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回应“张曙光索贿2300万评院士” 2013-09-12 02:32:14 新京报
声明称未曾收到与张曙光“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如查实哪位院士受贿,绝不姑息
据新华社电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11日就媒体报道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一事发布声明。声明中说,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中科院绝不姑息,欢迎社会监督。
声明中说,我们从媒体报道中注意到,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在法庭上供称,其受贿的部分钱财用于参评院士。张曙光曾于2007年和2009年被铁道部推荐为我院院士候选人,两次均未当选。
中科院学部工作局表示,在张曙光参选过程中,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在此次有关方面的司法调查中,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除其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中科院将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和程序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欢迎社会监督。
声明中说,中科院一贯坚决反对院士增选过程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院士增选工作中各类人员行为规范的制度建设和执行力。今年是院士增选年,将严格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把握增选标准,严格坚持院士评选的独立性和学术性,严格执行增选行为规范和工作纪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增选程序,确保院士增选工作公平公正。
■ 背景
张曙光为当院士索贿2300万
日前,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向企业巨额索贿,用于参评院士一消息引发公众哗然。
公开资料显示,在中科院2007年和2009年院士增选中,张曙光都曾参选,两次参评专业都是“铁道车辆”。
张曙光涉嫌受贿案10日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中,张曙光回忆:2006年他为参评院士做准备,戈建鸣得知后主动找到他,表示需要用钱、用多少就跟他说。张曙光回答“200万元差不多”。大约2006年底2007年初,戈建鸣第一次给张曙光拿来了200万元。
据张曙光供述,2007年参评因少了7票落选,他多次和戈建鸣电话沟通参评院士一事,主要商量“如何花点钱”促成此事。“戈认为是钱花得不到位,不是想象得这么简单,下一次要早作准备。”此后,戈两次从常州开车到北京京都信苑饭店,每次将300万的现金用纸箱装好后交给张,用于张曙光参评院士开销。
王建新则在接受调查时称,“2008年7、8月,张曙光找我去他办公室,当时他正在准备第二次申请院士,需要组织科研成果,让院士们了解他的成果,还要打点评审,需要一些费用。”王建新立即表示可以“赞助一部分”,第一次给张曙光送去500万。
2009年3、4月,张曙光的初评挺顺利,在他的办公室,王建新表示“评上了还得感谢评审”,自己可以再赞助。王建新说,2009年,张曙光第二次以1票之差落选,很沮丧。王建新则表示,即使落选了,也得感谢评审,当年11月份,他又给了张曙光500万。
对于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钱款人民币500万元,他同样表示“当时正是第二次申请院士,需要花钱。”
■ 追访
“评院士需强大财力支持是公开秘密”
张曙光巨额索贿因参评院士“需要花钱”的消息引发公众诸多质疑。很多人在问,评院士也要花钱?这些钱都花在了哪儿?院士评选是否存在“不能说的秘密”?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告诉记者,院士必须是在国内、国际有原创性成果,并且在这个领域是学科带头人,有重大社会经济贡献的。“这些成就是干出来,不是跑出来的。”
院士享受的“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等桂冠,让很多人趋之若鹜。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备受关注,有关质疑也层出不穷。
国际著名海洋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品先院士说,张曙光索贿参评院士一事,充分暴露了我国院士评选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院士制度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今后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制度将受到更多争议。
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沈建华研究员认为,近年来很多案例都说明,目前在我国的院士评选中,出现越来越需要“运作”的情况,甚至由单位出面,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有强大的财力支持,这在圈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当选院士的人,不一定是科研能力最强、学术成就最突出的,而是那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能够调动一定行政资源的人。
有的院士争着去当官,有的官员又花巨资“跑”“要”院士,这种现象让公众担心,院士会不会成了“官员俱乐部”?
实际上,2009年,两院院士新增选名单中,就包含了很多高校或研究机构的领导,有行政职务的候选人居多,曾引发很大争议。
院士要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增选工作的影响以及行政上的干预,不对任何个人和单位作承诺,不接受请托说情和各种名目的送礼,不参加可能影响院士增选公正性的各种会议和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
在此次张曙光案件中,需要“打点”的究竟为何人,必须追查。这反映出院士评选中“跑要”的不正常现象,虽然一直强调要拒绝拉关系跑票,但这种现象却没有完全杜绝。而这么巨大的金额更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浙大两名一线教师获100万元奖励 2013-09-12 02:32:19 新京报
姚缨英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
张振跃 浙江大学数学系老师
获奖教师长年坚持本科生教学一线;校方称为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现状
新京报讯 (记者卢美慧)9月10日,浙江大学教师节典礼上,该校两位教授因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并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奖励。
昨日,浙江大学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获得百万奖励的老师,是经过学院推荐、学校层层选拔,最后由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投票选出的,旨在以此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
评选实名制一人一票
浙江大学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为向一线教师倾斜,奖项设立之初就规定校领导不得参选。整个评选过程接受全校师生监督,评选采用实名投票,严格实施一人一票。最终,电气工程学院姚缨英老师和数学系张振跃老师同获奖励,两人将分别获得一百万元奖金。
陆国栋称,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考核一直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目标。“心平奖”的出现,为的就是扭转这种偏差,鼓励更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课堂教学。
奖励旨在营造重教氛围
陆国栋说,浙江大学高额奖励一线教师为的是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扭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除了设计奖励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2011年的教师节,浙江大学宣布设立由浙大校友段永平和夫人刘昕捐资设立的“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以表彰功底扎实、业务精湛、教学效果突出、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
设立基金的第二年教师节,浙江大学开出首个百万奖励。参评老师需要各学院推荐、然后经过由校长、校领导、院士代表、国家教学名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组成的评委会的考察,再由全校师生投票选举产生。
■ “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评选条件
1 从事教学工作10年以上且在浙江大学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含班主任、德育导师及辅导员)。学校领导不参选。
2 忠诚教育事业,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受到广大师生的敬重和信赖,没有教学事故。
3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专业水平高、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好,深受广大学生爱戴,得到同行普遍认可;
●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教学评价优,深受广大学生推崇和喜爱;
●长期工作在学生思想教育第一线,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方面有感人的事迹,具有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和爱戴。
相关报道:
姚缨英: 百万奖励是重视教学的好讯号
.END
Thursday, 12 September 2013
Wednesday, 11 September 2013
lpc1114 eval board software
lpc1114 eval board software
http://www.kuaipan.cn/home.htm#sh|dir_10767564615453813_2507019_djbgreen@163.com|0
.END
http://www.kuaipan.cn/home.htm#sh|dir_10767564615453813_2507019_djbgreen@163.com|0
.END
移风易俗 - 新京报
王岐山:抓党风、促民风,移风易俗 2013-09-11 02:31:31 新京报
专家称节日变味儿,中央20天四次对两节送礼发出禁令
中秋节和国庆节临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日前到天津,重申刹住公款送月饼礼、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王岐山说,公款购买节礼侵蚀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这是中央在近20天内第四次对“两节”送礼发出禁令。就在此前,9月3日,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就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坚决刹住“两节”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
舆论认为,纪检部门频出“狠招”,意在革除弊病,倡导社会新风。
9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到天津,就深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纠正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行调研。
王岐山先到社区考察,又到食品街了解节日礼品销售情况,还与冯骥才等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代表座谈。
严禁利用公款“两节”送礼,整顿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中央三令五申。这一次,王岐山特别提到,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传染性强,党员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民风,社会上讲排场比阔气,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奢靡之风,也对党风产生不良影响。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王岐山说。他提出,狠抓党风建设,促进民风转变、移风易俗。
【行动】
中央对奢靡之风频下禁令
王岐山此次提出狠刹送礼之风,是近20天来,中央第四次对“两节”送礼发出禁令。而将矛头指向奢靡之风,是新一届党中央一贯的主张。
新一届党中央成立伊始,就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的“一炮”,打向了奢靡之风。中央要求,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
曾经上山下乡,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总书记习近平,一直反对奢侈浪费。2013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此前,今年5月底,中央纪委要求纪检监察系统在职干部职工,在6月20日前自行清退所收受的各种名目的会员卡,做到“零持有、零报告”,力戒奢靡之风。
2月21日,王岐山在中央纪委全会上作工作报告时指出,严禁以各种名义用公款互相宴请和安排高消费娱乐活动。
随着中秋、国庆的临近,中央反对奢靡之风的要求更为具体。8月中旬,中央纪委常委会开会提出,要坚决刹住中秋节、国庆节公款送月饼送节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
9月3日,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在中秋和国庆期间,严禁用公款送月饼送节礼;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或安排与公务无关的宴请,严禁用公款安排旅游、健身和高消费娱乐活动,严禁以各种名义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实物,坚决刹住“两节”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
这次通知特别提到,领导干部要对出现的问题敢抓敢管,及时提醒、坚决纠正,特别是一把手,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并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
3天之后,王岐山到天津调研,提出要抓住中秋、国庆重要节点,刹住公款送月饼节礼、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
【环境】
奢靡之风,民间也泛滥
王岐山9月6日在天津调研时提到,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传染性强,不仅党内有,全社会同样存在,党员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民风,社会上的奢靡之风也对党风产生了不良影响。
他将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概括为:讲排场比阔气、高档消费一掷千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要“面子”、不要“里子”。
中纪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党员也是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举例说,现在随“份子”压力很大,朋友结婚,3000块钱都要拿不出手了。
节日期间,奢靡之风更盛。王岐山说,中秋是传统佳节,传承着民族优秀文化和情感。国庆节是举国欢庆的日子。近年来,不正之风浸染了节日文化,月饼、大闸蟹等节礼越送越奢华,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渐行渐远。公款购买节礼侵蚀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去年中秋节前一天,作家冯骥才到北京开会,赶上了送礼高峰。他说,从东城到西城,用了一个半小时。
2010年9月20日,距离中秋节还有两天,当晚的长安街自东向西车辆几乎停滞不动,很多司机下车散起步来。
李欣(化名)是一个北漂,每年春节回家她都有点犯怵。家里的孩子,每个都要给红包,之前是200元一个,后来涨到了500元。
新京报日前对北京118名居民进行调查,超过7成受访者表示会在“双节”期间送礼,送礼对象多为亲朋,也有24%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双节”期间给领导送礼。
“美好的节日,近些年被愈演愈烈的奢靡之风糟蹋了,变了味儿了。”冯骥才在参加王岐山主持的座谈会时说,“我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与糟蹋。”
“春节来临时,乘车、乘飞机再难,为什么也得赶回家,去见爹妈乡亲?”冯骥才说,乡情、亲情、友情、故乡、故土、故人比什么都重要,至于送礼,谁也不在乎礼有多重,礼轻意重。
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曹效生说,继承几千年来风俗习惯形成的社风民风,其糟粕和消极部分影响腐蚀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造成官场陋习。
节前的送礼之风,也让一些官员落马。近日宣判的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原总经理李长轩的受贿行为,很多就是发生在春节、中秋等大的节日前;温州某税务分局局长张波收受企业60多笔银行卡和提货单,也是在中秋和春节等节假日期间。
“勤俭节约、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王岐山说,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清抑浊,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是糟粕。“我们刚刚解决温饱、过上小康生活,决不能未富先奢、滋长享乐主义”。
【效果】
“党风正,则民风淳朴”
“党风是关键,社风民风是风向标。党风决定民风,民风影响党风”、“党风正,则民风淳朴。”一向以铁腕著称的王岐山表示,从严治党,狠抓党风建设,促进民风转变、移风易俗。
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王岐山就说,不正之风是产生腐败的温床,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
河北沽源县平定堡镇原党委书记岳树旺,成为了展示执政党整风决心的一个案例。
7月17日中午,岳树旺在一家酒店为女儿操办婚事,设宴47桌,宴请450人。宴请对象除亲朋好友外,还有他任职单位及下属人员,共收礼金254900元。
这样的规模与近年来频被曝出的“风光嫁女”事件相比,似乎并不显得格外排场。但在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顿“四风”的背景下,岳树旺此举非常突兀。此事被曝光后,河北省当即责成省纪委和张家口市委严肃立案查处,岳树旺随后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
对此,有评论说,党员干部和所有人一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点都不少,红白喜事、人情来往,表面上看是社会风俗,对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却是极大的考验。
在王岐山前往天津调研的当天,新开通的中央纪委官方网站集中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中,有不少涉及公款吃喝、操办婚礼和节日交际。
安徽六安公路局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等人公款聚餐,青海某自治州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私用公车去拜年,中途翻车。贵州毕节某镇党委委员大操大办婚宴。
今年7月份,中央纪委公布了8起典型问题,其中7起涉及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大办婚宴收受礼金。
今年3月,中央纪委首次通报的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中,也有4起涉及上述行为。
舆论认为,纪检部门频出“狠招”,意在革除弊病,倡导社会新风。
网友对中央纪委也表达了期待,“党风要引领社会风气,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树立公共意识,不能把公共资源用来做人情,不能慷公家之慨。”
中央纪委有意通过整顿党风政风来影响社风民风,但效果难以立竿见影。王岐山指出,不良作风积习甚深,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起来并不容易。
不过王岐山对此充满信心,他希望纠正“四风”要从点滴做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抓,坚持数年,必见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王岐山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党内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执法,坚决查处顶风违纪行为,予以通报、曝光。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传染性强,不仅党内有,全社会同样存在,党员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民风,社会上讲排场比阔气、高档消费一掷千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奢靡之风也对党风产生不良影响。 ——王岐山
□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刘一丁 实习生 徐欧露 北京报道
相关报道:
冯骥才:节日决不只是吃喝送礼
反对“奢靡节庆” 回归节日之本
“两节”送礼 七成受访者开销超千元 2013-09-11 02:31:54 新京报
72%受访者“两节”要送礼;24%的人会送领导,多为公务员或国企员工;受访者感叹“礼越送越多”
新京报讯 “中秋、国庆临近,是否会送礼?送给谁?”近日,新京报对118位北京居民逐一进行走访,受访者包括公务员、私企员工、外来务工者等各阶层人员。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成受访者会在“两节”期间送礼,但送礼对象多为亲朋。也有24%的受访者表示,“两节”期间会给领导送礼。
此外,118名受访者中,记者抽样调查了30名送礼者的详细礼单,发现开销超过1000元者占70%,其中超过5000元者占25%。
送礼者
给父母多少钱都算不上奢侈
“中秋节给长辈买几盒月饼、营养品,这么多年我们都是这么做的”,中学老师李女士说,现在政府提倡朴素过节之风,“买些礼品应该没问题,父母也高兴。”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女士则打算给父母公婆2400元,她认为,孝敬父母花多少钱都算不上奢侈,“逢年过节一向会给过节费,这是应该的。”
据新京报此次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超过7成受访者选择送礼,但65%的人送礼目标是亲戚和朋友。同时,近4成送礼者的预算金额在500元以下,近半送礼者选择的礼品为月饼、水果等日常礼品。
此外,24%的受访者坦陈会给领导送礼,这些受访者提供的个人信息显示,大多数人为公务员或国企员工。“送礼就是随大溜,礼品价值千元左右,刚工作时放在领导桌上后就赶紧离去,现在习惯了,也会坐下和领导聊聊工资的事情”,企业员工艾女士说。
送礼开销大多因收到“红色炸弹”
一份30名送礼者的详细礼单显示,超过70%的人开销超过1000元,更有25%的送礼者“两节”期间礼金花费超过5000元,其中不乏多名送礼开销近万元者。
送礼开销较大的受访者中,大多收到了“红色炸弹”。118人里,超过30%的人已经接到了“两节”期间的婚宴邀请。“表妹国庆假期中结婚,包了3000元的红包”;“同事扎堆结婚,到现在已经收到5个请柬了”,受访者们称,“如今一两百的礼金哪拿得出手,一般500元,好哥们至少1000元起”。
拒送礼者
民间送礼奢侈会助长政府不正之风
在33名明确表示“两节”不送礼的受访者中,也有人对过节送礼表示了不解。“我不明白为什么只有送钱送物才算表达节日情谊,中秋节的寓意是团圆,不是吃多贵的月饼”,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的郑先生说,自己和亲人很少在节日特意互赠礼品。
“国家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要节约朴素,否则不正之风会带坏民风,同样,民间热衷送礼奢侈攀比,也会助长政府部门不正之风的形成”,郑先生称,“趁着假期带父母家人去远郊走走,就是最好的礼物。”
■ 部分送礼者开销
张先生(私人企业老板)
总花销:10000元
具体安排:请朋友吃饭4000元;给父母送月饼、酒1000元;给合作伙伴送卡等礼品5000元。
刘先生(媒体人)
总花销:6900元
具体安排:参加两场婚礼随份子2500元;送4位老师礼品2000元;送亲戚礼品(12家):2400元。
邓女士(密云县村民)
总花销:3000元
具体安排:朋友孩子结婚随份子400元;给母亲现金300元,营养品300元;自己家过节吃饭300元;请兄弟姐妹和孩子们吃饭,500元;看望亲戚共6家,每家200元。
王女士(事业单位行政人员)
总花销:2000元
具体安排:回河南老家给父母亲戚送月饼、请吃饭等,1000元左右;给父母过节费1000元。
李女士(事业单位员工)
总花销:200元以下
具体安排:带单位发的礼品看望父母,再买些营养品、水果等。
何女士(北京人,公益人士)
总花销:1500元
具体安排:孝敬公公婆婆月饼、水果等,500-600元;送现金1000元。
杨先生(来京务工人员)
总花销:0元
具体安排:往年在家会给父母送盒月饼,今年留京工作就不送了,等过年时一并孝敬。
案例 1
卢先生 律师
靠过节送礼来维系关系
卢先生是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他的“两节”过节花费接近10000元。
两节期间,卢先生要给父母送月饼、营养品等礼物,还要请父母吃饭,并带他们在北京周边的景点游玩,预计总共花销需要2000元。
由于教师节刚过,卢先生打算中秋期间把礼物补上,给在京的几位大学老师送些礼品,花销大约需要1000元。
不过,卢先生过节花销的“大头”并不在长辈,而是圈内的朋友和客户,此项花费总计约5000元。卢先生跟律师圈内的朋友,主要是请客吃饭,而重要的企业客户,会赠送螃蟹代金券、月饼和购物卡等。
卢先生说,重要的客户关系需要靠过节送礼来维系,“对很多私人企业来说,过节送礼也是一个很好的公关机会”。与中秋节相比,春节的开支更多,在1万元以上。
与卢先生相似,昌平区一家私人企业老板张先生,节日花销的一多半也是用于朋友和合作伙伴。他是一家运输公司的老板,在他的1万元“两节”礼单里,给合作伙伴送购物卡等礼品,占了一半开销,达5000元。
案例 2
冯女士 私营企业文员
私企升职机会小 没必要送礼
26岁的冯女士在北京一家私营企业做行政工作,今年“两节”,她不会给领导或家人送礼,“就和姐姐两个人在北京过个节”。
“给领导送礼我觉得没必要”,冯女士认为,私营企业公司员工人数少,升职的机会小,很多人都是工作几年就跳槽换到新公司了,没必要通过送礼维持人际关系。
“我的姐姐在政府部门工作,每次给领导送礼都不会低于1000元,今年过年时,她还给领导送了价值四五千元的象牙”,冯女士介绍,“一到过节,姐姐的同事都会买礼物送给领导,不送不行,过节时向领导表示一下,更容易得到重视”。
但冯女士认为,是否能在单位升职,关键还在于个人的能力,“姐姐单位也有人不给领导送礼,但个人能力很强,升职也很快,送礼只能让领导注意到你”。
冯女士介绍,有时姐姐的同事给领导送礼,领导也会回送一些小礼物,表示感谢,但不是普遍现象。
在国企就职的受访者大多也会选择给领导送礼。郭小姐刚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国企就职。她称,因为今年国庆要回家,所以决定为单位领导准备一些家乡特产。“在国企,给领导留下好的印象很重要,所以送礼还是有必要的。”
因为不知道领导喜欢什么,山西人郭小姐打算给领导送些山西汾酒,同时也会买一些其他的山西特产送给同事。“如果是会被提拔的同事,更应该送礼。”
案例 3
高先生 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入行15年 “礼越送越多”
“礼是越送越多的”,作为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先生总结十几年的从业经历时感叹。
高先生说,约15年前,自己大学毕业刚入行时,在国庆节给自己的领导送出第一份“礼”——高级香烟。随后,高先生的事业平稳发展,从年轻的律师做到多所房地产公司的法律顾问,身份也从律师从业者变成了律所主任。
“从抗拒送礼到习以为常”,高先生说,随着职位的升迁,送礼的金额、种类也变得越来越“高级”。
“今年送什么、多少钱,我保密。”高先生表示,送礼的对象早已不是律所的领导,已经变成了更高级别的领导。“送礼也有好处,起码领导知道你懂得感恩,以后求人办事就容易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石明磊 李雪莹 李禹潼 李馨 朱自洁 黄颖
近六成受访家长教师节准备送礼 2013-09-10 02:31:09 新京报
昨天,一位家长带着刚刚放学的孩子去买了几束鲜花,准备教师节送给老师。新京报记者 李雪莹 摄
送礼者多为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家长;有家长“因有所求”,准备送出高达3000元的礼品
新京报讯 今日是我国第29个教师节,“廉洁从教、朴素过节”成为今年的教师节主题。北京多数中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均在教师节前夕,收到来自校方和老师“拒绝收礼”的类似通知。“到底送不送”,不少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犯难。
日前,新京报对97位北京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今年教师节期间,近6成家长和学生仍准备送礼,送礼者大部分是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的家长。礼品既有自制贺卡和画作,也有价值数千元的购物卡、加油卡。受访家长中,准备的礼品价值最高的达3000元。
家长
就怕老师记住没送礼
“我明确表示过不会向老师送礼,不想助长这种风气”,北京101中学高一学生家长王先生说,但孩子自己给老师写了一幅字,表达感谢师恩的心意。
“师恩当然要感谢,但不是只有送礼一种方式来表达”,接受问卷调查的多位家长认为,如果选择送礼,学生亲手制作礼物显得最真心诚意。“家长想感谢的话,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也都可以。”
“可是别人送了,我们不送,孩子会不会被老师另眼相看”,一些选择送礼的家长表示自己的担心,“不怕老师记没记住送的什么,就怕记住就我们没送。”
而个别送礼价值较高的家长也表示,送礼不仅是感谢老师,也还“有所求”。“孩子性格内向,希望能多受到老师的鼓励和重视”;“班里竞争激烈,之前给老师送礼后,老师给孩子开过小灶,希望以后还能继续”,家长们说。
学校
发通知拒绝家长送礼
“正在考虑给老师们送什么,突然收到了学校‘拒绝收礼’的书面通知”,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一名一年级学生家长的送礼计划就此作罢。
记者了解到,今年教师节前夕,中关村三小、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培新小学等众多中小学校均以短信或书面通知的方式,向学生和家长们表达了“廉洁从教、朴素过节”的规定。
有老师称,学校是为了响应教育部为净化教师节社会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节俭过教师节”的号召,提倡尊师重道比送礼物更重要。
此外,9月4日,北京市教委在网上发起“师恩难忘”三行感言信活动,提倡通过写下三行感言来表达对自己老师的感谢,开启了最“朴素”的谢师恩方式。
市教委官方微博在活动征集令中这样写着,“真挚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所以三行文字足矣”。
“类似的新闻或学校通知我也看到了,可我不知道别的家长是不是都会选择不送礼,为保险起见,还是先送了再说,至少心意到了”,西城区一所中学的学生家长赵先生说,与往年不同,他不再当面给老师送礼,“在网上订购了2000元的海鲜代金券,直接让商家快递给几位老师。”
■ 探访
花店卖不停包装打不完
花店和礼品包装店都沾了教师节的光。康乃馨在教师节期间大卖,而包装店老板也打包装打到手软。
3元康乃馨最受欢迎
昨天下午,和平里三小旁的鲜花店前,顾客络绎不绝。
一年级的瑞瑞(化名)放学后刚走出校门,奶奶便拉她到鲜花店拿两天前预订的4束鲜花。每束花都是六枝康乃馨和一枝雏菊,周围点缀星星草。“不贵,一共不到100元。”奶奶说,鲜花送给瑞瑞的4名任课老师,教师节一早送。
花店老板说,从上周开始就陆续有家长到店里订花,其中康乃馨和向日葵最受欢迎,而康乃馨的需求量更大,“中小学生如果不是跟家长一起来,都只买康乃馨。”花店老板说,因此昨天又新进了三百多枝康乃馨。
康乃馨3元一枝,向日葵15元一枝。一下午,老板的女儿和儿子都在鲜花店中帮忙。下午已卖了几百元,“明天早上还能再卖一些。”
一天包装超50个礼品盒
昨天下午,丰台路通小商品市场一家礼品包装摊位前,各种礼品盒、礼品袋、礼品卡尤为走俏。
“今天生意不错,都是家长或学生为礼物挑选包装的”。女商户说,从早上到下午,仅包装礼品盒,就包了不下50个,“手包得累极了”。
她说,顾客带来包装的礼物五花八门,有的学生买了大大的保温杯准备送老师,一个就价值500多元;有的是化妆品,也有送购物卡的。
案例·幼儿园孩子家长
决定送礼为获得“心理安慰”
3岁的盖盖今年刚上幼儿园小班,盖盖的妈妈赵女士表示,因为孩子刚刚上学,需要给老师表示一下心意,“我给幼儿园的3名老师买了几盒巧克力,一共1000元左右,因为孩子刚刚离开父母,希望老师帮着多照顾一下”,赵女士说。
赵女士介绍,对于教师节给老师送礼这件事,家里其实十分苦恼,“家庭会议也开了好几次”。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赵女士先向同事打听有关事宜,她统计过,公司同事中,约有30%有孩子的人曾给老师送过礼,其中大多数是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家长。
“我本想送老师500元购物卡,但怕太贵重老师反而不收。送点礼总比不送好,能让老师感觉我们的尊重,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理安慰”,赵女士说,给老师送礼时不希望孩子看到,时间上也会尽量错开教师节,“会比9月10日晚几天,这样老师也不会有负担”。
案例·小学生家长
3000元礼品就冲推优名额
“2000块钱的油卡,1000块钱的购物卡”。40岁的律师刘女士早已开始盘算给儿子的班主任送点什么。
儿子小勇(化名)在海淀一所重点小学读书,九月刚升入六年级,成绩不错。“听说班主任有推优名额,孩子努力读书,家长该做的也不能落下”,刘女士说,家里计划让小勇高中毕业后出国读书,“所以一定要上个好学校。”
作为地道的老北京人,刘女士常感叹“时代不同了”。她说,自己像儿子这么大时,每到教师节,大家会用争抢着打扫教室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可到儿子上学的年头,教师节成了家长和老师的事。
为上好学校,两口子卖了南城的老房子,搬到海淀;孩子入学后,她又换了工作部门,便于抽时间陪孩子。
因孩子调皮,小学六年刘女士没少被班主任“传唤”。“那老师年纪不大,比较负责任,孩子也确实给老师添了不少麻烦”,逢年过节,她和爱人会带着水果、特产到班主任家里表达感谢。
随着孩子年级增长,送礼成了件不得不为的事儿。
“一二三年级每年去两次,准备二三百块钱的东西,有时候到家里,有时候去接孩子时塞给老师就走”。刘女士说,自己曾侧面问过儿子送礼物给老师是否合适,儿子对此并不反感,还称“越多越好”。为了让班主任多加照顾,也为达到儿子的“要求”,自己和爱人虽不赞成送礼,但每逢节日,还是会提前商量着送什么比较好。
“四五年级,开始送一点购物卡什么的,孩子说全班都这么送”。刘女士回忆,去年,自己和爱人在中秋节、元旦和教师节三个时间“悄悄”给班主任送了总价约2000元的礼。“我们没有告诉儿子,不想让他觉得自己是被特殊对待的。”
9月7日,刘女士到一家商场购买了1000元的购物卡。连同一张价值2000元的中石化加油卡,刘女士捏着今年教师节为儿子班主任准备的礼物,觉得“够了”。
送礼出手大 曾被老师骂
从当年被年轻的小老师教训一番后,孔先生就再没敢给老师送过礼物。
他说,从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给老师送礼,觉得很正常。“一些老师教学水平高,家长送礼也觉得值,但是给一些教学一般的老师送礼,就不太情愿了。”
孩子升小学后,他依旧按惯例给班主任送礼,拿了一张2000元的购物卡,但这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当场就拒绝了他的“礼物”,还教育了家长一番。被噎回来之后,他觉得很没面子,对给老师送礼的事心里也产生了阴影,自从那次之后过年过节就再没给老师送过礼。
他至今还在琢磨:是不是因为这位老师大学刚毕业,还比较单纯,对送礼的事还没“习惯”。不过,孩子目前在学校的状况一切正常,并没有因为送不送礼而被区别对待。
不过,教师节时,学生家长会组织大家给老师送礼物,但都是心意上的,不会送购物卡什么的。
案例·中学生家长
怕老师有负担没送礼
北京市第十中学的高一学生家长宋先生认为,教师节给老师送礼会给老师增加负担,所以在教师节里,他从没给孩子的老师送过礼。
“我从没考虑过这件事情,孩子学习不错,老师平时就很照顾她,让她当班委,又让她入党,再送礼的话,会给老师增加压力”,宋先生说,虽然不给老师送礼,但会在教师节时给老师发送一条祝福短信,“教过孩子的老师,我都会给他发一条短信,算是对他的一个祝福”。
宋先生和班上其他孩子的家长交流过,大家都不会给老师送礼,“一个班级有40多个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表现特别不好,送点礼物就奢望老师能对自己的孩子特殊关照,这不现实”。
宋先生说,据他了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学业负担的加重,孩子在校表现与学习成绩比起家长的礼物,更能吸引老师关注,“上了高中,就拼成绩了,家长和老师的心思都不会放在礼物上,幼儿园、小学这种现象会比较多”。
【专家说法】
老师要想清人格值多少钱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认为,家长借“教师节”给老师送礼大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衷感谢老师;一种是有求于老师,借送礼希望老师能多照顾孩子。后一种的家长往往会在目的没达到时翻脸。
前年,温方接到个案例:一家长想让孩子直升本校高中,但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就借教师节送老师一张卡,老师以为是几百元就收下了,一刷才发现高达3万元。之后,虽然这位老师也帮助了孩子,但仍未能如愿升入本校高中,家长一气之下把老师揭发了。所以,老师在收这些礼品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人格到底值多少钱。
他认为,不管礼物贵重,教师都不应该收取。一概不收也就没有厚此薄彼,学生也就不会有各种猜测。如果实在抹不开面子收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拿出来与学生共享。“今年我一个朋友收到了7盒月饼,最后这位老师将月饼拿到班上跟全班同学一起吃了”。
【教师声音】
其实老师们自己并没有把教师节当成节日,我们认为每天都是教师节。
今年学校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画一张小贺卡的形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这也是作为老师,我们最希望收到的礼物。
——东城区前门小学教导处主任赵岩
首先学校规定老师肯定不能收贵重的礼物,但一些贺卡、水杯等小礼物有时候实在不忍心拒绝学生。大多数老师其实不愿意收礼物,这是一种负担。但是,每当毕业的学生拿自己发的工资给老师买第一份礼物时,我们会感到很欣慰。
——北京55中教育处主任李梦莉
部分礼品
刘女士
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
赠送礼品:购物卡、油卡
价值:3000元
赵先生
西城某学校初二学生家长
赠送礼品:网购海鲜代金券快递给4名老师
价值:2000元
单某
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
赠送礼品:三个保温杯
价值:700元
祝先生
某打工子弟学校初一学生家长
赠送礼品:老家特产
价值:100元
陈女士
一公立幼儿园学生家长
赠送礼品:全班孩子30多个家长凑份子给每个老师买一束鲜花,并制作一面锦旗
价值:每人20元
朱女士
某中学初一学生家长
赠送礼品:孩子亲手制作礼物
价值:几元钱
采写/新京报记者 石明磊 李雪莹 李馨 李禹潼 杜丁 闫欣雨 廖爱玲 饶沛 黄颖 朱自洁
中国内地7所高校跻身全球大学200强 新华网 发表于2013-09-10 14:35
根据英国知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10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大学排行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分列前三甲,中国内地7所高校跻身200强。
新华网新加坡9月10日电(记者陈济朋)根据英国知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10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大学排行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分列前三甲,中国内地7所高校跻身200强,而亚洲排名最高的是第24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
排名前十的高校中,美国高校占6席,剩余4席均为英国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中国内地跻身世界200强的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第46位)、清华大学(第48位)、复旦大学(第88位)、上海交通大学(第123位)、浙江大学(第165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174位)和南京大学(第175位)。
此外,香港的7所大学和台湾两所大学也位列200强,其中香港大学排名第26位,在亚洲高校中仅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
QS研究主管本·索特说,香港大学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所老牌的英国高校,有很多已在学校任职多年的资深教职员工,气氛更放松一些。相比而言,新加坡国立大学看起来跑得更快,在未来10年甚至有可能跻身于全球前20名。
此外,新加坡建校仅22年的南洋理工大学此次排名上升6位,排在第41位。
今年共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所大学参与全球大学评比。这份排行榜的评价标准包括学校的学术声誉、师生比例、学术论文、教职工的国际化和学生的组成等,其中学术声誉的依据是对学术人员的问卷调查,占总得分的40%。
录入编辑:薛冬霞
钱谷融 我一生就是玩,从来没有做学问 2013-09-11 02:32:06 新京报
http://www.bjnews.com.cn/feature/2013/09/11/282853.html
特约摄影 吕祝君
年过九旬的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喜欢有人陪他玩。下象棋、打桥牌和打麻将,其中最喜欢打麻将,那是他从学生时代一直玩到现在的。而且打麻将要带钱的,“一次顶多输20块。”“打麻将很好玩,刻刻有变化,时时有希望,总是有好牌来。如果毫无希望,活着很难受的,我们就是打发时间是吧。我一生就是玩,从来没有做学问。”乐呵呵的钱谷融如是说。
钱谷融 原名钱国荣,著名文艺理论家。江苏武进人,1919年生,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历任重庆市立中学教师,交通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所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
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著有《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魅力》、《散淡人生》、《〈雷雨〉人物谈》等。《〈雷雨〉人物谈》获上海市1979年-1985年社科优秀著作奖,《艺术·人·真诚》获上海市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并负责主编多种文学丛书和教材。1987年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终身成就奖。
谈“玩” 最爱玩麻将 从学生时代到现在
我们是从徐中玉的家直接“转战”到钱谷融的家里的,两个人都已年过九旬,都是华师大的退休教授,但一个家里安静素朴,一个家里热闹明亮。站在门口敲门时,就能听到钱家客厅里的笑声。钱老学生殷国明这一天正好带了朋友来陪他下象棋。棋盘还没来得及摆出来,我们就到了,殷国明带着朋友提前起身告辞。
钱老穿着睡衣坐在靠近阳台推拉门的椅子上,背后是一台立式空调。这套房子几年前刚刚装修过,家具和家电都是新的。原本这套房子一共有六间房,重新装修后有两间被打通了,现在变成了一套五居室。钱老、他的外孙和孙媳妇还有照顾钱老生活起居的阿姨,一共四口人是这里的常住人口。
殷国明每周会来家里两次,通常是周一和周五,来了就陪自己的老师下中国象棋,钱谷融喜欢有人陪他玩。除了下象棋,钱老也喜欢打桥牌和打麻将,麻将是从学生时代玩到现在的。在重庆读大学那会儿,他常常逃课跑去茶馆里面泡壶茶,边喝茶边读书。“要是有人来了,我就打麻将,有的玩就不读书了。”他说话时喜欢乐呵着,说到玩就更乐呵了。“学生时代只要有人找我玩,我就马上去玩了。我以前在师大教书时,有个人常来跟我下棋,我们一下一整天,有的时候还下到晚上。”
打麻将是要带钱的,“完全不当回事不行的。”钱也不多,“一次顶多输20块。”“打麻将很好玩,刻刻有变化,时时有希望,总是有好牌来,这个是好玩。如果毫无希望,活着很难受的,我们就是打发时间是吧。我一生就是玩,从来没有做学问。”
象棋、桥牌和麻将,这三样东西钱谷融都喜欢玩,但显然他最喜欢玩的还是麻将,“桥牌没麻将好玩,我是感情冲动的人,不够冷静。”言外之意,他的性格打起桥牌来没那么合适。但是不管是桥牌还是麻将,都需要四个人,家里常常凑不齐这么多的人,他就只好去下棋。“我是被动的,他来我们就玩,学生不来,我也只有看书看电视。”
谈学问 看东西全凭爱好 懒惰又无能
藏书众多的钱谷融,趁着几年前家里装修,散掉了自己绝大部分藏书。他说自己一生没做过学问,看东西全凭爱好。“懒惰”和“无能”,是钱谷融反复用来形容自己的两个词。
钱家的藏书曾经让许多好书者羡慕不已,但趁着几年前的那次装修,他散掉了自己绝大部分的藏书。当时他叫了好些朋友、学生来家里任意选书,据说陈子善挑了五捆走,其他人也都各有所获。挑剩下的书还卖了一万两千块钱。家里除了留了些工具书、和他常翻的《世说新语》,其余几乎都是外文书了。钱老说,散了藏书“不心疼,身外之物,无所谓的。”
平日里他大都在自己的卧室里呆着,翻书看电视。《世说新语》是他翻得最多的书,他到现在还有六个版本。问他最喜欢里面的哪些内容,他就会说“很难说了,那么多,看了也不记得呀。”
虽然在华师大一直教现代文学,但其实钱谷融对现代文学却是兴趣全无。至于当代文学,他说“根本就不大看了。”“我不做学问,看东西全凭爱好。我一生没做过学问,真的,我是懒惰、无能。”“懒惰”和“无能”,是钱谷融反复用来形容自己的词。
钱谷融最喜欢的作家是托尔斯泰,“小说里托尔斯泰最好了”这话他也说了不止一次。“梅里美也还可以。”总之他认为,最好的小说产生在18、19世纪,而20世纪的小说多了理性,少了情感。“昆德拉、卡夫卡我也看,但都不使我激动,魔幻现实主义也没有什么。20世纪以后的文学思想力量大于感情力量,理性太强了,思辨的东西太多。”
卧室里的电视常常开着,钱谷融总是定格在戏曲频道,京戏、昆曲、越剧他统统喜欢听,但吴剧他是不爱听的。以前他也收过自己喜欢唱段的光碟,还会出去听听戏,现在出去比以前麻烦了。他喜欢听余叔岩和杨宝森的戏,但现在也不大听光碟了,电视上播什么他就听什么。他喜欢听戏多过听讲话,“听讲话还要动脑子,现在的讲话很多又言之无物。”
一边开着电视听戏,一边翻翻英文原版的《傲慢与偏见》或是英文版托尔斯泰的书,这就是钱谷融最普通的一天里最普通的景象。
谈人生 当年也曾想自杀 而今愿天朗气清
“被批了38年”的钱谷融,坦言当年被批的时候也难受,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不过开完批判大会,一家4口就坐着三轮车,出去下馆子去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食物给了他诸多慰藉。
钱谷融曾经说过,自己的人生梦想就是像孔子一样,带着72贤士周游列国。现在问起他的这个梦想时,他反问一句“我说过这话吗?”顿了顿他才说,“碰到有灵性的学生,那也是很愉快的,上课时他们眼神都很专注,自己也很高兴。”后来聊到他的生日,他说自己阳历生日是9月28日,“和孔子一天。”
聊天的过程里,钱谷融不停地让我们吃东西,但他自己却一口都不碰。“我不喜欢吃零食,除了水果。”可年轻时,他也是个饕客。“解放以前国民党让我很失望,解放后以为从此天晴,结果还是运动不断,我被批了38年。我也没什么罪过,被批的时候也难受。不过开完批判大会,我们一家4口坐一辆三轮车,就出去下馆子去了。”在特殊的年代,食物也给了他诸多慰藉。
上海从前有名的馆子不多,钱谷融带着家人一家一家吃下来,每一家连着吃半年,每个周末都去吃。他爱吃生龙虾,第一次吃是在佛山市,副市长请客。“80年代龙虾260-280元一斤。”这个他记得清清楚楚,但是说到《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时,他却要想好一会儿。
当年遭批判时的钱谷融就像今天这样看得开?也并非如此。“我也有过自杀的念头,后来一看,那些比我年纪大的,比我有威望的人也都挨批判。”“现在是你一生最好的时候吗?”“我的一生,多灾多难,小时候碰到了齐卢战争。1937年抗战逃难到四川,后来又是解放战争。再后来我自己受批判,批了38年,做了38年讲师。我还算看得开,批完下馆子,不然真受不了。这些你们都是不大能理解的……”“那你现在的愿望是什么?”“希望国泰民安,天朗气清。你们是幸福的呀……”
■ 岁月回声
●我这个人既无能又懒惰,这绝不是谦虚。
●至于我的名徒,我觉得是来料好,我只是进行了加工。这些名徒把我抬高了。
●我带学生,都是让他们自由发展。人的短处和长处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你把他短处拘束了,往往长处也发挥不出来。
●以前我的一些学术观点和主张,实际上是常识性的。
●我这个人一生随波逐流,不太计较名利,有口饭吃就行了——但是,饭没得吃就不行。
录自新京报2008年9月23日钱谷融个人史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姜妍
年轻女作家写买房血泪史:月入4万也追不上疯涨房价 2013-09-10 04:23:52
摘要:2008年于琪在北京读完大学,当时学校旁的房价只有9000多元一平方米;2010年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攀升至两万元;2012年更是暴涨至5万元。
8月19日,北京地铁二号线上,一对年轻情侣望着脚下的售房传单。本报记者 杨杰摄
编者按
近日,32岁的杨某因抢劫银行,一审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引人关注的是这位北京的软件设计师抢钱的目的是为了买房。杨某后来供述称,“我买房首付差17万元,抢劫时要30万元是怕他们讨价还价。”
这显然只是极个别的案例。稍有理性的人都会从中思考,买房与抢劫银行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毋庸置疑,房子是压垮杨某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现时的中国,再没有一种商品能够像房子一样牵动人心。它承载的已经不是一个居住的空间,而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梦想,甚至是一种追求。它让无数人甘心为奴,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房贷、房贷……它让无数的家庭全家动员,它不仅严重影响年轻人的生活品质,而且正在掏空父母们多年的血汗积蓄。“两代人为了一套房”,其中的辛酸与无奈不足为外人道。我们多年批评的“啃老一族”,早就因为房价的高企有了更新的定义,也有了更多的继任者。
但当我们抱怨地产商与银行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到一个数据:201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很多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忙着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买房。这种急切的购房心态显然是源于疯狂的房价。在漫长的等待中,眼看着手中的钞票缩水,买一套房的钱可能最后只能买得起一个卫生间,在痛悼等待中逝去的买房机会之际,人们很难再理性看待房价。与此同时,这种购房的迫切心态也与我们安家立业的传统观念有关。事实上这种观念所汇聚成的“刚需”,及举全家之力所形成的购买力,加剧了住房市场的高烧不退,让调控之手在与市场的博弈中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买房难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一个最深刻也最独特的现象。在我们期盼房价下跌,更多人能一圆安居梦的时候,是不是也想想我们的住房观念,是不是结婚一定要先有自己的住房?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是不是一定要买房而不是租房?
一位女作家的买房辛酸史――
拼命工作,也追不上疯涨的房价
于琪说,房子就是她的梦。
这位名校毕业,在著名公关公司做项目总监的白领,也是出版过五本书的作家。她曾在网上写了一篇“买房血泪史”,记录了自己和丈夫林庆在北京“摸爬滚打”只为求得一隅容身之所的经历。万字长文有网友看哭了,一位还在大学读书的学生留言:这就是将来要面对的一个世界吗?
但于琪和林庆是幸运的,在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他们最终买到了房子。
“说实话在我长到二十七岁的人生里,从没有一件事如同在北京买房一样耗尽所有心血,动用了所有努力,如果不是我们有着坚实的感情基础,这份爱情估计会被这严酷的现实打击到基本破裂。”于琪有时候不愿意回顾买房的过程。
2008年于琪在北京读完大学,当时学校旁的房价只有9000多元一平方米;2010年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攀升至两万元;2012年更是暴涨至5万元。说到这里,这个从广西来的瘦弱姑娘喘了口大气,“有一种这几年工作的钱都白挣了的挫败感”。
2012年6月,于琪和当时还是男朋友的林庆决定买房。林庆是北京人,一直觉得买房这事需要和媳妇商量,所以在遇到于琪之前并没有买房。这个单纯的决定淹没在过去几年北京疯涨的楼市中。林庆有时也会想,如果早一点遇到于琪,早一点买房,置业之路是不是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艰辛。
从看二手房,到和中介打交道,最后到看新房、排号、选房、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每一步这两个年轻人都走得跌跌撞撞。直到今年5月申请贷款的时候还出了一个小插曲。
银行规定收入证明不能是公积金和工资分开的两张,但是林庆所在的外企有着极为严苛的人事制度,拒绝使用银行提供的模板。林庆的税后工资是12000元,申请的贷款是每月还6800元,按照银行规定,工资税后收入必须是两倍还款的数目,只凭工资的确不够,但如果加上满额缴存的公积金却是绰绰有余。林庆请求银行给公司的HR(人力资源)发封邮件沟通一下,银行批贷款的人说了句“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就啪地一声挂掉了电话,于是陷入僵局。于琪听到这个消息眼泪突然就哗哗地流下来了,她说不是因为恐惧,而是源于一种难以描述的无助。
最后两人追加了首付,由70万元升到100万元。每个月还贷减少到5900多元,才算解决了贷款的难题。在这100万元的首付里,林庆的父母出了70万元,剩下的30万元是两人工作以来攒下的钱,又向朋友借了几万元。“不过现在都还清了。”于琪和林庆一个月的收入有4万元,远高于去年公布的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5223元。高薪的代价是化妆品都无法遮盖的黑眼圈。于琪的电子邮箱里每天都躺着数十封工作邮件,昨天,最早的一封来自凌晨4点。
即便是拼命工作,他们两个也追不上疯狂上涨的房价。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生活的关键词就是“找房子”。他们在烈日下暴走,看着一个又一个“不靠谱”的房子,然后发现自己准备的首付越来越付不起真正的首付。
从去年6月开始看房,到9月买到房子,他们原本看中的北京东边的二手房价格已从28000元一平方米涨到了32000元一平方米。8月他们决定买新房。于琪说,他们俩应该是最容易买到房子的那种人。林庆是北京人,有北京市户口,工作7年以来社保和公积金完全没有断过,于琪虽然没有北京市户口,工作4年,但社保和公积金也从没断过。“我们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刚需,首套房,我们有相对来说比较充裕的首付,林庆甚至没贷过款,我们买不到房子,那还有什么人能买到啊?”
在找房的过程中,于琪几近崩溃,她甚至开始变得迷信。她找同事算了星盘,第一次知道自己性格里还有无所畏惧的一面,凭着这点激励,她在第一时间去排队拿号。
最终他们放弃了华贸城,而国风美唐开了300多套房子,他们排到了1000多号。两个人把一切希望都压在万科金域上。于琪为了排到号,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他们去了万科的售楼处,不再像最初那样盲目地看,于琪认真观察了一下,发现售楼小姐都很忙,但是忙的程度不一,有些被十几个客户包围着,有些被七八个围着,他们没有找那个最忙的售楼小姐,而是找了一个客户不是那么多的。在一旁安静地等了许久,于琪表现出了极大的真诚和礼貌,说了自己的需求,而且坚定显示了买房的决心,交了定金开始等待排号。
在抽签前一共来来回回去了3次售楼处交材料,于琪觉得,如果不是真心要买的人估计早折腾不起了。她想,售楼小姐当然希望自己手里的人中签最多,因为这关系到提成。于是,他们每次都很客气,每次交材料都整理得整整齐齐,每次去都会跟售楼小姐交流心得。有一次,于琪看着对方的眼睛说,“我真的很想买到这里的房子,因为我看二手房已经看了半年了,我不想再重复一次这个过程了,我不想再和中介打任何一次交道了。”
于琪和林庆动用了所有社会关系,甚至通过朋友联系到一个负责销售的老总,她发了短信表明自己是购房者很想买到房子。过了很久,老总回复:谢谢你喜欢我们的楼盘,希望你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
就在他们已经用尽浑身解数,筋疲力尽的时候,好消息传来,楼盘开盘,他们排到了100多号,这意味着肯定能买到房子。于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诚意打动了谁,她管不了那么多,迅速投身选房的大业。
于琪做了一个excel表格,把大概300多套90平方米以下、6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都输入进去,然后按照单价、价格、朝向、户型做了排列和打分,而且实地对照了沙盘算出了遮挡和光照时间,排出了序列。
选房当天,这个表格还真派上了用场。在一间大屋子里,选房者坐在下面,像学生一样注视着眼前贴满房间号的黑板,已经选走的房间号一个一个被贴上,于琪同时将自己手中表格上的房间号划掉。最后他们以每平方米24000元的价格买了一套89平方米的房子。
签约的时候,他们拿着七八张银行卡,还有信用卡来交款。林庆的额头渗出了好多的汗水,刷卡的时候手都在抖,“那几十万几十万的刷出去,感觉太刺激了!太刺激了!”而换到他们手里的,不过就是轻飘飘的几张打印出来的合同纸。
在去选房的前一天,于琪和林庆发生了决定买房以来最大的争吵。直到凌晨3点,他们还在为是买89平方米还是买115平方米的房子争论不止。早上6点多起床去选房,一路上两个人都冷着脸,签字时仍在犹豫。“当时有个大姐说,我要是你们就选89平方米的。”这一句话替他们做了决定。
最终办完了所有手续,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于琪突然忍不住流泪,在等一个红灯的路口,她开始放声大哭。在回家以后,林庆一个人躲在卧室里很久很久,直到沉沉睡去。睡醒之后他跟于琪说,他要好好工作,好好挣钱,他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赶快把贷款还了,给她更好的生活,让她继续自己的梦想。
一直想做编剧的于琪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她说现在的社会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很像,经济在极速繁荣着,问题也在逐渐滋长。在小说中,盖茨比的梦中情人黛西是个满眼物质的女人,于琪对此嗤之以鼻。“但对于女人来说,房子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安全感。”如果林庆不是北京人、买不起房子,于琪说她仍有勇气嫁给他,“大不了离开北京。”她盯着眼前的咖啡,决绝地说。
为什么越等房价越高,是不是该听中介的话
两代人为一套房
李舒说他代表了一个群体。这群人为买房忙得晕头转向,拿着父辈的钱,随着政策调控楼市的踟蹰,等最终晃过神来,房价已经翻了番。
李舒刚刚在北京工作一年,在这一年里,父亲从河北老家跑来北京六七次,专门为儿子看房子。李父说:“作为父亲,给儿子买个房子,就算完成了任务。”
每一次看房之旅都同时见证了房价的攀升。当中介劝李父“赶紧买,房价还得涨”时,他觉得是在“忽悠”骗钱。“政策调控决心那么大,我当时相信房价是会降的。”一年过去,当初看好的二手房价钱已经从每平方米27000元涨到了37000元。李父有点懵,“感觉被耍了,还不如早听中介的话。”
自2009年12月,政府开始调控楼市,相继出台了“国十一条”、“国十条”、“9・29新政”,“新国八条”,以及今年2月的“国五条”。在某地产租赁服务平台上,2009年北京的二手房平均交易价格走势图以近乎垂直的直线上升到每平方米20000元,在经历一段相对平稳的增长后,如今这条曲线已经到达38000元的高点。
去年,李父在老家相继卖掉了一套110平方米和50平方米的房子,一共卖了150万元,本来打算拿这些钱给李舒在北京买房子,但父子二人总觉得政策出台后房价会降,这一等,一年过去,北京的房子每平方米又涨了一万元,原来的150万元已经不够,“相当于我丢了一套房子。”李父不免懊悔。
1996年,李父曾在北京十里堡进修过,附近的房价是每平方米3000元。虽然工资每月只有300元,但李父觉得在当时,房子从来不是阻挡年轻人留在北京的障碍。“有了正式的工作,单位还会分房。”银行贷款也比现在容易很多,“没有那么多限制条件,当时鼓励贷款,你不想贷,银行还会做你的思想工作。”
当这座城市装不下这些人的买房梦时
在北京赚钱 回家乡买房
仍有许多人羡慕于琪和林庆,毕竟他们在北京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生活在这座城市,但这里装不下他们买房的梦想。
三张挂着粉床帘的上下铺,贴有花花绿绿海报的墙面,摆满瓶瓶罐罐化妆品的桌子,暖气片上,一丛枝蔓嫩绿的盆栽正好勉强挡住一块漆皮脱落的墙面,布艺衣柜和大大小小的行李箱挤满了屋子。这是北京一家高校后勤女员工的宿舍,藏在食堂楼上。食堂背后的露天楼梯是通往那里的唯一入口。整个楼层有十多个房间,共用一个卫生间、洗衣机和开水炉,外面有一个晾衣服的天台,旁边就是一个小型密闭垃圾站。
27岁的罗珍和五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姑娘蜗居在这里。记者前去探访时正赶上罗珍的丈夫来宿舍看望她。去年罗珍跟着来京读研的丈夫离开河南老家,在附近高校当食堂服务生“陪读”。夫妻俩所在的高校隔一条马路相望。为了省下租房子的钱,他们一个住在职工集体宿舍,一个住在学生宿舍。“一个月就挣3000块钱,要是租房子的话就全花光了,更别提买房的事儿了。”罗珍说。
尽管即将拿到理工科名校的硕士文凭,但一脸书生气的罗珍的先生对房子和未来还是充满了担忧:“还有半年毕业,现在就业形势不是很好,不知道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在北京买房不太现实,可能还是会回老家发展。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打算定下工作之后再考虑买房子的问题。”
有这样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还不知道在哪儿安家呢,所以暂时没考虑买房子的问题。”一些刚刚出来闯荡的年轻人对于买房问题选择了暂时的搁置和逃避。
虽然梦想中的独立空间还遥遥无期,但这并不妨碍罗珍偶尔畅想以后的生活:“等我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定好好装修一下。”
“跟这些年轻人谈房子的事儿,正戳到他们痛处啊。”一位年长的美发店老板说。这些年轻人从家乡来到北京打拼,没有光鲜体面的工作和旱涝保收的待遇,也许,他们最大的满足便是在北京赚到足够的钱回家乡买套房子。
只能容下一人的书店过道里,陈晨正弯腰帮顾客从地上的书堆中找书,并不断向这位新顾客推荐会员卡。陈晨是一家主营高校教材教辅的小型连锁书店店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绩效。离高校开学还有半个多月,她便开始向每一位提前购置开学教材的学生询问所在学院、所学课程、所需教材以及学院人数,以便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存货。
陈晨今年26岁,已经有小孩的她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她去年从河北邯郸老家来到北京淘金。“工作上的热情很大一部分来自买房子的愿望,现在每个月差不多能存2000块钱,我准备五年之内在老家买一套至少100平方米的房子。”陈晨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她坦言,选择这份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提供住宿,不用额外花钱租房子。陈晨的丈夫和四岁的孩子目前和父母住在老家的老房子里。“我当然很希望能把老公和孩子接到北京一起住,不过这样的话就得租房子,离买房就又远了一点。”陈晨说。
陈晨有点后悔在房价大涨之前没有考虑买房大业,“那时太年轻了,没想那么长远。不过后悔也没用,已经回不去了,还不如现在抓紧努力奋斗呢。”
陈晨很关心房价,每次打电话回家必问。房价一点点地涨着,心里不免有点着急,但她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老家的房价上涨不是很快,房价涨,收入也在涨嘛,我觉得我的收入差不多能跟得上房价。”
张庭跟陈晨有着相似的想法。“在北京买房子?我连想都不敢想。”张庭今年三月在重庆垫江老家的县城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总价50万元的期房,首付30%,未来10年每月要还4000元的贷款。20岁离开家乡,从普通服务生做起,今年24岁的张庭已经是一家经济型快捷酒店的大堂经理,工资也从4000元涨到7000元。去年有了女朋友后,他和家人开始考虑买房结婚的事情。因为工作忙,张庭把看房的重任交给了老家的父母。“没有花父母的钱,15万元的首付都是我自己交的。”说到这儿,小伙子的声音明显高了。“不过以后还贷款可能还得让父母帮帮忙,4000块钱的贷款确实有一定压力。”
“按揭像个黑洞,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乐趣和享受都掉进去”
买与不买之外有没有第三种选择
除了斩钉截铁决定要在北京买房和下定决心回老家置业的年轻人之外,还有一些人有新的选择。
冯艾硕士毕业后留校从事行政工作已经两年。短发、套装、个子不高,眼神坚定。她的办公室有一面硕大的落地窗,从这里望去,能看到西北三环早已不再崭新的商品楼,而它的价格是每平方米三四万元。这个数字对于冯艾来说,相当于一年薪水减去花销的全部结余。
冯艾说她自己比较“决断”,当得知学校即将在通州建新校区时,她当机立断在靠近通州的河北省境内买了套80平方米的房子。当时的价格是每平方米6000元,时隔一年,现在已涨到9000元。冯艾觉得,6000元的房价和当时在湖北老家县城的价格差不多,“这个价格还不算太疯狂,并且有可能在附近工作。”没有经过多少犹豫,冯艾就在母亲的帮助下买了这套河北境内的房子,从这里开车到冯艾的学校需要3个小时。
冯艾从不认为自己是“有房一族”。不仅因为买房子的钱大多来源于父母,而且如果自己工作没有调动的话,新房离单位太远。她更多地将这套房子看做一种投资。
短短几年的时间,冯艾的同事就迅速划分为“有房阶层”和“无房阶层”。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她有些不解,“我们说社会分层是可以跨越的,但在房子这件事上,似乎难以跨越。”对于年轻人和他们背后的普通工薪家庭而言,房子就是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
在这座“大山”面前,毛峰决定绕道而行。2011年,毛峰从北京一所“985”高校毕业,坚持着不买房的观点。在一家中央媒体人力资源部门供职的他,暂时居住在单位分配的周转宿舍里。“60平方米两居室,我和另一个同事一人一间,设施齐全”,付给单位的“房租”是每月300元。然而,这一福利的期限是三年。明年开始,他也要同大多数人一样,过上在外租房的生活。
毛峰还没有女朋友,“从没考虑过结婚的问题”。他说,即便每月要付几千元的租金,也不会考虑买房子。在他毕业那年,五环内的房价就已经涨到3万多元一平方米,“我觉得以我的收入不可能买得起房子,从此不再想这事,也不焦虑了。”
“买不买房,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几十万元握在手里,才有可能考虑买房。我要是能拿出1000万元,肯定不会对买房的事这么抵触。但除了父母赞助,年轻人哪儿来这么多钱?”他的圈子里,父母代付首付的现象挺普遍。毛峰却说,基于家庭的经济能力,他不会接受这种做法。“我也不羡慕用家里的钱买上房子的人,只有用自己挣的钱买了房子,才有成就感。”
对于已经付过首付、拥有住房的年轻人,上千元的月供亦不是小数目。毛峰不止一次地在微博上批评“银行和地产商一道,吞噬着年轻人的生活质量”。“按揭像个黑洞,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乐趣和享受都掉进去”。没有房贷的负担,他本人是各种聚会的常客,还不时买票观看现场演出,或是听上几场音乐会,“日子过得很滋润”。
虽然拒绝买房,但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毛峰有一套自己的房价理论。“刚性需求根本就不是房价涨得这么离谱的原因。我不愿花那么多钱买一件这么不值的商品。房价早晚会跌回本来的价值上,在此之前的购房者都在玩‘搏傻’游戏,等待比自己傻的人来接盘。”
在北京商品住房均价每平方米还未到一万元的2005年,人们和今天一样讨论着房价的水分和房价下跌的可能性。然而,房价在短短几年内不断翻番,这令当初坚持“理性”、不置业的人们始料未及。连毛峰都不得不承认,“早知道房价会涨成这样,当年换作是谁都会去买,谁不买谁后悔”。但毛峰坚称“今不比昔”,在他看来,疯涨已是明日黄花,不会再出现了。
毛峰坦言,“不买房”的选择确实不是主流。他毕业留在北京的同学们,大都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视作必须。他的家人也说,既然在北京工作,还是应该在合适的时候置一处房子。“近几年肯定继续租住,至于今后买不买房,还得看情况。房价不可能永远这么高,等跌下来再说吧!”
专家:年轻人买房是不是理所应当
十年之间,北京的房价上涨了6~10倍。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中国的高房价问题十分复杂。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发的巨大需求,货币供给过大所产生的流动性泛滥,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等,都是推高房价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堆积的结果在一线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
这位曾经的房地产实践者,如今的行业观察者与研究者认为,就北京而言,在“限购令”出台后,85%的购房者都符合“首次买房”和“首次改善”的标准,属于刚性需求。换言之,“刚需人群”是目前在京购房者的主体,他们支撑着现在的房价。但在“限购令”出台以前,40%的购房者为非京籍人群。那时的上涨中,投资需求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其讨论高房价给年轻人买房带来的困难,不如讨论购房观念的偏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与光大银行2010年合作完成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而在英国为37岁,在德国和日本为42岁。陈国强觉得,年轻人事业刚起步或是准备结婚就必须买房,恐怕不是一个理性的观念。视年轻人买房为理所应当,是对商品住房定位的一种误解,应当反思。其实年轻人解决住房难题的途径非常多元,买不起房子可以租房子,买不起新房子就买旧房子,买不起大房子就买小房子。如果超出支付能力,硬要买房,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生活水平。另外,年轻人工作变动的空间还比较大,从某种程度上说,买了房子就把自己局限在了一个地方,牺牲了一部分未来选择的空间。所以陈国强建议年轻人更新居住观念,把人生的其他内容,比如事业发展放在前面,而不是把买房视作头等大事。
作为“蚁族”概念的提出者,青年学者廉思曾对大学毕业生留在一线城市的原因进行分析。
他认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集中化趋势。大城市用人单位密集、信息量大、流动性强,学生的社会资源也丰富;小城市开放度相对较低,就业中社会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大城市丰富和相对公平的机会是对毕业生的主要吸引力。
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一线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大城市的政治环境、就业环境,甚至接受再教育的机会,都比二三线城市好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大城市现象就更为突出。
一些从乡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对于土地没有依恋,又受到“天之骄子”传统观念的影响,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宁愿留下来做“蚁族”,也不愿回到家乡。
廉思自己的置业之路也并不顺利。2008年时,尚在博士后流动站的他在北京北五环外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新房,20多万元首付是“从父母那儿借的”。次年起他成为对外经贸大学的青年教师,由于5000元的月供还款压力很大,他把这处房子出租了一段时间。直到2010年,他本人还暂住在父亲分的一套房子里。
为保障年轻人的住房需求,陈国强认为,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增加保障房供应。毫无疑问,目前的供给还严重不足。“但对于保障房的供应量,短期内还不能期待过高,因为政府从规划、落实地块,到资金配套,到建设、分配房源,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另外,为等待保障房分配而排队是一个正常现象,陈国强介绍,在公屋制度比较成熟的香港、新加坡,申请者为公共租赁住房等上三到五年也是比较普遍的。
该不该买房、何时买房、如何买房是年轻人该考虑的问题。这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依赖更加公平和合理的外在环境。在北京任何一趟地铁的车厢内,总能发现五颜六色的售房传单。谁也不愿意看到,这些轻飘飘被踩在脚下的纸,成为压在很多年轻人肩上最沉重的梦想。
注:应采访对象要求,本版文章中于琪、林庆、罗珍、陈晨、张庭、冯艾、毛峰、李舒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杰 实习生 李凉 穆凝编辑:黄翠萍
促进教育公平是政府的当然责任 沈彬 发表于2013-09-10 07:44
在共和国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看望了大连第二十中学新疆班师生,并与大连市支援西部地区及西部在大连进修的教师座谈。
在共和国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看望了大连第二十中学新疆班师生,并与大连市支援西部地区及西部在大连进修的教师座谈。李克强强调指出,要让东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地方支援中西部,使教育事业在发展中更加公平;要守住底线,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李总理利用教师节的机会,谈起了教育公平问题,体现了决策层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关切。事实上,在我国当下,教育与公平有着天然联系,甚至很多时候是“合二为一”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已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贯穿着人的一生,是一个人事业的基础。只有教育起跑线公平了,个体才有充分的机会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教育是寒门子弟、弱势群体上升的有效路径,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如果教育不公平,就可能导致贫困的代际遗传以及社会层级的固化。
就我国现实而言,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体现在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地域分布严重失衡。李克强总理在大连与教师座谈时表示,教育的公平性需要国家教育资源向西部倾斜,国家不仅要保证义务教育,还要发展职业教育,在西部建立可与东部相媲美的学校。他强调,只有教育公平了,才能解决国家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中国的经济才能平衡,发展才能平衡。
所以,东部地区通过多种形式支援西部地方教育意义重大。以上海来说,选派优秀教师赴新疆、云南等地的贫困边远地区支教,并接受这些地区的校长、教师来沪培训交流,多年来一直是上海的一项重要工作。9月9日,早报在“上海对口支援西部”系列报道中,详细讲述了上海九亭中学副校长殷壮求援建西藏定日县中学三年的感人故事。
其次,教育不公还体现在城乡差别上。不少地方的优质教育资源正集中到少数学校,形成“一中现象”,而农村学校却日益凋敝,导致农村孩子的入学率、升学率远低于城市,农村孩子越来越考不过城里孩子。此外,如果农村孩子仅考进一所“一般大学”,未来就业也难有保障。所以,农村考生放弃高考背后的问题是:农村子弟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在这方面,政府必须施加有形之手,扭转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具体到本地,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人口导入地区,还承担着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公平的责任。上海是第一个用正规学校取代“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超大型城市。据统计,上海50万外来务工子女中,有74%免费就读于公办小学,另26%落脚在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2008年至2012年间,上海市、区财政共投入10余亿元补贴这些民办小学;每年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13万个免费义务教育学位,解决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就学难题。
就上海来说,教育公平还意味着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立学校教育资源分配均衡,才能减轻基于学校质量差别产生的“学区房”等一系列问题。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小而言之,就是解决学前“入园难”、小学“择校难”问题;大而言之,就是解决教育资源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分布不均衡,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早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由此必须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以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平的公共教育体系。
早报首席评论员 沈彬
录入编辑:李琪
.END
专家称节日变味儿,中央20天四次对两节送礼发出禁令
中秋节和国庆节临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日前到天津,重申刹住公款送月饼礼、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王岐山说,公款购买节礼侵蚀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这是中央在近20天内第四次对“两节”送礼发出禁令。就在此前,9月3日,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就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坚决刹住“两节”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
舆论认为,纪检部门频出“狠招”,意在革除弊病,倡导社会新风。
9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到天津,就深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纠正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行调研。
王岐山先到社区考察,又到食品街了解节日礼品销售情况,还与冯骥才等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代表座谈。
严禁利用公款“两节”送礼,整顿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中央三令五申。这一次,王岐山特别提到,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传染性强,党员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民风,社会上讲排场比阔气,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奢靡之风,也对党风产生不良影响。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王岐山说。他提出,狠抓党风建设,促进民风转变、移风易俗。
【行动】
中央对奢靡之风频下禁令
王岐山此次提出狠刹送礼之风,是近20天来,中央第四次对“两节”送礼发出禁令。而将矛头指向奢靡之风,是新一届党中央一贯的主张。
新一届党中央成立伊始,就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的“一炮”,打向了奢靡之风。中央要求,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
曾经上山下乡,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总书记习近平,一直反对奢侈浪费。2013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此前,今年5月底,中央纪委要求纪检监察系统在职干部职工,在6月20日前自行清退所收受的各种名目的会员卡,做到“零持有、零报告”,力戒奢靡之风。
2月21日,王岐山在中央纪委全会上作工作报告时指出,严禁以各种名义用公款互相宴请和安排高消费娱乐活动。
随着中秋、国庆的临近,中央反对奢靡之风的要求更为具体。8月中旬,中央纪委常委会开会提出,要坚决刹住中秋节、国庆节公款送月饼送节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
9月3日,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在中秋和国庆期间,严禁用公款送月饼送节礼;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或安排与公务无关的宴请,严禁用公款安排旅游、健身和高消费娱乐活动,严禁以各种名义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实物,坚决刹住“两节”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
这次通知特别提到,领导干部要对出现的问题敢抓敢管,及时提醒、坚决纠正,特别是一把手,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并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
3天之后,王岐山到天津调研,提出要抓住中秋、国庆重要节点,刹住公款送月饼节礼、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
【环境】
奢靡之风,民间也泛滥
王岐山9月6日在天津调研时提到,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传染性强,不仅党内有,全社会同样存在,党员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民风,社会上的奢靡之风也对党风产生了不良影响。
他将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概括为:讲排场比阔气、高档消费一掷千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要“面子”、不要“里子”。
中纪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党员也是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举例说,现在随“份子”压力很大,朋友结婚,3000块钱都要拿不出手了。
节日期间,奢靡之风更盛。王岐山说,中秋是传统佳节,传承着民族优秀文化和情感。国庆节是举国欢庆的日子。近年来,不正之风浸染了节日文化,月饼、大闸蟹等节礼越送越奢华,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渐行渐远。公款购买节礼侵蚀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去年中秋节前一天,作家冯骥才到北京开会,赶上了送礼高峰。他说,从东城到西城,用了一个半小时。
2010年9月20日,距离中秋节还有两天,当晚的长安街自东向西车辆几乎停滞不动,很多司机下车散起步来。
李欣(化名)是一个北漂,每年春节回家她都有点犯怵。家里的孩子,每个都要给红包,之前是200元一个,后来涨到了500元。
新京报日前对北京118名居民进行调查,超过7成受访者表示会在“双节”期间送礼,送礼对象多为亲朋,也有24%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双节”期间给领导送礼。
“美好的节日,近些年被愈演愈烈的奢靡之风糟蹋了,变了味儿了。”冯骥才在参加王岐山主持的座谈会时说,“我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与糟蹋。”
“春节来临时,乘车、乘飞机再难,为什么也得赶回家,去见爹妈乡亲?”冯骥才说,乡情、亲情、友情、故乡、故土、故人比什么都重要,至于送礼,谁也不在乎礼有多重,礼轻意重。
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曹效生说,继承几千年来风俗习惯形成的社风民风,其糟粕和消极部分影响腐蚀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造成官场陋习。
节前的送礼之风,也让一些官员落马。近日宣判的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原总经理李长轩的受贿行为,很多就是发生在春节、中秋等大的节日前;温州某税务分局局长张波收受企业60多笔银行卡和提货单,也是在中秋和春节等节假日期间。
“勤俭节约、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王岐山说,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清抑浊,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是糟粕。“我们刚刚解决温饱、过上小康生活,决不能未富先奢、滋长享乐主义”。
【效果】
“党风正,则民风淳朴”
“党风是关键,社风民风是风向标。党风决定民风,民风影响党风”、“党风正,则民风淳朴。”一向以铁腕著称的王岐山表示,从严治党,狠抓党风建设,促进民风转变、移风易俗。
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王岐山就说,不正之风是产生腐败的温床,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
河北沽源县平定堡镇原党委书记岳树旺,成为了展示执政党整风决心的一个案例。
7月17日中午,岳树旺在一家酒店为女儿操办婚事,设宴47桌,宴请450人。宴请对象除亲朋好友外,还有他任职单位及下属人员,共收礼金254900元。
这样的规模与近年来频被曝出的“风光嫁女”事件相比,似乎并不显得格外排场。但在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顿“四风”的背景下,岳树旺此举非常突兀。此事被曝光后,河北省当即责成省纪委和张家口市委严肃立案查处,岳树旺随后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
对此,有评论说,党员干部和所有人一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点都不少,红白喜事、人情来往,表面上看是社会风俗,对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却是极大的考验。
在王岐山前往天津调研的当天,新开通的中央纪委官方网站集中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中,有不少涉及公款吃喝、操办婚礼和节日交际。
安徽六安公路局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等人公款聚餐,青海某自治州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私用公车去拜年,中途翻车。贵州毕节某镇党委委员大操大办婚宴。
今年7月份,中央纪委公布了8起典型问题,其中7起涉及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大办婚宴收受礼金。
今年3月,中央纪委首次通报的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中,也有4起涉及上述行为。
舆论认为,纪检部门频出“狠招”,意在革除弊病,倡导社会新风。
网友对中央纪委也表达了期待,“党风要引领社会风气,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树立公共意识,不能把公共资源用来做人情,不能慷公家之慨。”
中央纪委有意通过整顿党风政风来影响社风民风,但效果难以立竿见影。王岐山指出,不良作风积习甚深,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起来并不容易。
不过王岐山对此充满信心,他希望纠正“四风”要从点滴做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抓,坚持数年,必见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王岐山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党内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执法,坚决查处顶风违纪行为,予以通报、曝光。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传染性强,不仅党内有,全社会同样存在,党员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民风,社会上讲排场比阔气、高档消费一掷千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奢靡之风也对党风产生不良影响。 ——王岐山
□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刘一丁 实习生 徐欧露 北京报道
相关报道:
冯骥才:节日决不只是吃喝送礼
反对“奢靡节庆” 回归节日之本
“两节”送礼 七成受访者开销超千元 2013-09-11 02:31:54 新京报
72%受访者“两节”要送礼;24%的人会送领导,多为公务员或国企员工;受访者感叹“礼越送越多”
新京报讯 “中秋、国庆临近,是否会送礼?送给谁?”近日,新京报对118位北京居民逐一进行走访,受访者包括公务员、私企员工、外来务工者等各阶层人员。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成受访者会在“两节”期间送礼,但送礼对象多为亲朋。也有24%的受访者表示,“两节”期间会给领导送礼。
此外,118名受访者中,记者抽样调查了30名送礼者的详细礼单,发现开销超过1000元者占70%,其中超过5000元者占25%。
送礼者
给父母多少钱都算不上奢侈
“中秋节给长辈买几盒月饼、营养品,这么多年我们都是这么做的”,中学老师李女士说,现在政府提倡朴素过节之风,“买些礼品应该没问题,父母也高兴。”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女士则打算给父母公婆2400元,她认为,孝敬父母花多少钱都算不上奢侈,“逢年过节一向会给过节费,这是应该的。”
据新京报此次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超过7成受访者选择送礼,但65%的人送礼目标是亲戚和朋友。同时,近4成送礼者的预算金额在500元以下,近半送礼者选择的礼品为月饼、水果等日常礼品。
此外,24%的受访者坦陈会给领导送礼,这些受访者提供的个人信息显示,大多数人为公务员或国企员工。“送礼就是随大溜,礼品价值千元左右,刚工作时放在领导桌上后就赶紧离去,现在习惯了,也会坐下和领导聊聊工资的事情”,企业员工艾女士说。
送礼开销大多因收到“红色炸弹”
一份30名送礼者的详细礼单显示,超过70%的人开销超过1000元,更有25%的送礼者“两节”期间礼金花费超过5000元,其中不乏多名送礼开销近万元者。
送礼开销较大的受访者中,大多收到了“红色炸弹”。118人里,超过30%的人已经接到了“两节”期间的婚宴邀请。“表妹国庆假期中结婚,包了3000元的红包”;“同事扎堆结婚,到现在已经收到5个请柬了”,受访者们称,“如今一两百的礼金哪拿得出手,一般500元,好哥们至少1000元起”。
拒送礼者
民间送礼奢侈会助长政府不正之风
在33名明确表示“两节”不送礼的受访者中,也有人对过节送礼表示了不解。“我不明白为什么只有送钱送物才算表达节日情谊,中秋节的寓意是团圆,不是吃多贵的月饼”,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的郑先生说,自己和亲人很少在节日特意互赠礼品。
“国家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要节约朴素,否则不正之风会带坏民风,同样,民间热衷送礼奢侈攀比,也会助长政府部门不正之风的形成”,郑先生称,“趁着假期带父母家人去远郊走走,就是最好的礼物。”
■ 部分送礼者开销
张先生(私人企业老板)
总花销:10000元
具体安排:请朋友吃饭4000元;给父母送月饼、酒1000元;给合作伙伴送卡等礼品5000元。
刘先生(媒体人)
总花销:6900元
具体安排:参加两场婚礼随份子2500元;送4位老师礼品2000元;送亲戚礼品(12家):2400元。
邓女士(密云县村民)
总花销:3000元
具体安排:朋友孩子结婚随份子400元;给母亲现金300元,营养品300元;自己家过节吃饭300元;请兄弟姐妹和孩子们吃饭,500元;看望亲戚共6家,每家200元。
王女士(事业单位行政人员)
总花销:2000元
具体安排:回河南老家给父母亲戚送月饼、请吃饭等,1000元左右;给父母过节费1000元。
李女士(事业单位员工)
总花销:200元以下
具体安排:带单位发的礼品看望父母,再买些营养品、水果等。
何女士(北京人,公益人士)
总花销:1500元
具体安排:孝敬公公婆婆月饼、水果等,500-600元;送现金1000元。
杨先生(来京务工人员)
总花销:0元
具体安排:往年在家会给父母送盒月饼,今年留京工作就不送了,等过年时一并孝敬。
案例 1
卢先生 律师
靠过节送礼来维系关系
卢先生是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他的“两节”过节花费接近10000元。
两节期间,卢先生要给父母送月饼、营养品等礼物,还要请父母吃饭,并带他们在北京周边的景点游玩,预计总共花销需要2000元。
由于教师节刚过,卢先生打算中秋期间把礼物补上,给在京的几位大学老师送些礼品,花销大约需要1000元。
不过,卢先生过节花销的“大头”并不在长辈,而是圈内的朋友和客户,此项花费总计约5000元。卢先生跟律师圈内的朋友,主要是请客吃饭,而重要的企业客户,会赠送螃蟹代金券、月饼和购物卡等。
卢先生说,重要的客户关系需要靠过节送礼来维系,“对很多私人企业来说,过节送礼也是一个很好的公关机会”。与中秋节相比,春节的开支更多,在1万元以上。
与卢先生相似,昌平区一家私人企业老板张先生,节日花销的一多半也是用于朋友和合作伙伴。他是一家运输公司的老板,在他的1万元“两节”礼单里,给合作伙伴送购物卡等礼品,占了一半开销,达5000元。
案例 2
冯女士 私营企业文员
私企升职机会小 没必要送礼
26岁的冯女士在北京一家私营企业做行政工作,今年“两节”,她不会给领导或家人送礼,“就和姐姐两个人在北京过个节”。
“给领导送礼我觉得没必要”,冯女士认为,私营企业公司员工人数少,升职的机会小,很多人都是工作几年就跳槽换到新公司了,没必要通过送礼维持人际关系。
“我的姐姐在政府部门工作,每次给领导送礼都不会低于1000元,今年过年时,她还给领导送了价值四五千元的象牙”,冯女士介绍,“一到过节,姐姐的同事都会买礼物送给领导,不送不行,过节时向领导表示一下,更容易得到重视”。
但冯女士认为,是否能在单位升职,关键还在于个人的能力,“姐姐单位也有人不给领导送礼,但个人能力很强,升职也很快,送礼只能让领导注意到你”。
冯女士介绍,有时姐姐的同事给领导送礼,领导也会回送一些小礼物,表示感谢,但不是普遍现象。
在国企就职的受访者大多也会选择给领导送礼。郭小姐刚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国企就职。她称,因为今年国庆要回家,所以决定为单位领导准备一些家乡特产。“在国企,给领导留下好的印象很重要,所以送礼还是有必要的。”
因为不知道领导喜欢什么,山西人郭小姐打算给领导送些山西汾酒,同时也会买一些其他的山西特产送给同事。“如果是会被提拔的同事,更应该送礼。”
案例 3
高先生 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入行15年 “礼越送越多”
“礼是越送越多的”,作为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先生总结十几年的从业经历时感叹。
高先生说,约15年前,自己大学毕业刚入行时,在国庆节给自己的领导送出第一份“礼”——高级香烟。随后,高先生的事业平稳发展,从年轻的律师做到多所房地产公司的法律顾问,身份也从律师从业者变成了律所主任。
“从抗拒送礼到习以为常”,高先生说,随着职位的升迁,送礼的金额、种类也变得越来越“高级”。
“今年送什么、多少钱,我保密。”高先生表示,送礼的对象早已不是律所的领导,已经变成了更高级别的领导。“送礼也有好处,起码领导知道你懂得感恩,以后求人办事就容易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石明磊 李雪莹 李禹潼 李馨 朱自洁 黄颖
近六成受访家长教师节准备送礼 2013-09-10 02:31:09 新京报
昨天,一位家长带着刚刚放学的孩子去买了几束鲜花,准备教师节送给老师。新京报记者 李雪莹 摄
送礼者多为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家长;有家长“因有所求”,准备送出高达3000元的礼品
新京报讯 今日是我国第29个教师节,“廉洁从教、朴素过节”成为今年的教师节主题。北京多数中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均在教师节前夕,收到来自校方和老师“拒绝收礼”的类似通知。“到底送不送”,不少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犯难。
日前,新京报对97位北京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今年教师节期间,近6成家长和学生仍准备送礼,送礼者大部分是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的家长。礼品既有自制贺卡和画作,也有价值数千元的购物卡、加油卡。受访家长中,准备的礼品价值最高的达3000元。
家长
就怕老师记住没送礼
“我明确表示过不会向老师送礼,不想助长这种风气”,北京101中学高一学生家长王先生说,但孩子自己给老师写了一幅字,表达感谢师恩的心意。
“师恩当然要感谢,但不是只有送礼一种方式来表达”,接受问卷调查的多位家长认为,如果选择送礼,学生亲手制作礼物显得最真心诚意。“家长想感谢的话,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也都可以。”
“可是别人送了,我们不送,孩子会不会被老师另眼相看”,一些选择送礼的家长表示自己的担心,“不怕老师记没记住送的什么,就怕记住就我们没送。”
而个别送礼价值较高的家长也表示,送礼不仅是感谢老师,也还“有所求”。“孩子性格内向,希望能多受到老师的鼓励和重视”;“班里竞争激烈,之前给老师送礼后,老师给孩子开过小灶,希望以后还能继续”,家长们说。
学校
发通知拒绝家长送礼
“正在考虑给老师们送什么,突然收到了学校‘拒绝收礼’的书面通知”,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一名一年级学生家长的送礼计划就此作罢。
记者了解到,今年教师节前夕,中关村三小、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培新小学等众多中小学校均以短信或书面通知的方式,向学生和家长们表达了“廉洁从教、朴素过节”的规定。
有老师称,学校是为了响应教育部为净化教师节社会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节俭过教师节”的号召,提倡尊师重道比送礼物更重要。
此外,9月4日,北京市教委在网上发起“师恩难忘”三行感言信活动,提倡通过写下三行感言来表达对自己老师的感谢,开启了最“朴素”的谢师恩方式。
市教委官方微博在活动征集令中这样写着,“真挚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所以三行文字足矣”。
“类似的新闻或学校通知我也看到了,可我不知道别的家长是不是都会选择不送礼,为保险起见,还是先送了再说,至少心意到了”,西城区一所中学的学生家长赵先生说,与往年不同,他不再当面给老师送礼,“在网上订购了2000元的海鲜代金券,直接让商家快递给几位老师。”
■ 探访
花店卖不停包装打不完
花店和礼品包装店都沾了教师节的光。康乃馨在教师节期间大卖,而包装店老板也打包装打到手软。
3元康乃馨最受欢迎
昨天下午,和平里三小旁的鲜花店前,顾客络绎不绝。
一年级的瑞瑞(化名)放学后刚走出校门,奶奶便拉她到鲜花店拿两天前预订的4束鲜花。每束花都是六枝康乃馨和一枝雏菊,周围点缀星星草。“不贵,一共不到100元。”奶奶说,鲜花送给瑞瑞的4名任课老师,教师节一早送。
花店老板说,从上周开始就陆续有家长到店里订花,其中康乃馨和向日葵最受欢迎,而康乃馨的需求量更大,“中小学生如果不是跟家长一起来,都只买康乃馨。”花店老板说,因此昨天又新进了三百多枝康乃馨。
康乃馨3元一枝,向日葵15元一枝。一下午,老板的女儿和儿子都在鲜花店中帮忙。下午已卖了几百元,“明天早上还能再卖一些。”
一天包装超50个礼品盒
昨天下午,丰台路通小商品市场一家礼品包装摊位前,各种礼品盒、礼品袋、礼品卡尤为走俏。
“今天生意不错,都是家长或学生为礼物挑选包装的”。女商户说,从早上到下午,仅包装礼品盒,就包了不下50个,“手包得累极了”。
她说,顾客带来包装的礼物五花八门,有的学生买了大大的保温杯准备送老师,一个就价值500多元;有的是化妆品,也有送购物卡的。
案例·幼儿园孩子家长
决定送礼为获得“心理安慰”
3岁的盖盖今年刚上幼儿园小班,盖盖的妈妈赵女士表示,因为孩子刚刚上学,需要给老师表示一下心意,“我给幼儿园的3名老师买了几盒巧克力,一共1000元左右,因为孩子刚刚离开父母,希望老师帮着多照顾一下”,赵女士说。
赵女士介绍,对于教师节给老师送礼这件事,家里其实十分苦恼,“家庭会议也开了好几次”。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赵女士先向同事打听有关事宜,她统计过,公司同事中,约有30%有孩子的人曾给老师送过礼,其中大多数是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家长。
“我本想送老师500元购物卡,但怕太贵重老师反而不收。送点礼总比不送好,能让老师感觉我们的尊重,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理安慰”,赵女士说,给老师送礼时不希望孩子看到,时间上也会尽量错开教师节,“会比9月10日晚几天,这样老师也不会有负担”。
案例·小学生家长
3000元礼品就冲推优名额
“2000块钱的油卡,1000块钱的购物卡”。40岁的律师刘女士早已开始盘算给儿子的班主任送点什么。
儿子小勇(化名)在海淀一所重点小学读书,九月刚升入六年级,成绩不错。“听说班主任有推优名额,孩子努力读书,家长该做的也不能落下”,刘女士说,家里计划让小勇高中毕业后出国读书,“所以一定要上个好学校。”
作为地道的老北京人,刘女士常感叹“时代不同了”。她说,自己像儿子这么大时,每到教师节,大家会用争抢着打扫教室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可到儿子上学的年头,教师节成了家长和老师的事。
为上好学校,两口子卖了南城的老房子,搬到海淀;孩子入学后,她又换了工作部门,便于抽时间陪孩子。
因孩子调皮,小学六年刘女士没少被班主任“传唤”。“那老师年纪不大,比较负责任,孩子也确实给老师添了不少麻烦”,逢年过节,她和爱人会带着水果、特产到班主任家里表达感谢。
随着孩子年级增长,送礼成了件不得不为的事儿。
“一二三年级每年去两次,准备二三百块钱的东西,有时候到家里,有时候去接孩子时塞给老师就走”。刘女士说,自己曾侧面问过儿子送礼物给老师是否合适,儿子对此并不反感,还称“越多越好”。为了让班主任多加照顾,也为达到儿子的“要求”,自己和爱人虽不赞成送礼,但每逢节日,还是会提前商量着送什么比较好。
“四五年级,开始送一点购物卡什么的,孩子说全班都这么送”。刘女士回忆,去年,自己和爱人在中秋节、元旦和教师节三个时间“悄悄”给班主任送了总价约2000元的礼。“我们没有告诉儿子,不想让他觉得自己是被特殊对待的。”
9月7日,刘女士到一家商场购买了1000元的购物卡。连同一张价值2000元的中石化加油卡,刘女士捏着今年教师节为儿子班主任准备的礼物,觉得“够了”。
送礼出手大 曾被老师骂
从当年被年轻的小老师教训一番后,孔先生就再没敢给老师送过礼物。
他说,从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给老师送礼,觉得很正常。“一些老师教学水平高,家长送礼也觉得值,但是给一些教学一般的老师送礼,就不太情愿了。”
孩子升小学后,他依旧按惯例给班主任送礼,拿了一张2000元的购物卡,但这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当场就拒绝了他的“礼物”,还教育了家长一番。被噎回来之后,他觉得很没面子,对给老师送礼的事心里也产生了阴影,自从那次之后过年过节就再没给老师送过礼。
他至今还在琢磨:是不是因为这位老师大学刚毕业,还比较单纯,对送礼的事还没“习惯”。不过,孩子目前在学校的状况一切正常,并没有因为送不送礼而被区别对待。
不过,教师节时,学生家长会组织大家给老师送礼物,但都是心意上的,不会送购物卡什么的。
案例·中学生家长
怕老师有负担没送礼
北京市第十中学的高一学生家长宋先生认为,教师节给老师送礼会给老师增加负担,所以在教师节里,他从没给孩子的老师送过礼。
“我从没考虑过这件事情,孩子学习不错,老师平时就很照顾她,让她当班委,又让她入党,再送礼的话,会给老师增加压力”,宋先生说,虽然不给老师送礼,但会在教师节时给老师发送一条祝福短信,“教过孩子的老师,我都会给他发一条短信,算是对他的一个祝福”。
宋先生和班上其他孩子的家长交流过,大家都不会给老师送礼,“一个班级有40多个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表现特别不好,送点礼物就奢望老师能对自己的孩子特殊关照,这不现实”。
宋先生说,据他了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学业负担的加重,孩子在校表现与学习成绩比起家长的礼物,更能吸引老师关注,“上了高中,就拼成绩了,家长和老师的心思都不会放在礼物上,幼儿园、小学这种现象会比较多”。
【专家说法】
老师要想清人格值多少钱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认为,家长借“教师节”给老师送礼大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衷感谢老师;一种是有求于老师,借送礼希望老师能多照顾孩子。后一种的家长往往会在目的没达到时翻脸。
前年,温方接到个案例:一家长想让孩子直升本校高中,但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就借教师节送老师一张卡,老师以为是几百元就收下了,一刷才发现高达3万元。之后,虽然这位老师也帮助了孩子,但仍未能如愿升入本校高中,家长一气之下把老师揭发了。所以,老师在收这些礼品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人格到底值多少钱。
他认为,不管礼物贵重,教师都不应该收取。一概不收也就没有厚此薄彼,学生也就不会有各种猜测。如果实在抹不开面子收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拿出来与学生共享。“今年我一个朋友收到了7盒月饼,最后这位老师将月饼拿到班上跟全班同学一起吃了”。
【教师声音】
其实老师们自己并没有把教师节当成节日,我们认为每天都是教师节。
今年学校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画一张小贺卡的形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这也是作为老师,我们最希望收到的礼物。
——东城区前门小学教导处主任赵岩
首先学校规定老师肯定不能收贵重的礼物,但一些贺卡、水杯等小礼物有时候实在不忍心拒绝学生。大多数老师其实不愿意收礼物,这是一种负担。但是,每当毕业的学生拿自己发的工资给老师买第一份礼物时,我们会感到很欣慰。
——北京55中教育处主任李梦莉
部分礼品
刘女士
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
赠送礼品:购物卡、油卡
价值:3000元
赵先生
西城某学校初二学生家长
赠送礼品:网购海鲜代金券快递给4名老师
价值:2000元
单某
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
赠送礼品:三个保温杯
价值:700元
祝先生
某打工子弟学校初一学生家长
赠送礼品:老家特产
价值:100元
陈女士
一公立幼儿园学生家长
赠送礼品:全班孩子30多个家长凑份子给每个老师买一束鲜花,并制作一面锦旗
价值:每人20元
朱女士
某中学初一学生家长
赠送礼品:孩子亲手制作礼物
价值:几元钱
采写/新京报记者 石明磊 李雪莹 李馨 李禹潼 杜丁 闫欣雨 廖爱玲 饶沛 黄颖 朱自洁
中国内地7所高校跻身全球大学200强 新华网 发表于2013-09-10 14:35
根据英国知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10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大学排行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分列前三甲,中国内地7所高校跻身200强。
新华网新加坡9月10日电(记者陈济朋)根据英国知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10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大学排行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分列前三甲,中国内地7所高校跻身200强,而亚洲排名最高的是第24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
排名前十的高校中,美国高校占6席,剩余4席均为英国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中国内地跻身世界200强的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第46位)、清华大学(第48位)、复旦大学(第88位)、上海交通大学(第123位)、浙江大学(第165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174位)和南京大学(第175位)。
此外,香港的7所大学和台湾两所大学也位列200强,其中香港大学排名第26位,在亚洲高校中仅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
QS研究主管本·索特说,香港大学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所老牌的英国高校,有很多已在学校任职多年的资深教职员工,气氛更放松一些。相比而言,新加坡国立大学看起来跑得更快,在未来10年甚至有可能跻身于全球前20名。
此外,新加坡建校仅22年的南洋理工大学此次排名上升6位,排在第41位。
今年共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所大学参与全球大学评比。这份排行榜的评价标准包括学校的学术声誉、师生比例、学术论文、教职工的国际化和学生的组成等,其中学术声誉的依据是对学术人员的问卷调查,占总得分的40%。
录入编辑:薛冬霞
钱谷融 我一生就是玩,从来没有做学问 2013-09-11 02:32:06 新京报
http://www.bjnews.com.cn/feature/2013/09/11/282853.html
特约摄影 吕祝君
年过九旬的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喜欢有人陪他玩。下象棋、打桥牌和打麻将,其中最喜欢打麻将,那是他从学生时代一直玩到现在的。而且打麻将要带钱的,“一次顶多输20块。”“打麻将很好玩,刻刻有变化,时时有希望,总是有好牌来。如果毫无希望,活着很难受的,我们就是打发时间是吧。我一生就是玩,从来没有做学问。”乐呵呵的钱谷融如是说。
钱谷融 原名钱国荣,著名文艺理论家。江苏武进人,1919年生,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历任重庆市立中学教师,交通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所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
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著有《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魅力》、《散淡人生》、《〈雷雨〉人物谈》等。《〈雷雨〉人物谈》获上海市1979年-1985年社科优秀著作奖,《艺术·人·真诚》获上海市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并负责主编多种文学丛书和教材。1987年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终身成就奖。
谈“玩” 最爱玩麻将 从学生时代到现在
我们是从徐中玉的家直接“转战”到钱谷融的家里的,两个人都已年过九旬,都是华师大的退休教授,但一个家里安静素朴,一个家里热闹明亮。站在门口敲门时,就能听到钱家客厅里的笑声。钱老学生殷国明这一天正好带了朋友来陪他下象棋。棋盘还没来得及摆出来,我们就到了,殷国明带着朋友提前起身告辞。
钱老穿着睡衣坐在靠近阳台推拉门的椅子上,背后是一台立式空调。这套房子几年前刚刚装修过,家具和家电都是新的。原本这套房子一共有六间房,重新装修后有两间被打通了,现在变成了一套五居室。钱老、他的外孙和孙媳妇还有照顾钱老生活起居的阿姨,一共四口人是这里的常住人口。
殷国明每周会来家里两次,通常是周一和周五,来了就陪自己的老师下中国象棋,钱谷融喜欢有人陪他玩。除了下象棋,钱老也喜欢打桥牌和打麻将,麻将是从学生时代玩到现在的。在重庆读大学那会儿,他常常逃课跑去茶馆里面泡壶茶,边喝茶边读书。“要是有人来了,我就打麻将,有的玩就不读书了。”他说话时喜欢乐呵着,说到玩就更乐呵了。“学生时代只要有人找我玩,我就马上去玩了。我以前在师大教书时,有个人常来跟我下棋,我们一下一整天,有的时候还下到晚上。”
打麻将是要带钱的,“完全不当回事不行的。”钱也不多,“一次顶多输20块。”“打麻将很好玩,刻刻有变化,时时有希望,总是有好牌来,这个是好玩。如果毫无希望,活着很难受的,我们就是打发时间是吧。我一生就是玩,从来没有做学问。”
象棋、桥牌和麻将,这三样东西钱谷融都喜欢玩,但显然他最喜欢玩的还是麻将,“桥牌没麻将好玩,我是感情冲动的人,不够冷静。”言外之意,他的性格打起桥牌来没那么合适。但是不管是桥牌还是麻将,都需要四个人,家里常常凑不齐这么多的人,他就只好去下棋。“我是被动的,他来我们就玩,学生不来,我也只有看书看电视。”
谈学问 看东西全凭爱好 懒惰又无能
藏书众多的钱谷融,趁着几年前家里装修,散掉了自己绝大部分藏书。他说自己一生没做过学问,看东西全凭爱好。“懒惰”和“无能”,是钱谷融反复用来形容自己的两个词。
钱家的藏书曾经让许多好书者羡慕不已,但趁着几年前的那次装修,他散掉了自己绝大部分的藏书。当时他叫了好些朋友、学生来家里任意选书,据说陈子善挑了五捆走,其他人也都各有所获。挑剩下的书还卖了一万两千块钱。家里除了留了些工具书、和他常翻的《世说新语》,其余几乎都是外文书了。钱老说,散了藏书“不心疼,身外之物,无所谓的。”
平日里他大都在自己的卧室里呆着,翻书看电视。《世说新语》是他翻得最多的书,他到现在还有六个版本。问他最喜欢里面的哪些内容,他就会说“很难说了,那么多,看了也不记得呀。”
虽然在华师大一直教现代文学,但其实钱谷融对现代文学却是兴趣全无。至于当代文学,他说“根本就不大看了。”“我不做学问,看东西全凭爱好。我一生没做过学问,真的,我是懒惰、无能。”“懒惰”和“无能”,是钱谷融反复用来形容自己的词。
钱谷融最喜欢的作家是托尔斯泰,“小说里托尔斯泰最好了”这话他也说了不止一次。“梅里美也还可以。”总之他认为,最好的小说产生在18、19世纪,而20世纪的小说多了理性,少了情感。“昆德拉、卡夫卡我也看,但都不使我激动,魔幻现实主义也没有什么。20世纪以后的文学思想力量大于感情力量,理性太强了,思辨的东西太多。”
卧室里的电视常常开着,钱谷融总是定格在戏曲频道,京戏、昆曲、越剧他统统喜欢听,但吴剧他是不爱听的。以前他也收过自己喜欢唱段的光碟,还会出去听听戏,现在出去比以前麻烦了。他喜欢听余叔岩和杨宝森的戏,但现在也不大听光碟了,电视上播什么他就听什么。他喜欢听戏多过听讲话,“听讲话还要动脑子,现在的讲话很多又言之无物。”
一边开着电视听戏,一边翻翻英文原版的《傲慢与偏见》或是英文版托尔斯泰的书,这就是钱谷融最普通的一天里最普通的景象。
谈人生 当年也曾想自杀 而今愿天朗气清
“被批了38年”的钱谷融,坦言当年被批的时候也难受,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不过开完批判大会,一家4口就坐着三轮车,出去下馆子去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食物给了他诸多慰藉。
钱谷融曾经说过,自己的人生梦想就是像孔子一样,带着72贤士周游列国。现在问起他的这个梦想时,他反问一句“我说过这话吗?”顿了顿他才说,“碰到有灵性的学生,那也是很愉快的,上课时他们眼神都很专注,自己也很高兴。”后来聊到他的生日,他说自己阳历生日是9月28日,“和孔子一天。”
聊天的过程里,钱谷融不停地让我们吃东西,但他自己却一口都不碰。“我不喜欢吃零食,除了水果。”可年轻时,他也是个饕客。“解放以前国民党让我很失望,解放后以为从此天晴,结果还是运动不断,我被批了38年。我也没什么罪过,被批的时候也难受。不过开完批判大会,我们一家4口坐一辆三轮车,就出去下馆子去了。”在特殊的年代,食物也给了他诸多慰藉。
上海从前有名的馆子不多,钱谷融带着家人一家一家吃下来,每一家连着吃半年,每个周末都去吃。他爱吃生龙虾,第一次吃是在佛山市,副市长请客。“80年代龙虾260-280元一斤。”这个他记得清清楚楚,但是说到《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时,他却要想好一会儿。
当年遭批判时的钱谷融就像今天这样看得开?也并非如此。“我也有过自杀的念头,后来一看,那些比我年纪大的,比我有威望的人也都挨批判。”“现在是你一生最好的时候吗?”“我的一生,多灾多难,小时候碰到了齐卢战争。1937年抗战逃难到四川,后来又是解放战争。再后来我自己受批判,批了38年,做了38年讲师。我还算看得开,批完下馆子,不然真受不了。这些你们都是不大能理解的……”“那你现在的愿望是什么?”“希望国泰民安,天朗气清。你们是幸福的呀……”
■ 岁月回声
●我这个人既无能又懒惰,这绝不是谦虚。
●至于我的名徒,我觉得是来料好,我只是进行了加工。这些名徒把我抬高了。
●我带学生,都是让他们自由发展。人的短处和长处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你把他短处拘束了,往往长处也发挥不出来。
●以前我的一些学术观点和主张,实际上是常识性的。
●我这个人一生随波逐流,不太计较名利,有口饭吃就行了——但是,饭没得吃就不行。
录自新京报2008年9月23日钱谷融个人史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姜妍
年轻女作家写买房血泪史:月入4万也追不上疯涨房价 2013-09-10 04:23:52
摘要:2008年于琪在北京读完大学,当时学校旁的房价只有9000多元一平方米;2010年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攀升至两万元;2012年更是暴涨至5万元。
8月19日,北京地铁二号线上,一对年轻情侣望着脚下的售房传单。本报记者 杨杰摄
编者按
近日,32岁的杨某因抢劫银行,一审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引人关注的是这位北京的软件设计师抢钱的目的是为了买房。杨某后来供述称,“我买房首付差17万元,抢劫时要30万元是怕他们讨价还价。”
这显然只是极个别的案例。稍有理性的人都会从中思考,买房与抢劫银行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毋庸置疑,房子是压垮杨某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现时的中国,再没有一种商品能够像房子一样牵动人心。它承载的已经不是一个居住的空间,而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梦想,甚至是一种追求。它让无数人甘心为奴,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房贷、房贷……它让无数的家庭全家动员,它不仅严重影响年轻人的生活品质,而且正在掏空父母们多年的血汗积蓄。“两代人为了一套房”,其中的辛酸与无奈不足为外人道。我们多年批评的“啃老一族”,早就因为房价的高企有了更新的定义,也有了更多的继任者。
但当我们抱怨地产商与银行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到一个数据:201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很多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忙着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买房。这种急切的购房心态显然是源于疯狂的房价。在漫长的等待中,眼看着手中的钞票缩水,买一套房的钱可能最后只能买得起一个卫生间,在痛悼等待中逝去的买房机会之际,人们很难再理性看待房价。与此同时,这种购房的迫切心态也与我们安家立业的传统观念有关。事实上这种观念所汇聚成的“刚需”,及举全家之力所形成的购买力,加剧了住房市场的高烧不退,让调控之手在与市场的博弈中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买房难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一个最深刻也最独特的现象。在我们期盼房价下跌,更多人能一圆安居梦的时候,是不是也想想我们的住房观念,是不是结婚一定要先有自己的住房?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是不是一定要买房而不是租房?
一位女作家的买房辛酸史――
拼命工作,也追不上疯涨的房价
于琪说,房子就是她的梦。
这位名校毕业,在著名公关公司做项目总监的白领,也是出版过五本书的作家。她曾在网上写了一篇“买房血泪史”,记录了自己和丈夫林庆在北京“摸爬滚打”只为求得一隅容身之所的经历。万字长文有网友看哭了,一位还在大学读书的学生留言:这就是将来要面对的一个世界吗?
但于琪和林庆是幸运的,在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他们最终买到了房子。
“说实话在我长到二十七岁的人生里,从没有一件事如同在北京买房一样耗尽所有心血,动用了所有努力,如果不是我们有着坚实的感情基础,这份爱情估计会被这严酷的现实打击到基本破裂。”于琪有时候不愿意回顾买房的过程。
2008年于琪在北京读完大学,当时学校旁的房价只有9000多元一平方米;2010年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攀升至两万元;2012年更是暴涨至5万元。说到这里,这个从广西来的瘦弱姑娘喘了口大气,“有一种这几年工作的钱都白挣了的挫败感”。
2012年6月,于琪和当时还是男朋友的林庆决定买房。林庆是北京人,一直觉得买房这事需要和媳妇商量,所以在遇到于琪之前并没有买房。这个单纯的决定淹没在过去几年北京疯涨的楼市中。林庆有时也会想,如果早一点遇到于琪,早一点买房,置业之路是不是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艰辛。
从看二手房,到和中介打交道,最后到看新房、排号、选房、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每一步这两个年轻人都走得跌跌撞撞。直到今年5月申请贷款的时候还出了一个小插曲。
银行规定收入证明不能是公积金和工资分开的两张,但是林庆所在的外企有着极为严苛的人事制度,拒绝使用银行提供的模板。林庆的税后工资是12000元,申请的贷款是每月还6800元,按照银行规定,工资税后收入必须是两倍还款的数目,只凭工资的确不够,但如果加上满额缴存的公积金却是绰绰有余。林庆请求银行给公司的HR(人力资源)发封邮件沟通一下,银行批贷款的人说了句“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就啪地一声挂掉了电话,于是陷入僵局。于琪听到这个消息眼泪突然就哗哗地流下来了,她说不是因为恐惧,而是源于一种难以描述的无助。
最后两人追加了首付,由70万元升到100万元。每个月还贷减少到5900多元,才算解决了贷款的难题。在这100万元的首付里,林庆的父母出了70万元,剩下的30万元是两人工作以来攒下的钱,又向朋友借了几万元。“不过现在都还清了。”于琪和林庆一个月的收入有4万元,远高于去年公布的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5223元。高薪的代价是化妆品都无法遮盖的黑眼圈。于琪的电子邮箱里每天都躺着数十封工作邮件,昨天,最早的一封来自凌晨4点。
即便是拼命工作,他们两个也追不上疯狂上涨的房价。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生活的关键词就是“找房子”。他们在烈日下暴走,看着一个又一个“不靠谱”的房子,然后发现自己准备的首付越来越付不起真正的首付。
从去年6月开始看房,到9月买到房子,他们原本看中的北京东边的二手房价格已从28000元一平方米涨到了32000元一平方米。8月他们决定买新房。于琪说,他们俩应该是最容易买到房子的那种人。林庆是北京人,有北京市户口,工作7年以来社保和公积金完全没有断过,于琪虽然没有北京市户口,工作4年,但社保和公积金也从没断过。“我们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刚需,首套房,我们有相对来说比较充裕的首付,林庆甚至没贷过款,我们买不到房子,那还有什么人能买到啊?”
在找房的过程中,于琪几近崩溃,她甚至开始变得迷信。她找同事算了星盘,第一次知道自己性格里还有无所畏惧的一面,凭着这点激励,她在第一时间去排队拿号。
最终他们放弃了华贸城,而国风美唐开了300多套房子,他们排到了1000多号。两个人把一切希望都压在万科金域上。于琪为了排到号,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他们去了万科的售楼处,不再像最初那样盲目地看,于琪认真观察了一下,发现售楼小姐都很忙,但是忙的程度不一,有些被十几个客户包围着,有些被七八个围着,他们没有找那个最忙的售楼小姐,而是找了一个客户不是那么多的。在一旁安静地等了许久,于琪表现出了极大的真诚和礼貌,说了自己的需求,而且坚定显示了买房的决心,交了定金开始等待排号。
在抽签前一共来来回回去了3次售楼处交材料,于琪觉得,如果不是真心要买的人估计早折腾不起了。她想,售楼小姐当然希望自己手里的人中签最多,因为这关系到提成。于是,他们每次都很客气,每次交材料都整理得整整齐齐,每次去都会跟售楼小姐交流心得。有一次,于琪看着对方的眼睛说,“我真的很想买到这里的房子,因为我看二手房已经看了半年了,我不想再重复一次这个过程了,我不想再和中介打任何一次交道了。”
于琪和林庆动用了所有社会关系,甚至通过朋友联系到一个负责销售的老总,她发了短信表明自己是购房者很想买到房子。过了很久,老总回复:谢谢你喜欢我们的楼盘,希望你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
就在他们已经用尽浑身解数,筋疲力尽的时候,好消息传来,楼盘开盘,他们排到了100多号,这意味着肯定能买到房子。于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诚意打动了谁,她管不了那么多,迅速投身选房的大业。
于琪做了一个excel表格,把大概300多套90平方米以下、6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都输入进去,然后按照单价、价格、朝向、户型做了排列和打分,而且实地对照了沙盘算出了遮挡和光照时间,排出了序列。
选房当天,这个表格还真派上了用场。在一间大屋子里,选房者坐在下面,像学生一样注视着眼前贴满房间号的黑板,已经选走的房间号一个一个被贴上,于琪同时将自己手中表格上的房间号划掉。最后他们以每平方米24000元的价格买了一套89平方米的房子。
签约的时候,他们拿着七八张银行卡,还有信用卡来交款。林庆的额头渗出了好多的汗水,刷卡的时候手都在抖,“那几十万几十万的刷出去,感觉太刺激了!太刺激了!”而换到他们手里的,不过就是轻飘飘的几张打印出来的合同纸。
在去选房的前一天,于琪和林庆发生了决定买房以来最大的争吵。直到凌晨3点,他们还在为是买89平方米还是买115平方米的房子争论不止。早上6点多起床去选房,一路上两个人都冷着脸,签字时仍在犹豫。“当时有个大姐说,我要是你们就选89平方米的。”这一句话替他们做了决定。
最终办完了所有手续,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于琪突然忍不住流泪,在等一个红灯的路口,她开始放声大哭。在回家以后,林庆一个人躲在卧室里很久很久,直到沉沉睡去。睡醒之后他跟于琪说,他要好好工作,好好挣钱,他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赶快把贷款还了,给她更好的生活,让她继续自己的梦想。
一直想做编剧的于琪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她说现在的社会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很像,经济在极速繁荣着,问题也在逐渐滋长。在小说中,盖茨比的梦中情人黛西是个满眼物质的女人,于琪对此嗤之以鼻。“但对于女人来说,房子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安全感。”如果林庆不是北京人、买不起房子,于琪说她仍有勇气嫁给他,“大不了离开北京。”她盯着眼前的咖啡,决绝地说。
为什么越等房价越高,是不是该听中介的话
两代人为一套房
李舒说他代表了一个群体。这群人为买房忙得晕头转向,拿着父辈的钱,随着政策调控楼市的踟蹰,等最终晃过神来,房价已经翻了番。
李舒刚刚在北京工作一年,在这一年里,父亲从河北老家跑来北京六七次,专门为儿子看房子。李父说:“作为父亲,给儿子买个房子,就算完成了任务。”
每一次看房之旅都同时见证了房价的攀升。当中介劝李父“赶紧买,房价还得涨”时,他觉得是在“忽悠”骗钱。“政策调控决心那么大,我当时相信房价是会降的。”一年过去,当初看好的二手房价钱已经从每平方米27000元涨到了37000元。李父有点懵,“感觉被耍了,还不如早听中介的话。”
自2009年12月,政府开始调控楼市,相继出台了“国十一条”、“国十条”、“9・29新政”,“新国八条”,以及今年2月的“国五条”。在某地产租赁服务平台上,2009年北京的二手房平均交易价格走势图以近乎垂直的直线上升到每平方米20000元,在经历一段相对平稳的增长后,如今这条曲线已经到达38000元的高点。
去年,李父在老家相继卖掉了一套110平方米和50平方米的房子,一共卖了150万元,本来打算拿这些钱给李舒在北京买房子,但父子二人总觉得政策出台后房价会降,这一等,一年过去,北京的房子每平方米又涨了一万元,原来的150万元已经不够,“相当于我丢了一套房子。”李父不免懊悔。
1996年,李父曾在北京十里堡进修过,附近的房价是每平方米3000元。虽然工资每月只有300元,但李父觉得在当时,房子从来不是阻挡年轻人留在北京的障碍。“有了正式的工作,单位还会分房。”银行贷款也比现在容易很多,“没有那么多限制条件,当时鼓励贷款,你不想贷,银行还会做你的思想工作。”
当这座城市装不下这些人的买房梦时
在北京赚钱 回家乡买房
仍有许多人羡慕于琪和林庆,毕竟他们在北京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生活在这座城市,但这里装不下他们买房的梦想。
三张挂着粉床帘的上下铺,贴有花花绿绿海报的墙面,摆满瓶瓶罐罐化妆品的桌子,暖气片上,一丛枝蔓嫩绿的盆栽正好勉强挡住一块漆皮脱落的墙面,布艺衣柜和大大小小的行李箱挤满了屋子。这是北京一家高校后勤女员工的宿舍,藏在食堂楼上。食堂背后的露天楼梯是通往那里的唯一入口。整个楼层有十多个房间,共用一个卫生间、洗衣机和开水炉,外面有一个晾衣服的天台,旁边就是一个小型密闭垃圾站。
27岁的罗珍和五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姑娘蜗居在这里。记者前去探访时正赶上罗珍的丈夫来宿舍看望她。去年罗珍跟着来京读研的丈夫离开河南老家,在附近高校当食堂服务生“陪读”。夫妻俩所在的高校隔一条马路相望。为了省下租房子的钱,他们一个住在职工集体宿舍,一个住在学生宿舍。“一个月就挣3000块钱,要是租房子的话就全花光了,更别提买房的事儿了。”罗珍说。
尽管即将拿到理工科名校的硕士文凭,但一脸书生气的罗珍的先生对房子和未来还是充满了担忧:“还有半年毕业,现在就业形势不是很好,不知道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在北京买房不太现实,可能还是会回老家发展。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打算定下工作之后再考虑买房子的问题。”
有这样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还不知道在哪儿安家呢,所以暂时没考虑买房子的问题。”一些刚刚出来闯荡的年轻人对于买房问题选择了暂时的搁置和逃避。
虽然梦想中的独立空间还遥遥无期,但这并不妨碍罗珍偶尔畅想以后的生活:“等我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定好好装修一下。”
“跟这些年轻人谈房子的事儿,正戳到他们痛处啊。”一位年长的美发店老板说。这些年轻人从家乡来到北京打拼,没有光鲜体面的工作和旱涝保收的待遇,也许,他们最大的满足便是在北京赚到足够的钱回家乡买套房子。
只能容下一人的书店过道里,陈晨正弯腰帮顾客从地上的书堆中找书,并不断向这位新顾客推荐会员卡。陈晨是一家主营高校教材教辅的小型连锁书店店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绩效。离高校开学还有半个多月,她便开始向每一位提前购置开学教材的学生询问所在学院、所学课程、所需教材以及学院人数,以便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存货。
陈晨今年26岁,已经有小孩的她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她去年从河北邯郸老家来到北京淘金。“工作上的热情很大一部分来自买房子的愿望,现在每个月差不多能存2000块钱,我准备五年之内在老家买一套至少100平方米的房子。”陈晨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她坦言,选择这份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提供住宿,不用额外花钱租房子。陈晨的丈夫和四岁的孩子目前和父母住在老家的老房子里。“我当然很希望能把老公和孩子接到北京一起住,不过这样的话就得租房子,离买房就又远了一点。”陈晨说。
陈晨有点后悔在房价大涨之前没有考虑买房大业,“那时太年轻了,没想那么长远。不过后悔也没用,已经回不去了,还不如现在抓紧努力奋斗呢。”
陈晨很关心房价,每次打电话回家必问。房价一点点地涨着,心里不免有点着急,但她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老家的房价上涨不是很快,房价涨,收入也在涨嘛,我觉得我的收入差不多能跟得上房价。”
张庭跟陈晨有着相似的想法。“在北京买房子?我连想都不敢想。”张庭今年三月在重庆垫江老家的县城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总价50万元的期房,首付30%,未来10年每月要还4000元的贷款。20岁离开家乡,从普通服务生做起,今年24岁的张庭已经是一家经济型快捷酒店的大堂经理,工资也从4000元涨到7000元。去年有了女朋友后,他和家人开始考虑买房结婚的事情。因为工作忙,张庭把看房的重任交给了老家的父母。“没有花父母的钱,15万元的首付都是我自己交的。”说到这儿,小伙子的声音明显高了。“不过以后还贷款可能还得让父母帮帮忙,4000块钱的贷款确实有一定压力。”
“按揭像个黑洞,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乐趣和享受都掉进去”
买与不买之外有没有第三种选择
除了斩钉截铁决定要在北京买房和下定决心回老家置业的年轻人之外,还有一些人有新的选择。
冯艾硕士毕业后留校从事行政工作已经两年。短发、套装、个子不高,眼神坚定。她的办公室有一面硕大的落地窗,从这里望去,能看到西北三环早已不再崭新的商品楼,而它的价格是每平方米三四万元。这个数字对于冯艾来说,相当于一年薪水减去花销的全部结余。
冯艾说她自己比较“决断”,当得知学校即将在通州建新校区时,她当机立断在靠近通州的河北省境内买了套80平方米的房子。当时的价格是每平方米6000元,时隔一年,现在已涨到9000元。冯艾觉得,6000元的房价和当时在湖北老家县城的价格差不多,“这个价格还不算太疯狂,并且有可能在附近工作。”没有经过多少犹豫,冯艾就在母亲的帮助下买了这套河北境内的房子,从这里开车到冯艾的学校需要3个小时。
冯艾从不认为自己是“有房一族”。不仅因为买房子的钱大多来源于父母,而且如果自己工作没有调动的话,新房离单位太远。她更多地将这套房子看做一种投资。
短短几年的时间,冯艾的同事就迅速划分为“有房阶层”和“无房阶层”。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她有些不解,“我们说社会分层是可以跨越的,但在房子这件事上,似乎难以跨越。”对于年轻人和他们背后的普通工薪家庭而言,房子就是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
在这座“大山”面前,毛峰决定绕道而行。2011年,毛峰从北京一所“985”高校毕业,坚持着不买房的观点。在一家中央媒体人力资源部门供职的他,暂时居住在单位分配的周转宿舍里。“60平方米两居室,我和另一个同事一人一间,设施齐全”,付给单位的“房租”是每月300元。然而,这一福利的期限是三年。明年开始,他也要同大多数人一样,过上在外租房的生活。
毛峰还没有女朋友,“从没考虑过结婚的问题”。他说,即便每月要付几千元的租金,也不会考虑买房子。在他毕业那年,五环内的房价就已经涨到3万多元一平方米,“我觉得以我的收入不可能买得起房子,从此不再想这事,也不焦虑了。”
“买不买房,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几十万元握在手里,才有可能考虑买房。我要是能拿出1000万元,肯定不会对买房的事这么抵触。但除了父母赞助,年轻人哪儿来这么多钱?”他的圈子里,父母代付首付的现象挺普遍。毛峰却说,基于家庭的经济能力,他不会接受这种做法。“我也不羡慕用家里的钱买上房子的人,只有用自己挣的钱买了房子,才有成就感。”
对于已经付过首付、拥有住房的年轻人,上千元的月供亦不是小数目。毛峰不止一次地在微博上批评“银行和地产商一道,吞噬着年轻人的生活质量”。“按揭像个黑洞,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乐趣和享受都掉进去”。没有房贷的负担,他本人是各种聚会的常客,还不时买票观看现场演出,或是听上几场音乐会,“日子过得很滋润”。
虽然拒绝买房,但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毛峰有一套自己的房价理论。“刚性需求根本就不是房价涨得这么离谱的原因。我不愿花那么多钱买一件这么不值的商品。房价早晚会跌回本来的价值上,在此之前的购房者都在玩‘搏傻’游戏,等待比自己傻的人来接盘。”
在北京商品住房均价每平方米还未到一万元的2005年,人们和今天一样讨论着房价的水分和房价下跌的可能性。然而,房价在短短几年内不断翻番,这令当初坚持“理性”、不置业的人们始料未及。连毛峰都不得不承认,“早知道房价会涨成这样,当年换作是谁都会去买,谁不买谁后悔”。但毛峰坚称“今不比昔”,在他看来,疯涨已是明日黄花,不会再出现了。
毛峰坦言,“不买房”的选择确实不是主流。他毕业留在北京的同学们,大都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视作必须。他的家人也说,既然在北京工作,还是应该在合适的时候置一处房子。“近几年肯定继续租住,至于今后买不买房,还得看情况。房价不可能永远这么高,等跌下来再说吧!”
专家:年轻人买房是不是理所应当
十年之间,北京的房价上涨了6~10倍。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中国的高房价问题十分复杂。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发的巨大需求,货币供给过大所产生的流动性泛滥,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等,都是推高房价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堆积的结果在一线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
这位曾经的房地产实践者,如今的行业观察者与研究者认为,就北京而言,在“限购令”出台后,85%的购房者都符合“首次买房”和“首次改善”的标准,属于刚性需求。换言之,“刚需人群”是目前在京购房者的主体,他们支撑着现在的房价。但在“限购令”出台以前,40%的购房者为非京籍人群。那时的上涨中,投资需求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其讨论高房价给年轻人买房带来的困难,不如讨论购房观念的偏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与光大银行2010年合作完成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而在英国为37岁,在德国和日本为42岁。陈国强觉得,年轻人事业刚起步或是准备结婚就必须买房,恐怕不是一个理性的观念。视年轻人买房为理所应当,是对商品住房定位的一种误解,应当反思。其实年轻人解决住房难题的途径非常多元,买不起房子可以租房子,买不起新房子就买旧房子,买不起大房子就买小房子。如果超出支付能力,硬要买房,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生活水平。另外,年轻人工作变动的空间还比较大,从某种程度上说,买了房子就把自己局限在了一个地方,牺牲了一部分未来选择的空间。所以陈国强建议年轻人更新居住观念,把人生的其他内容,比如事业发展放在前面,而不是把买房视作头等大事。
作为“蚁族”概念的提出者,青年学者廉思曾对大学毕业生留在一线城市的原因进行分析。
他认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集中化趋势。大城市用人单位密集、信息量大、流动性强,学生的社会资源也丰富;小城市开放度相对较低,就业中社会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大城市丰富和相对公平的机会是对毕业生的主要吸引力。
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一线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大城市的政治环境、就业环境,甚至接受再教育的机会,都比二三线城市好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大城市现象就更为突出。
一些从乡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对于土地没有依恋,又受到“天之骄子”传统观念的影响,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宁愿留下来做“蚁族”,也不愿回到家乡。
廉思自己的置业之路也并不顺利。2008年时,尚在博士后流动站的他在北京北五环外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新房,20多万元首付是“从父母那儿借的”。次年起他成为对外经贸大学的青年教师,由于5000元的月供还款压力很大,他把这处房子出租了一段时间。直到2010年,他本人还暂住在父亲分的一套房子里。
为保障年轻人的住房需求,陈国强认为,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增加保障房供应。毫无疑问,目前的供给还严重不足。“但对于保障房的供应量,短期内还不能期待过高,因为政府从规划、落实地块,到资金配套,到建设、分配房源,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另外,为等待保障房分配而排队是一个正常现象,陈国强介绍,在公屋制度比较成熟的香港、新加坡,申请者为公共租赁住房等上三到五年也是比较普遍的。
该不该买房、何时买房、如何买房是年轻人该考虑的问题。这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依赖更加公平和合理的外在环境。在北京任何一趟地铁的车厢内,总能发现五颜六色的售房传单。谁也不愿意看到,这些轻飘飘被踩在脚下的纸,成为压在很多年轻人肩上最沉重的梦想。
注:应采访对象要求,本版文章中于琪、林庆、罗珍、陈晨、张庭、冯艾、毛峰、李舒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杰 实习生 李凉 穆凝编辑:黄翠萍
促进教育公平是政府的当然责任 沈彬 发表于2013-09-10 07:44
在共和国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看望了大连第二十中学新疆班师生,并与大连市支援西部地区及西部在大连进修的教师座谈。
在共和国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看望了大连第二十中学新疆班师生,并与大连市支援西部地区及西部在大连进修的教师座谈。李克强强调指出,要让东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地方支援中西部,使教育事业在发展中更加公平;要守住底线,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李总理利用教师节的机会,谈起了教育公平问题,体现了决策层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关切。事实上,在我国当下,教育与公平有着天然联系,甚至很多时候是“合二为一”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已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贯穿着人的一生,是一个人事业的基础。只有教育起跑线公平了,个体才有充分的机会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教育是寒门子弟、弱势群体上升的有效路径,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如果教育不公平,就可能导致贫困的代际遗传以及社会层级的固化。
就我国现实而言,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体现在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地域分布严重失衡。李克强总理在大连与教师座谈时表示,教育的公平性需要国家教育资源向西部倾斜,国家不仅要保证义务教育,还要发展职业教育,在西部建立可与东部相媲美的学校。他强调,只有教育公平了,才能解决国家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中国的经济才能平衡,发展才能平衡。
所以,东部地区通过多种形式支援西部地方教育意义重大。以上海来说,选派优秀教师赴新疆、云南等地的贫困边远地区支教,并接受这些地区的校长、教师来沪培训交流,多年来一直是上海的一项重要工作。9月9日,早报在“上海对口支援西部”系列报道中,详细讲述了上海九亭中学副校长殷壮求援建西藏定日县中学三年的感人故事。
其次,教育不公还体现在城乡差别上。不少地方的优质教育资源正集中到少数学校,形成“一中现象”,而农村学校却日益凋敝,导致农村孩子的入学率、升学率远低于城市,农村孩子越来越考不过城里孩子。此外,如果农村孩子仅考进一所“一般大学”,未来就业也难有保障。所以,农村考生放弃高考背后的问题是:农村子弟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在这方面,政府必须施加有形之手,扭转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具体到本地,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人口导入地区,还承担着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公平的责任。上海是第一个用正规学校取代“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超大型城市。据统计,上海50万外来务工子女中,有74%免费就读于公办小学,另26%落脚在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2008年至2012年间,上海市、区财政共投入10余亿元补贴这些民办小学;每年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13万个免费义务教育学位,解决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就学难题。
就上海来说,教育公平还意味着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立学校教育资源分配均衡,才能减轻基于学校质量差别产生的“学区房”等一系列问题。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小而言之,就是解决学前“入园难”、小学“择校难”问题;大而言之,就是解决教育资源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分布不均衡,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早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由此必须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以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平的公共教育体系。
早报首席评论员 沈彬
录入编辑:李琪
.END
Tuesday, 10 September 2013
Bioelectromagnetism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Bioelectric and Biomagnetic Fields - Preface
Bioelectromagnetism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Bioelectric and Biomagnetic Fields
This is a Web-version of the book: Jaakko Malmivuo & Robert Plonsey: Bioelectromagnetism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Bioelectric and Biomagnetic Fiel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5.
Preface
Bioelectric phenomena have been a part of medicine throughout its history. The first written document on bioelectric events is an ancient Egyptian hieroglyph of 4000 B.C. describing the electric sheatfish.
Bioelectromagnetism is, of course, based strongly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sm. In fact,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history of electromagnetism was also the history of bioelectromagnetism.
From the viewpoint of modern science, bioelectric phenomena have had scientific value for the past 200 years. Many of the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bioelectromagnetism were mad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nly in the past 100 years has bioelectromagnetism had real diagnostic or therapeutic value. As we know, this is actually the case for most of medicine as well.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advances in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modern electronics have led to improvements in medic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as a result, bioelectric and biomagnetic phenomen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day it is impossible to imagine a hospital without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electronics has made such equipment portable and has increased their diagnostic power.
Implantable cardiac pacemakers have allowed millions of people to return to normal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conducting technology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detect the weak biomagnetic fields induced by bioelectric current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electric currents flowing through a single ion channel of the cell membrane with the patch clamp have opened up completely new applications for bioelectromagnetism. With the patch clamp, bioelectromagnetism can also be applied to molecular biology, for instance, in developing new pharmaceuticals. These examples illustrate that bioelectromagnetism is a vital part of our everyday life.
This book first provide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excitable tissue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associated equations of bioelectric and biomagnetic phenomena; this theory underlies all practical methods. The book then describes cur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vides an account of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chapters dealing with the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various organs are necessarily elementary as comprehensive texts are available in these disciplines. Nevertheless, we wanted to include introductory descriptions of the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neural and cardiac tissues in particular so that the readers would have a review of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upon which electrophysiological models are based. We have also introduced readers to the relevant vocabulary and to important general references.
The theory of bioelectromagnetism deals mainly with electrophysiological models of bioelectric generators, excitability of tissues, and the behavior of bioelectric and biomagnetic fields in and around the volume conductors formed by the body.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 bioelectric sources and the volume conductors, the theory and the analytic methods of bioelectromagnetism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general electromagnetism.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are presented as a logical structure. As part of this theory the lead field theoretical approach has been emphasized. Besides the obvious benefits of this approach, it is also true that lead field theory has not been discussed widely in other didactic publications. The lead field theory ties together the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of the measurement of bioelectric sources, the distribution of stimulation energy, and the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of impedance measurements, in both electric and magnetic applications. Moreover, lead field theory clearly explain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lectric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gnetic methods, which are tightly related by Maxwell's equations. Thus, all the subfields of bioelectromagnetism are closely related.
We have aimed to present bioelectromagnetism as a theoretical discipline and, in later chapters to provide much practical material so that the book can also serve as a reference. These chapters also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some relevant history. In particular, we wanted to present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bioelectricity in parallel with those of biomagnetism to show that in principle they form an inseparable pair. This gave us an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some relevant history so that readers may recognize how modern research is grounded in older theory and how the fundamentals of many contemporary methods were actually developed years ago. Our scope in the later chapters is necessarily limited, and thus readers will find only an overview of the topics (applications). Despite their brevity, these applications should help clarify and strengthen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basic principles. While better measurement methods than those existing today will undoubtedly be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they will necessarily be based on the same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equations given in this book; hence, we believe that its underlying "truth" will remain relevant.
This book is intended for readers with a background in physics, mathematics, and/or engineering (at roughly the second- or third-year university level). Readers will find that some chapters require a solid background in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in order to be fully understood but that most can be understood with only an elementary grounding in these subjects.
The initiative for writing this book came from Dr. Jaakko Malmivuo. It is for the most part based on lectures he has given at the Ragnar Granit Institute (formerly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Tampe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at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Finland. He has also lectured on bioelectromagnetism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at Dalhousie University in Halifax, and at Sophia University in Tokyo, and has conducted various international tutorial courses. All the illustrations were drawn by Dr. Malmivuo with a microcomputer using the graphics program CorelDRAW!. The calculations of the curves and the fields were made with MathCad and the data were accurately transferred to the illustrations.
The manuscript was read and carefully critiqued by Dr. Milan Hor� ek at Dalhousie University and Dr. David Geselowitz of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Their valuable comments are acknowledged with gratitude. Sir Alan Hodgkin and Sir Andrew Huxley read Chapter 4. We are grateful for their detailed comments and the support they gave our illustration of the Hodgkin-Huxley membrane model. We are grateful also to the staff o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specially Jeffrey House, Dolores Oetting, Edith Barry, Roaalind Corman, and Alasdair Ritchie. Dr. Ritchie carefully read several chapters and made detaile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e also thank the anonymous reviewer provid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many valuable comments. Ms. Tarja Er鄟aukko and Ms. Soile L霵nqvist at Ragnar Granit Institute provided editorial assistance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manuscript and the illustrations. We also appreciate the work of the many students and colleagues who critiqued earlier versions of the manuscript. The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of our wives, Kirsti and Vivian, are also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Academy of Finland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Finland is greatly appreciated.
We hope that this book will raise our readers' interest in bioelectromagnetism and provide the background that will allow them to delve into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We also hope that the book will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
Tampere, Finland J.M.
Durham, North Carolina R.P.
September 1993
.END
This is a Web-version of the book: Jaakko Malmivuo & Robert Plonsey: Bioelectromagnetism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Bioelectric and Biomagnetic Fiel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5.
Preface
Bioelectric phenomena have been a part of medicine throughout its history. The first written document on bioelectric events is an ancient Egyptian hieroglyph of 4000 B.C. describing the electric sheatfish.
Bioelectromagnetism is, of course, based strongly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sm. In fact,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history of electromagnetism was also the history of bioelectromagnetism.
From the viewpoint of modern science, bioelectric phenomena have had scientific value for the past 200 years. Many of the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bioelectromagnetism were mad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nly in the past 100 years has bioelectromagnetism had real diagnostic or therapeutic value. As we know, this is actually the case for most of medicine as well.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advances in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modern electronics have led to improvements in medic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as a result, bioelectric and biomagnetic phenomen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day it is impossible to imagine a hospital without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electronics has made such equipment portable and has increased their diagnostic power.
Implantable cardiac pacemakers have allowed millions of people to return to normal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conducting technology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detect the weak biomagnetic fields induced by bioelectric current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electric currents flowing through a single ion channel of the cell membrane with the patch clamp have opened up completely new applications for bioelectromagnetism. With the patch clamp, bioelectromagnetism can also be applied to molecular biology, for instance, in developing new pharmaceuticals. These examples illustrate that bioelectromagnetism is a vital part of our everyday life.
This book first provide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excitable tissue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associated equations of bioelectric and biomagnetic phenomena; this theory underlies all practical methods. The book then describes cur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vides an account of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chapters dealing with the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various organs are necessarily elementary as comprehensive texts are available in these disciplines. Nevertheless, we wanted to include introductory descriptions of the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neural and cardiac tissues in particular so that the readers would have a review of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upon which electrophysiological models are based. We have also introduced readers to the relevant vocabulary and to important general references.
The theory of bioelectromagnetism deals mainly with electrophysiological models of bioelectric generators, excitability of tissues, and the behavior of bioelectric and biomagnetic fields in and around the volume conductors formed by the body.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 bioelectric sources and the volume conductors, the theory and the analytic methods of bioelectromagnetism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general electromagnetism.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are presented as a logical structure. As part of this theory the lead field theoretical approach has been emphasized. Besides the obvious benefits of this approach, it is also true that lead field theory has not been discussed widely in other didactic publications. The lead field theory ties together the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of the measurement of bioelectric sources, the distribution of stimulation energy, and the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of impedance measurements, in both electric and magnetic applications. Moreover, lead field theory clearly explain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lectric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gnetic methods, which are tightly related by Maxwell's equations. Thus, all the subfields of bioelectromagnetism are closely related.
We have aimed to present bioelectromagnetism as a theoretical discipline and, in later chapters to provide much practical material so that the book can also serve as a reference. These chapters also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some relevant history. In particular, we wanted to present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bioelectricity in parallel with those of biomagnetism to show that in principle they form an inseparable pair. This gave us an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some relevant history so that readers may recognize how modern research is grounded in older theory and how the fundamentals of many contemporary methods were actually developed years ago. Our scope in the later chapters is necessarily limited, and thus readers will find only an overview of the topics (applications). Despite their brevity, these applications should help clarify and strengthen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basic principles. While better measurement methods than those existing today will undoubtedly be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they will necessarily be based on the same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equations given in this book; hence, we believe that its underlying "truth" will remain relevant.
This book is intended for readers with a background in physics, mathematics, and/or engineering (at roughly the second- or third-year university level). Readers will find that some chapters require a solid background in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in order to be fully understood but that most can be understood with only an elementary grounding in these subjects.
The initiative for writing this book came from Dr. Jaakko Malmivuo. It is for the most part based on lectures he has given at the Ragnar Granit Institute (formerly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Tampe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at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Finland. He has also lectured on bioelectromagnetism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at Dalhousie University in Halifax, and at Sophia University in Tokyo, and has conducted various international tutorial courses. All the illustrations were drawn by Dr. Malmivuo with a microcomputer using the graphics program CorelDRAW!. The calculations of the curves and the fields were made with MathCad and the data were accurately transferred to the illustrations.
The manuscript was read and carefully critiqued by Dr. Milan Hor� ek at Dalhousie University and Dr. David Geselowitz of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Their valuable comments are acknowledged with gratitude. Sir Alan Hodgkin and Sir Andrew Huxley read Chapter 4. We are grateful for their detailed comments and the support they gave our illustration of the Hodgkin-Huxley membrane model. We are grateful also to the staff o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specially Jeffrey House, Dolores Oetting, Edith Barry, Roaalind Corman, and Alasdair Ritchie. Dr. Ritchie carefully read several chapters and made detaile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e also thank the anonymous reviewer provid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many valuable comments. Ms. Tarja Er鄟aukko and Ms. Soile L霵nqvist at Ragnar Granit Institute provided editorial assistance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manuscript and the illustrations. We also appreciate the work of the many students and colleagues who critiqued earlier versions of the manuscript. The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of our wives, Kirsti and Vivian, are also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Academy of Finland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Finland is greatly appreciated.
We hope that this book will raise our readers' interest in bioelectromagnetism and provide the background that will allow them to delve into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We also hope that the book will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
Tampere, Finland J.M.
Durham, North Carolina R.P.
September 1993
.END
Monday, 9 September 2013
野百合學運 - 練乙錚
練乙錚: 撕裂.台灣的「佔中」.麥奇連.GEM - 信報 2013年9月9日
人人都在說的撕裂,其實早已發生;最近大家看到的,只不過是已經斷裂了的東西浮出水面。2003年董政府強推「二十三條」種下的香港社會矛盾,給共產黨高層錯誤解讀,以為加強控制打壓、逐步滲透收編,輔之以各種「讓利」行為,便可解決。殊不知,這種「一啖砂糖一啖屎」的策略,絲毫未能消弭各方人士對特區政府的各種不滿,因為在香港的政經環境底下,北京的「善意」好處固然發揮不出,惡招壞處卻加倍凸顯,結果是愈來愈糟糕。
一、文明政治強者守弱者攻
例如「自由行」,聽起來不錯,但事實上得益的主要是商界,代價卻由一般市民付出:既要忍受因此愈發擠擁的地鐵,又要面對比以前骯髒紛亂的市容,更需「適應」本地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購物店和服務點愈來愈少的現實。又例如年前大陸「投資移民」買樓換「三粒星」,得益者主要是地產商,不少市民尤其是大批八十後的「無殼蝸牛」,卻慘被大陸成功外逃的既得利益階級趕出本地樓市。如此等等。
董時代,說到底比較文明,施政報告起碼還提到希望「少一點暴戾、多一點祥和」。但其後曾氏以「舊電池」帶原罪之身上台,政治上一切聽指揮,「親疏有別」論於是登場,首次在香港社會政治面上劃出一道血痕。到梁氏當政,曾氏那套已經不頂癮,「親疏有別」變成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與人鬥、其樂無窮」的黨性遂於特區政府最高層由裏及外顯露無遺。從梁氏上台那一刻起,香港社會其實已經崩裂。然而,梁氏熱衷的鬥,還有一個特色。
本來,在一個文明開放的社會裏,在野與執政之間,各有其分:在野的勢弱,主攻;執政的勢強,主守。如此博弈,強弱之勢便有所平衡,社會的深層矛盾便得以緩衝。
在香港,執政一方的勢強尤其明顯:特區領導班子有《基本法》賦予的大權(包括「行政主導」權、重要公共機構如大學最高層的委任權),有整部政府機器供他們運作,有豐裕的財政儲備可資動用,有立法會的「大多數」支持,有制服部隊聽指揮,有屬於建制的傳媒為之說項,有商界合作,有國家不時輸血讓利,有地下黨配合,有政協人大護航,還有中央領導人、西環諸公及解放軍撐腰,不可謂不強。
在野一方的弱勢,也一樣明顯:泛民四分五裂,領導層老的老、死的死,上陣要靠師奶與小孩,在立法會是少數派,在商界沒有支持,能發聲的渠道買少見少(你看「主場新聞」網站被愛國網軍一擊即殘,幾天恢復不了),西方派來搗蛋的,數來數去恐怕只有紙老虎夏千福。如此潰不成軍,不可謂不弱。
儘管如此,梁政府的支持板塊,還是要慫恿、動員黑勢力、愛字幫、出聲幫及其他「意識層次很低的打手」出頭,以對敵鬥爭的勢態強攻泛民。
強弱懸殊之下,原本絕對強勢一方也斷然採取攻勢,徹底反轉文明社會的強者守弱者攻的分際,社會如何不「撕裂」?
二、郝鐵川 V. 張德江
為什麼張德江公開撐港警之後,郝鐵川急忙出來緩頰,此地無銀三百両般高調否認該次接見是為了要港警打壓「佔中」?事態不尋常,筆者認為那是和對台統戰有關,「佔中」人士應該留意。
張德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裏分管香港工作,由他接見馬上就要強硬對付「佔中」的香港警隊,其對港人的警告意味,不說自明。不過,這位張領導乃出身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的工農兵學員,料子當然不如郝博士,大有可能懵然不知台灣今天的民主制度,正正是二十三年前的一場「違法達義」集體行為所催生;更不為意如果中共公然打壓「公民抗命」,等同攻擊民主中華民國國本,台灣社會肯定大幅反彈!
1990年3月下旬,台灣舉行蔣經國去世後的第一次總統選舉,之前五天,爆發了史無前例的「野百合學運」,學生故意佔領首都一處嚴禁集會遊行的最敏感地點,挑戰國家法律。維基百科這樣描述:「在該次運動中,人數最多時曾經有將近六千名來自台灣南北各地的大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博愛警備管制區)上靜坐抗議,他們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運動的結果,是總統李登輝承諾召開國是會議,繼而在1991年廢除了借「反共」為名而打壓人權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解散無代表性的「萬年國會」,啓動了台灣的民主進程。
參加「野百合學運」的台灣學生佔據的,是中正紀念堂廣場,因此也可說是「佔中」。這和香港的「佔中」,太過巧合!
既有重要的台灣因素考慮,做慣前線統戰工作的西環當然明白:反「佔中」不能由中央搞,只能安排由香港本地的某些人「自發地」搞。眼看張領導闖禍了,郝鐵川於是急忙出來打圓場,聲稱張的講話乃是「善良、溫和、坦誠」的,用意絕非打壓「佔中」云云。對「佔中」忽然如此客氣,會否令一些自發的「反佔中」人士尷尬,開始懷疑自己的腳色,原來不過是替中央當卒子?
三、一個好主意帶動亞洲騰飛
政治談太多會悶,改談一些和商業有關的。
筆者對船有興趣,所以前幾天留意到一則新聞:丹麥的馬士基貨櫃運輸公司和韓國的大宇造船及海洋工程公司合作,建造十艘世界最大的貨櫃船,今年開始交貨,用在歐洲/中國的航線上面。這種型號叫作「3E」的龐然大物,每艘可載一萬八千個標準貨櫃,有效載重十一萬噸,寬六十米,長四百米,竪起來和帝國大廈等高,一次過可載運一億八千萬具iPad。3E的設計,為求多載,航速比較慢,但單位燃料消耗很低,按昨天早上的IFO-380船用重燃油價格計算,把一部iPad從上海運到鹿特丹,燃費不過0.7美仙。不過,筆者的興趣主要不在於船的負荷量大(有些超級油輪負荷量是3E的兩倍多),而在於3E是貨櫃船。
貨櫃用於大規模國際航運,始於上世紀中葉。此前,貨船運貨都是散裝,一包一包,一件一件,或者乾脆一堆一堆,裝貨卸貨都得靠人力,頂多輔以起重機。改變這種沿用幾千年的運輸辦法的,是美國人麥奇連(Malcom McLean,1913-2001;留意此人的名字串法很特別)。麥氏出身寒微,只受過中學教育,搞運輸靠一部破舊的小貨車起家,建立了全美第二大的貨車運輸公司之後,賣盤改行做海運,決心之大,乃因為他有一次在新澤西蒿步勤碼頭看見搬運工人肩負重物上落貨船又慢又危險,忽然得到貨櫃運輸的靈感,認為是革命性的東西,儘管不是什麼高科技,卻大有前途。
1956年,他從海軍部買了兩艘退役的二次大戰時期軍用油輪,改裝成為貨櫃船,每艘載五十八個三十五呎長的貨櫃,開設了新澤西到侯斯頓的航線,啓動了航運史上繼富爾頓發明蒸汽機之後的最重大革命。麥奇連的做法,一下子把裝卸貨物的成本降低97%;這還沒有計算貨櫃無需開啓即從生產商的門口跨載體一直運到買家的貨倉裏所省下的時間和其他成本。其後幾十年裏,全球各地的海港配套設施陸續建成,船舶設計、船用柴油機等技術的改良,更進一步把越洋海運的成本減省。可以說,今天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得益於全球化,但如果沒有麥奇連的發明,那些幾十年來以出口帶動生產的國家包括中國,現時的GDP要減低一兩成也不足為奇。
四、萬字夾
談起發明有鋪癮,再講一件low-tech 東西,辦公室裏常用:萬字夾。此物功用之大,亦難以量度;但萬字夾不同貨櫃船,從百多年前面世之日起,體積就沒有多少變化,樣子卻有多種;最先由誰發明,各種資料莫衷一是,一說最早見用於英國。據網上的「早期辦公室博物館」(Early Office Museum,2000年成立)顯示,美國人Samuel B. Fay於1867年4月23日申請了一個專利,註冊的,是那種今天不那麼流行、呈「又」字形的萬字夾(美國專利與商標註冊局編號0064088,有圖無文)。
至於現在最常見的那種轉三個半圓的設計,英文叫做GEM-type paper clip,最遲於1893年便已經在美國的廣告上出現。發明者是誰,無可稽考,倒是後來有一位美國康州人,名叫William D.Middlebrook,設計了一部生產此種萬字夾的機器,十分精巧,專利登記的日期是1899年11月9日,美國專利與商標註冊局至今猶有完整圖文記錄【註】。無疑這部機器的發明,令這款萬字夾脫穎而出,時至今日,還未落伍。
瀏覽一下上述EOM各網頁,可知今天一般辦公室裏的常用物品,無論是手作、機械、電動還是電子的,絕大多數都是美國人首先發明,其次才是英、德、法等國。中國人這方面的的貢獻,至今還常見的,大概僅剩紙張、茶葉。至於算盤、毛筆、墨硯等,早已淘汰;用活字版印出來的書,恐怕也難找到,因為印刷術已經歷了幾場革命。不過,中國的發明家後繼無人,又豈止辦公室用品方面的?
註:見http://pdfpiw.uspto.gov/.piw?Pag ... %2FPTO%2Fpatimg.htm
《氣短集》之六
.END
人人都在說的撕裂,其實早已發生;最近大家看到的,只不過是已經斷裂了的東西浮出水面。2003年董政府強推「二十三條」種下的香港社會矛盾,給共產黨高層錯誤解讀,以為加強控制打壓、逐步滲透收編,輔之以各種「讓利」行為,便可解決。殊不知,這種「一啖砂糖一啖屎」的策略,絲毫未能消弭各方人士對特區政府的各種不滿,因為在香港的政經環境底下,北京的「善意」好處固然發揮不出,惡招壞處卻加倍凸顯,結果是愈來愈糟糕。
一、文明政治強者守弱者攻
例如「自由行」,聽起來不錯,但事實上得益的主要是商界,代價卻由一般市民付出:既要忍受因此愈發擠擁的地鐵,又要面對比以前骯髒紛亂的市容,更需「適應」本地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購物店和服務點愈來愈少的現實。又例如年前大陸「投資移民」買樓換「三粒星」,得益者主要是地產商,不少市民尤其是大批八十後的「無殼蝸牛」,卻慘被大陸成功外逃的既得利益階級趕出本地樓市。如此等等。
董時代,說到底比較文明,施政報告起碼還提到希望「少一點暴戾、多一點祥和」。但其後曾氏以「舊電池」帶原罪之身上台,政治上一切聽指揮,「親疏有別」論於是登場,首次在香港社會政治面上劃出一道血痕。到梁氏當政,曾氏那套已經不頂癮,「親疏有別」變成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與人鬥、其樂無窮」的黨性遂於特區政府最高層由裏及外顯露無遺。從梁氏上台那一刻起,香港社會其實已經崩裂。然而,梁氏熱衷的鬥,還有一個特色。
本來,在一個文明開放的社會裏,在野與執政之間,各有其分:在野的勢弱,主攻;執政的勢強,主守。如此博弈,強弱之勢便有所平衡,社會的深層矛盾便得以緩衝。
在香港,執政一方的勢強尤其明顯:特區領導班子有《基本法》賦予的大權(包括「行政主導」權、重要公共機構如大學最高層的委任權),有整部政府機器供他們運作,有豐裕的財政儲備可資動用,有立法會的「大多數」支持,有制服部隊聽指揮,有屬於建制的傳媒為之說項,有商界合作,有國家不時輸血讓利,有地下黨配合,有政協人大護航,還有中央領導人、西環諸公及解放軍撐腰,不可謂不強。
在野一方的弱勢,也一樣明顯:泛民四分五裂,領導層老的老、死的死,上陣要靠師奶與小孩,在立法會是少數派,在商界沒有支持,能發聲的渠道買少見少(你看「主場新聞」網站被愛國網軍一擊即殘,幾天恢復不了),西方派來搗蛋的,數來數去恐怕只有紙老虎夏千福。如此潰不成軍,不可謂不弱。
儘管如此,梁政府的支持板塊,還是要慫恿、動員黑勢力、愛字幫、出聲幫及其他「意識層次很低的打手」出頭,以對敵鬥爭的勢態強攻泛民。
強弱懸殊之下,原本絕對強勢一方也斷然採取攻勢,徹底反轉文明社會的強者守弱者攻的分際,社會如何不「撕裂」?
二、郝鐵川 V. 張德江
為什麼張德江公開撐港警之後,郝鐵川急忙出來緩頰,此地無銀三百両般高調否認該次接見是為了要港警打壓「佔中」?事態不尋常,筆者認為那是和對台統戰有關,「佔中」人士應該留意。
張德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裏分管香港工作,由他接見馬上就要強硬對付「佔中」的香港警隊,其對港人的警告意味,不說自明。不過,這位張領導乃出身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的工農兵學員,料子當然不如郝博士,大有可能懵然不知台灣今天的民主制度,正正是二十三年前的一場「違法達義」集體行為所催生;更不為意如果中共公然打壓「公民抗命」,等同攻擊民主中華民國國本,台灣社會肯定大幅反彈!
1990年3月下旬,台灣舉行蔣經國去世後的第一次總統選舉,之前五天,爆發了史無前例的「野百合學運」,學生故意佔領首都一處嚴禁集會遊行的最敏感地點,挑戰國家法律。維基百科這樣描述:「在該次運動中,人數最多時曾經有將近六千名來自台灣南北各地的大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博愛警備管制區)上靜坐抗議,他們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運動的結果,是總統李登輝承諾召開國是會議,繼而在1991年廢除了借「反共」為名而打壓人權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解散無代表性的「萬年國會」,啓動了台灣的民主進程。
參加「野百合學運」的台灣學生佔據的,是中正紀念堂廣場,因此也可說是「佔中」。這和香港的「佔中」,太過巧合!
既有重要的台灣因素考慮,做慣前線統戰工作的西環當然明白:反「佔中」不能由中央搞,只能安排由香港本地的某些人「自發地」搞。眼看張領導闖禍了,郝鐵川於是急忙出來打圓場,聲稱張的講話乃是「善良、溫和、坦誠」的,用意絕非打壓「佔中」云云。對「佔中」忽然如此客氣,會否令一些自發的「反佔中」人士尷尬,開始懷疑自己的腳色,原來不過是替中央當卒子?
三、一個好主意帶動亞洲騰飛
政治談太多會悶,改談一些和商業有關的。
筆者對船有興趣,所以前幾天留意到一則新聞:丹麥的馬士基貨櫃運輸公司和韓國的大宇造船及海洋工程公司合作,建造十艘世界最大的貨櫃船,今年開始交貨,用在歐洲/中國的航線上面。這種型號叫作「3E」的龐然大物,每艘可載一萬八千個標準貨櫃,有效載重十一萬噸,寬六十米,長四百米,竪起來和帝國大廈等高,一次過可載運一億八千萬具iPad。3E的設計,為求多載,航速比較慢,但單位燃料消耗很低,按昨天早上的IFO-380船用重燃油價格計算,把一部iPad從上海運到鹿特丹,燃費不過0.7美仙。不過,筆者的興趣主要不在於船的負荷量大(有些超級油輪負荷量是3E的兩倍多),而在於3E是貨櫃船。
貨櫃用於大規模國際航運,始於上世紀中葉。此前,貨船運貨都是散裝,一包一包,一件一件,或者乾脆一堆一堆,裝貨卸貨都得靠人力,頂多輔以起重機。改變這種沿用幾千年的運輸辦法的,是美國人麥奇連(Malcom McLean,1913-2001;留意此人的名字串法很特別)。麥氏出身寒微,只受過中學教育,搞運輸靠一部破舊的小貨車起家,建立了全美第二大的貨車運輸公司之後,賣盤改行做海運,決心之大,乃因為他有一次在新澤西蒿步勤碼頭看見搬運工人肩負重物上落貨船又慢又危險,忽然得到貨櫃運輸的靈感,認為是革命性的東西,儘管不是什麼高科技,卻大有前途。
1956年,他從海軍部買了兩艘退役的二次大戰時期軍用油輪,改裝成為貨櫃船,每艘載五十八個三十五呎長的貨櫃,開設了新澤西到侯斯頓的航線,啓動了航運史上繼富爾頓發明蒸汽機之後的最重大革命。麥奇連的做法,一下子把裝卸貨物的成本降低97%;這還沒有計算貨櫃無需開啓即從生產商的門口跨載體一直運到買家的貨倉裏所省下的時間和其他成本。其後幾十年裏,全球各地的海港配套設施陸續建成,船舶設計、船用柴油機等技術的改良,更進一步把越洋海運的成本減省。可以說,今天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得益於全球化,但如果沒有麥奇連的發明,那些幾十年來以出口帶動生產的國家包括中國,現時的GDP要減低一兩成也不足為奇。
四、萬字夾
談起發明有鋪癮,再講一件low-tech 東西,辦公室裏常用:萬字夾。此物功用之大,亦難以量度;但萬字夾不同貨櫃船,從百多年前面世之日起,體積就沒有多少變化,樣子卻有多種;最先由誰發明,各種資料莫衷一是,一說最早見用於英國。據網上的「早期辦公室博物館」(Early Office Museum,2000年成立)顯示,美國人Samuel B. Fay於1867年4月23日申請了一個專利,註冊的,是那種今天不那麼流行、呈「又」字形的萬字夾(美國專利與商標註冊局編號0064088,有圖無文)。
至於現在最常見的那種轉三個半圓的設計,英文叫做GEM-type paper clip,最遲於1893年便已經在美國的廣告上出現。發明者是誰,無可稽考,倒是後來有一位美國康州人,名叫William D.Middlebrook,設計了一部生產此種萬字夾的機器,十分精巧,專利登記的日期是1899年11月9日,美國專利與商標註冊局至今猶有完整圖文記錄【註】。無疑這部機器的發明,令這款萬字夾脫穎而出,時至今日,還未落伍。
瀏覽一下上述EOM各網頁,可知今天一般辦公室裏的常用物品,無論是手作、機械、電動還是電子的,絕大多數都是美國人首先發明,其次才是英、德、法等國。中國人這方面的的貢獻,至今還常見的,大概僅剩紙張、茶葉。至於算盤、毛筆、墨硯等,早已淘汰;用活字版印出來的書,恐怕也難找到,因為印刷術已經歷了幾場革命。不過,中國的發明家後繼無人,又豈止辦公室用品方面的?
註:見http://pdfpiw.uspto.gov/.piw?Pag ... %2FPTO%2Fpatimg.htm
《氣短集》之六
.END
Saturday, 7 September 2013
复旦人如果做官 - 杨玉良
IT业“人生导师”李开复确认罹患淋巴癌 2013-09-06 15:30:2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9月6日电 (彭大伟)中国知名IT投资企业创新工场CEO、被誉为“人生导师”的李开复6日上午通过新浪微博确认自己已罹患淋巴癌。他表示,“既然遭遇就应坦然面对。病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会选择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起伏”。
“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原来,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李开复5日晚以一条微博暗示其可能患上癌症。当晚,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新闻发言人王肇辉在微博上透露,李开复被诊断出癌症,目前正遵医嘱接受治疗。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万网友转发了李开复5日晚发布的微博,并以不同方式祝愿他早日康复。
创新工场一位员工6日告诉中新社记者,目前公司内部已知悉李开复患癌一事,但她并未进一步透露其病情及公司运营现状。
曾任微软副总裁的李开复是计算机科学家和职业经理人,现年51岁的他曾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于2005年7月跳槽至谷歌任全球副总裁,导致微软与谷歌对簿公堂。2009年,李开复离开谷歌并创办了创新工场,目标是“帮助中国年轻创业者打造世界级企业”。
李开复在中国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年轻人的“人生导师”和新浪微博大V(获得身份认证)。李开复从2004年起通过开设“我学网”和出书、演讲等方式,为中国青少年提供成长和创业指导,并积攒了海量人气。目前,他在新浪微博的账号拥有超过5000万粉丝。
据业内人士介绍,自从苹果创始人乔布斯2011年因胰腺癌去世后,李开复近两年开始关注癌症检测和防治信息,今年3月他分享了美国发明的一种廉价精准检测胰腺癌的纳米试纸,4月还转发过一条中国癌症宁养院提供免费杜冷丁的微博。(完)
破坏教育生态的“超级中学”当叫停 2013-09-07 02:30:07 新京报
办少数几所“超级中学”,不是中国教育的出路,这只会人为堵死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加剧应试教育竞争,也妨碍义务教育均衡,更滋生教育腐败。
■ 社论
在校生人数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网罗、垄断了所在城市、甚至全省的尖子生;因学校大、创收多、高考成绩相对较好而常常被地方政府当做政绩——近年来,这一类所谓的“超级中学”异军突起,引起社会关注。(新华社9月6日)
诸多迹象表明,建“超级中学”已经成为各地发展教育的新趋势,其势头比当年的“县一中”更猛(所谓“县一中”,就是举全县之力办好一所高中)。“超级中学”之所以出现,与地方发展教育的“锦标主义”功利思想及教育利益有关。这不但导致当地高中畸形发展,也加剧义务教育不均衡。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高考升学率,近年来则是一本率、上名校的人数,是重要的办教育政绩。打造“超级中学”,将全省、全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尖子生都集中在这一所学校,必然包揽当地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瓜分北大、清华等校在当地的招生名额,这就是地方政府办所谓“名校”的秘诀。
如此举办“超级中学”,让地方政府有一所拿得出手的“好高中”,却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虽然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可优质资源过于集中,会让其他中学都变成薄弱学校,“状元”、进名校的学生集中在一所高中,这恰恰表明当地的高中资源极不均衡,优质资源十分困乏,这会堵死当地学生的求学路——进入薄弱学校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没有前途,进而放弃学业,而进入“超级中学”的学生,则被裹挟到名校争夺战中,应试教育更为严重。
而当优质资源集中在一所高中,这也就制造了权力寻租空间,给教育部门巧立名目变相收取高额择校费、借读费提供了机会,据报道,一些“超级高中”要求一些非“招生范围”的学生不仅入学要交数万甚至十万元左右的“入门费”,每年还要交数千元的高昂学费。这本质属于乱收费,但鉴于教育部门、学校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加之家长争相进入这所学校,地方政府甚至把其作为生财牟利的工具,可以说,这是教育产业化思维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继续。
“超级中学”的存在,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也是背道而驰的。为了在中考时进入超级中学,当地将出现与超级中学招生对应的重点初中、示范初中,甚至超级初中——超级中学现象,已从此前只存在于高中教育逐渐蔓延到初中教育,虽然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不得设重点校、重点班,但县乡政府将优质资源集中在少数初中校,是必然的。这其实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难以推进的障碍所在。
办少数几所“超级中学”,不是中国教育的出路,这只会人为堵死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加剧应试教育竞争,也妨碍义务教育均衡,更滋生教育腐败、败坏教育形象,为此,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鼓励高中多元发展、平等竞争出发,我国应叫停“超级中学”的建设,否则,任由这一现象泛滥,将对我国教育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复旦校长寄语新生 希望每位同学大胆质疑校长老师 新民晚报 发表于2013-09-06
今天上午,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向全体2013级新生寄语时,用“两个质疑”来形容复旦的校园文化和复旦人的气质。
“在复旦,你们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你们更是可以毫无保留地来质疑校长。”今天上午,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向全体2013级新生寄语时,用“两个质疑”来形容复旦的校园文化和复旦人的气质。
回忆“浴室里的争论”
杨玉良说,复旦人的气质首先体现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他回忆自己还是一名复旦学生的时候,与当时复旦著名教授邓景发院士一起去工厂,解决工厂的实际问题。现场,杨玉良就和邓老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两人一直争论到工厂里的大众浴室里面,冲着凉还在争论。杨玉良说,“我想,这就是我爱我师、我爱真理的一种体现。在复旦大学,老师和学生们承续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那种优秀的师生关系。在复旦,同学们都感受到如此强烈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探索真理的自由。”
不只为一个漂亮分数
杨玉良认为,复旦的教育理念是博雅教育,如果要问复旦和一般的大学有何区别,其实,从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或许和很多大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恰如英国教育家纽曼说的,“Universi-ty is a place teaching universal knowledge (大学是教授普遍知识的地方)。”杨玉良表示,复旦培养的人,不仅要在专业素养上出类拔萃,而且更具备非常全面的知识,并且拥有相当高尚的品德,能够引领社会走向美好。这就是我们复旦人常说的我们要关注人民的疾苦,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
杨玉良说,“我想真正的复旦人,绝对不会是仅仅为了一个漂亮的分数,或者是仅仅为了拿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作为出国留学的敲门砖而已;也绝对不会仅仅是为了找一个不错的工作,挣一份不错的薪水,组建一个似乎温馨的小家庭而已。”他认为,复旦人还会在这些生活琐事的背后去思考更加深刻的意义,会有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精神追求,会恪守良知和道德。
杨玉良强调,在复旦,不仅是学习,更要学会做人,“复旦人如果做医生,他就应是正直明道服务人群的好医生;如果做科学家,就只会把现代的科学技术用来造福人类,而不会贻害于人类;复旦人如果从商,应该是一个具有道德的儒商形象;复旦人如果做官,那么就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录入编辑:王卉
.END
中新社北京9月6日电 (彭大伟)中国知名IT投资企业创新工场CEO、被誉为“人生导师”的李开复6日上午通过新浪微博确认自己已罹患淋巴癌。他表示,“既然遭遇就应坦然面对。病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会选择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起伏”。
“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原来,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李开复5日晚以一条微博暗示其可能患上癌症。当晚,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新闻发言人王肇辉在微博上透露,李开复被诊断出癌症,目前正遵医嘱接受治疗。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万网友转发了李开复5日晚发布的微博,并以不同方式祝愿他早日康复。
创新工场一位员工6日告诉中新社记者,目前公司内部已知悉李开复患癌一事,但她并未进一步透露其病情及公司运营现状。
曾任微软副总裁的李开复是计算机科学家和职业经理人,现年51岁的他曾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于2005年7月跳槽至谷歌任全球副总裁,导致微软与谷歌对簿公堂。2009年,李开复离开谷歌并创办了创新工场,目标是“帮助中国年轻创业者打造世界级企业”。
李开复在中国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年轻人的“人生导师”和新浪微博大V(获得身份认证)。李开复从2004年起通过开设“我学网”和出书、演讲等方式,为中国青少年提供成长和创业指导,并积攒了海量人气。目前,他在新浪微博的账号拥有超过5000万粉丝。
据业内人士介绍,自从苹果创始人乔布斯2011年因胰腺癌去世后,李开复近两年开始关注癌症检测和防治信息,今年3月他分享了美国发明的一种廉价精准检测胰腺癌的纳米试纸,4月还转发过一条中国癌症宁养院提供免费杜冷丁的微博。(完)
破坏教育生态的“超级中学”当叫停 2013-09-07 02:30:07 新京报
办少数几所“超级中学”,不是中国教育的出路,这只会人为堵死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加剧应试教育竞争,也妨碍义务教育均衡,更滋生教育腐败。
■ 社论
在校生人数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网罗、垄断了所在城市、甚至全省的尖子生;因学校大、创收多、高考成绩相对较好而常常被地方政府当做政绩——近年来,这一类所谓的“超级中学”异军突起,引起社会关注。(新华社9月6日)
诸多迹象表明,建“超级中学”已经成为各地发展教育的新趋势,其势头比当年的“县一中”更猛(所谓“县一中”,就是举全县之力办好一所高中)。“超级中学”之所以出现,与地方发展教育的“锦标主义”功利思想及教育利益有关。这不但导致当地高中畸形发展,也加剧义务教育不均衡。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高考升学率,近年来则是一本率、上名校的人数,是重要的办教育政绩。打造“超级中学”,将全省、全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尖子生都集中在这一所学校,必然包揽当地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瓜分北大、清华等校在当地的招生名额,这就是地方政府办所谓“名校”的秘诀。
如此举办“超级中学”,让地方政府有一所拿得出手的“好高中”,却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虽然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可优质资源过于集中,会让其他中学都变成薄弱学校,“状元”、进名校的学生集中在一所高中,这恰恰表明当地的高中资源极不均衡,优质资源十分困乏,这会堵死当地学生的求学路——进入薄弱学校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没有前途,进而放弃学业,而进入“超级中学”的学生,则被裹挟到名校争夺战中,应试教育更为严重。
而当优质资源集中在一所高中,这也就制造了权力寻租空间,给教育部门巧立名目变相收取高额择校费、借读费提供了机会,据报道,一些“超级高中”要求一些非“招生范围”的学生不仅入学要交数万甚至十万元左右的“入门费”,每年还要交数千元的高昂学费。这本质属于乱收费,但鉴于教育部门、学校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加之家长争相进入这所学校,地方政府甚至把其作为生财牟利的工具,可以说,这是教育产业化思维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继续。
“超级中学”的存在,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也是背道而驰的。为了在中考时进入超级中学,当地将出现与超级中学招生对应的重点初中、示范初中,甚至超级初中——超级中学现象,已从此前只存在于高中教育逐渐蔓延到初中教育,虽然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不得设重点校、重点班,但县乡政府将优质资源集中在少数初中校,是必然的。这其实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难以推进的障碍所在。
办少数几所“超级中学”,不是中国教育的出路,这只会人为堵死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加剧应试教育竞争,也妨碍义务教育均衡,更滋生教育腐败、败坏教育形象,为此,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鼓励高中多元发展、平等竞争出发,我国应叫停“超级中学”的建设,否则,任由这一现象泛滥,将对我国教育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复旦校长寄语新生 希望每位同学大胆质疑校长老师 新民晚报 发表于2013-09-06
今天上午,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向全体2013级新生寄语时,用“两个质疑”来形容复旦的校园文化和复旦人的气质。
“在复旦,你们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你们更是可以毫无保留地来质疑校长。”今天上午,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向全体2013级新生寄语时,用“两个质疑”来形容复旦的校园文化和复旦人的气质。
回忆“浴室里的争论”
杨玉良说,复旦人的气质首先体现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他回忆自己还是一名复旦学生的时候,与当时复旦著名教授邓景发院士一起去工厂,解决工厂的实际问题。现场,杨玉良就和邓老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两人一直争论到工厂里的大众浴室里面,冲着凉还在争论。杨玉良说,“我想,这就是我爱我师、我爱真理的一种体现。在复旦大学,老师和学生们承续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那种优秀的师生关系。在复旦,同学们都感受到如此强烈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探索真理的自由。”
不只为一个漂亮分数
杨玉良认为,复旦的教育理念是博雅教育,如果要问复旦和一般的大学有何区别,其实,从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或许和很多大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恰如英国教育家纽曼说的,“Universi-ty is a place teaching universal knowledge (大学是教授普遍知识的地方)。”杨玉良表示,复旦培养的人,不仅要在专业素养上出类拔萃,而且更具备非常全面的知识,并且拥有相当高尚的品德,能够引领社会走向美好。这就是我们复旦人常说的我们要关注人民的疾苦,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
杨玉良说,“我想真正的复旦人,绝对不会是仅仅为了一个漂亮的分数,或者是仅仅为了拿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作为出国留学的敲门砖而已;也绝对不会仅仅是为了找一个不错的工作,挣一份不错的薪水,组建一个似乎温馨的小家庭而已。”他认为,复旦人还会在这些生活琐事的背后去思考更加深刻的意义,会有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精神追求,会恪守良知和道德。
杨玉良强调,在复旦,不仅是学习,更要学会做人,“复旦人如果做医生,他就应是正直明道服务人群的好医生;如果做科学家,就只会把现代的科学技术用来造福人类,而不会贻害于人类;复旦人如果从商,应该是一个具有道德的儒商形象;复旦人如果做官,那么就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录入编辑:王卉
.END
Friday, 6 September 2013
How to use 1-lead ECG recorders to obtain 12-lead resting ECGs and exercise ("stress") ECGs - James W Grier
How to use 1-lead ECG recorders to obtain 12-lead resting ECGs and exercise ("stress") ECGs
http://www.ndsu.edu/pubweb/~grier/1to12-lead-ECG-EKG.html
by James W Grier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Fargo, ND 58102-3400
Introduction
Although 1-lead ECG (EKG) recorders are normally used primarily for basic heart monitoring, checking for various arrhythmias, or simple educational or research purposes, they can also be used for looking at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the ECG. One-lead recorders can also be used to accomplish full 12-lead recordings in a sequential manner.
New, low-priced, 1-lead handheld ECG recorders have become available for personal, home, and sports use, much as with home blood-pressure/pulse recorders or glucose testers for diabetics. They also are suitable in some emergency situations but only when used by medical or emergency personnel. Otherwise, they can be us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for personal recording of information, such as for baseline information, routine monitoring, or during uncommon events, like with cardiac event recorders. The recordings can then be shown to the person's cardiologist or electrophysiologist or, for non-emergency or simple monitoring purposes, used by the person himself or herself if he or she is able to interpret them. (ECGs are complex and have a fairly steep learning curve. For a basic introduction, click here.)
One-lead ECG recorders may also be used for monitoring the heart in association with regular exercise, workouts, and sports activities. The actual recordings need to be done while the body is not moving, to avoid artifacts from the muscles. However, "resting" measurements can nonetheless be done during exercise and while the heart is responding to the exercise by briefly interrupting the activity long enough to obtain a recording or immediately after finishing the activity. Recordings can also be made while resting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following exercise. The use of any ECG recorder for exercise, however, is somewhat akin to stress tests done in a clinic or hospital under medical supervision and should not be done at home if cardiac problems are suspected or might occur or if clear emergency or urgent situations exist (see disclaimer section below). Please consult a cardiologist if in doub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ain how to use 1-lead (2 to 3 electrode contact) recorders in both exercise and 12-lead contexts. When using the recorder for exercise purposes, one might want to focus on a particular lead of the various 12 that are available, such as lead II or one of the chest leads (V1-V6). Thus, I will explain how to obtain the different 12 leads first and then one can choose which of them to use for measuring the ECG during exercise.
Important disclaimer: This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for educational, sports-associated (by healthy persons), research, and non-emergency monitoring use only, not diagnostic or emergency uses by untrained persons. In the event of an emergency or suspected-emergency situation, appropriate medical help and facilities should be sough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he only time that personal ECG recorders should be even considered in urgent, emergency situations would be if problems were to occur in remote locations to obtain useful information and/or while waiting for transportation and help, that is, when the use of the recorders would not delay possible help and might permit the collection of useful information for later use.
Source of 1-lead ECG recorders: The descriptions and information in this web page are based on handheld recorders from Favoriteplus.com, a medical equipment division of Favorite Imports LLC and a worldwide distributor of pulse oximeters, handheld ECG-EKG, & fetal dopplers. They are "an international distributor and global provider of medical devices for the hospital, emergency, home and specialist environments. Established in 1998, ... grown to be one of the most reliable worldwide distributors of new and innovative health products, medical devices and accessories." They have three models of handheld ECG recorders currently available, the FP-RMH, FP-ICH, and FP180 (PC-80). For further company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ts and ordering, click here. For general comparisons and a review that I conducted of the three units, click here. I thank Favoriteplus for providing two of these recorders to me for purposes of comparison.
The following figure shows the three 1-lead handheld recorders used for this article, from left to right: ReadMyHeart (FP-RMH,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RMH), InstantCheck (FP-ICH, referred as IC in the remainder of the article) and PC-80 (FP180). Top row closed, bottom row open.
...
Comments and Conclusions
Single-lead ECG systems not only work, but they work remarkably well for conducting both 12-lead and exercise ECGs. It must be noted, however, that the 12-lead results from 1-lead systems are sequential, not simultaneous as are the ones recorded with most standard 12-lead systems. Similarly, exercise recordings cannot be done continuously during the actual activity as with Holter units or standard stress-testing equipment. Instead, quick recordings must be made during brief interruptions of the activity, while the heart is still responding to the activity.
Of the three 1-lead handheld system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he PC-80 produced the least satisfactory 12-lead outcomes. It does, however, detect beats against other muscle noise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during actual activity. Trying to make recordings during active movement, nonetheless, is noisy and messy with these simple systems regardless of which of the three is used. The PC-80 appears most suitable for its intended purpose of being able to quickly record arrhythmias (see the comparative review of these three 1-lead recorders).
If one is really serious (and has the equipment, or finances to obtain full, standard 12-lead or Holter equipment), the standard equipment still produces better results and the kinds of outputs that cardiologists and electrophysiologists are more accustomed to reading. Nonetheless, particularly for persons on a limited budget, wanting a simple home personal system, or wanting something very portable and handy, including for traveling, the small, handheld, 1-lead systems will do the job.
.END
http://www.ndsu.edu/pubweb/~grier/1to12-lead-ECG-EKG.html
by James W Grier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Fargo, ND 58102-3400
Introduction
Although 1-lead ECG (EKG) recorders are normally used primarily for basic heart monitoring, checking for various arrhythmias, or simple educational or research purposes, they can also be used for looking at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the ECG. One-lead recorders can also be used to accomplish full 12-lead recordings in a sequential manner.
New, low-priced, 1-lead handheld ECG recorders have become available for personal, home, and sports use, much as with home blood-pressure/pulse recorders or glucose testers for diabetics. They also are suitable in some emergency situations but only when used by medical or emergency personnel. Otherwise, they can be us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for personal recording of information, such as for baseline information, routine monitoring, or during uncommon events, like with cardiac event recorders. The recordings can then be shown to the person's cardiologist or electrophysiologist or, for non-emergency or simple monitoring purposes, used by the person himself or herself if he or she is able to interpret them. (ECGs are complex and have a fairly steep learning curve. For a basic introduction, click here.)
One-lead ECG recorders may also be used for monitoring the heart in association with regular exercise, workouts, and sports activities. The actual recordings need to be done while the body is not moving, to avoid artifacts from the muscles. However, "resting" measurements can nonetheless be done during exercise and while the heart is responding to the exercise by briefly interrupting the activity long enough to obtain a recording or immediately after finishing the activity. Recordings can also be made while resting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following exercise. The use of any ECG recorder for exercise, however, is somewhat akin to stress tests done in a clinic or hospital under medical supervision and should not be done at home if cardiac problems are suspected or might occur or if clear emergency or urgent situations exist (see disclaimer section below). Please consult a cardiologist if in doub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ain how to use 1-lead (2 to 3 electrode contact) recorders in both exercise and 12-lead contexts. When using the recorder for exercise purposes, one might want to focus on a particular lead of the various 12 that are available, such as lead II or one of the chest leads (V1-V6). Thus, I will explain how to obtain the different 12 leads first and then one can choose which of them to use for measuring the ECG during exercise.
Important disclaimer: This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for educational, sports-associated (by healthy persons), research, and non-emergency monitoring use only, not diagnostic or emergency uses by untrained persons. In the event of an emergency or suspected-emergency situation, appropriate medical help and facilities should be sough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he only time that personal ECG recorders should be even considered in urgent, emergency situations would be if problems were to occur in remote locations to obtain useful information and/or while waiting for transportation and help, that is, when the use of the recorders would not delay possible help and might permit the collection of useful information for later use.
Source of 1-lead ECG recorders: The descriptions and information in this web page are based on handheld recorders from Favoriteplus.com, a medical equipment division of Favorite Imports LLC and a worldwide distributor of pulse oximeters, handheld ECG-EKG, & fetal dopplers. They are "an international distributor and global provider of medical devices for the hospital, emergency, home and specialist environments. Established in 1998, ... grown to be one of the most reliable worldwide distributors of new and innovative health products, medical devices and accessories." They have three models of handheld ECG recorders currently available, the FP-RMH, FP-ICH, and FP180 (PC-80). For further company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ts and ordering, click here. For general comparisons and a review that I conducted of the three units, click here. I thank Favoriteplus for providing two of these recorders to me for purposes of comparison.
The following figure shows the three 1-lead handheld recorders used for this article, from left to right: ReadMyHeart (FP-RMH,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RMH), InstantCheck (FP-ICH, referred as IC in the remainder of the article) and PC-80 (FP180). Top row closed, bottom row open.
...
Comments and Conclusions
Single-lead ECG systems not only work, but they work remarkably well for conducting both 12-lead and exercise ECGs. It must be noted, however, that the 12-lead results from 1-lead systems are sequential, not simultaneous as are the ones recorded with most standard 12-lead systems. Similarly, exercise recordings cannot be done continuously during the actual activity as with Holter units or standard stress-testing equipment. Instead, quick recordings must be made during brief interruptions of the activity, while the heart is still responding to the activity.
Of the three 1-lead handheld system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he PC-80 produced the least satisfactory 12-lead outcomes. It does, however, detect beats against other muscle noise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during actual activity. Trying to make recordings during active movement, nonetheless, is noisy and messy with these simple systems regardless of which of the three is used. The PC-80 appears most suitable for its intended purpose of being able to quickly record arrhythmias (see the comparative review of these three 1-lead recorders).
If one is really serious (and has the equipment, or finances to obtain full, standard 12-lead or Holter equipment), the standard equipment still produces better results and the kinds of outputs that cardiologists and electrophysiologists are more accustomed to reading. Nonetheless, particularly for persons on a limited budget, wanting a simple home personal system, or wanting something very portable and handy, including for traveling, the small, handheld, 1-lead systems will do the job.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