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8 November 2013

复旦大学投毒案上海开庭 - 新京报


愚人节投毒“整人”拿生命开玩笑? 2013-11-28 02:30:39  新京报 

  据报道,复旦大学投毒案昨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在法庭上,被告人林森浩表明投毒动机,是为了愚人节整黄洋,没有预料到会致死。

  明知药物有毒害,却选择投毒的方式来“整人”,这再怎么辩白,也不能说是愚人节的玩笑,谁可以拿生命来开玩笑?作为医学“高材生”,将医理知识学以致用到了害人邪道上,委实叫人唏嘘。这纵属个案,也不失为生命教育缺失的一个掠影。

  真正的生命教育,就该从“防祸患于忽微”着手,告诉学生自身有什么权利,如何保护自身的权利,同时不能伤害他人的权利,而如果学生有侵害他人生命的行径,必须严肃处理,避免给学生错觉——这样没事。

  只可惜,在对学生的权利教育和规则教育上,我们一直很匮乏。这种匮乏,体现在教育细节践行中:比如说,学生该如何恪守权利边界;在日常相处中,对故意或无意识地伤害他人之举的约束规则,也至今未彰。这方面教育缺失的结果,就是导致校园伤害事件频发,学生处理同学间的矛盾,也动辄采取暴力手段,而不是通过合法、理性的途径。

  另外,教育部门、学校没有充分地利用校园伤害案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很多时候,是视其为丑闻,总想加以掩盖,而其实,公开处理校园伤害事件,既是对当事人负责,同时也是对其他师生的教育——从身边的案例中,分析事发的原因,也让学生们引以为鉴,加强防护。也正因有投毒案未破的先例,在复旦此案中,林森浩才会有侥幸想法。

  林森浩投毒的真实动机还需司法机关调查,但其造成的伤害已不可逆转。对于其愚人节的“整人玩笑”,不管是否属实,都不能当“玩笑”对待,对于大学生、“高材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精致地设计伤害他人的行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深刻反思,补上教育的缺角,以避免类似悲剧的重蹈。

  □熊丙奇(学者)




4月1日—11月27日:复旦投毒案两个破碎家庭的241天  早报记者 李燕 邬佳文 张婧艳   发表于2013-11-27 07:30

http://www.dfdaily.com/html/3/2013/11/27/1090279.shtml

今年4月发生的复旦投毒案,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

■ 今日在市二中院开庭审理 林森浩被诉故意杀人罪

■ 黄林 两家将在法庭上首次相见 林家半年多来首次见到儿子林森浩

昨日,黄洋的父亲黄国强正在乘地铁去律师事务所的路上,他将参加今日的庭审。早报记者 杨一 图

4月17日,广东汕头,林森浩的母亲坐在林森浩曾用过的书桌前痛哭,抽屉中放满了他曾得过的奖状。 寇聪 早报资料

黄洋

  1985年出生,四川自贡荣县人,家中独子。

  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耳鼻喉科专业。(曾拿到奖学金直研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学习)2013年考取博士。

  2013年4月16日15:23,因喝饮水机里的被投放有毒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经抢救无效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林森浩

  1986年出生,广东汕头人。

  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高考时以78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2010年,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

  2013年4月12日,在复旦投毒案中,林森浩被警方基本认定存在重大犯罪嫌疑,被刑拘。

  今年4月发生的复旦投毒案,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一方天人永隔;一方身陷囹圄。今天,林森浩涉嫌故意杀人案将在上海市二中院开庭,这两个家庭将在法庭上首次碰面,林父林尊耀及林弟将见到分离近半年的家人林森浩。

  4月1日,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黄洋饮用寝室饮水机的水后现中毒症状,被送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其后因急性肝损伤抢救无效,于4月16日去世。

  4月19日,黄洋室友林森浩被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提请逮捕。警方称,林森浩因生活琐事与黄洋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于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内。

  林、黄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真相又如何?这些谜团将随着法院的公开开庭而逐渐清晰。

  近日,黄、林两家陆续抵达上海,分别讲述了事发至今两个家庭破碎的生活。过去的241天,对两个家庭来讲,都是一样的度日如年。

开庭之前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11月20日,“4·1”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死者黄洋的父亲黄国强,通过电话在从律师处听闻11月27日案件即将开庭后,长舒一口气,“这半年多来,我们就等着这一天。”

  事发半年来,为了照顾妻子杨国华,黄国强暂时停止了在荣县中学寝室管理员的工作,一家人靠着黄国强的1400元退休工资度日。

  黄国强说,为了儿子的案件早日开庭,一家人五次赶到上海,只为还儿子一个公道,“4月17日,有律师听说这事后愿意无偿帮我,这是我4月3日第一次来上海后比较放心的事情。”

  “事发至今,我们家没睡过一个好觉。”黄国强说,妻子杨国华在家中想起儿子眼泪便止不住,“她(杨国华)在家里要么通过手机游戏,要么通过在街上兜兜逛逛打发时间,不然(想到儿子)就是哭。”

  黄国强处理黄洋后事期间,想到儿子的遗体还躺在殡仪馆里就无比难受。“我一直教育他为人要心胸开阔,不要只重眼前利益。但怎么还是会发生这种事?”4月1日至今,总计241天过去,黄国强在谈到儿子的离世时,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11月25日17时,黄国强第五次来到上海,这次同行的还有杨国华和黄洋的大姨杨金华。他们住在一个家庭旅馆内的单间,每日缴100元的租金。

  “我们买了打折机票来的。”黄国强说,希望案子的审理能够公开公正,“等事情结束,就将黄洋的遗体火化。”

  早在黄国强第五次来上海之前的11月9日中午11时许,他“杀子仇人”林森浩的父亲林尊耀独自一人从广东汕头潮阳区和平镇的家中出发,前往1公里外的车站,这里可以扬招到从汕头到上海的长途大巴。

  林尊耀兜里揣着家里几乎所有的现金2000多元。行李包里还有一样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是林尊耀收集的可能对林森浩案件有帮助的所有材料,至少在林尊耀看来是有帮助的。

  经过20个小时的颠簸,林尊耀第五次到上海。他熟门熟路地走到长途汽车站附近的一家小旅馆,“涨价了,以前60块一个晚上,这次要100块”

  抵沪后数日内,林尊耀一直奔波于儿子代理律师的事宜。那时,他并不知道林森浩投毒案将于11月27日开庭,只是想把这些“重要”材料拿给代理律师。“律师基本没看,说材料不重要。”说起这个,林尊耀显得无助。随着开庭日期的公布,林尊耀的归期也延后到11月28日,“开完庭就回去,没钱了。”

  林尊耀在电话里拒绝了大女儿和小儿子到上海的请求。“哎!我本来打算瞒着家里人,除了大女儿一个都不告诉,哎!但小儿子从网络知道了消息并且借钱订了机票,今晚(26日)就到(上海)哎!”林尊耀连续哀叹了3声才把一句话说完整。

  事发后,这个58岁的瘦小农民一直希望独自处理儿子的事情,尽量瞒着妻子和其他儿女,让他们的生活正常。

案发之后

  黄国强在儿子中毒身亡后第一次来上海,还是在今年4月。

  当时,他和家人一直不相信引以为傲的儿子就这么走了。那是一段至今想起仍万分痛苦的上海之行,他们每日不知该如何面对事实,食不知味,睡不能安。他们想知道林森浩为什么杀了儿子,也想知道杀人的毒药是从哪里来的,到底是购自网上还是来自复旦大学的实验室。

  由于黄家经济困难,一些复旦学生和热心网友知道后,自发给黄家捐款,而在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后,黄家决定于5月15日先行返回老家。

  几乎和黄国强第一次来上海的同一时间,今年4月16日,林尊耀生平第一次来到上海,那时他心急如焚,因为儿子林森浩的电话已一天无法接通,而来自学校的消息称林森浩涉嫌犯罪,情况严重。

  彼时,林尊耀并不知道儿子林森浩涉嫌杀人,而受害者黄洋已经过世。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了速度最快的飞机,这也是他58年里第一次乘飞机。“满脑子都是儿子,飞机什么样都没注意”,林尊耀说,此后,他几次到上海都选择了长途大巴,因为大巴只要340块,而机票价格则无法预料。

  “第二次来上海的时间就比较长,主要是处理黄洋的后事。当中黄洋92岁的外公知道事情后心脏病发住院了,住院当天就下了病危通知书。”黄国强回忆起第二次来沪的日子,语气很低沉。

  从5月18日到7月22日,黄国强与家人一直在上海,除了整理黄洋留下的东西,就是和律师联系。

  对于如今的嫌疑人林森浩,黄国强的记忆比较清晰,“我第一次到上海,住在黄洋的寝室当晚遇到他,还问他和黄洋的关系如何,我记得他说的是‘还不错’。”

  黄国强说,“现在事情由警方处理,我对他没有偏见,只是很气愤。”黄国强说这话的时候双手不停颤抖,“事情发生后到今天,手一直会这样抖,医生说是帕金森,但我觉得只是太激动了。”

  黄洋的家位于四川自贡一个农贸市场的家属楼内,家楼下的一位商贩对早报记者表示,黄洋学习成绩好,是楼里很多孩子的榜样,对人有礼貌,和邻居见面总是热情地打招呼,黄洋的姑姑说,事发之初,全家人都瞒着奶奶,对于侄子的遇害,她表示无法理解。

  杨国华说,黄洋作为家中独子,凭借自身努力获得同学老师好评,眼看毕业将迎来不错的工作机会,经济拮据的家庭也以为生活即将好转,“我真的受不了这样的结果。”

伤心的父母

  身在四川的黄国强和杨国华夫妇受不了儿子过世的结果,而远在广东的林尊耀夫妇同样也不能接受儿子成为杀人嫌疑犯的事实。

  与黄国强夫妇共同分担丧子之痛不同,林尊耀至今仍瞒着病重的妻子,独自承担儿子带来的痛苦和自卑。

  早在2012年,林森浩的母亲突发心脏病,两次入院,治疗后需要每天服药,持续至今。林母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识字不多。病发前,林母拉着夹板车四处收一些废品,林尊耀和二女儿则在家看着10平方米不到的一个卖矿泉水和日用品的杂货铺。林森浩研究生以来就不用家里给钱,因此这些收入可以维持林尊耀3人生活并小有结余。林母病发后,收入锐减、医药费增加,一家3口仅能勉强维持生活。

  即便如此,今年4月前,林家在和平镇是极有盼头的一家。林尊耀3个女儿2个儿子,他说大儿子林森浩已经签约广州最好的医院之一,前途大好;林森浩的弟弟在珠海某大学就读,阳光开朗;3个女儿中2个已成家立室,都在当地中学教书。

  林家二楼的一间房是林家的骄傲。房里只有一排书桌和几个纸箱,架子上陈列着医学书籍、抽屉里有林获得的不少奖状证书、玻璃下压着林森浩的毕业照,桌上放着他曾做家教时学生家长送给他的礼物。

  在姐姐们的印象中,弟弟的青春期很懂事、很孝顺,没有一般孩子的叛逆。林森浩优异的成绩和内向的性格并没有让家人操心。

  谈到儿子的优秀,林母哭着坐在地上,她一次又一次地抹着眼泪,嘴里重复着当地话,哭一会儿,她就要喘几口气,她的心脏不好。这也是林父当时和林森浩商量学医的原因之一。

  但若不是被保研,林家也不会让他读研,因为家中负担不起。

  在父亲眼里,林森浩是一个乖孩子,从小到大刻苦学习、孝顺顾家、乐于助人,“从小在班里都是干部,研究生就不要家里给一分钱,妈妈生病还寄回家2万块,2008年汶川地震他主动捐了800块,经常义务献血。”

  按照林森浩的原计划,他在毕业后打算回广州工作,虽然他更喜欢上海的环境,但为了方便照顾父母还是选择离家更近的地方。

  林森浩出事后,为了防止妻子心脏病发,林尊耀只敢透露儿子出了些事。以往,林森浩每10来天会往家里打次电话,全然瞒住是不可能的。“幸好我爱人不识字,电视字幕看不懂,她现在就知道儿子出了点事,在看守所,并不知道(杀人的)事情。”林尊耀说。即便这样,一提起大儿子,林母总是哭。

被改变的家庭

  无论接受儿子离去的结果与否,黄国强是家中还算理智接受事实的人。

  黄洋的外公、母亲、大姨在开庭前夕,说得最多的就是“杀人偿命”,只有黄国强表示,“一切等审判结果出来之后再说。”

  为了今天的审判,黄国强于8月15日第三次来到上海,这一次,他是一个人,他想看看负责投毒案的上海市检二分院何时能正式将案件移交法院。不过,“当时没什么结果。所以后来我很快就回四川了。”

  那段时间,林森浩的家庭同样沉浸在悲痛和等待之中。林森浩成为杀人嫌疑犯,不只给家人带来感情折磨,已切实影响到家庭成员的未来。

  今年6月,因为林森浩一事,家里积蓄全部花完,林母曾打算让正读大学的小儿子辍学打工,提前赚钱。“我实在不好意思开口,怎么说?”林尊耀低下头。虽没有辍学,但哥哥林森浩的事件显然对这个21岁的年轻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我小儿子很开朗的,以前打电话都嘻嘻哈哈的,这个事情以后,给我打电话经常语重心长地叫我保重,还语带哽咽,再也不说学校里的其他事情”,林尊耀说,他总是叮嘱小儿子不要和学校同学说哥哥的事情,但网络这么发达,消息总是传得很快。

  林尊耀并不知道,儿子在学校里是否因此遭受白眼甚至是唾弃。不过,乡邻和部分好心的网友是4月事发后,林尊耀极其感激的。在拒绝多位网友的热心捐款后,林尊耀的手机被充值了好几百元。

  由于案情复杂,9月15日黄国强和家人第四次来到上海。当时,相关部门致电黄家,希望对黄洋遗体再做尸检。这一次,黄家人无论如何都不同意。杨国华说,“儿子走得悲惨,如果再在他的遗体上动刀子,实在不忍心。”

  黄国强起初和妻子的想法一样,但在听了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的意见后,他同意了二次尸检,他说,“只有尸检能够让事件更早一点水落石出,所以我们一家还是勉强同意。”

  黄国强此后在宝兴殡仪馆见到了儿子的遗体,“很难受。”

  第二次尸检后,10月30日下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表示,市检二分院对嫌疑人林森浩的公诉已被该院正式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法院称择日公布庭审排期。

  11月15日左右,林尊耀从火车站旁边的小旅馆搬到了上海市郊的一处民宅,“一个好心网友帮我安排的,到底是免费还是他已经给了钱,我并不清楚。”。数日前,林森浩小时的玩伴也在林尊耀到达上海后数日赶到上海,照顾林尊耀。

  对于今天的庭审,林尊耀既期待又害怕。2013年春节假期结束,儿子从老家返回上海之后,两父子再没有见面。2013年清明节前几天,儿子和家里通了最后一次电话,电话里林森浩安慰母亲说“明年(清明节)我就能回家扫墓了,你身体好就一起走一走,运动运动”。然而,这一切都变得那么遥远。今天,对于林森浩来讲,生死攸关。

  “就能见一面,话都说不上一句,”说起今天的会面,林尊耀欲言又止,“法院有纪律,开庭不能交谈也不能喊话。”

  至今,林黄两家并未谋面。今天的庭审,是两家的初次见面,如何面对黄洋家属,林尊耀并没考虑过。“他们没见过我,不一定认识吧,除非有人介绍。”林尊耀坦言,如果儿子真的做过(这事),他愿意尽一切所能补偿、赔偿,虽能力有限。

案发至今

  4月1日

  ● 黄洋饮水一小时后,因“恶心、呕吐、伴高热”入院。

  4月2日

  ● 黄洋无好转,继续住院。

  4月3日

  ● 黄洋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神清,生命体征平稳。

  4月4日

  ● 黄洋出现两侧鼻翼流血。

  4月7日

  ● 黄洋烦躁,意识不清,须药物镇静。腹部B超显示,脾脏稍大,少量腹水。医生在病例上写道“病情复杂,现在方向不明”。

  4月9日

  ● 有人以匿名短信方式提醒黄洋师兄,注意N-二甲基亚硝胺,周边有人常在用。

  4月11日

  ● 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警方通报在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

  4月12日

  ● 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的林森浩存在重大犯罪嫌疑。林森浩被刑拘。

  4月16日

  ● 黄洋经医院抢救无效去世。警方透露:投毒案正在审讯中,嫌疑人动机尚不明晰,案件侦破“远未结束”。

  4月18日

  ● 黄洋的父亲黄国强与律师刘春雷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并由其代理媒体的采访。

  4月19日

  ● 上海市公安局公布: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林森浩。

  4月25日

  ● 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犯罪嫌疑人林森浩依法批准逮捕。

  7月31日

  ● 黄洋的父亲黄国强接到上海检察机关的电话,提醒他案件材料已移交上海检察机关。

  10月中旬

  ● 黄洋的父亲黄国强来上海配合检察机关调查。

  11月21日

  ●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开庭公告,被告人林森浩的案由是“故意杀人”。

  11月27日

  ● 林森浩涉嫌故意杀人案在上海市二中院开庭。黄林两家在法庭上首次见面。

录入编辑:任凭




人民大学招就处处长海关被截获 被曝涉案数亿元  2013-11-27 12:29:31

摘要:消息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其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

蔡荣生 资料图片

  今天上午,《法制晚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宣传部了解到,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招生问题被调查。

  近日有消息称,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其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校长前秘书胡娟被免职协助调查。

  今天上午,记者致电中国人民大学宣传部,工作人员证实了蔡荣生“出事”的消息,但否认其“潜逃国外”的说法。

  关于蔡荣生的具体问题,该工作人员称“不清楚”。

  今天上午,《法制晚报》记者致电中国人民大学纪委副书记王建,她证实了蔡荣生确实在深圳海关被截获,目前正在接受调查的消息。

  王建说,目前学校在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关于蔡荣生涉案金额,以及胡娟等人的问题,需要等待学校宣传部的统一发布。

  记者上午从海淀检察院了解到,目前该院并未受理蔡荣生的贪腐案件。“有可能是涉案金额巨大,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致电北京市检察院,但该院尚未给记者答复。

“两年多前我就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肯定会出问题。”记者注意到,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任教授的张可云公开发文称,高校行政化背景下的自主招生是毒瘤。

  上午,张可云告诉记者,人民大学的权威人士曾告诉他,有人向蔡荣生“通风报信”,称其正被相关部门调查问题。

  他说,大概是五六天前,蔡荣生到深圳准备潜逃国外,在深圳海关被抓。

  “据我了解,现在该校被调查的还有其他人。”张可云说。

  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新任处长上周已上任

  据新华社中国网事,人民大学新闻中心27日称,学校目前没有接到任何部门的正式通报,但学校招生就业处新处长上周已任命并开始主持工作。蔡荣生相关事
件如有确切消息,学校将再向社会通报。

  【蔡荣生简历】

  1965年4月出生

  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7年至1989年 长春一汽集团工作,任助理工程师

  1992年至2003年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组织、指导、管理、协调工作

  2003年至2013年11月 任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处长、党委武装部部长

.END


Wednesday, 27 November 2013

Sarfraz Manzoor talks to ex-Muslims - BBC Radio 4


Sarfraz Manzoor talks to people who have decided to leave Islam and become ex-Muslims.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3jb3n5


On now BBC Radio 4 Listen live Started 11:00 BBC Radio 4 - Duration: 28 minutes
First broadcast: Wednesday 27 November 2013


In a London pub a group are getting together to plan a stand up comedy night. All of them describe themselves as being an 'ex-Muslim'. But is there really anything funny about leaving the faith?

Sarfraz Manzoor meets the group and hears the stories, which on the face of it don't sound like comedy material. Some of the members say they have been threatened with violence and others have been disowned by their families, losing all contact with them. Some haven't actually told their families and live a difficult double life, going to the mosque one day whilst quietly attending the ex-Muslims club the next.

Just how dangerous is it to say you have left the faith? And what drives these young people away from Islam in the first place? Sarfraz Manzoor looks at some sensitive issues around being a Muslim - or not - in 21st century Britain. 

.END

向百分一富人增稅,改善兒童教育, 低收入家庭住房 - 紐約新市長布拉奇奥


紐約新市長 - 傅鏗 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27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82%85%E9%8F%97/art/20131127/18525190

11月5日紐約市民以壓倒性優勢選出了一位新市長──比爾.德.布拉奇奥。他得票72%,比對手多了將近50個百分點,創了紐約市歷史上新市長得票率的紀錄。令人更為振奮的是,德.布拉奇奥是一位著名的進步派人士,也即美國左派人士,許諾向紐約百分之一的富人(年收入50萬以上)增稅,用來改善學前兒童的教育;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制止警察隨便搜查人的政策;以及改善紐約市的公共教育,給所有人都提供平等的機會。這些普通的自由派主張看上去一點都不算激進,但德.布拉奇奥在競選中那種向「不平等宣戰」的勢頭卻讓人聯想到兩年前也是在紐約街頭興起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仿佛那場運動在有如旭日初升的德.布拉奇奥這位政治新星身上有了某種回應。

在身份政治大為盛行的今日美國政壇上,德.布拉奇奥擁有一些他的政敵難以想像的優勢:這位身高1米96的巨人的母親來自意大利,父親則是一位來自德國的經濟學家,但他九十年代初在黑人市長迪金森政府中工作時,卻有緣和一位黑人同事和作家結婚,生下一對混血兒女。德.布拉奇奥本人認同於意大利之根,自己在中學時便改用了母親的姓,給兒女也起了意大利人的名字,兒子與意大利最有名的詩人但丁同名。讀高中二年級的但丁理着一個非洲人的大蓬頭髮型,夏天裏父親在電視上做了一個競選廣告,據說是起到了關鍵作用。廣告播出後,德.布拉奇奥在民主黨初選中的得分一路飆升,最終初選一次性便擊敗了七、八位資格更老的民主黨選手。在11月5日的終選中,96%的黑人都投了德.布拉奇奥的票,比1989年黑人市長迪金森在黑人中的得票率還高了五個百分點!

在紐約市,民主黨選民與共和黨選民的比率本來就是六比一,共和黨竟然能在紐約主政長達二十年之久,本來已經是一個奇迹了。選民的逆反心理也決定了此次共和黨大多數會敗北,但是今年年初的時候卻誰也沒有想到一個資歷不高的德.布拉奇奥會在市長競逐中勝出,也沒有想到他的進步派「反不平等宣言」最後會是他的政治資產,更沒有預料到這種為美國窮人吶喊的「反不平等」啟示會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現在很多政治分析家都在提問,德.布拉奇奥是否代表了美國全國政治的未來?共和黨中的茶黨在美國國會中要脅全國國民,不惜關閉政府,讓國家破產,也不願讓美國低收入家庭多享受一丁點醫療福利。共和黨中的極端派多年來的一系列反福利政策措施無疑也讓美國年青人和少數族裔感到極度反感,增强了他們的逆反心理。這種心理本來就是「佔領華爾街」運動的重要起因。

筆者祝願德.布拉奇奥的政治前程遠大,祝願他在市長任內取得有目共睹的「反不平等」政績,將來能夠成為紐約州長,乃至美國總檧,有如林頓.約翰遜一樣的又一位政治强人。歷來就是時勢造英雄,古今中外皆然。在美國的政治背景下,不妨略微改用中國的兩句古詩說:「江山代有奇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

傅鏗


港大調查 特首民望再破新低 - 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27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127/18525835

特首梁振英的評分跌至40分,繼續面對信任危機。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特首梁振英的民望繼續直插谷底。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公佈,梁振英最新評分為40分,破其出任特首以來的新低,香港市民反對他出任特首的比率達61.4%,繼續面對信任危機,82%年輕人反對梁振英出任特首,支持比率僅餘7%。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於本月14至21日,訪問了1,026名香港市民,發現梁振英的支持度評分繼續下跌,最新評分僅餘40分,再次創出歷史新低。整體支持他出任特首的比率維持在22%,反對率則高據61%,支持率淨值輕微回升2個百分比,至負39個百分比。

相對首任「腳痛」董建華上任六年後,前任曾蔭權在離任前一個月,才創出40分的評分,梁振英成為回歸16年以來,首位特首只花了短短17個月時間,以最快速度創出40分的低民望成績。

82%年輕人反梁

政府表現方面,滿意比率只有21%,較上次調查跌4個百分點,不滿意率維持52%,滿意率淨值為負31個百分比。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認為,整體而論,特首民望下跌有放緩迹象,但繼續面對信任危機。

是次民調於中大學生鄧敏琳公開面對面要求梁振英聆聽民意、直指發牌事件不公義後開始進行,無獨有偶,民調交叉分析受訪者背景,發現82%的18至29歲年輕人,反對梁振英做特首,支持率只有7%。30至49歲的市民則有62%反對梁做特首,50歲以上的反對率亦達52%。換言之,每個年齡層均有一半以上的人反對梁振英做特首


.END

哀哉基本法 - 區家麟


港大調查 特首民望再破新低 - 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27日


■特首梁振英的評分跌至40分,繼續面對信任危機。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特首梁振英的民望繼續直插谷底。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公佈,梁振英最新評分為40分,破其出任特首以來的新低,香港市民反對他出任特首的比率達61.4%,繼續面對信任危機,82%年輕人反對梁振英出任特首,支持比率僅餘7%。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於本月14至21日,訪問了1,026名香港市民,發現梁振英的支持度評分繼續下跌,最新評分僅餘40分,再次創出歷史新低。整體支持他出任特首的比率維持在22%,反對率則高據61%,支持率淨值輕微回升2個百分比,至負39個百分比。

相對首任「腳痛」董建華上任六年後,前任曾蔭權在離任前一個月,才創出40分的評分,梁振英成為回歸16年以來,首位特首只花了短短17個月時間,以最快速度創出40分的低民望成績。

82%年輕人反梁

政府表現方面,滿意比率只有21%,較上次調查跌4個百分點,不滿意率維持52%,滿意率淨值為負31個百分比。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認為,整體而論,特首民望下跌有放緩迹象,但繼續面對信任危機。

是次民調於中大學生鄧敏琳公開面對面要求梁振英聆聽民意、直指發牌事件不公義後開始進行,無獨有偶,民調交叉分析受訪者背景,發現82%的18至29歲年輕人,反對梁振英做特首,支持率只有7%。30至49歲的市民則有62%反對梁做特首,50歲以上的反對率亦達52%。換言之,每個年齡層均有一半以上的人反對梁振英做特首。




潘小濤﹕中國式假選舉將引入香港?明報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已清楚告訴港人,北京放開普選的先決條件:保證北京繼續變相欽點特首,方法就是採用中國式選舉制度

根據李飛講話,北京心目中的香港普選特首制度包括四部曲:報名、嚴控提名、投票、實質任命,其關鍵在於第二步的「嚴控提名」,而最後一步則是買保險,萬一前面的機制阻不了反共者當選,則以「實質任命」為最後殺。如何控制提名呢?

李飛說,以現時選委會四大界別方式組成提名委員會,且由提委會以機構整體提名產生正式候選人。換言之,無論提委會的委員聯署,還是公民聯署,最後都須提委會集體確認才能成為正式候選人。

以往的特首選舉,北京透過選委會去操控結果,若提委會組成方法跟選委會相同,意味北京可透過提委會繼續間接操控特首選舉。因此,實權掌握在負責篩選參選人的提委會。

中共就是用這種複雜選舉制度去操控國內的選舉。鄉鎮等基層人大代表也是直選,但當選的九成九是中共的人,除舞弊及用各種手段逼退獨立參選人,在確認候選人時也加入關卡。例如各選區都有候選人數上限,報名超額的就要由「選民小組」討論協商,以確定正式候選人;若獨立人士獲10人以上提名、當局又不能逼退,黨組織就可增派參選人至超額,再透過它控制的「選民小組」將獨立人士淘汰。

至於全國人大會議選舉國家主席、總理等,也要由大會主席團醞釀、提名,才能成為正式候選人,再交2000多名代表投票,而「主席團」當然由中共控制了。因此,中共透過篩選機制已可控制誰是候選人,變相控制了選舉結果。香港的假普選不就是這種假選舉的翻版嗎




區家麟﹕長官意志 龍門飄移 - 明報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中央要員訪港,見律政司長、見法律專家、見大律師公會,據說要交流法律,從法律觀點解說政制改革。開口閉口法律,事無大小《基本法》;好的,就讓我們看看《基本法》。

好些本地的「法律專家」直截了當謂:《基本法》裏,行政長官選舉辦法,沒有公民提名元素,所以公民提名違反《基本法》。如此詮釋,是雙重標準。

《基本法》條文寫得有彈性,如果「無寫就不能做」,那麼,人大常委副秘書長兼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訪港時,說的那些四字真言,如「愛國愛港」、「集體意志」、「機構提名」,《基本法》條文找不到,是否都違反《基本法》?年前人大常委頒令的「政改五部曲」,《基本法》裏影都無,密室僭建,又如何合法?

李飛試圖用《基本法》條文講道理,談「廣泛代表性」意思時,他說,將來的提名委員會和往日的選舉委員會的組成原則是相同的,《基本法》45條規定的「廣泛代表性」一詞,應當與附件一和人大規定的「廣泛代表性」一詞具有同樣含義。意指同詞應當同義,提委會應繼續由四大界別組成,「八九不離十」。

據此「同詞同義」之邏輯來檢視一下「機構提名」之說,中央認為,《基本法》45條寫明行政長官「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寫的提名委員會是「會」,不是「委員」,所以一定是「機構提名」;好的,我們又看看《基本法》附件一第一條:「行政長官由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根據本法選出……」往日的選舉委員會提名行政長官,也是寫「會」,以往提名,卻從來不是「機構提名」。

又會有人說,那是因為中央根據「立法原意」的解釋,如果立法原意那麼重要,為何不一早寫成《基本法》條文?再說,「愛國愛港」什麼時候成為《基本法》裏的「法律要求」,又源自什麼「立法原意」?先不說何謂「愛」,如何用法律定義愛或量度愛等可笑問題;回溯「原意」,鄧小平早已提出「愛國者」的寬鬆標準,當年曾持續討論,明知政治要求不能納入法例條文,成為「法律要求」,這是大眾所理解的「原意」,為何現時又不按鄧小平的原意行事?

雙重標準 自欺欺人

這些自打嘴巴式的任意詮釋,信口開河,只許京官僭建,把《基本法》搓圓按扁,如細路玩泥膠,體現的是長官意志。

李飛強調,機構提名要體現提委會的「集體意志」,明顯要為高門檻篩選鋪路,卻又說「被提名權、被選舉權沒不合理限制」。「沒限制論」之荒誕,在沒限制你報名,卻由一群人上人先決定人選,才讓市民選,這叫真普選?說好了生果任擇,卻只有榴槤與爛橙,這叫有選擇?

是否「真普選」,準則很簡單,若「機構提名」下,由一群小圈子人上人,篩走了任何高民望,或往日普選中得到有力支持的派別所屬人士,都屬不公正不公平的偽選舉。

以法律觀點包裝長官意志,如此政改討論,雙重標準,自欺欺人。權貴們何妨老老實實赤裸裸告訴香港人,這場球賽,界線是我劃的、球例是我訂的、龍門任我來搬;學習尊貴議員謝偉俊名句:「政府有權把龍門由大球場搬去尖沙嘴。」中央政府有權把龍門從香港搬到月球,再從月球搬回北京;瞬間飄移,扭曲變形,以法律服務政治,以政治玩弄法律,哀哉《基本法》

.END

存款利率市場化 - 周小川 / 易綱


周小川:內地醞釀存息市場化 - 星島日報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北京昨日舉行第三屆中法金融論壇,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趁機表示,中國外匯儲備歷來對歐羅高度重視,並持有不少法國政府債券。他論到內地金融改革時則指,中國正醞釀下一步的利率市場化,特別是存款利率方面,同時待條件成熟時更要取消QDII和QFII的資格和額度審批。

  周小川表示,中法兩國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和投資者目的地。現在,法國不僅對中國有直接投資,組合投資也愈來愈多。法國央行亦將通過向中國銀行間市場投資,來管理其資產。

  中國數年前已經開始通過QDII(及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參與國際市場的投資,其中包括投資法國債券,而中國外儲歷來對歐羅高度重視,同時中國也一向投資不少法國政府債券和其他法國債券。

  他指出,對中國而言,法國金融市場發達,著名的金融機構眾多,也是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相信中法的金融合作空間很大。

  此外,周小川在論壇上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涉及金融改革部分作出多項解讀。他表示,在價格方面,要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形成機制,要拓展外匯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有序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即意味由市場供求力量更加主導外匯市場的平衡點,減少央行常態式的外匯市場干預。

  另一市場化的重點,就是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近期中國在健全市場利率定價方面正進行制度建設,目前還在醞釀下一步的利率市場化,特別是存款利率市場化。

  為此,當局需建立有關定價機制、報價機制,並完善央行利率的傳導機制等,以便中期全面實現利率市場化。同時還需進一步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綫和其他類似的基準利率體系,以便市場參與者有更明確的基準作為參考。

  他續指,在這些改革的基礎上,中國將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即要轉變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有利企業能以更低成本、更方便從事金融市場和投資貿易的各種活動,減少外匯管理體制中的行政審批,轉變為重視監測分析,由正面清單轉為負面清單。同時,進一步方便國內外投資者雙向開展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各項經濟活動。

  組合投資方面,要進一步擴大QDII和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主體資格,增加投資額度,條件成熟時要取消對QDII和QFII資格額度審批。


易綱:條件成熟時推存款利率市場化 - 香港電台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表示,中國將在條件成熟時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條件包括要找到新的基準來代替央行目前的存款利率,新基準可能是上海同業拆借利率(shibor)或7天回購拆借利率。他說,當商業銀行完全習慣所有產品價格以 shibor 作定價基礎,當內部的資金核算以市場基準為主,基本上可以開放存款利率。

他又指,相關部門正制定存款保險制度的方案,條件亦基本成熟,可以抓緊推出存款保險制度。

至於人民幣匯率方面,易綱表示,要加快市場建設,提供更多產品,並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使人民幣可以雙向浮動,形成一個充分彈性、雙向浮動及市場供求決定的匯率形成機制。他強調目前人民幣匯率已非常接近均衡水平。



納指轉型 科網泡沫難再現 - 經濟日報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納指兩次闖4000點比較

納斯達克指數繼13年前科網泡沫後,首次升穿4000關,但現時派息企業增多、估值合理,加上營運模式不明的「.com」新企銳減,令今次升市難言泡沫化。

納指周一開市一舉升穿4000點,雖然收市後勁不繼,但總算重見13年前高位。納指今年持續跑贏大市,升幅超過3成,壓倒標普500指數及道指的超過兩成,今次再遇里程碑,自然深化科網泡沫憂慮。

科網爆煲後 13年收失地

納指首闖4000點,正值1999年12月的科網熱高峰期,後來泡沫爆破,最近一次見此水平已是2000年9月的事。要用13年才收復失地,令部分市場人士驚歎當時的泡沫是被炒得如何誇張。

惟納指如今已大不同,首先是指數組成。1999年時,納指幾乎與科網劃上等號,尤其一眾以「注視率」及「點擊率」等含糊指標作招徠的「.com」企業受到盲目追捧,令市盈率炒至近30倍的高水平

醫療消費股 今主導升市

反觀今天,納指已不再側重於科網,如今年升市便由醫療及消費股作主導,而「.com」企業已消失得七七八八,換上一堆有錢賺、財政穩健的成熟科企,派息企業比例亦顯著上升;納指如今估值約為19倍,稱得上合理

蘋果便是反映納指轉型的好例子,坐擁龐大現金,去年起定期派息,由升勢急速的增長股過渡成價值股,就如微軟及思科等同行。

納指花上13年才重上4000點,也可看出今次升市並非狂熱。納指1999年10月首次升上3000點,不足兩個月便再升至4000點,其後用上49個交易日便衝上5000點,於2000年3月創下5048點的歷史高位。納指今次於去年3月重上3000點,卻花了足足20個月才升近4000點水平。

Raymond James Financial 首席投資策略師索特(Jeff Saut)形容今次升市並非泡沫,如今無論是估值或真實指標都合理得多,而且科網其實較其他板塊便宜。

不過,有分析指1999年是美股史上其中一次炒得太過火的泡沫,故將今次升市簡單地與之比較,得出沒有危機的定論並不可靠,最好是留意新股數目及回報等指標,才能判斷納指後市能否再上。



星撬國企新股搶港生意 - 星島日報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港交所(388)慶祝H股上市20周年之際,中證監與新加坡交易所結盟「贈興」。中證監昨日與新交所簽訂合作框架,容許中國註冊公司直接到星洲上市,打破香港獨霸國企傳統,正面衝擊香港的獨家優勢。市場估計,內地新股市場「停賽」接近一年,中證監此舉旨在分流「小H股」外出集資,疏導內地積壓新股。

  新交所昨日宣布,與中證監訂立「新股直接上市框架」協議,鼓勵國企到星洲集資。香港一直近乎雄霸國企境外上市生意,如今星洲加入戰團,可說正面衝擊香港的獨家優勢。

  根據協議,中國註冊企業只要取得中證監批文,以及符合新交所的上市規例,便可申請到星洲上市。中證監國際部主任童道馳表示,中證監支持有關協議,亦歡迎與新交所進一步合作,確立便利中國企業到新加坡集資的條件。

  早年已有不少中資企業到新加坡上市,但以境外註冊民企居多,因不用中證監事先審批。根正苗紅的中國註冊企業如要到境外上市,必須事先得到中證監批文,因此近年外闖的新股,全是境外註冊。環顧全球,只得香港設有「中國認可」的H股上市法規,容許國企在港集資。

  不過,內地去年已預告放寬國企「走出去」限制,頭炮是拆除H股「四五六」上市要求(即最低資產、集資額及盈利下限),便利「小H股」來港集資。同時,明言支持B股轉H股、甚至部署允許H股全流通等。

  國企「走出去」之路不斷鬆綁,留守A股市場集資的機會,卻未見蹤影。內地新股市場「停賽」接近一年,中證監以查數及改善市場質素為由,行政干預新股出台,以免A股繼續下沉。

  然而,每當有新股市場重啟消息出現,A股即受壓,令中證監進退兩難,不敢輕言放行新股上市。

  有投資銀行界人士指,中小型中國註冊企業數目異常龐大,即使放行新交所參與,香港的H股量未必銳減,情況如人民幣業務,「個餅這麼大,一個人做不完」。

  再者,國企外出的前設,始終要得到中證監批准,日後如有重型、具戰略意義的國企外出集資,如水力及鐵路等,相信在國家安全考慮下,香港仍是首選集資地。

  然而,市場認為中央向其他市場逐步開放人民幣和新股生意,反映內地正逐步減少對香港的倚賴,香港是時候居安思危,檢視本身的角色和價值。




如何說服別人?用故事代替數據 - DENNIS NISHI 華爾街日報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有20分鐘時間向寶潔(Procter & Gamble)首席執行長及其經理團隊推銷新的市場研究技術,他的部門需要資金支持開發這些技術。作為寶潔市場研究副總監,史密斯花三個星期的時間準備了一份簡潔的帶30多頁幻燈片的推介方案。

會議當天,首席執行長雷富禮(A.G. Lafley)走進房間,向所有人打招呼,然後背向屏幕。整個演示過程中,他一直聚精會神地盯著史密斯,幻燈片一眼都沒看。

史密斯說:“我覺得可能我做得不是很好,因為他不像其他人一樣看我的幻燈片。”他還注意到其他經理似乎也不是很投入。他說:“直到後來我才發現,他那樣做是因為他對我說的內容更感興趣,而不是我的幻燈片怎麼樣。”

這次經歷促使史密斯開始改變自己做演示的方式。現在,他大大減少了幻燈片的數量,加入了大量的小故事,把演講展示變成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故事,而不是生硬告訴他們哪些東西需要改變。結果,史密斯說,他在傳達自己的想法時成功率大大增加。他說,在隨後向雷富禮及其團隊做展示時,他們跟得更緊,提問變得更多,而且提供了更有價值的反饋。

就算有數字和社交媒體工具的幫助,員工在向同事、經理和客戶傳達想法時仍有困難。這就是為何聯邦快遞(FedEx)、金佰利(Kimberly-Clark)和微軟(Microsoft)等公司正在培訓高管如何講述能引起共鳴的故事,從而改善工作中的溝通。

職業專家說,這是比幻燈片更有用的一個工具。他們指出,講故事也可用於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向一個人還是100個人傳達想法都可以用。但要使故事講得更有效果,需要精心準備。

加州肯辛頓溝通顧問、《PPT演繹—故事化設計》(Beyond Bullet Points)一書作者克里夫‧阿特金森(Cliff Atkinson)說,不要只是列事實和數據,這些都不如講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很多商界人士認為原始數據有說服力。但是當你和其他部門和其他領域的人打交道,他們不理解你是如何得出這些數據的,此時你很快就會抓不住他們的注意力。

阿特金森說:“你必須暫退一步,進行換位思考,帶他們進入你的思考過程。這需要你提取最重要的事實,然後包裝成一個吸引人的故事。”

阿特金森說,要設法在情感上與你的觀眾溝通。神經學家已經發現,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大多數決策都滲入了情感反應。他說,做做功課,找到觀眾或者你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根據這些事件來構思故事或者加強你的觀點。

史密斯說,比如可以時不時地講講照顧生病的家人或者某位客戶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史密斯目前是一位公司培訓師,著有《用故事做管理:如何講述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商業故事》(Lead With a Story: A Guide to Crafting Business Narratives That Captivate, Convince, and Inspire)一書。

史密斯的書提到了一位單親媽媽向寶潔講述的故事,即她為了照顧孩子如何做出各種取舍。當年,寶潔高管降低了白油的價格,而她的經歷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

阿特金森建議將故事組織成三個段落,從建立情境開始。他說,你想讓你的觀眾知道誰是主角、故事背景是什麼,還有你想通過講故事傳達什麼。比如最開始你可以提到某個持續未能完成銷售目標的部門。

阿特金森說,接著講述你的主角——你本人或者是公司——如何努力解決故事中扣人心弦的衝突。要想成功,可能需要主角進行額外的資本投資或者進行新的培訓。他建議說,提供可以支撐故事的真實案例和細節。

結尾應該激人們發出行動呼吁,因為你是在讓觀眾對你的故事得出自己的結論,而不只是告訴他們怎麼做。史密斯說,不要害怕用自己的失敗來支持你的要點。

無論做什么,講故事時都不要以道歉或者請求觀眾的許可來開頭。史密斯說,要相信你的故事講出來有足夠的關聯性,只要講出來就可以了。他說,信心和權威有助于向觀眾傳達你的想法。

撰稿﹕華爾街日報 DENNIS NISHI


怎樣更好地說服別人?
http://cn.wsj.com/big5/20130117/eoe072819.asp

俊男美女的說服力究竟有多大

http://cn.wsj.com/big5/20110715/trv080615.asp
對同事說謝謝有那麼難嗎?

http://cn.wsj.com/big5/20121213/eoe075458.asp
為何你無法讀完這篇文章

http://cn.wsj.com/big5/20121227/eoe072638.asp
行政助理——辦公室最有影響力的人

http://cn.wsj.com/big5/20131101/eoe074214.asp





圖表分析真的有效嗎? Ewen Chew 華爾街日報 

圖表分析工具的作用不僅限於將數字轉化為圖形形式,還有助於顯示市場心理(交易員稱之為市場人氣),並且可以反映多數市場人士的持倉狀況。屏幕上的柱狀圖和線形圖也顯示出價格是如何波動的,並且可以根據過去的走勢預測未來的表現。

比如,一次大跌之後的大漲可能意味著,許多交易員先是基於將出現下跌的預期而拋售,然後又迅速買回。當價格下跌,心急如火的買家紛紛湧入市場,導致需求飆升,進而推升價格。交易員將這種“逢低吸納”的情況視為價格之後將走高的信號,因為這種情況意味著潛在人氣看漲。

美元兌日圓的日線圖就可以提供這樣一個例子。自10月份以來,美元兌日圓曾三次跌破200日移動均線,而且每次都最終收于這條均線的上方。這種逢低吸納的情況反映出,美元兌日圓潛在人氣看漲,這推動美元兌日圓升至高位。

由於許多交易員將200日移動均線視為一個簡單、有效的圖表工具,相當於一個想象中的底部或者支撐,因此它經常被使用,並且會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這也會成為未來價格走勢的一個阻礙。

圖表分析工具有效性的關鍵在于它的流行程度,如果它容易理解並且被廣泛使用,那麼它的預測能力就會增強。但如果在近一年前你跟隨了同一種信號(2012年11月8日,當時美元/日圓收於200日移動均線下方),那麼你的判斷只正確了三天,之後這個信號就被推翻了。

即便如此,依據移動均線做出的判斷,正確率要高於沒那麼流行的工具,比如艾略特波浪理論(Elliot Wave Theory)。由於沒有多少人使用這個工具(涉及計算定義模糊的次趨勢波浪),這種圖表顯示的信號可能不會對市場人士的決定起到太大影響。

另一個有效的圖表分析工具是保利加通道,它是基於統計學中的標準差概念計算出的價格走勢的上下兩條邊界線。相比移動均線,這一工具在更短期內可以提供更多交易信號,受到日內交易員的青睞。

從歐元兌美元疊加了保利加通道的小時圖可以看出,價格似乎在一個通道內上下波動。比如在11月13日至20日那一周,歐元兌美元曾有九次進入保利加通道,其中有六次在這個通道中進一步維持了超過兩個時段。這個工具正確預測了後來相當於歐元價值0.1%-0.3%的波動幅度的走勢。

管圖表工具有一定作用,但一些交易員使用了太多技術分析工具,這些工具經常發出相互矛盾的信號圖表分析越簡單,就越可靠,因此下一次當你聽到難以聽懂的技術分析,就不能盡信了。

撰稿﹕華爾街日報Ewen Chew


諾獎經濟學家的估值方法遭質疑

http://cn.wsj.com/big5/20131125/bus080304.asp

“預測達人”希爾談統計模型和中國
http://cn.wsj.com/big5/20131022/rec084727.asp

大數據帶給企業的風險
http://cn.wsj.com/big5/20131106/tec073525.asp

道氏理論揭秘股市走向
http://cn.wsj.com/big5/20131104/inv081523.asp

後危機時代的錢規則
http://cn.wsj.com/big5/20131121/inv074616.asp

.END


30年 ... 感慨和唏噓 - 盧子健


特首須愛國是姿態 提名委員會是關鍵 - 王永平 信報 2013年11月27日

http://forum.hkej.com/node/107824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香港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來港為2017年普選特首安排定下框架。細心閱讀完他在政府內部的講話及他與其他人士交談的報道,我的感覺是:為了確保不合中央心意的人不會有機會成為特首候選人,中央不惜以法律為名,重重設限,導致一人一票選特首的代價極有可能是絕大多數港人須接受由一小撮人「集體意志」決定的數名候選人。讓我在下面詳細分析。

首先,李飛為普選特首定下五項原則,其中三項沒有爭議,即符合基本法第44條規定資格的人可以參選;一人一票選特首;以及特首由中央任命。其餘兩項原則涉及基本法第45條規定的提名委員會,包括其組成及提名程序。這就是我指的「重重設限」。

根據2007年人大常委的決定,普選特首的提名委員會「可參照」目前的選舉委員會來組成。但李飛僅以香港基本法起草過程曾經討論過提名委員會的組成跟選舉委員會一樣,便得出「立法原意」是基本法第45條規定的提名委員會和目前的選舉委員會的組成原則是相同的。跟著李飛便把人大常委決定指的「可參照」一詞解釋為「必須參照」,甚至是「必須等同」。於是提名委員會的組成便須由選舉委員會內的四個界別組成,而每個界別的委員人數須相同,即各佔四分一。

李飛這番強詞其實是反映中央對香港民主發展的政策倒退。我相信2017年人大常委決定文件的每一個用詞都經過一貫的細心審議。「」與「必須」兩個意思完全不同的詞彙在基本法條文中經常出現,不會交替使用。提名委員會與選舉委員會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機構,所以兩者的組成可以不同完全是合理的政策。

在基本法內,兩個委員會組成的共同元素是「廣泛代表性」。但基本法沒有規定提名委員會必須包含四大界別才符合「廣泛代表性」這條件。假如在2007年時,人大常委認為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必須包含這四個界別,有關決定文件可以寫清楚,而事實是我們看到的是「可參照」這三個字。六年後,李飛的詮釋不只是提名委員會須有四個界別,甚至每個界別委員人數的比例(四分一)也須維持不變。所以我有理由懷疑這個詮釋是事後的政策改變而不是2007年人大常委決定的立場。

讓我提醒讀者,在2005年,當時特區就2007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提出建議。除了把原來的選舉委員會人數由800人增至1600人外,建議還包括把第四界別(即政界)委員人數由200人增至超過原來比例的700人(包括全數區議員)。換句話時,政界的委員人數比例會由25%增至逾四成。這項建議最終被立法會否決,令2007年特首選舉安排原地踏步。但合理假設應該是中央認同這項由特區政府提出的建議沒有違反基本法條文或基本法的立法原意。既然選舉委員會組成內的界別比重可以改變,屬不同性質的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可參照」而不須等同選舉委員會的組成便顯得合理合情了。今次李飛把選舉委員會的組成一成不變地「過渡」至提名委員會,從中央有最終釋法權的角度看,當然可以合法,但是否合理,便值得商榷。此外,這個決定的後果是把選舉委員會本身的問題延續至提名委員會身上。

目前選舉委員會的登記選民不逾30萬,佔全港選民不夠十分一。在2011年的選舉委員會選舉中,個別界別只有百多人投票(例如酒店、金融),而在38個界別中,14個的候選人是自動當選,毋須競爭所以在廣大港人心中,選舉委員會的「廣泛代表性」是名不符實。以往「小圈子」選舉特首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務實的港人不會浪費時間爭取「大圈子」提名。但在普選特首的情況下,大多數港人不會繼續接受「小圈子」提名。這正是公民提名獲得大多數泛民政黨及不少港人支持的原因。不過,與一些天真或言不由衷的泛民議員說法不同,我認為李飛已經清楚表明中央的立場: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不會被中央接納。

除了「解釋」2007年人大常委決定,把「可參照」變成「等同(選舉委員會)」外,李飛亦為基本法第45條「釋法」,即提名委員會提名特首候選人是「機構提名」;提名結果必須反映提名委員會的「集體意志」;「民主程序」可分為兩個步驟,首先由若干名委員推薦人選,然後由委員會從推薦人選中提名預先規定數目的若干名候選人。

假如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及運作模式依照李飛定下的框架來制定細節,不符合中央心中的愛國定義的港人(儘管有資格爭取提名)根本沒有機會獲提名為特首候選人。這是因為只要提名委員會按目前的選舉委員會組成,超過八成的委員會是中央信任的愛國人士。他們的「集體意志」是不會提名任何在中央心中搞對抗的人選。

講原則,中央要求特首須愛國愛港的立場完全合理。但講實際,務實的港人不可能在一人一票的普選中選出被中央明言或暗示搞對抗的候選人當特首。不要忘記,中央還有任命特首的權力。現在透過李飛講話顯示的困局是:為了萬無一失,中央不惜延續一個絕大多數委員沒有公信力、沒有代表性,甚至令市民厭惡的機構「代表」港人提名符合中央意旨的候選人。

李飛講話中最有建設性的句子是:「將來提名委員會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的行為和目前的選舉委員會選舉行政長官人選的行為,可以肯定會有很大不同,因為在普選情況下,決定誰能當選行政長官的權力在選民手中,提名委員會的提名行為必然深受到選民投票取向的影響。」這反映李飛的良好願望。我的看法不同。絕大多數的提名委員會委員根本不是民主產生,他們是特權的受益人,沒有尊重一般市民意願的往績。他們的提名行為只會繼續跟從當權者的意志。其實按照李飛這句話的邏輯,為什麼中央不可以肯定香港選民的投票行為必然深受中央不想搞對抗的人當選特首這個立場的影響,因此毋須重重設限,製造矛盾?

假如中央堅持提名委員會是選舉委員會的複製品,再貼上機構提名及集體意志的標籤,我對2017年香港可以落實普選特首絕不樂觀。



中央想見到一個什麼樣子的特首選舉?- 盧子健 明報 2013-11-27

作為一個30多年前開始參與討論香港政制民主化的論政人士,我對近期有關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的討論,是非常的感慨和唏噓。不少論點在過去幾十年間已經被提出過、論證過無數次。遺憾的是,香港離開普選的目標始終是這麼遠。更遺憾的是,北京不斷提出一些並非真問題的議題來要求香港市民表態,使討論在幾十年間仍然是兜兜轉轉

例如說普選應該按《基本法》進行,相信絕大多數香港市民不會反對。爭議的焦點在提名委員會。基本法規定特首候選人由提名委員會決定,提名委員會的作用可以是體現人人平等參與的普選精神,也可以是用來削弱這種精神,甚至是令這種精神名存實亡。如果提名委員會的設計真的做到體現普選精神,自然大家都會贊成提名委員會集體決策決定特首候選人。如果提名委員會的設計剛好相反,自然大家就會反對。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不需要煞有介事地討論。

什麼是真普選?也不需要冗長或者嶄新的論述,亦不需要引用外國的例子,只需要看看本地立法會選舉的經驗便足夠。立法會有35名普選產生的議員,包括最保守的建制派以至最激進的泛民,這就是香港的政治光譜。特首候選人應該是可以立足於這個光譜的任何一點之上。這就是符合港情的普選,是大多數香港人所熟悉和會支持的普選。

在現實政治中,北京不希望有一個位於政治光譜極端的人當特首,這完全可以理解。不過,如果普選投票是公平公開地進行,香港市民亦根本不會選擇極端的候選人,所以大多數香港人都不會贊成在提名時搞篩選,因為他們在投票時會懂得如何篩選。

2017倘沒競爭 將是極大歷史諷刺

香港人也很務實。如果北京真的很擔心政見極端者當選特首,要在提名階段排除這些人參選的機會,不少香港人會妥協接受。問題是﹕北京想把候選人的政治光譜收到多窄?講得簡單和形象化一點,就是究竟北京想見到一個什麼樣子的特首選舉?

最極端的情就是只有一個候選人,香港市民並沒有選擇,最多只能以信任票為唯一的候選人黃袍加身。回歸以來,在2002年和2005年的兩次特首選舉,就是沒有競爭的選舉。但自此以後,即使是以現時的選舉委員會制度,兩次特首選舉都有競爭。如果到了2017年引進普選,反而選舉沒有了競爭,這會是極大的歷史諷刺。如果北京想見到這樣子的選舉,這會是中國和香港的悲劇。

讓我們假設北京預算2017年特首選舉有競爭,那會是什麼樣子的競爭呢?在2007年和2012年兩次選舉,民主派都有候選人參與競爭,這相信也是香港市民對2017年特首選舉的期望。民主派是否能成為候選人、「入閘」讓市民投票選擇這個測試普選真偽的標準,不應該被視為只為滿足泛民的私利,因為泛民是香港政治光譜的主要組成部分。如果這部分會在普選過程中被切割出去,這種「普選」不可能是真正的普選。而如果即使普選有限制也不會把泛民排除在候選人名單之外,有關限制不會是太過嚴重,可能是香港市民能夠接受的妥協。

北京或者本地親北京人士也許會辯解﹕不是排斥所有泛民候選人,而是要排除最極端的候選人當選。如前所述,如果普選投票是公平公開進行,香港市民根本不會選擇極端的候選人(甚至可以說全世界任何正常社會都不會),因為極端的定義就是只會有少數人支持。

香港市民的擔心是﹕北京要控制普選的提名程序,其實真正目的是害怕任何泛民候選人當選。在2007年和2012年參與特首選舉的泛民候選人,分別來自公民黨和民主黨。這兩個黨都位於香港政治光譜的中間地帶。如果北京不能接受來自這個地帶的從政人士當特首,又怎能防止人家批評這種普選是假的?

對北京而言,只有建制派候選人的所謂普選當然較為安全,但世間並沒有完全安全的事。2012年的特首選舉,北京原來的計劃是只有一個建制派候選人,即使泛民候選人能夠入閘,可以重演2007年建制派候選人大勝的戲碼。但梁振英打亂了北京的計劃。兩個建制派候選人為求當選互揭對方瘡疤。當唐英年形勢不妙時,有建制派勢力想推舉曾鈺成為候選人抗衡梁振英。結果是北京強力干預,說服唐英年和曾鈺成的支持者投票給梁振英,但結果不算很理想。梁只能低票當選,建制派亦因此嚴重撕裂,是今天特區政府管治困難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在2012年,北京只需要操控一個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結果仍然與其原來的計劃相距如此之遠。普選投票涉及數以百萬計選民,北京所能夠操控的將更少。如果候選人完全沒有泛民代表,或者泛民會發起全面杯葛,造成極為難看的局面;又或者泛民挑選建制派候選人其中一位討價還價,令成功當選者負了他們的票債,日後在施政時償還。這恐怕也不是北京想見到的局面。如果北京把普選候選人的光譜進一步收窄,連建制派候選人也只能是最忠心的兩三個,那跟沒有選擇差不多,費這麼多氣力來搞普選又所為何事呢?

請北京乾脆講清楚

說到底,北京自己應該想清楚,究竟是想通過所謂普選來挑出一個自己本來就想欽點的特首呢?還是讓香港市民在幾個其可以接受的候選人當中作選擇?如果是後者,是否所有泛民都不被其接受可以當特首?換句話說,只是在狹窄的建制派政治光譜內搞所謂普選。如果北京已有想法,不如乾脆講清楚。如果北京未有想法,這是中央領導人自己的問題,就不應要求香港市民回應什麼愛國愛港、依法辦事這些假議題。真普選是中央贏取港人信心的巨大契機。這不單是為了滿足港人的訴求,也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一個篇章!道理很清楚,問題只在於領導者能否想清楚。

盧子健

.END

Tuesday, 26 November 2013

解讀李飛 - 戴耀廷


解讀李飛 就《基本法》四十五條 最新論述 - 戴耀廷 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26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126/18524518

(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李飛上周訪港,重申《基本法》規定行政長官普選提名權只授予提名委員會。何柏佳攝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香港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來港就《基本法》第四十五條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對此我有以下解讀。

一、李飛主要是重申過去北京官員,包括了前任的基本法委員會主任喬曉陽,就《基本法》第四十五條的論述,但作了一些補充。這些補充有較之前的論述鬆了一些的,但也有緊了一些的,而整體來說大體是沒有很大的改變。

重申的關鍵性觀點有:

(1)提名委員會是要以一個機構提名,提名結果必須反映提名委員會的集體意志

(2)行政長官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與中央對抗的人不能擔任行政長官。

(3)要規定適當的候選人數目。

收緊了一點的是關於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方法。過去只是說提名委員會「可參照」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方法,但今次李飛明確地說提名委員會應與選舉委員會一樣由工商、金融界,專業界,勞工、社會服務、宗教等界,立法會議員、區域組織代表、香港地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地區全國政協委員的代表等四個界別、每個界別同等比例的成員組成。不過他沒有說不可以改變各界別的選民基礎。

放鬆了一點的有幾點:

(1)李飛提出「民主程序」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個是關於推薦人選給提名委員會的步驟。他舉了一個例子是可以由若干提名委員會委員向提名委員會提出行政長官候選人的推薦人選。因這只是一個例子,他並沒有排斥其他可以向提名委員會推薦人選的途徑,如由一定數量的公民聯署向提名委員會推薦人選

第二個步驟是提名委員會如何從獲得推薦的人選中以適當方式提名產生行政長官候選人。

李飛是以「適當方式」來描述這一個由提名委員會把推薦人選確認為候選人的步驟,並沒有採用喬曉陽過去的說法,要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去確認候選人。這至少保留了空間去商討會否採用篩選效果少一些的確認程序。

(2)李飛提出提名委員會的提名行為必然深受到選民投票取向的影響。從這一點看,他並沒有否定公民在提名程序中可以有一定的角色。

(3)他還特別提出未來政改討論的一個主要難題,就是一方面不可能排除符合法定資格的人參選,另一方面不愛國愛港、與中央對抗的人不能擔任行政長官。他並沒有說只需考慮把與中央對抗的人排除於候選人之列,而是說必須同時也要保障符合法定資格的人能成為候選人。這意味着他期望各界能為這難題憑創意找出一個能同時兼顧這兩個考慮點的解決方案。

二、李飛在中國的政治架構裏,雖是最前線負責《基本法》工作的最高級官員,但他在北京政府於政改問題上作最終決策的架構中,只屬技術官僚的層次。最後北京政府在政改上會作甚麼政治決定,李飛只負責提供技術層面的建議。這不是說他不重要,但卻不可以視他的言論為結論性的。

且香港是講法治的,個別官員的言論在未經法定的程序成為法律或具有法律規範性的解釋,都只具參考作用。即使在中國的法律制度內,鄧小平也曾嚴肅地指出不能以言代法,以官員的言論代替了法律。因此,無論李飛只是重申北京政府的立場,甚或是收緊了立場,那都還不具有法律規範作用,實不用看得那麼緊張,說甚麼中央政府「頒下聖旨」。現流行的說法是「認真你就輸」,我們也不用對李飛的發言「太認真」,為自己設限或打亂自己原先的部署。

三、當然這不是說李飛對《基本法》第四十五條的論述不代表北京政府的當前立場,但北京政府在政改的立場仍未到不可能退讓的地步。這可以從發表觀點的方式仍只是由個別官員在非正式或官方的場合中發表看出,這讓北京政府在將來若要作出任何退讓,還有足夠自圓其說的空間。

而從以上的分析,即使是現行的論述,都沒有把所有的門關了,在表達了優先的考慮或立場的同時,也容忍了一些空間存在。到進入正式的政改諮詢,不同的觀點仍是可以提出來。甚至到了政治談判的階段,並沒有排除能處理得到主要難題的方案會被提出來及被中央接納。因此,在李飛訪港之後,我對將要進行的政改諮詢,仍是抱着不過於悲觀的態度,我們還是有可能取得共識,達成一個既符合國際標準,但也能符合《基本法》要求的普選特首方案。

戴耀廷

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