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授的荒谬言论无知在哪里 2013-07-18 10:16 来源:钱江晚报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易延友为他的观点道歉了,承认自己的言论“强奸陪酒女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欠妥。道歉之前,他将“强奸陪酒女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一语做了修改,改为“强奸良家妇女比强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危害性要大。”好像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真不知道他的语文怎么学的。
我们现在尚不能确定,易延友的道歉,究竟是知道自己错了,知道错在哪里了,还是不堪舆论的压力而做个姿态,如果是后者,比不道歉更叫人看不上。易延友之前还很鄙夷网络,发微博说“看了一下评论,不堪入目。网络就是网络,不能奢望可以成为理性对话的公共平台。”
易教授论调的起点,是把女性分出高贵和低贱两个部分:“陪酒女”与“良家妇女”;从这个区别出发,可以很有逻辑地推导出一个结论:这两类女性的法律地位是不同的。“强奸陪酒女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易教授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是做了认真的、符合规范的调查得出的结论吗?那么调查的样本有多少?有几个“陪酒女”?几个“良家妇女”?年龄、地域、从业时间的长短如何?易教授能公布调查结果吗?如果是想当然,那就太轻率,太不负责任了,即使不是教授学者,也不应该这么做。一个施暴行为,对一个人危害多大,跟许多具体的特定的因素有关,仅仅一个身份或职业不同,远远不能说明问题。
以身份看人,这种思维方式的实质,是取消“个人”。法律地位、社会权利,都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不是以人的类别,即以职业、身份、家庭背景将人区分开来,然后确定不同类别人群的法律地位。
高官太太,总是“良家妇女”了吧?但是如果一个高官夫人怂恿、逼迫丈夫贪腐,既祸国殃民,又将丈夫送进班房,恐怕连她丈夫都觉得这个老婆的“危害”比一个陪酒女要大得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人人”是指所有人,不分职业、身份地位、财富等等外在的特征,只要涉嫌犯罪,法律都一视同仁。法律的职能是遏制、惩罚一切人的犯罪,而不是遏制一部分人犯罪而放纵或宽容另一部分人犯罪。易教授所言的“强奸陪酒女也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其实是说,对一部分人(所谓“良家妇女”)犯罪,量刑要严,对另一部分人(陪酒女)犯罪,量刑要宽。这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就被颠覆了,取消了。
法学教授无疑是有知识的,但他缺了一点最重要的知识,缺了一个最主要的价值观:个人权利、个人尊严不是由身份、地位、财富等外部特征所决定的。
易的所言,其实是说,对一部分人犯罪、量刑要严,对另一部分人犯罪、量刑要宽。(戎国强)
(责任编辑:陈传发 )
陪酒女身份会提高检方举证难度 2013-07-20 02:30:06 新京报
■ 旁边评论
法律、法理无非世道人心,当人家普遍认为一种群体需要得到特别保护时,立法、司法判决就应充分考虑这种社会公认的价值,保护这种“不平等”。
李某某涉嫌轮奸,有人抛出了受害者是“陪酒女”的观点,引发热议;7月16日,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发微博称:“替李天一的辩护律师说几句:无罪辩护是他的权利……强奸陪酒女也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一石激起千层浪,遭到网民排山倒海的斥责。
反对易教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公众对于涉及权贵之子的李某某案的司法公正,一直严重焦虑,易教授“强奸陪酒女危害小”的观点一出,人们认为这是在给李某某脱罪。其二,中国进入改革深水区,人们对于“公平”“平等”的议题越来越敏感,比如中国死亡赔偿里的“同命不同价”问题,而易教授却将强奸受害人分为:良家、陪酒女、三陪女、妓女等三六九等,有违平等原则。
易教授直接以“陪酒女”等身份,武断地认为她们被强奸危害就较小,这是不妥的。法律保护妇女的性自主权,不因身份而有差别。
但是,陪酒女这个职业背后可能有着很多影响案件的因素,比如,陪酒女的职业本身比较“灰色”,如果受害者在案件中有不检点的地方,可能相应减轻加害方的责任。
回归李某某案,依《刑法》的规定,只要违背女性的意愿,动用暴力、胁迫等手段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就是强奸,这与陪酒女的身份无关。哪怕陪酒女之前与强奸者有暧昧亲密行为,只要在最后关头说“不”,那一样构成强奸。但是提出“陪酒女”说,并非没有作用,比如李某某的辩护人可以进一步提出他们是要求“陪酒女”出台,是嫖娼而不是轮奸,那么这种辩护的意见将大大提高检方的举证难度:因为证明强奸,只需证明在女方不同意的情况下发生了性关系;而以嫖娼抗辩,则要排除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陪酒女被强奸,所受伤害就会小一些吗?这可换成另一个问题:同一个伤害行为对不同的人造成的伤害,是否不同?中国第一起明确的精神赔偿案,是1999年上海女大学生被屈臣氏超市脱衣搜身案,一审的精神赔偿高达25万,理由之一就是受害者是女大学生,处于“敏感年龄”所以要赔得多。那么,大家认为同样的搜身行为对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乃至不同性别的人,会造成不同的伤害吗?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法律、法理无非世道人心,当人家普遍认为一种群体需要得到特别保护时,立法、司法判决就应充分考虑这种社会公认的价值,保护这种“不平等”。比如,大家公认同一伤害行为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更大,所以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女性很多时候也需要特殊保护,同样的超市搜身,社会一般公认对女性的伤害比男性更大,赔偿额也更高;但妙龄女性和更年期女性,是否需要有差别呢?同理,陪酒女和良家妇女真的“平等”吗?这不该由学者在书斋里认定,而是需要由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决定。
□沈彬(法律工作者)
“我是住在深圳的香港人” 2013-07-20 02:30:18 新京报
香港上水培幼幼稚园,孩子们在操场上运动。这所幼稚园位于香港上水和福田口岸之间,从七八年前开始,陆续有深圳孩子到此上学,因为离深圳近,在香港的近郊,现在有八成多的跨境学童。新京报记者 韩萌 摄
■ 记者手记
2001年,香港终审法院根据香港《基本法》第24条确立,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可以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2003年港澳个人游自由行实施,大量无香港居留权的内地孕妇到香港产子。十年过去,当初在香港出生的这批孩子渐渐长大,身份的不同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吗?
6月底,去香港拍摄这组题材的照片,过关时我习惯性地把摄影双肩包挎在胸前,香港边检的工作人员问我:“你怀孕了吗?”
2013年,由于实行了双非孕妇来港产子的“零配额政策”,香港边检开始严查孕妇入境,由上可见一斑。
到底在哪里上学?
我采访中接触到的一部分跨境读书的学童,在香港就读其实并非他们家庭的第一选择。嘉欣今年五年级,家里曾经为她上学问题,开过家庭会议。因为属于“双非儿童”,如果在深圳读书,算是借读;去香港读书,可选的学校在香港郊区,但嘉欣妈妈听说,香港好的学校,是在市区。而且来回校车(保姆车)的费用也是相当昂贵,2012年9月,涨价一次后,费用就更“不便宜”了。再加上孩子舟车辛苦,想过把孩子留在深圳读书。
在权衡之后,还是选择了香港。主要是考虑到孩子将来要出国读书,香港有很好的英文教育,以后,不需要有语言这方面的障碍。
但很多香港本地人,并不觉得香港的教育是最好的。David刚刚在悉尼读商科研究生毕业,从高中开始,在澳洲读书,直到研究生毕业。“因为我爸对香港的教育非常失望,才选择了国外读书。”David的父亲认为,香港的教学也是填鸭式的教育,和内地一样。内地的家长想着把孩子送去香港,但香港的家长目标却是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
到底是哪里人?
我走进的第一家香港的幼稚园是上水培幼幼稚园,这是香港的郊区,大部分的跨境学童集中在这附近:上水、粉岭、大埔、天水围等。
相比我在北京采访过的市区幼儿园的硬件设施,香港的这家幼儿园简单得像一家北京大型的社区幼儿园:没有能装百人的多媒体教室,没有连成一排的卫生间的小便池,没有可以睡觉的床铺、没有舞蹈教室、形体教室。
幼稚园的高班毕业典礼的演出排练,是在用塑料布搭起的简易棚子里完成的。
一间公共的钢琴教室、操场上一个公共的游乐玩具、十几辆公共小自行车,供整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用。
“香港太小了,不能和北京比,这里的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你看,我们的便池是小一号的。”一个老师说。
教室的墙上,贴满了英文的、中文的和繁体字的各种诗歌、故事、孩子们的作品。凌乱,但目不暇接。
高班的教室的角落里,二十把塑料椅一个套一个地摞在一起。旁边是些翻旧的、起边的童话书。
每一个看完书的孩子,排队把刚刚坐过的塑料板凳,再放回原处。看不到孩子之间吵架。
“我们会教孩子一些规矩,水瓶倒了,不管是不是你碰倒的,要扶起来。要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要吵架,要守规矩。”
陶校长做了10年的校长,她说,她有意识地淡化深圳孩子和香港孩子之间的区别。
这所幼稚园有8成的跨境学童。
有个小女孩告诉我说,“我是住在深圳的香港人。”
孩子还小,没有身份意识,也许是家长给的。
在上水惠州公立学校里,我随便和几个二年级的学生聊天。
“你们喜欢深圳还是香港?”
“我喜欢深圳,家里有小朋友和我玩。”
“喜欢深圳,深圳有个很好玩的游乐园。”
“香港有迪斯尼啊。”我说。
“我还没去过,我还是喜欢深圳的那家游乐园。”
“我喜欢香港的,香港有好吃的茶点。”
孩子们还小,对于自己到底是哪里人,并没有太深的概念。哪里有伙伴,哪里有玩具,哪里有冰淇淋吃,就喜欢哪里。
未知的明天
这代跨境学童,生于2003年后,止于2013年。10年后,他们将各奔东西,离开往返深港之间的校车。
香港和深圳相邻,但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特点。
童年时,在深圳的家里,他们是香港人;在香港的学校里,他们是“住在深圳的”。香港的中小学仅仅是香港文化一小部分,他们又难以接触到香港文化的精髓。这段经历会改变他们的人生吗?与普通的深圳小孩相比,他们会有不一样的明天吗?这些都是未知数。
或许岁月的痕迹将来会让他们感同身受:黄色校车;穿着马甲的校车保姆;和伙伴们手牵手过关;那道深港之间长长的过关通道;粤语、中文和英语换着说;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这些成了跨境学童的共同记忆,他们可以通过这些记忆,找到归属感。
□韩萌(新京报摄影记者,7月14日发表《跨境学童》)
贵阳亿万富豪与千万富豪街头火拼 官员劝后者赔钱 - 南都网 2013-07-19 21:58:29
据21世纪网独家报道,千万富翁胡国忠的发家史,在贵阳一直是一个传奇。
胡国忠原本只是一个蹬三轮车的小贩,90年代中开始转行,在路边摆摊卖烧烤,经过十多年的辛苦积累,摆出一个贵阳市家喻户晓的饮食品牌“胡味烤肉”。
这家位于贵阳市南明区新华路纪念碑繁华地带的烤肉店,营业面积800平米,年创利润百万元、上缴税收20余万元。靠着烧烤店,十多年下来,胡国忠也积累了千万身家。
然而,与一位亿万富豪的斗争,使得胡国忠不仅店面倒闭,千万身家也几乎一朝荡尽。胡国忠用摄像头记录下来的这段冲突史,剪切出来,堪称是一部贵阳城商海争霸的微电影。
千万富翁与亿万富豪街头激斗
21世纪网获得的这份视频,内容之曲折离奇,只能有电影能与之相提并论。
2008年5月21日,正值5.12汶川大地震爆发后一周,这一天是全国的哀悼日。在此前后,有不少贵阳市民,收到短信称胡味烤肉不向灾区捐款、并辱骂街道办事处收捐款人员的信息。
实际上胡国忠在5月13日的地震发生后,即通过《贵州商报》向灾区捐款1万元,并安排店内20名自愿献血的员工去血站献血。5月21日前后,胡国忠把捐款证据和澄清布标挂在了“胡味烤肉”的店外。
5月21日晚20点左右,正在“胡味烤肉”店外查看标语的胡国忠,被店面所在的新华路街道办事处姜姓书记叫往办事处聊天。
20点40分左右,开始有人群在“胡味烤肉”的门口聚集。
20点42分左右,街边开来一辆奔驰车,车上下来一名身穿黄色上装,带一夹包的男子。后经多方指人,确认此人名叫胡祖权,外号“猫六”,曾在1980年因抢劫伤害罪被判刑3年,后因组织领导黑社会被网上通缉2次。
“猫六”胡祖权,还有一个身份——贵阳市人皆尽知的亿万富豪,开有多家酒楼、典当行和担保公司,每年转包几个亿的政府工程和市政工程,如贵阳市黔江路、北京西路、贵阳市奥林匹克中心。
短短一分钟后,又有六七人围上来,胡祖权转身走远。而另一名叫“干敲敲”中年男子开始挑动周围的“人群”,并上前撕除“胡味烤肉”店外挂的澄清布标。
据了解,“干敲敲”原名李成富,曾因劳教期间杀人被判无期徒刑。他撕除澄清布标,只是为后来更大规模的冲突埋下伏笔。
10秒钟后,事件演变出第一波武斗,“干敲敲”与另一名红衣男子开始冲击店门,并掀翻门口的粥柜,随后又冲入店内。见此情况,“胡味烤肉”方面立刻向所在的新华路派出所报警。
冲入店内后,“干敲敲”等发现“胡味烤肉”店内员工多达数十人,自己不占人数优势,叫嚣时遭到老板娘的阻拦,又回到店外开始聚集人群。
只不过,当事人没想到的是,“胡味烤肉”店内的各个角落里,同样安有摄像头。
20点47分左右,已有大批人群在“胡味烤肉”店外聚集。原本在街道办与姜书记谈话的老板胡国忠收到员工通知,也赶回自己的店面。新华路街道办党工委姜书记闻讯坚持与胡一同赶回现场。
20点48分,新华路派出所也有民警赶到,但该民警并未立刻阻止事态发展,而是加入了围观人群。
20点52分左右,“胡味烤肉”老板娘庞某去店内拿出数码相机,开始拍摄现场。在注意到部分闹事者均是从街边的奔驰车出来之后,庞某又喊上胡国忠,一同去拍摄奔驰车的车牌号。谁知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对方的警觉。
原本已经淡出摄像头视线的“猫六”胡祖权,突然出现,并开始抢夺老板娘庞某手中的手机,第一时间抢夺不成功,胡祖权转身将手中的夹包放入车内,继续抢夺相机,并与庞某发生争执。
这个时候,人群的焦点突然发生变化,原本在人堆中叫嚣的“干敲敲”、“王老七”等人,纷纷回过头、涌到奔驰车附近声援“猫六”胡祖权。
20点53分45秒左右,双方发生肢体冲突,老板娘庞某遭打后被拉出,紧接着“猫六”胡祖权等人又上前追打“胡味烤肉”老板胡国忠。
千万富翁与亿万富豪的火拼结果是,胡国忠的头部被砖头打破,而“猫六”胡祖权也鼻部出血。
20点56分,“胡味烤肉”的员工冲出店门,将在春生大药房门口被围殴的胡国忠救回店内。
胡国忠被救回店内后,新华派出所的民警及便衣警察才开始在店门口维持秩序。但闹事者仍然向店内冲击,“干敲敲”乘门口的警察不备,突然冲入店内,再度指着胡国忠喊话。
而鼻子被打破的“猫六”胡祖权也脱下外套,赤裸着上身,继续向门口的维持秩序的人员施加压力。
21点02分左右,新华路街道办事处姜书记进入店内与胡国忠夫妇协调。但胡国忠称,令他大跌眼睛的是,“姜书记说来砸店的是‘猫六’,说他是黑社会老大,惹不起,他劝我给‘猫六’赔礼赔钱。”猫六方面的要求金额,是200万。
而当老板娘庞某表示:“他把我的店砸了,人打了,凭什么我们还得给他赔礼赔钱?”之际,“姜书记指着我(胡国忠)爱人的脸说:”就是你把事情搞大的,你去照人家的车牌干嘛!”
最后胡国忠夫妇咬牙坚持不赔钱,“想清楚,免得以后麻烦事更多。”姜书记留下一句话,走出店外。
更令胡国忠夫妇想不到的是,和对她们的疾言令色相反,姜书记来到店外后,竟然与已穿上外套的“猫六”胡祖权勾肩搭背,亲密耳语。
此时店外的街道上已停了不少警车。因为当天贵阳市在人民广场举行地震哀悼大会,地点离“胡味烧烤”的门店只有300米左右,因此“胡味烧烤”门口发生纠纷后,不少在人民广场执勤的公安干警纷纷赶到“胡味烧烤”门店门口。事后,胡国忠称,据他了解,到场的有来自贵阳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打黑大队、技术大队、防爆大队)、南明公安分局、乌当公安分局的上百名公安干警。
而当着公安干警们的面,先是有暴徒试着用门口的黄色广告牌砸门店玻璃
(1388,0.00,0.00%),未果,被人拉住,紧接着一个名叫金鹏飞(胡国忠称外号“金老四”)的男子,突地搬起一块大石,把“胡味烧烤”的门店玻璃砸出一个大洞。
这天晚上没有任何肇事者被抓。21点09分,新华街道办事处书记姜某,亲密地拉着亿万富豪胡祖权离去。
罗志渊:韩国女总统研读中国古典哲学的启示 = 南都网 2013-07-19
韩国女总统朴槿惠今年6月27日开始一连4日的国事访华,引起了中国人的广泛关注。她在6月29日于清华大学发表主题演讲,其流利的汉语发言更加成为热门话题。这位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乃至近代以来东北亚地区首位女性国家元首,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教养,或者说是一种"深厚的中国文化人文素养",使人们印象深刻。
人称"韩国撒切尔"的朴槿惠今年61岁,是已故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之女,被政敌讥讽为"独裁者的女儿"和"政治遗产的继承者";她至今未婚,也没有孩子,性格坚定冷静,有人喊她"冰公主"或者"三无女人"。
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朴槿惠用中文做开场白,演讲中用了韩语,最后以中文收尾,字正腔圆,获得了在场学生阵阵掌声。她以流利的汉语引用《中庸》、《管子》等中国古代典籍的片段,阐述国与国的相处之道,并向师生致意,赢得听众热烈回应。
朴槿惠不但精通汉语,还曾经获得台湾文化大学名誉文化博士称号。她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深厚的兴趣,从小熟读《三国志》,甚至戏称赵子龙是自己的"初恋"。朴槿惠少时已熟习《论语》、《贞观政要》、《明心宝鉴》、《近思录》,还喜欢中国哲学,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她指该书蕴含了让她变得正直、坚强的人类道义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与教诲。
东方哲学所映射的智慧,不仅在古代可以展现黄钟大吕般博大精深的魅力,在当代,也依然拥有足够充沛的营养与生命力,成为现代人的精神指向与心灵良药。朴槿惠在人生逆境中的读书故事,对此已经足以证明。
对个人来说,中国典籍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战胜人生磨难的大智慧。正如朴槿惠所言"最佳的修身之道是不矫揉造作,顺其自然。这就是道家的无为、无心",领悟到"推己及人,即为'仁'。"一种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和命运。
作为一名韩国人,这位政坛巾帼对蕴含丰富哲思的中国典籍进行长期研读,并且以其为人生指引。反观我国,在工业化与市场化的进程中,却抛弃了本土自古以来形成的哲学思想。在今日之中国,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下祖宗流传下来的经典?我们的社会精英、各级官员,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并实践中国哲学的优秀精神呢?
谢长廷曾坦言:"两岸一谈政治,马上就吵架。应改谈历史、血缘与文化,就不会那么冲突。有人批评承认中华文化是很吃亏的事,但事实上大陆根本没什么中华文化,反而台湾保留比较多。"因此,文化是一种力量,也是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文化力量不可忽视。美国通过文化把美国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而我们国家,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传播传统文化精神,宣扬东方智慧,也必定要有世界眼光。去年,我组建国学专家到泰国开讲座,就收到很不错的效果。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具有吸引力的。
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古典哲思在韩国、日本的发扬传承,更加应该让我国人警醒,如果我们不珍视、不发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文化损失!我们不仅有愧先祖,同时也将无法延续中华文化之根。
因此,现阶段,文化大发展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有全球眼光;文化大发展的切入点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但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古今融合,有破有立;文化大发展的方式,必先推动文学大发展,并发起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引导文化大发展的方向。同时,文化大发展要有人民立场,惠及百姓生活,并要树立"多元"价值观,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特约评论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群租禁令能否为青春留点梦想空间 潇湘晨报 评论员 周东飞 2013/7/19
北京有关部门近日印发《通知》,对群租说不。《通知》规定,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通知》要求,应当以原规划设计为居住空间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得改变房屋内部结构分割出租,不得按床位等方式变相分割出租。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地下储藏室等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
要问这座大都市里的群租有多火,当地媒体几天前非常巧合地给出了一个样本:在东三环附近的每平方米售价高达6万元的高档公寓,一套8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竟然住了25个人,除了保留厨房与卫生间,两个房间和客厅全部摆满了上下铺床。这样的居住环境,可能还比不上大学里的学生宿舍。抱怨无空调的大学生们,至少还有一点点可以自由转身的空间。一旦毕业自立,反倒在生活条件上发生了后退和逆转,群租的青春情何以堪。
北京的群租禁令能解这批年轻人以倒悬吗?恐怕未必。其一,这样的禁令,在生活中并无多大执行力。人均不低于5平方米,每间房居住人数不超过2人,这样的标准化数据看上去都很美,可是到底谁去保证如此诱人的居住福利?其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禁令所要“解救”的年轻人,事实上可能会是禁令的最大反对者。买不起房,所以才租房。租不起房,所以才会有群租。如果连群租也要禁止,那么谁来给他们一小片容身之地?
群租可能会带来消防、治安等方面的隐患,也常常遭到左邻右舍的投诉,这在一定程度上恐怕都是实情。但是,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未必要对群租一棒子打死。世界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居民反对群租的意见肯定是有的,但是更多的年轻人被禁绝了群租,将更无立锥之地,这一点城市管理者为何不能体谅“民情”?有本地户籍的居民是城市之“民”,在这座都市里“漂”着的何尝不是?
按照北京的应届毕业生起薪标准,不要说让他们买房,就是在合适的地段租一套房也是一个妄想。根据媒体的调查,即便是在群租未被禁止的时候,一些大学毕业生的群租支出也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1/3甚至接近1/2。虽是艰辛,他们到底还有梦想,还能够安慰自己说,今天的群租,是为了将来能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南方的某个城市,曾经想出一个通过提高房租来赶走所谓“低素质”农民工的招数,结果被舆论唾弃。群租禁令若无必要的疏导出口,与逼人离开又有何异?
疏导之法,最终是要保障供给。既然不准群租,那就应当提供租得起的房屋。在市场层面,业内分析北京的存量空置房约有30万套,这些房子为何没有转化为可租住的房源?不有人为上文提到的那套东三环高档公寓房算了一笔账,月收租金8000元,需要50年的时间才能收回购房成本。是租金还不够高,而是房价高得太离谱。房屋持有人宁肯空置,等待时机抛售,也不出租。在保障层面,点缀式的公租房根本无力顾及目前的群租者。总量本已有限,对外地户籍人口开放申报的就更少。
如果解决不了供给问题,群租禁令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居住是最大的民生之一,高房价高房租之下,蚁族们除了群租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年轻人的梦才是未来中国梦,给他们的梦想留一点点存放的空间,哪怕是群租的空间也好。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