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不能误读成“政绩竞技场” 2013-09-06 02:30:12 新京报
全运会,需要尽快剔除行政色彩,回归一个纯粹的体育赛事。别再将全运会成绩当作考核地方体育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运动场才能少一些干扰。
■ 社论
9月5日,花样游泳姐妹花蒋文文、蒋婷婷确认退役。4日晚,文婷姐妹在全运会花游双人项目中输给东道主选手,以一枚铜牌为职业生涯收官。文婷姐妹召开发布会,认为比赛涉嫌暗箱操作,表达维护运动员权益的愿望和诉求。对此,新华社发表评论,称“这样的理性维权更值得鼓励”。
运动员因为判罚争议而以各种手段抗辩,在全运会上已多次发生。公平公正,是竞技体育的基石。这个基石,只能建立在客观中立的仲裁机制,和对运动员作为权利人意志的认可上。因此,文婷姐妹以及其他运动员的维权诉求,并无不妥。
而且,维权与仲裁的渠道应该始终保持通畅。既能对导致争议的过程合法取证,又能让抗辩两端充分表达其主张,并做出最符合客观情况的裁决。但这个程序一般只能在司法仲裁中完成。
遗憾的是,只有在引起普遍关注的体育比赛中,司法仲裁才会介入,比如发生足球丑闻之时。在全运会这样的全民竞技赛事中,司法仲裁机制仍然缺位。因此,运动员也好,裁判也好,事实上缺乏终极权利救济手段。运动员往往采取情绪性方式维权,凸现了全运会仲裁机制之失。
问题还在于,即使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仲裁机制,也未必能减少全运会上的种种“爆发”。全运会上已有定论的裁判不公,还在发生的判罚争议,总是以远高于其他体育赛事的频率出现,总是会成为争议判罚的“高发时刻”,还有其他原因。
网球选手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中,提到了一个细节。其家乡湖北某领导,曾经游说她带伤参加全运会,而不必考虑影响今后的国际赛事,领导说:“李娜,相信我!我是过来人,世界前十没有全运会冠军重要。”这话让李娜震惊不已。
一到全运会季节,就总有地方体育官员强调李娜式的运动明星属于“自有产权”,甚至不顾竞技体育应遵循的规律,运动明星的“租借市场”也总会突然开放,不同地方以种种优惠政策吸引运动员加盟,裁判主观性较强的项目,也会事先被做种种“工作”。
这一幅幅行政意志过度干预体育赛事的图景,无不反映出对于全运会的误读:全民体育赛事被误读成了地方政绩的竞技场,运动员选拔机制被误读成了地方竞争的工具。在行政意志的强力主导下,判罚争议过多当然难以避免。
这种误读来自对竞技体育的计划经济式理解,来自对地方政绩的狭隘诠释。其结果,是固化了官办体育的色彩,而稀释了体育精神。全运会,需要尽快剔除行政色彩,回归一个纯粹的体育赛事。而最迫切需要做的是,别再将全运会成绩当作考核地方体育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给地方体育官员“减压”,运动场才能少一些干扰。
.END
Friday, 6 September 2013
Thursday, 5 September 2013
快樂學習 - 練乙錚
練乙錚 快樂學習:談談公民抗命的適當性 - 信報 2013年9月5日
三十年政改爭議,讓港人獲得豐富的政治知識,懂得更多這方面的事實、概念和道理。每發生一次危機、每出現一個運動,都會孕育一種焦點鮮明但內容複雜的思潮,大量相關的知識因而廣泛傳播。民間一場「光復上水站」,帶動了「本土主義」,提出了突顯「一制」的「香港優先」觀點,令大家開始留意台灣、加拿大、西班牙乃至英國的分離主義運動。學者一句「佔領中環」,震撼香江,大家於是開始嘗試了解「法治社會」的「層次論」,探討「公民抗命」的道理及實踐,乃至深入到「守法」、「抗命」與達致公義社會之間的微妙關係。這等同提供了港人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學裏上一學年政治與法律哲學課的機會。
別的學校暫且不必理會,光看M. I. T.語言及哲學系開設的「法律哲學」課的內容,港人亦必會會心微笑,驚嘆學術與生活如此息息相關。這門課的簡介說:「課題包括法律與道德的關係,守法與懲罰,責任與自由等的哲學論述……」。教程分若干講,每一講都以一篇經典著作為中心,如第四講是R. Dworkin的〈認真看待權利〉,第七講是R. P. Wolff的〈管治權力與自治的衝突〉,第八講是M. B. E. Smith的〈守法責任的表證存在嗎?〉,第十一講是J. Rawls的〈公民抗命的理據〉,第十九講是J. S. Mill的〈論自由〉……。
M. I. T.顯然認為這門課重要,所以把內容公開,放到網上課程站上面任由大眾使用,不僅示出教授要求閱讀的清單,還讓助教編寫了每一講的詳細講義,提供導讀並附思考題及主要論點。閱讀清單所列著作,大概由於版權關係,未有全部提供,不過其中一些也可以在網上免費閱讀,包括筆者今天想和大家談談的第十一講J. Rawls的著作〈公民抗命的理據〉(以下簡稱〈理據〉)。
John Rawls(1921-2002)是當代西方最有名的哲學家之一,任教哈佛四十餘年;A Theory of Justice(《公義論》),是他的代表作,1971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經修訂後再版。這本哲學巨著並不晦澀難懂,初版問世後,瞬即成為跨學科的研究對象,連一眾經濟學家也攀上一點關係,知道有所謂Rawlsian social preferences(指一種特別看重社會最底層人士福祉的政策偏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風起雲湧,出現一波又一波的公民抗命,不少法律、政治乃至哲學學者,開始關注「守法」與「抗命」之間的矛盾,以及兩者與「達義」的關係。1969年,Rawls發表〈理據〉一文,後納入《公義論》一書中;文章對「公民抗命」的看法,已經成為西方法律哲學界幾乎公認的主流看法。
如果大家近來有看戴耀廷教授文章,又有留意有關他的講話的報道,則〈理據〉一文中的主要內容,可謂已經掌握泰半,所以筆者不再在此重複,只集中探討一些Rawls論述過的、有助準確理解「公民抗命」、對香港有特殊意義的一些觀點:
觀點一
Rawls意義上的「公民抗命」,只適合一些所謂的「近乎公義社會」(near-just societies),作為阻止或剔除一些殘餘的、但是嚴重的不公義的最後手段。
在Rawls的主要著作裏,有「公義社會」與「近乎公義社會」之分;相應地,一些研究者就把他的理論分成「完美理論」和「不完美理論」兩個部分。從份量看,「完美理論」是Rawls的論述主體;〈理據〉一文,則是他的「不完美理論」裏的主要部分。若按Rawls的理論,香港可不可以歸入「近乎公義社會」呢?筆者認為是可以的。
這是因為,香港有高度法治,政府和商界可說十分廉潔,人民享有基本自由和人權,後者包括基本溫飽、受教育及醫療照顧的權利;唯一嚴重的結構性不公義,就是政治權利不均等:最高行政權力,牢牢掌握在一小撮有特殊意識形態及背境關係的人手裏,在一些重要政策如教育政策的某些方面與大多數市民的意願背道而馳。這就好比一個基本上健康的人,心臟的某處有嚴重的先天缺陷一樣。如此,在某些條件之下,實行「公民抗命」就是合適的(「某些條件」,包括「用盡其他辦法」,等等)。
觀點二
要合乎Rawls說的「近乎公義社會」,人民須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價值,對平等、公義的理解,也有基本共識。此時,出現新的或殘留既存的嚴重不公義,可能是由於大多數人的傳統偏見,也可能是由於一小撮人的極度偏執而大多數人漠不關心(當年美國一些州存有種族歧視法例,屬於後一種情況)。
香港的情況,亦可說合乎這個要求。起碼,「民主普選」幾乎沒有人公開反對(連「出聲幫」也說要民主選舉,只不過加上「沒有動亂的」幾個字作標籤)。因此,「民主普選」可算是香港人的一個共識;只不過,的確有某些少數人、某些集團,至今還要堅持保留一些特權,而相當多的市民對此似乎漠不關心(這和五、六十年代美國白種人對種族歧視狀況的態度差不多)。
觀點三
「公民抗命」是在(二)的情況底下,少數清醒的人,以異乎尋常的方式猛然喚醒大多數人去除偏見,或以之敦促大多數人改變漠不關心、轉而正視並幫助剔除一小撮人的極度偏執,從而達致公義結果的一種行為。
如此,在目下香港,一些顯示大多數市民不支持「佔中」的民意調查結果,並不構成反對這個運動的理由。如果大多數市民都明顯支持的話,「佔中」很可能就沒有必要。因為,只一小撮人極度偏執反對民主普選,始終不能長久;如是者,還可能有其他方法消除不民主體制裏的殘餘不公義而毋須走到「公民抗命」那一步。
觀點四
因為發生在「近乎公義社會」的「公民抗命」僅僅是一種提醒或敦促,所以必須是和平的、非暴力的。又因為抗命行為是發生在「近乎公義社會」裏,其目的不可能是徹底推翻現存社會秩序。
觀點五
Rawls認為,局部的嚴重不公義,不排除的話,會令「近乎公義社會」出現不穩,危害大眾利益。因此,如果沒有其他方法去除該種不公義,「公民抗命」就成為少數清醒者的道義責任;這種「違法達義」,是對社會的一種有益行為,最終有利穩定,並能使之從「近乎公義社會」進步到「公義社會」。從梭羅到馬丁路德金,美國的「公民抗命」都說明這點。
觀點六
無論是在「近乎公義社會」還是「公義社會」,法律都不可能任何時刻完全公義,但公民不是所有的不公法律都應違抗;相反,Rawls認為,在大多數情況底下,這些社會裏的不公法律,公民依然有責任遵守。《公義論》第六章第53節,便專講這個問題。同樣看法,梭羅在他1848年發表的〈公民抗命〉一文中也提出了,毫不含糊。
從上述六點,我們可以看出,「公民抗命」本身是一個很謹慎、很有分寸的概念;它是民主實踐和法律哲學百多年互動產生的一個人類思想精華。目前,所有反對「佔中」的人,可說沒有一個懂得「公民抗命」的真義。
以「佔中」作為「公民抗命」去爭取民主普選,不是不可以反對。反對的正當理由,筆者可以舉出兩個,都着眼於其適當性:其一是,港人可能還有其他辦法爭取得到民主普選;其二是,香港並不稱得上一個「近乎公義社會」。如果是第一個,大家還可以耐心和氣討論;如果是第二個,那就只有革命了。
這是一個學習理論的好機會,提議大家有時間的話,到M.I.T.網站看看;不上整門課,瀏覽一下也有益處。
作者為《信報》特約評論員
【筆者按】上述M.I.T.法律哲學課的網頁在http://ocw.mit.edu/courses/lingu ... ring-2012/index.htm。J.Rawls 的《公義論》英文原著1999年版全書可從多處免費下載,例如:http://www.4shared.com/office/Hz ... eory_of_justice.htm。)
字典‧志業‧與畢生追求/文﹕蔡子強
【明報專訊】1964年夏天,南丫島岸邊發現一具屍體,死者是一名年約40歲的外國男性,屍體因在烈日下暴曬多天已呈焦黑。這不是電視劇《神探伽利略》的序幕,而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故事之轉折,那是有關一本辭典的故事。
傳教士與辭典編撰
《舊約》聖經創世紀一章記載,在古代,世人本來說同一種語言,但後來因為世人要建造一座塔,與天比高,上帝便懲罰他們,讓他們說起各式各樣的語言,從此彼此苦於「雞同鴨講」的障礙。
但有趣的是,後來,上帝的僕人,就是那些傳教士和神父,很多往往窮畢生的精力,便是要把不同地方說不同語言的人士,重新聯繫起上來,除了通過信仰之外,他們也透過編撰字典、辭典的工作。就像耶穌會,他們在異邦傳教時,一向也有一併替當地編撰字典、辭典的傳統,目的是為了克服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傳教障礙。16世紀末由利瑪竇(Matteo Ricci)神父編撰的《葡漢辭典》,便是一經典例子。
神父不單教育程度和文化修養都比較高,而且在嚴格的修行中,鍛煉出堅強的意志、堅忍的耐力,對於單調、枯燥、艱巨的字典、辭典編撰工作,無疑是理想人選。
在顛沛流離中燃起奉獻的熱忱
1949年,大陸山河變色,鐵幕冷冷罩下,原本散居中國各地的外國神父,均被新政權視為帝國主義敵人,在危城告急下,被迫南渡,其中一批聚集在澳門。他們當中的一群,慢慢收拾心情,準備再為中國做一點事,在對中國文化的嚮往和追尋,以及為未來傳教工作克服文化差異打好基礎,這雙重考慮下,他們立下編撰辭典的宏願,在這顛沛流離的人生低谷,重燃心中奉獻的熱忱。
慢慢,不同國籍的神父陸續加入,於是定下英文、法文、拉丁文、西班牙文、匈牙利文5部辭典的計劃。1952年,辭典基地移往台灣,在沒有影印機,更沒有電腦的那個「蠻荒」年代,一切只能從剪刀和漿糊的剪貼工作開始,神父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兩百多部漢語辭典的條目先剪下,再編排和製成詞彙卡,5個團隊共20多位神父,花了3年時間,用這樣笨拙的方法,累積了200萬張詞彙卡。
但這才是一個開始,接而來是更艱巨的撰寫詞義工作,雖然團隊中人才濟濟,但有些專門用語連中國學者都一頭霧水,更何收錄範圍包括從甲骨文、金文等,到當代用語、專門術語、市井俚語、歇後語等等,神父慢慢才發現工作的龐大,實超乎想像。原本以為10年可以完成的工作,一拖再拖。到了後來,有些神父離開,有些甚至辭世,財政也日益拮据,到了1960年代,只剩下賀之誠(Tom Carrel)等兩位神父負責的漢法辭典小組仍在苦苦支撐,而其他4個小組卻難逃解散的命運。
就是那份認真和嚴謹讓他暴屍荒野
1964年南丫島岸邊發現的那具屍體,原來就是賀之誠神父。
話說,這位擁有柏克萊大學博士學位的賀神父,治學認真和嚴謹,在編撰工作中,遇上考古相關的議題時,不時利用餘暇,登山涉水到考古遺蹟進行考據工作。這次到臨香港,便是藉由陶器的挖掘,考證台港史前文明的臍帶相連。但這樣的一位飽學之士,卻不通世務,連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缺乏,當他滿腦子都充斥學術和知識的問號時,卻沒半點空間放下凡夫俗子的維生籌謀,不單沒有帶同助手,連食水和帽子等基本配備都沒有準備好,結果在迷路的情下,被烈日活活曬死,暴屍荒野,客死異鄉。
賀神父死後,不幸中之大幸,就是其辭典編撰工作,有其他神父接手,以承繼其遺志。1966年,更在台北成立了利氏學社(利氏即利瑪竇),推動這部辭典的工作。到了1980年代,因為電腦的普及,工作的進度大大改善,但還得到了2002年,7大冊、包含13,500個漢字、30萬個中文詞組的《利氏漢法辭典》,才終告面世,但當中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寒暑,幾組人的人事更替,才得以完成這心血,當中的艱辛,實不足為外人道。
在字裡呈現人間
以上,是一個熱愛文字、熱愛文化、對自己的工作執著與堅持、專心一意追求極致的故事。
近日看了一套十分動人的日本電影《字裡人間》,講述的也是一本辭典誕生的故事。或許大家會問,今天還有哪些「怪人」,會奉獻自己的青春,以為文化和歷史作出傳承,去製作一部辭典?片中的答案,就是一名書呆子宅男。
片中男主角是位語言學碩士,文字修養深厚,但卻也是宅男一名,愛書如命,房間書本堆積如山,但卻也只是懂得與書和文字交往,相反,與別人交往時,卻舌頭打結,手足無措。同事午飯時與女孩子嘻嘻哈哈,唯獨他卻拿書本專注的閱讀。最初他在出版社當推銷員,但對於口齒不靈的他來說,卻完全是一件苦差,去到書店推銷新書時總遭奚落。後來因緣際遇,被調職到辭典編輯部,正如同事嘲諷他說,一望過去,便看到他一副「字典相」,不找他還可找何人?起初,男主角仍是誠惶誠恐,甚至發夢也夢見自己在大海中,對一頁又一頁水上漂的辭典,載浮載沉。
專注的工作:男人最有魅力的一刻
但是他的宅男個性,慢慢卻被發現其實與辭典的編撰工作十分匹配。編撰小組原本有一位型男,但卻無時坐得定,且不斷埋怨工作苦悶。相反,男主角這位宅男,不單對文字熱愛,且不擅交際的性格,卻讓他能夠專注的做好一些十分刻板、枯燥乏味的文字編撰、校對工作。結果,這個與前述賀神父一樣,缺乏生活技能,連自己也照顧不好,要靠房東婆婆看護的宅男,卻成了一位很好的辭典編輯。當男主角立志要奉獻餘生做好這本辭典時,房東婆婆也鼓勵他說,眼前的他如今渾身散發出一份「男人味」。
對專業的執著與堅持
前述的《利氏漢法辭典》用了半個世紀去編撰,片中的辭典《大渡海》,也用了15年,當中的酸甜苦辣,一樣不足為外人道。電影把辭典製作過程刻畫得很細緻,例如逐張逐張製作那浩如煙海的詞彙卡,並為每個字、詞撰寫定義。例如,如何為一個「右」字定義,便趣味盎然。到了後來,又講到要為辭典擇紙張,那不光是從美觀出發,也要考慮手感及揭頁方便等等。
在這些橋段中,電影刻畫了老一派日本人對專業的執著與堅持,例如片中描述到新來的時麾女編輯,為了遷就配圖而把文字刪減,被老主編發現,立即指正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要求她改正。此外,詞典的噩夢,便是經反覆校閱後,仍發現有紕漏,但片中那已經進入了製作的最後階段,且只是小小一個紕漏,換了是香港,大家準會隻眼開隻眼閉,便蒙混過關,但片中的男主角,卻決定由頭再做校閱一次,這簡直讓我們這些香港人難以置信,也因為這樣,原本臥於病榻之上的老主編也等不及辭典呱呱落地,這不能不說是片中一個遺憾,但男主角卻並不後悔,因為,這是對自己工作的一份執著與堅持。
我記得台灣漫畫家朱德庸筆下曾經有如此的一幕:
「尊敬你的老闆,熱愛你的工作,接受你的人工,那麼你死後,便一定會升天堂——因為你活的時候,根本就是在地獄。」
這可能也就是很多香港人的工作觀。我們很多人習慣以「工一份」、「打份工」、「捱騾仔」、「受人二分四」的態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而很少把它看成一份Max Weber口中的志業(vocation),只是把它看成是掙錢餬口的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commitment、一種修行、一種追求極致、一種自我實現。
他們相信認真便贏,但我們卻相信認真便輸
網絡上甚為流行的一句,便是「認真你便輸」;年輕人的潮語之一,便是「hea」;人生在世的哲學,就是「最緊要好玩」,或許這就是新一代生活態度的寫照。這也是為何近日很多朋友看到《狂舞派》一片後,找回了一種久違了的感動之原因。
《字裡人間》是一齣向專業致敬的電影,繼《狂舞派》之後,我再一次向讀者鄭重推介。不用擔心,電影拍得並不沉重,相反,趣味盎然。
#有關《利氏漢法辭典》的故事,參閱自李康莉撰寫的〈虎騎徽章下的圓桌教士:《利氏漢法辭典》的故事〉一文,收錄在《辭典的兩個世界》一書內。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港樓泡沫指數冠全球 建屋47萬伙被評低估需求 僅夠止咳
【明報專訊】政府過去一年屢出「辣招」冷卻樓巿炒風,只能使樓價升幅放緩,未有回落至港人可負擔水平,《經濟學人》最新研究便指出,本港樓市「泡沫指數」冠絕全球,遠超加拿大、澳紐甚至中國內地。《經濟學人》以樓價相當租金回報的比例推算,指香港現時樓價比起按歷史平均比例值推算的應有市值多逾84%,以九龍一個現值450萬元500平方呎單位為例,業主要收租35年才可回本,並不「抵買」。
另邊廂,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前日提出未來10年房屋供應量為47萬,但有研究房策團體及學者認為,現時公屋輪候冊已達23萬,10年所建公屋及居屋為28.2萬個,反映建屋大計僅夠「止咳」,只能滿足現時公屋輪候冊申請需求,低估其他受重建影響帶來的新增房屋需要。
長策會推算 剔除「適切」居所住戶
長策會建議未來10年建屋47萬伙,包括六成公營房屋和四成私宅,但文件披露,計算房屋需求時,是以未來10年住戶新增數目的淨增長、受重建影響住戶、居住環境欠佳住戶及其他因素,再根據樓市空置率調整。
47萬伙的供應指標,亦較政府上次於1998年長策提出的未來10年85萬建屋量有差距。長策會在諮詢文件稱,有關推算,是剔除現時住在「適切」居所的住戶即私樓租戶不會產生新的住屋需求,即這批租戶將來遷至其他房屋單位,或申請公屋以減低租金負擔,也不會納入長遠需求之列;文件亦無為港人的可負擔樓價水平及自置居所比例作指導性指標。
梁﹕困難非無地 需各界齊心
特首梁振英昨晚表示,現時本港房屋問題癥結是土地供應,需要時間規劃及程序完成,過程要地區居民、區議會、城規會及地產界配合才可做好;目前的困難並非「無地、無技術或無資金」,而是需要社會共識。對於有7萬至10萬單位仍未物色土地,他稱政府並非沒有土地,但規劃需時,需各界齊心。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昨在電台節目稱,定下47萬建屋目標並非一成不變,政府每年會因應經濟條件和變化檢討。對於會否令樓價下調出現困難、市民是否降低置業機會等疑問,張稱未來會增加居屋供應,而居屋與私樓市場部分重疊,市民可選擇買居屋。
地建會﹕難評估四成私樓是否足夠
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稱,私樓興建數目很視乎經濟環境及發展商是否願意投資,難以評估四成的私樓興建指標是否足夠。
長策會文件並無觸及調控樓市,不過,根據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發表的研究,若由1970年代中期至今開始計算各地樓價,在評估住戶負擔能力及供款比率,以及比較樓價及租金後,發現本港目前的樓價泡沫是全球最高。研究指出,今年香港樓價升幅較去年升18.4%,自2008年第一季金融海嘯後的升幅更達90.9%,是全球發達地區之冠。
《經濟學人》﹕港樓價較08年升九成
研究按計算樓價相當租金回報的比例,再參考該城市的歷史平均比例值,計算出「樓市泡沫」指數,研究指香港現時的樓價較以歷史平均比例值推算的應有水平高出84%,泡沫指數全球第一,排名第二及第三分別為加拿大及新西蘭,樓價分別高出74%及68%。
本報以差估署資料計算,現時九龍區一現值450萬的500平方單位,業主每年租金收入13.3萬,即要收租35.7年才回本,較歷年平均比例值17.4年回本多一倍。
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稱,長策文件沒計及私樓租戶及工廈房戶新增房屋需求,部分居住在有獨立廚廁房的住戶,亦因被視為有「適切」居所,沒納入居住環境惡劣人士;加上並無計算一個家庭分拆出來的新增住戶需求,認為47萬伙數字嚴重低估,「政府需要向公眾解釋,為何1998年當年計算出年均建屋8.5萬,但在現時房問題惡化下,數字反跌至4.7萬」。
明報記者
.END
三十年政改爭議,讓港人獲得豐富的政治知識,懂得更多這方面的事實、概念和道理。每發生一次危機、每出現一個運動,都會孕育一種焦點鮮明但內容複雜的思潮,大量相關的知識因而廣泛傳播。民間一場「光復上水站」,帶動了「本土主義」,提出了突顯「一制」的「香港優先」觀點,令大家開始留意台灣、加拿大、西班牙乃至英國的分離主義運動。學者一句「佔領中環」,震撼香江,大家於是開始嘗試了解「法治社會」的「層次論」,探討「公民抗命」的道理及實踐,乃至深入到「守法」、「抗命」與達致公義社會之間的微妙關係。這等同提供了港人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學裏上一學年政治與法律哲學課的機會。
別的學校暫且不必理會,光看M. I. T.語言及哲學系開設的「法律哲學」課的內容,港人亦必會會心微笑,驚嘆學術與生活如此息息相關。這門課的簡介說:「課題包括法律與道德的關係,守法與懲罰,責任與自由等的哲學論述……」。教程分若干講,每一講都以一篇經典著作為中心,如第四講是R. Dworkin的〈認真看待權利〉,第七講是R. P. Wolff的〈管治權力與自治的衝突〉,第八講是M. B. E. Smith的〈守法責任的表證存在嗎?〉,第十一講是J. Rawls的〈公民抗命的理據〉,第十九講是J. S. Mill的〈論自由〉……。
M. I. T.顯然認為這門課重要,所以把內容公開,放到網上課程站上面任由大眾使用,不僅示出教授要求閱讀的清單,還讓助教編寫了每一講的詳細講義,提供導讀並附思考題及主要論點。閱讀清單所列著作,大概由於版權關係,未有全部提供,不過其中一些也可以在網上免費閱讀,包括筆者今天想和大家談談的第十一講J. Rawls的著作〈公民抗命的理據〉(以下簡稱〈理據〉)。
John Rawls(1921-2002)是當代西方最有名的哲學家之一,任教哈佛四十餘年;A Theory of Justice(《公義論》),是他的代表作,1971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經修訂後再版。這本哲學巨著並不晦澀難懂,初版問世後,瞬即成為跨學科的研究對象,連一眾經濟學家也攀上一點關係,知道有所謂Rawlsian social preferences(指一種特別看重社會最底層人士福祉的政策偏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風起雲湧,出現一波又一波的公民抗命,不少法律、政治乃至哲學學者,開始關注「守法」與「抗命」之間的矛盾,以及兩者與「達義」的關係。1969年,Rawls發表〈理據〉一文,後納入《公義論》一書中;文章對「公民抗命」的看法,已經成為西方法律哲學界幾乎公認的主流看法。
如果大家近來有看戴耀廷教授文章,又有留意有關他的講話的報道,則〈理據〉一文中的主要內容,可謂已經掌握泰半,所以筆者不再在此重複,只集中探討一些Rawls論述過的、有助準確理解「公民抗命」、對香港有特殊意義的一些觀點:
觀點一
Rawls意義上的「公民抗命」,只適合一些所謂的「近乎公義社會」(near-just societies),作為阻止或剔除一些殘餘的、但是嚴重的不公義的最後手段。
在Rawls的主要著作裏,有「公義社會」與「近乎公義社會」之分;相應地,一些研究者就把他的理論分成「完美理論」和「不完美理論」兩個部分。從份量看,「完美理論」是Rawls的論述主體;〈理據〉一文,則是他的「不完美理論」裏的主要部分。若按Rawls的理論,香港可不可以歸入「近乎公義社會」呢?筆者認為是可以的。
這是因為,香港有高度法治,政府和商界可說十分廉潔,人民享有基本自由和人權,後者包括基本溫飽、受教育及醫療照顧的權利;唯一嚴重的結構性不公義,就是政治權利不均等:最高行政權力,牢牢掌握在一小撮有特殊意識形態及背境關係的人手裏,在一些重要政策如教育政策的某些方面與大多數市民的意願背道而馳。這就好比一個基本上健康的人,心臟的某處有嚴重的先天缺陷一樣。如此,在某些條件之下,實行「公民抗命」就是合適的(「某些條件」,包括「用盡其他辦法」,等等)。
觀點二
要合乎Rawls說的「近乎公義社會」,人民須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價值,對平等、公義的理解,也有基本共識。此時,出現新的或殘留既存的嚴重不公義,可能是由於大多數人的傳統偏見,也可能是由於一小撮人的極度偏執而大多數人漠不關心(當年美國一些州存有種族歧視法例,屬於後一種情況)。
香港的情況,亦可說合乎這個要求。起碼,「民主普選」幾乎沒有人公開反對(連「出聲幫」也說要民主選舉,只不過加上「沒有動亂的」幾個字作標籤)。因此,「民主普選」可算是香港人的一個共識;只不過,的確有某些少數人、某些集團,至今還要堅持保留一些特權,而相當多的市民對此似乎漠不關心(這和五、六十年代美國白種人對種族歧視狀況的態度差不多)。
觀點三
「公民抗命」是在(二)的情況底下,少數清醒的人,以異乎尋常的方式猛然喚醒大多數人去除偏見,或以之敦促大多數人改變漠不關心、轉而正視並幫助剔除一小撮人的極度偏執,從而達致公義結果的一種行為。
如此,在目下香港,一些顯示大多數市民不支持「佔中」的民意調查結果,並不構成反對這個運動的理由。如果大多數市民都明顯支持的話,「佔中」很可能就沒有必要。因為,只一小撮人極度偏執反對民主普選,始終不能長久;如是者,還可能有其他方法消除不民主體制裏的殘餘不公義而毋須走到「公民抗命」那一步。
觀點四
因為發生在「近乎公義社會」的「公民抗命」僅僅是一種提醒或敦促,所以必須是和平的、非暴力的。又因為抗命行為是發生在「近乎公義社會」裏,其目的不可能是徹底推翻現存社會秩序。
觀點五
Rawls認為,局部的嚴重不公義,不排除的話,會令「近乎公義社會」出現不穩,危害大眾利益。因此,如果沒有其他方法去除該種不公義,「公民抗命」就成為少數清醒者的道義責任;這種「違法達義」,是對社會的一種有益行為,最終有利穩定,並能使之從「近乎公義社會」進步到「公義社會」。從梭羅到馬丁路德金,美國的「公民抗命」都說明這點。
觀點六
無論是在「近乎公義社會」還是「公義社會」,法律都不可能任何時刻完全公義,但公民不是所有的不公法律都應違抗;相反,Rawls認為,在大多數情況底下,這些社會裏的不公法律,公民依然有責任遵守。《公義論》第六章第53節,便專講這個問題。同樣看法,梭羅在他1848年發表的〈公民抗命〉一文中也提出了,毫不含糊。
從上述六點,我們可以看出,「公民抗命」本身是一個很謹慎、很有分寸的概念;它是民主實踐和法律哲學百多年互動產生的一個人類思想精華。目前,所有反對「佔中」的人,可說沒有一個懂得「公民抗命」的真義。
以「佔中」作為「公民抗命」去爭取民主普選,不是不可以反對。反對的正當理由,筆者可以舉出兩個,都着眼於其適當性:其一是,港人可能還有其他辦法爭取得到民主普選;其二是,香港並不稱得上一個「近乎公義社會」。如果是第一個,大家還可以耐心和氣討論;如果是第二個,那就只有革命了。
這是一個學習理論的好機會,提議大家有時間的話,到M.I.T.網站看看;不上整門課,瀏覽一下也有益處。
作者為《信報》特約評論員
【筆者按】上述M.I.T.法律哲學課的網頁在http://ocw.mit.edu/courses/lingu ... ring-2012/index.htm。J.Rawls 的《公義論》英文原著1999年版全書可從多處免費下載,例如:http://www.4shared.com/office/Hz ... eory_of_justice.htm。)
字典‧志業‧與畢生追求/文﹕蔡子強
【明報專訊】1964年夏天,南丫島岸邊發現一具屍體,死者是一名年約40歲的外國男性,屍體因在烈日下暴曬多天已呈焦黑。這不是電視劇《神探伽利略》的序幕,而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故事之轉折,那是有關一本辭典的故事。
傳教士與辭典編撰
《舊約》聖經創世紀一章記載,在古代,世人本來說同一種語言,但後來因為世人要建造一座塔,與天比高,上帝便懲罰他們,讓他們說起各式各樣的語言,從此彼此苦於「雞同鴨講」的障礙。
但有趣的是,後來,上帝的僕人,就是那些傳教士和神父,很多往往窮畢生的精力,便是要把不同地方說不同語言的人士,重新聯繫起上來,除了通過信仰之外,他們也透過編撰字典、辭典的工作。就像耶穌會,他們在異邦傳教時,一向也有一併替當地編撰字典、辭典的傳統,目的是為了克服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傳教障礙。16世紀末由利瑪竇(Matteo Ricci)神父編撰的《葡漢辭典》,便是一經典例子。
神父不單教育程度和文化修養都比較高,而且在嚴格的修行中,鍛煉出堅強的意志、堅忍的耐力,對於單調、枯燥、艱巨的字典、辭典編撰工作,無疑是理想人選。
在顛沛流離中燃起奉獻的熱忱
1949年,大陸山河變色,鐵幕冷冷罩下,原本散居中國各地的外國神父,均被新政權視為帝國主義敵人,在危城告急下,被迫南渡,其中一批聚集在澳門。他們當中的一群,慢慢收拾心情,準備再為中國做一點事,在對中國文化的嚮往和追尋,以及為未來傳教工作克服文化差異打好基礎,這雙重考慮下,他們立下編撰辭典的宏願,在這顛沛流離的人生低谷,重燃心中奉獻的熱忱。
慢慢,不同國籍的神父陸續加入,於是定下英文、法文、拉丁文、西班牙文、匈牙利文5部辭典的計劃。1952年,辭典基地移往台灣,在沒有影印機,更沒有電腦的那個「蠻荒」年代,一切只能從剪刀和漿糊的剪貼工作開始,神父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兩百多部漢語辭典的條目先剪下,再編排和製成詞彙卡,5個團隊共20多位神父,花了3年時間,用這樣笨拙的方法,累積了200萬張詞彙卡。
但這才是一個開始,接而來是更艱巨的撰寫詞義工作,雖然團隊中人才濟濟,但有些專門用語連中國學者都一頭霧水,更何收錄範圍包括從甲骨文、金文等,到當代用語、專門術語、市井俚語、歇後語等等,神父慢慢才發現工作的龐大,實超乎想像。原本以為10年可以完成的工作,一拖再拖。到了後來,有些神父離開,有些甚至辭世,財政也日益拮据,到了1960年代,只剩下賀之誠(Tom Carrel)等兩位神父負責的漢法辭典小組仍在苦苦支撐,而其他4個小組卻難逃解散的命運。
就是那份認真和嚴謹讓他暴屍荒野
1964年南丫島岸邊發現的那具屍體,原來就是賀之誠神父。
話說,這位擁有柏克萊大學博士學位的賀神父,治學認真和嚴謹,在編撰工作中,遇上考古相關的議題時,不時利用餘暇,登山涉水到考古遺蹟進行考據工作。這次到臨香港,便是藉由陶器的挖掘,考證台港史前文明的臍帶相連。但這樣的一位飽學之士,卻不通世務,連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缺乏,當他滿腦子都充斥學術和知識的問號時,卻沒半點空間放下凡夫俗子的維生籌謀,不單沒有帶同助手,連食水和帽子等基本配備都沒有準備好,結果在迷路的情下,被烈日活活曬死,暴屍荒野,客死異鄉。
賀神父死後,不幸中之大幸,就是其辭典編撰工作,有其他神父接手,以承繼其遺志。1966年,更在台北成立了利氏學社(利氏即利瑪竇),推動這部辭典的工作。到了1980年代,因為電腦的普及,工作的進度大大改善,但還得到了2002年,7大冊、包含13,500個漢字、30萬個中文詞組的《利氏漢法辭典》,才終告面世,但當中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寒暑,幾組人的人事更替,才得以完成這心血,當中的艱辛,實不足為外人道。
在字裡呈現人間
以上,是一個熱愛文字、熱愛文化、對自己的工作執著與堅持、專心一意追求極致的故事。
近日看了一套十分動人的日本電影《字裡人間》,講述的也是一本辭典誕生的故事。或許大家會問,今天還有哪些「怪人」,會奉獻自己的青春,以為文化和歷史作出傳承,去製作一部辭典?片中的答案,就是一名書呆子宅男。
片中男主角是位語言學碩士,文字修養深厚,但卻也是宅男一名,愛書如命,房間書本堆積如山,但卻也只是懂得與書和文字交往,相反,與別人交往時,卻舌頭打結,手足無措。同事午飯時與女孩子嘻嘻哈哈,唯獨他卻拿書本專注的閱讀。最初他在出版社當推銷員,但對於口齒不靈的他來說,卻完全是一件苦差,去到書店推銷新書時總遭奚落。後來因緣際遇,被調職到辭典編輯部,正如同事嘲諷他說,一望過去,便看到他一副「字典相」,不找他還可找何人?起初,男主角仍是誠惶誠恐,甚至發夢也夢見自己在大海中,對一頁又一頁水上漂的辭典,載浮載沉。
專注的工作:男人最有魅力的一刻
但是他的宅男個性,慢慢卻被發現其實與辭典的編撰工作十分匹配。編撰小組原本有一位型男,但卻無時坐得定,且不斷埋怨工作苦悶。相反,男主角這位宅男,不單對文字熱愛,且不擅交際的性格,卻讓他能夠專注的做好一些十分刻板、枯燥乏味的文字編撰、校對工作。結果,這個與前述賀神父一樣,缺乏生活技能,連自己也照顧不好,要靠房東婆婆看護的宅男,卻成了一位很好的辭典編輯。當男主角立志要奉獻餘生做好這本辭典時,房東婆婆也鼓勵他說,眼前的他如今渾身散發出一份「男人味」。
對專業的執著與堅持
前述的《利氏漢法辭典》用了半個世紀去編撰,片中的辭典《大渡海》,也用了15年,當中的酸甜苦辣,一樣不足為外人道。電影把辭典製作過程刻畫得很細緻,例如逐張逐張製作那浩如煙海的詞彙卡,並為每個字、詞撰寫定義。例如,如何為一個「右」字定義,便趣味盎然。到了後來,又講到要為辭典擇紙張,那不光是從美觀出發,也要考慮手感及揭頁方便等等。
在這些橋段中,電影刻畫了老一派日本人對專業的執著與堅持,例如片中描述到新來的時麾女編輯,為了遷就配圖而把文字刪減,被老主編發現,立即指正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要求她改正。此外,詞典的噩夢,便是經反覆校閱後,仍發現有紕漏,但片中那已經進入了製作的最後階段,且只是小小一個紕漏,換了是香港,大家準會隻眼開隻眼閉,便蒙混過關,但片中的男主角,卻決定由頭再做校閱一次,這簡直讓我們這些香港人難以置信,也因為這樣,原本臥於病榻之上的老主編也等不及辭典呱呱落地,這不能不說是片中一個遺憾,但男主角卻並不後悔,因為,這是對自己工作的一份執著與堅持。
我記得台灣漫畫家朱德庸筆下曾經有如此的一幕:
「尊敬你的老闆,熱愛你的工作,接受你的人工,那麼你死後,便一定會升天堂——因為你活的時候,根本就是在地獄。」
這可能也就是很多香港人的工作觀。我們很多人習慣以「工一份」、「打份工」、「捱騾仔」、「受人二分四」的態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而很少把它看成一份Max Weber口中的志業(vocation),只是把它看成是掙錢餬口的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commitment、一種修行、一種追求極致、一種自我實現。
他們相信認真便贏,但我們卻相信認真便輸
網絡上甚為流行的一句,便是「認真你便輸」;年輕人的潮語之一,便是「hea」;人生在世的哲學,就是「最緊要好玩」,或許這就是新一代生活態度的寫照。這也是為何近日很多朋友看到《狂舞派》一片後,找回了一種久違了的感動之原因。
《字裡人間》是一齣向專業致敬的電影,繼《狂舞派》之後,我再一次向讀者鄭重推介。不用擔心,電影拍得並不沉重,相反,趣味盎然。
#有關《利氏漢法辭典》的故事,參閱自李康莉撰寫的〈虎騎徽章下的圓桌教士:《利氏漢法辭典》的故事〉一文,收錄在《辭典的兩個世界》一書內。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港樓泡沫指數冠全球 建屋47萬伙被評低估需求 僅夠止咳
【明報專訊】政府過去一年屢出「辣招」冷卻樓巿炒風,只能使樓價升幅放緩,未有回落至港人可負擔水平,《經濟學人》最新研究便指出,本港樓市「泡沫指數」冠絕全球,遠超加拿大、澳紐甚至中國內地。《經濟學人》以樓價相當租金回報的比例推算,指香港現時樓價比起按歷史平均比例值推算的應有市值多逾84%,以九龍一個現值450萬元500平方呎單位為例,業主要收租35年才可回本,並不「抵買」。
另邊廂,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前日提出未來10年房屋供應量為47萬,但有研究房策團體及學者認為,現時公屋輪候冊已達23萬,10年所建公屋及居屋為28.2萬個,反映建屋大計僅夠「止咳」,只能滿足現時公屋輪候冊申請需求,低估其他受重建影響帶來的新增房屋需要。
長策會推算 剔除「適切」居所住戶
長策會建議未來10年建屋47萬伙,包括六成公營房屋和四成私宅,但文件披露,計算房屋需求時,是以未來10年住戶新增數目的淨增長、受重建影響住戶、居住環境欠佳住戶及其他因素,再根據樓市空置率調整。
47萬伙的供應指標,亦較政府上次於1998年長策提出的未來10年85萬建屋量有差距。長策會在諮詢文件稱,有關推算,是剔除現時住在「適切」居所的住戶即私樓租戶不會產生新的住屋需求,即這批租戶將來遷至其他房屋單位,或申請公屋以減低租金負擔,也不會納入長遠需求之列;文件亦無為港人的可負擔樓價水平及自置居所比例作指導性指標。
梁﹕困難非無地 需各界齊心
特首梁振英昨晚表示,現時本港房屋問題癥結是土地供應,需要時間規劃及程序完成,過程要地區居民、區議會、城規會及地產界配合才可做好;目前的困難並非「無地、無技術或無資金」,而是需要社會共識。對於有7萬至10萬單位仍未物色土地,他稱政府並非沒有土地,但規劃需時,需各界齊心。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昨在電台節目稱,定下47萬建屋目標並非一成不變,政府每年會因應經濟條件和變化檢討。對於會否令樓價下調出現困難、市民是否降低置業機會等疑問,張稱未來會增加居屋供應,而居屋與私樓市場部分重疊,市民可選擇買居屋。
地建會﹕難評估四成私樓是否足夠
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稱,私樓興建數目很視乎經濟環境及發展商是否願意投資,難以評估四成的私樓興建指標是否足夠。
長策會文件並無觸及調控樓市,不過,根據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發表的研究,若由1970年代中期至今開始計算各地樓價,在評估住戶負擔能力及供款比率,以及比較樓價及租金後,發現本港目前的樓價泡沫是全球最高。研究指出,今年香港樓價升幅較去年升18.4%,自2008年第一季金融海嘯後的升幅更達90.9%,是全球發達地區之冠。
《經濟學人》﹕港樓價較08年升九成
研究按計算樓價相當租金回報的比例,再參考該城市的歷史平均比例值,計算出「樓市泡沫」指數,研究指香港現時的樓價較以歷史平均比例值推算的應有水平高出84%,泡沫指數全球第一,排名第二及第三分別為加拿大及新西蘭,樓價分別高出74%及68%。
本報以差估署資料計算,現時九龍區一現值450萬的500平方單位,業主每年租金收入13.3萬,即要收租35.7年才回本,較歷年平均比例值17.4年回本多一倍。
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稱,長策文件沒計及私樓租戶及工廈房戶新增房屋需求,部分居住在有獨立廚廁房的住戶,亦因被視為有「適切」居所,沒納入居住環境惡劣人士;加上並無計算一個家庭分拆出來的新增住戶需求,認為47萬伙數字嚴重低估,「政府需要向公眾解釋,為何1998年當年計算出年均建屋8.5萬,但在現時房問題惡化下,數字反跌至4.7萬」。
明報記者
.END
上海科大 - 早报记者 韩晓蓉
上海科大迎来首届300名新生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发表于2013-09-04 08:48
这次新生入学,许多安排都体现出上科大“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的办学理念。
开学典礼上逐一介绍新生
筹建小组组长江绵恒寄语以Elon Musk等为榜样
昨日,上海科技大学首批入学的研究生参加开学典礼。早报记者 鲁海涛 图
这次新生入学,许多安排都体现出上科大“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的办学理念。比如,在开学典礼上设置了介绍入学新生的环节,各学院负责人逐一念出每一位学生的姓名,屏幕上同步显示出每位新生的照片、姓名和一句个性化的自我描述;在颁发学习用品的环节,上海科技大学筹建工作小组副组长、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为学生代表颁发了象征严谨求实的实验记录本,以及象征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当然,最集中体现上科大新起点、新格局、新理念的,还是上海科技大学筹建工作小组组长、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江绵恒题为“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主旨讲话。
江绵恒的讲话以中国梦为切入点,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应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中国正全力推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而上海科技大学的设立就是为了服务这个国家战略。
在他看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先进机器人、全自动汽车、下一代基因组学、能量存储技术、先进纳米材料、3D打印、可再生能源、第四代核反应堆、立体农业等一系列尖端科学技术将对未来人类生活和全球经济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而上海科技大学的设立就是要实现科技和教育的紧密结合,要把科技和教育转变为生产力。
他希望上科大的研究生们要以造出龙飞船和特斯拉电动车、提出Hyperloop超级高铁设想的高科技创业家Elon Musk为榜样,培养创业激情与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贡献实际的力量;或以甘坐几十年冷板凳、终于破解世界级数学难题的数学家张益唐为榜样,踏实治学,矢志不渝,为攀登科学高峰不断奋斗。
江绵恒勉励同学们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选择奋斗、拼搏、奉献的青春,成为具有开拓和引领能力的创新、创业、创投人才,成就“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高尚人生。
◎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筹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定位于建设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致力于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
校园位于张江高科技园中区的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内,学校招生规模近期目标为6000名在校学生,包括2000名本科生、4000名研究生。
目前,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各研究院所联合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已顺利入学,第一批本科生计划于2014年入学。
金领之都,金领专属商务生活 发表于2013-08-29 08:56
中秋纳凉晚会、圣诞Party、六一亲子活动、园区体育节、摄影班、家庭日……
金领之都商务楼外立面实景图
金桥板块商务办公领航者
中秋纳凉晚会、圣诞Party、六一亲子活动、园区体育节、摄影班、家庭日……注重人文关怀的金领之都给金领家族中的成员们提供轻松愉悦的交流平台,这也是吸引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入驻金领之都的原因之一,美国雅芳华东区总部、惠而浦亚太总部、捷豹路虎首个培训中心、日本富士、通用电气、加拿大黑莓手机、中国烟草、凯龙股权投资基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均已入驻。近年来,金领之都以它独特的品牌影响力, 吸引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成为它的家族成员。现今,入驻浦东金桥金领之都已经成为企业身份的象征。
金领之都对每棵植物都精心挑选栽培,让你可以拿着笔记本坐在Pacific咖啡感受自然界的自由变换,可以在金领湖畔,西班牙Lake View餐厅欣赏鱼儿和青莲嬉戏,可以吃着牛排看着黄鹂在紫藤上唱歌,可以和商务伙伴在港式茶餐厅静享下午茶,可以工作闲暇看着自己的宝宝和外籍专业老师在园区内的国际知名幼儿园做游戏,可以和同事们下班后到健身馆打羽毛球或网球。
隔绝喧嚣不舍繁华
经过逾20年的发展,浦东金桥已经成了支撑、带动、促进和辐射浦东乃至上海产业能级提升的引领区,吸引知名企业争相进驻其间,商办物业产品也就应运而生。作为金桥地区最大、最成熟的总部商务园区之一,金领之都运营8年以来,现已建成逾20万平方米,已推出房源入驻率均已达到98%以上,以“总部办公”和“绿色环保”为主题的金领之都,无疑是区域内商办类项目的领航者。而今,近10万平方米的低密度纯美办公区域崭新房源即将闪耀面世,引爆关注。
金领之都位于浦东中环,金桥核心区域,周边9号线、12号线、14号线、19号线四条轨交规划直达,距陆家嘴20分钟车程、人民广场35分钟车程、浦东机场25分钟车程。
碧云国际社区、万豪酒店、体育休闲公园近在咫尺。周边华为、通用、夏普、西门子、ABB、松下等70余家世界500强公司聚集。
录入编辑:任凭
录入编辑:王卉
.END
这次新生入学,许多安排都体现出上科大“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的办学理念。
开学典礼上逐一介绍新生
筹建小组组长江绵恒寄语以Elon Musk等为榜样
昨日,上海科技大学首批入学的研究生参加开学典礼。早报记者 鲁海涛 图
这次新生入学,许多安排都体现出上科大“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的办学理念。比如,在开学典礼上设置了介绍入学新生的环节,各学院负责人逐一念出每一位学生的姓名,屏幕上同步显示出每位新生的照片、姓名和一句个性化的自我描述;在颁发学习用品的环节,上海科技大学筹建工作小组副组长、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为学生代表颁发了象征严谨求实的实验记录本,以及象征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当然,最集中体现上科大新起点、新格局、新理念的,还是上海科技大学筹建工作小组组长、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江绵恒题为“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主旨讲话。
江绵恒的讲话以中国梦为切入点,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应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中国正全力推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而上海科技大学的设立就是为了服务这个国家战略。
在他看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先进机器人、全自动汽车、下一代基因组学、能量存储技术、先进纳米材料、3D打印、可再生能源、第四代核反应堆、立体农业等一系列尖端科学技术将对未来人类生活和全球经济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而上海科技大学的设立就是要实现科技和教育的紧密结合,要把科技和教育转变为生产力。
他希望上科大的研究生们要以造出龙飞船和特斯拉电动车、提出Hyperloop超级高铁设想的高科技创业家Elon Musk为榜样,培养创业激情与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贡献实际的力量;或以甘坐几十年冷板凳、终于破解世界级数学难题的数学家张益唐为榜样,踏实治学,矢志不渝,为攀登科学高峰不断奋斗。
江绵恒勉励同学们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选择奋斗、拼搏、奉献的青春,成为具有开拓和引领能力的创新、创业、创投人才,成就“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高尚人生。
◎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筹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定位于建设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致力于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
校园位于张江高科技园中区的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内,学校招生规模近期目标为6000名在校学生,包括2000名本科生、4000名研究生。
目前,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各研究院所联合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已顺利入学,第一批本科生计划于2014年入学。
金领之都,金领专属商务生活 发表于2013-08-29 08:56
中秋纳凉晚会、圣诞Party、六一亲子活动、园区体育节、摄影班、家庭日……
金领之都商务楼外立面实景图
金桥板块商务办公领航者
中秋纳凉晚会、圣诞Party、六一亲子活动、园区体育节、摄影班、家庭日……注重人文关怀的金领之都给金领家族中的成员们提供轻松愉悦的交流平台,这也是吸引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入驻金领之都的原因之一,美国雅芳华东区总部、惠而浦亚太总部、捷豹路虎首个培训中心、日本富士、通用电气、加拿大黑莓手机、中国烟草、凯龙股权投资基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均已入驻。近年来,金领之都以它独特的品牌影响力, 吸引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成为它的家族成员。现今,入驻浦东金桥金领之都已经成为企业身份的象征。
金领之都对每棵植物都精心挑选栽培,让你可以拿着笔记本坐在Pacific咖啡感受自然界的自由变换,可以在金领湖畔,西班牙Lake View餐厅欣赏鱼儿和青莲嬉戏,可以吃着牛排看着黄鹂在紫藤上唱歌,可以和商务伙伴在港式茶餐厅静享下午茶,可以工作闲暇看着自己的宝宝和外籍专业老师在园区内的国际知名幼儿园做游戏,可以和同事们下班后到健身馆打羽毛球或网球。
隔绝喧嚣不舍繁华
经过逾20年的发展,浦东金桥已经成了支撑、带动、促进和辐射浦东乃至上海产业能级提升的引领区,吸引知名企业争相进驻其间,商办物业产品也就应运而生。作为金桥地区最大、最成熟的总部商务园区之一,金领之都运营8年以来,现已建成逾20万平方米,已推出房源入驻率均已达到98%以上,以“总部办公”和“绿色环保”为主题的金领之都,无疑是区域内商办类项目的领航者。而今,近10万平方米的低密度纯美办公区域崭新房源即将闪耀面世,引爆关注。
金领之都位于浦东中环,金桥核心区域,周边9号线、12号线、14号线、19号线四条轨交规划直达,距陆家嘴20分钟车程、人民广场35分钟车程、浦东机场25分钟车程。
碧云国际社区、万豪酒店、体育休闲公园近在咫尺。周边华为、通用、夏普、西门子、ABB、松下等70余家世界500强公司聚集。
录入编辑:任凭
录入编辑:王卉
.END
Tuesday, 3 September 2013
Microsoft Certified Systems Master certification now dead - paulrobichaux
Microsoft Certified Systems Master certification now dead - paulrobichaux 2013/08/31
http://paulrobichaux.wordpress.com/2013/08/31/microsoft-certified-systems-master-certification-now-dead/
I received a very unwelcome e-mail late last night:
Microsoft will no longer offer Masters and Architect level training rotations and will be retiring the Masters level certification exams as of October 1, 2013. The IT industry is changing rapidly and we will continue to evaluate the certification and training needs of the industry to determine if there’s a different certification needed for the pinnacle of our program.
This is terrible news, both for the community of existing MCM/MCSM holders but also for the broader Exchange community. It is a clear sign of how Microsoft values the skills of on-premises administrators of all its products (because all the MCSM certifications are going away, not just the one for Exchange). If all your messaging, directory, communications, and database services come from the cloud (or so I imagine the thinking goes), you don’t need to spend money on advanced certifications for your administrators who work on those technologies.
This is also an unfair punishment for candidates who attended the training rotation but have yet to take the exam, or those who were signed up for the already-scheduled upgrade rotations, and those who were signed up for future rotations. Now they’re stuck unless they can take, and pass, the certification exams before October 1… which is pretty much impossible. It greatly devalues the certification, of course, for those who already have it. Employers and potential clients can look at “MCM” on a resume and form their own value judgement about its worth given that Microsoft has dropped it. I’m not quite ready to consign MCM status to the same pile as CNE, but it’s pretty close.
The manner of the announcement was exceptionally poor in my opinion, too: a mass e-mail sent out just after midnight Central time last night. Who announces news late on Friday nights? People who are trying to minimize it, that’s who. Predictably, and with justification, the MCM community lists are blowing up with angry reaction, but, completely unsurprisingly, no one from Microsoft is taking part, or defending their position, in these discussions.
As a longtime MCM/MCSM instructor, I have seen firsthand the incredible growth and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during the MCM rotations.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the community of architects, support experts, and engineers who earned the MCM has been a terrific resource for learning and sharing throughout their respective product spaces; MCMs have been an extremely valua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al world of large-scale enterprise deployments and the product group.
In my opinion, this move is a poorly-advised and ill-timed slap in the face from Microsoft, and I believe it will work to their detriment.
.END
http://paulrobichaux.wordpress.com/2013/08/31/microsoft-certified-systems-master-certification-now-dead/
I received a very unwelcome e-mail late last night:
Microsoft will no longer offer Masters and Architect level training rotations and will be retiring the Masters level certification exams as of October 1, 2013. The IT industry is changing rapidly and we will continue to evaluate the certification and training needs of the industry to determine if there’s a different certification needed for the pinnacle of our program.
This is terrible news, both for the community of existing MCM/MCSM holders but also for the broader Exchange community. It is a clear sign of how Microsoft values the skills of on-premises administrators of all its products (because all the MCSM certifications are going away, not just the one for Exchange). If all your messaging, directory, communications, and database services come from the cloud (or so I imagine the thinking goes), you don’t need to spend money on advanced certifications for your administrators who work on those technologies.
This is also an unfair punishment for candidates who attended the training rotation but have yet to take the exam, or those who were signed up for the already-scheduled upgrade rotations, and those who were signed up for future rotations. Now they’re stuck unless they can take, and pass, the certification exams before October 1… which is pretty much impossible. It greatly devalues the certification, of course, for those who already have it. Employers and potential clients can look at “MCM” on a resume and form their own value judgement about its worth given that Microsoft has dropped it. I’m not quite ready to consign MCM status to the same pile as CNE, but it’s pretty close.
The manner of the announcement was exceptionally poor in my opinion, too: a mass e-mail sent out just after midnight Central time last night. Who announces news late on Friday nights? People who are trying to minimize it, that’s who. Predictably, and with justification, the MCM community lists are blowing up with angry reaction, but, completely unsurprisingly, no one from Microsoft is taking part, or defending their position, in these discussions.
As a longtime MCM/MCSM instructor, I have seen firsthand the incredible growth and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during the MCM rotations.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the community of architects, support experts, and engineers who earned the MCM has been a terrific resource for learning and sharing throughout their respective product spaces; MCMs have been an extremely valua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al world of large-scale enterprise deployments and the product group.
In my opinion, this move is a poorly-advised and ill-timed slap in the face from Microsoft, and I believe it will work to their detriment.
.END
房价收入, 天上地下 - 新华网
房价与人均收入差距何以“天上地下” 2013-08-31 08:38 来源:新华网
7月份最新数据显示,70个城市房价同比又上涨了6.7%,环比上涨了6.1%。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我国人均收入尚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超过了纽约和伦敦。(8月30日《新京报》)
我国人均收入不及发达国家一成,而一线城市房价却超过纽约、伦敦,尽管这个测算结果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房价与人均收入差距“天上地下”却是事实。
何以出现这种离谱的现象,在笔者看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是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导致富人财富快速积累,这种需求支撑着房价持续上涨。按理说,人均收入很低,房价不可能很高。但事实情况是,尽管人均收入低,但一些富人投资购买力却很强。从这个角度而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缩小房价与人均收入差距的一种有效举措。
其次,公共资源不均衡导致人口向一线城市聚集,推动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众所周知,一线城市不仅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而且公共资源多。那么,人口自然就会向一线城市流动,从而带来大量购房需求,推动房价上涨。所以,虽然人均收入不高,但是当购房资金扎堆在一线城市时,就会把房价抬高。
其三,土地财政推动房价上涨,“逼”着一部分人买房或提前买房。数据显示,14年来,全国卖地收入年均超过1万亿元。其中,2011年卖地收入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超过6成。换言之,在房价上涨的背后,社会财富通过土地流入地方政府口袋。
最近,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房价反弹压力比较大”。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房价反弹,意味着房价与人均收入的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而要想遏制房价反弹,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完善房地产税制(如征收房产税或资本利得税)以及一系列深层次改革,从根本上把房价关进笼子。
(责任编辑:陈传发 )
设计高考替代方案要对症下药 熊丙奇 发表于2013-09-02 07:34
上海的学业考改革,从目前的设计来看,其基本思路是“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
来自上海市教委的消息说,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已被列为今年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有关方面正与几大高校研究先行先试方案,拟让俗称“会考”的“学业考”实现“一考多能”,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以减轻学生的应试负担。
近年来,上海在高考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继8所教育部在沪直属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复旦和上海交大试行自主招生“预录取”改革、56所示范性高中进行提前录取的探索之后,此次提出以高中学业考替代高考的改革思路,再次表明上海希望在高考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如果学业考替代高考的方案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并稳步推进,那么,这一改革,不但将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也可对全国整体的高考改革起到示范、推进作用。
上海的学业考改革,从目前的设计来看,其基本思路是“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先看“取代自主招生笔试”,这里有三个关键点:
其一,学业考的成绩,是高校自主认可,还是政府部门规定高校认可?不同的做法,性质不同。
其二,学业考的成绩,是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唯一依据,还是多个依据之一?换句话说,就是万一学生的学业考考得不好,还有没有机会申请高校自主招生?如果把学业考作为高校的依据之一,达到一定成绩的学生可直接进入高校面试,其他学生则可参加高考自主招生笔试,那么,这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而如果是唯一的依据,则必然在增加学业考重要性的同时,让学生的考试焦虑大增,因为一门课不理想,就可能影响到学生获得自主招生机会。
其三,如果学业考是自主招生笔试的唯一依据,而且学业考的成绩只是替代自主招生笔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被要求参加高考,那么,可以推想,对学生来讲,学业考和高考都不可有闪失。
再看“最终取代上海高考”,如果集中录取制度不变,以学业考取代高考,就变成连续两年多考试,以考试综合成绩定终身。
总体看来,要想实现减负的目标,就必须触及当前的集中录取制度。“一考多能”将减轻学生应试负担的逻辑是:参加一次考试,可让这一考试派多个用场。可问题在于,这样一来,“多功能”集于一身的学业考的重要性大增,结果可能出现新的考试焦虑。我国社会存在的高考焦虑,根源就在“一考定终身”,上海学业考的改革,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多次考试,多次选择,多次录取”,简单地说,就是考生可参加多次考试,多次考试的成绩对申请大学都有用,考生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同时可申请多所大学,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样一来,考生的考试焦虑必然大为减轻。
实行这样的高考模式,关键在于推进录取制度改革,即改变集中录取模式,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只有针对高校自主招生,多次考试才能起到缓解考生焦虑的作用。
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李克强强调,无论是推进教育公平,还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关键还得靠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假如上海能在录取制度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允许考生自主申请大学、大学自主录取,那么,这将释放出不少制度红利。比如,当前的学业考将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包括高校可自主认可学业考的成绩,学生可用学业考的成绩申请大学,大学就可结合学业考成绩、学生平时学业成绩和大学面试考察就自主录取学生。与此同时,学业考也可在目前的基础上,完善考试体系,比如借鉴美国的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模式,可推出统一的学术能力水平测试和学科考,供学生选择,每年考试组织多次,学生可自由报名,考多次。
这样的考试和录取体系,可最大限度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更加方便地选拔人才,从而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
早报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录入编辑 周子静
上海纽约大学今开学 学费一年10万元 解放日报 发表于2013-09-02 10:17
今天,上海纽约大学为期三周的“新生营”结束,宣告正式开学。295名首届本科生,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这其中,中国学生150名,来自10个省、市、自治区。
上海纽约大学的大课堂 徐瑞哲摄
上海纽约大学正向报到新生发校服 张驰摄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和院长们 许澜博摄
今天,上海纽约大学为期三周的“新生营”结束,宣告正式开学。295名首届本科生,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这其中,中国学生150名,来自10个省、市、自治区。他们没有选择学费万元不到的国内名校,也没有选择走出国门留学世界名校。
上海纽大,这座中美合办的新建高校,中国学生一年学费高达10万元。
校长的“账本”:学生付出的学费将有超值收获
每人每年10万元,150个中国学生,就是1500万元。国际学生学费则按美国纽约大学标准收取,差不多是中国学生的3倍,合计是4500万元左右。
对于这6000万元,上海纽大校长俞立中直言,这不是办学的成本价,而是远低于成本价,“当然,办这所学校根本也不是为了赚钱”。尽管美国纽大是全美最大的私立大学之一,但在筹建之初,中外合作的上海纽大就申明其非营利教育机构的性质。在校长的账本上,学费这笔资金来源,在整个建校投入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从这个意义上讲,俞立中觉得学生付出的学费将是超值的。
针对社会上传说上海纽大是“富人学校”、招的是“富二代”,俞立中特意强调,“学校选择的是学生,而不是家庭”。在招生中,招生人员只看学生本人的情况,是否优秀、是否适合,而不会考虑其家庭背景,其实学校在学生入学前也根本不了解学生家庭信息。因为,在上海纽大申请材料中,不像国内部分中小学那样要求学生写明家长单位、职务,甚至社会关系资源等。
俞立中说,8月11日学生注册日,在入学仪式后的家长聚会上,自己曾侧面了解到一些情况。在他接触的众多家长中,绝大部分都是工薪阶层,有的外地学生家庭还比较贫困,“只要学生经选拔程序入校,上海纽大就会有保障政策跟进”。
“我碰到的那些家长都不是做生意的,他们对大学抱有理想,愿意尝试新事物,才把钱投到教育上,而不是花40万元买辆进口车。 ”他说,“不适合的学生,即使家里有钱,想送也是送不进来的。 ”
谈到钱的问题,谈到“投资回报率”,上海纽大常务副校长、原康奈尔大学校长杰弗里·雷蒙则有另一番见解。他最近刚刚参加了“亚布力论坛”,会见了一批知名企业家和创业家,“他们基本不谈钱,或用钱来衡量事物”。雷蒙也比较了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们,发现多数人的专业背景并非商科,而是学的历史、哲学、物理、数学等,“大学教给他们的不是如何成为企业CEO,而是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雷蒙表示:“如果学生和家长认同这一点,上海纽大才会是他们的选择。 ”他表示,自己不想也没必要说服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来报考本校,因为有更多更适合他们的学校可供选择。
中国学生:最期待美国院士给自己上课
中国学生往往最看重 “谁来教我”,有没有重量级师资。首届本科生杜冰凌就说,“最期待美国院士来给自己上课”。
为了了解上海纽大,杜冰凌做了不少“功课”。从自己上海中学的同学中,他找到考入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校友,得知这所美国本土之外的海外校园花重金引入教学团队,对生源的选拔要求也比纽大本身更严苛。在新生指导课后,杜冰凌也能点出好几位上海纽大的名师大名,他认为上海纽大会像年轻的港科大那样快速进步。
作为学校的 “首席学术官”,上海纽大副校长、教务长汪小京教授透露,学校已经吸收并还在组建国际一流教授队伍。目前已有的两名院系负责人,分别从美国纽大加盟上海纽大——原纽大历史系主任乔安娜·卫周安担任上海纽大文理学院院长;纽大著名的斯特恩商学院副院长艾顿·增莫尔则出任上海纽大商业与工程学院院长。
在计划来沪授课的首批纽大教授中,共有7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其中纽大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的查尔斯·纽曼与物理系名誉教授皮埃尔·霍恩贝格,还是两院院士。同时,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作为著名法学教授,汪小京本人是原耶鲁大学神经科学著名专家,他们都将为首届本科生开课。
美国人喜欢用校友来衡量大学的价值。公开资料显示,建于1831年的纽约大学可谓科学与艺术兼收,在历届校友中诞生了3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还有20多名奥斯卡奖、艾美奖、格莱美奖等得主,以及10多名普利策奖得主。目前,它在全美大学中比较公认的排名是第30名左右,数学、金融以及艺术学科等的排名进入前十、甚至前三。
作为美国纽大毕业生,王星宇认为,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对于上海纽大的期望值是不同的。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想要走向世界,上海纽大能给他们一个国际化环境;而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上海纽大有一个全新环境,具有探索性,他们可能对中国、对上海更感兴趣——两类学生文化背景不同,想从学校得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他说,“我认为中国学生的10万元学费是物有所值的。 ”
家长的算盘:毕业生可以拿“双学位”
对这10万元的教育投资,普通家庭不免要费一番思量,算一算性价比。
上海家长杜立萍打的算盘是“货比三家”。孩子之前也想去港校,尽管不能算漂洋过海的留学,也能体验一个更为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和语言环境,获得与内地高校不同的学习经历。
像我国港大、港科大这样的香港名校,每年学费约13万港元,每年生活费大约需要7万至8万港元。这样的学费水平与上海纽大差不多,但生活费显然更高。毕竟对于上海学生而言,本地生活费可以省去不少。
到欧、美、澳等地留学呢?杜立萍觉得,这种学费水平基本上是另一个层级,没有30万元读不到海外名校。她比较了上海纽大的母体学校——纽约大学,仅学费就是每年4.5万美元。由于纽约大学是大都市里的大学,校园主体都位于纽约市中心,邻近第五大道、华尔街等“高尚街区”,食宿成本都极高,每年生活费大约要花费人民币10万至15万元。
毕竟,上海纽大毕业生可以拿到“双学位”,包括一张纽约大学的学位证书。而且在上海纽大四年学制的后两年,每一个学生都有至少一次海外游学机会,可以选择纽约大学分布于全球的14个学习中心“留学”,包括另一所与上海纽大性质类似的校园——纽大阿布扎比分校。
令杜立萍觉得比较划算的是,当年度的10万元学费涵盖这种游学项目在内。
“儿子想选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校园,他有个同学在那里读书,听说教育质量不错,而且文化跨度很大,比较长见识。 ”
按需配置助学金,最高奖励“学费全免”
四年学费40万元,对于中国境内学生和家长,的确是笔不小开支。
上海纽大招办主任周鸿表示,今年、明年,学校的奖学金都将达到200万元规模,助学金保持在100万元规模。目前,对中国学生的奖助学金覆盖面差不多可以达到三成。在首届150名中国学生中,已有30多人获得各级奖学金。其中,对于此前“校园日”自主招生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每人每年将获 1000美元奖励;对于高考成绩进入当地前列的学生,最高奖励是“学费全免”,这种额度只对极少数中国学生有效。
在学校网站、官方微博、招生宣讲、媒体采访中,包括校长俞立中的个人微博中,上海纽大校方一直强调、反复重申一条原则,那就是:只要是被学校选中的学生,如果家庭确有实际困难,学校将通过助学金途径,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原因而弃学、辍学。因此,入学后,学校逐步了解各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根据学生申报的家庭经济条件,已通过评估确定了一二十名助学金发放对象,其中最高额度为每年 9万元,相当于贴补90%学费。
周鸿介绍,学校按需配置助学金,比如有一位江苏学生,父母都有就业能力,但家中有一患自闭症的弟弟,需要母亲在家照顾,仅父亲一人在外工作,为此学校还是仅让学生自负2万元学费,由学校负担其余8万元。这些天,学校向全体学生发布了校内助管岗位,提供了100多人次的勤工助学机会。
本报首席记者 徐瑞哲
录入编辑:薛冬霞
.END
7月份最新数据显示,70个城市房价同比又上涨了6.7%,环比上涨了6.1%。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我国人均收入尚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超过了纽约和伦敦。(8月30日《新京报》)
我国人均收入不及发达国家一成,而一线城市房价却超过纽约、伦敦,尽管这个测算结果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房价与人均收入差距“天上地下”却是事实。
何以出现这种离谱的现象,在笔者看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是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导致富人财富快速积累,这种需求支撑着房价持续上涨。按理说,人均收入很低,房价不可能很高。但事实情况是,尽管人均收入低,但一些富人投资购买力却很强。从这个角度而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缩小房价与人均收入差距的一种有效举措。
其次,公共资源不均衡导致人口向一线城市聚集,推动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众所周知,一线城市不仅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而且公共资源多。那么,人口自然就会向一线城市流动,从而带来大量购房需求,推动房价上涨。所以,虽然人均收入不高,但是当购房资金扎堆在一线城市时,就会把房价抬高。
其三,土地财政推动房价上涨,“逼”着一部分人买房或提前买房。数据显示,14年来,全国卖地收入年均超过1万亿元。其中,2011年卖地收入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超过6成。换言之,在房价上涨的背后,社会财富通过土地流入地方政府口袋。
最近,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房价反弹压力比较大”。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房价反弹,意味着房价与人均收入的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而要想遏制房价反弹,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完善房地产税制(如征收房产税或资本利得税)以及一系列深层次改革,从根本上把房价关进笼子。
(责任编辑:陈传发 )
设计高考替代方案要对症下药 熊丙奇 发表于2013-09-02 07:34
上海的学业考改革,从目前的设计来看,其基本思路是“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
来自上海市教委的消息说,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已被列为今年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有关方面正与几大高校研究先行先试方案,拟让俗称“会考”的“学业考”实现“一考多能”,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以减轻学生的应试负担。
近年来,上海在高考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继8所教育部在沪直属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复旦和上海交大试行自主招生“预录取”改革、56所示范性高中进行提前录取的探索之后,此次提出以高中学业考替代高考的改革思路,再次表明上海希望在高考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如果学业考替代高考的方案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并稳步推进,那么,这一改革,不但将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也可对全国整体的高考改革起到示范、推进作用。
上海的学业考改革,从目前的设计来看,其基本思路是“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先看“取代自主招生笔试”,这里有三个关键点:
其一,学业考的成绩,是高校自主认可,还是政府部门规定高校认可?不同的做法,性质不同。
其二,学业考的成绩,是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唯一依据,还是多个依据之一?换句话说,就是万一学生的学业考考得不好,还有没有机会申请高校自主招生?如果把学业考作为高校的依据之一,达到一定成绩的学生可直接进入高校面试,其他学生则可参加高考自主招生笔试,那么,这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而如果是唯一的依据,则必然在增加学业考重要性的同时,让学生的考试焦虑大增,因为一门课不理想,就可能影响到学生获得自主招生机会。
其三,如果学业考是自主招生笔试的唯一依据,而且学业考的成绩只是替代自主招生笔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被要求参加高考,那么,可以推想,对学生来讲,学业考和高考都不可有闪失。
再看“最终取代上海高考”,如果集中录取制度不变,以学业考取代高考,就变成连续两年多考试,以考试综合成绩定终身。
总体看来,要想实现减负的目标,就必须触及当前的集中录取制度。“一考多能”将减轻学生应试负担的逻辑是:参加一次考试,可让这一考试派多个用场。可问题在于,这样一来,“多功能”集于一身的学业考的重要性大增,结果可能出现新的考试焦虑。我国社会存在的高考焦虑,根源就在“一考定终身”,上海学业考的改革,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多次考试,多次选择,多次录取”,简单地说,就是考生可参加多次考试,多次考试的成绩对申请大学都有用,考生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同时可申请多所大学,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样一来,考生的考试焦虑必然大为减轻。
实行这样的高考模式,关键在于推进录取制度改革,即改变集中录取模式,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只有针对高校自主招生,多次考试才能起到缓解考生焦虑的作用。
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李克强强调,无论是推进教育公平,还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关键还得靠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假如上海能在录取制度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允许考生自主申请大学、大学自主录取,那么,这将释放出不少制度红利。比如,当前的学业考将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包括高校可自主认可学业考的成绩,学生可用学业考的成绩申请大学,大学就可结合学业考成绩、学生平时学业成绩和大学面试考察就自主录取学生。与此同时,学业考也可在目前的基础上,完善考试体系,比如借鉴美国的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模式,可推出统一的学术能力水平测试和学科考,供学生选择,每年考试组织多次,学生可自由报名,考多次。
这样的考试和录取体系,可最大限度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更加方便地选拔人才,从而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
早报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录入编辑 周子静
上海纽约大学今开学 学费一年10万元 解放日报 发表于2013-09-02 10:17
今天,上海纽约大学为期三周的“新生营”结束,宣告正式开学。295名首届本科生,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这其中,中国学生150名,来自10个省、市、自治区。
上海纽约大学的大课堂 徐瑞哲摄
上海纽约大学正向报到新生发校服 张驰摄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和院长们 许澜博摄
今天,上海纽约大学为期三周的“新生营”结束,宣告正式开学。295名首届本科生,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这其中,中国学生150名,来自10个省、市、自治区。他们没有选择学费万元不到的国内名校,也没有选择走出国门留学世界名校。
上海纽大,这座中美合办的新建高校,中国学生一年学费高达10万元。
校长的“账本”:学生付出的学费将有超值收获
每人每年10万元,150个中国学生,就是1500万元。国际学生学费则按美国纽约大学标准收取,差不多是中国学生的3倍,合计是4500万元左右。
对于这6000万元,上海纽大校长俞立中直言,这不是办学的成本价,而是远低于成本价,“当然,办这所学校根本也不是为了赚钱”。尽管美国纽大是全美最大的私立大学之一,但在筹建之初,中外合作的上海纽大就申明其非营利教育机构的性质。在校长的账本上,学费这笔资金来源,在整个建校投入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从这个意义上讲,俞立中觉得学生付出的学费将是超值的。
针对社会上传说上海纽大是“富人学校”、招的是“富二代”,俞立中特意强调,“学校选择的是学生,而不是家庭”。在招生中,招生人员只看学生本人的情况,是否优秀、是否适合,而不会考虑其家庭背景,其实学校在学生入学前也根本不了解学生家庭信息。因为,在上海纽大申请材料中,不像国内部分中小学那样要求学生写明家长单位、职务,甚至社会关系资源等。
俞立中说,8月11日学生注册日,在入学仪式后的家长聚会上,自己曾侧面了解到一些情况。在他接触的众多家长中,绝大部分都是工薪阶层,有的外地学生家庭还比较贫困,“只要学生经选拔程序入校,上海纽大就会有保障政策跟进”。
“我碰到的那些家长都不是做生意的,他们对大学抱有理想,愿意尝试新事物,才把钱投到教育上,而不是花40万元买辆进口车。 ”他说,“不适合的学生,即使家里有钱,想送也是送不进来的。 ”
谈到钱的问题,谈到“投资回报率”,上海纽大常务副校长、原康奈尔大学校长杰弗里·雷蒙则有另一番见解。他最近刚刚参加了“亚布力论坛”,会见了一批知名企业家和创业家,“他们基本不谈钱,或用钱来衡量事物”。雷蒙也比较了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们,发现多数人的专业背景并非商科,而是学的历史、哲学、物理、数学等,“大学教给他们的不是如何成为企业CEO,而是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雷蒙表示:“如果学生和家长认同这一点,上海纽大才会是他们的选择。 ”他表示,自己不想也没必要说服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来报考本校,因为有更多更适合他们的学校可供选择。
中国学生:最期待美国院士给自己上课
中国学生往往最看重 “谁来教我”,有没有重量级师资。首届本科生杜冰凌就说,“最期待美国院士来给自己上课”。
为了了解上海纽大,杜冰凌做了不少“功课”。从自己上海中学的同学中,他找到考入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校友,得知这所美国本土之外的海外校园花重金引入教学团队,对生源的选拔要求也比纽大本身更严苛。在新生指导课后,杜冰凌也能点出好几位上海纽大的名师大名,他认为上海纽大会像年轻的港科大那样快速进步。
作为学校的 “首席学术官”,上海纽大副校长、教务长汪小京教授透露,学校已经吸收并还在组建国际一流教授队伍。目前已有的两名院系负责人,分别从美国纽大加盟上海纽大——原纽大历史系主任乔安娜·卫周安担任上海纽大文理学院院长;纽大著名的斯特恩商学院副院长艾顿·增莫尔则出任上海纽大商业与工程学院院长。
在计划来沪授课的首批纽大教授中,共有7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其中纽大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的查尔斯·纽曼与物理系名誉教授皮埃尔·霍恩贝格,还是两院院士。同时,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作为著名法学教授,汪小京本人是原耶鲁大学神经科学著名专家,他们都将为首届本科生开课。
美国人喜欢用校友来衡量大学的价值。公开资料显示,建于1831年的纽约大学可谓科学与艺术兼收,在历届校友中诞生了3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还有20多名奥斯卡奖、艾美奖、格莱美奖等得主,以及10多名普利策奖得主。目前,它在全美大学中比较公认的排名是第30名左右,数学、金融以及艺术学科等的排名进入前十、甚至前三。
作为美国纽大毕业生,王星宇认为,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对于上海纽大的期望值是不同的。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想要走向世界,上海纽大能给他们一个国际化环境;而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上海纽大有一个全新环境,具有探索性,他们可能对中国、对上海更感兴趣——两类学生文化背景不同,想从学校得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他说,“我认为中国学生的10万元学费是物有所值的。 ”
家长的算盘:毕业生可以拿“双学位”
对这10万元的教育投资,普通家庭不免要费一番思量,算一算性价比。
上海家长杜立萍打的算盘是“货比三家”。孩子之前也想去港校,尽管不能算漂洋过海的留学,也能体验一个更为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和语言环境,获得与内地高校不同的学习经历。
像我国港大、港科大这样的香港名校,每年学费约13万港元,每年生活费大约需要7万至8万港元。这样的学费水平与上海纽大差不多,但生活费显然更高。毕竟对于上海学生而言,本地生活费可以省去不少。
到欧、美、澳等地留学呢?杜立萍觉得,这种学费水平基本上是另一个层级,没有30万元读不到海外名校。她比较了上海纽大的母体学校——纽约大学,仅学费就是每年4.5万美元。由于纽约大学是大都市里的大学,校园主体都位于纽约市中心,邻近第五大道、华尔街等“高尚街区”,食宿成本都极高,每年生活费大约要花费人民币10万至15万元。
毕竟,上海纽大毕业生可以拿到“双学位”,包括一张纽约大学的学位证书。而且在上海纽大四年学制的后两年,每一个学生都有至少一次海外游学机会,可以选择纽约大学分布于全球的14个学习中心“留学”,包括另一所与上海纽大性质类似的校园——纽大阿布扎比分校。
令杜立萍觉得比较划算的是,当年度的10万元学费涵盖这种游学项目在内。
“儿子想选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校园,他有个同学在那里读书,听说教育质量不错,而且文化跨度很大,比较长见识。 ”
按需配置助学金,最高奖励“学费全免”
四年学费40万元,对于中国境内学生和家长,的确是笔不小开支。
上海纽大招办主任周鸿表示,今年、明年,学校的奖学金都将达到200万元规模,助学金保持在100万元规模。目前,对中国学生的奖助学金覆盖面差不多可以达到三成。在首届150名中国学生中,已有30多人获得各级奖学金。其中,对于此前“校园日”自主招生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每人每年将获 1000美元奖励;对于高考成绩进入当地前列的学生,最高奖励是“学费全免”,这种额度只对极少数中国学生有效。
在学校网站、官方微博、招生宣讲、媒体采访中,包括校长俞立中的个人微博中,上海纽大校方一直强调、反复重申一条原则,那就是:只要是被学校选中的学生,如果家庭确有实际困难,学校将通过助学金途径,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原因而弃学、辍学。因此,入学后,学校逐步了解各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根据学生申报的家庭经济条件,已通过评估确定了一二十名助学金发放对象,其中最高额度为每年 9万元,相当于贴补90%学费。
周鸿介绍,学校按需配置助学金,比如有一位江苏学生,父母都有就业能力,但家中有一患自闭症的弟弟,需要母亲在家照顾,仅父亲一人在外工作,为此学校还是仅让学生自负2万元学费,由学校负担其余8万元。这些天,学校向全体学生发布了校内助管岗位,提供了100多人次的勤工助学机会。
本报首席记者 徐瑞哲
录入编辑:薛冬霞
.END
Monday, 2 September 2013
毅行出哲學:無形殺手 - 蔡東豪
毅行出哲學:無形殺手 - 蔡東豪 蘋果日報 2013年08月30日
潮濕天氣阻礙出汗,人類散熱系統失靈,變成不出汗的動物。
我經常出差,不時搭長途機,近年我留意身體出現的適應問題。由香港去外地,落機後一兩日跑步,多數沒問題;相反,由外地返港,落機後一兩日跑步,經常出事,跑不出應有水準。我曾經以為是坐長途機產生出的一連串問題,例如坐得太多、氣壓等,但為何由香港去外地不見失準的問題出現?想來想去,我認為問題出在一種香港特有的東西:潮濕天氣。
這當然是我的非科學推論,跟迷信差不多,但我已信以為真。跑不出應有水準,是外地天氣多數比香港乾爽,因此,好天氣的好處蓋過長途機的害處。香港天氣大半年潮濕,壞天氣加長途機,容易出事。讀者想推翻我的土炮理論,或有其他意見,歡迎話我知。跑步者最清楚,熱是難頂,但致命的無形殺手,是濕。
潮濕天氣下 好易撞牆
這幾年《Born to Run》這本書全球走紅,帶出其中重要概念,是自古而來,人類其實是很適合長跑。人類能夠覓肉食,不是因為擁有特別強壯身軀或鋒利爪牙,而是人類擁有動物沒有的汗腺。人類不能跑得快過馬,但馬不可以不停跑幾個鐘,因為動物沒汗腺,不能散熱,動物跑一段時間後會虛脫,到時人類可施施然宰食。潮濕天氣阻礙出汗,人類散熱系統失靈,變成不出汗的動物。
在濕熱天氣,由於出汗不暢順,跑步者感覺的溫度,比實際溫度高。跑步者很多時不以為然,從客觀環境看,氣溫不是太熱,自己狀態沒大變,但忽視了濕度,很容易出事。在潮濕天氣,一個資深跑步者有可能在很短時間之內撞牆,輕微是力不從心,嚴重是出現中暑迹象。我所指的「短時間」可以是以分鐘計算。
我上網找過很多關於濕跑的資料,得出的結論是,人敵不過濕,沒可能正面硬碰。不硬碰,應付方法是側擊,不成的話,避。側擊意思是想辦法減低體溫急升的殺傷力,我相信每個人對濕的反應有所不同,而身體某程度上懂得適應。
在潮濕的季節,跑步者可盡量適應在潮濕中跑步,逐步提升狀態,千萬不要一開始便跟最高狀態比較。不要忘記閣下的PB(個人最佳成績)通常是在較乾的冬季創出。我相信適應是一個側擊方法,當然功效只能去到某一程度。
側擊不成,要避。不跑是我永不建議的消極態度,我會專程找一些比較舒服的地方跑。冷氣健身室跑機是最最最後選擇,我會選一些近水近樹的跑道,這些地方氣溫比石屎路低幾度,總會舒服一點。
我領過太多次嘢,起跑前只看溫度,不看濕度,以為自己無事,點知三幾分鐘便出事。最慘是,出事後也弄不清原因,殺人者原來在空氣中。
蔡東豪 http://trailwalkerasphilosophy.blogspot.com
.END
潮濕天氣阻礙出汗,人類散熱系統失靈,變成不出汗的動物。
我經常出差,不時搭長途機,近年我留意身體出現的適應問題。由香港去外地,落機後一兩日跑步,多數沒問題;相反,由外地返港,落機後一兩日跑步,經常出事,跑不出應有水準。我曾經以為是坐長途機產生出的一連串問題,例如坐得太多、氣壓等,但為何由香港去外地不見失準的問題出現?想來想去,我認為問題出在一種香港特有的東西:潮濕天氣。
這當然是我的非科學推論,跟迷信差不多,但我已信以為真。跑不出應有水準,是外地天氣多數比香港乾爽,因此,好天氣的好處蓋過長途機的害處。香港天氣大半年潮濕,壞天氣加長途機,容易出事。讀者想推翻我的土炮理論,或有其他意見,歡迎話我知。跑步者最清楚,熱是難頂,但致命的無形殺手,是濕。
潮濕天氣下 好易撞牆
這幾年《Born to Run》這本書全球走紅,帶出其中重要概念,是自古而來,人類其實是很適合長跑。人類能夠覓肉食,不是因為擁有特別強壯身軀或鋒利爪牙,而是人類擁有動物沒有的汗腺。人類不能跑得快過馬,但馬不可以不停跑幾個鐘,因為動物沒汗腺,不能散熱,動物跑一段時間後會虛脫,到時人類可施施然宰食。潮濕天氣阻礙出汗,人類散熱系統失靈,變成不出汗的動物。
在濕熱天氣,由於出汗不暢順,跑步者感覺的溫度,比實際溫度高。跑步者很多時不以為然,從客觀環境看,氣溫不是太熱,自己狀態沒大變,但忽視了濕度,很容易出事。在潮濕天氣,一個資深跑步者有可能在很短時間之內撞牆,輕微是力不從心,嚴重是出現中暑迹象。我所指的「短時間」可以是以分鐘計算。
我上網找過很多關於濕跑的資料,得出的結論是,人敵不過濕,沒可能正面硬碰。不硬碰,應付方法是側擊,不成的話,避。側擊意思是想辦法減低體溫急升的殺傷力,我相信每個人對濕的反應有所不同,而身體某程度上懂得適應。
在潮濕的季節,跑步者可盡量適應在潮濕中跑步,逐步提升狀態,千萬不要一開始便跟最高狀態比較。不要忘記閣下的PB(個人最佳成績)通常是在較乾的冬季創出。我相信適應是一個側擊方法,當然功效只能去到某一程度。
側擊不成,要避。不跑是我永不建議的消極態度,我會專程找一些比較舒服的地方跑。冷氣健身室跑機是最最最後選擇,我會選一些近水近樹的跑道,這些地方氣溫比石屎路低幾度,總會舒服一點。
我領過太多次嘢,起跑前只看溫度,不看濕度,以為自己無事,點知三幾分鐘便出事。最慘是,出事後也弄不清原因,殺人者原來在空氣中。
蔡東豪 http://trailwalkerasphilosophy.blogspot.com
.END
理想生活 - 亦舒
蒋洁敏被调查,反腐没有例外 2013-09-02 03:30:11 新京报
长期以来,类似能源、金融等热点经济领域,由于坐享巨大垄断收益,加之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很容易成为腐败的高危地带。
■ 社论
新华社报道,昨天,来自中纪委的消息,中石油前董事长、国资委主任、党委副书记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蒋洁敏也是中共十八大后首个被查的中央委员。
就在上周,中石油四名高管,相继被查。而此前被查的四川省人大原副主任郭永祥,同样曾任职中石油胜利油田。石油是攸关国计民生的能源命脉,中央对于能源领域反腐的不断升级,显示出反腐工作正在涉入“深水区”。
这些年来,部分能源企业监管疏漏、乃至监督缺失的情形,并不鲜见。一方面,与地方行政单位相比,这些企业同样具有很高的行政级别,以中石油这样的大型央企而言,其内部管理采用垂直体系,权力更集中,决策程序也往往缺乏必要的制约,议事规则无法得到落实。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些企业一旦发生高管贪腐,其空间和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另一方面,部分能源企业往往以关涉国家经济命脉为由,逃避监督,即便其决策给国家造成天文数字的经济损失,也往往轻描淡写,归结于市场的变幻无常。比如,2011年,中石油海外投资失利,损失人民币12亿元,已超过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最后却不了了之。此种系统性风险应该引起警惕。
中央查处以中石油前董事长为首的多名高官和高管,新一轮经济领域反腐的大幕由此拉开。长期以来,类似能源、金融等热点经济领域,由于坐享巨大垄断收益,加之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很容易成为腐败的高危地带。而这些部门的高福利、高消费,也屡屡引起公众不满。相信此轮经济反腐,必然带来蝴蝶效应,促进这些领域的变革,为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保驾护航。
此外,蒋洁敏的落马也显示了中央反腐的决心,即不仅要打“苍蝇”,也要打“老虎”。蒋洁敏是十八大后首个落马的中央委员,还是履新不足半年的国资委主任,是央企的“掌门人”。蒋洁敏位高权重,其被调查世人瞩目。但蒋的落马并不令人意外,习近平总书记此前曾说过,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管其级别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要一查到底。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惩治腐败的力度逐步加强。继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被调查,内蒙古原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素毅等也先后被查,加上此前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等高官的迅速落马,均传递给社会积极的信号。
无论是此前的王永春等人被查,还是此番的蒋洁敏被查,公众舆论都表现出积极的反应。这表明,让腐败分子无处可逃,把问题频出的垄断央企置于权力的笼子里,已成社会共识。没有人能例外,也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能够例外。
“公考”落榜的N种理由 2013-09-02 03:32:12 新京报
公务员录用体检国标实施8年,一些地方招考时,携带乙肝病毒、“长得丑”等仍被歧视
“长得丑”“乙肝病毒携带”、“有贫血基因”、“性格内向”……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公考考生,因为前述等原因,梦断地方公考之路,其中不乏笔试面试成绩头名者。上月底,一网友发帖称因为“有痘痘长得丑”,自己与网络警察失之交臂。
现行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制定于2005年,这部我国首个公务员录用体检“国标”,取消了2004年以前各地的诸多限制。但地方屡有歧视等情况发生。专家称,这和相关单位违规成本低有关。据了解,近两年有代表和委员在推动反就业歧视立法。新京报记者 王姝 实习生 付宗恒
“人民警察要形象,长得丑不能当警察”。日前,网友“湘西大山人”发帖称,自己参加湖南省湘西州公安局网络民警考试,并以笔试面试总成绩第一名进入体检,但因长痤疮、“长得丑”被淘汰。
“湘西大山人”的遭遇,引发人们对公务员考试公平性的新一轮质疑。
现行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制定于2005年。实施8年来,有的地方公然违规,如将“乙肝携带者”拒之门外,存在歧视。而有的地方,则以“性格不合适”等理由,让高分应聘者落榜。
1相貌歧视?
长得丑不能当警察
“湘西大山人”的帖文,在8月底,成为网络热点。该网友今年参加湖南省公务员考试,因脸上有痘痘、“长得丑”被刷。他质疑:“我军检都能过,这个体检不能过?”
对此,湘西州人力社保局回应,面部有瘢痕影响面容,且瘢痕难治愈,反复发作,根据《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第一部分第三条规定,结论为不合格,拒录。
据查询,标准规定:影响面容且难以治愈的皮肤病(如白癜风、银屑病、血管瘤、斑痣等),或者外观存在明显疾病特征(如五官畸形、不能自行矫正的斜颈、步态异常等),不合格。
规定中并未专门举例“痤疮”。对此,8月28日,湘西州人力社保局公务员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再次强调,“湘西大山人”脸上的瘢痕,符合拒录条件,“局里对这件事比较重视,目前正在进行商讨,详细情况暂时不便透露”。
中国政法大学宪法研究所长期从事公考员就业歧视调研。该所教授刘晓楠认为,警察有很多警种,如果不是仪仗队这样需展示形象的岗位,或是便衣等要求外表不引人注意的岗位,就不应以丑和美作为考核标准, “湘西大山人”报考的网络警察岗位显然不属前述情况。
2病史歧视?
患梅毒否缺综合诊断?
“湘西大山人”的遭遇,让河北女孩汪丽(化名)愤愤不平:“体检标准中没提痤疮,工作人员自己理解的。”
汪丽也曾因“体检”被刷。当时,她应聘的虽是事业单位,但招考体检则执行公务员体检通用标准
汪丽讲述,事情缘起去年9月。当时河北清苑县教育局招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汪丽通过笔试、面试,进入体检环节。她的梅毒TPHA检测呈阳性,“但我已治愈,申请复检。”等待过程中,汪丽在保定市人才网站看到了《清苑县农村小学教师拟聘人员公示》,自己落榜。
为此,汪丽多次找到清苑县人力社保局和县教育局,今年1月终于得到了复检机会。汪丽转述,复检当天,相关工作人员都在场,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明确答复,体检前8天的复查结果证实,汪丽已治愈。
上月,汪丽将河北省清苑县人力社保局、清苑县教育局告上法庭,要求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依法录用她担任教师。当月22日,保定市新市区法院首次庭审。
庭审时,“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TPHA)阳性”能否作为拒录标准,双方各执一词。
据答辩状显示,清苑县人力社保局称,《公务员录用体检表》要求,检测梅毒的项目是“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TPHA)”。而汪丽在指定医院体检时,TPPA呈阳性,体检结论不合。
新京报记者向多位医生了解,多数梅毒患者治愈后,仍终身保留TPHA阳性的特征,但不具传染性。
也许是基于上述考虑,《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专门明确梅毒诊断原则:必须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而根据汪丽的转述,在招录体检时,相关部门只做了梅毒TPHA检测。
公开报道显示,与汪丽有类似遭遇的不在少数。相关招考单位只要指定体检医院检出“TPHA阳性”,也会判定“体检不合格”,很少再结合临床等“综合诊断”。
3基因歧视?
有潜在风险者出局
三年前,广东佛山“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曾引起大家的关注。
三名考生参加了佛山市公务员考试,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但因体检中测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以下简称地贫基因),被拒录。
陆军所在的北京一家公益机构,帮考生联系了公益律师。陆军也旁听了庭审过程。
陆军回忆,庭审就佛山公务员体检中增加的血液检测是否违规展开辩论。
《公务员录用体检表》中,血常规检查并不包含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的检测,而该项目用于检测地贫基因。
原告方认为,擅自增加检测,是违法行为。佛山市人力社保局辩称《公务员录用体检表》虽没要求检测MCV,但同时规定,“体检医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必要的相应检查、检验项目。”医院根据广东地区地中海贫血多发的特点,增加MCV检测,并无不当。
2010年9月,该案终审判决三名考生败诉。但据了解,现佛山公务员招录已不再检测MCV。
陆军认为,这场风波的隐忧仍在。《公务员录用体检表》赋予了地方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检测项目,“除了地贫基因,其他地方有没有自行检测其他基因?因为携带某种基因,有潜在的发病风险,就被拒录不合适。建议制定限制基因检测的法律法规,明确哪些基因可以测,哪些基因不可以测”。
但也有官员认为,公务员秉承择优录取原则,“设想一下,如果招了有潜在患病可能的人,上岗后生了大病,财政要多出多少医疗费”?
4乙肝歧视?
衍生体检代检机构
如果“梅毒TPHA阳性”和“地贫基因检测”,还能打标准争议,那么一些地区发生的拒录“乙肝病毒携带者”事件,则属公然违规。
山东日照籍女研究生刘荣(化名)是一名“乙肝歧视”受害人。2009年7月,她在日照经济开发区的小学教师招聘中,取得了语文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但入职体检时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拒录。她将日照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告上法庭。
刘荣赢了官司,法院判决撤销日照经济开发区教育局拒绝录用刘荣的决定,并责令日照经济开发区教育局作出具体的行政行为,也就是录用刘荣。
但日照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并没有执行法院判决,刘荣一直没能上班。
2010年,人社部、教育部、卫生部三部委联合发文,进一步明确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
雷闯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多次为该群体维权,被媒体称为“乙肝斗士”。雷闯介绍,目前“乙肝歧视”已转为“隐性歧视”,有的体检机构为逃避监管,上门抽血。“乙肝歧视”还催生出“体检代检”产业。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搜“体检代检”,查到不少“体检代检”机构的广告,业务介绍多含“公务员代检”。
例如一家名为“完美体检服务”的机构称:体检中有人带……我公司有过公务员体检操作情况无数次,熟悉国家公务员体检流程,任何体检项目都可代检!确保体检顺利过关!
5心率不合格?
平时正常这次不正常
有时候,一些检测结果本身,就被人质疑,进而招聘过程也被人质疑。
昨日,新华社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
小楚(化名)是广东一所高校会计专业硕士,今年报考了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财务岗。经过笔试面试以总分第一进入体检环节。
据小楚讲述,公务员体检当天,第一次测量不到10秒钟,医生说心率过快,不做记录,让他休息后重检。休息了不到10分钟,他就被叫进去重检。“测试中,医生说心跳太快之类,让我更加紧张。”
第二天,小楚自己前往公务员体检指定医院进行复检,心率为70,显示正常。
8月22日,小楚被告知体检报告显示其心率达到118,为“心率过快”。
“这个体检结果,我无法接受,因为我之前每次体检都是正常的,为什么偏偏就这次不正常了?”小楚说。
8月28日,新华社记者联系了安徽省检察院和考试组织部门相关负责人,他们均表示正对此事核实。
2013年,人社部、卫生部和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发文,对公务员考试录用体检政策做新调整,对心率、视力、听力和血压等项目未达到体检合格标准的,安排当日体检,而不是接到体检结论后7日内提交复检申请。
政策变动初衷是为减少体检中的“人为因素”,但有人指出,这可能降低体检的准确性,甚至为“人为因素”操控体检结果留下更大的空间。
6性格不合格?
“性格不适合岗位”
2011年开始,“性格不合”也成为公招中的拒录理由。当年总成绩第一名、体检合格,报考福建省委办公厅一科员职位的甘肃籍研究生刘金星因“性格原因”被拒录。在他提供给媒体录音中,我们了解到的你有些性格上的、为人处世上的包括组织纪律方面的(表现),已经不适合我们的岗位。
去年10月,福建省委办公厅发布官方通报解释了拒录刘金星的理由,称“该同志不适合该岗位要求,经慎重研究决定不予录用”。
昨日,刘金星讲述,去年10月,他还向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办公厅寄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要求公开其被拒录的原因及具体法律依据等原因。
直到现在,他没有收到任何书面回复。
如今在北京从事IT业的刘金星回忆,学生阶段,他当了三年学生干部,很多团体活动都是由他组织的。实习时和“领导、同事相处得都不错”,不属于很闷的人。
刘晓楠认为,性格考查不同于考试,无法简单量化成绩,不排除个别地方利用“性格”做文章,为“萝卜招聘”、“暗箱操作”提供空间。
未来展望
代表委员推动相关立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禁止录用公务员只有三种情形: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关于体检要求,相关法条指出,体检的项目和标准根据职位要求确定,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有专家分析,就业歧视案频发,一方面和最高法司法解释有关案由的目录中,没有就业歧视这个分类,一些反歧视案件不被受理有关;另一方面遭遇就业歧视的维权成本太高,侵权单位的违法成本则较低。
刘晓楠介绍,2005年之前,公务员招录没有统一的全国性体检标准,“双侧乳房对称”等也成为限制条件。2005年《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实施后,公考歧视有所改观,“年龄歧视放宽了,一些岗位不再以35岁作为年龄上限;身高歧视少了,一些公安机关和海关不再制定硬性身高标准。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仍普遍存在”。
刘晓楠说,著名宪政学者蔡定剑在世时,已组织起草了《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并提交给了有关部门。最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在推动反就业歧视立法。
刘晓楠还建议,短期内可着眼解决具备现实操作性的问题,“比如解决就业歧视案立案案由问题,最高法可出台司法解释”。
新京报制图/张妍 制图信息/新京报记者 王姝 实习生 付宗恒 新华社
吴钩:宋代王安石用嫖娼打击政敌 2013-09-01
摘要:中国古代的礼法,其实是存在着一个“双重标准”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与“春秋责备贤者”。按传统的伦理道德,寻花问柳显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小人(平民)之德草”,老百姓可不受太严格的礼法约束,这便是“礼不下庶人”的涵义
史鉴散照
□吴钩文史学者
旧时娼妓业是合法的,秦楼楚馆公开营业。有人统计过,记录北宋京师市井生活的《东京梦华录》,至少提到了19处娼楼妓馆。走在宋朝的城市中,妓女是随处可见的,东京的大酒店,“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临安的酒楼,也有妓女揽客,她们生得“娉婷秀媚,桃脸樱唇,玉指纤纤,秋波滴溜,歌喉婉转,道得字真韵正,令人侧耳听之不厌”;茶坊也有妓女,“莫不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元宵佳节,诸酒店的妓女更是“群坐喧哗,勾引风流子弟买笑追欢”。
一般来说,这些妓女都是“卖艺不卖身”,只陪酒不陪睡的,跟今人理解的“娼妓”并不一样。宋代京师“妓中最胜者”,都“能文词,善谈吐,亦平衡人物,应对有度”,是很知性的女性;次一点的妓女,也是“丝竹管弦,艳歌妙舞,咸精其能”,是才艺型的女性。品质最差的妓女才出卖色相,这些妓女一般在“庵酒店”。“庵酒店”有个醒目的标志:门口挂红栀子灯,不论晴雨,都用竹笠盖着。暗示里面“有娼妓在内,可以就欢,而于酒阁内暗藏卧床也”,嗯,是不是有点像今日西方城市的“红灯区”?
那时候嫖娼是比较没品位的做法,风流子弟一般更愿意追求那些高层次的妓女。宋代高档妓女的居处,“皆堂宇宽静,各有三四厅事,前后多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经右史,小室垂帘,茵榻帷幌之类”,布置得很是清雅,吸引了大批京城士子及膏粱子弟经常带着仆人、良马前来拜访,邀请妓女游宴。有些“五陵年少及豪贵子弟”,在瓦舍勾栏中看到表演的妓女“有妖艳入眼者”,待演出结束后又“访其家而宴集”,给她们做红烧肉,大献殷勤。“霸王硬上弓”那是不行的。
在这些追求妓女的风流子弟中,有赴京赶考的士子,有未授官的新进士,有“膏粱子弟”、“五陵年少”,就是没有在职的官员。为什么?因为按照宋朝的立法,官员是不允许召妓买醉的。宋朝青楼对所有的市民开放,只要您掏得出钱,但官员不可以涉足,官员自己也明白“身为见任,难以至妓馆”,他们若眠花宿柳,一经揭发、弹劾,便可能受刑责或者丢了官职。宋神宗熙宁年间,两浙路有三个官员,仅仅因为“赴妓乐筵席”,便遭黜责。当时乃王安石当政,王氏不爱女色,却有点贪恋权势,为厉行新法、打击异议,他曾不止一次用“扫黄”的办法来收拾政敌。
王安石有个同僚,叫做祖无择,是一位鲠直之士,有点“公知”的臭毛病,口无遮拦,曾得罪过王氏。宋仁朝时,祖无择与王安石同为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书。依宋制,知制诰草诏是有稿费的,当时叫“润笔”,王安石坚决不收润笔,将钱挂在翰林院的梁上,以示清高;但这笔钱却被祖无择毫不客气地取下来花掉了,“安石闻而恶之”。熙宁初年,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自知民怨沸腾,便做了一首《咏雪》诗,来自我辩解:“势大直疑埋地尽,功成才见放春回。村农不识仁民意,只望青天万里开。”祖无择听后大笑,出言相讥:“待到开时,民成沟中瘠矣!”因此王安石对祖无择怀恨在心,“乃讽监司求无择罪”,即暗中吩咐当检察官的亲信搜寻祖无择的罪证,务要将祖无择这个人搞倒、搞臭。
一些惟王安石马首是瞻的御史,便想方设法搜集祖无择的罪证,终于给他们找到一条:“祖无择知杭州,坐与官妓薛希涛通”。意思是说,祖无择在杭州当太守时,曾闹出嫖娼的丑闻,那个妓女叫做薛希涛。王安石当然不放过这个收拾祖无择的机会,马上安排人将祖无择关押起来审问,那个妓女薛希涛也被抓了,要她指证祖无择嫖娼。
薛希涛虽是风尘中人,却比许多男人都硬气,任凭办案人员严刑拷问,就是不肯指证祖无择,最后,“希涛榜笞至死,(仍)不肯承伏”。御史对祖无择的指控都查无实据,无法定罪。感谢薛希涛的仗义,祖无择总算逃过了一劫。
王安石对付祖无择,当然有不可告人的“整人”用意,但我们也不能说祖无择受了冤屈,因为他在杭州时,确实与妓女薛希涛有“不正当关系”,而按宋朝法律,官员如果与妓女有私,也确实是要受责罚的。只不过祖无择很幸运,薛希涛对他一往情深,宁死也不出卖他。
如果祖无择不是官员,而是一介平民,那么即使他风流成性,天天狎妓买醉,夜夜眠花宿柳,官府也不可以此为把柄整他。在祖无择那个时代,就出了一个有名的风流才子———柳永。这个柳才子生性放浪,“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当时东京的名妓,对柳永非常仰慕、崇拜,“妓家传出几句口号,道是:‘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也没见官家找他的麻烦。不过,柳永在参加科考时则遇到了麻烦———宋仁宗批示不可录用他:“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于是干脆自称“奉旨填词”,在烟花柳巷继续过他的风流生活。
我觉得宋仁宗与柳永的做法,都是可圈可点的。柳永放荡不羁,喜为狭邪游,顶多只能算是私生活不检点,官家不应该横加干预;但是,这种生活作风多少有违公序良俗的浪子,即使再有才情,也不适宜当为民表率的公务员,所以宋仁宗叫他“且填词去”。柳永呢?也不觉得自己的活法有什么见不得人,大大咧咧宣称“奉旨填词”,不改放浪的本色。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礼法,其实是存在着一个“双重标准”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与“春秋责备贤者”。按传统的伦理道德,寻花问柳显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小人(平民)之德草”,老百姓可不受太严格的礼法约束,这便是“礼不下庶人”的涵义;而官员,身为社会精英,当为万民表率,“君子(官员)之德风”,则应该接受更苛严的礼法束缚,此即“春秋责备贤者”之义。所以,宋朝政府对平民宿娼,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禁宿娼”的立法只针对官员。
那么,这样的“双重标准”在今天看来是不是很陈腐呢?不是。现代法治社会依然讲究“双重标准”———2008年,美国民主党明星政客、纽约州州长斯皮策被曝出召妓丑闻,美国社会舆论大哗,70%的受访者认为斯皮策应该辞职,纽约州议会的共和党领袖强硬地宣称,如果斯皮策在48小时之内不辞职,将提出弹劾案。最后,斯皮策召开记者会,向公众道歉:“我作出了有违对家庭义务、有违我个人或任何是非观念的行为。”并在48小时内提出辞职。如果斯皮策只是一名普通富商,那他的绯闻,不过是小报上的一则花边而已。
亦舒《理想生活》
什么叫做理想生活?不用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住得太好,但必需自由自在,不感到任何压力,不做工作的奴隶,不受名利支配,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活泼可爱的孩子,丰衣足食,已经算是理想。——亦舒《理想生活》 晚安
.END
长期以来,类似能源、金融等热点经济领域,由于坐享巨大垄断收益,加之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很容易成为腐败的高危地带。
■ 社论
新华社报道,昨天,来自中纪委的消息,中石油前董事长、国资委主任、党委副书记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蒋洁敏也是中共十八大后首个被查的中央委员。
就在上周,中石油四名高管,相继被查。而此前被查的四川省人大原副主任郭永祥,同样曾任职中石油胜利油田。石油是攸关国计民生的能源命脉,中央对于能源领域反腐的不断升级,显示出反腐工作正在涉入“深水区”。
这些年来,部分能源企业监管疏漏、乃至监督缺失的情形,并不鲜见。一方面,与地方行政单位相比,这些企业同样具有很高的行政级别,以中石油这样的大型央企而言,其内部管理采用垂直体系,权力更集中,决策程序也往往缺乏必要的制约,议事规则无法得到落实。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些企业一旦发生高管贪腐,其空间和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另一方面,部分能源企业往往以关涉国家经济命脉为由,逃避监督,即便其决策给国家造成天文数字的经济损失,也往往轻描淡写,归结于市场的变幻无常。比如,2011年,中石油海外投资失利,损失人民币12亿元,已超过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最后却不了了之。此种系统性风险应该引起警惕。
中央查处以中石油前董事长为首的多名高官和高管,新一轮经济领域反腐的大幕由此拉开。长期以来,类似能源、金融等热点经济领域,由于坐享巨大垄断收益,加之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很容易成为腐败的高危地带。而这些部门的高福利、高消费,也屡屡引起公众不满。相信此轮经济反腐,必然带来蝴蝶效应,促进这些领域的变革,为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保驾护航。
此外,蒋洁敏的落马也显示了中央反腐的决心,即不仅要打“苍蝇”,也要打“老虎”。蒋洁敏是十八大后首个落马的中央委员,还是履新不足半年的国资委主任,是央企的“掌门人”。蒋洁敏位高权重,其被调查世人瞩目。但蒋的落马并不令人意外,习近平总书记此前曾说过,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管其级别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要一查到底。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惩治腐败的力度逐步加强。继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被调查,内蒙古原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素毅等也先后被查,加上此前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等高官的迅速落马,均传递给社会积极的信号。
无论是此前的王永春等人被查,还是此番的蒋洁敏被查,公众舆论都表现出积极的反应。这表明,让腐败分子无处可逃,把问题频出的垄断央企置于权力的笼子里,已成社会共识。没有人能例外,也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能够例外。
“公考”落榜的N种理由 2013-09-02 03:32:12 新京报
公务员录用体检国标实施8年,一些地方招考时,携带乙肝病毒、“长得丑”等仍被歧视
“长得丑”“乙肝病毒携带”、“有贫血基因”、“性格内向”……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公考考生,因为前述等原因,梦断地方公考之路,其中不乏笔试面试成绩头名者。上月底,一网友发帖称因为“有痘痘长得丑”,自己与网络警察失之交臂。
现行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制定于2005年,这部我国首个公务员录用体检“国标”,取消了2004年以前各地的诸多限制。但地方屡有歧视等情况发生。专家称,这和相关单位违规成本低有关。据了解,近两年有代表和委员在推动反就业歧视立法。新京报记者 王姝 实习生 付宗恒
“人民警察要形象,长得丑不能当警察”。日前,网友“湘西大山人”发帖称,自己参加湖南省湘西州公安局网络民警考试,并以笔试面试总成绩第一名进入体检,但因长痤疮、“长得丑”被淘汰。
“湘西大山人”的遭遇,引发人们对公务员考试公平性的新一轮质疑。
现行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制定于2005年。实施8年来,有的地方公然违规,如将“乙肝携带者”拒之门外,存在歧视。而有的地方,则以“性格不合适”等理由,让高分应聘者落榜。
1相貌歧视?
长得丑不能当警察
“湘西大山人”的帖文,在8月底,成为网络热点。该网友今年参加湖南省公务员考试,因脸上有痘痘、“长得丑”被刷。他质疑:“我军检都能过,这个体检不能过?”
对此,湘西州人力社保局回应,面部有瘢痕影响面容,且瘢痕难治愈,反复发作,根据《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第一部分第三条规定,结论为不合格,拒录。
据查询,标准规定:影响面容且难以治愈的皮肤病(如白癜风、银屑病、血管瘤、斑痣等),或者外观存在明显疾病特征(如五官畸形、不能自行矫正的斜颈、步态异常等),不合格。
规定中并未专门举例“痤疮”。对此,8月28日,湘西州人力社保局公务员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再次强调,“湘西大山人”脸上的瘢痕,符合拒录条件,“局里对这件事比较重视,目前正在进行商讨,详细情况暂时不便透露”。
中国政法大学宪法研究所长期从事公考员就业歧视调研。该所教授刘晓楠认为,警察有很多警种,如果不是仪仗队这样需展示形象的岗位,或是便衣等要求外表不引人注意的岗位,就不应以丑和美作为考核标准, “湘西大山人”报考的网络警察岗位显然不属前述情况。
2病史歧视?
患梅毒否缺综合诊断?
“湘西大山人”的遭遇,让河北女孩汪丽(化名)愤愤不平:“体检标准中没提痤疮,工作人员自己理解的。”
汪丽也曾因“体检”被刷。当时,她应聘的虽是事业单位,但招考体检则执行公务员体检通用标准
汪丽讲述,事情缘起去年9月。当时河北清苑县教育局招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汪丽通过笔试、面试,进入体检环节。她的梅毒TPHA检测呈阳性,“但我已治愈,申请复检。”等待过程中,汪丽在保定市人才网站看到了《清苑县农村小学教师拟聘人员公示》,自己落榜。
为此,汪丽多次找到清苑县人力社保局和县教育局,今年1月终于得到了复检机会。汪丽转述,复检当天,相关工作人员都在场,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明确答复,体检前8天的复查结果证实,汪丽已治愈。
上月,汪丽将河北省清苑县人力社保局、清苑县教育局告上法庭,要求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依法录用她担任教师。当月22日,保定市新市区法院首次庭审。
庭审时,“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TPHA)阳性”能否作为拒录标准,双方各执一词。
据答辩状显示,清苑县人力社保局称,《公务员录用体检表》要求,检测梅毒的项目是“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TPHA)”。而汪丽在指定医院体检时,TPPA呈阳性,体检结论不合。
新京报记者向多位医生了解,多数梅毒患者治愈后,仍终身保留TPHA阳性的特征,但不具传染性。
也许是基于上述考虑,《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专门明确梅毒诊断原则:必须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而根据汪丽的转述,在招录体检时,相关部门只做了梅毒TPHA检测。
公开报道显示,与汪丽有类似遭遇的不在少数。相关招考单位只要指定体检医院检出“TPHA阳性”,也会判定“体检不合格”,很少再结合临床等“综合诊断”。
3基因歧视?
有潜在风险者出局
三年前,广东佛山“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曾引起大家的关注。
三名考生参加了佛山市公务员考试,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但因体检中测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以下简称地贫基因),被拒录。
陆军所在的北京一家公益机构,帮考生联系了公益律师。陆军也旁听了庭审过程。
陆军回忆,庭审就佛山公务员体检中增加的血液检测是否违规展开辩论。
《公务员录用体检表》中,血常规检查并不包含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的检测,而该项目用于检测地贫基因。
原告方认为,擅自增加检测,是违法行为。佛山市人力社保局辩称《公务员录用体检表》虽没要求检测MCV,但同时规定,“体检医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必要的相应检查、检验项目。”医院根据广东地区地中海贫血多发的特点,增加MCV检测,并无不当。
2010年9月,该案终审判决三名考生败诉。但据了解,现佛山公务员招录已不再检测MCV。
陆军认为,这场风波的隐忧仍在。《公务员录用体检表》赋予了地方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检测项目,“除了地贫基因,其他地方有没有自行检测其他基因?因为携带某种基因,有潜在的发病风险,就被拒录不合适。建议制定限制基因检测的法律法规,明确哪些基因可以测,哪些基因不可以测”。
但也有官员认为,公务员秉承择优录取原则,“设想一下,如果招了有潜在患病可能的人,上岗后生了大病,财政要多出多少医疗费”?
4乙肝歧视?
衍生体检代检机构
如果“梅毒TPHA阳性”和“地贫基因检测”,还能打标准争议,那么一些地区发生的拒录“乙肝病毒携带者”事件,则属公然违规。
山东日照籍女研究生刘荣(化名)是一名“乙肝歧视”受害人。2009年7月,她在日照经济开发区的小学教师招聘中,取得了语文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但入职体检时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拒录。她将日照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告上法庭。
刘荣赢了官司,法院判决撤销日照经济开发区教育局拒绝录用刘荣的决定,并责令日照经济开发区教育局作出具体的行政行为,也就是录用刘荣。
但日照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并没有执行法院判决,刘荣一直没能上班。
2010年,人社部、教育部、卫生部三部委联合发文,进一步明确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
雷闯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多次为该群体维权,被媒体称为“乙肝斗士”。雷闯介绍,目前“乙肝歧视”已转为“隐性歧视”,有的体检机构为逃避监管,上门抽血。“乙肝歧视”还催生出“体检代检”产业。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搜“体检代检”,查到不少“体检代检”机构的广告,业务介绍多含“公务员代检”。
例如一家名为“完美体检服务”的机构称:体检中有人带……我公司有过公务员体检操作情况无数次,熟悉国家公务员体检流程,任何体检项目都可代检!确保体检顺利过关!
5心率不合格?
平时正常这次不正常
有时候,一些检测结果本身,就被人质疑,进而招聘过程也被人质疑。
昨日,新华社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
小楚(化名)是广东一所高校会计专业硕士,今年报考了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财务岗。经过笔试面试以总分第一进入体检环节。
据小楚讲述,公务员体检当天,第一次测量不到10秒钟,医生说心率过快,不做记录,让他休息后重检。休息了不到10分钟,他就被叫进去重检。“测试中,医生说心跳太快之类,让我更加紧张。”
第二天,小楚自己前往公务员体检指定医院进行复检,心率为70,显示正常。
8月22日,小楚被告知体检报告显示其心率达到118,为“心率过快”。
“这个体检结果,我无法接受,因为我之前每次体检都是正常的,为什么偏偏就这次不正常了?”小楚说。
8月28日,新华社记者联系了安徽省检察院和考试组织部门相关负责人,他们均表示正对此事核实。
2013年,人社部、卫生部和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发文,对公务员考试录用体检政策做新调整,对心率、视力、听力和血压等项目未达到体检合格标准的,安排当日体检,而不是接到体检结论后7日内提交复检申请。
政策变动初衷是为减少体检中的“人为因素”,但有人指出,这可能降低体检的准确性,甚至为“人为因素”操控体检结果留下更大的空间。
6性格不合格?
“性格不适合岗位”
2011年开始,“性格不合”也成为公招中的拒录理由。当年总成绩第一名、体检合格,报考福建省委办公厅一科员职位的甘肃籍研究生刘金星因“性格原因”被拒录。在他提供给媒体录音中,我们了解到的你有些性格上的、为人处世上的包括组织纪律方面的(表现),已经不适合我们的岗位。
去年10月,福建省委办公厅发布官方通报解释了拒录刘金星的理由,称“该同志不适合该岗位要求,经慎重研究决定不予录用”。
昨日,刘金星讲述,去年10月,他还向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办公厅寄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要求公开其被拒录的原因及具体法律依据等原因。
直到现在,他没有收到任何书面回复。
如今在北京从事IT业的刘金星回忆,学生阶段,他当了三年学生干部,很多团体活动都是由他组织的。实习时和“领导、同事相处得都不错”,不属于很闷的人。
刘晓楠认为,性格考查不同于考试,无法简单量化成绩,不排除个别地方利用“性格”做文章,为“萝卜招聘”、“暗箱操作”提供空间。
未来展望
代表委员推动相关立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禁止录用公务员只有三种情形: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关于体检要求,相关法条指出,体检的项目和标准根据职位要求确定,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有专家分析,就业歧视案频发,一方面和最高法司法解释有关案由的目录中,没有就业歧视这个分类,一些反歧视案件不被受理有关;另一方面遭遇就业歧视的维权成本太高,侵权单位的违法成本则较低。
刘晓楠介绍,2005年之前,公务员招录没有统一的全国性体检标准,“双侧乳房对称”等也成为限制条件。2005年《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实施后,公考歧视有所改观,“年龄歧视放宽了,一些岗位不再以35岁作为年龄上限;身高歧视少了,一些公安机关和海关不再制定硬性身高标准。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仍普遍存在”。
刘晓楠说,著名宪政学者蔡定剑在世时,已组织起草了《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并提交给了有关部门。最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在推动反就业歧视立法。
刘晓楠还建议,短期内可着眼解决具备现实操作性的问题,“比如解决就业歧视案立案案由问题,最高法可出台司法解释”。
新京报制图/张妍 制图信息/新京报记者 王姝 实习生 付宗恒 新华社
吴钩:宋代王安石用嫖娼打击政敌 2013-09-01
摘要:中国古代的礼法,其实是存在着一个“双重标准”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与“春秋责备贤者”。按传统的伦理道德,寻花问柳显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小人(平民)之德草”,老百姓可不受太严格的礼法约束,这便是“礼不下庶人”的涵义
史鉴散照
□吴钩文史学者
旧时娼妓业是合法的,秦楼楚馆公开营业。有人统计过,记录北宋京师市井生活的《东京梦华录》,至少提到了19处娼楼妓馆。走在宋朝的城市中,妓女是随处可见的,东京的大酒店,“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临安的酒楼,也有妓女揽客,她们生得“娉婷秀媚,桃脸樱唇,玉指纤纤,秋波滴溜,歌喉婉转,道得字真韵正,令人侧耳听之不厌”;茶坊也有妓女,“莫不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元宵佳节,诸酒店的妓女更是“群坐喧哗,勾引风流子弟买笑追欢”。
一般来说,这些妓女都是“卖艺不卖身”,只陪酒不陪睡的,跟今人理解的“娼妓”并不一样。宋代京师“妓中最胜者”,都“能文词,善谈吐,亦平衡人物,应对有度”,是很知性的女性;次一点的妓女,也是“丝竹管弦,艳歌妙舞,咸精其能”,是才艺型的女性。品质最差的妓女才出卖色相,这些妓女一般在“庵酒店”。“庵酒店”有个醒目的标志:门口挂红栀子灯,不论晴雨,都用竹笠盖着。暗示里面“有娼妓在内,可以就欢,而于酒阁内暗藏卧床也”,嗯,是不是有点像今日西方城市的“红灯区”?
那时候嫖娼是比较没品位的做法,风流子弟一般更愿意追求那些高层次的妓女。宋代高档妓女的居处,“皆堂宇宽静,各有三四厅事,前后多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经右史,小室垂帘,茵榻帷幌之类”,布置得很是清雅,吸引了大批京城士子及膏粱子弟经常带着仆人、良马前来拜访,邀请妓女游宴。有些“五陵年少及豪贵子弟”,在瓦舍勾栏中看到表演的妓女“有妖艳入眼者”,待演出结束后又“访其家而宴集”,给她们做红烧肉,大献殷勤。“霸王硬上弓”那是不行的。
在这些追求妓女的风流子弟中,有赴京赶考的士子,有未授官的新进士,有“膏粱子弟”、“五陵年少”,就是没有在职的官员。为什么?因为按照宋朝的立法,官员是不允许召妓买醉的。宋朝青楼对所有的市民开放,只要您掏得出钱,但官员不可以涉足,官员自己也明白“身为见任,难以至妓馆”,他们若眠花宿柳,一经揭发、弹劾,便可能受刑责或者丢了官职。宋神宗熙宁年间,两浙路有三个官员,仅仅因为“赴妓乐筵席”,便遭黜责。当时乃王安石当政,王氏不爱女色,却有点贪恋权势,为厉行新法、打击异议,他曾不止一次用“扫黄”的办法来收拾政敌。
王安石有个同僚,叫做祖无择,是一位鲠直之士,有点“公知”的臭毛病,口无遮拦,曾得罪过王氏。宋仁朝时,祖无择与王安石同为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书。依宋制,知制诰草诏是有稿费的,当时叫“润笔”,王安石坚决不收润笔,将钱挂在翰林院的梁上,以示清高;但这笔钱却被祖无择毫不客气地取下来花掉了,“安石闻而恶之”。熙宁初年,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自知民怨沸腾,便做了一首《咏雪》诗,来自我辩解:“势大直疑埋地尽,功成才见放春回。村农不识仁民意,只望青天万里开。”祖无择听后大笑,出言相讥:“待到开时,民成沟中瘠矣!”因此王安石对祖无择怀恨在心,“乃讽监司求无择罪”,即暗中吩咐当检察官的亲信搜寻祖无择的罪证,务要将祖无择这个人搞倒、搞臭。
一些惟王安石马首是瞻的御史,便想方设法搜集祖无择的罪证,终于给他们找到一条:“祖无择知杭州,坐与官妓薛希涛通”。意思是说,祖无择在杭州当太守时,曾闹出嫖娼的丑闻,那个妓女叫做薛希涛。王安石当然不放过这个收拾祖无择的机会,马上安排人将祖无择关押起来审问,那个妓女薛希涛也被抓了,要她指证祖无择嫖娼。
薛希涛虽是风尘中人,却比许多男人都硬气,任凭办案人员严刑拷问,就是不肯指证祖无择,最后,“希涛榜笞至死,(仍)不肯承伏”。御史对祖无择的指控都查无实据,无法定罪。感谢薛希涛的仗义,祖无择总算逃过了一劫。
王安石对付祖无择,当然有不可告人的“整人”用意,但我们也不能说祖无择受了冤屈,因为他在杭州时,确实与妓女薛希涛有“不正当关系”,而按宋朝法律,官员如果与妓女有私,也确实是要受责罚的。只不过祖无择很幸运,薛希涛对他一往情深,宁死也不出卖他。
如果祖无择不是官员,而是一介平民,那么即使他风流成性,天天狎妓买醉,夜夜眠花宿柳,官府也不可以此为把柄整他。在祖无择那个时代,就出了一个有名的风流才子———柳永。这个柳才子生性放浪,“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当时东京的名妓,对柳永非常仰慕、崇拜,“妓家传出几句口号,道是:‘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也没见官家找他的麻烦。不过,柳永在参加科考时则遇到了麻烦———宋仁宗批示不可录用他:“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于是干脆自称“奉旨填词”,在烟花柳巷继续过他的风流生活。
我觉得宋仁宗与柳永的做法,都是可圈可点的。柳永放荡不羁,喜为狭邪游,顶多只能算是私生活不检点,官家不应该横加干预;但是,这种生活作风多少有违公序良俗的浪子,即使再有才情,也不适宜当为民表率的公务员,所以宋仁宗叫他“且填词去”。柳永呢?也不觉得自己的活法有什么见不得人,大大咧咧宣称“奉旨填词”,不改放浪的本色。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礼法,其实是存在着一个“双重标准”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与“春秋责备贤者”。按传统的伦理道德,寻花问柳显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小人(平民)之德草”,老百姓可不受太严格的礼法约束,这便是“礼不下庶人”的涵义;而官员,身为社会精英,当为万民表率,“君子(官员)之德风”,则应该接受更苛严的礼法束缚,此即“春秋责备贤者”之义。所以,宋朝政府对平民宿娼,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禁宿娼”的立法只针对官员。
那么,这样的“双重标准”在今天看来是不是很陈腐呢?不是。现代法治社会依然讲究“双重标准”———2008年,美国民主党明星政客、纽约州州长斯皮策被曝出召妓丑闻,美国社会舆论大哗,70%的受访者认为斯皮策应该辞职,纽约州议会的共和党领袖强硬地宣称,如果斯皮策在48小时之内不辞职,将提出弹劾案。最后,斯皮策召开记者会,向公众道歉:“我作出了有违对家庭义务、有违我个人或任何是非观念的行为。”并在48小时内提出辞职。如果斯皮策只是一名普通富商,那他的绯闻,不过是小报上的一则花边而已。
亦舒《理想生活》
什么叫做理想生活?不用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住得太好,但必需自由自在,不感到任何压力,不做工作的奴隶,不受名利支配,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活泼可爱的孩子,丰衣足食,已经算是理想。——亦舒《理想生活》 晚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