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 內地理財產品有如迷債 - 晴報 2012jul02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E5%94%90%E5%BE%B7%E7%8E%B2-%E5%85%A7%E5%9C%B0%E7%90%86%E8%B2%A1%E7%94%A2%E5%93%81%E6%9C%89%E5%A6%82%E8%BF%B7%E5%82%B5-224533204.html
上次提到,上月份內地銀行爆發了一場「錢荒」風暴,銀行同業拆息大幅飈升(拆息市場是銀行同業之間的一個短期融資市場),而這段期間,內地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也大幅調高了利息,希望吸引投資者購買,以紓緩銀行的資金壓力。
從投資者的角度,我們不管銀行到底面對甚麼資金壓力,最重要是她們推銷的理財產品,葫蘆裏賣的是甚麼藥,更重要當然是有甚麼風險。
上次引述了我收到的其中一種產品說明資料,當中提到的資產比例,表達上更是十分含糊,甚麼現金0至20%、貨幣市場工具0至30%、債券資產0至20%,信託計劃、資產受益權等其他資產0至90%等等。
名義上不保本 實際保本?
當時在內地開了人民幣戶口之後,有位客戶經理向我推介這些理財產品。我問他,到底理財產品背後是甚麼,有沒有風險,尤其是不保本那種?我記得他是這樣回答的:「雖然這些產品名義上是不保本,但實際上跟保本產品沒有太大分別!」我相信,大部分客戶經理都只可以給妳這樣的答案。
我的理解是,所謂的「高息理財產品」,背後其實是一籃子的定息產品或債務,風險高低視乎不同的配搭和比例。
內地銀行從事了不同形式的借貸活動後,例如同業拆借、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及應收帳款等等後,會將部分債務工具,再跟其他現金或較穩健的資產捆綁在一起,售予一般的投資者,一來可以賺取中間的差價,二來可以將風險轉嫁出去。
保證部分佔多的,會包裝為「保本理財產品」,保證部分較低的,就包裝為「非保本的理財產品」。前者會給較低的利息,而後者才給較高的利息。但一般來說,這些產品的年期都很短,一般為兩個月至半年不等,而且,入場的門檻也不高,一般為一萬至五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但有些也會高至50萬元。
留意「非標準化債權資產」
姊妹們,如果有留意財經新聞,相信也會記得,大約三個月前,內地銀監會曾經發布了一份名為《中國銀監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對銀行售賣高回報理財產品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其中特別針對一些所謂的「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這些資產正是上文提到的信託資產、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及應收帳款等等。
說到這裏,姊妹們或許會聯想到已經倒閉的雷曼兄弟,以及由他們發行的「迷你債券」!對,本質上,現時內地銀行賣的非保本人民幣理財產品,基本上就等於雷曼兄弟發行的「迷你債券」!
為甚麼我會這樣說?下次再續。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唐德玲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