绝非个案。权力大肆入侵大学学术领域,由此造成的大学学术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一方面,大学根本没有骨气和勇气拒绝高官的需求,为一己之利匍匐于高官面前,放弃了本应牢牢坚守的学术至上的原则。另一方面,大学办学体制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之外的权力有机可乘,不受限制地入侵这一学术圣地。(胡乐乐)

(责任编辑:陈传发 )




温岭数百医护人员哀悼遇害医生 2013-10-29 02:30:39  新京报

昨日下午,浙江温岭市人民医院广场内,数百名浙江各地医疗系统的医务人员赶来,声援医疗暴力“零容忍”抗议活动。图/东方IC

  抗议医闹暴力,遇害医生遗体昨晨被运往殡仪馆;医卫界四大组织联合声明:医疗暴力零容忍

  新京报讯 昨晨8点,数百名医护人员聚集在浙江温岭市人民医院广场内,悼念25日遇袭身亡的医生王云杰,并抗议“医闹暴力”。活动在网上得到全国上百家医院的声援。

  10月25日上午8点27分,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患者连某某持刀捅伤,当天中午,医生王云杰经抢救无效身亡。

  数百医护人员广场哀悼

  昨晨8点,温岭市人民医院小广场内,数百医护人员聚集。据参与者谢医生说,来自温岭市人民医院和邻近县市的医护人员举着“抗拒暴力,保障医护人员安全”等标语,抗议近期频发的医生遇袭事件。现场响起“医护无安全,国人无健康”等口号声。

  活动得到全国众多医护人员声援。从台州市临海乘车赶到温岭的高医生说:“王医生死在岗位上,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声援王医生,希望社会重视已经被扭曲的医患关系,重视医生的生存环境。”

  现场有上百名警察维持秩序。

  医生要求保障医护权益

  “此次活动希望能给死去的王云杰医生讨个公道,不能随意判定患者有精神病史就掩盖过去。”谢医生说,温岭警方25日发布通告称“连恩青曾因精神疾患在上海入院治疗。”医护人员担心凶手因此逃脱惩罚,要求对所谓精神病的鉴定全程监督。“这两天在门诊,有病患对排队时间过长等问题不满,半开玩笑跟医生说:‘你要担心我犯精神病,小心我用刀捅你。’这让医生感到恐惧。”谢医生说。

  昨日,新京报记者从温岭市人民医院宣传处了解到,经死者家属同意,王云杰医生的遗体昨晨6点左右已运往温岭市殡仪馆。

  昨日,温岭人民医院宣传科工作人员称,抗议活动是医护人员自发组织的,院方对他们的合理诉求表示理解,但希望保持克制,尽快返回工作岗位。“昨日医院正常运转,大多数医护人员坚守在岗位。”该人士说。

  地方政府:依法严惩凶手

  据新华社消息,昨日,浙江温岭市委、市政府发布通报称,对医护人员的诉求充分理解,依法严惩“10·25”故意伤害案凶手,全力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目前,“10·25”故意伤害案嫌疑人连某某已被刑拘。

  【反应】

  医卫界四大组织声明:医疗暴力零容忍

  新京报讯 针对温岭杀医事件,昨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卫生法学会联合发表声明,呼吁全医疗行业、全社会动员起来,对“医疗暴力零容忍”。

  近年来,中国医疗场所暴力事件不断,医院内流血事件频频发生。据中国医师协会梳理,今年10月17日至27日,仅10天,全国就发生6起患者伤医事件,多位医护人员重伤甚至死亡。

  昨天,四大行业社会组织公开发出质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警方曾多次发出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通告要求警方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依法打击侵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和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但为何伤医事件还是一次次发生?到底谁来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行凶者是否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我们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和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四家社会组织在声明中呼吁:医务人员是生命的守护神,对医务人员的伤害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广大患者权益的侵害,全社会都应谴责;公安部门与司法部门应严格履行职责,加大针对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设立医疗场所纠纷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

  【事件回放】

  疑犯妹妹:哥哥的疑问得不到解答

  连某某的妹妹连俏说,哥哥有鼻炎,去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看病。“医生说他是鼻中隔偏曲和鼻窦炎,做了个小手术,一周后出院。”连俏回忆,四五个月后他又抱怨呼吸不畅,睡不着觉。

  “又去医院,给他开刀的医生认为手术没问题,CT拍出来也是好的。”连俏说,医生的回答让哥哥难以信服。

  “我哥这人很敏感,认为医生在骗他,就找别的医生看,别的医生也说没问题,又拍了好几张CT,结果也是好的。”连俏说,那时起哥哥情绪开始变得暴躁。

  “一次我哥跪在医生面前,请求给他治疗,但医生说没法看。”连俏说。

  据家人回忆,连某某性情大变,经常砸家里的东西。这期间,连俏陪哥哥去杭州、上海等医院,医生都说鼻子没问题,不需再治疗。

  “我们怀疑他精神上出了问题。”连俏说,今年8月,她带哥哥去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他被诊断出有“持久的妄想症障碍”,住院治疗了两个多月,10月15号才出院。

  然而,连某某出院仅10天,惨剧发生。

  接诊医生:

  我真尽力了,为何他不信

  事件另一方,给连某某动手术的蔡医生回忆,去年3月连某某因鼻子呼吸不畅来门诊,检查后他认为,主因是鼻中隔偏曲和鼻窦炎,就给他做了手术。“我当医生16年,鼻中隔纠偏的手术很简单,已经很熟练了。”蔡医生说,出院检查时,手术是成功的。

  蔡医生说,他曾告诉连某某出院后要来复检,但后来没见到他,直到去年12月,连某某才来找他,说鼻子还是不舒服,认为手术有问题。我给他做了检查,发现鼻子是正常的。CT显示也正常,可他还是不信。

  蔡医生回忆,连某某大概找过他四五次,每次都要求继续治疗或手术。“我反复检查觉得没问题,只能和他一遍遍解释。”蔡医生说,对这个病人他是尽了最大努力的,但很遗憾,对方就是不相信他。

  “有一次他跪在我面前,当时我特别难受。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建议他去大医院看看。”蔡医生说。

  蔡医生说,他沟通时态度还是比较平和客气的,感觉没有不耐心或说过不好听的话。“当时没有意识到他特别敏感,我后来也反思,觉得自己多是只关注了病情,没注意到他的内心感受。” 据新华社

  【盘点】

  10天6起伤医事件

  ●10月17日下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发生粗暴打砸事件;

  ●10月20日上午 辽宁奉天医院患者六刀扎伤医生;

  ●10月21日上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生被打受重伤;

  ●10月22日晚

  湖北黄冈市中心医院发生伤医事件;

  ●10月25日上午

  浙江温岭患者行刺医生,致1死2伤;

  ●10月27日

  江西南昌第一医院发生护士被歹徒劫持事件。
  (以上由中国医师协会盘点)

  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萧辉 魏铭言




“英国梦”为何变成“英国病” 2013-10-26 02:30:48  新京报 

《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作者:罗志如 厉以宁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3年6月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标志着她治下64年极盛时代结束。然而,此时英国信心满满,以后10多年,它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三大支柱产业(煤炭、纺织、造船)蒸蒸日上,1905—1914年,英国造船业还经历了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时期”。

  并不是没有人预言危机,但很少有人倾听,在现代人头脑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保持发展高速度,一切麻烦自然迎刃而解。

  “发展优先”的结果是,结构性缺陷恶化成“英国病”,在它的缠绕下,曾统治地球陆地1/4面积的帝国终于分崩离析,被迫交出“第一世界工厂”的地位,直到上世纪70年代,“英国病”仍在困扰着英国。

  实现大国崛起,英国用了近150年,从顶峰跌落,只用了26年,其中教训值得后人深思。遗憾的是,国内相关书籍甚少,而罗志如、厉以宁的《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堪称不可多得的佳作。

  什么是“英国病”

  一般来说,“英国病”有三重含义。

  首先,是“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滞胀持续近30年。第二,是社会矛盾重重,集体步入“自我毁灭的民族怀疑悲观情绪”,为平息愤怒,政府背上沉重的高福利包袱。第三,是环境恶化,污染严重。

  本书“英国病”定义略有不同,作者们直指病根,认为它在1901—1918年便已发端,1918—1930年开始显露,1930—1945年走向恶化,但直到“二战”后恶果充分显现,且始终无法根治,才引起广泛关注。

  换言之,“英国病”不是帝国失败后的并发症,而是帝国失败的原因。盛世阴影下,必有衰败的根苗,可当其盛时,谁会去听逆耳的声音?结果就是当其衰时,必然惊慌失措,令局面不可收拾。

  本书作者们倾向于认为,正是由于忽略了“英国病”的发病机理,断症不准,认源为流,导致“二战”后英国政府迟迟未能制度调整,总想靠政策治国得过且过,结果越治越病。

  “英国病”的发病机理

  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从而告别了旧帝国时期,走入新帝国。

  由于失去海外最大的一块殖民地,英国经济遭遇重创,所以新帝国加快扩张步伐,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疆界大大超越历史最高水平,通过贸易,帝国各部分被紧密联系起来。

  帝国的优势在于扩大了经济总量,1901—1918年期间,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得到巩固,其生产的2/3铁轨用于出口。各殖民地提供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和市场,英国提供工业品,不平等的交易模式使英国财富迅速增长。

  表面看,这是一个有利于英国的秩序,但事实上,系统的不平衡最终将英国拖入陷阱。

  首先,为维持帝国运转,每年不得不支出巨额军费。第二,贸易的剪刀差,使殖民地农产品以惊人的低价输入英国,导致本土农业衰落,为进口食品,帝国背上沉重的外汇负担。第三,为倾销工业品,不得不抑制各殖民地发展,引发反抗。第四,由于存在巨大而稳定的海外市场,英国企业的创新冲动被抑制。

  表面上,英国是当时第一大工业国,可劳动生产率已明显低于美国和德国。

  为什么错过了内燃机革命

  英国崛起,靠的是蒸汽机革命。1833年,英国人赖特率先在内燃机原理上实现突破,以后英国人巴尼特又对内燃机设计提出革命性解决方案。但,英国却错过了内燃机革命。

  靠科技崛起的英国人为何突然丧失了敏感?原因很简单:企业缺乏资本。

  由于贸易不平衡,英国投资者更愿投资海外殖民地,这样回报更大,结果是英国企业兼并严重不足,中小企业遍地,却没有领头羊,搞发明,上新设备,大家实力都不够。

  英国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银行系统,也有富人,可谁不想赚快钱?在殖民地连蒙带骗得到的原材料,运到英国就发财,则谁还去想未来呢?

  英国乏石油而多煤炭,固然是抑制内燃机发展的一个因素,可德国同样贫油多煤,却能后来居上,说明在扭曲的制度消磨下,此时英国已丧失了雄心。

  被迫走上高福利国家之路

  英国是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也是最早出现工人运动的国家。在持续不断的抗议下,英国不得不选择高福利的道路,而过高的福利支出让英国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一方面,英国政体决定,政客高谈福利才可能受欢迎,谈增税无疑是政治自杀,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事实上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增加福利。

  于是,增加福利变成了一个“剪羊毛”的游戏:政府投入,使财政赤字增加,再增加货币投放来化解赤字。人们确实拿到了政府的补贴,可同时又要应对物价上涨的损失,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然而,只要问题能被暂时掩盖,把戏就会不断重复下去。

  一般来说,被迫的高福利总是社会戾气丛集后的产物,英国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因为工业化会取缔社会的多元化,随着英国城市人口超过80%,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如果没有巨大的海外殖民地,生产尚能多元,发达的服务业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而英国不同,它太依赖出口,被套牢在“世界工厂”的地位上,同质化劳动放大了集体性抗议的效果,除了高福利,已无法化解人们的愤怒。

  为缓解社会矛盾,英国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

  凝固社会的代价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英国没有发生革命,但这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英帝国最大问题是社会阶层固化,门第观念强烈,阶层流动不足。年轻人缺乏向上空间,只能去海外殖民地发展,可真正的有钱人不想走,他们对现状满意,而穷人缺乏经济实力,想走又走不了,随着中坚阶层大量流失,缓冲层被弱化,社会脆性增强。

  老英国是贵族封建制,社会上层自立、分权意识极强,这个传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未得到根本改变,因为贵族圈子仍在,许多人仍充任要职,当局势恶化时,他们纷纷选择独立,从而加速了大英帝国的分解。

  资本主义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可能,有利于阶层流动。但资本与权力天然自私,两者一旦结合,成为权贵资本主义,就会扼杀一个社会的活力。

  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普通英国企业很难做大,而靠权力寻租成功的富翁们又没有经营才能,资源配置的低效必然带来发展的低效率,随着发展的步伐渐次趋缓,人们的不满、失望、愤怒等情绪日益高涨。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英国病”出现在欧洲,发生在上世纪,但其中亦有普遍性。

  首先,对于大国来说,福祸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的成功理由,可能就是明天衰败的原因,绝不能因为一时成绩而丧失忧患意识,更不能因此而产生路径依赖,以为走对了路,不必再与时俱进。

  第二,发展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且会将没解决的那些问题掩盖起来,维多利亚盛期时,经济迅猛增长,社会充满自豪感,可谁能意识到,还会有经济突然停滞,人人怨声载道的那一天呢?如果繁荣是建立在掠夺的基础之上,那么它注定不会长久,大崩溃早晚会来。

  第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应该同步,为了效率而忽略社会和谐,或为了平稳而损失效率,都不是正确的思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联动的,偏向一方,会给两者都带来损失。

  第四,发展中的社会要警惕权贵阶层的膨胀,权贵阶层从来不是社会的稳定器,一旦矛盾激化,它们为了自己上岸,会率先出卖整体利益,大英帝国的贵族们充当分裂大英帝国的推手,即为明证。

  国人读史,往往爱读本国史,但事实上,我们仍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从传统到现代,本国史提供不了更多经验,外国史才能给人以启迪。

  本书优点在于严谨、扎实,但偏重经济解读,与其他方面结合较少。此外,在撒切尔夫人的市场化改革后,“英国病”基本治愈,这说明,制度治国优于政策治国,由于写作时间较早,这部分内容书中未涉及,而作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大有可商榷之处。

  □书评人 唐山




PM0.5:比PM2.5小但危害大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戴心怡   发表于2013-10-28 08:06

http://www.dfdaily.com/html/3/2013/10/28/1082299.shtml

PM2.5一直被认为是大气污染和造成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但昨日复旦大学传出消息称,PM0.5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显著,并且它约占空气数量浓度的90%。

■ 复旦研究发现PM0.5很可能在肺泡里扩散、沉积

■ 且约占空气数量浓度的90%

课题组

研究

  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测量了0.25~10微米(即PM0.25~PM10)范围内23组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量浓度,分析、比较了它们与居民健康风险的关系。

结论

  粒径在0.25~0.50微米范围内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居民健康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为显著,且粒径越小,健康危害越大。

  粒径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居民健康风险没有显著关联。

推测

  粒径小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扩散方式沉积,会跑进肺里面。而粒径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撞击方式沉积,会留在呼吸道里面。

  PM2.5一直被认为是大气污染和造成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但昨日复旦大学传出消息称,PM0.5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显著,并且它约占空气数量浓度的90%。

  昨日,复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在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进展,发现直径小于等于0.5微米的颗粒物(PM0.5)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显著,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公共卫生领域权威期刊《环境与健康展望》。

  据论文第一作者孟夏介绍,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严重雾霾天气,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污染物是PM2.5。但粒径更小颗粒物的健康危害如何,目前尚无定论。课题组因此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测量了0.25~10微米(即PM0.25~PM10)范围内23组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量浓度,分析、比较了它们与居民健康风险的关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杨新表示,从2000年关注TSP到2012年关注PM10,现在关注PM2.5,再往下什么粒径的颗粒物对健康危害最大,是该研究的问题。

  阚海东教授课题组比较了居民总死亡的死亡风险跟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关系,结果显示:粒径在0.25~0.50微米范围内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对居民健康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为显著,且粒径越小,健康危害越大。而粒径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居民健康风险没有显著关联。

  孟夏等研究人员推测,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对应的数量浓度和总表面积越大,越有可能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也有可能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降方式有关,粒径小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扩散方式沉积,会跑进肺里面;而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撞击方式沉积,会留在呼吸道里面。

  “PM7可以进入鼻腔,PM4.7~7可以到达咽喉,PM2.5可以到达支气管,而PM1可以到达肺泡,PM0.5很可能在肺泡里扩散、沉积。”杨新教授补充道。汽车尾气,主要是柴油机尾气排放的黑炭颗粒物,以及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都是PM0.5的来源。

  从质量浓度角度看,空气中PM0.5所占百分比非常低,但是从数量浓度角度而言,PM0.5占了非常高的比重,接近90%。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颗粒物中健康危害较大的可能是粒径小(例如小于等于0.5微米)、数量多的部分,而不是粒径大、质量重的部分。

  阚海东教授表示,我们可以学习加拿大等国家的防治经验,将现行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改为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通过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联指数,指导百姓的健康行为。

专家解析防治颗粒物污染误区

● 空气净化器能有效吗?

  复旦专家的研究工作表明,根据他们在进行的空气净化器干预研究,其防治污染的效果还是有的,PM2.5的浓度可以下降。

● 饮食可以防污染?

  美国环保署有一些研究,服用鱼油对PM2.5有帮助作用,但美国PM2.5的浓度比较低,在中国PM2.5高浓度的情况下,鱼油到底管不管用,有待更多的证据支持。

  另外,鱼油不能多吃,它对凝血系统会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循证医学的依据。

● 口罩是否有防范作用?

  口罩有没有效果,更取决于有没有科学合理地佩戴口罩,有没有使口罩跟脸部贴合得非常好。

  在美国3M这些口罩不是给一般老百姓戴的,往往是给重度污染环境下的矿工戴的。如果一个口罩真的有用,必然会增加呼吸道的阻力,让人感觉呼吸困难。所以如果老年人自身就心肺系统不大好,那么再戴这种口罩就要慎重。

烹饪造成的室内污染严重嘛?

  室内污染,除了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烹饪之外,其实抽烟还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室内尽量不要抽烟。

  在中国目前总体的大气污染还是来自于工业排放的环境下,烹饪的比例很小。

● 有简单易行的方法吗?

  要防范污染,目前最直接的方式是尽量减少曝露量。减少曝露量可以选择今天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如果看到空气质量预告是重度灰霾,学校可以暂时停课,特别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系统有毛病的人,尽量减少出门量。


录入编辑:薛冬霞

关于更多 污染 的新闻
 
PM0.5:比PM2.5小但危害大

复旦最新研究:PM0.5以下颗粒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

世卫研究机构将大气污染列为致癌因素

“空气最差十大城市”河北占七个

.END

Monday 28 October 2013

Leung to pay huge price in TV licence farce - Chris Yeung

Leung to pay huge price in TV licence farce  - Chris Yeung, HKEJ 2012oct28 

http://forum.hkej.com/node/106927

Hong Kong Television Network staff has vowed to return to the government headquarters next week to restart their protracted battle for a free-to-air television licence when they ended their week-long protest on Saturday.

They have good reasons to do so.

Almost two weeks after Leung Chun-ying and the Executive Council he presided dropped a bombshell by denying HKTV a licence at a closed door meeting, the Chief Executive and his top aides have failed to provide justifications and reasonable grounds for their decision.

On Tuesday, Leung gave a long defence, in term of the amount of time, for the Exco decision after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staged a march and assembly outside the government headquarters at Tamar. But like his first comment made at a Legislative Council question-time session on the previous week, it was short of substance and convincing reasons.

In his comments on the last Tuesday, Leung said the free TV licence decision, like many other issues, would not please everyone, saying a decision that made someone happy was bound to cause dismay to some others. Aside from HKTV boss and staff, it is obviously clear the Exco decision has brought not just dismay but anger to many people in the society. It is an irony, however, few, if any, have emerged as happy men and women in the home-made farcical show on free TV licence produced by the Leung team.

Both the two would-be new operators, namely now TV’s Hong Kong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and i-Cable’s Fantastic TV, have not celebrated their success in the free-to-air venture with ecstasy, at least publicly. The two existing operators, namely TVB and ATV, were angry birds voicing out opposition against the government green light to new operators.

Despite calls for more disclosure of the reasons behind the Exco decision, Leung’s two top aides, Chief Secretary Carrie Lam and Justice Secretary Rimsky Yuen, have insisted they could not do so, citing Exco’s rule of confidentiality and the judicial review process that HKTV boss Ricky Wong has vowed to pursue soon.

Barring an unexpected change of mind, it looks certain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stand firm on their stance on the TV license decision when pan-democratic legislators make another attempt to invoke special powers to demand the administration to hand in confidential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decision on November 6.

With the backing of the pro-government camp, the motion is almost certain to be vetoed - again.

From the tactical perspective, the government’s refusal to explain further their decision by shielding behind the rules of confidentiality at Exco and judicial proceedings seems to have succeeded.

The Powers and Privileges Ordinance would have been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for legislators to bring the government to their knees. There is practically little the pan-democrat lawmakers can do more to challenge the government decision.

Unlike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aga last year,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HKTV staff and their supporters to keep and build up the political momentum of public opposition against the government decision for it to force the Leung team to reconsider the Exco decision.

In what could also be seen as a reminder to the non-official Exco members who have deviated from the official stance on the license decision, Carrie Lam reiterated at the weekend of 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governing the Exco members.

The message is clear: any move to reverse their decision without good reasons could deal a body blow to the authority of Exco and th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of the executive-led government.

More important, the room for a change of the decision will be limited, if any at all, if that stems from a political order from the power-that-be to Leung.

In his defence on Tuesday, Leung has repeatedly denied the decision was politically-motivated. Interestingly, Ricky Wong has also dismissed political factor in the government decision, which he described was made by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It is anybody’s guess on whether Wong was serious or he was just trying to avoid fingering at Beijing. An analyst said there was a strong body of opinion within the Exco in support of ATV, which was being ridiculed as Hong Kong’s CCTV. They are said to feel fearful about the survival of ATV if three new licences, or more specifically HKTV, are being gran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truth may never be told even when the dispute goes to court as the points of argument are likely to be focused on the procedures of the government’s protracted review and scrutiny of applications instead of the decision on HKTV.

A former senior official said it is likely that some procedures in the whole process may be ruled by the court as undesirable, inappropriate or even improper. But the decision not to grant a licence to HKTV is not likely to be invalidated.

In many senses, Part One of the city’s long-running serial drama on free-to-air television services is nearing its finale. Part Two will begin in earnest. But signs do not augur well there will be a happy ending this time. Another all-lose finale is the more likely outcome.

The script is on the wall: consumers being denied real choices in free-to-air TV services; a new station not given the licence; the creative industry suffered a setback and, more important, the government having to pay a huge price for standing 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END

罐頭雞汁麵 - 練乙錚

練乙錚: 黨卡通.雞汁互信.梁氏漸進.大陸躍進 - 信報 2013年10月28日

大陸最高領導都是嚴肅兮兮的,從來不入漫畫,不過最近竟在一齣政治宣傳動漫裏示人,遂有下面第一段隨筆。第二段寫一些本地「政治和事老」言論之荒謬。第三段從經濟理論角度評梁政府的「市場規管循序漸進」論,拋磚引玉希望香港的各派經濟學家多就該論發表意見。最後一段談大陸如何放行了一個跟「循序漸進」相反的經濟發展形態,與梁氏所言大相徑庭卻互為表裏。

一、領導與卡通

新浪網近日一則新聞報道了大陸有接近官方人士以卡通片、卡通化的形象,宣傳最高領導人的思想、政策;據說,用這種辦法,可使領導比較「人性化」。這個想法很可笑。一個專制政權,如果沒有別的更好辦法,只能用卡通的虛擬將其領導的人性宣示給群眾,則這些領導其實已經沒有什麼人性可言,都不過是披着卡通外衣的黨性載體而已。

這樣說並不過分:共產黨從來不講什麼抽象的人性。以前,不講人性而只講階級性;這些年絕口不提階級了,但馬上又堅決否定一切普世價值。這就是說,談人性的時候必要談及的人的價值共通性,在共產黨員心目中,從來都不曾存在過;在他們的意識裏,「人性」其實僅指生物共通性。大陸的「黨卡通」要宣傳的領導屬性,不過如是。

然而,共產黨要把自己的領導卡通化,有其困難亦有其必要。

和所有古今中外的專制政權一樣,大陸幾十年來都搞神道設教,而所謂神,不必說就是領導人自己,形象高大威武金光閃耀不能逼視,是所有能力、美德和智慧的完美化身。以前大陸文藝宣傳中的工農兵「高大全」,以及加工樹立的多個樣板英雄,說穿了都不過是「領導人上身」。如此,怎麼能忽然把黨領導都變成卡通片主角了呢?有誰想象得到,為了宣傳效果,秦朝掌教化的三老編繪出一個搞笑始皇帝;蘇維埃聯邦的鼓動宣傳部(OAIP)塑造出一個烏龍史達林;納粹的戈培爾製作了一個詼諧希特拉?

今天,北京當權派除了還可按家法處理幾個政敵或薄式貪官之外,黨的很多重要政令已經不出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由來已久。在此黨心散渙人心思變的大環境底下,硬的一手要更硬,軟的一手要更軟,實在有其必要。所以,一方面,武警、公安等的維穩費已經超過軍費,而另一方面,中宣部也許會多了一筆錢聘動漫美工,目的是把黨的領導人形象巧妙地化成會喊「三個不否定」、「七個不准講」的米老鼠

二、「缺乏互信」說

每當本地社會矛盾大升溫,當權派中便有一些男的女的和事老出來唏唏噓噓合唱一支「缺乏互信」歌,和諧地各打五十板。這種政治罐頭雞汁麵,十年前頭一次端出來興許還有人吃,如今再端,只能倒人胃口。

如果雙方都允諾過、約定過,而雙方都爽過約,不是一次半次而是很多次,那麼,缺乏「互」信便是真的。不過,在處理普選的「莊嚴承諾」的問題上,有權承諾的是哪一方呢?接二連三一期又一期爽約的,又是哪一方呢?你若好好地、大大方方地給出一個世人皆曰可以的普選方案,而不是玩文字遊戲無事生非讓人看出你毫無誠意,人家接受你的方案也來不及,怎會爽你的約?

社會要和諧,有時的確需要和事老,但今天香港亟需的,不是什麼「重建互信」,而是一方好好履行原來的承諾。

三、本地市場也搞官定的「循序漸進」

進場嫌太快、節目嫌太多、心態太進取。特區政府以「權威消息人士」散播這些不可思議的理由,判死Wiki王。公開地,特首更給自己增加了一個實踐上史無前例、理論上前所未有的市場規管權力:進場必須按政府訂下的(如普選一樣的)「循序漸進」原則。這就是說,今後特區政府操控市場,不僅有權挑選哪些現存業者的續生、哪些欲進場業者的即死,還有權管制新來挑戰者的進場速度!對市場經濟而言,這簡直駭人聽聞。世界上根本沒有一個專家一個先知可以窮一生之力算出個別市場的變化、得出令人信服的最優進場速度,遑論坐在行會裏的一眾半職開會者。

筆者研究過的規管經濟學理論,從來沒有講規管進場速度的。有的是講什麼行業在什麼特定技術環境之下需要規管;或者是講用什麼手段對什麼變量如利潤率等進行規管;也有講對市場業者數目進行規管。關於後者的理論有三種:一是屬於反壟斷的範疇,嫌的是競爭者數目太少不是太多;另一種是屬於國際貿易範疇,嫌的是外國強勢公司進入本地市場打垮弱勢本土業界。但是,這兩種理論明顯都不適合用來否決港視進場。第三種則是着眼於因所用的科技而令競爭者之間有可能出現「擠塞性界外效應」的行業;在以前的「類比通訊」(analogue communication)年代,容或有一些老舊過時的理由用這種理論規管市場進入,但對於數碼廣播行業,卻完全不適用,因為數碼廣播技術幾乎不可能生出不同公司電子訊號之間的「擠塞性界外效應」。

經濟理論唯一講及規管「進場速度」的場合,是關於貨幣總量;但那與個別行業裏的競爭者數目完全無關,而是中央銀行以各種工具作貨幣通量進出市場的宏觀調控時所依靠的理論。

梁政府搞出這個不見經傳的規管進場速度論,背後有兩個可能性。一、這是梁氏及其智囊的偉大理論和政策創新,用了之後遭到不明者反對才覺得要公諸於世;二、當局釘死港視乃既定方針,自有其他不可公開的大政治或利益輸送原因,「循序漸進」論只不過是事後十分尷尬之際、倉促拋出來應付公眾壓力的「後設理論」

哪一個可能性才是真相呢?筆者相信,香港人,不管是屬於沉默的還是嘈吵的大多數,都想知道答案,都希望更多香港的各派經濟學者出來說理、解惑。

四、難道真的沒有進場太快的實例?

進場太快的實例是有的,而且很多;不過,那不是市場行為,雖然最終發生在市場裏。其實,如果大家這十多二十年來經常留意經濟新聞的話,已不經意地看到過很多這種市場進入太快的事例。

大陸放棄以計劃經濟為主之後,即出現激烈的鄉際、縣際、市際乃至省際競爭。這裏所謂的「X際競爭」,指的不是不同地域之間的業者之間自然產生的經濟競爭,而是地方官員(或其親屬好友)倚仗手中政治權力和特殊身份強勢進場的非自然市場行為。

這些地方官員有的是經濟以外的實力,如靠關係或權力取得原材料、勞動力、土地、資金的低價或免費使用權;又有諸如利潤自留而虧損歸公等的對己有利營運條件;更有升官評核看地方GDP增幅的推動誘因;因此,屬於他們私己的公司的進場動機很強,而且往往不按正常的私人利潤風險評估作進場與否的決定。從標準經濟理論看,有這許多非市場誘因驅使的「官員公司」進場,一定導致超乎合理的進場數目和速度;這個結論,經濟學家不必算出「最優進場速度」也可確切得出。(有大二微觀經濟理論水平的讀者能輕易明白;有研一總體均衡理論知識則更佳。)

這種在地方微觀層次出現的特快進場速度,對整體經濟效率而言,恰好是過猶不及。它的確導致大陸經濟多年來的超高速增長;但老實點的經濟學家都應該一早知道這是大有問題的。如今,大陸多個行業(包括國務院已公布的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以及其他如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等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而民間私人消費水平卻長期大幅偏低,在在都和上述政治權力濫用導致的「X際競爭」直接有關。

可笑的是,有些人,包括一些本應懂經濟、懂做生意的人,既認為大陸的那種政治性超速進場是好的,也認為特區政府的強權性「循序漸進」進場管制也是好的。似乎,這些人認為,無節制的權力產生出來的東西都是好的。






許寶強﹕社會的自我保衛 ——電視發牌風雲的啟示 - 明報  20-25°C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免收費電視發牌引起的社會抗爭,直接的導因,自然是由「一男子」的黑箱作業決策方式觸發,這大概不會有什麼異議。數以萬計的民眾上街、50萬面書用戶的表態,當中包含的不滿、憤怒和希望,自然紛雜繁多。然而,與反高鐵、反國教等社會運動一脈相承,這次社會抗爭所彰顯的,主要是香港社會的一個根本矛盾,也就是我們過去幾十年以至更長時段的發展方式、社會制度和政治生態,不僅與民眾百姓改善生活質素的訴求脫節,更令愈來愈多人選擇減少、生活不再自在自由,終於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自我保衛。

對自由競爭的離棄?

政府及行會召集人所擔心的「過度競爭」或「破壞性競爭」,依據的是「不想破壞市場的持續性」這藉口。不過,如果免收費電視的「自由市場」從來都不存在,所謂「破壞市場的持續性」,究竟是什麼意思?

政府這次的發牌決定,並沒有開放大氣電波。兩家獲發新牌的電視台,仍然不能與亞視和無一樣直接進入尋常百姓家。拒發牌予香港電視,不開放大氣電波,印證了所謂「不想破壞市場的持續性」,實際的效果是維護無和亞視的壟斷地位。以「市場」之名維護壟斷,其實由來已久,並非是這一屆政府的專利。被稱為全球「最自由」的香港經濟,過去以至現在,其實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反市場競爭的安排。例如,除了「衣」以外,在食、住、行方面,從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的鴉片專賣,戰後至 2003 年才廢除的白米進口配額制度,以至不斷立法驅趕小販保護超市壟斷的食品市場,到房地產市場的高度集中和操控,到專利壟斷的公共交通,呈現的顯然並非自由市場的持續性;又例如,經濟學所謂的生產三要素——資金、土地、勞動力,聯繫匯率和長期容許銀行公會決定利率上限等資金規管,由政府操控的土地供應方式,限制勞動人口自由進出的「優才」移民法,彰顯的也是各式各樣違反自由市場的安排。自然,我們還得加上,自上世紀中開始、由政府控制的電視電台發牌制度,所依據的,明顯也不是自由市場的法則。

因此,認為這次由特首和行會黑箱作業地決定免收費電視牌照數量,選擇誰是(不)合適的經營者,是背棄了香港過去一直重視的自由市場法則,是對了一半又錯了一半。對的是,特首和行會確實在黑箱作業,不重視自由競爭的原則;錯的是,香港社會,尤其是政府、大企業和一眾「自封自由主義者」,其實一直都沒有盡力維護自由市場的運作,只偷天換日地以「放任不干預」取代「自由競爭」;而在大企業於殖民/特區政府扶持下羽毛日豐的社會環境下,強調「放任不干預」,產生的客觀效果,只會是不斷強化壟斷,減少競爭,這才是本地食品、地產、金融、廣播事業、燃料電力、交通運輸等「市場」的「持續性質」。長久的壟斷,令香港民眾百姓的工作愈來愈不盡如意、生活選擇減少,這也是孕育反高鐵、反國教以至這次免收費電視發牌引起的社會抗爭的根本原因。

抗拒犬儒 回歸認真

特首等官員所說的「已經考慮一籃子因素」、「循序漸進」、「決策的過程符合程序公義」、「行會保密制」等等語言偽術,其實在不少政策決定過程中都曾出現;過去的殖民日子,以至上兩屆的特區政府,也沒有少用。今次政府增加的,只是其犬儒的力度,把睜眼說謊、不講道理、赤裸權力發展到極致。借用齊澤克(Zizek)的話,梁政府儘管很清楚他們所說的虛幻,但他們仍然繼續這樣做。或可以說,這次事件能觸動數十萬人的原因,不僅是不滿政府或行會的黑箱作業慣例程序,也不只是針對個別經營者的不公,而是社會對犬儒玩假的厭惡和反彈

面書上和參與遊行集會的民眾,除了反對黑箱作業、反壟斷和要求公平公義外,不少的聲音,是針對佔壟斷位置的電視台「hea做」的批評,以及對港視的認真的支持。如果說,反高鐵彰顯的是對中港融合的擔心、反國教建基的是父母和學生對被洗腦的憂慮,那麼反行會發牌決定的抗爭,反映的也許是對犬儒玩假的娛樂和政治的厭棄。如果反國教的效果是保守了過去的港式學校教育不受國教侵入,反高鐵的不遷不拆則爭取了菜園村的復建,那麼反行會發牌決定的抗爭,除了要求給港視發牌外,是否還包括對技藝精神、追求質素的執著

不少參加遊行集會的朋友,要求的是「哈哈雞汁」以外的高質電視節目,追問的是為何有心機做的卻不獲發牌照;組織及支持遊行集會的電視工作人員,想要的是能發揮所長、有尊嚴的工作環境。演員廖啟智先生的講話,很好地說明這訴求:「我一個電視工作者,經歷幾廿年,最近先搵返工作樂趣……我已經好耐冇想返工,拍呢套劇,我日日都想返工……以往制度令我冇時間休息,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工作,撐住軀殼去做;拍《警界線》令我重新領略到,原來拍電視, 我可以有尊嚴熱愛工作環境做……拍完之後,我自己覺得,自己係一個演員,(套劇)去外面同人比較、觀摩,我唔覺得我醜,因為我有時間、精力為我角色加添姿采。」(《主場新聞》)

廖啟智先生所說的,其實是一種對技藝精神(craftsmanship)的執著。社會學者Richard Sennett對技藝精神的定義是:為做好(高質的工作)而做的欲望,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生命驅動力。技藝要求的,除了認真專注外,也同時尋找工作帶來的愉悅和驕傲。孕育技藝,首先得守護工匠藝人追求高質的工作動機,同時需鼓勵他們與工作對象和相關的社群開放地對話,以不斷改善工作的質素。支撐技藝的,是容許「慢功出細貨」的工作條件和耐性,以及令專業技藝工作者感到受尊重和自豪的文化氛圍。

保衛什麼?

—— 技藝精神和不服從的權利

民眾百姓對劣質電視的抗拒,對有選擇、高質素的要求,與電視工藝人員對一台獨大的不滿,對有尊嚴的工作樂趣的嚮往,大抵是相通的。他們同樣想保衛不服從的權利(right to nonconformity),以及對技藝精神的追求

保障所有人(包括各式邊緣小眾)的不服從的權利,才是自由的真諦,而以「放任不干預」之名強化壟斷的作法,最終只會不斷削弱民眾百姓能享有的不服從的權利(Polanyi, 1944);全社會都認真依據技藝精神工作,才能生產民眾百姓也能享用的高質量物質和精神成果,以語言偽術散播犬儒玩假的心態行為,結果將是技藝精神、高質生活的流逝。保衛不服從的權利,往往有助保育需要專注和創新的技藝精神;發揚重視尊嚴與樂趣的技藝精神,亦能滋育不服從的權利。

反國教成功迫使政府撤回科目,但驅逐劣質教育/課程發展的革命尚未成功,學子家長教師仍未擁有不服從的權利;反高鐵保育了菜園村民,但農藝復興仍長路漫漫。這次由電視發牌決定觸發的社會抗爭,正面提出我們要怎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儘管不容易畢其功於一役,但至少校正了抗爭的方向,蘊含了對不服從的權利和技藝精神的追求,這恐怕才是本土社會自我保護的核心。

◆參考資科和伸延閱讀

1. Richard Sennett (2009): The Craftsman, NY: Penguin Books.

2. Polanyi, Karl (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Beacon Hill Press.




梁美儀﹕發牌風波中的 bad acting - 明報  8 54AM 20-25°C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一場免費電視牌照風波,令大眾認識了一批在電視圈打混多年,卻一直連他們姓甚名誰也不知道的好演員。另一邊廂,這場觸動人心的發牌爭議,也讓市民看到一班政治人的 bad acting,令人看到發。

最令人抓狂的,首推特首梁振英,他在行會作出不符常理的發牌決定後曾解釋當局只發出兩個牌照的決定,當多名行會成員以至司局長,公開跟這與民意相悖的決定劃清界線之際,他煞有介事地說:「行會成員都能夠不偏不倚地按他自己的看法向我提交意見,我感謝他們。這是一個有效的機制,亦是一個團結的隊伍。大家分明跳船了,還團什麼結?

第二個 bad acting,很難不選在鏡頭前哽咽逾1分鐘的商務及經濟局長蘇錦樑。政圈傳出作為發牌政策主事官員的蘇錦樑,在事件中大感委屈,皆因局方的建議非常「正路」,只是行會作了不同的結論而已,而他就事件解畫時,只能以「一籃子因素」胡混過去,也是受行會狹窄的授權所約束。蘇局長,要是你真心因為大批港視員工因此失掉工作而不開心,真的受港視員工所感動,那當記者問你會否因此辭職,你又那麼決斷地回答,自己已盡力,作為局長沒有理由辭職。你那沒有淚水的哽咽,只會給人貓哭老鼠之感。

演出差劣的還有自由黨黨魁田北俊。在電視發牌風波中,自由黨主席周梁淑怡率先批評梁振英「誤解」保密制,力數3揀2發牌決定不公,田北俊其後也義正辭嚴說,只要泛民提出引用特權法調查發牌事件時,不損行會保密制及商業秘密便會支持。到立會內會投票那天,田稱因要看醫生沒出席會議,自由黨其他成員結果投了反對票。田少,公眾最後只會記得結果,自由黨卻成了一個說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的口水黨。

.END

新快报 - 新京报

打击虚假新闻 捍卫舆论监督 2013-10-28 02:30:04  新京报 社论 

对陈永洲事件,新闻界应当进行反思;同时,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天职和权利,个案并不能动摇这一点,因此也要警惕借此对媒体舆论监督进行阻挠。

  ■ 社论

  昨日,《新快报》道歉。在致歉声明中《新快报》称,经警方初步查明,该报记者陈永洲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大量失实报道,严重违反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新闻真实性原则,报社对稿件的审核把关不严。事发后报纸采取的不当做法,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教训深刻。

  当看到,现有材料还不足以给该事件一个最终定论,仍然需要法律的公正裁决,但是,《新快报》陈永洲事件已让整个新闻界蒙羞、尴尬和担忧。这正说明,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人的职业操守是这个行业的基石,没有这块基石,媒体没有前途。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尤需要强调媒体公信力。

  毫无疑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媒体的公信力必须建立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之上。这需要媒体及媒体人严以律己,拒绝虚假有偿、新闻。这是不容突破的底线。

  媒体人拒绝各种诱惑,不搞虚假新闻,远离有偿新闻,建立严格而完善的新闻审核机制,是天然职责所系。一旦有的媒体和媒体人在虚假新闻、有偿新闻问题上“触礁”,就严重背离了新闻的客观、真实等原则,自毁公信,理应承担新闻失实的代价,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且也将在道义上失去公众的支持。

  新闻真实性是媒体的原则性问题,也正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一是一,二是二,是与非的界限非常分明,不容混淆。所以,对于那些打着舆论监督之名,搞虚假新闻的“害群之马”,理当依照法律和法定程序予以打击,追究其法律责任。

  打击虚假、有偿新闻,也正是对舆论监督的捍卫。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舆论监督的公信力依赖于媒体报道的水准,而这样的水准,靠的是从业者的素质和严格的新闻管理流程。媒体以及从业者需要遵守法律和行业伦理规范,也同样需要来自社会和法律的监督。

  但是,也不必因此看轻甚至否定舆论监督。不可否认,一个行业中,个别违法行为往往会影响甚至重创这个行业的形象和公信,但是,由此而否定一个行业,以及这个行业从业者的存在价值,并不会让事情变好,反而有可能变糟。否定媒体的作用,否定舆论监督的必要,公众不会从中获益,真正获利且暗自高兴的,正是那些肆无忌惮侵犯公私合法利益的违法者。

  转型期的社会浩荡前行,近年来,媒体社会话语权正是得益于此。但是社会转型的过程并非美丽新世界,也容易泥沙俱下。当此之时,媒体以及媒体人需要保持高度的警醒,只有坚守职业操守,才有公信,也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新快报》陈永洲事件,整个新闻界应当进行反思,同时,开展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天职和权利,该事件并不能动摇这一点,因此也要防止借此对媒体舆论监督进行阻挠。

  不论事件如何发展,都理应期待这一事件最终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除陈永洲一个人,事件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也要查清楚,并向社会公布,如有违法犯罪行为,也应予以追究。如果仅仅是抓一个记者就了结18篇新闻造假的“链条”,不但不能扫除行业之蔽,难免会给人留下种种误读。

相关报道:

《新快报》就陈永洲事件致歉

记者陈永洲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刑拘

中国记协严厉谴责陈永洲涉嫌虚假报道等行为




云南官员强奸幼女案赔15万  新华社   发表于2013-10-27 08:14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官员郭玉驰强奸4岁幼女一案双方达成民事和解,郭玉驰一次性赔偿受害人15万元,受害人法定代理人已向法院申请撤回附带民事诉讼状。

■  一审被判5年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被发回重审

  据新华社电 10月25日下午,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官员郭玉驰强奸4岁幼女一案双方达成民事和解,郭玉驰一次性赔偿受害人15万元,受害人法定代理人已向法院申请撤回附带民事诉讼状。

  记者从受害人家长处了解到,就案件民事赔偿部分,25日下午,经过大关县人民法院调解,受害人家长与郭玉驰达成和解,由郭玉驰一次性赔偿15万元,赔款已经支付。“郭玉驰及家属已向我们道歉,赔偿金额可以接受。”受害人家长表示。

  受害人代理律师、云南冰鉴律师事务所律师陈维镖介绍,积极赔偿受害者和获得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谅解属悔罪表现,可作为酌定的从轻情节。“由于受害人的民事权益基本得到实现,受害人家长已向法院申请撤回民事诉讼状。”陈维镖说。

  大关县法院将择期开庭审理案件的刑事部分。

  9月24日,大关县法院对原大关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玉驰强奸4岁幼女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一审判决被昭通市检察院提起抗诉后,被昭通市中院发回重审。

录入编辑:周子静



镇政府吃饭欠70万被曝后一夜还清   新华社   发表于2013-10-27 08:12

目前该镇政府已结清所有欠款,许昌市纪委已介入调查,镇党委书记韩军红接受停职检查。截至10月24日晚间,王洛镇政府已将70万零450元欠款全部还清。

■  河南许昌市纪委介入调查

■  王洛镇党委书记被停职

10月24日,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餐馆老板在店外挂横幅讨账。

  综合新华社消息 近日,河南省襄城县王洛镇耿伟杰红烧猪蹄店挂出要账横幅,称当地镇政府拖欠其70余万元用餐费用。新华社记者25日了解到,目前该镇政府已结清所有欠款,许昌市纪委已介入调查,镇党委书记韩军红接受停职检查。截至10月24日晚间,王洛镇政府已将70万零450元欠款全部还清。

该店为定点接待饭店

  据《新京报》报道,昨日,当事的“红烧猪蹄店”耿伟杰介绍,王洛镇书记镇长等数百次在猪蹄店进行公务接待,吃猪蹄等特色菜品,打白条后走人,三年来累计已达数百张白条。

  耿伟杰说,由于当地猪蹄远近闻名,在1995年他就开始经营猪蹄店。那时当地不少领导干部也常来就餐,但欠款不严重。不过从三年前开始,镇政府常打白条,他“因条返贫”。

  王洛镇政府办公室主任赵占红称,该猪蹄店为镇政府定点接待饭店,用餐后签单。前几年镇政府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了五六年的账目没有及时结清。

  此前耿伟杰曾对媒体出具了其中两张欠条,一张显示,王洛镇政府2011年、2012年共欠下耿伟杰“餐费”合计574876元整,欠条日期不详,落款盖着襄城县王洛镇人民政府的财务公章,另一张则欠耿8万余元。

镇书记当面还款道歉

  25日晚间,王洛镇政府党委副书记王宏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70万白条”确有其事。由于前几年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距该镇政府不远、原为王洛镇政府定点接待饭店的耿伟杰红烧猪蹄店五六年的账目没有及时结清。从去年年底开始,该镇按照上级要求推行“公务灶”,镇政府工作人员一律不准到外边就餐。今年上半年,耿伟杰曾要求镇政府将历年欠款一次性结清,由于镇政府领导调整,没有及时给予合理处置。

  “70万元欠款,镇党委书记给我送来了。”耿伟杰称,昨日上午,王洛镇镇委书记韩军红等多位官员将欠款还清。

  赵占红也证实,昨日上午,由韩军红牵头筹集70万元现金,已送还猪蹄店老板。

  “镇党委书记还款时,还当着猪蹄店老板的面致歉。”赵占红称。

录入编辑:周子静



“扫街大叔说英语”的启示 2013-10-28 02:30:05  新京报 

  教育观察

  “扫街大叔爆红”的背后,难道不应该给那些“自命清高”对工作“挑肥拣瘦”而迟迟未能就业或即使就业也“心有不甘”地“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大学生或白领带来有益的启示吗?

  一段《北京扫街大叔甩一口麻溜英语》的视频,惊呆了众多网友。视频中,一位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环卫大叔,用流利的英语与提问者交流,不时蹦出“civilization”(文明)等高级词汇,并说他读过《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莎翁著作。

  这位大叔自称曾是山东枣庄的中学英语教师,9月来京当环卫工人后,常用英文为人指路,并准备留在北京开个英语辅导班,教更多的人说英语。

  很有可能有人会说,扫街大叔说英文,并用英文为国际友人问路提供方便与帮助而爆红的背后,其实源于他的“环卫工身份”,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一位大学生或白领身上,还会有如此“与众不同”的反响吗?

  诚然,扫街大叔的走红,与他的“环卫工”身份,不无关系。但笔者所要说的是,扫街大叔走红的看点,既不在他的“环卫工”身份,也不在他仅仅会说英语。而在于他“不卑不亢”、“不挑不拣”的择业观与那份“活到老学到老”乐于助人的精神。

  在老家枣庄,老人家原本做过13年的英语教师,退休后又和老伴在家开了个辅导班,收入并不错,其实,在北京他完全可以有“资本”像某些大学生或白领一样也对工作“挑挑拣拣”,然而,扫街大叔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从“小处着眼”认准一份工作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

  试问,哪个大学生或白领会勤勤恳恳甘愿从事既脏又累还没有任何编制的环卫工作?试问,当下还有多少大学生或白领,把持之以恒“终身学习”作为终生梦想?试问,还有多少人既在工作的同时,还能乐于助人?而这些许多大学生或白领都难以做到的,扫街大叔却都做到了。

  因此,“扫街大叔爆红”的背后,难道不应该给那些“自命清高”对工作“挑肥拣瘦”而迟迟未能就业或即使就业也“心有不甘”地“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大学生或白领带来有益的启示吗?其实,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哪怕他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环卫工,都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于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不是吗?

  □王俊霞(北京 公司职员)




城市大拆大建是“懒政思维” 2013-10-25 09:17    来源:人民日报

  最近,云南省委书记批评昆明“大拆大建”,称其“割裂历史文脉”、“破坏大山大水空间格局”、“没有特色缺乏个性”……其实,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昆明,而是中国大多数城市的通病。可是,早在十几年前,类似的问题就不断有媒体在报道,不断有学者在呼吁,各地政府也出台过相应的文件,为什么所有这一切依然没能阻止中国城市染上这些“通病”呢?

  有人指出,这是利益使然——只有大拆大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的确,老城区基本都位于城市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政府和开发商眼中的“黄金地块”。在这样的地块搞改造和开发,如果不拆光,那就是“浪费”。

  有人认为,这是私有产权保护不力——政府太过强势,哪怕你住的是名人故居、百年老宅,只要政府一声令下,说拆就拆了。在政府和开发商的强大攻势面前,个人和家庭势单力薄,无从博弈。

  有人强调,这是缺少文化视野和战略眼光——在主政者看来,高楼林立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GDP,历史、文化又不能当饭吃,平时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就不重要了。

  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也不能忽视大拆大建背后的思维模式。大拆大建本质上也是一种“懒政思维”。与创造性开发相比,在城市建设中拆光重建是最省力、最快捷的建设方式,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简洁明快、立竿见影。而创造性开发费时费力,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现实和民意,等规划、设计、建设好了,领导的任期也快到了。既然如此,谁又愿意舍易求难呢?

  这种“懒政思维”具有强大的传染性和惯性。若干年前,北方某城市热衷于兴建大广场,于是“广场热”席卷全国。但不少广场大而无当,缺乏树木等遮阴,夏季太阳一照升温极快,人行其上如烤烙饼;冬季寒风一吹,人踪皆无。有一段时间各地流行给大楼加上传统的重檐,几十米高的西式大楼顶着累赘的“帽子”,丑陋不堪。本来,以我国丰富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各地各城市理应各具特色,可现实是今天的中国除了饮食上各地依然特色鲜明之外,就城市外观而论,各地城市不论大小几乎一模一样。大拆大建的“懒政思维”使许多独具特色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文物古迹要么在旧城改造中灰飞烟灭,要么在改建中面目全非变成假古董。这种从众、随大溜的“懒政思维”是造成“千城一面”特色危机的主因之一。

  说实话,拆掉一片旧城,建起座座新楼,只要有钱,谁都能干。但把城市建设与历史文脉保护有机结合,就不是单单有钱就能办到的了。这需要城市领导者下一番调查研究的功夫,真正摸清本地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对其历史与文化价值有明确认知,在改造之前广泛征求专家特别是当地居民的意见与建议,努力将城市升级与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显然,这样做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非勤勉者所难为。但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大拆大建的“懒政思维”。 (张 贺)

(责任编辑:陈传发 )




创业板四年,造富与造假“齐飞” 2013-10-28 02:30:11  新京报

  造就337位财富超5亿元富豪,高管套现近200亿元;今年已有5家公司遭处分,万福生科造假案震惊市场

  创新、高成长性是创业板的外衣,中国版“纳斯达克”则让其备受市场青睐。随之而来的暴涨暴跌、“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泡沫、减持套现、制造亿万富翁等话题从未远离成立于2009年10月23日的创业板。

  年仅四岁的创业板从上市之初的28家公司增至355家,并于今年迎来“非理性繁荣”的春天。总市值已经从最初的1399.67亿元,增至10月21日的1.54万亿元,暴涨10倍。四年间,“妖股”乐视网累计上涨了近7倍,成为创业板股票中回报最高的企业,华谊兄弟、蓝色光标等近30只个股回报率超过200%。

  去年11月IPO暂停至今,创业板全年无新股上市,市值大涨7成。同期,A股市场低迷徘徊,主板市场不增反降。

  同时,创业板指数一路飙升,并在其4岁生日前夕,10月21日收于1400.97点,较2010年6月1日指数运行首日的973.23点上涨逾4成。同时,当日其市盈率高达56.34倍,接近60倍“魔咒”。

  10月23日,创业板迎来4岁生日。在当日,创业板指数大跌2.91%,收于1311.23点。截至10月25日,创业板指数骤降至1269.17点,一周之内暴跌5.98%。

  暴涨暴跌,蕴藏财富的狂欢与落寞。WIND统计数据显示,四年来创业板上市的355只个股中,有319家企业遭遇减持,累计套现472亿元。

  关键词1 【造富】 市值涨10倍,造就300多位富豪

  成立四周年以来,创业板市值增10倍,造就了337位财富超过5亿元的“土豪”。

  伴随着创业板市值的爆棚以及创业板指数的飙升,一批富豪正在形成。

  10月18日,《2013胡润创业板富豪榜》发布,榜单显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创业板贡献出了337位财富超过5亿元的富豪,是四年前创业板富豪榜上榜人数的10倍。其中,光线传媒的王长田家族以115亿元成为创业板富豪中的首富。

  创业板前十名富豪中,传媒大亨占据3席。排名第一的王长田家族、排名第四的王忠军、王忠磊兄弟和排名第五的傅梅城。从事污水处理的碧水源有两位股东同时进入前十名,分别是排名第七的文剑平和排名第十的刘振国。

  创业板的富豪排名向来不够“稳定”,仅仅一周后,榜单上的排名就已过时。

  随着乐视网收购两家新公司,致使股价大涨,截至2013年10月22日,乐视网董事长贾跃亭及其家族则以167亿元跃居创业板首富,智飞生物蒋仁生家族以147亿元成为亚军,汤臣倍健的梁允超以130亿元位列第三,王长田以124亿元降至第四。

  业绩靓丽和造就富豪的同时,最令投资者深恶痛绝的,无疑是其三高发行下的圈钱行径和企业高管的套现减持。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四年来创业板上市的355只个股中,有319家企业遭遇减持,减持规模472亿元。其中,高管(含本人及亲属)减持已经成为主力,共计套现199.5亿元。从减持数量来看,在二级市场共计发生了增持722宗,却出现4687宗股份减持,其中,高管减持达到3371起。

  关键词2 【处罚】 四年来超10家公司被处罚和调查

  “被处罚”,是创业板的另一个“重点词汇”。

  4年来,创业板多家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处罚。

  其中,以“创业板造假第一股”万福生科造假案影响最大。

  2011年9月27日登陆创业板的万福生科,因2012年半年报涉嫌盈利虚增等财务造假,于2012年9月15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经过半年自查,万福生科于2013年3月1日发布公告称,2008年至2011年财务严重造假,盈利近90%缩水,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引起创业板巨震。

  对此,今年5月证监会对万福生科及其保荐机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处罚。其中,平安证券被责令改正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业务收入2555万元,并处以5110万元罚款,暂停保荐业务许可3个月。而涉及这一保荐的吴文浩、何涛等高管则被撤销业务资格,并罚款30万元、10万元不等。

  此外,5月10日,平安证券设立3亿元专项赔偿基金,供受损的万福生科投资者索赔。今年8月,造假事件的另一主角也被追责。万福生科董事长兼总经理,控股股东龚永福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违规披露重要信息和伪造金融票据罪,被湖南警方刑事拘留。

  除万福生科外,还有不少创业板企业因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被相关部门处罚。

  据统计,开板四年以来受到证监会处罚和调查的创业板企业已超过了10家。今年以来,已有5家创业板公司遭沪深两地交易所处分。

  关键词3 【三高】 创业板承受“三高”带来的高压

  创业板个股遭减持潮的背后则是“三高”问题。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四年来创业板上市的355只个股中,平均发行价格为29.69元/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为55.85倍,超募资金总计1439.6亿元,超募比例为165%,平均每家创业板企业超募资金达到了4.04亿元。创业板“三高”问题依然严重。

  据深交所数据显示,创业板于2009年上市之初,市盈率高达111.03倍,2010年6月1日推出创业板指数时,市盈率为62.54。此后尽管随着上市公司数量增多而震荡走高,直至去年下半年维持在30倍左右。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2011年曾表示,创业板“三高”制造了中国股市的泡沫和繁荣的假象,当时的233家公司平均市盈率达到70倍。

  此后刘纪鹏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创业板公司造就900多个亿万富翁成“造富市场”,市场70多倍市盈率,称得上“丑闻”。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创业板355家个股平均市盈率超过50倍,而A股主板上千只个股的平均市盈率仅为14倍左右。同时,高发行价以及高募资金都是创业板的严重泡沫,未来要调整。

  同时,李大霄认为,今年一年来创业板的靓丽表现与IPO暂停有关,没有新股入市,投资者将资金涌入创业板。如果IPO重启,创业板的投资价值将会被稀释,股价与指数将会“腰斩”。

  2013年10月21日,创业板暴涨3.78%。22日创业板暴跌3.6%,并于2013年10月23日4周岁生日时再跌2.91%。此后继续下跌,截至10月25日,创业板指数骤降至1269.17点。仅4个交易日,便下跌逾130点。

  是恐慌情绪,还是泡沫破裂?被称为“创业板最大鼓手”的新浪财经评论员艾堂明称,连跌是回调带来的传导效应,未来将好转。

  ■ 数读创业板

  造富:造就了337位财富超过5亿元的富豪。

  市值:从1399.67亿元升至1.54万亿元。

  减持:355只个股中,有319家企业遭遇减持,减持规模472亿元。

  市盈率: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平均市盈率达111.03倍;2013年10月21日,355家公司平均市盈率达56.34倍。

  首富:2009年,华谊兄弟的王忠军、王忠磊兄弟以32亿元的财富数字排名首位;2013年,乐视网的贾跃亭家族以167亿元的财富登顶。

  ■ 套现潮

  今年高管套现123亿

  随着3年锁定期满以及创业板股价不断走高,2013年创业板出现了减持的高潮。

  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共有25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生了重要股东(大股东、董监高以及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东)减持,减持金额高达268.95亿元,其中,来自高管(含本人及亲属)的减持金额高达123.41亿元。

  创业板也由此被市场戏称为“套现板”。

  今年乃至创业板有史以来最大减持额度为12.6亿元,减持者是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吴建龙。

  今年大涨的华谊兄弟也遭到董事长王忠军及其弟王忠磊和大股东马云的大规模减持。其中,马云于今年6月3日再度减持所持华谊兄弟股票,套现近亿元。而其创始人王忠军在5月下旬连续抛售华谊股票,套现1.41亿元。此后,于8月16日,20日两次减持华谊兄弟股票,累计套现4亿元。

  ■ 创业板十大富豪

  NO1.贾跃亭家族 167亿元

  40岁的贾跃亭打造的乐视网是中国首家上市的视频网站。随着乐视盒子、乐视TV的上市以及对花儿影视的收购,乐视网股价不断创新高。

  NO2.蒋仁生家族 147亿元

  蒋仁生1995年创办的智飞生物是目前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民营生物疫苗企业。蒋仁生及其家族目前持有智飞生物约60%的股份。

  NO3.梁允超家族 130亿元

  汤臣倍健创立于1995年,之后迅速成长为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领导品牌和标杆企业。梁允超及其岳母孙晋瑜持股市值为130.6亿元。

  NO4.王长田家族 124亿元

  光线传媒的王长田及其家族拥有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份价值124.4亿元。光线传媒是国内最大的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公司之一。

  NO5.傅梅城 104亿元

  2005年傅梅城创办的华策影视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民营影视企业之一。

  NO6-7.文剑平/刘振国

  96亿元/64亿元

  碧水源是由文剑平创办的污水处理公司,刘振国为该公司高管。

  NO8.陈邦 64亿元

  陈邦创立的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医疗机构。

  NO9.周锦明 58亿元

  周锦明创建的潜能恒信致力于石油勘探技术服务。目前,周持57.08%股份。

  NO1O.姚文彬 50亿元

  姚文彬目前持有掌趣科技25.92%的股份,掌趣科技是国内手机游戏第一股,自主研发移动终端游戏和页游。

  (注:以10月25日市场数据计算)

  ■ 创业板十大牛股

  NO1.乐视网 涨幅668.22%

  上涨动力:今年利好不断。先后与土豆网、CNTV等达成战略合作,发布超级电视和网络视频行业首款云视频超清机,签约张艺谋为乐视影业签约导演、艺术总监。

  NO2.蓝色光标 涨幅527.22%

  上涨动力:A股的首家公共关系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于并购所得。收购标的包括今久广告、思恩客、博杰广告、Huntsworth等。

  NO3.富瑞特装 涨幅395.64%

  上涨动力:目前市场中唯一的LNG(液化天然气)全产业链上市公司。良好的产业背景,加上公司上市以来净利润持续增长,股价自然也是不断上涨。

  NO4.掌趣科技 涨幅373.92%

  上涨动力:号称“A股第一游戏概念股”,加上两单并购落地,掌趣科技逐渐领跑手游领域,股价也随之快速攀升。

  NO5.易华录 涨幅352.47%

  上涨动力:“智慧城市”领域内龙头股之一,得益于“大单”利好和未来有望成为智能交通第一股的预期。

  NO6.聚龙股份 涨幅331.39%

  上涨动力:专注于现钞防伪、分类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登陆创业板以来,公司股价与业绩均保持持续攀升态势。

  NO7.迪安诊断 涨幅265.24%

  上涨动力:国内独立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平台三甲之一,主业持续高增长,全国布局现雏形,加上政策利好,行业景气度看好。

  NO8.上海钢联 涨幅252.08%

  上涨动力:互联网金融概念板块的龙头股之一,尽管受累于钢铁行业的低迷,投资者更看好其钢银代购业务等业绩的改善空间。

  NO9.朗玛信息 涨幅247.47%

  上涨动力:专注于社区性语音增值服务的高科技公司,在科技股当道的当下非常吃香,加上业绩持续增长,股价走高不难理解。

  NO10.华策影视 涨幅245.5%

  上涨动力:今年是传媒股的春天,华策影视今年在电影业务的收购扩张,给市场画了一幅美好的未来。

  新京报记者 金彧







“神医”胡万林“学徒”之死 2013-10-28 02:31:06  新京报 

云旭阳照片。

河南洛阳新安县,胡万林非法行医致云旭阳死亡案发宾馆。图/CFP

云旭阳行医时的名片。

胡万林。

云旭阳给村民针灸,收获的锦旗。

  大学生云旭阳随“网络名医”修炼功法,服胡万林“良方”后死亡

  ■ 人物介绍

  云旭阳

  23岁,河南漯河临颍县人。这名曾经的大学生因痴迷中医退学,相信“网络名医”学习自创针灸技术,进而修炼功法,走上迷信的“歧途”。最终参加“神医”胡万林的学习班,并死于胡的“独家良方”——“五味汤”。新京报记者 孟祥超 河南郑州报道

  8月29日中午,河南漯河临颍县云庄村23岁的云旭阳揣起1000元钱,把衣服和一本中医书塞进塑料袋,坐上母亲的电动车直奔汽车站。

  两年前,还是大学生的云旭阳迷上了中医。拜师、开馆、再拜师。再后来,这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青年,开始学习玄学甚至与神鬼有关的东西,一度出现了幻觉。家人担心他“走火入魔”。

  而在此时,云旭阳遇到了胡万林。

  上世纪九十年代,胡万林一度被奉为有特异神功的“神医”,号称能用芒硝治百病。他也被指致使数人经其医治后死亡。其中一名死者,即原漯河市市长,是云庄村民的父母官。

  2000年,胡万林因非法行医罪获刑15年。2011年,胡万林减刑两年出狱。

  这是一次致命的相遇。见到胡万林的第三天,云旭阳喝下胡万林“独家良方”死去。

  胡万林的“学习班”

  云旭阳和来自各地的学员希望学习胡万林“治疗百病”的“医术”

  云旭阳死亡前,曾跟随湖南的师傅陈永康学习针灸。今年8月,云旭阳向陈永康咨询胡万林的“自然运动疗法”(后简称“疗法”)学习班,还与陈永康相约一同报名。

  陈永康的另外两名学生秦昌武和唐孟君曾是胡万林出狱后的学习班的“一期学员”。

  据秦昌武回忆,第一次学习班一共有十几个人。地点是在郑州的吕伟家,一个小区的单元房里。秦昌武听说,胡万林2011年刑满释放后,一直住在吕伟家里。

  新安县警方公布的信息称,吕伟,43岁。她在网上宣传胡万林能够治疗百病的信息,并通过QQ组织人员学习胡万林亲授的“疗法”。

  秦昌武在早已练习“疗法”的唐孟君介绍下,参加了为期7天的“一期学习班”。但他觉得学得不够,又参加了第二期。在秦、唐二人的引荐下,陈永康、云旭阳师徒也一起报名,成为“二期学员”。

  此时,胡万林已经出狱将近两年。

  胡万林,1949年出生,曾两次入狱。在著名作家、权威报纸、杂志,甚至是政府官员的“包装”下,用芒硝包治百病的胡万林,曾成为全国著名的“神医”、“当代华佗”。但经胡万林治疗过的患者中,先后有十数人死亡。

  人们因为各种机缘聚集到胡万林的“学习班”里,他们都希望学习胡万林“治疗百病”的“医术”。

  秦昌武也看到过胡万林的“负面报道”,但他认为,胡治疗的都是疑难杂症,出现死亡案例并不奇怪。他看到十几年前电视台对胡万林的采访,对胡万林深信不疑。

  44岁的湖北人鲁礼军的孩子去世前患白血病,全家跑遍了各大医院,还是没能救孩子的命。今年8月,他和妻子一起参加“第一期学习班”,交了一万元学费。“胡老师不要钱,是我们主动给的”。

  夺命“五味汤”

  学员按胡万林指导喝“五味汤”,并大量饮生水以引发呕吐“排毒”,云旭阳喝完汤后死亡

  今年8月,在参加胡万林的“疗法”学习班前,陈永康和另外3个人还专门按照胡万林的药方买了100克芒硝。每人25克喝下去,结果陈“没吐”。

  陈永康的徒弟秦昌武和唐孟君都是胡万林的“一期学员”。学完后感觉他们效果“非常好,精神得不得了”,因此推荐陈永康也参加。

  8月29日,云旭阳前往洛阳学习“疗法”,但他只是告诉家人说去洛阳参加一个中医研讨会。

  8月30日,在洛阳一家宾馆,陈永康见到了云旭阳。他说,这天他们按照胡万林指导都喝了“五味汤”。陈永康称这是一种用酱油、醋、盐、糖和咖啡冲对的汤水,“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制”。

  学员鲁礼军夫妇则听从了胡万林指导,做了20来分钟的运动:摇头、晃肩,甩手。最后手都甩肿了。胡万林告诉他们,肿一肿是好事,有利于消除身体里的淤堵。

  陈永康说,他们还喝了很多生水、洗了冷水澡,吐得很好。云旭阳当天也“吐了”。按照胡万林的说法,吐意味着排毒成功。

  8月31日,云旭阳和十几名学员住进新安县一处景区宾馆。

  回到宾馆,他们第二次喝下了“五味汤”。这一次,陈永康先后喝了十几斤水,吐了5次,他感觉很成功。

  据一名学员回忆,云旭阳喝完“五味汤”后,情绪变得暴躁,还骂人。胡万林当场说,这是属于正常现象,上次有几个学生也这样。

  几小时后,云旭阳经抢救无效死亡。

  新安县公安局的鉴定意见通知书显示,该局对云旭阳死因的鉴定意见是“云旭阳符合饮用含芒硝(类)的液体后引起恶心、呕吐等,合并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导致机体脱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急性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而死亡的征象”。

  22岁针灸医师

  云旭阳因痴迷中医退学拜师,没有医师执业资格,却开理疗馆为村民针灸

  在迷信胡万林及其“疗法”前,云旭阳曾痴迷于中医。

  2011年下半年的一天,郑州中医孟华伟的医馆里来了一名20来岁的患者,自称患有腰腿疼,想针灸除病。

  在孟华伟为其针灸治疗后,对方坚持要拜孟华伟为师,并称此前的“腰腿疼”,是在试探孟的本事。

  孟华伟拒绝了对方两三次,“他急得都快掉泪了”。孟华伟最终收下这个学生。

  这个青年正是云旭阳,当时在郑州一所高校读大三。成了孟华伟学生后,云旭阳放弃了大学毕业证。云旭阳的父亲云文超听儿子说,他打定主意,以后要吃中医这碗饭,毕业证也就没了意义。

  在孟华伟的记忆里,云旭阳十分好学,胆子也够大。学习了不到一个月,云旭阳就敢往自己身上扎针,这是很多中医都不愿做的事。

  云旭阳酷爱读《黄帝内经》。今年1月,云旭阳在网络空间里写道,“这个世界上真正让我抱着哭的书好像只有黄帝内经这一本书”。

  学习之初,孟华伟给云旭阳立了规矩:在医馆,云旭阳只能跟着老师观摩,不能给病人扎针。云旭阳非医学专业学生,没有医师资格,因此学医只能给家人调理身体,不能行医。

  直到云旭阳死后,孟华伟才知道,云旭阳在他的医馆学习了几个月后,就模仿他当上了医生。

  去年7、8月,云旭阳在老家附近一个几千人口的村子开了家康复理疗馆。22岁的云旭阳成了“主治医师”。

  在云庄村,云家的街坊四邻都成为受益者,庄稼人常年劳作患下腰腿疼,经云旭阳针灸后,有些人确实感受到了疗效。云旭阳还治好了他父亲和奶奶的腰疼,医好了小学老师的牙疼。

  令云家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一名患者大老远跑到家里来求医。云旭阳免费为其医好病。在云旭阳的卧室里,至今摆放着两面锦旗。

  理疗馆生意不错,最初两个月,每月收入3000余元。云旭阳拿这些钱买了台电脑。

  拜师网络名医

  “网络名医”传授针灸,被指传播封建迷信,引云旭阳走邪路

  云旭阳“行医”之初,孟华伟时常会接到云旭阳的电话,说正在为他的婶子、大娘治疗,请教一些方法。慢慢的,云旭阳的电话越来越少了,最后两人就不再联系了。

  云文超看到,儿子在家时,就看医学的书,还时常在自己身上扎针。一有空就坐在电脑前看中医视频。云旭阳的QQ上,好友中有上百名同行,加了十几个中医群。

  今年年初,云旭阳坐上了前往湖南的火车,他要去拜一位“中医名师”,学习另一种针灸术。云旭阳的这位老师名叫陈永康,今年58岁,湖南长沙人。

  云旭阳告诉父亲,在别人推荐下,他在网上看了些陈永康的视频,觉得对方很有水平,便慕名前往。

  这次学艺,连去带回一共4天,实际学习也就两天。云旭阳回家时,带回了一套长得吓人的针。这针比普通的针灸针粗好几倍,针苗子有10多厘米。

  云旭阳在网上的交友圈涉及几十个群,有几千人。这里面有中医,有病人,也有爱好者。

  陈永康说,“这里面如果有人学到了好的技术,就会推荐给别人。也可能这个掌握技术的人就当了老师,教给别人,每个人都是老师”。

  按照陈永康自己描述,他在寺庙里学过素菜,开过车,当过维修工,自学过中医。懂些佛、道知识,练过功法。但他并没有当过医生,也没给别人看过病。

  陈永康的这套针法,是他花了将近3万元钱向一个重庆中医学来的。陈的师傅据其自称是自己潜心研究《黄帝内经》,发明了这套针法。

  今年初,云旭阳成了陈永康30余名弟子之一。云旭阳称陈永康为师傅,称其他学员为师兄弟。

  云文超认为,是陈永康把儿子带入了邪路,最终导致了云旭阳死亡。陈给云旭阳灌输了很多迷信的思想和书籍,云旭阳后来参与的已经不再是中医,而是迷信。

  在云家,一张便签上,开头即写着“熟读而精灵自启,深思而神鬼可通”。云文超说,这是云旭阳从陈永康家带回来的。

  陈永康则反对这个说法。他坚持称,只是教给云旭阳针法和如何磨针。

  错误的预测

  云旭阳开始相信迷信,修炼功法,并偏执认为自己有预测未来的能力

  学了新针法后,云旭阳理疗馆生意也变得萧条了。

  找云旭阳治疗的人越来越少,后来就没人就诊。有人看了又粗又长的针灸针,吓得不敢扎。云旭阳的两个姨被大针扎过,说针眼疼了好几天。云旭阳的母亲说,儿子坚持只用大针,不用小针。

  云旭阳也不再行医上花费心思了。云文超见到儿子经常呆在家里看书、上网,他担心孩子是不是“走火入魔”,为此还专门找儿子谈过这事,但云旭阳说不会有事。

  今年8月19日,在与师傅陈永康的聊天时,对方给云旭阳传了一份《禅门丹法真口诀》。云旭阳称修炼后能看到一幕幕朦胧的图像。

  云旭阳还练习“闭眼识字”。“刚开始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慢慢消失,最后什么也看不到,出现一块大石头,2秒,瞬间消失。”

  对此,陈永康夸云旭阳,“(修炼)已经很不错了”。

  云家的一位亲属称,云旭阳曾称预见这位亲戚赌钱会赢,结果他真的赢了钱。这位亲戚认为,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但云旭阳会认为是自己“预见未来”。

  其实,早在一年前,云旭阳就认为自己有超能力。当时一位病人找到孟华伟时,他有不祥的预感,结果孟与此病人真的发生了争执。云旭阳也将这归结为“人有预测未来的能力”。

  8月14日,云旭阳接连发了3篇“预测未来”的帖子。其中,预测到他未来几年的医术会进步很快,“可谓飞速地上升”。

  半个月后,带着对医术“飞速上升”的憧憬,云旭阳来到了胡万林的学习班,并死在“学习”过程中。

相关报道:

“神医”胡万林出狱操旧业致死大学生

.END

Saturday 26 October 2013

没有记忆的人,只能产生恶 - 阿列克西耶维奇

“没有记忆的人,只能产生恶” 2013-10-19 02:30:46  新京报 

《锌皮娃娃兵》

作者:阿列克西耶维奇

译者:乌兰汗(即高莽/田大畏)
版本:昆仑出版社 1999年1月


《战争中没有女性》

作者:[苏]阿列克茜叶维契(即阿列克西耶维奇)

译者:吕宁思

版本:昆仑出版社 1985年9月

  在诺奖公布的前几天,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西耶维奇这个名字突然进入了人们视野,这个定居在欧洲的白俄罗斯纪实作家在诺奖公布前两三天中,在立博和Unibet两个赌博公司的赔率表上的排位迅速蹿升,并全部跻身至前三位。一方面人们纷纷打听着这个阿列克西耶维奇到底是何方神圣,一方面人们也猜测着诺奖的名单上会不会又一次出现对中国文学界来说很陌生的名字。后来的结果我们现在当然已经知晓,如今门罗获奖已逾一周,也许是时候可以回过头试着去多了解一下这位白俄罗斯女记者了。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西耶维奇

  (Svetlana Alexievich):白俄罗斯女作家。1948年出生于苏克兰,后移居白俄罗斯。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

  重要作品包括讲述卫国战争中女性命运的《战争中没有女性》,有关阿富汗战争的《锌皮娃娃兵》等。曾获多项欧洲书业大奖,为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热门人选之一。

  早期作品关注战争中的女性和儿童

  战争中的苏联妇女和男人一样,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有时候要背负比自己体重重一倍的伤员。战争结束后,很多妇女变得严峻和冷酷。

  翻译家高莽还记得1989年初冬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他和阿列克西耶维奇见面的场景。“她衣着朴素、发型简单,略带忧思的面颊上闪耀着一对灰色的眼睛。”在那次会议上,阿列克西耶维奇讲述了自己是怎样在新闻系毕业后当上记者,又是怎样与白俄罗斯作家阿达莫维奇结识并以他为师从新闻界进入文学界。

  阿列克西耶维奇接着讲起了她那本《战争中没有女性》一书的写作过程,4年200多个城镇与农村,她采访了500多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女性,记录下她们的谈话。她说战争中的苏联妇女和男人一样,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有时候要背负比自己体重重一倍的伤员。战争结束后,很多妇女变得严峻和冷酷。在讲述自己的写作过程时,阿列克西耶维奇用了“文献文学”这样的词汇描绘自己的写作。“她讲话谦虚、稳重,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句话都似乎在她心中经过掂量。”高莽称。

  “我从前线回来时才21岁,已经是个白毛女了。我一只耳朵被震聋了,每当半夜里听到附近矿井开采爆破的声音,我就会从床上爬起来发疯地往外跑……”这是其中一个参加战争的女性的回忆。

  在苏联,同样写战争题材的作品更多的是把战争里的同胞们塑造成英雄,而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文字里体现的则是战争对生命的摧残以及军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战争中没有女性》完成于1984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在关注了战争中的女性后,阿列克西耶维奇把目光投向战争里的儿童,上百人回忆自己儿童时期经历的那场战争。

  “我们就这样生活了几天。村子里的一些人已经奄奄一息,有躺着的、有吊着的,我们倒不害怕,因为这些人我们都熟悉。后来我们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女人,我们就哭了起来:我们要和您在一块儿生活,我们自己感到太可怕了。”

  “‘你们赶快集合把你们的强盗埋起来!’我们就来到了那个地方,我们的人在坑里游动着,那里已经是个水井,而不是坟墓了。我们拿起铁锹,一边埋一边哭。而他们说:‘谁哭,我们就枪毙了他。给我笑……’我只好弯下腰,那个发号施令的人发现后,就仔细看我的脸,看我是哭呢,还是笑呢。”

  这些片段出自阿列克西耶维奇1985年出版的《最后的见证人》一书。有些人会觉得好奇,为什么她会把这么多的视角投注在战争身上,因为她并非战争的亲历者。但战争离她并不遥远,她有11个亲戚在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丧生,她的外公死在布达佩斯城下,她的祖母在游击队遭封锁时,由于饥饿和伤寒去世,她有两家远亲同他们的孩子被法西斯烧死在窝棚……这些境遇让这个当时在文坛上毫无名气的新人拎着录音机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战争亲历者。她曾经说,没有记忆的人,只能产生恶。

  《锌皮娃娃兵》揭露人间道德的原因

  在多年的写作过程里,她一次次地被告上法庭,因为太多人习惯从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不愿面对所谓的真相。

  1990年底,高莽在苏联《民族友谊》杂志第7期读到了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新作《锌皮娃娃兵》。这一次她把视角对准的是阿富汗战争,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直到1989年2月苏联军队才全部撤出阿富汗。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比卫国战争多一倍,死亡人数上万,主要是一些20岁左右的青年。在读到这部作品时,高莽说自己心潮翻滚,久久不能平静。

  “如果说,阿列克西耶维奇前两部作品描绘的既有血淋淋的悲惨遭遇也有壮丽的理想和胜利场面,那么从这部作品开始,她走上另一条道路,着力揭露人间的道德原因。

  《锌皮娃娃兵》采访的是经历这场战争不同的人,有战场上的医生、护士,也有在战争中失去儿子和丈夫的母亲和妻子,也有幸存者。作家们卸下了很多昔日英雄的光环,比如她会写道有些娃娃兵为了排遣恐惧,就吸毒麻醉自己后疯狂杀人。“她揭示了苏联部队的内幕,官兵上下的心态和他们在阿富汗的令人发指的行径。”高莽说。

  而她的这些记录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比如那些已经战亡的士兵们的母亲,她们觉得受到侮辱而将阿列克西耶维奇告上法庭。在多年的写作过程里,她一次次地被告上法庭,因为太多人习惯从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不愿面对所谓的真相。“她在探索一种真实,同时也可以看出她的立场——反对杀人,反对战争,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战争。她在说明战争就是杀人,军人就是杀人工具。”高莽随后也成为这本书的中文译者之一

  “美鹿”中寻找幸福与爱

  事实、信息并不是全部。它们向我们揭示了什么?我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恢复情感的时候了。理智没有给我们带来答案。科学或者爱能否拯救世界呢?我也并不知道……”

  除了这三部写战争的纪实作品外,阿列克西耶维奇还创作了《被死亡迷惑的人们》和《切尔诺贝利的祈祷》两本和灾难有关的纪实作品,前者是关于政治灾难,后者是生态灾难。随后在她的第6部纪实作品《永恒狩猎的美鹿》里她开始探讨爱情,作家追寻人类生存奥秘,去解密人类的爱情。

  “我总是在问:幸福的人们在哪里?什么时候我将能够看见幸福而不是因不幸震惊的人们呢?”在谈论这本书的时候作家如是说。阿列克西耶维奇在这次采访中也谈到,她总是在事情发生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写作,比如《战争中没有女性》是写于卫国战争胜利后40年,在已经出版了几千本关于战争的书之后。而切尔诺贝利惨剧她也是在15年后才开始写。“事实、信息并不是全部。它们向我们揭示了什么?我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恢复情感的时候了。理智没有给我们带来答案。科学或者爱能否拯救世界呢?我也并不知道……”

  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努力也获得了很多评奖委员会的认可,她相继获得了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以及今年的德国书业奖等。

  高莽认为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文字有典型的女性特点,写出了很多男性作家感受不到的内容。同时她总结了一段苏联的历史,用另外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不像《联共党史》,那么厚,都是吹捧斯大林,后来又吹捧赫鲁晓夫。她是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整个苏联的过程。虽然是一个一个事件,但这些事件都是大事件。

  在1989年那次会面后,阿列克西耶维奇和高莽还保持了一段时间的通信,有时候她会从欧洲给高莽寄来明信片,卡片上印着她住的房子的照片,也有时候是写来的满满两页的信,讲述自己最新的创作,也有时候是寄来新书的签名本。

  高莽很想看那本讲爱情的《永恒狩猎的美鹿》,但他一直没机会得到这本书。有记者问阿列克西耶维奇,爱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她回答说,“只有爱……当你处于微风吹拂的波浪上,你就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无论今后在生活中你发生什么事情,甚至是战争。我曾问一个参加过战争的妇女,在战争中什么是最可怕的?她说,‘最可怕的是在战斗结束后,我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必须在战场上搜寻那些生还者。我走着、看着,那么多年轻的小伙子平躺在那里,甚至分不清是苏联人还是德国人,所有的人都那么年轻、漂亮,要知道,他们才20岁。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忘记,在青嫩的麦田上躺着一个死亡的德国青年,他睁着双眼仰望蓝天。’这,也与爱有关。”

  采写/新京报记者 姜妍




我们需要怎样的归国留学生 - 蒋海华 新京报  2013-10-25 14:12:41  

http://www.bjnews.com.cn/ads/2013/10/25/289275.html

   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年会(Australia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是一个每年一次举办的国际教育界盛会,有IDP教育集团主办。今年的会议于10月8日至10月11日在堪培拉举办,来自各个国家的大约1000多名教育领域的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有很多主题涉及到了国际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今天想谈谈的却是这个会议所选取的主题:Global Imperatives- Local Realities. 如果一定要意译过来,似是“(教育)符合国际化人才需求以及(胜任)本地环境的挑战”。自从我从健康领域转到教育行业后,身边的很多朋友常常会提出诸如:让孩子选择留学到底有些什么好处和风险,归国后就业竞争力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我在过去常常难以用简要的方式去概括国际教育或者留学需要实现的要素。看到AIEC大会主题后,我觉得答案有了:Global Imperatives, Local Realities就是对留学生最重要的培养方向。也是将来企业雇佣一名归国留学生最关心的其素质问题

  (* 有关对于Global Imperatives, Local Realities的主题含义,可以建议参考AIEC大会网址上的解释,定义理解会更加清晰:http://www.aiec.idp.com/program-1/conference_theme.aspx)

  Global Imperatives 符合国际化人才需求

  没有一种统一的标准来定义什么是“国际化人才”。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有很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化人才”不一定只有通过留学才能培养,在学术领域,或者商业领域经常性获得机会接触其他国家的同业,并且在充分交流中学习和吸收其它国家同业的知识和行为方式,或者在一定的时期内获得在国外工作和学习的机会都能够提供“国际化”的机会。留学显然是最重要的获得“国际化”素养的一条途径。不过问题来了,留学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国际化

  “考试型技能”不能反映真实的“工作胜任度”

  为什么说留学并不能保证学生获得“国际化”?问题在于国外大学通过累计学分最终获得毕业资格的机制,并不能完全反映该学生的综合沟通和研究能力,或者说在企业中的生存发展能力。尤其不能反映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中国当前的教育机制下,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过程,其实更多地是在学习“如何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基于这个“最高目标”下所衍生出来的学习方法,自然是重“形式”和“标准答案”,轻“参与”、“表达”和“研究”。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教育,我们深知常常会产生某些“投机取巧”的“考试型技能”及其衍生品(例如,把某些以前的考题拿来套用一些,背诵一下)。当我们那些一身“考试型”武功的学生进入英美大学殿堂时,发现在那里有时候没有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大量阅读和小组交流,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以“合宜”的方式表达出来。此时留学生本人选取的方式就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适应新的学习文化,也将最终决定该留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被企业所认可:如果留学生选择的方式仍然是他们以往所惯用的找标准答案,也不真正做出足够的阅读,和小组作深入的讨论和辩论。他们或许仍然可以通过“取巧”的方式提交作业甚至获得通过(我听说有些中国留学生干脆上网查询教授布置书籍的中文版摘要,然后以中文版去查阅),但是海外学习的本质却没有学到。他们将来如果在企业中被赋予某种独立研究的任务时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Problem Solving Skill) 就将显得不足。

  语言运用的“硬件”和“软件”都重要

  企业对于国际化人才最基本的期望,就是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这个能力的硬件是语言,对于大多数情况来说可以说是英语的运用能力。而我们知道各种英语测试,例如雅思1的考试成绩往往仅代表其在该种考试形式下的准确度和词汇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在英语环境下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实际到达留学目的国之后,还有相当的时间需要适应当地人的语速,并且通过提升自己的语言熟练度和表达的广度来提升自己的语速。也只有具备相应的表达广度和语速才能有效地参与以当地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小组。中国留学生在这个方面是一个短板,很多学生往往因为语言的运用能力不足而产生表达的自信心不足,进而只能更多地“混”在由本国学生组成的边缘群体中。这个现象在目前国际学生比例较高的地区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注意。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剧增,那种归国之后被发现英语也不怎么样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多了。

  我在多年的工作中,确实也面试过不少海外归国的留学生候选人。我对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关注的主要是三个要素: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准确性,以及语速。其中尤其是语速,因为我觉得有较好的语速的人,才能够在以英语为主导语言的沟通环境下,更好地融入讨论和辩论中。这一点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环境下,是很容易理解的。当一群讲上海方言的同事在热烈地以上海话交谈时,另一个会讲些上海话的同事也可以参与,但是如果他的上海话表达语速难以达到其他上海同事的语速时,交谈往往很难长时间进行。这个时候会出现“照顾现象”:就是大家不自觉地把主题讲的简单些,或者把交谈的语言一致改为普通话,让这个话题能够继续下去。但是,这个“照顾现象”在国外的学习环境下很难发生,因此发生的反而是“退缩”现象:即语言使用不好的人,走到了一起,最后语言能力离开其他人的水平更加远。只有在招聘甄别过程中,留学生候选人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在英语使用中的上述三个要素,企业才能够指望他们能够有“更好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如果该留学生的英语表达,仅仅只是“有效表达自己和有效回答问题”,那么企业管理者会觉得这样的候选人和当地毕业生没有任何语言优势。(因为今天的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有大量英语能力很强的)

  过去我们谈候留学生的能力,较多谈的是他们的英语怎么样,而较少谈到他们采用的沟通方式是否“国际化”这个“软件”问题。如果我们把英语语言本身(词汇,语法)作为“硬件”,那么留学生在英语环境下还应该学到一个重要“软件”,就是“合宜的沟通和表达方式”。

  “合宜的沟通和表达方式”简单地讲就是谈吐间能否体现出“有礼有节”的教养。表达自己观点时,是否能够充分考虑别人的立场和感受,以恰当而非突兀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判断和看法;在辩论中大家观点不一致时,能够有足够的包容心,并且用适当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且能够让他人接受。企业管理者如果决定聘用留学生候选人,通常的一个默认期望值是“我希望你在留学环境下,已经学会如何以合宜的沟通和表达来处理人际问题。当我委任你参与和海外客户或海外同事来访的事务中时,你应该会比本地候选人更好地沟通处理,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客户或同事觉得他们被更妥善接待”。注意我在这段描述中多处用到的“更”---- 这就是对留学生我特别要说的现实:如果你没有比本地毕业生“更”好?企业为什么要认可你的留学经历呢?很多留学毕业生回国之后碰到了找工作困难的问题,或者找到了工作但是感觉自己的薪资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那就要要自问了,你有没有那些“更”?

  你需要比本地学生“更”出色

  当留学生候选人在“国际化”方面实际没有比本地留学生“更”出色时,他们仍然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只是那时他们需要和本地毕业生候选人在同一平台竞争,那靠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下面要谈的内容。

  Local Realities 胜任本地环境的挑战

  其实各家企业在招聘空缺职位时,很少会有特定的情况希望“我要找个留学生”。更普遍的情况是“我想找个能够被信任,有相应经验,有成功经历和发展潜力的人”。中国在很多行业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型市场,无论是工业领域,健康医疗,零售还是教育服务行业。大型市场的规模结合中国地缘辽阔,立法相对不太成熟,各地市场环境差异大的特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商业环境。 企业对各种人才都有一些最基本的素质需求,尤其是希望聘用进来的人才能够了解市场的复杂度,了解不同情况下的行事方式,并且能够适应工作压力,能够执行交付的任务。简单一句话:一个了解当地情况的并且能够被信任并且成事的人。

  诚信,努力,坚韧和善良是通用素质

  要成为一个“一个了解当地情况的并且能够被信任的人”,一定需要留学吗?显然不一定。而且表面看来留学的时间段如果较长,可能甚至对于“了解当地情况”会有负面作用,因为过长时间离开本国的留学生脱离中国情况太久了。我在工作中确实也碰到过在海外生活很长时间后回国的中国籍经理,他们对于中国的很多方面其实已经不太了解,这个造成在日常工作和沟通中,他们的这种脱节感成了一定程度的弱势。因此,对于准留学生和已经留学的学生,应该要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心理定位:要在将来有好的工作竞争力,首先应该使自己具备适用于各种人才的通用素质:诚信,努力,坚韧和善良。这些是Local Realities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应该把留学过程视同为一个大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中,去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并且获得足够的“国际化”能力。

  对于目前正在考虑为孩子做留学计划的父母我也特别需要提醒:如果孩子的问题是在诚信,努力,坚韧和善良方面,那么留学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需要在更早的时候完成。如果你已经处在一个不是“更早”的时期中,而且似乎只有留学这一条路了(例如:高考不利后考虑留学),那么我认为你们还有最后一次机会:那就是不要再纠结于是不是能送孩子去读名校了!而是花多一点的时间为孩子找一个适合他的学习的环境,找一个他们能够去学习的“国际化”的软素质的地方。我的一位同事选择送她女儿去读美国一所文理学院(Liberal Arts)而不是排名学校,我认为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我相信事实也会证明,这样的孩子回来,他们接触的海外文化要真实深刻的多。如果我们把一个在“诚信,努力,坚韧,善良”方面出问题的,不能完成他们责任和任务的孩子送去了某一所海外名校,你认为他们能完成这个大任务的几率有多高?我甚至觉得有些情况下把他们送去农村体验辛苦,并且学会为自己的生活和将来负责可能比送他们去留学更好。

  我的一些家长朋友常常会讨论,“我应该早点送孩子出去留学,还是晚点”。似乎早点晚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我的个人观点比较鲜明:低龄留学适合的定位是将来在海外发展:融入比较早,海外适应的几率较高,也就是Global Imperative素质会比较高,但是脱离中国的几率也较高,Local Reality方面就比较弱了;高中以后去留学回国发展的融入性更好些,因为在高中前,孩子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充分了解中国社会,和社会的行事方式,并且形成一定的人身观。中国社会常说的人脉也在这个时期会形成一定的基础。是否在高中时期留学,只能说因人而异,视学生的成熟度而定。

  给准留学生和家长的一些建议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无论是在IDP的授权伙伴的咨询中心2还是在我个人生活中,国际化教育包括留学,已经是很多家长朋友的一个选择。如何降低这个选择的风险,提高孩子的成功几率是令朋友们和我本人很纠结的一个问题。我在上面谈到了很多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和社会对留学生素质的期望。因此留学生和家长需要去思考一下,如何让孩子在留学前和留学后建立和具备满足这些期望的素质。概括来说是:在留学前学会做人,在留学中学会“国际化”能力,在留学后来实践证明自己。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给同学们的建议:

  留学最大的作用之一是熟练掌握第二语言,因此创造一切机会去练习,去使用,去体会,去观察。你去留学不是为了和本国同学凑在一起用中文聊天的;

  除了会讲第二语言,你还需要学习如何以合宜的方式去沟通和表达。软技能更能体现出你的修养和素质。这一点有经验的面试官在短短的面试沟通中就能观察到。软技能将决定你是否被录用。你最好假设面试官都是有经验的;

  留学可以避开高考,但你不可能因为去留学而回避“努力学习”的要求。相反,你需要更努力。因为如果你不比你的国内毕业生的竞争对手“更”出色的话,管理者为什么要聘用你?

  你需要“更”努力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你的父母为你付出了“更”多

  给家长朋友的建议:

  高考压力下形成的当前教育体制有很多被诟病的地方,在有条件的时候,你确实有权也有理由选择避开这条路。但是在任何教育体制下,让孩子学会做人的环境条件是具备的。诚信,努力,坚韧和善良,是你在送孩子留学前需要完成建设的,不论是留学美国还是留学澳大利亚;

  鼓励孩子自己做计划,自己参与他的人生规划包括留学计划。不要一切都由你或者中介机构代劳;

  提前离开国内高考体系,就“育人”的角度来说,风险并不大至少可控;但是提前离开中国环境就需要慎重评估,记住:Local Realities!

  获得海外高等院校的录取,和从那里毕业是两码事,一定要让你的孩子在去留学前立下目标和计划:去学什么,以及如何学。你已经没有必要参与对你孩子的辅导了,你更不能代替你的孩子去学习,但是你有权要求你的孩子定期汇报他/她的学习进度;

  如果你真心想让你的孩子将来有个好工作,被大公司认可。那么记住他是否能够努力做事以及学会“国际化”技能是关键。企业将不会简单以留学学历录用你的孩子。通用素质才是核心,有时候送去农村更解决问题的本质;

  多鼓励孩子参与当地社会活动,多给你的孩子祝福。

  风险提示:不论你送孩子去留学美国,留学英国还是留学澳大利亚。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社会和企业雇主对于留学生素质的看法,那么你有很高的风险花上百万元的教育费,而孩子回来后还是没有竞争力。为了避免这个风险,始终记住企业管理者需要的人才要求:一个了解当地情况并且能够被信任且能成事的人。你自己和你的孩子都需要不断警醒地记住这个下面这个冷酷的问题(The Harsh Question):

  “我为什么要录用你?”

  好消息是,留学毕竟提供了孩子多一种努力的机会。问题是他们做好了努力的准备吗?

  愿上帝祝福每一个充满爱心的家长以及他们的孩子!

  IDP教育集团北亚区董事总监 蒋海华

  2013年10月于堪培拉

  注释:

  1. 雅思以及其英文缩写IELTS为英国文化协会、IDP教育集团以及剑桥大学所共同管理的最具权威性的国际英语水平测试系统。可以从下列链接了解:www.chinaielts.org

  2. IDP教育集团在中国区有多处授权为学生提供咨询的服务点,可以从下面链接了解详情:www.idp.cn



公务员薪酬福利公开是大势所趋 2013-10-26 02:30:06  新京报    ■ 社论

  公务员薪酬福利信息是现成的,公开不存在太多技术障碍,现在需要是将财政预算的编制方式变一变,将公务员薪酬福利开支单列,便于民众查询和监督。

  有媒体根据广州市近日公布的市直政府组成部门2012年度财政决算报告,测算了“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两项会计科目下广州市公务员的薪酬,发现在编公务员人均工资+补助约为17.51万元,是当地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收入的2.79倍(据《南方日报》)。

  我国私营单位工资水平比非私营单位低,广州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显然比社会平均水平高更多。不过,由于公务员工资存在中央与地方、地区与地区的差别,总体而言,公务员工资水平与社会的差异,并没有许多人想象中的大,真正的差距在于隐性福利待遇、社保等。

  长期以来,由于公务员薪酬福利信息不公开,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传言和猜测,由此难免带来一些夸大。其实,杜绝这些传言和猜测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逐步公开公务员工资及福利待遇。

  公务员的薪酬福利来自财政预算,来自于全体纳税人,本着对纳税人的负责与尊重,公务员的薪酬福利理应让人看得明明白白。公务员薪酬福利的公开是现代政治伦理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文明大势所趋。例如在我国香港,每种公务员职位的薪酬待遇,都非常透明,让人一目了然。

  现在,有的地方可根据公开的预算信息分析测算公务员平均年收入水平,以善意的眼光察之,这本身就是公务员工资公开的一个实际步骤。“总盘子”公开了,人均水平有了,接下来就是把公开的进程推进到每种公务员职位名下。

  公务员薪酬福利信息是现成的,公开不存在太多技术障碍,现在需要是将财政预算的编制方式变一变,将公务员薪酬福利开支单列,便于民众查询和监督。这一点,一些地方的三公消费公开已经做到了,公务员薪酬福利没理由做不到。

  公务员薪酬福利的公开,是一种变革,这种变革的第一步,是使公众知情,构成对公务员工资待遇的监督;第二步,是根据公开的信息,找出公务员薪酬福利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形成改革的共识和行动。

  这样的改革,包括厘清公务员薪酬福利项目,减少乃至取消各种隐性福利待遇;对于一些地方、部门薪酬福利过高,一些地方、部门薪酬福利偏低的现象,进行改革,弭平其中的不合理差距;建立公务员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公务员薪酬福利的合理水平;推进社保双轨制的改革,实现养老公平,等等。

  对于公务员薪酬福利问题,政府有改革的内在要求,民间有改革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从公开公务员工资做起,无疑是一种务实而有智慧的改革策略。




中国逾150万人出国留学未归 新华社 东方早报 发表于2013-10-25 07:19

http://www.dfdaily.com/html/33/2013/10/25/1081617.shtml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归国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

■ 留学回国者仅109万

■ 流失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

■ 科学工程领域滞留率近九成

  ● 回来的人不少是依靠家长出资到国外读书的一般性人员,真正有专长甚至在国外拿到专利的高端人才回归的并不多,甚至有加剧流失的趋势。

  ● 用大量的国家力量完成基础教育后培养出的“毛坯人才”,轻而易举地就被别的国家大量挖走并在成才后为他国服务。


  据新华社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归国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然而,这背后有两个人才“赤字”数字似乎更值得人们关注:

  截至2012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64万,留学回国人员仅为109万人——出、归“赤字”超过了150万人;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从不到12万增加到了接近40万,而同期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人数从不到8万增加到了不到33万——留学“逆差”每年都接近或超过4万人,最高已接近7万人。

高端人才回归的不多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攀升以及欧美地区经济的持续低迷,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的人数显著增加,尤其以最近5年最为明显。

  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归国留学人员仅为6.93万,到2009年就急剧突破10万达到了10.83万,随后几年更是以近40%的增速提高,2010年为13.48万、2011年为18.62万、2012年为27.29万。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归国留学人员显著增加,但应看到“量”与“质”的区别,回来的人中占不小比例的都是近年来依靠家长出资到国外读书的一般性人员,他们很难说做到了学有所长更遑论是“人才”了,真正有专长甚至在国外拿到专利的高端人才回归的并不多,甚至有加剧流失的趋势。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曾表示,虽然中国已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第一人力资源大国,但目前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认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国潮”中基本以知识精英构成的公派留学和自费留学人员目前回归的太少,而新一代以技术和资产为依托的出国人员还在大量流失。

  “在世界高科技产业中心硅谷,软件公司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中有35%是华人。”王辉耀说。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总数字显示有100多万留学人员回国,但150万滞留未归的“人才赤字”更令人忧虑。

高考状元六成留学

  1950年,新中国接收了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此后由于冷战和国家国力、影响力偏弱等原因,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来华的外国留学生一直不多。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逐渐强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生活,每年都在以数万人的规模增长,从2003年不到7.8万人猛增到2011年的29.2万。到了2012年,我国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28768人,来华留学生总数、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等4项均创新高。

  然而,伴随着来华留学热的,是我国依旧高涨的“出国潮”。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高中毕业生中选择到国外读大学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中不乏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中国校友会网不久前发布的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他们大多数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

  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近12万人,此后逐年攀升,2011年突破30万达到34万,2012年达到创纪录的近40万。

  分析人士指出,从出国留学和接收留学的统计数字看,我国其实一直处于“逆差”的被动局面,2012年最高“逆差”达到了近7万人,而同期美国一直保持“顺差”在二三十万人以上,“这其实就意味着,我国用大量的国家力量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培养出的‘毛坯人才’,轻而易举地就被别的国家廉价地大量挖走并在成才后主要为他国服务,而我们较少在这方面直接获利,更何况我们目前的政策并没有为国外的尖子人才来华留学后留下创业、工作创造最佳条件。”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发达国家在培养人才等方面存在既有优势,这必然吸引智力资源向其流动,“我们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引进注重“给钱给房”

  分析人士认为,持续的人才“赤字”导致的人才流失、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流失将会对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产生影响,创新乏力是其中一个体现。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2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仅排在141个国家中的第34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近年来也加大了“引智”的力度,比如推行“千人计划”、在各地建设针对归国留学生的创业园、加强引进外国专家的工作等。

  王辉耀说:“我觉得中国政府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决心是很大的,无论是‘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还是‘外国专家千人计划’、建立人才特区,这一系列的计划,包括最近还要出台万人计划,这是一个中国特色但对于吸引人才的确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

  但同时有专家认为,这些以政府为主体的引进计划尚存改进空间。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说,我国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中注重“给钱给房”等物质条件,而忽视在创业环境配套方面和科研体制方面的改进。

录入编辑:李琪




退卡难:城市的微创伤口 2013-10-26 02:30:25  新京报

  迄今为止,我们“退卡难”报道已持续了7个整版。期间我数次犹豫,我怀疑,在每天的88个版面里,它是否会因老生常谈而成为最乏味的那个。

  因为“退卡难”并不新鲜。

  幸好我们更坚持些。更庆幸的是,我意外发现这个微创伤口的内部,正汹涌着我们热切讨论的一贯命题,足以成为对城市所有牢骚的标准注解。

  痼疾背后的永恒论题

  这次报道的根本目的还是把一个微小复杂的话题说清楚。北京退卡难,究竟难在哪儿?

  显而易见的答案是,退卡点太少。香港与台北,早已在地铁线路实现了退卡点的“全面覆盖”,而北京的69个退卡网点中,地铁退卡点只有26个,仅占全部车站的10%。相应的是,几乎所有的地铁站窗口都可以办卡。

  那么,为什么办卡的地方却没办法退卡?

  媒体与网民喋喋不休,而回答需要先厘清概念。退卡业务,是由一卡通公司提供的,公交与地铁的退卡点只是双方合作的结果。

  继续追问,为什么一卡通不与公交地铁深入合作,在办卡点实现退卡呢?

  这才是真命题。借由这个追问,我们才得以管窥浩大城市肌理下的深层创伤。

  新京报记者杨万国当时所发微博,其实并未厘清概念,但不经意间摇晃了答案本身。“退卡”不是地铁“漂亮姑娘”的本职工作,而是为一卡通“代办”,所以才“冷脸相对”。

  在采访中,有一卡通工作人员向我诉苦,称和地铁公交谈判很难。可以理解,退卡业务复杂且多涉纠纷,既是代办,地铁就没理由当雷锋。

  恰在此时,我发现了2011年国资委针对一卡通资金问题对公众的一份回复。

  回复称,地铁和公交是一卡通公司的最大客户,一卡通公司的收入是“客户每笔刷卡行为的手续费”,但公交和地铁运营公司“作为公益性企业无力向一卡通公司支付结算费”。因此,市财政局不得不向一卡通公司提供补贴,以维持一卡通公司的正常运营。

  答案可能就埋在这个转折里。原本,如果一卡通公司与地铁通过手续费产生市场合作关系,一卡通提供技术服务,增加客户,而地铁支付手续费,双方就极有可能在共谋利益的情况下达成一致,你出技术,我出网点,共同把蛋糕做大。

  但地铁既被定性“公益性企业”,甚至欠债有理,一卡通公司的奶娘就变成了政府。“市场化运作”,要求他们成为交易伙伴,而补贴,又让他们成为向市财政伸手要钱的“二政府部门”。

  两个无法利益均沾的“部门”合作,罅隙丛生是必然结局。

  私底下,我曾继续问自己,如果当初市场化更深入,交给“看不见的手”,这个问题说不定不会存在。但又或许,地铁的“公共属性”仍会导致“市场失灵”,问题还要依靠行政命令来解决?

  让该透明的透明

  一卡通报道尽管“旷日持久”,吸引眼球也获得回应,但我并不满意,因为它还没走到应有的深度和力度。

  跟踪报道的第二天,我和同事杨锋冲进一卡通公司大门,公司工作人员不得不接招。当晚,我们就获得了一卡通方面的解释。

  公司的知情人称,“你们能拿到回应,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很少正面应对媒体”。的确,那几天后跟进的同城媒体,基本都没能拿到像样的回应。

  在第五个整版报道出现后,一卡通公司向所有媒体发布了一份“情况说明”,表示感谢媒体监督,并承诺将在年内将退卡点增至100个。

  当天又有知情人告诉我,因为我们的连续报道,公司领导认为,“老躲着也不是办法”,因此安排人专门负责媒体宣传,向媒体通报情况。

  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在此之前,一卡通公司避在深闺,诸多批评报道都因为没有回应而“断尾”。报道之初,我向各方人马索取公司联系方式无果,对这组报道的前途也惴惴不安。

  没想到,在意外闯进公司获得“初次”后,竟一发不可收拾,让一家深谙藏躲之术的公司,不得不站出来接招。

  第六篇报道后,一卡通公司连夜向所有媒体发放了有关“押金使用情况”的说明稿。“年底增至100个”的承诺仍待验证,但至少现在,我们已经让一个理应透明的公司,辗转腾挪多年后,不得不叉着腰从幕后走到前台。

  让该透明的透明,让常识实现并成为常识,这是新闻报道的价值,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胡涵(新京报社会新闻部记者,10月15日起发表“损毁一卡通退余额 跑两趟等7天”系列报道)

Shared publicly  -  Sep 28, 2013
This post violates our policies; it's visible only to you
EESTEC Workshop 2012 Day 4. EMG - cs.curs.pub.ro
http://fongmcu.blogspot.com/2013/09/eestec-w
EESTEC Workshop 2012 Day 4. EMG - cs.curs.pub.ro
EESTEC Workshop 2012  Day 4. EMG
http://cs.curs.pub.ro/wiki/pm/eestec/1
http://cs.curs.pub.ro/wiki/pm/eestec/2
http://cs.curs.pub.ro/wi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