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 December 2013

幸福指數香港排名64 - 哥倫比亞大學地球所


雷鼎鳴 - 港人的快樂指數 - 晴報 2013dec02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E9%9B%B7%E9%BC%8E%E9%B3%B4-%E6%B8%AF%E4%BA%BA%E7%9A%84%E5%BF%AB%E6%A8%82%E6%8C%87%E6%95%B8-224445211--finance.html

港人客觀上應是較幸福的,但現實情況落差很大。

我每年都會開班教一門「香港經濟」的課,其中一個要求便是學生必須寫一篇有實證作根據的研究報告。多年來,每年都屢有驚喜,因為發現學生只要有適當指導及能專注學習研究,每每都能發現一些我以前未知的結果。由此之故,對外間一些過分批評大學生的言論,我從不認同。這類批評可能太受某些有過火行為或不思進取的年輕人帶來的印象所影響,但優秀的年輕人比比皆是,我們不用以偏概全。今年又有多篇報告使我學懂了多一點知識,其中一篇是問港人究竟有多快樂(或多痛苦)。

快樂與否易陷思考陷阱

國際上有不同的研究組織都曾試圖量度一種可稱為「幸福指數」(Happiness Index)的東西。經濟學家對此等指數通常十分懷疑。若我們問自己,今天比昨天是否更開心快樂,我們或許可以提供正確的答案,但我們若問自己是否比某某人更快樂,我們便立時會墮入一思想陷阱。我們就算見到這位某某人愁容滿臉,是否便可肯定比他快樂?我們其實並無把握去回答這問題,因為我們沒有客觀量度快樂程度的工具,那麼人與人之間快樂程度有何差異又如何可以得知?若要量度整體社會中不同人等的平均「幸福指數」,難題便大了。

實際上,國際上各種「幸福指數」多半是訪問不同人等,問他們的自我感覺是良好還是差勁,自己給自己的快樂程度打多少分等等,所以嚴格來說,「幸福指數」應理解為各人自我感覺的平均價,不一定等於客觀上他們究竟有多快樂。

對此種研究較有權威性的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地球所」(Earth Institute)名滿天下的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所領導的團隊替聯合國所撰寫的報告。據此報告,世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是丹麥,它在10分滿分中得分7.693分,最痛苦的是只得2.936分排名156的多哥。至於香港,2010至2012年得分5.523,排名64,遠低於排名30的新加坡(6.546分),41名的南韓,42名的台灣,43名的日本,甚至是63名的越南。香港這回真的輸得沒有面子。

但甚麼因素影響到各地人民對自己的快樂程度的主觀評價呢?我的學生(羅安宜、葉寶欣,及兩位外國來的交換生Chris與Adrian)用了一些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找出有幾個因素作用顯著,它們是人均G D P、量度收入差距的「堅尼系數」、人均壽命民主化指數

社會問題導致港人憂慮

香港為甚麼排名這麼低?是否在上述的幾個變數中香港都得分甚低,所以港人才不甚快樂?答案恐怕不是如此,香港的人均GDP與壽命之長,得分極高,「堅尼系數」雖不濟,但不致把總分拉低多少,至於民主指數,香港位處中游(此指數為英國《經濟學人》所編,不知是否可靠),也不會把分數拖累太多。我的學生們把這些因素都放進一方程式中,發現按照香港的客觀條件,「幸福指數」應高達7分左右,與排21的比利時及22的英國相若,比新加坡更高出甚多。我用相同的方法比較過「地球所」的專業報告中的數據,它把貪污指數自由選擇指數、健康與壽命、人均GDP、社會中的互相支持程度各國人民捐款的慷慨程度等等都考慮在內,結果與我的學生所得的幾乎完全相同:在客觀條件上港人「理應」更快樂,但主觀上他們卻並不這麼開心。

這是否意味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只知抱怨?還是有重要的影響大家快樂的因素未被考慮在內?我不知答案。但香港社會被撕裂,對立氣氛嚴重,我相信在此氛圍下,正常人不會自覺是世上最幸福之人。至於是否因貧富懸殊或民主不夠發達所造成,這倒不是,因為此等因素早已納入計算中。

撰文︰雷鼎鳴

.END

中藥,病了 - 新民周刊 / 人民網


中藥,病了 專家稱國內中藥價高質低因優質藥材被提純出口 - 來源:《新民周刊》 人民網 2011年11月23日09:54

http://health.people.com.cn/BIG5/16357026.html

  “洋中藥”啟示錄

  記者/張襦心

  中醫藥在全世界愈來愈受到重視,但是這一切,都與中國無關。我國的貢獻,僅在於為日韓等國的漢方藥提供原材料。

  1949年,大局已定,蘇共代表米高揚來到西柏坡。滹沱河畔,沒有什麼山珍海味,品嘗著汾酒和紅燒魚,堪稱美食家的米高揚贊不絕口。

  毛澤東笑道:“我相信,一個中藥,一個中國菜,這將是中國對世界的兩大貢獻。”

  這番評價,他在1953年杭州劉庄賓館小憩時,又再次重提。

  他不會想到,作為中草藥的發源地,今天中國大陸拿到的份額,只是世界草藥銷量的2%,日本則以90%的市場份額牢牢佔據第一把交椅。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則佔5%-7%。

  曾獲得日本醫師會授予“最高功勛獎”的日本醫學權威大塚敬節,1980年去世前,曾叮囑弟子:“現在我們向中國學習中醫,10年后讓中國向我們學習。”不幸言中。

  在日本,超市藥店中賣得最火的,莫過於漢方藥,甚至中國游客來此都會大買特買,帶回去分贈親友。

  “我有一天夜裡突發膽囊炎,想起抽屜裡還有一包漢方大柴胡湯,趕緊沖了一杯喝下去,不一會兒就舒服多了。現在已經好幾年過去,沒有再復發過。”一位在日本常年出差的中國工程師告訴記者。

  漢方藥是在公元513年經朝鮮引入日本的,受寵1000多年。明治維新之后,漢方醫學遭到拋棄,又在幾年前再度重興。“中醫學概論”2006年成為日本醫生臨床考試內容之—,2008年又被納入日本醫生資格考試。

  生產漢方藥的龍頭企業集中在津村等少數企業手裡,他們特意在深圳開辦一家涉足中藥飲片的藥業公司,高薪聘請從中國藥企退休的老藥工擔當技術指導,涉及人參、桂皮、柴胡等500余種中藥材原料、中藥飲片。

  日本漢方藥界,對飲片炮制技術的熱情不止於此。

  據炮制泰斗王孝濤回憶,隻要他被請去日本講學,對方總是不忘詢問飲片炮制的關鍵環節。但王老提出想去參觀一下他們的炮制技術,卻被斷然拒絕。

  美國方面也不乏“臥底”。一位藥界人士告訴記者,幾年前美國人曾以旅行團的方式到山西運城來治療結核病,當地有一位老中醫有獨門絕技。他曾公開打擂台:“你們哪家醫院說治不好,最后發了病危通知的,都可以送到我這裡。我保証一個月好轉,三個月出院。”而美國病人來此,正是為了拿到他那張治療結核病的方子。2008年,美國有關部門又撥款500萬元給北京協和醫院,委托該院幫其了解我國中藥材資源和開發利用情況。著名中醫學家鄧鐵濤老先生,則收了一位美國徒弟。

  如今中國六七十歲的老中醫,到美國去就有可能享受“敞開綠卡”的特殊優待。

  一位中醫學教授,在國內開不了藥店,更開不起醫院——他是老師 ,沒有辦法考執業醫師,沒有處方權。開醫院則必須有100平方米的地方,配上檢驗員、藥師,以及5名以上的醫生。63歲那年,他遠赴重洋。在美國,直接住在兒子家裡坐診。

  為了給其他醫生也留點飯吃,他的規矩是一天隻看30個病人。為了避免低劣藥材之禍,特意從香港進口藥材。一個月收入9萬多美元,交完稅還有6萬多。在美國,10萬美元就可以買一棟房了。“在美國開診所什麼都不要,但是就一條,每隔一天衛生部門會來檢查處方,他們想學東西。”

  湖南中醫學院一位副教授陳勇,將自己在美國的考察,寫成了《美國市場中草藥的熱銷,對我國的中草藥研究的反思與建議》一文,這篇從大洋彼岸寄來的文章,正放在記者案頭。他在文中談道:“1994年美國已經通過一條法規,中草藥這樣的補充品,不經FDA批准,就可以直接進入美國市場,在有機食品專賣店銷售。看見美國有機食品專門店的貨架上擺滿了各種中草藥制劑,真是既高興,又慚愧,高興的是中草藥制劑在美國這麼受歡迎,中醫藥發展有望。慚愧的是在琳琅滿目的中草藥制劑中,沒有一種是中國制造的產品。”

  今年4月份,陳勇的小外甥女被診斷為鼻內有炎症,西藥用抗生素。他女兒拒絕了,去有機食品專賣店買了一支德國生產的純中藥噴劑,一噴見效,清鼻涕立刻不流了。嬰兒使用尿不濕有一個副作用,就是很容易患尿布炎。將美國加州寶寶公司生產的一種純中藥軟膏抹上去,10分鐘內紅色炎症就會消失。

  我國古方“六神丸”,日本拿去改造后,開發出“救心丹”,曾一度風靡全球,被譽為“救命神藥”,年銷售額1億多美元。日本老牌的漢方藥“正露丸”,也已經返銷中國。在向中國申請中藥專利的國家裡,以日本、韓國、美國、德國最熱衷。2006年底,葡萄牙國立波爾圖大學正式開設中醫專業,並招收了首批27名學生。來中國研讀自然科學的外國留學生中,學習中醫藥的人數位居第一。

  中醫藥在全世界愈來愈受到重視,但是這一切,都與中國無關。我國的貢獻,僅在於為日韓等國的漢方藥提供原材料。

  一位老中醫則告誡說:“我們的中醫藥界要自尊自愛,不能始終靠‘外力’來帶動。國外重視了一下,就急急忙忙去研究。國外沒什麼動靜了,立刻視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藏為敝屣。”

中藥材少了嗎?

  張家人趕上的,是中藥最瘋狂的一次暴漲。

  很多行內人在提到中藥市場亂象時,都會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

  1949年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中藥材從種植、收購、銷售到管理,都由一二三級國營藥材公司負責。自上世紀80年代,中藥材價格完全放開后,中藥材喪失了“蓄水池”,“天價”和“地價”開始粉墨登場,傳統的“霸盤”現象死灰復燃。最具標志性的事件,莫過於1988年上海等地爆發甲肝疫情,板藍根價格由每公斤3元被爆炒到了24元,轟動全國。

  而第二輪漲價,源於1990年前后重旱減產,天麻1992年攀升到每公斤190—220元。第三輪漲價潮則是舉世聞名的2003年非典爆發,白雲山制藥廠的板藍根沖劑被恐慌性一搶而空,中藥材市價暴漲甚至驚動了國家領導人。而從2010年開始,中藥材漲價進入了最瘋狂的第四輪高峰。2010年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平均漲幅為109%,漲幅超過100%的品種多達96個。進入2011年3月后,中藥材價格,更是 以一種看不懂的價格連級跳。

  是誰制造了“天價藥材”?

  最常被拿來說事的,莫過於“需求說”——隨著“全民進補”的時代到來,中藥養生熱潮推動了補品、中藥的需求大幅攀升,價格水漲船高。

  張春華就因為“冬令進補”,飽受“買藥難”之苦。

  從2009年起,冬天配藥變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一天到晚不是少了這味,就是少了那味,總是配不齊,而她的藥又是一天不能斷,這可急壞了全家人,幾乎是“朋友總動員”出去找藥。

  “我替他們配過幾次藥,去年年底有一次一連跑了4家藥店,每一家門口都是長龍,大批市民拿著冬令進補的膏方排隊,我們這些正常配藥的也得在那裡等,一排就是一兩個小時。排到了告訴你沒有這味藥,又得去另一家排。”一位朋友訴苦說,連她到北京出差,都肩負了配藥任務,到各家藥店去碰運氣,有一次還被暴雨淋得像個落湯雞。

  醫生向記者指出,民間廣泛流傳的“今冬進補,明年打虎”確有道理。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多人的進補已經變成了“瞎補”。“現在開方前也不號脈了,症狀上明明寫著‘高血壓’,藥店居然就敢給開高血壓病人絕對禁忌的鹿茸!”而藥店也許是出於倉儲面積有限,也許是因為虫草 、鹿茸利潤巨大,往往大量購入滋補藥材,正常藥材卻變得緊缺起來。

  然而在內行人眼中,進補對於價格的飆升而言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意思”。

  “大量優質道地的中藥材被做成提取物出口,當‘草’一樣賤賣!這是導致國內中藥資源短缺、價格暴漲的重要原因。”原國家藥監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痛心疾首地說。“國家批了7156家藥廠,很多廠都是投機成立的,根本沒有自己的藥品,就以原料出口養活自己。2007年我看到日本向我國進口青蒿顆粒3萬多噸,拿去做添加劑。100噸藥材,隻能提取8%-10%的有效成分,這3萬多噸,就需要30萬噸藥材!”

  近年來,中藥提取物出口佔比大增,年出口額5.3億美元,佔中藥出口比重的40%以上,從今年5月1日起,更是坐上了直升機。

  4月30日是歐盟規定的植物藥生產企業准入資格認証的最后一天,而我國藥企沒有一家在此時限內通過注冊,全軍覆沒,這讓出口中藥提純物,成為一種“最時髦”的選擇。

  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11年一季度,我國中藥提取物出口額2.7億美元,同比增加53.4%。以德國、西班牙、英國為主的歐盟國家進口我國植物提取物增幅接近或者超過100%。

  “1988年的時候,我國中藥種植一共1200萬畝,,其中耕地580多萬畝,非耕地620萬畝,足夠中國人用藥,為什麼現在不夠了呢?一個原因是庸醫濫用藥,更重要的是出口藥物提取物僅提取一種有效成分,造成了我國大量優質藥材被浪費!”駱詩文批評到。

  更令人尷尬的是,國外大量從我國進口中藥提取物,主要是用來開發植物藥,大量出口到歐美市場,再被做成制劑高價返銷到我國。出現了“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歐美收獲”的奇特怪象。

“精品”是怎樣誕生的?

  需求日益增加,如果遇到供應不斷下降,價格上漲的勢頭就會格外凶猛。

  “這個藥越來越難配,每次都很惱火,后來我沖進藥店經理室,把方子扔給他,讓他去配。” 這位幫張家配藥的“牛氣”朋友,在醫療行業頗有些影響力。她指責經理:“周恩來當年曾提出了‘先飲片,后成藥﹔先治療,后滋補﹔先國內,后國外’的‘三先三后’原則。這是腫瘤病人救命用的!滋補應該往后靠,你們怎麼可以本末倒置!”

  不知是因為此人的影響力,還是藥店經理自知理虧,隨后幾次,藥店都會開車出去幫他們找藥。

  張家的“配藥難”稍稍緩了緩,可太子參缺貨了。

  “從去年就開始缺了,今年更嚴重。普通的根本沒有,藥店裡隻有精裝太子參。經過這麼變相一漲價,太子參的價格就貴了四五倍。原來一個月需要花135元,改成精裝就是596元!”

  “自然災害影響了太子參產量。”店員如此解釋。當下, “天災說”正成為藥店或者藥材行業對外解釋中藥漲價的另一個最好用的說法。

  令人疑惑的是,如果發生了自然災害,中藥材隻會一同歉收,或者品相普遍不佳,為何現在隻有普通藥材減產,精品依然充足?

  這個秘密,被一位老藥工揭開了。在中藥材批發中心,這位老藥工拿出了普通太子參,無論粗細、大小、都與精品沒有多少差別,嚼一嚼,味道也很濃。只是普通太子參看起來臟兮兮的,而精品又白又好看。

  “真正的太子參就是這個樣子!”這位閉著眼睛僅憑鼻子就能辨別藥材的老藥工肯定地說:“想白還不容易?我進去給你拿硫黃熏熏,轉眼就白了!”

  “精品”真相大白!原來精品太子參=普通太子參+硫黃

  “壓大貨”

  無論是“需求說”,還是“天災說”,都無法解釋為什麼太子參的價格一個月就能翻一倍多。如此陡峭的拉漲曲線,有經驗的投資者一看就知道,肯定背后有人操盤。

  操盤黑手中,傳得最邪乎的,當數“溫州炒藥團”,后來又出現了“山西煤老板”的新段子。似乎從房地產、股票等市場撤出的熱錢,都瞄准了中藥材這個新的投資途徑。

  但一位醫生疑惑地告訴記者:“醫院裡面經常有這樣的事情,上面來一個通知,比如某某藥材沒有了,統一用另一種代替,市場上面這種中藥材就會應聲大漲。這類通知,我們從來不知道是哪個部門、什麼人下發的,像藥農、藥販子這樣的人不可能知道臨床熱門的是用哪一個藥。這個‘熱點消息’是誰傳出去的?誰在‘指導’市場?”

  藥品批發中心存有的太子參並不多。老藥工見怪不怪地說:“有人拿去做‘期貨’了,壓了很多在那裡,等緊俏的時候再拋出來。”

都是什麼人,在中藥材上玩“期貨”?

  “絕大多數都是藥材市場內部的人,往往是官商勾結、隻有極少部分人得利。中藥材品種繁多,產地、規格復雜,專業性極強。作為外行的溫州人怎麼敢炒?”駱詩文証實。

  一位精通藥材的人士告訴記者:“我朋友那裡去年有3000公斤三七,如果我手上有幾千萬,聯手吃下來,就能大賺一筆。”

  據一些常年玩藥材“期貨”的人士透露,“藥都”安國就是個“壓大貨”的市場。事實上,中藥材市場幾乎天天上演驚心動魄的大戲,集中於“大宗家種藥材”,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人幾毛錢壓大貨生地。由於藥材周期性的“天價”、“地價”往往相差幾倍到幾十倍,做“期貨”投入房屋抵押貸款、追風賠錢、傾家蕩產、自殺身亡的,並不鮮見。只是由於該行業透明度不高,一幕幕投資悲喜劇,甚少為外界所知。

  在“壓大貨”的主力軍中,甚至出現了一些資金雄厚的大型藥企的身影。

  “廣州有家企業就炒板藍根。板藍根本來是安徽北部和河北的東北部、山東的西北部、山西的運城質量最好。現在有家藥企,花錢在國家搞認証,把自己的板藍根認定為名牌產品,然后以4元/斤到全國去採購,以它的商標賣,售價翻為15元/斤,周邊藥企也都跟風漲價。而且他們並不是動用了自己的資金去做這件事情,他們向科技部、財政部申報一些項目,每年可以拿到大筆科研經費。說白了,都是用國家的錢。”駱詩文透露。

  今年7月19日,發改委向54家從事黨參經營的企業發出告誡書,要求他們必須在限定時間內以市價一半的供應價,將囤積的黨參賣給藥廠。

  行政出手,加劇了市場的恐慌情緒。經歷了一年的暴漲,近2個月,中藥材似乎又有了暴跌的跡象,雖然藥店、醫院的售價,依然還是穩穩不動。

  中藥材從“天價”到“地價”、“藥賤傷農”的輪回,是否又將再一次上演?

  中藥“病”了?中藥已死?

  記者/張襦心

  最可悲的事情莫過於,連治病救人的藥都“病”了。

  2006年,記者採訪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他曾預言:“我們執行錯誤的‘中藥現代化’路線與國際接軌三四年,已經使得中藥加速走向衰敗。如果這種情況再讓它繼續5年,中藥就無法挽救了。”

  2011年,記者拜訪駱老,再度提及此事,他直言:“醫藥不分家。現在傳統中藥已經不復存在,醫也完了!”

  中醫將亡於藥?

  和駱老的這番訪談,相約在一家咖啡館。他步履蹣跚,比5年前略見消瘦。

  “前些日子得了結腸炎,一直拉肚子,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十幾次。”駱老解釋說。

  這位學徒出身、郵輪幸?53年的退休老人,有點頭疼腦熱從來都是自己開方、抓藥。結腸炎病程緩慢,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為了根治,駱老從醫書找到一方。

  該方需要的藥材,有一味頗為獨特:伏龍肝。

  伏龍肝就是灶心土,可治腹痛泄瀉、便血。駱老托了朋友,終於在湖南農村尋找到了傳統的老灶台。他特意交代:“要挖取灶底中心燒得最紅的那一塊,有多少要多少。”——這東西如今太金貴了,駱老保存了整整一大包,以備后用。為了保証這服藥的品質,駱老親自按古法炮制。果然幾劑而愈。

  很多人都以為“中醫是慢郎中”,有時候連駱老的女兒都不例外。一次孩子發燒,咳得很厲害,工作繁忙的她為了快速治愈,也是直接送醫院挂水去了,沒想到連著一星期都沒見好。而北京中醫院一位醫生,是名老中醫的孫子,僅用了5味藥,3服下去,小朋友就活蹦亂跳了。

  這位醫生姓周,夫人也是名門之后,是京城名醫施今墨的第三代。周醫生用藥有何高明?駱老說,重點是他每一味藥都經過自己精心炮制。而現在的醫院大多不炮制、或者亂炮制。

  “山西有位老同志60多歲,善於醫治一種罕見的病症‘骨血癌’,就是骨頭會像棺材板一樣一塊塊腐爛、流膿。西醫認為,此乃骨髓感染流失成了空骨頭,必須殺菌消炎,同時補鈣。但用他的中藥,不用補鈣,也不需要西藥殺菌,少則三個月,多則半年,骨頭就能長得像新的一樣好。還有位在政府任職的朋友出車禍,腦漿都看見了,抬到一位非常有名的中醫那裡碰運氣。這位醫生有規矩,配藥的時候旁邊不許有醫務人員。我隻看到她最后敷了一層草藥在朋友頭上,隨著水分的蒸發,他的傷口不斷愈合,非常神奇,他現在活得好好的。”

  類似醫案,在駱老這裡比比皆是。我國著名脊柱醫學專家張吉林也告訴記者,1972年就被保送到山東醫學院學西醫的他,經過幾年大學苦讀,后來卻對中醫正骨著迷,一研究就是20年,起源是一個偶然事件。“1975年,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扭到了腳,到醫院就醫,服了消炎鎮痛藥、用了外用藥水都不見效。沒想到有一次理發,一位深諳推拿正骨的理發師幾秒鐘就手到病除。當時我就驚呆了:傳統醫學竟然這麼奧妙 !”

  2011年9月,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被認為僅次於諾貝爾獎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表彰的是她發現了抗瘧疾特效藥青蒿素。當初抗美援越,越南士兵瘧疾流行,越南政府向我國尋求援助。但中國沒有多少奎丁,據說后來是周總理指示從中醫藥藥典裡尋找特效藥,最后查到了青蒿。

  屠呦呦獲獎,本是一件讓國人高興的事情。然而此事卻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論戰風波。以方舟子為代表的一方認為青蒿素是地地道道的化學藥,認為中國人應該努力進取,把精力集中在現代高科技產品上的創新上,而不是躺在先輩的搖籃裡孤芳自賞。中醫藥擁護者反駁說:“假如沒古方,我們能發現青蒿素嗎?既然西方在西藥上的技術遠遠領先我們,應該西方先發現這藥才對。”

  類似的中西醫之爭、中西藥之爭,在民間從未斷絕。微博上,如果你不甘寂寞,可以試著發一段推崇陰陽五行和中醫藥的話。不出5分鐘,定能招來唇槍舌劍、熱鬧非凡。

道地“不地道”

  俗話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中藥材歷來講究原產地,是為“道地”。

  駱詩文對道地藥材如數家珍:“當歸,必須是甘肅定西地區的。大黃是甘肅禮縣銓水鄉的,生地,那就是河南焦作、溫縣,山西臨沂、運城這一帶,別的地方都不行……”

  中藥,為什麼弄得如此復雜?

  駱老解釋說:“這是五千年來通過實踐摸索出的規律。大量驗証表明,一旦改變了環境,藥效往往就不行了。”

  廣州市荔灣區藥監局官員曾指出:“有的中藥材如板藍根、人參等,長相和正宗產地的一模一樣,本身也不是假藥,但藥檢發現有效成分很少甚至為零,毫無藥用價值。” 同樣是地黃,河南武陟產的和浙江某地產的經過檢驗,發現梓醇含量相差810倍。

  據駱老所言,“文革之前,中藥如果需要異地種植,必須經過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療效。用第一代的種子種第二代,第二代的種子再種第三代,直到三代藥材的療效和原產地藥材一致,才允許移植。現在則隨心所欲了,想去哪裡種就去哪裡種。

  “前一段時間檢查出魚腥草有問題。什麼問題?從原料上就不對。過去魚腥草主要生長在深山的水溝溪泉兩邊,沒有污染,煮了以后給小孩退燒很快就能見效。現在雲南、貴州、四川,把魚腥草洒在大地裡,像種蔬菜一樣。本身那個地是農田,已經施過很多年的化肥農藥。長出來后用耙一耙,裝在竹筐浸到水塘裡,把泥洗掉就挑到集市上去當蔬菜賣了。當天賣不完怕爛掉才拿回去晒干,賣出去做藥。肺炎發燒,以小孩居多。小孩病情變化很快,以往一服藥就能扳過來,延誤了就可能致命。你說拿這樣沒什麼療效的魚腥草做藥,吃了能不死人嗎?”

  不道地的藥材一轟而上大量供應,優質的原產地藥材則遭到人們竭澤而漁式的掠搶。如今浙江各中藥房,已經難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浙八味”了。雲南白藥最重要的原材料野生重樓,又名七葉一枝花,已經瀕臨滅絕。道地藥材大多產於老少邊窮地區,無論用什麼手段,如果能使產量倍增,對當地都是有吸引力的。麥冬使用壯根靈后,單產可以從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黨參使用激素農藥后,單產量也可增加一倍。但藥效可想而知。

  “就像我們吃黃瓜,頭尾兩端味道不一樣,當歸各個部位的藥效不同。當歸頭止血,當歸身補血,當歸尾破血(催血),不能亂用。以前用當歸,都要分清部位,一錢一錢算得很仔細。現在去配藥,藥房的人跟我說,當歸都長得很大,給你一整根,都啃光也不會出事情,當然,也沒什麼療效,跟吃蘿卜差不多。”一名老醫生告訴記者。

  藥材中農藥殘留超標的真相更令人震驚,這也是我國中藥材出口最大的攔路虎 。從檢測統計可以看出,我國中藥材中農藥殘留污染具有普遍性,幾乎在所有的樣品中都有檢出。二三十年前,為了消滅長白山上的鬆毛虫,政府曾組織飛機在林區大規模洒下666等劇毒農藥,至今該成分仍不時在長白山區的人參中被檢出。

  岷縣當歸又稱“岷歸”,為藥材界公認的“道地藥材”。前段時間岷縣“毒當歸”鬧得沸沸揚揚。由於黃?、當歸、黨參等藥材常發麻口病,束手無策的農民最后隻能用各類高毒高殘農藥一起“招呼”。嚇得不少想買當歸的朋友,不惜從香港繞道訂購。

轉基因不是傳說

  就在人們為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糾結不已時,轉基因中藥也已來到了我們身邊。早在1999年,成都就利用轉基因技術提高枸杞等藥材的抗病虫害能力和藥材產量。

  “現在國家投資了好幾個億,在黃河以南的某省份搞黃?轉基因研究。黃河以北的黃?療效才好,到黃河以南有什麼用?”駱老透露,“中藥作為一個復雜的化合物集合體,轉基因之后是不是會影響它的性味歸經,這事沒有人管,科研經費才是大家更重視的。”

  目前列為轉基因研究項目中藥包括:金銀花、忍冬藤、連翹、板藍根、魚腥草、人參、太子參、大棗、枸杞、核桃仁、丹參、綠豆、黃?、百合、青蒿、何首烏、龍眼肉、杜仲、甘草、半夏、桔梗、銀杏、麻黃、防風、蘆根、地骨皮、竹葉、菊花、廣藿香、巴戟天、枳殼、夏枯草等。

  “搶青”之禍

  內行人都知道這句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藥王孫思邈更在一千多年前直接指出,不按時節採摘的中藥材,有名無實,跟爛木頭沒有什麼兩樣。

  駱詩文說,中藥市場放開以后,藥材變成了“農副產品”,沒多少人再指導農民種藥了。現在種藥主要靠價格調節,哪個上漲種哪個,哪種方法長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種。為了盡早上市,藥農採收的天麻裡面都是癟的。桔梗生長兩三年才能達標,現在人工種植一年就可以了。

  杜仲等皮類藥材,過去選擇的標准是皮必須有0.3厘米厚,樹齡一般10-15年,折斷后杜仲絲拉都拉不動,那才有效。現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當年種的都拿來用,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根本沒有絲,療效相差極大。黃芩五寸長才能用,現在才長到一寸長就被挖出來了。甘草、大黃三年以上的才能達標,可農民一旦遇到價好的年份,就會提前採收。

  還有藥用價值極高的遼五味子,本應到10月才能採收,已經提前3個月遭受了搶青之禍,採回來的青果還要噴上藥水焐紅,而真正自然成熟的五味子則無處尋覓。

  中藥也有“三聚氰胺”

  藥材採集之后,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雜物。然而目前市場上的藥材,茵陳、蒲公英、菟絲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幾乎佔20%以上。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藍根不去根頭部,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棗仁大量含殼,麥冬、蓮子不去心……

  飲片切法不同,藥效也不同。板藍根薄片的浸出物還原糖含量明顯高於斜片、厚片。但現在藥工怕切到手,隨意把藥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塊狀。片薄如飛的天麻,隻能停留在老藥工的記憶中了。

  既然在加工修治上竭盡全力偷工減料,功夫都花到哪裡去了?——“面子工程”,俗稱“打磺”。既為了飲片色澤好看,延長保質期,又能讓霉變藥材煥然一新。

  打磺本來是傳統的熏制方法,目前的問題是反復打磺,造成硫超標。更有甚者是直接將硫黃粉洒在藥材上面,注重養生的老百姓叫苦不迭,從我國進口藥材的韓國商家也是頗為頭痛。為了獲得二氧化硫不超標的白芷,他們隻能每年從中國直接進口新鮮白芷自己加工。

  當今中國,已經被戲稱為“化學大國”,中藥商在這方面的“追求”更是孜孜不倦。近年來為了讓藥材更好看,除了打磺,還增加了用雙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鐵水洗丹參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

一言難盡話炮制

  很多人都聽說過何首烏能治少白頭,但為此鬧肚子的也比比皆是。

  原來生首烏中含有一種??衍生物,能滑腸致瀉。必須經過炮制,讓??衍生物水解成無瀉下作用,降低毒性,才可以正常行使烏須黑發的功效。

  紅頂商人胡雪岩開設的胡慶余堂,收藏著一套國家一級文物——金鏟銀鍋。紫雪散祖傳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入白銀缽內,用黃金鏟攪拌煎熬。

  很多人以為這不過是藥店的噱頭,后來經過化驗証實,白銀含有硝酸銀、弱蛋白銀,對人體黏膜有抗菌消炎作用:金箔則具有鎮驚、安神功效。

  “中藥加工炮制,一是減毒性,二是增加療效,三是改變歸經。”駱詩文告訴記者:“半夏有毒,臨床大都經炮制后使用,分為法半夏、姜半夏、童子尿半夏。用鹽鹵、生石灰炮制的法半夏,用於健胃。童子尿半夏,主治跌打損傷、胃裡咳血。姜半夏則是治療婦女妊娠反應。而生半夏則是催吐的。”

  但據駱詩文觀察,現在的藥廠和醫院,雖然有炮制標准,但都鎖在櫃子裡,好多都是不炮制,或者炮制不到家。即使某些著名的大藥店也存在此類現象。“炮制首烏傳統用黑豆煮,藥材商代以鍋底灰,甚至用墨汁染色。白術就是往鍋裡一倒,根本不翻炒,上面是白的,中間是黃的,下面的則是焦黑的。”

  炮制不得法,輕則減效,重則害命。一名具有40年臨床經驗的中藥師發現,炮制用醋如果用工業醋酸或食用醋酸配制的食醋,都有一定的毒性,能引起30%左右的小鼠死亡,而使用發酵米醋則無此不良反應。馬兜鈴則鬧出過腎病風波,一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主要原因就是國外為了減肥,把馬兜鈴直接當茶飲,而不知道我們藥典規定馬兜鈴要用蜂蜜炮炙解毒。

  一位醫生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收治過多位因服用了炮制不到家的中藥材,而導致中毒的病人。

  更令人擔憂的是,雖然炮制技術乃是中藥的核心,但是后繼無人,很多飲片廠甚至雇佣了對中藥炮制一知半解的初中生、高中生來作業。

  “現在善鑒別精炮制的中藥專家,全國隻剩下兩位‘高徒’:83歲高齡的王孝濤和 85歲高齡的金世元,所有中藥炮制方面的專家加在一起,總共40多位。說句難聽的話,死一位少一位。”駱詩文說。

  而一家馳名全國的老字號 ,由於老藥工總堅持老規矩,新領導不樂意了,退休時一個都沒留。有些人就這樣流失到深圳的外商合資藥店當技術指導,我國炮制技術面臨泄密之虞。

  “王孝濤現在老得連門都出不去了,曾經想窮極畢生所學,為國家留下一本關於炮制方法的書,出版社問他要 20萬元,他向有關部門申請經費支持,沒想到一分錢都沒批,王老一怒之下罷筆不寫了。”

高價買“藥渣”

  “我買西洋參的時候特別煩,有時候一泡就沒有味道了。”有位醫生氣憤地告訴記者,這類西洋參早已被萃取過有效成分。

  駱詩文說,很多冬虫夏草也已被提煉,藥材商將“藥渣”用啤酒浸泡,誤導消費者以為是真貨。沒有經過萃取的虫草外觀飽滿、色黃而亮,現在市場上至少70%的冬虫夏草 ,都被提取了有效成分,干巴巴的,虫體較硬,也沒有香菇一樣的香氣。

  即使正規藥材市場,都充斥著以“藥渣”冒充的正品,這讓制藥廠也很頭疼。不買就得停產,買了藥品質量肯定有問題。權衡再三,最終還是經濟利益佔了上風。

  以下這些藥材都發現過“被萃取”現象:人參、西洋參、黨參、冬虫夏草、黃連、黃柏、牡丹皮、首烏藤、金銀花、連翹、八角茴香、山茱萸、連翹、桔梗、淫羊藿、川貝、五味子、益母草、澤瀉、白術、雞血藤,柴胡、穿山甲、紫河車等。

  如果說從前的中藥造假,還只是在等級上以次充好,如今則是花樣百出了。

  駱詩文曾跑遍了全國17個中藥材市場,總結出來常見的造假手法有山肉萸摻進葡萄皮,黃芩中摻桑寄生,用塑料做穿山甲甲片, 把樹枝包上毛皮包切成片冒充鹿茸,在海馬肚子裡灌玻璃膠,往虫草上粘鉛粉……中成藥造假則更有隱蔽性。比如衡量萸肉的質量標准是熊果酸的含量,一些藥廠就往裡摻山楂,結果一樣達標,療效隻有天知道了。

  救救中藥,救救中醫

  求醫問藥的人們經常感嘆,找到合格的好中藥難,找到一位好中醫,就更難了。醫之用藥如用兵,須有良醫辨証施治、對症下藥、才能精確打擊。

  但中國還有多少中醫專家呢?

  “過去能被國家外派給其他國家領導人治療疾病的‘名師’已基本上沒有了,隻有高徒這一稱謂,其中中醫有145人,計劃讓他們再帶上一批具有一定中醫水平的中年中醫,總數達到500人。”駱詩文談道。

  按照《執業醫師法》規定,必須有4年以上醫學院校的學歷者,方能參加資格考試。 凡是師傅帶徒弟的,基本上是學徒出身,沒有這種學歷,一律不能考執業醫師,也就無法行醫。僅有一條狹窄之門,允許七八十歲的帶五六十歲的,五六十歲的帶四五十歲的。如此以來,隻有提高,沒有繼承。

  “我在中醫藥局好幾年,問老中醫:‘你帶了幾個徒弟?’他說上面給安排的,又不是我自己帶徒弟。如果是我自己帶徒弟,肯定會像親生兒子一樣教他。現在我都七八十歲了,徒弟五六十歲,他都形成自己觀點了,能跟我學什麼?什麼也學不了!’中醫這不是等死嗎?前年我寫了調查文章,有領導批示我反映的問題很好,要允許中醫帶徒弟,可惜下到執行層面就不了了之。”

  呂柄奎被譽為中醫泰斗,他的兒子呂嘉戈告訴記者:“從中醫人數上的變化,就能說明問題。西醫人數,從1950年到2004年,增長了70多倍,達157萬人。而中醫從1950年的27萬-30萬人,達到2004年的27萬人,實現了零增長!況且這27萬人和55年前的那27萬人,醫療水平無法相比。”

  自從清末太醫院被廢止,中醫藥就開始走上了不被重視之路,經過“現代化”的洗禮,如今更是日漸風雨飄搖。

  “中藥現代化沒錯,只是我們的路走錯了!”著名專家張吉林認為:“中藥要走自己的現代化之路,而不是全盤西藥化。”

  一位藥工批評說:“現在該研究的不研究。比如傳統硫黃熏蒸加工方式有不足的一面,但農民收的鮮藥不處理無法賣出,怎麼解決?沒有人管。”

  歐盟藥典委員會草藥專家組組長格哈德·弗蘭茲,數年來研究中草藥。今年7月,在世界中聯中藥分析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年會上,他表示“西方的植物藥偏重於對已知化學成分的研究﹔而中草藥則是基於對‘陰陽’理論的研究。中藥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過來的,西藥則是純粹的化合物。因此,我們在嘗試讓中藥和西藥達到統一,結合兩者的長處做一些整合工作。”

  一位評論者提供了另一個思考角度:“目前西醫、中醫,西藥、中藥,誰更科學,以我們目前人類的認知能力,無法做出判斷。所以最關鍵的不是誰先壓倒誰,而是先保護,不要讓兩大體系中的一個先行消亡。”

.END

我是一個共產黨員 - 江蘇衛視


情何以堪呀 - 李純恩 蘋果日報 2013dec02

大陸電視台有許多徵婚節目,男徵女,女徵男,十分熱鬧。應徵者一出場,就要面對一排挑選者,挑選者面前有盞燈,等應徵者自我介紹完,覺得合適的,就讓燈亮着,如不合意,就把燈熄掉。這天「江蘇衛視」一個徵婚節目中,一個小伙子亮相,自我介紹的時候才說了一句「我是一個共產黨員」,他面前一排二十四位姑娘,應聲把二十四盞燈都熄了。

這場面真是令人爆笑,「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竟得到如此對待,可見他們在老百姓心目中真正的形像。那二十四名本來想碰運氣找老公的年青姑娘,燕瘦環肥,長相各異,品味竟如此接近,可見「共產黨員」的身份,是觸動了一個審美的公約數。

這又不禁令我想起去年香港特首競選之時,梁振英一直被外界懷疑是共產黨員,最後忍不住,終於在一次造勢大會上朗聲宣佈:「我不是中國共產黨黨員!」語音剛落,台下的「梁粉」們立即掌聲雷動,大聲喝采,好像梁振英如果是共產黨員就是什麼壞事一樣現在他不是黨員了,人品就有保證了。那天我在電視裏看到這一幕,心中很替共產黨不值,尤其是西環的黨員群眾幹部們,看到自己抬上轎子的人如此跟自己劃清界綫,情何以堪?

原來,梁特首還是有先見之明的,原來如果說自己是共產黨員的話,連老婆都娶不到,何況做特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對吧?

李純恩




無法可依的愛國 - 謝利 蘋果日報 2013dec02

特首普選,北京派員來港,談法律,說特首要愛國──好,你喜歡談法律我們就來談一談法律,看看法律裏,到底有沒有愛國一說。

首先中國憲法是不適用於香港的,那些說中國憲法裏怎樣怎樣的,都可以歇了。這不是我胡吹亂扯,而是香港政府基本法網站上常見問題裏列明的,據說小學常識課本裏也有──除了國旗國歌國籍外交駐軍等基本法附件三裏的十二條全國性法律之外,其他全國性法律,包括中國憲法,都不適用於香港,當然也不適用於香港特首。

那好了,現在來談《基本法》,引用律師謝連忠的一段話:「愛國,不計感情哭啼,客觀便是盡忠,但特首就任誓言,要求特首盡忠的對象,只限香港,誓言中對香港『效忠』英文是 bear allegiance,效忠香港、為香港服務,此乃憑證,而對中國,只是『負責』英文是 held accountable to,且同時也對香港負責。對香港用到『效忠』字眼,可以說成『愛港』,但將對中國『負責』也說成『愛國』,那便言不由衷,差一大截。」

你千萬不要說謝連忠在玩語言藝術,因為政府基本法網站上也列明,英文版本的《基本法》也是正式版本,中英雙語也是香港政府的法定語文。而在《基本法》裏,效忠這個詞出現了四次,後面的主體要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要麼乾脆只有香港特別行政區──至於愛國呢?沒有

好了,總會有人說香港是中國一部份,效忠香港不就包括效忠中國了嗎?我舉個例,你妻子姓陳,你要對妻子效忠,但你總不必對你妻子整個陳家的人也效忠吧?這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當中港利益有衝突,香港特首到底是效忠香港還是效忠中國?

考慮到只能對一方盡忠,特首無論甚麼情況,效忠的對象都應該是香港特區,而非中國,否則就有違效忠香港的誓詞,而現實中的限奶令和限制雙非充份證明了這一點。按《基本法》條文,當中港有利益衝突,特首應以保護香港利益為先,甚至不惜與中央對抗,這才符合《基本法》要求因此所謂特首不可與中央對抗,不但未有在《基本法》中列明,更與《基本法》中要求特首效忠香港的條文有可能發生衝突。

說愛國是法律要求的,是哪門子的法律?不要跟我扯甚麼含意,甚麼字裏行間,哪一個字?哪一行?就一部《基本法》白紙黑字中英雙語,你指出來,李飛先生郝鐵川先生,麻煩你指出來,你指出來我們再談,你喜歡談法律我們就談法律,你喜歡談《基本法》我們就談《基本法》。

如果指不出來,公民提名有沒有法可依我不知道,但套句郝鐵川的話,特首要愛國就肯定無法可依。一個是基本法委員會主任,一個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兩人對《基本法》怎麼說也應該比一般市民有更多認識吧?可是卻提出了這麼一些無法可依、無中生有的所謂法律要求,難道不是失職失責?這樣的人,不要說評論參選特首要有甚麼資格,他們首先就應該想一想自己有沒有評論的資格。

特首要愛國,《基本法》裏隻字未提,至於有些人自己福至心靈半夜夢見毛主席感動得哭濕了床單愛國成癮對着國旗心情亢奮愛意洋溢之類的,作為言論自由行動自由戀愛自由,大家可以尊重,反正他們來的地方沒甚麼自由,但作為法律要求,實在是於法無據,沒有法律依據。




葉劉:愛國愛港定義毋須諮詢公眾 -  - 蘋果日報 2013dec02

報道指政府最快本周三公佈政改諮詢文件。對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早前提到特首候選人須「愛國愛港」,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認為,中央官員已對「愛國愛港」發表了很多意見,政府毋須提出來討論,「反正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啲睇法」。

葉劉淑儀又說,相信政府第一階段諮詢不會有具體建議,但會提出多個關鍵問題讓市民討論,包括如何以選舉委員會為基礎組成提名委員會、提名門檻及候選人上限等。




誠哥講笑話 - 曾志豪 - 蘋果日報 2013dec02

我知道的,敵人的敵人應該是朋友,有時甚至應該同仇敵愾,但陳總話齋,有些事,「真的假不了」喎。

誠哥上周在大陸報章發功,隔河指桑罵槐,除了愛國報章扮傻詐懵當無事發生,全世界都說誠哥劍尖遙指一男子。所以全城起哄,吶喊助威,對誠哥的講話幾乎全盤收貨,但仔細一看,誠哥的貨有問題喎。

譬如誠哥話,「地產霸權」之說是「一個笑話」,話「香港地價高,已看不到健康趨勢」。

由天價拍得土地、再以癲價出售房屋的地產商口中說出「香港地價高」,簡直像收緊十幾萬歐羅周薪的C朗埋怨球員薪酬太高唔健康AV女優話情慾戲太暴露對心智唔健康,一樣咁好笑。

誠哥如果你都知地價太高唔健康,有無考慮唔起啲咁貴嘅樓呢?或者好似四叔咁,話會起啲一百萬三百呎嘅經濟適用房照顧吓市民呢?至少,帶頭唔好囤埋咁多土地推高樓價啦。

誠哥又話,「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導……並非由地產商決定,因此地產霸權並不屬於地產商。」呢句真係好笑到無朋友,大捉字虱

讀稿嗰個當然係政府啦,但邊個寫稿呢?邊個有份起草內容、左右大局呢?

政策有無傾斜地產商呢?譬如誰毋須招標便得到數碼港貴重地皮呢?停建居屋減建公屋,還不是為了托市救地產?點解直至最近政府先出招規管樓宇銷售嘅不當宣傳手法?點解市民硬食咗「實用面積」、「建築面積」呢兩樣搵笨招咁多年?誠哥你夠膽話,地產商無影響過政府?

即係等於賭波集團話,黑哨唔關我地事,因為吹哨子嗰個係裁判;政改方案唔係阿爺主導㗎,因為宣布落實政改係特區政府……香港人,你信唔信啊?

曾志豪



.END

公路亂罰款體制 比农药还毒 殺人於無形 - 新京报 / 人民日報


難忍官員隨意罰款 車主服毒自殺 - 中央電視台 2013-12- 02

河南女車主溫麗面對官員的隨意罰款,一氣之下當場喝藥自殺!但窮兇極惡的路政執法人員竟還叫囂:「你死,你死跟我們沒關係!」說完掉頭就走,拒絕將其送院。這一惡行近日曝光,連《人民日報》都要怒斥:公路亂罰款的體制魔咒,殺人於無形!

河南永城的交通、路政部門官員不僅隨意罰款,更創造出如同保護費般的「年票、月票」,貨車車主溫麗兩年多被罰款近20萬元後,也買了這類年票。豈料她上月14日經過永城時,貨車被運政人員攔下來,年票、月票統統不管用,溫立刻到附近買來一瓶農藥,威脅說「你要不讓我過,我就死給你看」。執法人員仍視若無睹。最終溫當場喝藥自殺,至今仍在搶救中。

中央電視台


公路乱罚款比农药还“毒” 2013-12-02 05:43:37  新京报 社论

  ■ 社论

  公路乱收费乱罚款问题的治理,不能靠单个地方或部门去推动,而应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综合治理的改革,理顺执法体系、制定更符合实际的治超等标准。

  据报道,11月14日,在河南永城,一辆大货车被运政、路政部门相继罚款。司机称在出示月票(每月给路政3000元)和年票(每年给运政3000元)后,路政部门仍要罚款,女车主求情未果,当场服剧毒农药自杀,最新消息说,服毒女车主已经脱离危险并出院。执法人员称他们“正常执法”,不清楚女车主是否喝药。

  一个人到底被逼到什么份上,才会喝下致命毒药?能把车主逼到当场喝农药的执法,要说是“正常”的,外人恐怕很难相信。事实上,除了车主和执法人员的“对抗”显得更惨烈之外,这起事件所揭露的公路收费乱象,公众并不陌生。货车司机口中的“执法人员多、罚款金额多、罚款花样多”,也已是老问题。

  就在10月底,央视在同属河南的商丘市梁园区暗访,就撞见过“扣车执法”。在随后采访时,该区的交通局局长还陈述“苦衷”:(梁园区)公路局现在有八九百人,运管局也有八九百人,人员工资收入主要靠自收自支,要自己想办法挣钱养活自己。媒体一计算,百公里要“养”200余人,罚款、收费不乱才怪。

  自由裁量权过大、编外执法人员过多,这些问题同样潜藏于永城这次罚款冲突背后。超载罚款,只要依法合理,车主本也无话可说。可当地“创新”推出所谓“月票”和“年票”,等于默认甚至“鼓励”所有车辆超载;更匪夷所思的是,当地执法部门不仅公然无视“明规则”,自己定下的“潜规则”也不做准,“月票”“年票”之外,仍是想罚就罚。把车主完全视作刀俎上的“鱼肉”,服毒女车主的两辆车据称半年被罚20万,这简直与“抢劫”无异。

  面对这样的“抢劫”,以喝农药相抗的毕竟是个别,更多的车主只能在众多部门的夹缝中求存。据一些老司机介绍,涉及治理“三乱”的有十几个部门,包括交警、运政、路政、城管、环境、卫生、林业、盐业、质监、工商等,政出多门、处罚标准不一。换句话说,无论超载不超载,司机都有可能挨罚,罚得越多就只能铤而走险超载更多,这样才有可能“赚”回被罚的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公路上何时才有宁日?

  这次三中全会改革《决定》提出,要“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以这些条文来对照公路执法乱象,无疑也是“对症”的。当然,具体怎么落到“路”上,还需要更细化的规定。

  公路乱罚款、乱收费加大了物流成本,推高物价,最终转嫁到国民头上,同时,它也是全国统一市场的一大障碍。所以,这个问题的治理,不能靠单个地方或部门去推动,而应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综合治理的改革,理顺执法体系、整合执法主体,制定更符合实际的治超等标准。这样的改革需要明确两个原则,一是不能只罚款不治超,罚款不是目的,治超才是关键;二是罚款必须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取消罚款返还奖励,杜绝一些地方用罚款养人的现象。如此,才能让公路乱罚款、乱收费早日告别历史。

.END

億萬富豪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 Quentin Fottrell 華爾街日報


億萬富豪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 Quentin Fottrell 華爾街日報 2013年11月29日

《華爾街日報》-1. 「我們越來越富有。」

2013年,受 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等200名新晉富豪推動,全球億萬富豪手中的財富觸及紀錄新高。《福布斯》2013億萬富豪榜上的1,426名富豪凈資產總計5.4萬億美元,較上年的4.6萬億美元勁增17%。榜單中還不包括皇室家族(呃,還有獨裁者)。其中有442位富豪在美國居住(《福布斯》的數據顯示,有386位富豪在亞太地區居住,366位在歐洲居住,129位在除美國以外的美洲其他國家,103位在中東和非洲)。另一項由私人財富管理咨詢公司Wealth-X和瑞銀本月發布的調查顯示,美國億萬富豪的凈資產平均為108億美元,高於去年的91億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其他階層的凈資產自「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以來實際出現下降——而且尚未恢復。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美聯儲)數據顯示,經通貨膨脹調整後,截止2013年6月底,美國平均每戶家庭的實際凈資產徘徊在652,449美元,相當於2007年水平(684,662美元)的95%左右。如果說該數據看起來特別高,這是因為對大多數美國家庭來說,住房都算是他們的凈資產。這一平均值還被百萬富翁和億萬富豪拉高了;事實上,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對美聯儲2010年調查數據的分析顯示,約半數美國家庭的凈資產不超過83,000美元。此外,普通美國人的凈資產自經濟衰退以來出現下降,而億萬富豪的凈資產卻較2007年的3.5萬億美元增長了逾50%。

億萬富豪的資產為什麼會增加呢?紐約財富管理公司Premier Financial Advisors的財富策略師馬克‧馬蒂亞克(Mark Martiak)表示:「金融市場每日觸及紀錄新高,使前1%的富裕人群凈資產激增。」他說,商用和住宅房地產價值也出現反彈,「再加上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借款利率,這種宏觀形勢為富裕階層創造了有利的環境。盡管稅負增加,失業率居高不下,美聯儲可能逐步退出刺激政策,華盛頓方面也爭執不休,但富裕階層并未受到影響」。

2. 「100萬(甚至1,000萬)不像往日那樣有意義了。」

房地產網站Trulia的數據顯示,當前曼哈頓的房價中值已經突破100萬美元,專家稱,在這種形勢下,擁有100萬美元已經不能說明你很富有了。身價100萬可能僅僅意味著你在紐約或舊金山擁有一套住房,或者在澤西海岸(Jersey Shore)擁有度假房。《億萬富翁的學徒:21位億萬富翁是如何運用動機、運氣和風險來取得巨大成功的》(TheBillionaire's Apprentice: How 21 Billionaires Used Drive, Luck and Risk toAchieve Colossal Success)一書作者查爾斯‧梅洛(Charles Merlot)說:「百萬富翁這個詞的力量現在沒那麼大了。在公眾眼中,就連1,000萬美元也被視為高凈值的低端。」

對全球精英來說,要想跟上瓊斯(Joneses), 蓋茨和巴菲特們的腳步,年收入至少也要達到八位數。在線分類廣告網站Jameslist.com(針對超級富豪的Craigslist)掛牌出售直升飛機,一架「物美價廉」的直升機價格在700萬美元以上。(當然如果你沒買到,你什麼時候都可以通過FlexJet 這樣的網站低調地與其他人共享一架直升飛機。)如果覺得賓利(Bentley)太平淡無奇,可以花240萬美元購買全球速度最快、最昂貴的量產車布加迪威龍超級運動跑車(Bugatti Veyron Super Sport)。不想要鄰居、或者不喜歡現在的鄰居的億萬富豪可以訪問PrivateIslandsOnline.com,該網站搜羅了全球各地的隱居之所,可供富豪們選擇。斐濟佔地225英畝(合0.91平方公里)的南太平洋島嶼卡塔方阿島(Katafanga)目前在市場上的標價為2,000萬美元。

在講述Facebook (NASDAQ:FB)創業歷程的半虛構電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中,賈斯廷‧廷伯萊克(Justin Timberlake)扮演的Napster創始人、Facebook早期投資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對片中的馬克‧扎克伯格說:「100萬美元不算酷。你知道怎樣才算酷嗎?10億美元。」(帕克接受採訪時否認他在現實生活中曾說過這番話。)的確,那些曾與億萬富豪共事過的人說,要想被這些精英視為富有,100萬是不夠的。馬蒂亞克說,身價億萬的人和身價百萬的人開董事會的時候可能會坐在一起,但除了握手和微笑以外,億萬富豪並不把身價百萬者當成能與他們平起平坐的人。

3.「億萬富豪階層基本上是男孩俱樂部。」

女性取得了一些進步:今年《福布斯》億萬富豪榜上榜的1,426人中,有138名女性,多於去年的104名。

不過,仍有逾90%的億萬富豪是男性。也許這沒什麼好驚訝的,畢竟《財富》(Fortune) 1,000強企業中僅有4%的首席執行長職位由女性擔任——考慮到美國國會女性議員及美國地區法院(U.S. District Court)女性法官分別佔18%和30%,這一比例低得驚人。

幸運的是,在公司里一步步升職並不是成為億萬富豪的唯一道路,甚至都不是最常見的道路。全球最富有的女性——91歲的利利雅娜‧貝當古(Liliane Bettencourt),是從她的父親、化妝品巨頭歐萊雅(L’Oreal)創始人那兒繼承300億美元資產的。生前曾躋身於全球20位最富有女性的已故富豪羅薩莉婭‧麥拉(Rosalia Mera)則是白手起家創造財富的。盡管她11歲就輟學,但她與人合作創建了全球服裝連鎖商Zara(麥拉於8月份去世)。

有關「男孩俱樂部」的一個更新奇的理論是:對一些年輕的男性億萬富豪來說,睪丸素也許是他們創業的助推劑。《意外的億萬富翁》(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電影《社交網絡》的藍本)和《打贏莊家》(Bringing Down the House)作者本‧梅茲里奇(Ben Mezrich)表示:「馬克‧扎克伯格和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最酷的地方是,他們從來沒有為錢而創業。他們一開始的主要動力是結識女孩。後來他們賺到了10億美元。」

4. 「也許我很聰明,但我家境也更優越。」

近期的研究顯示,美國的億萬富豪往往也屬於受過最良好教育的群體。在期刊《Intelligence》上刊登的《美國精英階層調查》(Investigating America's Elite)一文中,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喬納森‧瓦伊(Jonathan Wai)發現,與公司高管、法官和國會議員相比,億萬富翁上過錄取標準最嚴格的大學的可能性更大。

但他們是生來就比別人聰明,還是生來比別人幸運呢?瓦伊說,這兩方面的因素都有一點點。他說,大多數億萬富豪(包括美國首富比爾‧蓋茨在內,他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律師)都出生在中上階層家庭。億萬富豪戴維‧科赫(David Koch)和查爾斯‧科赫(Charles Koch)的父親是Wood River Oiland Refining Company——現名科氏工業(KochIndustries——創始人弗雷德‧C‧科赫(Fred C. Koch);不過,將該公司打造成一家資產數十億美元企業集團的是科赫兄弟。沃爾瑪董事長S‧羅布森‧沃爾頓(S. Robson Walton)的父親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是沃爾瑪的創始人。作家梅茲里奇說:「要想成為億萬富豪,第一要訣是生下來就是百萬富翁。」

但其實也有許多億萬富豪出生時家境並不算優越。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和度假村運營商金沙集團(Las Vegas Sands)的首席執行長、現年80歲的謝爾登‧安德森(Sheldon Adelson)出生在波士頓一個工薪階層社區,父親是一名出租車司機。巴爾的摩烏鴉隊(Baltimore Ravens)大股東、53歲的斯蒂芬‧比肖蒂(Stephen Bisciotti)曾艱難地求學,他父親在他八歲時去世了。私募股權投資公司Patriarch Partners的創始人、54歲的林恩‧提爾頓(Lynn Tilton)在紐約布朗克斯(Bronx)長大,20多歲時,身為單親媽媽的提爾頓在華爾街一周工作100小時。她說:「我甚至想不起自己20多歲時的樣子了,那些日子太黑暗了。」

5. 「富豪揮金如土。」

億萬富豪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2011年提出斥資1億美元為白宮修建一個舞廳,但比起一些超級富豪連眼都不眨就花掉的巨資,這根本算不了什麼。2010年,俄羅斯寡頭羅曼‧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又購買了一艘游艇,據報道,這艘長536英尺(約合162米)的「日蝕」號(Eclipse)游艇價格在10億美元左右。2009年,沙特阿拉伯王子阿爾瓦立德‧本‧塔拉爾‧本‧阿卜杜爾‧阿齊茲‧阿爾‧薩烏德(Alwaleed bin Talal bin Abdul Aziz al-Saud)以4億美元購買了一架空中客車A380。2006年,墨西哥商人戴維‧馬丁內斯(David Martinez)以1.4億美元從音樂制作人戴維‧格芬(David Geffen)手中購買了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一幅以「滴灑法」創作的經典作品。此外,在2012年,房地產巨頭斯坦‧克倫克(Stan Kroenke)斥資逾1.32億美元在蒙大拿州購買了佔地24萬英畝(約合971平方公里)的牧場。

但在某些情況下,所謂揮金如土都是相對的。據媒體報道,59歲的奧普拉‧溫弗里(Oprah Winfrey)最近買了一個價值38,000美元的湯姆‧福特(Tom Ford)手袋,但根據《福布斯》的榜單,她的資產價值估計在29億美元——因此這只手袋在她的財富中所占比例僅為0.001%。

Wealth-X的戴維‧弗里德曼(David Friedman)說:「實際上多數億萬富豪可能非常精打細算」。許多人一輩子都在努力賺錢,腦子里一直在算賬。弗里德曼說:「他們會找餐館要收據,為50美分而爭,但之後他們又會花5,000萬美元買噴氣式飛機。」

6. 「我們怕什麼?離婚律師。」

幸運的是(也許並非巧合),有錢人離婚相對罕見。Wealth-X本月早些時候發布的一項全球億萬富豪調查顯示,在84%的已婚億萬富翁中,僅有8%的人離婚。這比美國平均離婚率要低得多:弗吉尼亞大學全國婚姻項目(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的數據顯示,總體而言,有40%-50%的婚姻以離婚告終。

作家珍妮特‧洛(Janet Lowe)稱,離婚會使億萬富豪損失數億美元,並嚴重影響夫妻雙方的隱私。洛寫過幾本億萬富豪的傳記,包括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她說,2003年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前主管杰克‧韋爾奇(Jack Welch)和他第二任妻子簡‧韋爾奇(Jane Welch)的離婚事件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在康涅狄格州提交的離婚文件暴露了夫妻倆高水準的生活方式(此前並未披露),美國全國的主要報紙公布了相關細節,將關注的焦點放在韋爾奇作為通用電氣退休高管獲得的豐厚福利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之後啟動了針對韋爾奇薪酬協議的正式調查,後來韋爾奇自願放棄了通用電氣提供的退休福利,價值為一年250萬美元。韋爾奇當時在為《華爾街日報》專欄撰寫的文章中解釋了他的決定,他表示:「在這種環境下,我不想讓一家奉行最高誠信標準的偉大公司因我的離婚案而卷入一場公開爭鬥。」

7. 「我們不是靠炒股票發財的。」

一些咨詢師表示,如果你想白手起家做億萬富豪,靠投資股市是行不通的。當然,如果一個人碰巧在市場觸底時投資,並在頂點時賣出,確實能獲得相當不錯的收益。《怎樣成為億萬富豪:來自財富巨人的可靠策略》(How to be a Billionaire: Proven Strategies from the Titans ofWealth)一書作者馬丁‧弗里德森(Martin Fridson)表示,總體而言,「如果你在20年的時間里一直能跑贏股指1%,你就是超級大明星」。但按照這個速度,一般投資者要成為億萬富豪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讓我們換種方式看這個問題:即使你的投資年回報率為15%(這個指標堪稱天文數字,幾乎沒有人能持續達到),要想在20年後擁有10億美元,你一開始仍需要有6,500萬美元左右的本金。

加州紐波特比奇(Newport Beach)退休和收入規劃公司RetirementIncome Center的創始人兼總裁、MarketWatch退休規劃指導羅伯特‧克萊因(Robert Klein)表示,許多億萬富豪(如喬布斯、蓋茨、扎克伯格)是通過創業積累財富的。Twitter 的創始人同樣也是通過本月早些時候的首次公開募股成為億萬富豪的。財富策略師馬蒂亞克稱:「在硅谷成為億萬富豪的可能性要比華爾街大。之後,在你為這些財富保值的時候,華爾街的作用會變得重要得多。」

8. 「你說逃稅,我們說避稅。」

並沒有相關數據揭示超級富豪是否比普通公民更常逃避納稅義務,但牽涉億萬富豪的事件顯然會吸引媒體更多關注——可能是因為這類事件涉及的金額龐大。Wealth-X 的弗里德曼稱:「許多億萬富豪都設法避稅。」最近發生的富豪逃稅醜聞主角是泰‧沃納(Ty Warner),現在面臨監禁。根據《福布斯》富豪榜,69歲的沃納是豆豆娃(Beanie Babies)公仔生產商Ty的首席執行長,資產估計為26億美元。沃納10月份在芝加哥聯邦地區法院(U.S. District Court in Chicago)表示:「我為我的行為道歉。我犯了錯誤。我要付全部責任。」由於他沒有申報海外金融賬戶,他要向政府繳納5,360萬美元罰金,這是史上最大的海外賬戶罰金。

非法逃稅與合法避稅之間的界限顯然是模糊的。馬蒂亞克稱,總體而言,沒有人會故意或蓄意逃避納稅。非常富有的階層(包括億萬富豪在內)還有機會大大降低所得稅率,因為他們的收入大多來自投資,因此稅率會比薪資所得稅低。

負責分析公共政策數據的政府機構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12年報告顯示,約有25%的百萬富翁(共94,500名納稅人)繳納的稅率低於1,040萬中等收入納稅人。

9. 「我家人恨我,但愛我的錢。」

讓我們來看看吉娜‧萊因哈特(Gina Rinehart)的事例。59歲的萊因哈特是澳大利亞最富有的女性,她的孩子——37歲的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和36歲的比安卡‧萊因哈特(Bianca Rinehart)——在起訴她。他們指控萊因哈特作為數十億美元家族信托的受托人,存在嚴重的不當行為,因為她試圖推遲該信托受益人(她的四個孩子)動用資金的時間。(萊因哈特的律師事務所Corrs Chambers Westgarth向媒體發布聲明稱,她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並提議放棄自己的受托人身份,以結束訴訟。)

不過,也不是所有家族紛爭都是因錢而起,也不總是孩子起訴父母。金融家T‧布恩‧皮肯斯(T. Boone Pickens)今年2月份對他的兒子邁克爾提起訴訟,指控他誹謗、污蔑、侵犯隱私、故意導致他人精神痛苦和通過電腦進行有害訪問,因邁克爾在名為「康涅狄格五日」的博客中記敘他家庭的故事。邁克爾的代理律師科林‧波特菲爾德(Collin Porterfield)稱,該案正由達拉斯縣法院(Dallas County Court)審理,尚未判決。

10. 「一切都是李爾王教給我的。」

按照傳統,多數億萬富豪都會把財富留給子女,或者讓子女參與家族生意。例如:唐納德‧特朗普有三個孩子從事家族生意,甚至在他的電視真人秀《學徒》(The Apprentice)中露面。然而,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億萬富豪做法與之略有不同。至少有30名億萬富豪選擇簽署「捐款誓言」(Giving Pledge),「捐款誓言」是2009年開始的一項行動,旨在鼓勵超級富豪把一半的財富捐出來。(巴菲特已經承諾捐出99%的財富。他曾在接受電視採訪時稱:「我希望給孩子留下足夠的財富,讓他們感覺自己能做任何事,但又不會多到讓他們覺得什麼也不想做。」)

到目前為止,做出承諾的其他富豪還包括酒店運營商巴倫‧希爾頓(Barron Hilton)、銀行家戴維‧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金融家羅納德‧佩勒曼(Ronald Perelman)、花旗集團(Citigroup)創始人桑迪‧威爾(Sandy Weill)和他的妻子瓊(Joan)、對沖基金經理小朱利安‧羅伯森(Julian Robertson Jr.)和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私募股權金融家戴維‧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以及《星球大戰》編導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事實上,69歲的盧卡斯去年還賣掉了他商業帝國中的大部分,一些專家稱,此舉將防範他去世後三名養子爭權奪利。

《怎樣成為億萬富豪:來自財富巨人的可靠策略》一書作者弗里德森表示,對許多億萬富豪而言,他們留給後人的精神財產比手頭的錢更重要。弗里德森說,雖然他們顯然不是偶然成為億萬富豪的,但許多億萬富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為平和:「他們會告訴你:『我一開始根本沒想當富豪,我只是想做善事。』」

撰稿﹕MarketWatchQuentinFottrell

經濟學家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http://cn.wsj.com/big5/20130619/col072023.asp

蘋果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http://cn.wsj.com/big5/20120821/tec073345.asp

孩子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http://cn.wsj.com/big5/20131009/lif073455.asp

你的配偶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http://cn.wsj.com/big5/20130909/lif073716.asp

好萊塢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http://cn.wsj.com/big5/20120713/flm071604.asp

.END

麥當勞普選 - 端木少華


練乙錚: 「撤資」.李超人 vs 李卓人 - 信報 2013dec02

上周最轟動的兩則新聞,要算北京設置東海空防識別區,以及《南方都市報》訪問李嘉誠。前者雖與「保釣」直接有關,但港人四十年來,無論是哪一個年齡群、左 還是右、經歷過「保釣運動」與否,對釣魚島問題的關注,皆已大不如前。因此,儘管東海空防識別區的設置令東亞形勢遽然升溫,哄動一時無兩,但只要打不成仗,港人的內心反應,始終如隔岸觀火,並不會覺得特別切身。這不一定與愛不愛「國」有關,而是估計在可預見的將來(甚或「有生之年」),都不會看到大結局。後者則不然,李氏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在在牽動港人心弦,因為對整整三代人而言,他都是香港的一個重要標誌,解讀縱有不同,卻最有「廣泛代表性」【註 1】。

一、「李氏力場」的重心和原點

《南都》的訪問,內容很多方面,本文只取其中兩個議題進行分析,餘的容後再論。首先談「撤資」。

李氏受訪當日,開門見山談的就是「撤資」問題。可是,他也這樣說:「別人說我怎樣怎樣,一般來說我不喜歡辯解,如果每天都是這樣辯來辯去,太疲倦了,不值得。」如此,為什麽又把「撤資」看得那麼重要,需要親自出來澄清?

大家知道,在港陸關係史上,自1984年老牌港英資本怡和控股公司遷冊百慕達起,「撤資」這個詞便有了強烈的政治涵義,意味着資本對共產政權的一種不信任乃至否定。「外」商撤資猶可以(怡和至今還有四成收益來自大陸),換作是華商撤資,則嚴重者等同背叛,在北京眼中是死罪一條。

如是者,當「超人撤資」論先後在香港、大陸出現,李氏便有必要出來鄭而重之地作一番表白,向市民也向北京說明自己和集團都沒有撤資意圖,同時特別點明有生之年都不會遷冊。至於近期傳出集團在港陸數處的資產售賣消息,李氏聲稱不過乃按形勢轉變而作的投資組合比重重新優化而已,是對股東利益負責者應有之義,絕非坊間說的撤資。李氏的辯解,有其事實和數據支持,筆者沒有強烈理由懷疑,也找不出資料證偽。因此,「李氏力場」的重心儘管已在海外、原點依然堅留香港,還是可接受之說;讓疑點利益歸李氏,亦比較公平。

然而,有趣的是,為什麽如李氏所言,撤資之說興於香港、大陸,而為他在其餘五十個有投資的國家裏減持資產時所無?是港、陸人特別仇富嗎?是大家對李氏有特別強烈的偏見嗎?不是的。

筆者認為,把一個從港、陸減持資產的財團說成「撤資」而講法隱隱然具濃厚政治涵義,根本原因在於那是共產黨的一貫想法,而為一般民主國家所無。北京一向認為,華商和大陸做生意、回祖國投資,就是愛國愛黨的具體表現。正面例子,霍英東在五十年代初已經樹立了。本來,這個想法不一定錯,但共產黨在絕對化思維之下,卻在資本家在國內投資和愛國愛黨兩者之間劃了恆等號。因此,它還可以反過來說:不回國投資,或者投了資而要調走,都是不愛國、不可靠、對黨有懷疑的行為表現。共產黨有此想法,有更深入的原因,那就是它把投進大陸的華人資本視為一種把柄,你肯讓黨拿着把柄,才能徹底證明你忠於黨、不會心懷異志;你若不肯,就證明你心裏有鬼。最近的「電視發牌事件」中,王維基的下場就是反面例子【註2】。

黨既有此一貫想法,民眾順着黨的思維去套,把華人資本家減持港、陸資產視為「撤資」,就完全符合國情。特別是,如果一位資本家,與領導人或其下面的代理 (例如梁振英),在有某種嫌隙的情況下,減持當地資產特別是在地資產【註3】,「撤資」說就更加在邏輯上順理成章。故筆者認為,李氏儘管被屈而感憤憤不平,但是,持「撤資」論的港、陸市民其實相當理性,不亞於其他國家裏未曾指說過他撤資的人。因此,李氏深思,當能明白,撤資「笑話」並不可笑,李氏亦不可因之對市民生怨,因為所反映的,乃當今政權之下,國家的可嘆一面、民族思維的一種扭曲。

二、超 vs 卓

經濟學總體均衡理論第三定理說明,在市場經濟自然均衡點上,如果人們認為收入分配太懸殊,則可由政府進行起點資源的再分配,然後讓市場重新運作,所達到的新的均衡點依然是經濟效率最高的,收入分配卻比之前平均。這個定理沒有給工會或工人運動預留任何角色。事實上,勞工經濟學的主流論述更認為,市場經濟中的工會體制,歸根究底不能替工人階級的總體帶來好處,而罷工最好也只不過能達到次優(second-best)的結果。這些理論,已經千錘百煉、無懈可擊。

不過,在今年初貨櫃碼頭工人對抗資方進行罷工的事件中,筆者卻把同情心放在工人一邊。原因有兩個:

一、長期以來,政府在日益嚴重的收入懸殊面前,沒有足夠地、正確地執行上述「起點資源再分配」;二、本地資產階級不僅從來沒有要求、也沒有支持過政府作適當的再分配立法。在這種情況之下,工人罷工,可能達到局部次優,因此值得支持。

社會處理貧富懸殊、勞工生計等一系列問題,正確的做法是把階級鬥爭、勞資糾紛從企業內部完全外化,集體擺到社會上、議會裏去解決;所需的再分配資源,則由政府通過向企業課稅取得。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裏,企業是創造社會財富的細胞、肌體,一旦受勞資糾紛感染,不能按市場規律運作,生產力便受打擊,到頭來對 勞資雙方都不利,是一個雙輸結局。

具體而言,所謂正確做法,包括政府對低收入人士的失業保險、消費、教育、醫療(後兩者是人本資源投資)進行補貼;在這個前提下,訂立適當的貧窮線是好的。 最錯誤的做法,是普遍設置最低工資、規定嚴格的僱傭條例限制僱主解僱等,因為這妨礙了企業按市場規律運作。有人會說:這不是搞「叢林資本主義」了嗎?正是,不過只是在生產物品和服務的環節。「叢林」的生命力最旺盛,一旦人工化,經濟增長就受損。

通俗點說,在企業生產環節,除了在市場失靈的少數情況下,應該實行「叢林資本主義」,由企業把餅做大,再由政府做兩件「社會主義」的事:課簡單而更高的企業稅,然後進行適當規模的二次分配。這樣,政府把企業裏的階級鬥爭、勞資矛盾接過來,基本上將之變成政府與僱傭階級之間的矛盾,集中在有序的政治渠道即民 選議會之內解決。為此,資產階級要培養能夠替他們代言的議會人才。這樣,資本家、僱員、政府、議員的本分便有清晰界定;社會經濟裏的不和諧,集中到小小議事堂的吵吵鬧鬧裏去,專業地解決。西方國家走的,基本上是這條路,雖然十分錯誤地加上了最低工資立法。

在生產環節的「叢林」裏,工人是否工資低、易炒魷、無尊嚴?並不。有合理的社會失業保障撐腰,每一個勞工在工作崗位上都會有自衞能力,資本家不能肆意欺壓。

達到這種社會境界,關鍵是政府能夠課足夠的企業稅。《南都》訪問李氏,談到貧富懸殊,他說:「多年來我不止一次表示不介意政府合理地增加商業稅,以支持長遠的發展。」筆者認為,這種「表示不介意」顯示了良好願望,但遠遠不足夠。在此事上,李氏應如出力辦他自己的慈善基金會那樣,又或者是真的像他所說的「從頭來過,會從政」那樣,努力在資本家群體當中發起一個「提高企業稅、取代最低工資法」的政治運動,徹底改變資本家、僱員、政府、議員之間這方面的功能關 係達到社會整體最高度和諧。這樣做,李嘉誠和李卓人之間,並非沒有交集。

氣短集.之十八

【註1】該訪問見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234

【註2】2000年代初、筆者還是任職政府的時候,有一次,三位本港紡織製衣業翹楚約筆者討論對當年《施政報告》的意見,其中兩位在大陸有很大投資,一位則由於某種技術原因完全沒有;後者告訴筆者,因為沒有在大陸投資,多次受到來自駐港京官含蓄而明顯的質疑,感到有壓力。王維基的遭遇,並非偶然。

【註3】「在地資產」即 non-tradeable goods;「在地」不一定指其物理性。舉例說,假設大陸宣布強行接管香港而引發中產移民,則中價樓和中產零售業及商舖不會有很多港外資金接貨而價值大跌,但國際貨運碼頭業務則因為不必擔心沒有外資買家而價值堅挺;兩種資產同樣有物理意義上的「在地性」,但在經濟學而言,前者屬於「在地」(non- tradeable),後者則不是。



梁美儀﹕人治在香港? - 明報 2013dec02

姑勿論你喜歡不喜歡,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的說話,很多時候還是會挑動人心的。

李嘉誠最近接受廣州南方報系報刊訪問所說的一段話,在港引起一輪鳴震,他說:「健康社會中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關鍵是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政策,香港不能『人治』,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

李嘉誠雖然沒指名道姓或舉出任何事例,但坊間普遍估計,他的「人治」說,大抵上是影射特首梁振英。

為什麼大家有這樣的猜想?最典型的例子,自然是免費電視發牌事件。從現有的公開資料及相關人士的說法觀之,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所作的「3揀2」決定,以至唯獨將香港電視踢出局的決定,都不是按一貫決策程序所應得出的結論。筆者從一些知情者中聞說,行政會議在討論發牌問題時,行會成員各自發表他們的意見,但並非每名成員也有表態,然而在有發言的成員當中,僅一人的意見是與特首最終所作的決定相符換言之,特首會同行會的決定,絕非大多數的主流。在這樣的前提下,政府最終作出與通訊管理局提供的意見,以至政府聘請獨立顧問提交報告建議相悖的決定,此乃長官意志作出的「人治」決定味道便很強烈了。

還有,我們現存的「零雙非」配額,雖然在香港社會贏得掌聲,也迅速阻截雙非孕婦湧港產子所帶來的醫療、社會混亂局面,但這個「零雙非」政策,是梁振英在去年4月以候任特首身分說了算的,幸好有內地部門合作和特區政府實行在各關口嚴格攔截等行政措施,令雙非孕婦闖急症室產子個案銳減,但一年多來,政府迄今仍未提出在法律上徹底解決雙非問題的穩妥方法,日後被人在法律上挑戰的隱憂仍然存在。

法亡則國危,但願香港不會由法治走向人治的道路。




再問李嘉誠 - 陳沛敏 蘋果日報 2013dec02

■ 李嘉誠日前接受南方報系訪問,表明「香港不能人治」。資料圖片

李嘉誠先生:

近日閣下接受南方報系訪問,各界爭相解讀。在「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氛圍下,很多香港人對你說例如「香港不能人治」,特別認同。不過,部份內容你點到即止,容我在這裏跟進提問。

1.你對人治的批判是對的,政府應在法治基礎上,公平公正地決策施政,不應選擇性行使權力。但不少人認為,過去閣下的生意,不少正得益於人治

例如北京的「東方廣場」,當年這項目牽涉拆遷規模之大,可謂四九年以來罕見。又例如,江澤民時期,你如魚得水,春風得意。他訪港,就下榻你旗下酒店,你和兒子還特別到酒店跟他吃早餐。

後來,董建華在未經公開招標下,把數碼港地皮免地價批予李澤楷的盈科拓展,發展成貝沙灣。當時,這項科技為名、地產為實的批地,據說也令到其他發展商對「人治」恨得牙癢癢,甚至有到北京告御狀之說。

作為曾是人治受惠者的資本家,現在對人治作出這樣發人深省的反思,固然是好事。但我想問,你認為應怎樣避免人治的出現?

2.你說,若能重新開始,會考慮從政。這或許能為上述問題提供答案。

不少人解讀你的談話是劍指梁振英。有人說,唐英年去年輸了特首選舉,結果他代表的大地產商既得利益板塊即失去靠山。這次教訓,至少應讓商界醒覺,不要以為靠枱底交易的小圈子政制最安全;不要以為等阿爺出手的政治免費午餐最可靠,否則只會咎由自取,自食其果。

唯一出路,是爭取建立民主制度。屆時,你們可透過培養代理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人才和政黨,去保障自身利益。過去,你們以為參與小圈子政制「造王」,就可保富貴榮華千秋萬世,但原來在共產黨治下,很多東西真的可以一夜間蕩然無存。

閣下很多資產和投資,現在都轉到歐美等擁有民主制度的地區,即使那裏的稅率、財富再分配政策、福利制度對資本家來說,都「遠遜」於香港。

其實,要「從政」,現在也不遲。既然你的資本都選擇民主自由法治的地方,你可不為香港這個發迹地出點力,與香港人一起,把她變成同樣擁有民主自由法治的地方?這樣,才是對「撤資論」的最大反擊。

陳沛敏



馬嶽﹕民主就是不確定的遊戲 - 明報 2013dec02

近幾個月來,我多有思考選舉制度下的提名安排問題。說來慚愧,我在大學教選舉研究經年,但我對有關不同提名辦法的學術研究所知不多。有朋友垂詢在政治學或選舉研究上,公民提名相對於其他提名辦法有何利弊影響,我也難以即時明確的答上來。

月前我和一位博士研究生作了一輪的文獻研究,仍然只能找到極少有關的學術研究,較多的是不同政黨用什麼黨內提名機制(例如初選、支部選舉還是黨團決定),會對選舉或議會帶來什麼影響。就不同提名辦法(例如政黨提名、公民提名、民選代表提名等)的政治影響,學術研究極少涉及。

為什麼要人提名?

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政治學的學術研究鮮有探究提名方法的影響。一個自然的推論是:有關安排沒有重大政治影響。政治學者沒發覺不同的提名要求,對選舉或政體運作有重要的影響。不少國家的總統選舉提名門檻通常都不高(例如公民提名可能只需不足1%的選民提名),地方首長選舉的提名規定通常更寬鬆,不同黨派要派員參選難度不大,提名方法沒有影響選舉過程和結果,於是研究的作用不大。

如果我們從參選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出發,我們甚至可以質疑為什麼選舉需要提名。如果參選是我的基本權利,為什麼我要其他人同意我才可以實踐這基本權利呢?從實際政治操作的角度,這很容易理解:有基本的提名要求,目的是要確認候選人有某水平的公眾支持,不會是為了「博宣傳」或「攪局」而參選於是民主政體中的提名門檻,某意義上像開會動議要有人和議一樣,精神應是凡有一定公眾支持的人便應可做到,目的不是要阻人參選,提名門檻不應過高或有不合理限制,不應成為公民體現參選權的限制。

為什麼要不讓人選?

香港政改的討論方向,卻一直與上述的民主制度精神背道而馳:一直都在討論哪些人不可以「入閘」,如何設計制度令某類人士不能進場等,這變相是一種「拒絕某些人的參選權」的安排,和國際人權公約中的不能因政見或其他出身背景而被剝奪選舉權的精神相違

如果我們確認普選下的參選權是基本權利,不應該受不合理限制,則現在有關候選人數目的討論便很奇怪。李飛說應該討論讓多少行政長官候選人參選,並且強調「規定候選人數目不屬於不合理限制」,但現實是沒有民主制度會限制候選人的數目,規定只有N個人可以參選,第N+1個人就是「額滿見遺」了,因為這變成是限制某人的參選權和被選權。據說有人問過政制事務局長譚志源,世界上有什麼地方是限制候選人數目的,他的答案是「沒有」。如果這不是「不合理限制」,可以解釋為什麼世界上沒人這樣做嗎?

報名權不等於參選權

李飛講話後,傳媒和民主派似乎都眼在公民提名有沒有被封殺上。我覺得這實在是把焦點放錯了。李飛談話的內容關鍵之一是提名委員會按選舉委員會四大界別組成,還要比例不變,即提名委員會仍只會偏重工商精英階層。關鍵之二是所謂「機構提名」和「集體意志」,即無論「民主程序」分多少階段,最後一定要提名委員會的整體通過。如果「集體意志」指「大多數決」,那麼提名委員會中的601人就可以完全控制所有選民選票上的名字了。第三當然是要限制候選人數目了。如果提名委員會訂下只能有5個特首候選人,就算第一階段可容納公民提名政黨提名搞個百花齊放,最後還是會來個10個揀5個,提名委員會操控了所有選民選票上的名字。李飛說符合《基本法》第44條的資格的便可以「向提名委員會爭取提名」,因而「被提名權、被選舉權沒有不合理限制」。對不起,這裏沒限制的只是「報名權」,報名權是不等於被選權的。如果報名的人的名字根本沒法出現在普選選票上,那「被選權」何在?

如果這就是中央現階段就提名制度的腹稿,我會有以下懷疑:

(1)如果某位候選人有相當的公眾支持(例如5萬個公民提名或者是一個有15%立法會直選選票的政黨支持),但提名委員會不予提名,這制度的公信力何在?

(2)在最後階段被篩走的候選人,其參選權和被選權變相被剝奪(「報名權」不是被選權),如何說得上是「沒有不合理限制」? 被篩走的有志參選者如果去司法覆核,官司誰輸誰贏我沒法知,搞它一兩個月,選舉也可能要擱置了,怎辦?

把不確定制度化

政治學大師祖禾斯基(Adam Przeworski)指出,民主化是一個把不確定制度化的過程(Institutionalization of uncertainty)。專制政體下,專政者大權獨攬喜怒無常,所有人都面對很大的不確定性。民主選舉的優點是沒有確定的贏家,因為在民主開放的社會中民意變幻無定,社會狀時時變遷,但確定性來自遊戲的規則相對穩定和制度化,各人的基本權利受到保障。這邏輯和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一致:消費者心態和市場環境變幻無定,沒有人可以保證賺錢,但健全的市場體系遊戲規則相對穩定,大家可以在制度化的規則下持續的競逐權力和利潤。

這和中央對香港民主化的看法恰好相反:中央一直都是「目標為本」的,即制度設定要保證某種結果,例如「愛國愛港」人士出任行政長官,或「不愛國愛港」的人不會贏民主制度的邏輯是有固定的遊戲規則供人競爭,但不保證結果;中央的想法卻是要保證結果,遊戲規則隨時可變,最重要是能達至政治目的。

大家不知道「不愛國愛港」的人的範圍有多大,但如果是包括所有泛民黨派,那就變成是代表大多數港人選票的政治力量了。如果制度目的是令「不愛國愛港」的人不能參選,那變相排拒了大多數民意,制度難言有公信力。民主選舉是有可能贏有可能輸的不確定遊戲,這才能引到很多人落場玩嘛。可以玩唔畀贏,邊個會玩呢?

人人都可以是王維基

在我思考這問題的過程中,免費電視發牌事件的魔魘,在我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那劇本不是很熟悉嗎?有關方面就是要有一個機制,這個機制可以5揀4、3揀2,可以不讓一些他們信不過、不喜歡的人進場。劇本還包括一個真命天子、一個根本不會贏的對手,再加上兩個應該威脅不大的對手,真正有威脅的被摒諸門外,這就叫做引入了競爭和進步了各位觀眾,明白了沒有?

那麼究竟誰是那些「信不過、不喜歡」的人呢?現在還說不準嘛。這要到時看看嘛。曾鈺成和林煥光這種在特區建制已經盤踞高位多時的人(也應該愛國愛港了吧),也可以因為說一番話而被黨的喉舌狠批,誰說得準呢?要的只是一個像行政會議的機制可以把王維基踢走嘛。這樣看,人人都可以是王維基了。

誰會投票呢?

足球比賽是有固定規則和球場範圍,但重點是比賽的不確定性,弱隊可以補時追和,頂級射手也可能單刀橫傳,有不確定性有贏有輸才會有人參與這遊戲嘛。

我疑惑的只是:如果這種「保證泛民冇得贏」的遊戲規則提出來,泛民陣營之中,除非有些人已作好退出政壇的準備,否則誰會投贊成票呢?又怎樣能拿到立法會三分之二票通過呢?


麥當勞普選 - 端木少華 蘋果日報 2013dec02


■李飛上月旋風式訪港,指明行政長官普選需以「機構提名」。資料圖片

在中國古代,京畿派出大員巡視邊陲,總是地方有事。天高皇帝遠,民間如果不安,或天下不太平,大內遲早要震盪,皇帝不免寢食難安。現代中國也一樣,雖然沒了皇帝,中央卻如影隨形,南方的小騷動依然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尾大不掉,後患無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香港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旋風式訪問香港,並非偶然。

既然代表京畿,李飛傳達的訊息再清楚不過,有關2017年香港普選的遊戲規則,由中央根據《基本法》定奪,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亦即,集體意志高於個人的一廂情願,特別是泛民派的公民提名主張;至於集體意志如何體現,以中央的定義為準,其他解讀頂多是想當然耳的雜音。人在屋簷下,再多的呢喃私語,都無法掩蓋不得不低頭的現實。

李飛來去匆匆,塵埃早已落定,香港普選的形式和內容也大致有了輪廓。以京畿大員之尊,李飛顯然認真嚴肅,似乎也無意貶低普選在「一國兩制」下的政治意義。他親臨香港,並發表談話,就不光是象徵而已,更有中央劍及履及的示範作用。這是上國的姿態,跟遼寧艦帶隊出巡南海海域或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劃定,頗有異曲同工的效應。

軟實力自然比硬實力來得斯文,不帶武力威脅。問題是,不管喜不喜歡,一言以蔽之,李飛描繪的藍圖,可以說是麥當勞化的普選,在抽象層面上,跟麥當勞漢堡沒甚麼兩樣。麥當勞漢堡偶爾可以吃,至少能果腹,但談不上營養或健康。美國人所以認為麥當勞漢堡和其他速食餐都是垃圾食物(junk food),不無道理。

用中文俗話來說,麥當勞普選就像雞肋,食之無味,丟了又可惜,好歹這是個有名而成份不足的選舉。其實,麥當勞普選所透露的,不在候選人公平參與及一人一票的精神和操作雙雙被打了折扣,而是背後的更大企圖——中央統籌控制。這是後現代社會「麥當勞化」的偏差,香港未來的特首選舉如果毫無轉圜餘地,將異化成為麥當勞選舉的經典。

「社會的麥當勞化」概念由社會學者 George Ritzer 在 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1993)中提出,針對當代美國「社會性格」的變遷,進行批判與反思,主要理論框架是合理化(rationalization)過程對人、組織與社會之間互動所造成的各種影響,這套觀點已流傳到其他國家,並被廣泛討論。

Ritzer 以許多實例,尤其是麥當勞速食餐廳的工廠式作業程序,探討合理化過程的指標。他認為,一個社會的合理化注重五個主要面向:效率、時空的可預測性、量化重於質化、機械科技取代人的能動性和對不可知事物的控制。合理化過程的極致是控制人的心思和行動,不論是上司對下屬、中央大員對地方百姓或店員對顧客,不把人當人,也就是說,個人全是有權者掌控局面以達某種利益的工具而已。

在中國缺少普選的機制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人的任免都透過由上往下的集體指令產生,一旦香港行政長官的普選以民主社會的規格實施(一人一票和公平競爭),就算符合「一國兩制」的要求,多少是對現有政治體制的某種心理挑戰:香港可以直選領導人,為甚麽其他地方不能?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回答起來恐怕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麥當勞化的選舉,遂是一勞永逸的辦法

麥當勞的菜單看起來很多樣(至少十個套餐),名稱也很吸引人(如足三兩)偶爾還有一些特餐,但選擇根本不多。麵包不變,配料也大同小異,都按既有規格統一前置量產,差別是厚薄和如何搭配。不管是哪種套餐,從頭到尾,是一套機械化的製作流程。每個店員的舉動和移位,與機器人無異顧客則是末端的另一個機器人,被叫到號碼,就拿走食物。短短幾分鐘,一切全在控制之中,不拖泥帶水。

麥當勞普選也如是,量化是個主要考慮。依李飛的構想,候選人數不能太少,以免缺乏競爭(只賣麥樂雞讓人胃口缺缺),但也不能太多,讓港民無從選擇(太多套餐令人不知從何吃起)。太少或太多怎麼決定,就得依靠預測性了,尤其要符合當權派利益。候選人數目多寡固然牽涉選舉效率,是否跟公平競爭或有效選擇有直接相關,倒是難說。2012年的特首選舉,「蠢豬」與「奸狼」惡鬥一番,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2017年特首普選時,候選人數目或許緊要,更重要的可能是背景審核。所謂特首應由「愛國愛港」的人擔任,界定的是某種意識形態的條件(不能與中央對抗),卻未必是候選人素質的資格(才幹和歷練)。把條件(condition)嫁接為資格(qualification),是一種合理化的算計,目的不外是預先控制選舉的結果。儘管麥當勞漢堡不怎麼營養,至少眾多顧客覺得還可口。麥當勞普選欠缺民主的原汁原味,港民只能囫圇吞了

端木少華



諾獎得主警告 慎防美股泡沫 - 信報 2013dec02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學者 Robert Shiller,擔心美國股市及巴西樓市已進入危險的金融泡沫地步,可能有極度危險的後果。

他接受德國《明鏡》周刊訪問時指出,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股票市場,以及部分地區的樓市已處於位高勢危境界,情況令人關注。

他特別提及美國股市,認為當地經濟仍然脆弱情況下,有關升幅最令人憂慮,而金融類及科技類股份被過分高估。

另外,他認為巴西里約熱內盧及聖保羅的樓市也特別高昂,有點像2004年的美國樓市

Shiller 是以研究及分析市場價格及資產泡沫現象聞名,而他與另2位學者因為分別研究上述課題表現出色,共同獲得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財政偏方 每況愈下  - 信報 2013年12月02日

《信報》前沿思考:觀乎美國聯儲局的所謂政策新猷,似仍獨沽一味,透過「前瞻性利率延伸指引」(extended forward rate guidance),奉行「零息政策」(zero interest rate policies;簡稱ZIRP)一直至2017年;筆者對此已難免愈感焦慮,更深信隨之而來種種始料不及的惡果,實在無可避免。雖然對數十年來的連串金融泡沫責無旁貸,全球各地央行不但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更要求政府賦予更大規管權力。

適逢美國感恩節過後的首個周末,本欄今期何妨也給讀者賣個人情,從筆者與泰珀( Jonathan Tepper)合著剛於上月出版的新書《紅色警號》(Code Red)中,節錄相關段落以饗讀者;其中內容論及央行政策及其種種弊端,以及進一步委以重任所牽涉的嚴重後果。

以往,央行可透過加息或減息,從而收緊或放寬貨幣政策。但在「紅色警號」世界,政策環境已今非昔比。ZIRP、量寬、大規模購買資產(large-scale asset purchases;簡稱LSAP),以及貨幣戰爭,凡此種種,均遠較從前複雜。要準確掌握所需印鈔數量,以及何時取消「紅色警號」政策,非智慧與遠見莫辦;況且政策總是易放難收,好比擠牙膏容易,之後把它放回容器內卻不是同一回事。

監管不力漏洞

2009年,美國國會成立「金融危機研訊委員會」(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就衝擊國際金融體系的一場浩劫展開調查。委員會在調查報告中即對聯儲局的作為嚴詞譴責:

「本委員會的結論是:危機並非無可避免,而是人為錯誤以及失職所致……最顯著的例子,要算是聯儲局不但未有為按揭業務制訂審慎貸款原則,反而對按揭壞賬潮坐視不理。 作為有關業務的唯一法定監管機構,聯儲局並無克盡其職……金融法規及監管漏洞嚴重,以致美國金融市場穩定性備受威脅。」

不出所料,自此之後,聯儲局的公信力隨之大打折扣。(節錄)




白内障女孩遭父母抛弃 市民为她捐款 2013-12-01 09:20:16  来源:潇湘晨报

11月30日,长沙市民纷纷捐款为沅陵县麻溪铺镇10岁的谢纤纤治眼睛。

  “孩子,拿住。虽然只有5元钱,但是我的心意。”11月30日下午2时许,在湖南烈士公园年嘉湖附近,来自湘西等贫困地区的几十个孩子正在参加一电视媒体组织的爱心捐赠会,来自沅陵县麻溪铺镇千丘田村10岁的谢纤纤,接过一位头发花白的奶奶给的5元钱,眼睛里流淌出泪水。

  捐款的老奶奶不愿意告诉记者自己的姓名,她说:“这孩子确实不容易,想想就心酸。但我自己也多病,没多少钱,希望孩子不要嫌少。

  10岁女孩记忆里没有爸妈的样子

  谢纤纤的老师江华介绍,在纤纤1岁多的时候发过一次高烧,导致右眼视力严重下降,先是母亲离家出走,紧接着是父亲离家出走。剩下她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我现在有10岁了能做很多事,最大愿望还是希望能治好眼睛,这样就能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了。”谢纤纤的右眼视力不行,学习做事情要比别人慢很多,小女孩迫切希望将眼睛治好,减轻年迈爷爷奶奶的负担。

  谈到爸爸妈妈,纤纤泪水一下就出来了。她说:“我真渴望能见到他们一面,我记忆里没有爸爸妈妈的样子。”

  砍柴、洗衣、做饭是生活的一部分

  爷爷、奶奶一直想把纤纤的眼睛治好,可镇上卫生院的医生说要到大医院去看,要很多钱。

  为了给孩子治病,两位老人做了一个决定,留下小纤纤一人在家,他们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到外面打工,两老找了一份帮人看东西的工作,两人一起1500元一个月。

  懂事的小纤纤没有辜负爷爷奶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是班里的副班长,在家里砍柴、洗衣、做饭、看牛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有时砍柴把手弄伤了,纤纤就在伤口处涂点自己的口水。纤纤的爷爷说,纤纤7岁时就会煮饭了,虽然刚开始煮不熟,但现在,煮饭已经是纤纤的拿手项目。

  有医院免费为孩子治眼睛

  11月30日,在湖南烈士公园的爱心捐献现场。很多好心市民为纤纤等需要帮助的孩子捐款。现在小纤纤有一个心愿,希望能把自己的眼睛治好,有了好的眼睛就能帮爷爷奶奶做更多的事了,就能看更多的书了,长大就能挣更多的钱了,让爷爷奶奶有好日子过。

  纤纤的这一愿望即将实现。11月30日,湖南博雅眼科医院为纤纤做了免费检查,初步诊断为白内障。

  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免费给纤纤做手术,圆纤纤的梦。(潇湘晨报记者 刘少龙 通讯员邓居正)



基層孩子好品行「兌換」新玩具 - 明報 2013dec02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玩具銀行」與香港郵政上月初推出「愛分享‧玩具收集行動」,向市民收集簇新玩具,讓基層家庭兒童以「好品行存摺」換取玩具作獎勵。玩具銀行負責人包秀怡說,以「存摺」換取玩具可避免受助兒童覺得被施捨。有意捐贈的市民可於12月31日前,把玩具交到14所指定郵政局。

七成家庭有逾百玩具

另外,有商場訪問了726名60後至80後父母,他們最愛的經典玩具,依次為「公仔紙」、「東南西北」及「飛行棋」。

此外,近六成受訪家長表示,曾購買一件超過5000元的玩具給子女,逾七成指家中有超過100件玩具,惟逾七成受訪者明言會丟棄孩子不再玩的玩具,僅14%會捐給慈善機構。

.END

Sunday, 1 December 2013

不怕你是香港市長,只怕 ... - 何雪瑩


時令讀物﹕不怕你是香港市長,只怕 ... 文:何雪瑩 2013年12月1日 明報

我得承認,由香港電視到李慧玲的事,我都一反常態沒有多大反應,不熱中討論,遊行也是逼自己才去,對我這種過分熱血的人而言是絕對不尋常。

這幾年大家都說 this city is dying,已不知死了幾多次,只知死完還有得再死。

我終於感到 disenchanted,寧願埋首讀外國新聞。

不是我有國際視野,只是遠方再悲慘,說穿了被觸動的都只是氾濫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而不是憤怒絕望的神經。

城市研究成了我的避難所。

我想,如果香港有天淪為天朝大國南邊其中一個海港城市,抑或 689 事事聽命於天朝,職權「只是」市長一名,香港是否什麼也做不成?

哈佛大學都市經濟學教授 Edward Glaeser 年前出版的暢銷書 Triumph of the City 為城市平反,力銷人口集中的石屎森林其實遠比不斷擴張的 urban sprawl 來得環保,呼籲大家別再將鄉郊生活浪漫化。Benjamin Barber 數月前的一本著作名為If Mayors Ruled the World,提倡城市將會取代國家,成為更活躍的 political actors,能更有效解決當前面對的問題。今天城市人口已佔全球人口一半,未來三十年更可見發展中國家城市的高速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鄉村人口而言,城市代表機遇、財富和希望,及至現代性的後期,城市卻成了過度消費和污染的同義詞,一些有閒階級努力在城市內外尋找出路,搬到郊區自是一途,一些人卻選擇將郊區的特式移植至城市。

城市結盟回歸傳統

我們習慣國家作為國際政治的單位,但城市在全球的重要程度逐漸趕上國家其實只是回歸傳統,並非新事:回想二千多年前的燦爛輝煌的希臘文明,正是在細小的城邦孕育出來。尤其是當科技不發達,汽車飛機電話互聯網電視只是這一百年來的事,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以來,一生人生活的距離可能只有方圓50公里左右,人與人的面對面接觸幾乎是知識交流的唯一方法。直至百多年前火車出現,一天內可由倫敦到達伯明翰,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以倍數被壓縮下來。同時以主權國家為單位的國際政治也是直到1648年的Westphalia 條約才正式確立。今天不少歐洲的民族國家緣起,也是來自城市和公國的頻繁交流:直到18世紀末期「意大利」只是個地理概念,人們只知道威尼斯、佛羅倫斯和薩丁尼亞王國;19世紀中期之前只有普魯士王國跟其他王國的經濟聯盟,沒有「德國」。如果說今天城市結盟起來,在不同方面合作交流,也只是回歸傳統而已。

人們可以面對面交流新知的城市,一直是孕育新思想的溫,更是民主的發源地。

今天全球最有名的市長可數即將離任的紐約市長彭博( Michael Bloomberg),他的財富遠遠把奧巴馬比下去,名聲亦相當不錯,可是他一早表明無意選美國總統,因為市長比總統更能「做實事」、更容易「成功爭取」。Barber 強調市長並非意識形態信徒,不囿於左中右,只眼解決問題,捉到老鼠就是好貓。也許作者有點天真,畢竟大多數政治人物都有其意識形態信念,雖然以 CEO 頭腦管理紐約的彭博政績不錯(彭博首次當選時為共和黨員),但本月的市長選舉竟然選出民主黨中間偏左的 BilldeBlasio 為繼任人,並以73.3%擊敗共和黨對手,是開宗明義的自由派,跟彭博對社會的願景完全不同,難說市長都沒有意識形態。

當「國」與「城」面對環保議題

可是城市跟國家截然不同的是,現代國家立國其中一個基礎正是主權,講的是獨立,不應受外國干預(所以天朝大國才整天把國內事務不容外人說三道四掛在口邊);但接觸、溝通、經商和 inter-connectedness 卻是城市「自古以來」的本質,它們追求的並非獨立,而是交流。所以當聯合國在環保議題一直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美國作為全球最強大主權國家,因為堅持「主權不能受損」而退出京都條約及其他跨國協議;201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高峰會一如以往以失望作結,全球12個超級城市(megacities)卻組成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互相取經,採取實質行動解決污染問題。

想投訴?歡迎致電府上

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 的民望直迫英國首相卡梅倫,有保守黨人甚至高舉他作為下任保守黨黨魁人選,但倫敦畢竟是個發展運作成熟的多元化城市。要說超越意識形態鬥爭,怎能不提耶路撒冷前市長 Teddy Kollek。耶路撒冷是以巴衝突的中心、世界三大宗教的聖地。Teddy Kollek 於1965年被選為市長,曾6度當選,出任市長竟長達28年!他當選後兩年,以色列在1967年戰爭後佔領東耶路撤冷,雖然令耶路撒冷這個名城被強行「統一」(這項舉動並未得到國際認可),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心卻沒有統一,Teddy Kollek 面對重要難題:城市建設到底應否以以色列人為中心?他的想法卻非常實際,很多人認為只要強硬對待巴勒斯坦人,他們便會離開耶路撒冷,他認為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以色列軍隊進駐後數小時,他旋即向巴人伸出友誼之手,向阿拉伯孩子派鮮奶;成立阿拉伯人聯絡辦公室,解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社區在教育、交通和其他公共設施的不平等;他堅持不同宗教和平共存,確保巴人能暢通無助進出聖殿山。有人說他是堅定的左翼和親阿拉伯,他卻說自己只是務實主義者。

Benjamin Barber 認為成功市長其中一個特點是親和力和幽默感,Kollek 任內幾乎每天在街上散步,卻堅持五天工作,假日投入耶路撒冷基金會的社區工作。耶路撒冷基金會資助興建劇場、公園、博物館等文化設施,舉世知名的以色列博物館亦是基金會和 Kollek 的傑作。每天早上6小時他都開車在市內兜風,在筆記本上記下哪裏的路要整修、哪裏要多種樹,哪裏的垃圾未清理。政府電話簿上能找到他家的電話號碼,市民能隨時致電投訴。1993年82歲高齡的他終於在選舉中失利,被後來出任以色總理的奧爾默特擊敗。但奧爾默特從 Teddy Kollek 手上接過的,已非當初那個寧靜但潛伏宗教衝突危機的古老山城,而是以文化多元活潑見稱的現代都會。

城市要民主小即是美

以城市為單位的全球城市網絡近年如雨後春筍。Benjamin Barber 認為目前民主面臨重大問題:民主建基於共同生活,但國家作為民主的基本單位卻大得令人們難以達成共同意識。民主起源於希臘城邦,雖然女性和奴隸沒有政治權利,但當時實行的是直接民主,而非今天大部分民主國家實行、所謂人民只有在四年一次投票時才當家作主的民主。直接民主在人口眾多的地方難以實行,Benjamin Barber 等則認為城市的規模更能有效實現民主真義。今天城市規模愈來愈大,亞洲城市如東京、首爾人口已超過1000萬,未來30年城市發展將會集中在亞洲發展中地區如中國、印度等。這些亞洲超級城市的人口比北歐國家的全國人口更多。到底城市是否真的夠細來實行民主還是疑問,但肯定的是要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實際問題,國家實在大到無法提供及時答案。空氣污染是各大城市都面對的貼身問題,不少歐洲市政府提供單車及相應設施,這些都是比「綠公仔延長三秒」來得重要也實際解決問題的措施。

雖然書名為 If Mayors Ruled the World,但無人會天真以為市長萬能,作者也說到跨國資本對城市和國家的影響至巨。可是雖然問題來自全球,卻愈來愈多人認為一些問題的解答在於本地,small is beautiful,城市甚至本土社區雖未能直接打擊問題根源,卻能提供解決生活問題的辦法。韓國經濟多年來被大財團(chaebol)如三星、現代等壟斷,和國家政府的官商勾結黑暗程度比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經濟和社會問題叢生,「韓國長毛」朴元淳脫離社會運動,前年當選首爾市長後大力推動共享經濟,支持社區規模的社會創新,從資源和理念上支援社區自助。

彼市長-此市長=落差

Benjamin Barber 的立論建基於市長能摒棄意識形態,以務實主義解決實際問題,說到意識形態又怎能不提中國?習近平在八一九講話把意識形態說成是「重中之重」,做好意識形態宣傳才不會步蘇聯後塵;也不要忘記被打倒的重慶市長薄熙來正是以「唱紅打黑」見稱。假如,我說的是假如,李飛為我們帶來的信息是一國兩制和自主權只是空話,香港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你們的特首不過是香港市長,根據 Benjamin Barber 的說法,其實市長也能大有作為,也能解決社會問題。只是現在這位「梁市長」,連發個免費電視牌、對電台節目主持人也似乎以維護黨的意識形態行先,解決問題為後(實質令問題惡化),想到這裏,我這個為了逃避香港現實政治困局才讀城市研究的 urbanist,還是忍不住長嘆一聲。

文 何雪瑩 編輯沈可媛


中藥將死在祖國 - 上海新民周刊:

6,偷工減料。「藥材採集之後,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雜物,然而目前市場上的藥材所含泥沙重量幾乎佔20%以上。藥材切法不同,藥效也不同,但現在藥工怕切到手,隨意把藥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塊狀。」

7,化學製藥。用硫磺為藥材、食材化妝非常普遍,影響到連香港的市場上都隨處可以找到硫磺熏過的藥材、食物,特別是蒜頭與薑類。用硫磺熏是為了賣相好,延長保質期,發霉的藥材、食物被硫磺熏過後都可以煥然一新。硫磺熏業者叫「打磺」,本來是傳統的熏製方法,現在發展成掙黑心錢的工具,「為了讓藥材更好看,除了打磺,還增加了用雙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鐵水洗丹參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黑心賣藥材在香港也有,我知道香港有一家老牌國貨公司,會不時把一些過期的藥材從新包裝以後再低價出售。

8,炮製技術後繼無人。「現在善鑒別精炮製的中藥專家,全國只剩下兩位『高徒』:83歲高齡的王孝濤和85歲高齡的金世元,所有中藥炮製方面的專家加在一起,總共40多位。

9,學中醫人數零增長。自從清末太醫院被廢止,中醫藥就開始走上了不被重視之路。「西醫人數,從1950年到2004年,增長了70多倍,達157萬人。而中醫從1950年的27萬至30萬人,達到2004年的27萬人,實現了零增長!況且這27萬人和55年前的那27萬人,醫療水平無法相比。」



“嫦娥三号”明日凌晨携“玉兔”登月 2013-12-0102:30:20新京报

11月30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台环抱嫦娥三号和长三乙火箭,目前已进入待命加注发射阶段。图/CFP

1959年,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在月球硬着陆坠毁。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

2003年,欧洲成功发射了“智能”1号探测器。

2007年,日本“月亮女神”卫星拍摄的图像。

  发射时间为1时30分,承担发射任务的长三乙火箭开始燃料加注;发射场已制定了6套发射方案

  今后十年,不光要实现“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取样返回,还要进一步实现载人登月,逐步实施月球基地建设。中国不能止步于月球,要去探测整个太阳系,中国人应该飞得更远,飞到几亿公里、几十亿公里、上百亿公里。

  ——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

  综合新华社电经嫦娥三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研究决定,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11月30日,承担嫦娥三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开始燃料加注。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测试结果正常,已完成全区综合演练,发射任务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发射窗口共6个

  记者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了解到,嫦娥三号卫星的发射窗口共6个,从12月2日至4日,每天两个。其中,第一窗口宽度为4分钟,第二窗口为1分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赵民说,目前,发射场已制定了6套发射方案。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实施风险高。

  探月肩负4任务

  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介绍,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圆满完成了“绕月”使命,2010年发射的嫦娥二号,是嫦娥三号“先导星”,为嫦娥三号的发射积累必要的基础和经验。具体来说,嫦娥三号的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球软着陆,验证月球软着陆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巡视器释放分离与转移,进行月面行走,验证月面巡视和遥操作技术;着陆器与名为“玉兔”号月球车的巡视器进行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验证航天器月夜生存技术;考核嫦娥三号探测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功能与性能,以及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系统执行任务的能力。

  欧阳自远表示,嫦娥三号探测器携带的科学载荷,还将开展一系列科学探测任务等。

  ■看点

  1“三只眼”直播升空

  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三号发射时,安装在火箭上的3个摄像头,会直播火箭升空的全过程,大家可以通过火箭的眼睛体会奔月。

  据了解,由于嫦娥三号比二号重1000多公斤(1吨多),承担此次运载任务的长征三号乙增强型火箭有4个助推器,一个助推器是75吨的推力,火箭点火升空时,一级火箭和绑在它身上的四个助推器一起发力,共同产生了600吨推力,这足以让火箭摆脱地球引力的控制。

  此外,火箭上还安装了三个摄像头,这在嫦娥任务中是第一次。三个摄像头分别安装在二级火箭外壁、三级火箭发动机舱和三级火箭仪器舱。点火后,安装在二级火箭外壁的摄像头会拍摄下火箭升空爆发的强大火焰。约两分钟后,四个助推器被甩出去、一二级火箭分离,全被该摄像头尽收眼底。

  另外,仪器舱的摄像头可以观测整流罩分离和器件分离的动作;三级火箭发动机舱的摄像头可以观看发动机的工作情况,据了解,这个发动机也是我国目前在役火箭中技术难度最高的。新京报记者邓琦

  26项“首次”实现历史性突破

  “嫦娥”飞天在即,浩瀚太空将再次见证“中国创造”的力量。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工程二期任务副总设计师裴照宇说,嫦娥三号任务将在六个方面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中国是继美苏之后第3个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嫦娥三号探测器经过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缓速下降段等6个阶段的减速,实现从月距面15公里高度安全下降至月球表面。

  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探测。全世界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苏联开展了2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中国是第2个实施无人月球巡视探测的国家。

  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嫦娥三号巡视器遥操作,采用自主加地面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获取到的环境参数,在地面完成任务规划,而巡视器具备自主完成局部规划、避障和安全监测、应急保护的能力。

  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覆盖行星际的深空测控通信网。通过探月工程的实施,我国完全掌握了大口径高效率天线的设计、制造、安装技术,远距离、弱信号条件下发射、接收技术,实现了高精度、快速测定轨和月面定位目标。

  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嫦娥三号搭载8台科学载荷,用以完成3项科学探测任务。

  首次研制建设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

  “这6个首次,彰显了中国探月工程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又是一条跨越发展之路。”裴照宇说。据新华社

  ■释疑

  发射时间为何选在凌晨?

  落月时间选在月球白天上午,限定火箭发射时间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介绍,月球围绕着地球转,相当于人造地球卫星一样,但是转得比较慢。地球本身在自转,自转比较快,月球有自身转动的轨道平面,当这个平面扫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时候,就是零窗口期,这样可以使嫦娥三号和月球在一个轨道平面上。

  在选择与月球交会的时候,有很多条件限制,比如日地月的运动关系、运载火箭的能力,探测器可携带的燃料总量、气象等等,都会影响到发射窗口的选择和飞行轨道的设计。

  他表示,嫦娥三号应该在月球的上午落月,月球上是白天的话,可以有更多工作时间,太阳能电池板也能接收能量,所以,等于是落月的地点和时刻已经限定了,以至于环月的飞行过程,火箭发射的时刻和弹道也就限定了。新京报记者邓琦

  运载火箭为何选长三乙?

  嫦娥三号探测器重,运载能力要求高

  “火箭加注燃料,意味着发射真正进入倒计时。这将是长三乙火箭的第25次出征。”嫦娥三号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说。

  为什么选择长三乙火箭,它有何“过人之处”?

  “虽然火箭不是全新的,但为了质量把控,研制生产工作都是按照火箭首次飞行的标准进行的。”嫦娥三号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姜杰说。

  长三乙箭体直径3米多,高56.4米,相当于20多层楼,是三级捆绑式火箭,在长三甲基础上捆绑了4个助推器,运载能力远高于长三甲和长三丙。

  “嫦娥三号探测器比嫦娥二号重了1吨多。本次发射具有多窗口、窄窗口的特点。要把嫦娥三号直接精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可靠性要求更高。”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姜杰说。与嫦娥二号任务相比,嫦娥三号的入轨精度要求提高了三倍多。

  岑拯表示,虽然长三乙火箭已是“身经百战”,但为确保嫦娥三号“完美落月”,科研人员对火箭开展了6大专项技术攻关。包括高精度制导控制提高入轨精度;多窗口发射技术,实现多轨道窄窗口发射;新型支架为嫦娥三号量身打造“座椅”;遥测图像传输系统,直观反映发射情况;减轻自重;提高可靠性。据新华社

  着陆地点为何选在虹湾?

  地形平坦,能保证降落的安全性

  按计划,嫦娥三号将在月球虹湾区着陆。虹湾区地处月球的北半球、西半球,在月球正面的雨海区西北角,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

  焦维新教授介绍,着陆的地点,要安全、阳光要好,要相对平坦,别人尚未探测过,有科学价值,还要处于月球正面,即朝向地球的这一面,能直接测控通信。

  他表示,虹湾不是真正的海湾,因为外形看起来像海湾,所以因此得名。选择这里,主要因为比较平坦,能保证降落的安全性。月球赤道附近高原比较多,坑比较多,对于着陆不太安全。还要有阳光,这样嫦娥三号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吸取能量来工作。

  焦维新说,最终也不一定会着陆在虹湾,他说,着陆器是智能的,大概飞到离月球表面比较近的时候,它会悬停,相机拍了照片反馈给它,如果下面有个大坑,需要挪个地方,它自己就会平移,一直挪到照相机告诉它地面平了,它才会降落。新京报记者邓琦

  世界各国探月工程

  1958年至今,世界上共有127次月球探测活动。

  苏联绕月探测世界第一国

  探月初期,苏联领先于其他各国。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1959年9月12日,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并撞击月球,成为首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1958年至1976年,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64个探测器。为实现登月计划,苏联设计N1巨型火箭,共试射了4次,都以失败收场。

  美国将人类脚印留在月球

  1967年1月,美国“阿波罗1号”发射失败,3名宇航员遇难。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人类第一个脚印,这是人类探月最辉煌的成果。

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轨道器和“月球勘探者”号轨道器探测月球,为日后建立月球基地探路。

  欧洲要在月球建“诺亚方舟”

  20世纪80年代,由欧洲17国组成的欧空局开始探月研究。2003年9月27日,欧空局将“智能”1号探测器送入太空并完成多项探测任务。欧空局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弗英曾表示,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一个“诺亚方舟”,存储地球物种的基因,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

  日本陆续发射“月亮女神”

  1990年1月,日本成功向月球轨道发射“飞天号”卫星。但这一小型探测卫星很快失灵,于1993年4月坠毁在月球上。2007年9月14日,成功发射“月亮女神”号绕月探测卫星。2009年6月,“月亮女神”在完成调查任务后撞向月球表面,完成使命。日本预计于2015年、2025年分别发射“月亮女神2号”、“月亮女神3号”。

  中国探月大事记

  人类探月一般遵循“探”“登”“驻”三大步。中国探月工程将第一大步“探月”细分为三期——即“绕”“落”“回”三小步。

  【嫦娥一号】

  1998年

  原国防科工委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开展先期科技攻关。

  2004年1月

  绕月探测工程立项;2月,绕月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2007年10月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进入月球轨道

  2007年11月

  来自嫦娥一号的一段语音和《歌唱祖国》歌曲从月球轨道传回,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传到世界各地。

  2008年11月

  由嫦娥一号拍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这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

  2009年3月

  “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受控撞月。

  【嫦娥二号】

  “绕月”任务圆满完成后,进入探月工程二期“落月”阶段,“落月”主任务由嫦娥三号承担。嫦娥二号由嫦娥一号“备份星”转为嫦娥三号“先导星”。

  2008年10月

  国务院批准实施嫦娥二号任务。

  2010年10月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2011年4月

  嫦娥二号半年设计寿命期满,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标和四大科学探测任务圆满完成。

  2011年5月底

  补拍月球南北两极漏拍点和再次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清晰成像。

  2011年8月

  嫦娥二号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出发,受控准确进入日地拉格朗日L2点的环绕轨道。

  2012年12月
  嫦娥二号受控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深空,飞越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



湖南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1265元/月 2013-11-3002:00:56来源:潇湘晨报

  11月29日,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透露,经省政府同意,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的湖南省月最低工资标准已经确定,其中,最高档由1160元/月提高到1265元/月,增长约9%,相较于去年13.7%的涨幅,2013年的增长幅度稍有下降。最低一档由870元/月提高至945元/月,提高了75元。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处长李杰分析,增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当前经济环境不景气,部分企业反映存在较大压力,而此次调整一方面考虑到了企业的实际困难,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线劳动者的权益。

  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我省月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劳动者)档次调整为:1265元/月、1145元/月、1035元/月、945元/月;我省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劳动者)档次调整为:12.5元/小时、10.9元/小时、10.4元/小时、9.8元/小时

  细心的人们会留意到,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日期为从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那么从2013年7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这一段“真空期”的最低工资标准该如何确定?对此,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处长李杰解释说,由于种种原因,最低工资标准确定的时间比较晚,实际执行时存在一些困难,因此今年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时间,“真空期”的最低工资标准仍然按2012年的标准执行。

  记者从省人社厅了解到,各市州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本地区适用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我省最低工资标准包括劳动者个人应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费。据了解,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我省长沙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是选择最高档次执行,而怀化等地一般执行最低档次。

  此外,根据湖南省人社厅公布的2013年工资增长指导线,省内各企业今年工资增长上线与基准线均与去年持平,分别为20%与13%,但工资增长下线由去年的5%调低至4%。作为企业涨工资的风向标,工资增长下线再度下探,也反映出当前经济形势趋紧。

(潇湘晨报记者李柯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