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8 January 2014
開倉濟貧要搵錢 - 王慧麟
開倉濟貧要搵錢 如何造大個餅 - 王慧麟 香港經濟日報 2014年01月18日 星期六
特首梁振英的施政報告,重點在於扶貧,而且因應貧窮綫的制定,建議向低於貧窮綫的家庭發放津貼,其意甚善,而且立法會各黨派都早已表態支持,理應獲得社會掌聲。
重使錢顧基層 輕中產撕裂增
但始料不及的是,這些扶貧以及教育方面所增加的經常性開支,卻令到輿論轉向批評他忽視「搵錢」,只顧「使錢」,只顧基層,不理中產,使今次施政報告反而進一步撕裂社會。
任何一份施政報告都需要重點,不能游談無根。平情而論,假如今年施政報告多講中產紓困,外界就會批評他忽略基層;但假如他再多着墨基層,外界必然批評他忽略中產,所以他的政策選擇,必然向一個方向傾斜。
兵行險着攻堅扶貧 非小恩小惠
上一屆政府被指小恩小惠支援基層,特別在處理跨代貧窮問題努力不多,今次梁振英選擇從縮窄貧富懸殊入手,以貧窮綫作為重點,首先攻堅,一改過往曾特首的方法,協助71萬人,是一記兵行險着。
然而,梁振英政府卻忽略了71萬人以外的市民之感受。究竟71萬人以外的其他階層,願意付出多少協助窮人呢?除了一些極左翼的朋友認為,救濟貧窮是理所當然,毋庸再議之外,大部分人會希望,政府在開倉之時,有沒有提出有的方案來「搵錢」,造大個餅。
市民的想法未必太理會甚麼公共財政紀律,或者本地生產總值與公共開支是否做到相適應等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很基本的理財問題:既然要豪花200億(政務司司長說牽涉到社福的可能不到100億),政府有甚麼板斧先「賺到」200億呢?
欠經濟火車頭 200億誰埋單?
其實特首不是沒有想到這個情況,所以施政報告的頭十多個項目,就是有關經濟發展方面的措施。但翻閱這些經濟措施,卻令人摸不着頭腦,究竟特首所指的做大、做廣、做強的項目是甚麼。
傳統支柱產業如金融旅遊當然仍是主要增長動力,但新的產業呢?以創意產業為例,一般是指11個相關行業,但寥寥一段,究竟他想促進裏面的哪些部分?上屆曾特首曾經大鑼大鼓地搞相關產業,經過6年左右的推動,我們的強項弱勢在哪裏?哪方面需要補足、放棄或加強?哪方面可以做到增加多少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帶來幾多就業機會等等,施政報告付諸闕如。其中一句更呼籲市民多看電影,這算是公共政策嗎?假如是,難道下一波政府想津貼市民看電影麼?
這又回到施政報告的原點:方才說過,只要政府能提出幾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而又有量化指標,看到這些新火車頭可以為社會將來「賺」多少個GDP,製造幾多就業機會,那麼新增200億之議,還可以勉強過關。
但假如市民看到的是甚麼發展大嶼山的橋頭經濟,那是甚麼樣的經濟?又是大型商場水貨散貨場藥房金行等東西?這些東涌車站旁之商場已經有了,我們還要在這些橋頭經濟搞甚麼?難道這些已有的服務業,就是經濟新火車頭,可以抵住每年200億的新增經常開支?
不能光靠口號 速推產業政策
推動社會福利,誰來埋單,是公共政策的老問題。但埋單不能光靠口號,而是有一套實實在在的產業政策,不是蜻蜓點水,樣樣都搞,而是要專注做好幾個有優勢的產業,適時尋找新的經濟引擎,搞好經濟活力,推動社福才會事半功倍。
現在施政報告卻是本末倒置,予人先派錢後再算的感覺,外界批評此份是一份收買人心,爭取連任的報告,不是沒有原因的。當然,執政之政客用社福派錢來爭取選票,是民主社會的必然。但香港未走向全面民主卻已經大開水喉,反而令中產擔心,因為泛民已不談「搵錢」,現在連建制派的特首都派錢,誰來幫香港社會「埋單」?是我們一代人的儲備?
現在外界提醒政府要多想「搵錢」,是希望政府花多一分一毫之前,應該慎思慎考,不能因掌聲而一時衝動。
谷文化創意產業 經濟催化劑 - Thomas Sevcik, 黃槿 香港經濟日報 2014年01月18日 星期六
近年,香港人愈來愈關注藝術、文化發展及對文物的保育,還希望把香港塑造成為創意之都。
在歐美國家,文化及創意產業(文創產業)的概念更大約在20年前已興起。當各大城市都看待文創為一項經濟產業,那麼香港可以怎樣應對?而更重要的是,這些應對如何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
可以積極鼓勵 卻勿盲目扶持
綜觀世界各大城市,文創產業正在急速發展,主要原因是:
(一)文創產業與經濟增長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特別在成熟的經濟體系內,文創產業推動新的經濟發展;
(二)文創產業是知識型經濟的一環,為文化、藝術及多媒體人才提供新職位;
(三)文創產業是市區重建的催化劑;及
(四)文創產業所建立的城市形象更能吸引高質素的旅客。
根據政府數字,文創產業佔2013年度本地生產總值的4.7%。相對其他國際都市,這個百分比一點也不高。雖然近年有人再次提出要大力推動文創產業,但我們絕不能忘記香港的成功模式:積極鼓勵但不盲目扶持某一項產業的發展。
以柏林為鑑 勿誇大經濟效益
文創產業必須具備內涵與商業價值。我們亦應避免過分誇大這些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前車可鑑,柏林就是一個例子:文創產業幫助提升該城市的形象,更創造了一個web 2.0般的企業環境,可是柏林的失業率依然高企。英國西北部的利物浦也有類似的情況。這都證明,文化、藝術及創意不能領導一個城市的經濟,但它們可作為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文創產業也經常被企業、政客、甚至政府視為品牌包裝,給予資助,因而令量度它們成功與否的指標變得模糊。而事實上,本地文創產業確實有不足之處:很多公司都面對資金不足、收入不穩的問題。
文創產業中,藝術(包括市場推廣、藝術展覽、拍賣、貯存服務等)已變成各大城市必爭的生意,其中的最佳實證就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zel)遷移到香港,希望打開龐大的亞洲市場。
其實,西方以及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光譜很大,豐儉由人。因此,要進一步開發藝術市場,香港除了需要更多、更具質素的藝術教育,訓練從事藝術創作及藝術品鑑賞的人才外,也需要多加鼓勵及推廣一些大眾化的藝術及設計產品。
普及藝術教育 不靠商界資助
只要藝術教育普及,而市場上同時多了針對不同階層的藝術品及本地設計,花錢購買的大眾會隨之增加,屆時文創產業便不需要再單純依賴政府或商界的資助,而可以發揮更大的經濟潛力。
香港的高等教育愈來愈具規模,大專院校跟從事媒體及文創產業的大型機構,如香港電台、電視台及本地各大報章等關係良好,而這些公司亦一直聘用很多大專生。但另一方面,香港的院校卻往往未能與一些小型的機構——如只有十多人的雜誌社或上環的小畫廊等,建立類似的夥伴關係。中小企對香港整體經濟的貢獻毋庸置疑,而小型公司往往比大企業更多元化、更具活力。它們是本地創意的力量,也是創意經濟中的要員,大專院校應多加着重加強與這類中、小文創機構建立合作網絡。
香港的電影工業有很輝煌的歷史。盡管本地出品近年因為高昂的成本及重心轉移到內地市場而從高峰滑落,但是香港電影的成功因素依然存在:才華洋溢的編劇、電影技術及製作專家,以及了解市場需要的電影專才。
香港的電影亦是東西方的橋樑:它不單是輸出香港價值和文化的重要媒體,更可以擔當為全球觀眾詮釋亞洲大城市的角色,發展潛力依然優厚。
香港電影曾輝煌 可以再戰
不久以前香港被譽為「亞洲荷里活」,我們現在是否甘心作為只有商業,沒有創意的「文化沙漠」?其實香港一直有發展文創產業的優勢,但要在這個城市進一步推動文創產業,我們必須先要有一套總體策略。(系列七)
(作者Thomas Sevcik是資深的國際城市發展顧問。他本身是建築師,於柏林、蘇黎世、洛杉磯及拉斯維加斯等地累積逾15年的建築及都市規劃經驗,曾為不少跨國公司提供有關地域定位及空間塑造的方案。)
長者乘救護車返港 需2千人幣 - 香港經濟日報 2014年01月18日 星期六
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今屆政府可增5,000資助安老宿位,並安排長者北上入住院舍紓緩宿位緊張。
然而,若長者因急症回港就醫,須付2,000元人民幣救護車費用。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承認,醫療問題是長者北上最大挑戰。
張建宗昨日回應政府安老措施,他指香港為「高齡化社會」,推算至2041年長者人口為256萬人,佔香港人口3成。
今屆政府 增5千資助安老宿位
為紓緩長者服務壓力,今屆政府將增加5,000個資助安老宿位,當中包括預留8億元於3年內發出3,000張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購買內地院舍宿位或增建安老院舍。
「香港長者入住內地院舍,最大挑戰是醫療問題!」張指,將與口岸研究加強急症長者送至北區醫院措施。
政府會向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購買最多150個宿位,復康會總裁伍杏修指,現時有65名平均83歲的香港長者入住,一般傷風、感冒可由24小時駐院醫生治療,費用包括住宿費在內。
惟該院每月平均有一、兩名長者因急症回港就醫。伍指,由鹽田院舍到北區醫院需時40分鐘,駐院醫生會先穩定病情,安排白車送至沙頭角口岸,再轉乘香港救護車到北區醫院急症室。
另外,由伸手助人協會於肇慶營運的安老院,該會總幹事陸寶珠稱,目前約有30多名本港長者入住院舍,以4人房為例,月租約4,000元人民幣,但因地區較遠,若長者有急症需返港就醫,須支付2,000元人民幣救護車費,有醫生及護士隨車,直達皇崗口岸。
預留11地 重建興建安老院舍
同時政府預留11幅重建或將會重新規劃的土地,日後興建安老院舍,估計合共可提供逾1,000個新宿位,惟未有確實執行時間表。據社署數據顯示,現時有近3萬人正輪候資助安老院舍,輪候平均需時20至37個月。
對於安老服務人手不足,張建宗認為現時勞工處「補充勞工計劃」行之有效,並將繼續加強婦女及年輕人培訓入行。
撰文:林卓昕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