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3 December 2013
特首讀不讀書?- 端木少華
特首讀不讀書?- 端木少華 蘋果日報 2013年12月23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223/18563162
■ 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溝通,光靠操縱傳媒恐怕會適得其反。資料圖片
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並非否定書的價值,而在強調獨立思考與批判的重要。讀書,不能把內容僵化成教條,照單全收。書到底是知識與經驗的累積,現代人還是要讀點書,不僅知書達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日理萬機的政客尤其具壠發。
不管職位大小,任何領導人面對的都是眾人之事,從家事到天下事,只要涉及相當數目的人口,便千絲萬緒,處理起來需要智慧、見識、經驗與技巧,還得術德雙修,操守上不容公益和私利糾纏不清。唐英年和梁振英在2012年特首選舉前後,由於僭建問題,弄得焦頭爛額,像台灣人說的「書讀到背上」,難杜悠悠之口。
千兵易得,一將難求,難得的是視野、膽識及人格表率。治國就更不用說了,在獨裁國家如此,民主社會尤其不能等閒視之。選舉固然未必真正選賢與能,有時只是誰較能譁眾取寵,但總比小圈子私相授受,在道德層面上避免千夫所指或無地自容。至少,民主選舉的瑕疵可以攤在陽光下公開被檢驗、批判和修正。
再過三年,一旦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以一人一票和公平競爭方式進行,香港將加入民主社會的陣營,在整個中國政治環境裏顯得格格不入,或許還有點「有為者亦若是」的示範作用。這是為甚麽普選計劃開始推動後,香港建制派和北京當權者步步為營,項莊舞劍,為政改預設防衞條件,企圖變更遊戲規則。
香港是自由開放社會,政改諮詢承繼以往傳統,並間接承認民意在普選操作與過程中的角色。民意來自人民的心思意念,但也存在於其他載具,特別是大眾傳播媒介,包括書籍等。在沒有民主選舉時,新聞報道與評論往往是當前民意的替代指標,而書籍則無疑多少記錄了民意的歷史期待和走向。2017年特首普選是個很好的案例。
過去16年,有關香港普選的文章和書籍,就算不是汗牛充棟,數量應也很可觀,如果再考慮世界各國民主選舉理念及運作的文獻,浩瀚如海,便更加難以想像。讀書的緊要遂盡在其中,無他,書報提供一個「無形學院」。學,而後知不足,領導人照樣不例外,美國總統常常被記者問起最近讀些甚麽書,並非是個無聊的提問。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無形學院」(Invisible College)的現代概念由社會學者 Diana Crane 於 1972 年在《Invisible Colleges: Diffusion of Knowledge in Scientific Communities》提出,談的雖然是科學知識的結構、組織、流傳與成長,有關知識和意見如何擴散的探討卻可延伸到其他場域,也適用於日常生活,從一般人到政客,無形學院都是某種資源。
由上任一年多的舉止和話語看,特首梁振英似乎需要多讀書,他的團隊和幕僚也得花點時間埋首書堆。特區政府縱使濟濟多士,各有專精,從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到最新的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其表現卻處處顯得力有未逮,不論是上駒或下駟,應都可在「無形學院」中浸淫一番,尤其是政治、社會與傳播方面。
只要讀政治學的書,梁振英和團隊起碼會接觸一個基本主張(理解或接受倒是另外一回事):在自由民主社會,「異議的權利」(the right to dissent)不僅正當,也合乎權力制衡的道德要求。2012年反「國民教育」運動不是少數個人或團體的無理取鬧,異議本身,就是港人是自由人的表徵。即使只有700萬人口,選民才300萬左右,香港朝野間平常的吵鬧,或立法會議員黃毓民口出不遜的惡言,不過是眾聲喧嘩,為選舉鋪路(像台灣的藍綠之爭),不必動輒以公權力相向或威脅,如對付林慧思老師一樣。
任何社會學的書都會談到社會運動是一種民粹,不論議題如何,其形成通常針對統治階層的作為,特別是政商精英的勾結與權力及財勢的交換,表達不滿和抗爭。2017年特首普選,除非半路殺出程咬金(如當權派或既得利益者設定小圈子篩選),由港人主導已是一條不歸路,「兩制」是否落實全在此一舉。堅持官民對立或人治高於法治,一再強調天下沒有不是的政府,徒然渾水摸魚,暗度陳倉,增添不必要的社會緊張。
就算特首不讀政治或社會學的書,退而求其次,傳播學的書也有可取之處,至少美國多年來的政治傳播研究結果可為借鏡。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溝通光靠新聞專員或公共關係操弄媒體,儘管有短暫成效,長期恐怕適得其反。在民主社會,政府只能欺騙少數人於一時,無法左右大多數人於一世,新聞界也不乏諤諤之士,振筆直書。
未來三年,梁振英和班底如果能多讀書或看報,這個團隊或許可以挾現任優勢在特首普選時逐鹿中原,跟泛民派候選人一較長短。不論輸贏,梁振英多少可以在香港民主發展史上留下一筆。否則,誰是民主罪人,史書自有定論。
端木少華
許寶強﹕做「不可能」的事 ——克服犬儒民粹的公民抗命 - 明報 2013年12月23日
政改諮詢啟動,政府和建制派的策略是劃定框框,以「不現實」為藉口,把普選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公民提名,預先剔除;又提出含糊不清、「不言而喻」的「愛國愛港」標準,希望引導港人學懂「務實地」自我審查,為的也是為普選劃界,以至規限有關普選形式的各種可能性的想像。
與此同時,排外的本土主義則高舉「現實政治」的原則,把追求平等、尊重多元等普世價值,譏諷為「離地」/「膠」,認為只有排外(或反中共)的政治,才貼近現實。這種強調「現實政治」的本土主義論述,弔詭地與上述政改諮詢中高揚「務實」的官方策略暗自呼應,兩者都嘗試限制本地政治辯論的想像空間和徹底改革的可能性。如果政治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藝術,那麼嘗試壓縮各種可能性的政府玩假諮詢和本土排外論述,就是一種把「可能」轉化為「不可能」的去政治化(depoliticize)操作。這種操作的效果,往往是催生或強化從公共政治中退卻的認命犬儒,又或僅剩下狂熱排外的本土民粹政治。
兩種極端——犬儒退卻或排外狂熱
政府的不斷弄虛玩假,容易導致民眾厭惡政治。稍為活躍的「鍵盤戰士」,也往往只是冷嘲熱諷,卻仍然離開積極介入公共政治甚遠。齊澤克的新書 Demanding the Impossible(Polity Press, 2013)指出,當代世界的權力結構,愈來愈變得犬儒無恥,官員政客不再忌憚以謊言——甚至不惜自曝其短——進行執政參選的表演。香港3任特首領導下的特區政府,也是每愈下。今天的特區政府,一方面強調「公眾參與」,舉辦各式諮詢活動、落區做秀,同時又動員排隊黨協助「佔領」會場,於是每次諮詢的結果總是「講人自講」、「沒有共識」,而政府就可以「平衡意見」、「循序漸進」,令各類有實質效果的政策建議和社會改造,總如泥牛入海,「講都無用」。自然,還有各種頭痛醫腳的政策,例如不針對生產(加劇打擊毒販)和消費源頭(消除社會的苦悶和壓力)的禁毒措施,又或是勞民傷財的「家是香港」鬧劇,效果只是做了大量無謂的事,令有意義的改變沒法發生,甚至產生各種負面的不經意效果,例如社區驗毒或會擴大警權、製造青年(尤其是少數族裔)與管治者(甚至成人)之間的相互不信任,產生與「家是香港」所追求的和諧社會剛巧相反的效果。
在弄虛玩假政權的影響下,民眾自然容易對政治產生厭惡。最近朋友間的聚會,很多時會聽到不想再看電視報章(政治)新聞、樂得耳根清淨的慨嘆。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於2010年以電話及問卷訪問約5000青年(註1),發現八成半受訪青年甚少及從不參與社會活動(包括論壇、集會及遊行)(p.125)。像學民思潮這樣關心和參與政治的青少年,又或是認真準備積極「佔中」的朋友,恐怕仍然只佔少數。
另一方面,在中共政權日益介入干預香港政治的情下,加上自由行、中港婚姻大幅增長的社會環境,承載了本地民眾生活焦慮和鬱悶情感的香港排外本土主義,也獲得了良好的生長土壤。梁振英政權和建制派的親中背景和惡劣表現,除了令很多人厭惡政治外,也同時催生了激烈的反(中)共的情緒,進一步助長以中共/中國大陸為針對目標的排外民粹政治。
排外民粹的政治論述,往往只開列出「勇武抗爭」vs.「和理非非」等兩類極端的選擇,借助或鼓吹的是一種簡單的敵我邏輯,提出不排外就是賣港,談普世價值就等同離地「膠」,剩下的只能是一種本質化了的「本土」身分政治,這與「不言而喻」的「愛國愛港」論述,表面上好像南轅北轍,其實卻存在一種微妙的互通互補的關係。
在這樣的社會脈絡和論述環境下,香港的政治文化也趨向兩種極端,或是像西歐一樣,唯一仍未減退的政治熱情,就是排外反新移民的「本土」力量,另加上香港特色的「愛」字頭集團,幫港府出聲,共同營造的是民粹政治暴力,包括語言和物質上的;又或是令民眾變得犬儒,從公共政治領域中退卻,至多成為冷嘲熱諷的花生看客,耗盡了民眾參與公共政治的熱情和能量,令香港走向一個去政治化的社會秩序。
唔好陪佢癲——公民抗命的真義
面對這樣的困局,齊澤克提出的建議或可資參考。他認為,面對政權的犬儒無恥,以及危險排外的民粹暴力,我們必須告別簡單的身分政治,認真地思考,拒絕在兩種極端中選擇,而是要嘗試改變選項的內容和界線。所謂認真的思考,就是提出根本的問題,例如反思政治的真正含義,拒絕把手段(「現實政治」)與目標分開,重新把政治定義為在「不可能」之中尋找可能性,並在參與的過程中做負責任的決定。
齊澤克進一步指出,公民抗命的重點在於藐視權力,不再參與由政權設定的玩假遊戲,也不選擇排外民粹的非此即彼的極端選項,而是「唔好陪佢癲」,抗拒民粹和犬儒的誘惑。由佔領中環運動所啟動的有關公民抗命的爭論,很多時候把焦點集中於「公民」的身分及由此引伸的行動或原則之上,例如討論是否非暴力或破壞社會秩序,較少關注「抗命」的含義。「抗命」(disobedience),就是拒絕順從既有的社會安排和象徵秩序(symbolic order),例如因戰爭的不義而拒絕徵兵指令,又或針對種族歧視的不公而違反隔離政策。中文的「抗命」,也可解作抗拒「認命」的意志,也就孕育出不再害怕政權和不再厭惡公共政治的主體,在民粹排外政治之外重燃參與的熱情。
循這思路,我們如果想超越犬儒認命和排外民粹,為香港另覓一種新的政治文化,首先需重新界定什麼是「可能」和什麼是「不可能」,並以合適的行動嘗試創造條件,令被犬儒政權和排外本土認為是「不可能」的事,能夠成為可能,真正發生。
■附註:
1. 《香港青年發展指標》,2012年2月,http://www.coy.gov.hk/filemanager/template/common/images/research/youth_report_20111123_c.pdf
■延伸閱讀
文中提及的齊澤克(Slavoj Zizek)新書 Demanding the Impossible
梁美儀﹕港視復活證「一男子」獨斷獨行? 明報 2013年12月23日
世事如棋,兩個月前在悲憤中失落免費電視牌照的香港電視,上周突然宣布,成功從中移動收購流動電視牌照,將於明年7月1日起在大氣電波及網絡上啟播,港視主席王維基並言,將逐步重聘早前被裁的員工。這個消息,不但令一班現職及前港視員工振奮,也令一眾認為港視值得獲牌一試的市民感到欣慰。然而,在這歡欣背後,特首梁振英可有斯人獨憔悴?
王維基在記者會上聲稱,整個收購過程中並無「任何中方、內地、港府及中聯辦的官員」與港視接觸,但中移動這種大企業都是掌握在國家手裏的,加上電訊業屬內地十分緊張的敏感行業,沒有國家的首肯,王維基縱有三頭六臂,也難以這個「平價」購得這個流動電視牌照。
這下子問題便來了,既然北京容許王維基取得流動電視牌照,認為他在「政治審查」上過得關,這回是否間接證實了早前政圈盛傳,上次港府不發牌予港視,不是北京從中作梗,而是梁振英這「一男子」獨斷獨行的決定?有這樣的聯想是自然不過的事。
曾有立法會議員在港視失落免費電視牌照後,與王維基傾談此事,據該名議員引述王維基指出,在政府公布發牌決定當日,北京及中聯辦也有人致電王,詢問他不獲發牌的原因,或許這能說明,為何王維基在過去兩個月,一直只將憤怒的矛頭指向梁振英,並時刻將北京置於這漩渦之外。
外界無從得知,北京此舉的背後真正動機,是為平息港視這場風波好,還是跟王維基有什麼私下協定好,但這一等於狠狠向梁振英摑了一巴掌,令外界認為是特區搞的爛攤子,要北京出手收拾殘局,進一步打擊本已無威信可言的特區政府。
北京不會沒預期這樣的政治後果,但為何中央一而再、再而三出手削弱梁振英的權威,這個問題值得大家再細心觀察往後的政局發展。
本港不缺人幣 1年定存3厘封頂 2013年12月23日 明報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223/news/ea_eaa3.htm
儘管內地再現「錢荒」,本地中資行競爭存款的情,未有如6月半年結時激烈。本報記者上周五走訪4家中資銀行的沙田分行後,發現1年期人民幣定存的最高息率只有3厘,與年中曾高達5厘大相逕庭。有銀行界人士指出,近期本港人民幣存款急增,銀行不缺錢,明年息口反而有機會持續下調趨勢。
以存款10萬元人民幣、為期一年計算,本報上周五走訪的中資銀行中,以建行亞洲的存息最高,達到3厘。該行職員對記者表示,因臨近年結,息率才會較高,「我們算是爭取存款最積極的中資銀行了,過了年尾,可能連3厘也沒有了」。
另一家存息較高的銀行為中信銀行(國際),但息率只有2.7厘。職員同樣表示,短期內息率應不會再提高,減息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年中曾以高達5.5厘高息搶存款的交銀香港,與工銀亞洲一樣,一年期存息現為2.4厘。
永隆存款部主管龔志明認為,大部分銀行已提早為跨年資金作部署,如果臨近年尾才行動就為時已晚。故即使近日內地資金趨緊,相信對本港息口的影響不大。
人幣存款增 存息或再跌
龔續指出,人民幣匯價屢創新高,加上本港居民2萬元兌換上限有望於明年放寬,相信市民對人幣存款的需求會繼續增加。近月金管局數據已顯示,人民幣存款增速明顯提升,10月份增速為7.1%,創近兩年半新高,「最近幾個月,部分銀行已陸續下調人幣存息水平,明年不排除存息還有進一步下調空間」。
內銀現錢荒 7厘息搶存款 理財產品熱銷 港人查詢多 2013年12月23日 明報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223/News/ea_eaa1.htm
年關將近,內地銀行又陷入錢荒,近期不少內銀推出大量理財產品,吸收流動資金。雖然今次與半年前的搶錢潮相比,規模較細,但仍有個別較進取的內銀,理財產品年息高達7厘。有內地銀行客戶主任表示,近日接獲不少港人查詢。
上海銀行間拆息(SHIBOR)連漲5日,人行本月5日後又連續5次暫停逆回購,加上多間內銀紛紛推出短期高息理財產品攬財,錢荒再現之勢山雨欲來。
職員解釋:因年底爭取業績
本報記者上周五走訪深圳多間內銀,發現各內銀3個月為期的新理財產品中,以興業的年息最高(見表)。興業銀行深圳分行的職員介紹:「這款43天的產品,預期最高回報可以達到7厘,差不多類型的,之前平均回報率只5.5厘。」該職員稱,之所以新推較高息率產品,一方面銀行年底需要接受存貸比等多項指標考核,對資金需求有增加,但更多是銀行欲在年底前爭取更佳業績。
工商銀行(1398)羅湖分行的職員亦透露,近日內銀理財產品預期息率升,不少在該行有存款的香港客戶也有查詢。招行(3968)亦有一款70天期,預期年息率6.8厘的新產品,而與中小型銀行比較,四大行的短期理財產品息率略低,但也普遍有6厘以上,不過這些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類型,因風險性較高,過去的平均息率已經在5.5厘左右。
保本型的產品方面,目前最高是6厘水平,工行一款35天期的保本產品年息率有5.9厘。保本型產品顧名思議,銀行可百分百奉還客戶的本金,當然產品預期的回報息率並非保證。
事實上,6月內銀出現錢荒期間,當時為盡快吸納資金,大多數銀行推出的極高息理財產品,僅保本型的也至少有6.2厘以上,甚至有逾7厘。當時銀行職員都承認, 推出高息產品是因為銀行資金面緊張的特殊情,說不準會否繼續有更高息產品。相反,昨日各間銀行的職員都肯定地表示,接下來的理財產品息口會回復正常水平。
拆息連升5日 仍遠低6月高位
雖然如此,但錢荒是否有機會重臨亦有待觀望,上周五上海銀行間拆息第5日全線上升,隔夜利率升8.1個點子(100點子為1厘),至3.927厘,不過遠遠未及6月20日錢荒最嚴重時歷史高位的13.44厘;惟14天利率升78.5點子至7.003厘,是6月26日以來再次突破7厘水平。
同時,雖然人行前日通過官方微博透露,已運用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調節市場流動性,但自12月3日以來,人行亦已連續5次暫停逆回購操作,持續從市場抽走資金。因此,上海同業拆息下周走勢,以及人行會否重新啟動逆回購,將影響到市場對錢荒是否再臨的預期。
明報記者 陳子凌、張聞文、陳悅
人行刻意少放水 逼內銀去槓桿 2013年12月23日 明報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223/news/ea_eaa2.htm
臨近年末,內地「錢荒」再現,儘管人行放水3000億人民幣「止渴」,市場依舊不安。事實上,歷年年中與年末節點,內地均常常「水緊」,而今年現象尤為嚴重,金融業內更是怨聲載道。有經濟師認為,中央推進金融改革,人行有意暴露銀行間風險,借市場化手段,推動內銀去槓桿,冀金融機構自行修復掩蓋多年的季節性和結構性緊張問題。
若定期放水 掩蓋深層問題
每到年中及年末節點,內銀為粉飾資產負債表,急切需求資金,高息搶存、短借長貸、彼此拆借等手段已成慣例。人行通常會在相應時間點向市場注資,解決燃眉之急,但這同時掩蓋了許多結構性問題。在改革大潮下,今年以來,政策上去槓桿的信號愈發明顯,6月末,內銀鬧「錢荒」,人行釋放流動資金的行動卻遠遜預期,當月20日,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一度觸及30厘歷史高點。
至年底,伴隨美國縮減QE規模,資金面緊上加緊,人行卻在12月5日之後,暫停了公開市場的逆回購操作,上周,銀行間回購利率再次大漲,人行僅採取了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利率市場化必然會推高短期利率及債息。
由於SLO期限為7天,市場仍在觀察人行的進一步舉措。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指出,中央已明確提出,經濟進入去槓桿的過程,今年10月後,人行一直採取短期手段調節流動性,近期的做法,更是有意讓銀行間市場風險暴露,希望減少銀行對拆借資金的依賴;採用SLO手段,更容易做到盤活資金,而不是讓資金沉積,這有利於保持市場正常運作。
綜合各方意見,市場普遍認為,年末的「錢荒」程度不會及6月般慘烈,一方面,監管和金融機構都已吸取教訓,另一方面,財政資金會在年底集中投放。胡一帆預期,當前「水緊」將持續至年底,明年1月會出現新的流動性,至春節前夕,由於市場對資金需求激增,可能會再來一次缺水潮。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