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何没有拒绝高官的骨气 2013-10-25 09: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证实拥有法学背景的省部级高官、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伴随着政治光环的突然消褪,其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学位与官员身份的暧昧等问题开始显形。从党校干部班的学员到法学博士、名校博士后,官员季建业如此旺盛的“学术追求”,自然引发公众的无限遐想。(《北京青年报》10月22日)
其实不少春风得意的官员们,都拥有非常光鲜的博士帽子。众多985大学都热情地招录了许多高官为在职博士生,并授予他们博士学位。一些高官在入学前就给予或承诺给予大学什么好处,在头戴博士帽、手握博士学位证书后,兑现入学前的承诺。如此,大学和高官各取所需。
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以至于大家司空见惯,觉得不是什么问题。但仔细想想,不能不说这种交易是非常严重的学术腐败。大学,按理说不是贩卖学位文凭的学店。因此,一个人如果过不了博士生入学的关口,就不应该被录取为博士生;如果达不到授予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就不应该被授予博士学位证书。日理万机的许多高官,根本没有时间、精力甚至能力去考博、完成学业和博士毕业论文,但他们获取博士帽却易如反掌。
季建业的官员“学术”之路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履历显示,早在任江苏省昆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时,他就开始了“学术”追求之路。1996年至1998年,季建业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1999年,他正式进入苏州大学法学院,成了一名正式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宪法学。2003年,季建业继续在苏州大学攻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在职博士生,2006年取得博士学位证。同年6月14日,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得平生第一个学术头衔——人大宪政与行政法治中心客座研究员。2011年1月9日,季建业的博士后出站报告顺利通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评审。至此,他就顺利、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看上去“学富五车”的学术型高官。
季建业的“学术”之路绝非个案。权力大肆入侵大学学术领域,由此造成的大学学术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一方面,大学根本没有骨气和勇气拒绝高官的需求,为一己之利匍匐于高官面前,放弃了本应牢牢坚守的学术至上的原则。另一方面,大学办学体制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之外的权力有机可乘,不受限制地入侵这一学术圣地。(胡乐乐)
(责任编辑:陈传发 )
温岭数百医护人员哀悼遇害医生 2013-10-29 02:30:39 新京报
昨日下午,浙江温岭市人民医院广场内,数百名浙江各地医疗系统的医务人员赶来,声援医疗暴力“零容忍”抗议活动。图/东方IC
抗议医闹暴力,遇害医生遗体昨晨被运往殡仪馆;医卫界四大组织联合声明:医疗暴力零容忍
新京报讯 昨晨8点,数百名医护人员聚集在浙江温岭市人民医院广场内,悼念25日遇袭身亡的医生王云杰,并抗议“医闹暴力”。活动在网上得到全国上百家医院的声援。
10月25日上午8点27分,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患者连某某持刀捅伤,当天中午,医生王云杰经抢救无效身亡。
数百医护人员广场哀悼
昨晨8点,温岭市人民医院小广场内,数百医护人员聚集。据参与者谢医生说,来自温岭市人民医院和邻近县市的医护人员举着“抗拒暴力,保障医护人员安全”等标语,抗议近期频发的医生遇袭事件。现场响起“医护无安全,国人无健康”等口号声。
活动得到全国众多医护人员声援。从台州市临海乘车赶到温岭的高医生说:“王医生死在岗位上,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声援王医生,希望社会重视已经被扭曲的医患关系,重视医生的生存环境。”
现场有上百名警察维持秩序。
医生要求保障医护权益
“此次活动希望能给死去的王云杰医生讨个公道,不能随意判定患者有精神病史就掩盖过去。”谢医生说,温岭警方25日发布通告称“连恩青曾因精神疾患在上海入院治疗。”医护人员担心凶手因此逃脱惩罚,要求对所谓精神病的鉴定全程监督。“这两天在门诊,有病患对排队时间过长等问题不满,半开玩笑跟医生说:‘你要担心我犯精神病,小心我用刀捅你。’这让医生感到恐惧。”谢医生说。
昨日,新京报记者从温岭市人民医院宣传处了解到,经死者家属同意,王云杰医生的遗体昨晨6点左右已运往温岭市殡仪馆。
昨日,温岭人民医院宣传科工作人员称,抗议活动是医护人员自发组织的,院方对他们的合理诉求表示理解,但希望保持克制,尽快返回工作岗位。“昨日医院正常运转,大多数医护人员坚守在岗位。”该人士说。
地方政府:依法严惩凶手
据新华社消息,昨日,浙江温岭市委、市政府发布通报称,对医护人员的诉求充分理解,依法严惩“10·25”故意伤害案凶手,全力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目前,“10·25”故意伤害案嫌疑人连某某已被刑拘。
【反应】
医卫界四大组织声明:医疗暴力零容忍
新京报讯 针对温岭杀医事件,昨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卫生法学会联合发表声明,呼吁全医疗行业、全社会动员起来,对“医疗暴力零容忍”。
近年来,中国医疗场所暴力事件不断,医院内流血事件频频发生。据中国医师协会梳理,今年10月17日至27日,仅10天,全国就发生6起患者伤医事件,多位医护人员重伤甚至死亡。
昨天,四大行业社会组织公开发出质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警方曾多次发出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通告要求警方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依法打击侵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和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但为何伤医事件还是一次次发生?到底谁来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行凶者是否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我们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和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四家社会组织在声明中呼吁:医务人员是生命的守护神,对医务人员的伤害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广大患者权益的侵害,全社会都应谴责;公安部门与司法部门应严格履行职责,加大针对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设立医疗场所纠纷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
【事件回放】
疑犯妹妹:哥哥的疑问得不到解答
连某某的妹妹连俏说,哥哥有鼻炎,去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看病。“医生说他是鼻中隔偏曲和鼻窦炎,做了个小手术,一周后出院。”连俏回忆,四五个月后他又抱怨呼吸不畅,睡不着觉。
“又去医院,给他开刀的医生认为手术没问题,CT拍出来也是好的。”连俏说,医生的回答让哥哥难以信服。
“我哥这人很敏感,认为医生在骗他,就找别的医生看,别的医生也说没问题,又拍了好几张CT,结果也是好的。”连俏说,那时起哥哥情绪开始变得暴躁。
“一次我哥跪在医生面前,请求给他治疗,但医生说没法看。”连俏说。
据家人回忆,连某某性情大变,经常砸家里的东西。这期间,连俏陪哥哥去杭州、上海等医院,医生都说鼻子没问题,不需再治疗。
“我们怀疑他精神上出了问题。”连俏说,今年8月,她带哥哥去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他被诊断出有“持久的妄想症障碍”,住院治疗了两个多月,10月15号才出院。
然而,连某某出院仅10天,惨剧发生。
接诊医生:
我真尽力了,为何他不信
事件另一方,给连某某动手术的蔡医生回忆,去年3月连某某因鼻子呼吸不畅来门诊,检查后他认为,主因是鼻中隔偏曲和鼻窦炎,就给他做了手术。“我当医生16年,鼻中隔纠偏的手术很简单,已经很熟练了。”蔡医生说,出院检查时,手术是成功的。
蔡医生说,他曾告诉连某某出院后要来复检,但后来没见到他,直到去年12月,连某某才来找他,说鼻子还是不舒服,认为手术有问题。我给他做了检查,发现鼻子是正常的。CT显示也正常,可他还是不信。
蔡医生回忆,连某某大概找过他四五次,每次都要求继续治疗或手术。“我反复检查觉得没问题,只能和他一遍遍解释。”蔡医生说,对这个病人他是尽了最大努力的,但很遗憾,对方就是不相信他。
“有一次他跪在我面前,当时我特别难受。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建议他去大医院看看。”蔡医生说。
蔡医生说,他沟通时态度还是比较平和客气的,感觉没有不耐心或说过不好听的话。“当时没有意识到他特别敏感,我后来也反思,觉得自己多是只关注了病情,没注意到他的内心感受。” 据新华社
【盘点】
10天6起伤医事件
●10月17日下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发生粗暴打砸事件;
●10月20日上午 辽宁奉天医院患者六刀扎伤医生;
●10月21日上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生被打受重伤;
●10月22日晚
湖北黄冈市中心医院发生伤医事件;
●10月25日上午
浙江温岭患者行刺医生,致1死2伤;
●10月27日
江西南昌第一医院发生护士被歹徒劫持事件。
(以上由中国医师协会盘点)
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萧辉 魏铭言
“英国梦”为何变成“英国病” 2013-10-26 02:30:48 新京报
《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作者:罗志如 厉以宁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3年6月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标志着她治下64年极盛时代结束。然而,此时英国信心满满,以后10多年,它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三大支柱产业(煤炭、纺织、造船)蒸蒸日上,1905—1914年,英国造船业还经历了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时期”。
并不是没有人预言危机,但很少有人倾听,在现代人头脑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保持发展高速度,一切麻烦自然迎刃而解。
“发展优先”的结果是,结构性缺陷恶化成“英国病”,在它的缠绕下,曾统治地球陆地1/4面积的帝国终于分崩离析,被迫交出“第一世界工厂”的地位,直到上世纪70年代,“英国病”仍在困扰着英国。
实现大国崛起,英国用了近150年,从顶峰跌落,只用了26年,其中教训值得后人深思。遗憾的是,国内相关书籍甚少,而罗志如、厉以宁的《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堪称不可多得的佳作。
什么是“英国病”
一般来说,“英国病”有三重含义。
首先,是“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滞胀持续近30年。第二,是社会矛盾重重,集体步入“自我毁灭的民族怀疑悲观情绪”,为平息愤怒,政府背上沉重的高福利包袱。第三,是环境恶化,污染严重。
本书“英国病”定义略有不同,作者们直指病根,认为它在1901—1918年便已发端,1918—1930年开始显露,1930—1945年走向恶化,但直到“二战”后恶果充分显现,且始终无法根治,才引起广泛关注。
换言之,“英国病”不是帝国失败后的并发症,而是帝国失败的原因。盛世阴影下,必有衰败的根苗,可当其盛时,谁会去听逆耳的声音?结果就是当其衰时,必然惊慌失措,令局面不可收拾。
本书作者们倾向于认为,正是由于忽略了“英国病”的发病机理,断症不准,认源为流,导致“二战”后英国政府迟迟未能制度调整,总想靠政策治国得过且过,结果越治越病。
“英国病”的发病机理
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从而告别了旧帝国时期,走入新帝国。
由于失去海外最大的一块殖民地,英国经济遭遇重创,所以新帝国加快扩张步伐,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疆界大大超越历史最高水平,通过贸易,帝国各部分被紧密联系起来。
帝国的优势在于扩大了经济总量,1901—1918年期间,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得到巩固,其生产的2/3铁轨用于出口。各殖民地提供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和市场,英国提供工业品,不平等的交易模式使英国财富迅速增长。
表面看,这是一个有利于英国的秩序,但事实上,系统的不平衡最终将英国拖入陷阱。
首先,为维持帝国运转,每年不得不支出巨额军费。第二,贸易的剪刀差,使殖民地农产品以惊人的低价输入英国,导致本土农业衰落,为进口食品,帝国背上沉重的外汇负担。第三,为倾销工业品,不得不抑制各殖民地发展,引发反抗。第四,由于存在巨大而稳定的海外市场,英国企业的创新冲动被抑制。
表面上,英国是当时第一大工业国,可劳动生产率已明显低于美国和德国。
为什么错过了内燃机革命
英国崛起,靠的是蒸汽机革命。1833年,英国人赖特率先在内燃机原理上实现突破,以后英国人巴尼特又对内燃机设计提出革命性解决方案。但,英国却错过了内燃机革命。
靠科技崛起的英国人为何突然丧失了敏感?原因很简单:企业缺乏资本。
由于贸易不平衡,英国投资者更愿投资海外殖民地,这样回报更大,结果是英国企业兼并严重不足,中小企业遍地,却没有领头羊,搞发明,上新设备,大家实力都不够。
英国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银行系统,也有富人,可谁不想赚快钱?在殖民地连蒙带骗得到的原材料,运到英国就发财,则谁还去想未来呢?
英国乏石油而多煤炭,固然是抑制内燃机发展的一个因素,可德国同样贫油多煤,却能后来居上,说明在扭曲的制度消磨下,此时英国已丧失了雄心。
被迫走上高福利国家之路
英国是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也是最早出现工人运动的国家。在持续不断的抗议下,英国不得不选择高福利的道路,而过高的福利支出让英国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一方面,英国政体决定,政客高谈福利才可能受欢迎,谈增税无疑是政治自杀,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事实上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增加福利。
于是,增加福利变成了一个“剪羊毛”的游戏:政府投入,使财政赤字增加,再增加货币投放来化解赤字。人们确实拿到了政府的补贴,可同时又要应对物价上涨的损失,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然而,只要问题能被暂时掩盖,把戏就会不断重复下去。
一般来说,被迫的高福利总是社会戾气丛集后的产物,英国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因为工业化会取缔社会的多元化,随着英国城市人口超过80%,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如果没有巨大的海外殖民地,生产尚能多元,发达的服务业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而英国不同,它太依赖出口,被套牢在“世界工厂”的地位上,同质化劳动放大了集体性抗议的效果,除了高福利,已无法化解人们的愤怒。
为缓解社会矛盾,英国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
凝固社会的代价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英国没有发生革命,但这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英帝国最大问题是社会阶层固化,门第观念强烈,阶层流动不足。年轻人缺乏向上空间,只能去海外殖民地发展,可真正的有钱人不想走,他们对现状满意,而穷人缺乏经济实力,想走又走不了,随着中坚阶层大量流失,缓冲层被弱化,社会脆性增强。
老英国是贵族封建制,社会上层自立、分权意识极强,这个传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未得到根本改变,因为贵族圈子仍在,许多人仍充任要职,当局势恶化时,他们纷纷选择独立,从而加速了大英帝国的分解。
资本主义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可能,有利于阶层流动。但资本与权力天然自私,两者一旦结合,成为权贵资本主义,就会扼杀一个社会的活力。
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普通英国企业很难做大,而靠权力寻租成功的富翁们又没有经营才能,资源配置的低效必然带来发展的低效率,随着发展的步伐渐次趋缓,人们的不满、失望、愤怒等情绪日益高涨。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英国病”出现在欧洲,发生在上世纪,但其中亦有普遍性。
首先,对于大国来说,福祸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的成功理由,可能就是明天衰败的原因,绝不能因为一时成绩而丧失忧患意识,更不能因此而产生路径依赖,以为走对了路,不必再与时俱进。
第二,发展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且会将没解决的那些问题掩盖起来,维多利亚盛期时,经济迅猛增长,社会充满自豪感,可谁能意识到,还会有经济突然停滞,人人怨声载道的那一天呢?如果繁荣是建立在掠夺的基础之上,那么它注定不会长久,大崩溃早晚会来。
第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应该同步,为了效率而忽略社会和谐,或为了平稳而损失效率,都不是正确的思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联动的,偏向一方,会给两者都带来损失。
第四,发展中的社会要警惕权贵阶层的膨胀,权贵阶层从来不是社会的稳定器,一旦矛盾激化,它们为了自己上岸,会率先出卖整体利益,大英帝国的贵族们充当分裂大英帝国的推手,即为明证。
国人读史,往往爱读本国史,但事实上,我们仍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从传统到现代,本国史提供不了更多经验,外国史才能给人以启迪。
本书优点在于严谨、扎实,但偏重经济解读,与其他方面结合较少。此外,在撒切尔夫人的市场化改革后,“英国病”基本治愈,这说明,制度治国优于政策治国,由于写作时间较早,这部分内容书中未涉及,而作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大有可商榷之处。
□书评人 唐山
PM0.5:比PM2.5小但危害大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戴心怡 发表于2013-10-28 08:06
http://www.dfdaily.com/html/3/2013/10/28/1082299.shtml
PM2.5一直被认为是大气污染和造成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但昨日复旦大学传出消息称,PM0.5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显著,并且它约占空气数量浓度的90%。
■ 复旦研究发现PM0.5很可能在肺泡里扩散、沉积
■ 且约占空气数量浓度的90%
课题组
研究
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测量了0.25~10微米(即PM0.25~PM10)范围内23组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量浓度,分析、比较了它们与居民健康风险的关系。
结论
粒径在0.25~0.50微米范围内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居民健康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为显著,且粒径越小,健康危害越大。
粒径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居民健康风险没有显著关联。
推测
粒径小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扩散方式沉积,会跑进肺里面。而粒径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撞击方式沉积,会留在呼吸道里面。
PM2.5一直被认为是大气污染和造成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但昨日复旦大学传出消息称,PM0.5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显著,并且它约占空气数量浓度的90%。
昨日,复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在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进展,发现直径小于等于0.5微米的颗粒物(PM0.5)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显著,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公共卫生领域权威期刊《环境与健康展望》。
据论文第一作者孟夏介绍,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严重雾霾天气,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污染物是PM2.5。但粒径更小颗粒物的健康危害如何,目前尚无定论。课题组因此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测量了0.25~10微米(即PM0.25~PM10)范围内23组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量浓度,分析、比较了它们与居民健康风险的关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杨新表示,从2000年关注TSP到2012年关注PM10,现在关注PM2.5,再往下什么粒径的颗粒物对健康危害最大,是该研究的问题。
阚海东教授课题组比较了居民总死亡的死亡风险跟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关系,结果显示:粒径在0.25~0.50微米范围内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对居民健康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为显著,且粒径越小,健康危害越大。而粒径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居民健康风险没有显著关联。
孟夏等研究人员推测,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对应的数量浓度和总表面积越大,越有可能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也有可能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降方式有关,粒径小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扩散方式沉积,会跑进肺里面;而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撞击方式沉积,会留在呼吸道里面。
“PM7可以进入鼻腔,PM4.7~7可以到达咽喉,PM2.5可以到达支气管,而PM1可以到达肺泡,PM0.5很可能在肺泡里扩散、沉积。”杨新教授补充道。汽车尾气,主要是柴油机尾气排放的黑炭颗粒物,以及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都是PM0.5的来源。
从质量浓度角度看,空气中PM0.5所占百分比非常低,但是从数量浓度角度而言,PM0.5占了非常高的比重,接近90%。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颗粒物中健康危害较大的可能是粒径小(例如小于等于0.5微米)、数量多的部分,而不是粒径大、质量重的部分。
阚海东教授表示,我们可以学习加拿大等国家的防治经验,将现行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改为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通过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联指数,指导百姓的健康行为。
专家解析防治颗粒物污染误区
● 空气净化器能有效吗?
复旦专家的研究工作表明,根据他们在进行的空气净化器干预研究,其防治污染的效果还是有的,PM2.5的浓度可以下降。
● 饮食可以防污染?
美国环保署有一些研究,服用鱼油对PM2.5有帮助作用,但美国PM2.5的浓度比较低,在中国PM2.5高浓度的情况下,鱼油到底管不管用,有待更多的证据支持。
另外,鱼油不能多吃,它对凝血系统会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循证医学的依据。
● 口罩是否有防范作用?
口罩有没有效果,更取决于有没有科学合理地佩戴口罩,有没有使口罩跟脸部贴合得非常好。
在美国3M这些口罩不是给一般老百姓戴的,往往是给重度污染环境下的矿工戴的。如果一个口罩真的有用,必然会增加呼吸道的阻力,让人感觉呼吸困难。所以如果老年人自身就心肺系统不大好,那么再戴这种口罩就要慎重。
● 烹饪造成的室内污染严重嘛?
室内污染,除了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烹饪之外,其实抽烟还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室内尽量不要抽烟。
在中国目前总体的大气污染还是来自于工业排放的环境下,烹饪的比例很小。
● 有简单易行的方法吗?
要防范污染,目前最直接的方式是尽量减少曝露量。减少曝露量可以选择今天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如果看到空气质量预告是重度灰霾,学校可以暂时停课,特别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系统有毛病的人,尽量减少出门量。
录入编辑:薛冬霞
关于更多 污染 的新闻
PM0.5:比PM2.5小但危害大
复旦最新研究:PM0.5以下颗粒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
世卫研究机构将大气污染列为致癌因素
“空气最差十大城市”河北占七个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