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7 December 2013

不要賣弄學歷 - 光上


不要賣弄學歷 - 光上 蘋果日報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測量早被定位為「讀書不成的工作」,因為高級如總工程測量師,多數都沒有大學學位,大都是中學畢業後當上學徒,一步一步的晉升。(資料圖片)

上個星期日不用上班,但朋友地盤出現問題要幫忙處理,於是一大清晨就跑往元朗去,中午前處理完畢,乘巴士回程,途中有三四名青年男子登車後就座我後方,當巴士駛至一家小型中式點心店時,身後男子便高聲討論,我正帶上耳機聽歌也能清晰地聽到內容,如下:

甲:嘩!喺呢啲地方開點心店賺到嗎?

乙:應該有萬餘塊錢一個月吧(我心想,你又知?)開呢啲店的人,都是讀不上書的人,這是他們唯一的生路(乙說話時語氣囂張,不可一世!)

聽到甲乙的對話後,我心中不停問自己學歴真的是一切嗎?我想非也,讀書只給與人們一部份的學術知識,至於能否使人事業成功,我就有點保留。無可否認,良好學歴的人在某些職業初期上會有優勢,但到了中後期,想進一步爬上高位,學歴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際關係,工作的態度,應變能力,甚至是運氣!

在此想分享一下學歴在建築界的位置。近年建造業當旺,不少天之驕子(大學生)紛紛入行,成為見習工程師。眼見一些肯學肯做,不怕日灑雨淋,不賣弄學歴的小伙子,由見習工程師晉升為工程師,再晉升為高級工程師或更高的職位。反觀一些賣弄學歴,不可一世的,永遠都停留在見習級別中。

接下來想談的是學歷在工程測量方面的位置。測量早被定位為「讀書不成的工作」。原因很簡單,因為高級如總工程測量師,多數都沒有大學學位,大都是中學畢業後當上學徒,一步一步的晉升。

最後想談的,就是分判商的老闆,大都沒學歴,甚至是文盲,靠一雙手打江山,這種人是我最欣賞和尊重的!

總結:學歷是需要有的,但要懂得運用,不賣弄,成功在望!





新工業時代 推動香港製造 - Thomas Sevcik 香港經濟日報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8b0f778b-6237-4edd-88f1-693a867fd928-405044

「在香港,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即使未必所有人都同意這句話,但大家必須承認香港從來都不只是一個金融、貿易及服務樞紐,它在不久以前確實是區內製造業的龍頭!還記得我們的出囗成衣及塑膠玩具年代嗎?「香港製造」一詞在80年代後近乎絕迹。復興「香港製造」真是遙不可及嗎?

去製造業 發達國嘗惡果

金融海嘯後,多個發達國家都面對早年「去製造業」的惡果。失業率高踞不下、貿易逆差擴大及貧富懸殊加劇等都為這些國家帶來社會不穩。歐洲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及瑞士,自全球經濟衰退以來,明顯較一些着重金融、服務及旅遊的西北歐國家更具抵禦能力,原因正是它們保留着一定比例的製造業。近年「再工業化」的討論變得更熱——韓國決意取代日本,所走的發展道路就是要成為全球的工業強國;德國更被美國媒體吹捧為經濟復甦的榜樣。

「再工業化」或「重回製造業」是國際新浪潮,很多以金融為本的大城市,都對製造業重視起來,當中原因有3個:(一)可補足或平衡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二)創造一定數量的高、中端技術職位;及(三)驅動研發及創新的需求,帶動更多新工種的出現。不論是依賴製造及出囗的內地城市,或是以金融、服務業聞名的香港,如何應對這浪潮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香港一直擁有多項工業生產的基因,包括研發、設計、質檢及市場推廣,假如再加入新工業,必定令它更具競爭力。要新工業發展及生存,香港需要奉行以下3項教條:

品質為先 香港成亞洲瑞士

(一)高價值:香港製造的產品必須是高產值的,即是說在製造過程中要增加更多價值,才能把高租金及工資合理化。部分經濟學家會以每公斤的價格來量度產品的價值,這指標愈高,就代表產品愈為高端,不容易被複製。瑞士就是跟香港一樣,正面對高工資和地價的問題,而它的產品價值指標亦是高踞全球。

(二)高觸感:在大城市製造的產品必需要更繁複、更具個人化及獨特性。德國大眾汽車最頂級的「飛騰」(Phaeton)及「賓利」(Bentley)型號正是在德累斯頓(Dresden)的「透明廠房」製造,汽車零件都是由該市的有軌電車直接送運到廠房,而整個生產過程呈現着個性化及高科技的特質。這使我們得記住,在昂貴的香港,大規模及低端的生產都是注定失敗!

(三)高技能:「新工業」代表熟手技工、電腦化生產、清潔(環保)及智能化的環境,而科研和技能培訓在這些城市裏都要比一般服務業訓練更受重視高端生產是一種可創造大量職位及高薪酬的工業,它亦同時帶動相對低技術的工種需求,如文職人員、清潔工或服務員等工作。

香港似乎有一個不錯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香港擁有一個優秀的品牌,「香港製造」就如亞洲的「瑞士製造」。沒錯,「香港製造」在70、80年代意味着廉價塑膠玩具、打火機及中、低端的電子產品。但時代不同了,從城市品牌的角度來看,香港可以是中國的優質生產區,從產品設計到零件製造,中國品牌逐漸進佔全球市場。現在,「香港製造」可承着這機遇,以縝密、安全及型格的特質,結合中國品牌的冒起,把香港定位成為一個發展新工業的中國城市。

未必須快而準 需更多工業家

香港還需要些甚麼才達致這地步?最重要就是心態上的轉變。我們要接受投資工業的周期一定比開零售店為長,而培訓員工所需的時間、做設計原形和不斷調整製造工序,都未必符合香港一直標榜的「快而準」商業模式。話雖如此,香港不是早已在大型基建、維修、食物製造和醫療方面體現「品質為先」嗎?這些條件其實一直都在我城的DNA內。香港或許需要一些創新的投資者與剛冒起的工業家合作。政府毋須直接介入,卻要適度調整職業及技術培訓制度,還需要生產力促進局、科技園、貿發局及投資推廣處等策略性地把「香港製造」發揚光大。

我們要明白:都市新工業的時代即將來臨,而「香港製造」就是一粒被低估了價值的寶石。(系列之四)

(作者 Thomas Sevcik 是資深的國際城市發展顧問。他本身是建築師,於柏林、蘇黎世、洛杉磯及拉斯維加斯等地累積逾十五年的建築及都市規劃經驗,曾為不少跨國公司提供有關地域定位及空間塑造的方案。)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