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1 January 2014

成名﹕從「愛國愛港」看香港半獨裁政制的困局


成名﹕從「愛國愛港」看香港半獨裁政制的困局 - 明報 2014jan11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發布政改諮詢文件,緊跟中央所提出特首候選人要「愛國愛港」的調子。怎樣才算「愛國愛港」?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認為是「支持一國兩制,支持香港繁榮穩定」,他重申不能選出「對抗中央」的人當特首。要求中央把單程證審批權交回香港、不再干預香港立法會和行政長官選舉及其他內部事務,算是「對抗中央」和不支持香港繁榮穩定嗎?所謂「愛國愛港」條件,明顯想進行有篩選的假普選。

「愛國」重於一切,是典型獨裁社會「愛國主義」的論述。愛國主義意指以激發愛國情緒,進行政治動員的指導原則。在專制社會,獨裁者或利益集團不時利用愛國主義追求個人或集團利益,對人民帶來災難,例如發動二次大戰、文革、 東南亞排華運動及戰後歐洲新納粹主義。

「泛民為爭真普選與中央惡鬥,令人煩厭!」

政制可不變嗎?

有人埋怨,泛民主派為爭真普選與中央惡鬥,令人煩厭!可是,回歸16年半,沒真普選的香港是什麼光景?按「無國界記者」調查,香港新聞自由度由2002年全球排第18位降至2013年的第58位。例如:在特首選舉期間,有專欄被竄改,甚至被刪除,也有中方官員致電報館,以影響傳媒報道。

廉潔方面,國際反貪腐組織「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公布2013全球廉潔指數排行榜,在177個地區中,香港排名下跌至第15位,是7年來最低。香港主要官員被揭發涉嫌貪污,令人嘩然的是,作為香港肅貪倡廉機構的廉署亦爆出醜聞。前廉政專員湯顯明被揭發涉及多項違規酬酢,不可能一人可以為之,需要他人配合,反映廉署有結構性問題。

貧富懸殊亦趨嚴重,「堅尼系數」由1996年已十分嚴重的0.518升至2011年的0.537。回購領匯、消除婦女貧窮、加強競爭法制裁反競爭行為的動議,在立法會被商界主導的功能組別與分組點票機制一一否決。半獨裁政制令收窄貧富懸殊難上加難。

中央高度介入特區事務,香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降至新低,種種治理不善的指標是半民主半獨裁制度愈趨獨裁的惡果。

何謂半民主半獨裁?香港特首並非由普選產生,而是由北京所控制的1200人的選委會產生。中央將來可透過嚴苛的提名條件,繼續操控行政長官選舉。立法會功能組別佔一半議席,商界背景的議員又佔功能組別議席一半以上,足以封殺任何由議員提出符合公益的議案,而中央多次明示暗示無意全面廢除功能組別。

半民主半獨裁制度

最易帶來政治不穩

根據一項超過100個國家的跨國研究,半民主半獨裁制比民主體制的政治不穩風險高達10倍以上(註)。前者擁有3個階段性特徵,造成政治不穩:

1)親疏有別政策:不民主的政府,因缺乏普選認受性,靠親疏有別管治;

2)政治兩極分化:親疏有別政策導致惡性政治競爭,贏家通吃,被政府打壓的一方與親政府陣營的衝突逐漸加劇;

3)群眾動員:最後被政府排斥的一方採取集體動員,從而尋求社會公義,政治不穩機會明顯上升。

以上3階段性特徵,在香港日益明顯:

1)親疏有別政策:特區政府在北京撐腰甚或在鼓勵下愈趨親疏有別,漠視公眾期望,儘管民主派獲五成多選民支持,自回歸以來政府普遍不委任民主派入重要諮詢委員會和區議會。梁特首的行政會議班子,變成左派治港。自由黨20周年晚宴所有司局長缺席,據聞是由特首梁振英親自下令,懲罰自由黨與特首在某些政策有不同立場。梁特首又曾要求,政策局提交公職人員的委任建議前,必須包含其親信高靜芝的意見,是向問責官員削權。親疏有別要全面統一立場、向左轉,意圖把半獨裁體制變得更獨裁,是香港過去年半寫照。

2)政治兩極分化:特區政府在北京支持下愈趨明顯行政獨裁,賤視民意及獲較多選民支持的泛民,不太需向大眾或立法會負責,只要政府不需新撥款或制定新法律,特首可一人說了算,如剝奪巿民看免費電視節目的選擇權,或試圖強推洗腦國民教育公民社會奮起反抗,加劇政治兩極分化。

3)群眾動員:最後,被政府排斥的一方採取集體動員,尋求社會公義。

在立法會直選獲五成多至六成多選民支持的泛民,在不公平政制下卻成為了議席少於四成的少數派,而在議會外亦多方被政府排斥。梁振英上台後,忽然出現不同的「愛字頭」,是群眾鬥群眾的策略,以語言和肢體暴力,倒果為因地把爭取民主人權的政黨或人士標籤成亂港勢力,這種在專制社會常見的對自由、民主運動的壓制,長遠易造成更大的衝突、群眾動員和政治不穩。

雖然半獨裁制度有巨大危險,中央和特區政府卻無意推動全面民主,反而意圖把半獨裁體制變得更獨裁,以不清不楚的「愛國愛港」概念作為當特首的條件,進行有篩選的假普選,將大增香港愈趨不穩的風險。跨國研究顯示,在不同政治制度中,民主制度最有利於政治穩定。沒有真正的民主制度,香港政治不穩定的風險很可能會升級。

(全文請參閱:http://cdehk.com/?page_id=541)

註:Epstein, David L., et al. "Democratic transi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0.3 (2006): 551-569.

.END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