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逝者须远离“媚权化煽情” 2013-07-10 02:30:31 新京报
有报道臆想出“受到官员关注,遇难女孩极度欢欣”的场景,无异于对逝者尊严的消费。
■ 议论风生
旧金山坠机事故,两名女孩遇难,一片哀悼。而日前,某媒体刊发了报道《花谢旧金山》,文中“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的,而叶梦圆也许不敢相信地跳了起来”的表述,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女孩命殒,已属不幸。而愈发不幸的是,她们还“被幸福”了。这篇逝者报道,凭空臆想出“受到官员关注,遇难女孩极度欢欣”的场景,在公众“为逝者悼”的肃穆氛围中,它触发社会反感,引起舆论诟病,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官员也是常人,在微博上悼念死者,对逝者而言,或是种告慰,但无关殊荣。在引争议的段落,却虚造出遇难者受宠若惊的情节,这跟“纵做鬼,也幸福”简直如出一辙。既给人语含谄媚的感觉,又颇显轻佻,失却了对死者的起码敬畏。
其次,也背离了新闻伦理,这段话纯属虚构,是“不合理想象”;更何况,“睁大眼睛笑眯眯”也有违常识。
应该说,全文的基调是在追逝,也不乏温情,但这段话,委实缺乏朴素的情感认知,也冲淡了庄重底色。
当然,这未必就是作者媚权,也许是写作上的轻率:其本意,或是从官员悼亡中提炼出人性共通的悲悯情绪,渲染出人本温情……可用力过度,却适得其反,将温情导向煽情,失去人文温度。就此而言,公众对其行文意图或许不宜“有罪推定”,加以苛责。
但无论如何,这类轻佻而失真的文字,出现在公共话语平台上,都有些不妥。在引发争议后,该媒体官方微博也发声:“已删除电子报里的这一段,并诚恳接受所有的批评”。它展现出纠偏姿态,也警示着,在新闻写作时,当克制随意化臆测和修辞。
报道逝者,应远离“媚权化煽情”,只有以真实性托底,兼备人文情愫,才能孕育出“有温度的文字”,收获公信力。
□佘宗明(媒体人)
李敖之子:台湾人素质好不因传统文化 是日本殖民结果 2013-07-09 南都网
李敖与儿子李戡
“我的父亲李敖困于台湾六十年,以未念北大为憾,我愿意能超越这六十年的海峡,衔接这一心愿。”三年前,18岁的李戡在给北大的入学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很快他的愿望成真。如今已过去三年,刚参加完大三期末考试的李戡近日在北大接受《环球时报》专访,讲述他这几年的燕园生活。上课、读书、办社团、谈恋爱,李戡的校园生活很丰富,当然即将21岁的他也继承了父亲的批判精神,这批判的目光也没能放过他深爱的北大。
访谈中,李戡表示为自己是“李敖的儿子”而感到高兴,也不反感“拼爹”:“一个优秀的‘爹’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更多,这无可厚非。”而在谈及微博上的“公知”群体,李戡坦言看不起他们,称他们动不动就讲“中国在台湾”,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懂台湾。更直言民进党与“公知”这两批人头脑都不好。
环球时报:在北大读书三年,你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是基于什么考虑?
李戡:接受那么多媒体采访,肯定会影响学习,特别是我们经济学院,学业压力还是挺大的,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必须学好,否则后期就很麻烦,所以我要专心打好基础。
环球时报:能介绍一下你在北大创办的“文武学社”吗?
李戡:北大文武学社是我去年5月创办的,现在北大已有一定影响力。我们的宗旨就是要弘扬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文武合一,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但这种关系现已明显失衡。文武学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重振这一精神。我们请了北大哲学教授陈鼓应先生作指导老师,台湾武坛名师马龙先生是我们的武术总教练。我们每周一到周四都有武术课,包括长拳和太极拳。我们还经常举办文化名家讲座,邀请过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台湾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等名家来谈传统文化,每场讲座都爆满。我感觉很有成就感。
环球时报:你平时会与父亲交流些什么?
李戡:父亲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上周,我在复习中国经济思想史,刚好他给我打电话,我把课本中的一段念给他听,我们就讨论起这种研究方法,他最好玩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研究历史的这些人都被古人骗了,很多古人的原意都被研究者搞错了,这些研究者的古文基础太差,被古人骗完后又被马克思骗,以为可以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切,但实际上搞得四不像。除了这些学术探讨之外,生活上我和父亲也是无话不谈,我交女朋友也会告诉他,他很高兴。
环球时报:你痛恨“李敖的儿子”这个标签吗?
李戡:我不会反感啊,相反会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人们对我父亲的肯定。现在很多人会批评“拼爹”现象,台湾称为“靠爸”,也是很贬义的一种说法。但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其实每个人都在“拼爹”,从小到大都在依靠父母的帮助去成长,只是有人拼不过别人,所以就嘲笑人家“拼爹”。照我自己的理论,也许只有孤儿有资格骂人家“拼爹”。一个优秀的“爹”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更多,这无可厚非,我也不觉得从父亲那里得到帮助有什么可耻。父亲的光环对我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严格要求自己。
环球时报:你痛批过台湾教育,现在对大陆教育有什么感受?
李戡:我对大陆教育没有系统的研究,只能谈谈我在北大读书的感受,其实在北大,老师的教学水平及同学间的相处,都很不错。我也很爱北大,但就是因为爱,才希望她更好。我比较不喜欢的是学校的官僚气和形式主义,一些学校组织的讲座会强制学生参加,有时还要打卡,明显是为凑数,让人很不爽,“团委要做青年人之友,而不是青年人之官”,这种理念要具体做出来。去年有次抗日游行,我没参加,在屋里看书,突然收到我们班召集人的短信,说是立刻汇报当前所在位置,怕我们去游行。学校这样紧的监管会扼杀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
环球时报:你的中华情结从何而来?来大陆后有变化吗?
李戡: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是中国人,在台湾像我们家这样的人确实不多。来了大陆之后,确实也发现国民素质比较差,人与人之间太多冲突,说话很不客气,像吵架一样,但这不会影响到我对祖国的认同,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因为一些身边的不如意而影响自己对国家的热爱,这个国家肯定有很多问题,但我们应该做的是去改进它,而不是整天去谩骂和抱怨。
环球时报:你会在微博上看“公知”们吵架吗?
李戡:我对微博上的骂战都不感兴趣,也不去谈论一些公共话题。我很看不起少部分“公知”,他们动不动就讲什么“中国在台湾”,这种话讲得很没意思,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懂台湾,他们以为台湾人素质好是因为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其实那是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他们以为台湾政治有多好,但你去台湾民间问一问,没多少人这样认为。
民进党更没资格来大陆说教,他们想塑造一种形象——我们是国民党的反对派,是我们把台湾弄成现在的自由民主,所以我们来教你们大陆。其实这种行为挺不要脸的,他们在台湾严重打压那种统一的意见,一说“统一”就恨不得群起而攻之,他们根本没有资格谈论言论自由。他们来大陆这边说教,大陆“公知”就捧他们,其实这两批人头脑都不好,根本没有理性思考。我都是用一种看笑话的心态看他们。
环球时报:有没有在读书期间游遍祖国山河?
李戡:我初中学地理时印象深刻的有泰山、曲阜、秦始皇陵兵马俑、洛阳白马寺,当时就心向往之,来大陆读书后,这些地方我都有去看过,感觉很好。我非常喜欢《黄河协奏曲》,一听到全身就会发麻,所以那次去黄河感触还挺深的。
环球时报:未来有何打算?
李戡:肯定得读研,可能会去英国或美国,在北大读了四年,收获了很多,知识、社团、爱情、友情,过得很丰富,想出去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更长远的未来,我想做一个企业,在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的强大,很多人在学中文,研究汉学,这里有个很大的市场,也很有意义。我觉得现在的孔子学院官方色彩太浓,教材的说教意味比较重,容易被西方人当成意识形态输出,影响实际教学效果。我现在做的社团就是在积累经验,希望能找到一种更有效的传播中国文化的方法。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编辑:黄恺
盲目朝拜、逻辑扭曲 - 南都网
http://nd.oeeee.com/comments/ndview/index/default.shtml
这是话语权唯上的时代。无论是公知抑或普罗大众,我们力求捍卫常识。公知也会犯错,普罗大众也可能掌握真理。多元价值并存的今天,无所谓控制舆论的愚弄,更不当有千篇一律的谩骂与盲目朝拜、逻辑扭曲。与其唾弃公知,不如鼓励成为公知,以独立思想发有态度之声,而非为争论而争论,为反对而反对。
汪洋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质疑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不公平 - 2013-07-09 南都网
当地时间7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加强对话促进合作》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于7月10日至11日在华盛顿举行,这是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后,两国政府围绕着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迈出的重要一步。
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两国建交34年来,双边货物贸易增长198倍。目前,中国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兴业。中国万向集团在美国13个州设厂,雇佣当地员工12000多人。在中国投资的美资企业累计逾6万家。麦当劳、沃尔玛、星巴克遍布中国大街小巷,微软软件、苹果手机、通用汽车走进中国千家万户。中美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增加,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美经贸合作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争议和质疑。比如,有的美国人抱怨,中国人抢走了我们的就业机会,中国企业偷走了我们的知识产权。而有的中国人则经常问,为什么美国积极扩大就业,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却屡屡受挫?为什么美国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复提及,却执意限制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
中美两国差异很大,经济交往又快速增加,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还是利益摩擦都会导致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是正常的。解决争议、质疑的正确方式只有加强沟通、加深了解、增进互信,所以才需要两国政府间的经济对话。从2006年第一次战略经济对话至今,两国的贸易额从2676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近5000亿美元。实践证明,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谁也离不开谁。
扩大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潜力不断释放。过去5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9.6%增至51.8%;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41.9%升至44.6%;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由10.1%降至2.3%.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约10万亿美元的商品,有4亿人次赴海外旅游,对外投资有望达5000亿美元。中国的发展将为美国也为全世界创造更多的商机,中美两国经贸合作拥有光明的前景。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固、不平衡,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经贸合作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建设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识,也是世界的期待。我们要携手并肩,共同开创中美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外交部网站 作者:编辑:黄恺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