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7 December 2013
勸學篇 - 福澤諭吉
練乙錚:福澤諭吉、張之洞與三中全會的中體西用論 - 信報 2013-12-05
上月21日筆者為文指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新一輪經濟改革路線,竟與所謂的「華盛頓共識」一一對應,若合符節。不過,大家也知道,習近平主導的那個會,除了一點門面功夫,在政治上大體是保守甚或倒退的。因此,會議的精神,實可與晚清張之洞、馮桂芳等人倡導的「中體西用」等量齊觀。所不同者,張、馮說的「中體」,指傳統中華儒家思想(統治者版本),而上述三中全會的「中體」,則是赤裸裸的馬列史毛權力論。故後者雖曰「中」,其實無半點中國文化味,指的不過是和現今所有發達國的政治文明背道而馳罷了。百多年來的變法維新,中國依然落後「小日本」一大截;箇中原因,可從日本明治時期思想家福澤諭吉的文集《勸學篇》與張之洞的同名作的對比中清楚看出。
1853年的「黑船事件」打開了日本鎖國之門;越明年,日美締結《神奈川條約》(日文漢字正式名稱是《日本國米利堅合眾國和親條約》)草約。又六年,日本軍艦「咸臨丸」全程護送外交官到美國加簽《日米修好通商條約》。日艦該次出航,比解放軍戰艦1997年首次成功橫度太平洋抵美訪問,早了137年。「咸臨丸」艦上當艦長助理兼翻譯的,乃一粗通英語的年輕學者;此人便是福澤諭吉。2004年,他的肖像印在每一張新發行的一萬日圓(最大面額)紙幣上面。
福澤諭吉的啟示
福澤諭吉(1835-1901年)生於大阪附近一個藩國的下等武士家庭;出生當晚,寒微而好儒學的父親剛巧獲得一本記錄大清乾隆法令的《上諭條例》,遂給他取名為「諭吉」。兩歲不到,父親就死了。由於家貧,諭吉很遲才上學,但進步很快,打下堅實的漢學基礎。19歲,慣於特立獨行的他,一個人跑到九州長崎,修習蘭學。日本人說的「蘭學(rangaku)」,和蘭花無關,更完全不是什麽「調理農務」的東西(一笑),而是指「荷蘭學」,即日本最早的「洋學(西學)」。
荷蘭人早於16世紀末葉已經到了日本,落腳點就是在九州西南一帶。大家記得,明朝末年,流竄於福建海域一帶的海賊鄭芝龍,便是跟隨荷蘭人經商到日本,在九州平戶娶了一位日本女子生下鄭成功的。當時的荷蘭,是歐洲貿易最發達、科技最先進的國家,經濟起飛比英國還早。由於蘭學和基督教的傳播,日本於17、18世紀已經不斷接觸西方文明;後來儘管鎖國禁教,卻是鎖而不封,和荷蘭人通商不絕,更輸入各種技術和科學,包括化學、物理、醫學等等。到了福澤諭吉的時代,
由於美國兵臨城下,日本人更需要荷蘭當時高超的火砲船艦製造技術,對懂荷蘭語的人才需求相當大。上述日本軍艦「咸臨丸」,便是於1857年從荷蘭買回來的。
(這令人想起141年之後,1998年大陸向俄國購買「瓦格良」航艦、後改名「遼寧」號那回事。)
福澤諭吉在九州學得荷蘭語之後,到了東京,開設了一間教授荷蘭語的蘭學塾,後改授英語,1868年改名慶應義塾(「慶應」是明治之前的天皇年號。此義塾是慶應義塾大學的前身;後者是當今與早稻田齊名的一流私立大學,畢業生包括豐田汽車的CEO豐田章男、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橋本龍太郎、犬養毅等;民國志士林覺民亦於此校畢業。慶應義塾的校訓是「獨立自尊」;這在集體觀念濃厚、等級名分意識蓋過一切、幾乎沒有獨立人格可言的日本傳統文化中,饒有意義。
福澤諭吉美國行之後,又到過歐洲諸國;回來之後,寫了明治維新時期最豐富深入的一套十冊洋學啟蒙書《西洋事情》,很快賣了二十萬餘本,牽動了年輕人當中的洋學熱。1871年,明治天皇頒布「廢藩改縣」令(猶如秦始皇廢封建、改郡縣),維新進入決定性階段。翌年,福澤開始發表《勸學篇》(日文原名《學問のすゝめ》);文章連序共18篇約8萬字,又是洛陽紙貴,估計當時每10個日本人便有一個看過至少其中一篇。
大家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到,福澤諭吉和張之洞的確是兩個背景截然不同的人物。張之洞生於河北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是鄉試舉人,官至知府(古稱太守,很高級的地方官,管一個城市;相當於今天一個地級市如石家莊等的市長);他自己是進士探花(殿試第三名),當過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光緒及宣統的軍機大臣,官至大學士。福澤則除了做過幕僚,從未當過官;明治曾經要他出來做官,他婉拒了,寧願一生當一個私塾老師。科舉出身的、當官的,往往傾向維護統治階級、政統、道統。學者,只要不是利欲熏心,比較能夠客觀地看長遠、全局問題。
還有一個分別:張之洞沒有出過國門,根本沒有對外國的第一手見聞。福澤多次在歐美遊歷,每次回來,見聞豐富了,而且總是書刊滿載而歸,可以著書立說。眼界有高下,張之洞在他的《勸學篇.遊學》裏,勸喻習西學者要出國觀察,但提議去的地方,「上為俄,中為日本,下為暹羅」;這個提議,真是好打有限。
中國大文化的優越感
不過,最重要的差別,大概是二人的大文化背景和心態。中國文化發達得早,國人從來認為自己最優越,是「天下」的中心;外來者頂多不過是會點奇技淫巧的蠻夷;這種「以我為主」心態,顯得非常自然(喜歡稱呼「小日本」,就是反映)。日本人則不同,千百年來當慣了學生,向別人學習,不會說是「下問」,更不會覺得羞愧,一切以實用為原則,連自己的文字裏,也加進了大量漢字以及用「片假名」拼出來的各國外來語詞,而不覺得有什麽大問題。魯迅先生倡導的「拿來主義」,很可能有他的日本淵源。日本人以這種心態學習、模仿外國事物,同時有一種「忘我的自信」,所以,學了人家所有的東西,卻依然能夠把自己的文化精華保存。
張之洞的《勸學篇》分內篇和外篇,內篇九篇放在前面,跟着才是外篇十五篇;每篇兩千字左右,合共四萬餘字。內篇,不消說,就是「體」的部分;外篇,就是「用」的部分。如果用今天大陸流行的黨八股來形容,內篇就是那些「牢牢」什麽、「堅決」什麽、「絕不」什麽的意識形態劃了紅線碰不得的東西;外篇就是如三中全會《決定》裏的那一組「華盛頓共識」條條,即可以靈活運用、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事物。福澤的《勸學篇》,當然也有要批判和要提倡的東西,但通篇看,沒有張之洞的那種結構堅硬的二分法。
那麽,到底張之洞的《勸學篇》和福澤的《勸學篇》,內涵的主要分別是什麽?篇幅關係,今天只能簡單交代一點筆者認為是最重要的【註】。
張之洞是純粹的國家主義者,個人並不重要,民權是個壞東西,平等就會生惡。內篇第一篇講「同心」,就是統一認識;任務是「三保」:保國家、保聖教、保華種。國家是機器;聖教是意識形態;華種是集體。「保種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國。……國不威則教不循,國不盛則種不尊。」這和大陸近數天所有官媒高調宣傳的一篇「網文」《沒有了祖國你將什麽都不是》的觀點完全一致。(這篇「網文」裏的一句口號:「沒有國,哪有家」,則跟本地左派政黨中人的那句口頭禪一模一樣。)這種思想再發揮,就是文革時期的「小小螺絲帽」理論:個人只不過是社會主義大機器裏的一顆螺絲帽,不合規格擰出來扔掉就是,一切個人的思想感情都是不必要的、危險的。
強調個人獨立重平等
福澤當然認為國家重要,但他的《勸學篇》裏卻把起點放在個人上面。第一篇講平等;跟着講自由。然後講個人的獨立;這點福澤講得最多最透徹:「沒有獨立精神的人,就不會深切地關懷國事。人人沒有獨立之心,專想依賴他人,那麽全國就都是些依賴他人的人,沒有人來負責。……依賴別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諛諂媚人。若常常怕人和諂媚人,逐漸成了習慣,他的臉皮就同鐵一樣厚。對於可耻的事也不知羞耻,應當與人講理的時候也不敢講理,見人只知道屈服。一見上面的人,就說不出一點道理;叫他站就站;叫他舞就舞。那種柔順的樣子,就像家裏所餵的瘦狗,真可以說是毫無氣節和不知羞耻之極。……只要有愛國心,則無論官民都應該首先謀求自身的獨立,行有餘力,再幫助他人獨立。父兄教導子弟獨立;老師勉勵學生獨立;士農工商全都應當獨立,進而保衞國家。總之,政府與其束縛 人民而獨自操心國事,實不如解放人民而與人民同甘共苦。……人人獨立,國家就能獨立。」如此講求人格獨立,就呼應了慶應義塾「獨立自尊」的校訓。
中日兩國都曾試圖維新,日本成功了,中國卻一次又一次失敗,到今天還是擔心亡黨亡國、害怕西方列強顛覆。中國人不比日本人笨;資源不比日本人少。意識形態的差錯與頑固,也許是失敗的最重要原因。
作者為《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兩篇《勸學篇》在網上都可免費閱讀;都不太長,大半天可讀完。至於,張之洞的文章則見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636335/;古白話寫的,不太難。福澤諭吉的中譯本見http://www.zhlzw.com/lzsj/mz/87947.html。
陳雲:我不建議大家濫用「建議」 - 2013-12-04
泰國爆發反政府暴亂多日,港客滯留,《蘋果日報》十二月二日的新聞標題是「曼谷告急 千港人處危城」,另一則訪問泰國本地人的意見,標題是:「當地人不建議港人遊泰」。
各位讀者,「建議」這個詞是濫用的,英文也不會在這裡用 propose 或 suggest,如果不用「建議」、「不建議」這類掩蓋事態的模糊詞彙,應該用哪些中文詞彙?如果你不常看報紙,不聽高官言論,你好快會懂得的。如果你一直都答不到,你就是被政府和傳媒的 Newspeak 毒害了。
政府要損害你的判斷力,由削弱你的詞彙開始。建議什麼?泰國人向香港人寫 proposal 嗎?建議是提出方案參考,自由選擇,聽不聽由你,一切悉隨尊便,雙方是處於諮議關係(consultative relation)的,而且是官式的場合用。當地已經爆發暴亂,死傷眾多,遊客還可以掉以輕心嗎?當然不是。故此,「建議」一詞不合用。然而,建議一詞由於只是鬆散的諮議關係,並無約束力,故此現代的極權政府用了模糊視線,曖昧其辭,推卸責任之餘,也毒害民眾思想。
我們的思想是用語言來表達的,特別是抽象的思考,語彙不準確,難以做到深刻思維。語彙匱乏的後果,就是民眾無法準確描述事態。你不能準確描述事態,則一切言論自由都談不上。
不用「建議」的話,正面的語詞選擇,是提醒、主張、敦促、呼籲等,語詞譜系 vocabulary spectrum)由平等的關係向權威的關係伸延。反面的語詞選擇,是規勸、勸告、忠告、勸諭、勸阻、警告、告誡等,也是由平等的關係伸延到權威的關係。
泰國平民與香港遊客是平等的賓主關係,盡地主之誼,由於事態嚴重,故此應該用的語詞,是平等關係之中最高的級別,故此應該用的語詞是「勸諭」。語言教學,是可以做到這樣科學的。可惜,學校的老師很少懂得這樣教你。
標題如果要節省字數,可擬為:「當地人勸港人暫停遊泰」,「當地人勸港人暫勿赴泰也可」。香港六十年代,報紙的標題,該是:「當地人勸港人暫緩赴泰觀光」,版位不足的話,「觀光」兩字可省略。四十年過去了,歐美報紙不會這樣倒退的,香港的報紙卻倒退到蠻夷境地。
鍾國強:從每一個字裡看到人 - 主場新聞2013-11-24
字學即人學
石井裕也的作品《字裡人間》,是關於一個以十三年時間編一部辭典的故事。觀影時在想,電影會不會只著墨於那種一往無前的執著與堅持呢?如僅只於此,也不是不好,但似乎太理所當然了──須知道,日本人素以這種近乎愚癡的執著見稱──而電影也容易墮入勵志的窠臼,缺乏驚喜。
電影也似乎朝著這種可以預期的公式發展:即將退任的編輯荒木(小林薰飾)找到「宅」得相當厲害的馬締(松田龍平飾)為其繼任人,馬締一如其名可讀作「認真」,對每個字詞的來歷均尋根究柢;而為了增補新詞,馬締和荒木不惜到快餐店等年青人場所盡力搜求潮語,袋裡更常備紙卡,一遇新詞便即抄下;到了付梓前一刻,他們更校對打稿達五次之多,當發現其中一個詞條漏掉了,即通宵趕工重校……
最後,當然是順利完成,在重商言利的社會,「成功」推出一部沒有太大市場價值的辭典《大渡海》。但我以為這部電影最可取之處,並不在於這種廢寢忘食、彷如融進自己生命般的執著精神,而在於通過裡外細求的「字」學,反照出生活中更形重要的另一面──「人」學。
其實不論古字或潮語,「字」的功能均在於「溝通」:馬締的「宅」不在於不擅辭令,而在於沒有開放自己,此所以他受到房東啟發後,也能從性格跟自己完全相反的同事西岡(小田切讓飾)身上學到有用的東西;馬締向心儀的房東孫女香具矢(宮崎葵飾)示愛,卻以草體寫情書,無疑,優雅的草體能展示品味,但對方若不能讀懂,則又有何意義呢?香具矢雖對此信珍而重之,但因看不懂而要請教她的師傅,本屬兩人的私情被逼曝光人前,難怪滿腹委屈,最後,還是馬締當面的一句「我愛你」,來得直接而有效。
對的,就如這部《大渡海》,目的便是要編一部活的、來自生活的辭典。解說、句例不是倚多務詳取勝,而是著眼於有沒有緊貼「人」的生活真貌,是不是來自有血有肉的經驗。因此,主編松本教授(加藤剛飾)得悉馬締飽受單思之苦時,便著其主理「戀愛」詞條;當馬締所寫的生動解說顯示在銀幕時,觀眾彷如充當了此辭典的讀者,通過這些滿有感覺的文字,讀到生活裡的「人」。
雖然電影的要旨之一是字詞會不斷更新(有些字詞會死去),但我看到更重要的東西其實是回到根本。這也讓我想起另一個有關字典的故事──阿城小說《孩子王》中就有一個抄字典的學生,以最淺易的字詞、最基本的東西,對抗生活中的假大空。
回到根本
回到根本,在描述編纂辭典的電影《字裡人間》裡,其實處處有跡可尋。
宅男編輯馬締向心中女神香具矢示愛,一帖洋洋灑灑、龍飛鳯舞的草書,始終不如當面簡單的一句「我愛你」。
主編松本在病榻修書向一眾辛勤的編輯言謝,說找不到甚麼詞比「感謝」更能表達他的心意。
情之所至,意之所鍾,別輕看一言半語的份量;與其挖空心思雕龍砌鳯,倒不如反璞歸真,自然直道。
這讓我想起電影中一個不起眼的情節:編輯西岡為「好唔型」這潮語寫了詳盡的釋義,當他不無得意地向新來的編輯岸邊綠徵詢意見時,岸邊綠坦率指說釋義略嫌囉唆,其實一句「老套」便可(雖然她讚賞西岡以自身「喝醉了才敢求婚」的經歷來作句例)。
文字在於溝通,而詳略之間,確然大有學問―─如何定奪,或許就是如何回到根本的問題:表情達意,斟酌文字,最終還不是然其所然,不能隨便增減半分,做到恰到好處而已。這是文字的尊嚴。
是以這部辭典的靈魂人物松本教授一直謹守此道。當他看到下屬因遷就插圖而把若干文字犧牲掉的時候,便嚴正地申述了一遍一切以文字為先的立場。
這,在面對書本邁向電子化、而紙本又變本加厲地處處倚重精美圖像以至整體設計包裝的時代,這種對文字尊嚴的捍衛,無疑是一種明顯的表態,也讓我們反省在社會進步的同時,我們其實失去了一些甚麼,一些我們過去以至現在一直隨便地、輕率地失去的、極其基本卻又極其寶貴的東西。
所以我在電影中看到馬締為辭典挑選用紙時,先是迷惑,後而恍然。馬締對供應商說他們挑選的用紙不好,因為翻揭時不順暢,不黏手,不好翻,而翻字典的手感是很重要的。馬締向供應商展示的標準,正是旁邊的一部舊字典。供應商一經比較,立時慚愧地說回去再改良。我不解的是:何需改良呢,用回舊字典的用紙不是更省事嗎?然後我才省悟,那種優良而具手感的用紙或許早已造不出來了!現今的人千方百計用盡各種高科技,目的原來有時竟是要造回舊有的感覺。這又讓我想起城中的某些書,刻意設計成活字印刷的效果―─但那其實是電腦設計出來的仿字呀(怎會有字字不同、來自真實歲月的崩邊缺角呢),加上紙質的落差,我翻閲時是怎也感覺不到那些字是可以如何「活」起來。
當獨處變成孤獨 作者 Elizabeth Bernstein | 華爾街日報 2013dec07
很多時候,我都是孑然一身。近來有一天,我伏案工作,閱讀,清理自己的書桌,散了散步,煮碗湯羹,並和最好的朋友煲了一通電話粥。夜幕降臨之際,我覺得這一天充實而富有成效,感到很滿足。
接著,在數小時內我第一次翻查了自己的電話。一條新短信都沒有,也沒有未接來電或是電子郵件,甚至連團購網站 Groupon 的垃圾郵件也沒有。難道沒有一個人惦記著我嗎?
這使我不禁思考:獨處是如何變成孤獨的?
有些人渴望獨處的時光,但專家們稱,偶爾感到孤獨是一種近乎普遍性的經歷。
進化心理學家稱,孤獨的感覺演化至今是為了警示人類──這種靠相互依存活下來的社會性動物──他們太靠近群體的外邊緣了,有淪為獵物的風險。
當人們有意選擇獨處時,這段時光會更有意思。而當獨處是失敗、分別或被隔絕的後果時,人們則更易將其當成孤獨來體味。鄉愁,被欺負,空巢老人,喪親之痛,還有單相思,這些都是孤獨這一主題的不同變體。孤獨不是抑鬱,後者是一種持久的、深深的憂傷絕望之情,而且應由專家來進行治療。
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研究社交關系與死亡率之間相互關系的科研人員在2010年進行了一項涉及三十多萬參與者、包含148項研究的薈萃分析。
他們發現,孤獨如同酗酒或每天抽15支煙一樣是早逝的一個強烈先兆,它比肥胖症或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更易導致早逝。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of Chicago)認知與社會神經科學中心(Center for Cognitive and Social Neuroscience)主任、包括對幾項大型研究進行過分析、研究孤獨問題的心理學家約翰﹒卡喬波(John T.Cacioppo)稱,過去三十年間,美國的孤獨率已翻了一番。他估算,目前,據稱感到孤獨的美國人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20%上升至約40%。
為什麼如今我們更多地感到孤獨?據美國人口調查局(U.S.Census Bureau)的數據,越來越多的美國成年人都選擇獨居,這個群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獨居戶比例從1970年的17%升至2012年的27%。隨著嬰兒潮出生的一代人變老,他們要面對更多的孤獨與離群索居問題。而且坦白講,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把太多的時間耗在電子屏幕後,而花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面對面交流上的時間卻遠遠不夠。
不是說非得要獨處才會產生孤獨。任何一個經歷過糟糕關系或熬過尷尬節日聚會的人都能力証這一點。卡喬波說:「孤獨是對社會隔絕或對你自身關系不滿的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指有沒有人環繞在你身邊,它更多的是指你周遭的人是不是你可以信賴的那些人。」他還稱,有些人生來就比別人更易感到孤獨。
卡喬波說,感到孤獨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大致持平,但他們可能懷念的社交互動類型卻並不相同。女性一般來說渴望面對面的社交互動,而男性則在搜尋一種小組內相互關聯的集體感。(這就解釋了超級碗賽事(SuperBowl)為什麼這樣火!)
治療專家稱,孤獨最不健康的形式,就是一種扭曲的思考方式,它常常都有一個感情導火線──也許是像分手或搬家這樣的重大變故,或是諸如獨自參加婚禮或與兄弟姊妹拌嘴之類的簡單小事。
但結果總是相同的。我們的潛意識會退回至我們小時候,而且擔心其他人卻沒有出現來照顧我們。「我是無關緊要的人」,正是這樣的消極想法。
波士頓的一名心理治療師、人際關系訓練師及《以獨為伴:掌握孤單的藝術,改變你的生活》(Solemate:Master the Art of Aloneness and Transform Your Life)一書的作者勞倫﹒麥克勒(LaurenMackler)說:「孤獨會被一種情緒性記憶喚起。」
現居德克薩斯州普萊諾(Plano, Texas)、54歲的自由撰稿人李安妮﹒雷比奇﹒海
(LeeanneRebic Hay)認為自己就很幸運,她學會了享受獨處。她是家裡唯一的孩子,上的私立學校,有一位全職媽媽,在鄰裡社區只有零星幾位朋友。
她的媽媽鼓勵她只身一人前往圖書館或到基督教青年會(YMCA)去遊泳,並學習烹飪和針線活兒。海回憶說:「我會告訴我媽媽,『我不想到那兒去』,然後她會說,『去吧,你不知道自己會遇上誰。』是媽媽教會了我,你可以選擇不孤獨。」
作為一個成年人,在離婚之後,海通過參加歌劇院獨唱、在工作旅途中探索新的城市、進行志願者工作以及上蛋糕裝飾課熬過了孤寂的時光。她稱她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要像她一樣自立自足。海說,但時至今日,她仍對自己感到驚訝──在她13歲的犬馬蒂(Marty)於上個月去世以後,她沒想到自己會覺得如此孤獨。
海再婚之後,馬蒂曾是她形影不離的伙伴:每天早上他陪她去取郵件,在她居家辦公時陪在其身旁,下午與她一起去散步,還有每次她獨自出門歸來時,他都會在她身上誇張地撒歡兒、歡迎她回家。
如今,海靠著兒時習得的手藝度日:種花弄草、寫字和做飯。她說:「你可以告訴自己,『我孤孤單單一個人,沒人喜歡我,每個人都討厭我』。但你得問問自己:『我能選擇做些什麼來使自己不覺得孤獨?』」
為了不「獨處」淪為「孤獨」,首先得意識到你才是那個告知自己感到孤獨的人。麥克勒說:「你思考和行事的方式使你臆造出了孤獨感。」
要承認自己感覺糟糕。馬薩諸塞州坎布裡奇市(Cambridge,Mass)一名持有執照的獨立臨床社工潘多拉﹒麥克萊恩﹒胡佛(Pandora MacLean-Hoover)稱:「不舒服的感覺就在那兒。它們不會自己走開。承認自己感覺不佳,然後試著換一種方式思考,這樣就不錯。」
改變你跟自己講的心理故事。記住,這世上確實有人在乎你。只是他們此時此刻可能有點忙。
將獨處變成一件積極的事。做一些你喜歡自己一個人幹的事,像閱讀或者散步。但要讓你的日常活動中出現一些與人相處的活動。參加一個俱樂部,進行志願者活動。如果其他的事都不成功,那就在你最喜歡的餐廳酒吧裡吃一頓,跟酒保說說話。
我是如何熬過最新這一輪孤獨的?我讀了卡爾﹒希爾森(CarlHiaasen)一本令人捧腹大笑的書中的幾個章節。然後我翻了翻自己的電話,發現收到了24條新信息。事實證明,我的電話之前是被關掉了。
然後我想,「這些發信息的人到底想幹什麼?他們為什麼就不能讓我一個人呆會兒?」
撰稿﹕華爾街日報ElizabethBernstein
小姑娘,你的良心会安宁吗? 沈彬 发表于2013-12-06 06:47
这是一起引发民众公愤的事件。11月25日,重庆市长寿区的一位婆婆,带一岁半的孙子原原下楼时,误将其留在了电梯里。婆婆走后,电梯里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突然对一岁半的原原又摔又砸、又打又踹。之后,婆婆赶到小姑娘家所在的25楼,小姑娘却若无其事地告诉婆婆:婴儿被人抱走了。她还和婆婆一起下楼“找”孩子。结果,孩子被发现已从高处坠落,血肉模糊,生命垂危,目前仍在抢救中。
电梯里的监控录像记录了小女孩对原原施暴的场景,但录像并没有记录原原是否被小女孩扔到楼下。
原原的家属怀疑是小姑娘把孩子从25楼扔下来的,但小女孩的爸爸李先生却称:打幼儿只是女儿表达感情的方式,孩子也不是女儿摔下楼的,而是因为听到狗叫,“男童受惊吓坠楼”。李先生还称,女儿已经被妈妈带到新疆安置了。
虽然真相还有待警方调查,但大家心里应该有了一个基本判断。一个一岁半的幼儿,该如何爬过高高的阳台围栏“坠楼”呢?要真是孩子“自己坠楼”,小姑娘又为何骗孩子的奶奶,说孩子被人带走?如此漏洞百出、逃避责任的说辞,也亏得当父亲的李先生有脸说出来。
一个背书包的女童,在电梯门阖上的那一刻,突然恶魔附体般对一个毫无防卫能力的幼儿施暴;行凶之后,又镇定地欺骗幼儿家长。小小年纪,心机之细密、处置之冷酷,令人背生寒意。终于,我们在家长的低劣狡辩中,找到女童暴戾的原因: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的确,按照中国的相关法律,不满14周岁者是不用负刑事责任的。但是,小姑娘,你这么残酷地虐待一个幼儿,你这一辈子良心还会安宁吗?李先生,你真以
为赔出几万元的手术费,就能挽回你失败的教育对小原原造成的伤害吗?
早报首席评论员 沈彬
录入编辑:王卉
法院受理“女孩25楼抛童”案 原告诉称女孩将原原甩到楼下,暂索赔30万元 2013-12-07
摘要:记者昨日从重庆市长寿区法院获悉,备受社会关注的“10岁女孩25楼抛童”案,该院已于12月4日 依 法 受理。长寿法院有关负责人披露,该案为原告原原(乳名,男,2012年5月生)及其父母诉被告李某(女,2002年12月生)、李某的父母、成都市东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健康权纠纷。
重庆长寿区相关部门6日晚通报称,“女孩摔打男童”当事人李某称她将男童原原从电梯抱回25楼家中,在客厅沙发上对原原实施殴打,后将原原抱至阳台栏杆上逗玩,致原原从阳台栏杆处坠落。图为原原12月3日苏醒,但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1/7)
南都讯 记者昨日从重庆市长寿区法院获悉,备受社会关注的“10岁女孩25楼抛童”案,该院已于12月4日 依 法 受理。长寿法院有关负责人披露,该案为原告原原(乳名,男,2012年5月生)及其父母诉被告李某(女,2002年12月生)、李某的父母、成都市东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健康权纠纷。
原告诉称,11月25日下午,被告李某在电梯中摔打原原,后又在自家阳台(25楼)将原原甩到楼下,致使原原受伤,伤势严重。目前原原在重庆儿童医院救治。由于被告李某无端使用暴力侵犯原原的生命健康权,监护人未尽监护职责,物管公司对电梯的运行未尽安全保障义务,原告请求判令李某及其父母赔偿原告医疗费、住院生活补助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等30万元(暂定),残疾赔偿金、护理费、续医费、精神抚慰金等待鉴定后确定相应数额;成都市东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对上述赔偿款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记者从长寿区相关部门了解到,长寿区高度重视“10岁女孩25楼抛童”案,警方、医院、教育与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此前已全面介入,现正积极妥善处理此事。长寿区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法院将组织精干力量,依法、及时、公开、公正审理该案,在深入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据法律规定及有关赔偿标准,妥善审理案件,有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法制日报》
重庆警方否认刻意安排“摔打男婴”女孩去新疆 2013-12-07
原原的母亲表示,诉讼书中所提到的30万,只是暂定的医药费等费用的总额。京华时报记者陶冉摄
近日,重庆长寿区一10岁女孩摔打婴儿原原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昨天,女孩父母所在公司称不属于中石化四川维尼纶工厂,女孩的外公并非厂长。而原原家透露,已在起诉书中要求对方暂赔付30万元医药费。
厂方澄清称与中石化无关
昨天下午,京华时报记者来到小女孩家长所在单位:重庆金维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维公司”)。据该公司一工作人员称,公司并不属于中石化四川维尼纶工厂(以下简称川维厂)下属公司,办公楼位于川维厂斜对面,车间位于川维厂的厂区。小女孩的父母均是金维公司下属的仪表保运分公司职员。
据该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的邱部长称,“小女孩的父母均姓李,同是基层一线的抢修工人。夫妻二人工龄都在10年以上”。事发后,女孩母亲去了新疆,不全是因为工作调动,是她本人请年假自行前往的。他透露,女孩母亲本应在明年被派往新疆,她请年假时公司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对于外界传言,邱部长表示,女孩的外公并不是川维厂的厂长,曾经只是一名处级干部,已经退休20年了。
警方否认安排女孩去新疆
昨天下午,重庆市公安局长寿分局政治处的曹警官称,小李的母亲带着孩子去新疆一事,并不是警方刻意安排,警方只是事前知晓,警方无权对他们一家进行强制措施。“当时被害人的律师还从法理上劝被害人父亲,让他理解此事。”
另据警方知情人士说,警方曾对女孩李某进行仔细询问并同步录音录像,但李某也说不出为什么突然打原原。鉴于李某只有10岁,又处于肇事后的特殊时段,无法过分逼问。长寿区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没有什么不便说的隐情,实在问不出个所以然。
6日晚,疑似女童全家情况遭网络曝光。对此,有网友表示,“孩子虽然做错了事,但具体怎么裁决应该由法律来决定,该保护的还是要保护”。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孟凡泽编辑:黄翠萍
中国人民大学回应: “最年轻院长”胡娟正常上班 2013-12-06
摘要: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胡娟涉嫌文凭造假和论文剽窃,已经被罢免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的职务。针对此事,记者联系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回复称:“我们已注意到媒体涉及我校胡娟的相关报道。目前,胡娟在正常上班。希望媒体以我校正式发布的消息为准。”
南都讯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胡娟涉嫌文凭造假和论文剽窃,已经被罢免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的职务。针对此事,记者联系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回复称:“我们已注意到媒体涉及我校胡娟的相关报道。目前,胡娟在正常上班。希望媒体以我校正式发布
的消息为准。”
任职履历不清晰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学校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执行主编。”这一系列头衔都属于胡娟,而这还不算她的社会兼职。
2011年4月6日,人大正式发文组建教育学院,胡娟任执行院长。在当时的人大20多个学院中,胡娟是唯一的1970年以后出生的院长,这使得39岁的胡娟成为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院长。
然而,对于胡娟行政职位变迁的简历,人大教育学院的描述并不详细,至少与其他学院院长的信息相比不够详细。
对于胡娟校内任职的简历,人大网站上仅仅简单罗列如下:2002年起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校长秘书,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校长事务助理,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等职。
对此,人民大学副教授米辰峰在网上公开质疑,称胡娟始终没有勇气公布履历,理应公布精确到年、逐级升迁的任职单位、官衔名称及其完整系列起止年代。
对于这些质疑,有知情人士称,学校网站上公布的教师简历,是由教师自己提供的。
学术能力受质疑
胡娟是否具备相应职称的学术能力,成为被网友质疑的又一焦点。
2009年6月,胡娟经过6年学习,获得了人大理学博士学位。一年以后,胡娟被学校评聘为教授。2013年,胡娟成为博士生导师。
对于胡娟教授评聘的过程,曾经引起过学校其他人的质疑。
人大教授张可云在博客中称,胡娟在当教授前只给研究生开设了一学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讲座课。在人大,副教授晋升教授必须有一定的课时工作量,当5年副教授才有资格申请教授职位,胡娟并不具备当教授的资格。
人大副教授米辰峰在博客中说,胡娟的教授职称是2010年7月底才批准的,然而早在此前10至18个月,学校在向上级和各兄弟院校同行专家报批的申报“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多种文件中,称拟议中的院长带头人是资深教授胡娟,把当时实际上的青年副教授胡娟称为资深教授带头人,申报一年多,显然不符合规定。
人大2009年出台的教授评定文件中规定,文件规定:应聘教授需任职副教授5年。而应聘副教授则是“获得博士学位后,任讲师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任讲师6年”。在教学方面的要求中,学校需要核对应聘教师近五年授课的情况。 《法治周末》
前校长秘书“火箭”升迁引多方质疑
11月28日,有媒体援引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米辰峰的消息称,胡娟涉嫌文凭造假和论文剽窃,已经被罢免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的职务。但人大有关部门对此未予回应。事实上,无论是关于胡娟履历的猜测,还是有关教授职称评定的质疑,都已经在网络上传播得沸沸扬扬。
教育部:高考拟不再用百分制 新华社 发表于2013-12-06 07:01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已完成将征民意
拟取消文理分科
专门规范大城市择校问题
据新华社电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
意见。之后,修改完善,印发实施。
刘利民透露,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将陆续出台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部已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即将印发,在合理划定入学范围、全面实施阳光招生、不断
减少特长招生等方面对各地提出明确要求。
“择校问题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相对来讲比较突出,我们拟专门就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规范入学工作提出指导。”他说,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
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针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刘利民
说,今后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学生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
和优势,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避免毕业时“一次考三年”的压力。
“我们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一门课程可以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同时计最好成绩。”他说。
他强调,国家要改革统一高考,改革的重要基础,就是统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
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书苑“新生”:云时代的英美“自出版”革命 2013-12-07 02:30:18 新京报
阿曼达·霍克自小热爱写作,26岁时,已创作出17部小说,但没有一本被传统出版社接受。2010年,霍克开始在亚马逊上自出版,一年半内,作品狂销150万本。
霍克的成名作《血誓约盟》系列已被国内引进。
【案例】
一年半之内,阿曼达·霍金在网上售出150万本电子书,获得总计250万美元的纯收入,年纪轻轻就跻身美国超级畅销作家的行列。
自出版的“灰姑娘”穷女孩变畅销作家
2010年4月,26岁的美国女孩阿曼达·霍金坐在自己位于明尼苏达州奥斯汀市破旧的公寓里,思忖着怎样可以弄到300美元——她想在年底前去一次芝加哥,因为那
里届时将有一场关于《木偶总动员》导演吉姆·汉森的展览,300美元是从奥斯汀去一趟芝加哥的预算。霍金自小就是迪士尼动画片《木偶总动员》的剧迷,她甚至
愿意开车八小时去芝加哥追展,但她身上连来回的油钱都没有,更不要提住酒店的钱了。那时的霍金没想到,六个月之后,她将通过在网上自出版的小说获得两万
美元的收入,她更没想到的,一年半之内,她在网上将售出150万本电子书,获得总计250万美元的纯收入,跻身美国超级畅销作家的行列。
正是为了赚得这300美元去芝加哥的旅费让霍金萌生了去亚马逊网站上卖书的想法。在过去的9年间,她一共完成了17部小说,但没有任何一本得到了经纪公司
和出版公司的垂青。她的最后一封拒稿信是2010年2月份收到的,那时,她收到的拒稿信已经攒满了整整一个鞋盒。两个月后,心灰意冷的霍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
亚马逊上上传了第一本书《血誓约盟》,“血誓约盟”系列四本中的第一本。这是一个与《暮光之城》一样以青少年为主角的吸血鬼爱情故事。
一个月后,霍金又将书稿上传到了另外一个著名的自出版平台Smashwords上,以便获得使用巴诺书店Nook,索尼eReader和苹果iBook的读者。相对于传统出版
漫长的编辑与制作周期,上架一本电子版则简单得多,投入几个小时的排版时间就能搞定。霍金称她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未抱太大希望,她的第一张来自亚马逊的版
税支票是可怜的15.75美元。但奇迹在短短一个月之后就开始启动了。
5月份她又上传了“血誓约盟”系列的另外两本书,并获得了624本的销售成绩。6月,霍金发布了她个人的最爱《换子》(Switched),并获得了4000美元的月收
入,7月份这个数字上升为6000美元。自此,销售数字开始以几何级数增长。到了2011年1月份时,霍金的书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10万本。短短一年多内,阿曼达·霍
金成为为亚马逊最畅销电子书作者之一。
【发展】
自出版——尤其是电子书的自出版流程异常简单,作者只需要准备好电子文档,在出版平台上注册一个账号,将文档按网站指示上传到平台上,网站就能自动将
文档转换成相应的格式。
我们正在经历“自出版”与电子出版的革命
阿曼达·霍金只是欧美来势汹涌的自出版浪潮中的一个案例——当然是十分引人瞩目的一个。据ProQuest下属的出版调研与咨询公司Bowker对ISBN数据分析的结果
显示,2012年,美国自出版的书籍共有39万1千种,比2011年上涨了59%,与2007年相比则上涨了422%。事实上,如果算上没有获得ISBN的图书,自出版书籍的数量
还要更多。
与此同时,在所有自出版的书籍中,电子书的增长速率远远快过纸质书。2012年,电子书在所有自出版图书中所占比率为40%,而在2007年,这个数字仅为11%
。在霍金之后,相当一部分自出版作家获得了成功,据《出版人周刊》报道,2012年,Kindle电子书的100本畅销书排行榜中,有自出版背景的有15本,其中包括E
L·詹姆斯的情色小说《格雷的五十道阴影》,以及希尔维亚·戴(Sylvia Day)和萨曼莎·杨(Samantha Young)等人的作品。
Bowker的报告显示,在这股面向独立作者的出版浪潮中,有少数几家公司占据了先机,获得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超过80%的自出版书籍都是来自8家公司,
它们是亚马逊的CreateSpace、Smashwords、Lulu,以及Author Solutions旗下的五家公司(Xlibris,AuthorHouse,iUniverse,Trafford以及WestBow Press)。
其中,CreateSpace 2012年包括电子书和纸质书在内的出书总量是131,460本,Smashwords的出书总量为90,252本,Lulu为57,531本,Author Solutions旗下的
五家公司为44,119本。在这八家公司中,除了Smashwords仅提供电子书服务外,其他七家均提供纸质书的出版服务。
相比传统出版,自出版——尤其是电子书的自出版流程异常简单,作者只需要准备好电子文档,在出版平台上注册一个账号,将文档按网站指示上传到平台上,
网站就能自动将文档转换成相应的格式。整个流程虽然不像亚马逊网站上宣传的那样五秒钟就能搞定,但相信对于大多数人,半天时间绰绰有余。
自出版的迅猛发展是伴随着电子书销售额的膨胀同步而来的。2010年,美国电子书的总销售额超过8.78亿美元,2012年则飙升至26.95亿美元,占美国出版业总
收入的20%,在2011年,电子书所占比率为15%。
怀着兴奋、期待与恐惧,出版界人士观察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自出版与电子出版的革命。
【魅力】
短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制作、出版时间,简便、快捷到不可思议的出版流程,出版过程中的绝对民主,对自己产品的绝对控制权,比传统出版优厚得多的版税条
件,以及一个庞大到几乎不可估量的潜在读者市场,构成了自出版的吸引力。
火箭般的蹿升
2011年夏天,37岁的律师达西·陈的小说处女作《米尔河的隐居者》(The Mill River Recluse)卖出了40万本,成为《纽约时报》、亚马逊畅销书榜上的黑马
。
达西·陈是白人,陈是她的华裔丈夫的姓氏。2005年,在征询了一番朋友和家人的建议后,陈女士将这本花了两年半时间创作的关于新英格兰弗蒙特一个富有寡
妇的小说送了出去,结果,十几家出版社和一百多家文学经纪公司都拒绝了她。陈女士说,许多人拒绝了她因为他们预测她的书会很难卖,因为“它不属于任何流派
”。“它具备言情、悬疑和推理的元素,但它最后变成了那种四不像的文学小说,书商当然会认为这种是最难卖的。”失望之中,陈女士将书稿在抽屉里锁了五年。
五年后,一篇关于电子书与自出版作者的报道让陈女士有了灵感,她决定自己也放手一试。她自己给小说做了一个封面,用的是她和妹妹给位于科罗拉多的一
所老房子拍的照片,她和丈夫用Photoshop软件给照片加上了一层阴郁的背景,以营造故事氛围。之后,她怀着紧张的心情将书稿传到了亚马逊的自出版平台上。一
开始只卖出了少量几本,第一份来自亚马逊的版税支票是39美元。几周后,和霍金一样,她也将书稿上传到了Smashwords上。
与实体书相比,电子书的售价普遍偏低。在亚马逊Kindle电子书的首页上,排在畅销榜前列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定价为3.99和4.99美元,如果是自出版的书
则定价更低,可能为2.99或1.99美元,甚至99美分。虽然售价比纸质书低得多(大众平装本通常为9.99美元,精装书则达到20美元以上),但作者收益却只高不低
。亚马逊给定价在2.99与9.99美元之间的电子书开出的版税是70%,2.99美元以下和9.99美元以上则为35%。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就能知道哪种方案对于作
者来说更有利——以单体图书收益来计算的话,2.99美元的70%是2.09美元;而一本售价9.99美元的平装书,以10%的税版计,能给作者带来的收益为99美分。无怪
电子出版对于许多作者的吸引力了,如果他们刚好自信写出了一本畅销书的话。
相比亚马逊,Smashwords的定价机制与版税条件可能更为诱人。在这里,作者不仅完全掌握定价权,更能获得Smarshwords平台上净收入的85%作为版税,若在
与网站有合作关系的其他零售平台上售书——如苹果的iBookstore,巴诺书店,索尼,Kobo以及Diesel电子书店等,作者将拿到定价的60%。
短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制作、出版时间,简便、快捷到不可思议的出版流程,出版过程中的绝对民主(没有图书经纪人和编辑的品头论足,只要你的作品不包含
违法内容的话),对自己产品的绝对控制权(自己决定内容、封面设计、定价、推广方案等),比传统出版优厚得多的版税条件,以及一个庞大到几乎不可估量的
潜在读者市场(如果你的书定价为99美分,甚至最初采取免费策略的话)——这些优势构成了自出版的绝对吸引力,短短几年间,无论是作者数量、图书品种和销售
额都经历了火箭般的蹿升。
2008年,Smarshwords于加州成立,2010年已经实现了盈利。这家共上线了7万名作者的25万种图书的公司只雇用了14名员工,其经营策略是尽量压低利润率以
获得规模效应。而且,对于一个基于云端服务的公司来说,“每月上线一万本新书和每月上线十万本新书,成本几乎是一样的”,Smarshwords总裁马克·柯克在接受
《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这样说。2012年,公司的年收入为1200万美元。2007年成立,并于2012年以1.16亿美元被企鹅公司收购的Author Solutions则拥有17万名作
者,销售20万种图书。
■ 大数据
●目前美国主要自出版公司是亚马逊的CreateSpace、Smashwords、Lulu三家,以及Author Solutions旗下的五家公司Xlibris,AuthorHouse,iUniverse,
Trafford及WestBow Press。
●2012年,Kindle电子书的100本畅销书排行榜中,有自出版背景的有15本。
●2012年,电子书在所有自出版图书中所占比率为40%,而在2007年,这个数字仅为11%。
●2012年,美国自出版书籍39.1万种,比2011年上涨了59%,与2007年相比则上涨了422%。
●2012年美国电子书总销售额则飙升至26.95亿美元,占美国出版业总收入的20%,在2011年,电子书所占比率为15%。
贝莉亚·安德烈估计自己每年要花费6万到8万美元制作和推广自己的书,她雇用了十多位自由职业者,帮她实现做书和卖书的每一个流程,这些人每周都至少为她
工作十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挣钱的机会。”FastPencil的CEO斯蒂夫·威尔逊这样说。
作者与读者们的互动,以及低价诱惑,成为自出版作者营销作品的方式。霍金认为自己所做的最成功的事是一直保持“在场”,而陈女士的书在上线后不久,定
价就从2.99美元改成了99美分。
【挑战】
时刻在场的自主营销
对于自出版作者来说,营销自己的书可能是一个最大的挑战,因为不再有出版公司的专业帮助,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然而,网络时代或许又给了他们最大的便
利。在接受媒体分析网站Media Birstro的访谈时,霍金分享了自己成功的经验。她认为她能够很快建立一个粉丝群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社交媒体与网络——她有一
个博客,有facebook和twitter账号,在Kindle的讨论区也十分活跃。
霍金认为自己所做的最成功的事是一直保持“在场”,这意味着,你不仅要一直在网上发言,更重要的是,要和那些对你的书感兴趣的人进行真正的交流——“要让
他们了解你这个人以及你写的书,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去买你的书”,“没有人想听到‘买我的书’,如果他们不了解你个人,你这本书的话”。霍金分享的另外一个成
功的经验是大量免费送书,她会送书给任何愿意写评论的人,这样,口口相传的过程就开始了。
出版行业分析人士在研究像阿曼达·霍金与达西·陈这样成功的自出版案例时,绝对不会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她们的定价策略。无论是霍金还是达西·陈,她们
的作品销量上升时,都是在将书价降到99美分的时候。
陈女士的书上线不久之后,她在研究亚马逊网站时发现,许多畅销电子书的定价都是99美分,于是她立刻就将自己书的定价从2.99美元改成了99美分。降价意
味着可能的版税损失,因为亚马逊给定价在2.99美元以下、9.99美元以上的电子书的版税是35%,而在这之间的书版税则高达70%。然而,陈女士还是觉得降价之举
值得一试。陈女士认为她这么做是为了给人们一个试读的机会,并将它看作对于自己“作为作家的未来”的一个投资。果然,投资见效了,降价后《米尔河的隐居者
》销量即刻猛增。一些读者留言说他们是因为这本书定价便宜才买下来的,但读下来觉得很喜欢。
霍金也采取了99美分的定价策略,不过是一个更精明的版本——她将自己的《血誓约盟》系列第一本的价格定为99美分,以吸引最初的读者,其后的几本则仍定
价为最常见的2.99美元。
【特权】
一些在传统出版领域内获得成功的作者开始尝试自出版,不仅是因为更高的版税,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出版能让他们在书的营销和推广上拥有更大的控制权
。而他们的作品本就不太需要担心市场。
自出版并不意味普通作者的平等竞争
斯蒂芬·金和J·K·罗琳这样几乎已不需要营销的超级大腕就自不必说了(前者早在2000年就在个人网站上自出版了一本小说《植物》,后者于2011年收回了所有
《哈利·波特》系列的发行权,仅在个人网站Pottermore上出售),如今也有一些知名作家加入了这一潮流。
今年11月,普利策奖得主、《邮差总按两遍铃》《拜金家庭》的编剧大卫·马梅出版了自己最新的小说集《三个战争故事》(Three War Stories),这本书是他
通过一家叫做Argo Navis自出版公司在亚马逊上出版的。马梅在接受采访时说,“基本上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是个守财奴。并且,出版业就像好莱坞——没有人会像他们
承诺的那样帮你做营销。”
马梅的经纪公司ICM Partners和另外一家代理了800位作家的经纪公司Trident Media Group今年都向他们代理的作家提供了自出版服务,为作家们与亚马逊和
巴诺书店这样的自出版平台谈合约。据Strident公司总裁罗伯特·戈特利布透露,目前已有两百位作家使用了这项服务,当然,其中大部分出的都是重版书。马梅及
其经纪公司对于传统出版社的不满在于,大出版社往往只看重畅销书而忽视其他品种——要不就是印数太少,要不就是只在书上市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草草做一下宣传
。
有业内人士分析,短期内不会有太多知名作者追随马梅的脚步,因为他们能从出版社那里拿到高额的预付款,并且,自出版意味着推广的压力都落到了作家和
经纪人的头上。马梅则认为自己的书足够出色,即使没有大出版社撑腰也能卖得很好。“我会拼命推销这本书,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我可能会犯错误。”
通过自出版模式包装了很多重版书的言情小说家埃洛伊莎·詹姆斯(Eloisa James)说,过去几年间在作家圈内关于自出版的讨论不绝于耳,“他们中的很多人
将自出版的书看成了一个小型生意。”
【投资】
贝莉亚·安德烈估计自己每年要花费6万到8万美元制作和推广自己的书,她雇用了十多位自由职业者,帮她实现做书和卖书的每一个流程,这些人每周都至少为
她工作十个小时。
一个新的市场已悄然成型
理论上,自出版是免费的——这一点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免费精神。但互联网在给用户提供“免费午餐”的同时,也隐秘地催生了无数活跃的、细分的市场,和大量
或许不为普通人所知的供求关系。
在阿曼达·霍金的时代——也就是三年前——自出版作家几乎要自己包揽包括编辑、排版、发行、营销之内的所有工作,并且不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解决技术
上的难题。在过去的两年间,随着自出版的快速兴起与书籍数量的猛增,一个新的市场也悄然成型了。
贝莉亚·安德烈(Bella Andre)是另外一个通过自出版成名的作家,她名下的20余本言情小说共售出了200万本。在安德烈刚开始自出版时,所有的工作都是由
她本人完成的。“三年前,像今天这么好的服务根本不存在。”
安德烈指的是像Smashwords、Author Solutions、Lulu这样的大出版平台近年间陆续开始提供的服务——当然是收费的——包括编辑、制作和营销等各个环节。
Lulu提供的“精美封面设计”要价599美元,服务网页上写道:“读者对一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封面的吸引力,这一点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文字编辑的价
格是每字0.013美元,内容编辑则是每字0.044美元,一本5万字的书,如果同时使用文字编辑与内容编辑服务的话,作者需要支付3350美元。一篇发送给500家各类
媒体(包括平面、网络、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稿,收费499美元。此外,还有像FastPencil这样专注于帮助作者提高写作水平的公司。同时,一个由自由编辑、电
子书开发商、封面设计师、文字编辑、推广人员等组成的新的生态系统也正在生成,以满足不断扩张的需求。
达西·陈的成功不仅仅依靠低廉的定价,她在推广上也做了投资,当然,相比后来丰厚的回报来说,她的投入可谓九牛一毛。2011年六月底,《米尔河的隐居者
》被一个叫做“今日电子书新闻”(Ereader News Today)的网站提及,两天内,陈女士的书就售出了600本。这让陈女士意识到她自己也可以做点什么来推广她的书
。于是,她花了1000美元在定位于Kindle读者的网站和博客上购买了广告位,其中包括有六百万用户的goodreads.com。
Goodreads网站是一个类似于国内豆瓣网的评论与分享网站,只不过内容专注于图书。之后,陈女士又花了35美元在IndieReaders.com上请人写了一篇书评
(IndieReaders.com现已不再提供付费书评服务),之后又投入575美元从Kirkus Reviews网站上购买了一篇内容充实的评论。Kirkus Reviews是一个颇受尊敬的书
评网站,其评论常被亚马逊图书页面引用,在自出版的作者中广受欢迎。Kirkus Reviews的这项服务允许作者将评论设定为私人可见,这样,负面评论就可以被隐
藏。陈女士得到的评论是:“这是一本关于随意的善行如何将社区凝聚在一起的打动人心的书。”她将评论保留在了Kirkus Reviews的页面上。
贝莉亚·安德烈估计自己每年要花费6万到8万美元制作和推广自己的书,她雇用了十多位自由职业者,帮她实现做书和卖书的每一个流程,这些人每周都至少为
她工作十个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挣钱的机会。”FastPencil的CEO斯蒂夫·威尔逊这样说。
【格调】
尽管主流媒体,在自出版的文学质量层面,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但是,那些畅销的作品所安身的理由,总是基于读者的需求。言情/情色小说的读者群最早拥抱
电子书潮流,也热情地拥抱了自出版。
大家都爱言情
那么,在自出版图书市场上,什么样的书最容易获得成功,有没有哪一类的书占据主流?根据Bowker公司对有意自出版的作者做的调查,多数人准备出版的是
小说,其后是灵修类图书,之后是童书和自传。而在小说类中,类型小说、尤其是言情小说(romance)则是数量最多、最受欢迎的品类。
2012年,Taleist——一个“帮助普通人成为作家”并提供写手服务的网站对1007名自出版作家做了一份调查,该调查是目前业内最为全面的之一。调查者发现,想
要自出版的人最好“将目标放在言情小说上面”。在接受调查的作者中,言情小说作者比其他人的收入高出170%,而其他类型小说的自出版作者收入则不甚理想,例
如,科幻作家的收入仅为平均收入的38%,奇幻小说为32%,文学小说作者的收入则仅仅达到平均收入的20%。
在打入2012年亚马逊电子书排行榜前100名的自出版作品中,言情小说则占据了绝对主流。除了休·豪伊的科幻小说《羊毛战记》和安德鲁·卡夫曼的心理悬疑小
说《狮子、羔羊和猎物》外,上榜的其他作品几乎全是言情小说,其中位列榜首的,当然是2012年最为引人瞩目的出版现象——50岁的伦敦电视制作人EL詹姆斯的“格
雷”三部曲。
詹姆斯的“格雷”系列属于言情小说下一个更为细分的门类——情色小说(Erotica),媒体在谈论这部小说时,通常不会忘记再加上BDSM这一“专业术语”。BDSM是
一个涵盖性术语(umbrella term),涵盖英文单词bondage and discipline,dominance and submission,sadism and masochism,意思是捆绑与调教+支配与臣服
+施虐与受虐。
“格雷”的故事设定在西雅图,讲述的是一个21岁的女大学生安娜斯塔西娅·斯蒂尔和27岁的商业大亨克里斯蒂安·格雷之间的虐恋关系,其中不乏露骨的情色描
写。2011年5月,詹姆斯在一家小型澳大利亚电子书网站The Writer's Coffee Shop出版了“格雷”三部曲的第一部,之后的两部则分别于2011年9月和2012年1月推出
。美国Vintage出版公司很快发现了这部书,于2012年3月和4月分别推出了第一本的电子版和实体版,很快作品就登上了《纽约时报》排行榜榜首。如今,“格雷”系
列在全球共售出9000万本,被翻译成52种语言。在英国,“格雷”三部曲的销量超越了《哈利·波特》,成为英国史上销量最高的图书。
自“格雷”大热以来,欧美主流媒体纷纷开始分析其如此热销的原因。小说的文学质量几乎受到了一边倒的批评。著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评价说,“我从来读过
这么差并且还出版了的东西。”《赫芬顿邮报》认为它是“一个情节孱弱的、可悲的笑话”。无数的评论文章中都提到了“妈咪情色”(mommy porn)这一听起来多少不
雅的词汇,因为评论者们注意到,“格雷”的读者中,中年女性占了大多数。书业人士则注意到网络和电子阅读时代“口口相传”的力量。很快,人们发现“格雷”的畅
销基因中的另外一个重要成分——“同人小说”(fan fiction)。
同人小说指的是利用原有的小说、影视、动漫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或背景设定等元素进行的二次创作小说。事实上,“格雷”最初是作为斯蒂芬妮·梅尔的著
名吸血鬼爱情小说《暮光之城》的同人小说被写出来的。2009年,詹姆斯以《暮光之城》的人物爱德华和贝拉为蓝本,以Snowqueen's Icedragon为笔名在拥有220
万用户的同人小说网站fanfiction.net上发表了自己的小说,题为《宇宙的主宰》。在那里,小说获得了37000条评论。
在fanfiction.net上,《暮光之城》是在《哈利·波特》之后被改写次数最多的小说,通过给梅尔纯洁的“青少年文学”注入热辣的情色内容,詹姆斯获得了最初
的庞大的粉丝群。2011年,詹姆斯在澳大利亚开始自出版时,改掉了所有与《暮光之城》相关的内容,因为,按照惯例,同人小说是不能拿去正式出版的,其版权
在法律上至今仍处于灰色地带。至今,“格雷”系列的“寄生性”仍不时遭人诟病。
无论如何,“格雷”的成功贴合甚至推动了近年英美言情/情色类型小说的复兴,而言情/情色小说的读者群也正好是最早拥抱电子书潮流的一群人——因为电子书
的匿名性,阅读情色小说已不再是一件需要避开公共场合的事。
【意义】
自出版领域的作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并非每一个作者都为了追求暴富,对于他们中的部分人而言,体验了自由的写作,已是极具意义的事情。
半数作家的年收入还不到500美元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自出版作家都像詹姆斯、霍金这样好运。尽管过去几年关于自出版革命、电子出版革命的讨论一直甚嚣尘上,但一些观察人士也坦言,故
事或许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美。虽然近几年,一些20几岁就年入百万的自出版明星时不时地会冒出来,但成功的毕竟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自出版作家,收入并
不高,只不过是像一夜暴富这样的故事太过吸引眼球罢了。
来自阿肯色州的韦恩·希克斯今年58岁。他名下有5本自出版图书,预计共花费了1000个小时在写作、制作和推广上,他还投入了700美元购买编辑和推广服务。
目前,这些书总共售出了将近1000本,为他带来了1400美元的收入。来自波特兰的凯蒂·莉帕则投资了700美元,相应获得了1600美元的收入。据Author Solutions
的营销副总基思·奥格雷克称,为了让作品上市,平均每个作者需要花费1000至2000美元。这其中,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收回成本。在前述的Taleist网站调查中,半
数作家的年收入还不到500美元。
自出版领域的另一个现象作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据《今日美国》今年11月的文章报道,Smashwords网站上1%的畅销书获得了50%的收入。同时,不同
等级的畅销书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巨大的,位于Smashwords的畅销榜首位的作品的销量是500位的37倍。
此外,相较于获得正经经纪公司代理,由传统出版社出版作品,自出版仍然存在其劣势——绝大多数的书评人与书评媒体会忽视自出版的作品,实体书店也几乎
不会出售自出版的纸质书。很少有作者能拿出出版公司那样规模的预算投入到营销和广告当中,并且,目前自出版作品几乎无法参与到任何文学评奖中。今年8月,
正职为律师的美国作家塞尔吉·德·拉·帕瓦(Sergio de la Pava)凭借最初为自出版的小说《赤裸的怪异》获笔会/罗伯特·W·宾厄姆奖,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德·
拉·帕瓦的书最早是2008年在自出版平台Xlibris上发表的,但能够参与评奖,还是因为小说得到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一个编辑的青睐、于2012年4月由芝大出版社正
式出版。
当然,致富和出名并不是所有人参与自出版的动力。根据《电子书世界》去年的一份报道显示,“通过写作挣钱”在作者们出书的原因当中仅位列第四,前两位
的原因是“走上作家的职业道路”和“满足我的人生目标”。
【惯性】
在霍金看来,接下来让那85%的没有电子阅读器的读者也能读到自己的书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我想成为一个十亿级别的作者,我的书必须要能在沃尔玛买得到
。”
传统出版仍然有自己的黏合力
事实上,在传统出版与新兴的自出版、电子出版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一些传统出版社在看到自出版的巨大潜力后,也开始将触角伸向这一领域,2012
年,企鹅出版公司(当时还没有和兰登书屋合并)斥资1.16亿美元收购了自出版平台Author Solutions,并且创立了自己的自出版部门。
一些自出版作家在获得成功后,也开始投入了传统出版公司的怀抱。在售出150万本电子书后,27岁的阿曼达·霍金于2011年和圣马丁出版社签下了一份合约:
圣马丁公司为她接下来四本名为《水歌》(Wastersong)的奇幻小说系列付出了两百万美元的预付金;同时,圣马丁还将重新包装她关于青少年巨人的Trylle三部
曲。
随着自出版的兴起,出版合作的模式也有了更多的创新。惊悚小说作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洛克自出版的13本电子书共售出了170
万本,2011年8月,他和出版巨头西蒙·舒斯特公司签订了一份不同寻常的合约——虽然西蒙·舒斯特将会印制和发行洛克的书,但洛克本人将是这些图书的出版人,他
本人将负担印刷、物流和营销的成本。这些书将以大众平装书的定位上市,定价仅为4.99美元,并且不会被编辑。
在谈到为何最终回到传统出版渠道时,不论是霍金还是洛克都表示希望自己的书能在实体书店销售,而这一点,作为独立作者是无法做到的。霍金在接受《纽
约时报》采访时说:“我一直知道,如果我(在传统出版社)拿到了足够好的条件,我会签的。”圣马丁公司给霍金开出的价码比亚马逊的少(亚马逊和Houghton
Mifflin Harcout公司合作,也参与了竞标),但霍金认为,很多大连锁书店很可能不会愿意售卖他们的竞争对手出的书。
此外,亚马逊还要求给Kindle的独家电子版权,并且给出的版税比她自出版时拿到的要少。在霍金看来,接下来让那85%的没有电子阅读器的读者也能读到自
己的书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我想成为一个十亿级别的作者,我的书必须要能在沃尔玛买得到。”洛克也提到,“要进入书店,塔吉特(Target)、沃尔玛、好市多
(Cosco)、机场,当一个独立作者是办不到的。”
达西·陈的作品目前还没有实体书。“我常收到读书会和图书馆员的信,祈求我给他们一本精装书,但是我没有精装书可以给她们”,她这样对《今日美国》的记
者说。很显然,陈女士很希望看到自己的书出精装本。
将自出版看成传统出版的“终结者”现在看还为时尚早。但对于很多拥有作家梦的人来说,在传统出版之外,“又多了一个选择”。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件坏事。
编译、撰文/新京报记者 吴永熹
录入编辑:王卉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