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3 January 2014

擇善而固執 - 蔡子強

擇善而固執 - 蔡子強 - 明報 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

1971年,麥理浩來港擔任港督,他是香港殖民史上最「大而有為」的一位總督,任內大刀闊斧推行改革,為港人提供9年免費教育、社會保障援助網(即今天的綜援)、十年建屋計劃等等,更大興土木,開發沙田、荃灣、屯門等新市鎮,興建地下鐵路。相信對於這些,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

麥理浩和夏鼎基的「凹凸配」

但大家或許會忽略的是,麥理浩10年任內,財政司這位副手始終是一位與他思想上南轅北轍的人,那就是夏鼎基——香港「積極不干預主義」之父。

麥理浩相信「大而有為」,但夏鼎基卻相信「量入為出」;麥理浩「大花筒」,但夏鼎基卻「勒緊荷包」。麥理浩的十年建屋計劃這個雄圖大計,甚至因夏鼎基藉1973年全球石油危機而「收細水喉」,致使建屋量最終無法達標。

但卻正正因為有夏鼎基這位精打細算的掌櫃在旁,讓麥理浩這位大而有為的當家,始終有所節制,沒有因其大量新政和建設,而為香港留下一個財政爛攤子,讓後人嘗到苦果。

梁振英的「『若然』經濟高速增長」

上周三梁振英宣讀了其第二份施政報告,當中的低收入補貼和其他扶貧措施,被批評為向低下層大灑金錢來買支持,卻漠視中產,甚至因為福利開支大增,最終要以加稅來「填」,要中產為此付鈔。當財爺曾俊華被問及有關措施的具體財政承擔時,透露來年政府的恆常開支,會較今年增加200億元。

梁振英在發表施政報告之後,在記者會等多個場合被追問到,政府的財政能否支撐得到時,他都只說,對本港經濟有信心,若經濟以較高速度增長,政府即可有財政能力應付新增開支。但當被追問經濟增長來源,他僅表示,「要用好國家機遇和優惠」。

這樣籠統的說法,試問怎能讓人信服?人們不禁會問,若然經濟未能高速增長,那又怎算?

曾俊華再三大潑冷水

同一時間,財爺曾俊華卻大唱反調。

先是去年12月29日,他在網誌中指出,即將閱讀「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研究報告,相信報告會提及財政儲備總有用完的一日,屆時可能需要加稅或發債。他指出:

「第一,社會的經濟動力會逐步放緩,本地生產總值(GDP)未來很難維持過去10年平均的4.5%增長;

第二,經濟放緩加上勞動人口比例下降,政府的收入將會逐步減少;

第三,老年人口增加,政府在醫療、安老、社會福利等方面的開支會持續上升,而這些開支都是經常開支,不少屬基本福利,要控制或設限並不容易;

第四,終有一天,我們需要動用財政儲備去支持公共開支,而儲備亦總有用完的一天,政府到時必須增加收入,例如增加稅收或發債。上述這些情,我相信應該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但總有一天會來臨,要防患未然,就必須要早作部署,其中重要一步,是讓公眾都能夠理解問題的嚴重性。」

到了施政報告發表後,坊間就梁振英與曾俊華在公共理財理念上的分歧,正議論紛紛,以及梁再三說政府負擔得起時,不料,曾俊華仍然「企得很硬」,周日,他不惜再次大潑冷水,在其網誌中指出,雖然在可見將來仍有能力承擔有關開支,但他擔心若財政盈餘每年遞減,耗盡儲備非遙不可及,最終須加稅或靠借貸度日。在餘下任期內,會盡力維持「年年有餘」,以累積更多儲備,爭取時間處理結構性問題。

「杞人憂天」還是「擇善而固執」?

那麼,究竟曾俊華是「杞人憂天」,還是「擇善而固執」呢﹖

根據上周五《明報》社論引述的一項非正式統計:「關於福利開支,董建華8年任內增加了62%,佔政府經常開支13.5%,曾蔭權7 年任內增加了28%,佔經常開支17.3%;梁振英就任未滿兩年,福利開支已經增加了36%,佔經常開支19.1%。」而梁振英在任不到兩年,政府經常開支就增加了接近500 億元(去年接近300 億元)」,而政府經常開支只是約2600 億元。

昨天《蘋果日報》的政情專欄亦提醒大家,今天大家只眼香港有7000億儲備,以為好多,卻忘記2003年前後那段危機日子。當時儲備約是4300億,面對經濟衰退及SARS,2001至2002年財赤為650億;2002至2003年財赤為700億;2003至2004年財赤為770億,要到2004至2005年方轉虧為盈,錄得110多億盈餘,財政儲備亦跌至2200億,短短3個財政年度就用了一半財政儲備,若非前財爺梁錦松「一刀切」減赤及公務員減薪措施有效,隨時3年也不能「止血」。

從中可見,曾俊華的擔憂不是無的放矢的。

但曾俊華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韙,卻成了一些「梁粉」的眼中釘。

曾批評曾俊華未能做到「應使則使」,說歷史會證明他是「大罪人」的恒隆主席陳啟宗,周二再批評他「該使的不使,不應使的就使」,施政報告只多花100 億元,曾俊華便「牙痛咁聲」,「拖累大家,拖累香港人」。

所以,今天在這裏特別提起麥理浩和夏鼎基的故事,讓大家重溫在一位大而有為的當家之旁,一位精打細算的掌櫃之重要,以及財政司長緊守崗位,擇善而固執的重要。

一個班子之內,是要有人懂得叫大家「停一停,想一想」,而非所有人都一起吶喊助威,讓司機只懂踩行油去馬,否則的話,車人亡的風險亦大增。

曾俊華是一個稱職的財金技術官員

順帶一提,提起財爺,最深入民心的幾幕,除了每人派6000元之外,便是在政改「起錨」行動中,被街上市民質疑時,陷入dead air,最後只曉得多謝對方大聲;又或者被電台節目主持人考起,答不出一碟粟米斑塊飯要幾多錢,再次陷入dead air,最後才說最近自己無食過。不錯,曾俊華並不是一個應對如流、滿口金句、反應敏捷的政治明星,這也是他不受本地記者,以至民眾歡迎的原因,但他卻是一位稱職的財金技術官員。

在諸如2008年金融海嘯的危機中,在他領導下,香港的貨幣和銀行系統始終保持穩健,沒有出過大問題,並不如歐美般瀕臨「爆煲」,最後醫番好都元氣大傷。且,在迷債事件中,大部分事主都獲賠償回八九成,當然有些事主仍會不滿,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比起歐美國家,都要高很多,幸福並不是必然的。曾俊華在領導香港財金系統這方面的能力,應該得到肯定。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葉秀亮﹕一個能逐步擠掉樓市泡沫的政策建議 - 明報 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

在半年前的《明報》及《信報》文章,筆者已指出香港樓價雖然嚴重偏高,但尚未具備暴挫條件。原因是美國經濟仍在復蘇,美股會由當時仍屬偏低的水平輾轉屢創新高至偏高或嚴重偏高水平,並帶動港股輾轉上漲至嚴重偏高水平。與此同時,地產商群可利用其「定價能力」和一手樓價對二手樓價的「指標性效應」,將樓價托在去年2月辣招前的水平,並靜待環境轉變(如美經濟復蘇進一步確認、美股及港股進一步上漲至新高),再利用其定價能力和樓市鞏固期累積的購買力(pent-up demand),將樓價再度急速推上至更嚴重偏高及終須一爆的水平。

從近期美股輾轉屢創新高和港股隨美股進一步上漲,上述推算的前一半已應驗,為了防止悲劇發生,筆者遂於12月回港期間,親上金管局和約見另一名政策局長,重申即使香港樓價不再上漲,此一周期的美息和港息累積升幅(將在3至5厘以上),及美元和港元累積升幅(將在30%至50%以上),將足以在未來年半至6年半內(最大可能是2至5年內),戳穿香港的樓市泡沫,造成樓股暴挫、聯匯受襲,和後續的金融風暴、嚴重經濟衰退和大量裁員。筆者並進一步解釋,上述的港息和港元累積升幅假設,其實是刻意保守(一旦聯匯受襲、樓按息率可升至9至10厘以上,亦即累積上升7至8厘以上;美元在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前後亦由78日圓升至140日圓以上)。

辣招不辣

雖然筆者去年1月建議特區政府採納新加坡推出的辣招,起到特區政府於去年2月推出辣招的作用,但在與金管局和該名局長的面談中,筆者亦重申及進一步解釋去年4月及8月有關「辣招不辣」的論述﹕無論是雙倍印花稅、房貸比上限、貸款期上限,和樓按供款與收入比上限,均是針對為數較少的「新買家」,並不影響為數龐大的「現有業主」——已買房就不用交雙倍印花稅、已做按揭就不受新的辣招影響。以致這些辣招只影響新買家,但並不足以催使為數龐大的現有業主拋售其物業。

樓價在爆破前仍可能再上

若現有業主不拋售物業,發展商要應付的將只是新買家客源暫時減少,以其定價能力及托價能力,要將樓價進一步推升,或需外圍環境或其他因素配合,但要將樓價托在遏抑措施前的水平,利用短期折扣吸引一些新買家買房,並靜待更有利時機推升樓價,將是輕而易舉。因此,坊間認為辣招足以使香港樓價在未來一年出現較大跌幅的論述,其實是大錯特錯。相反,若無後續遏抑措施,隨美國及環球經濟持續復蘇、環球及香港股市輾轉上漲,發展商群是有能力將現今香港樓價推升至更嚴重偏高水平。在面談中,筆者亦指出,當恒指升穿兩萬五或兩萬八,樓市氣氛將轉趨樂觀,甚至重現亢奮。

錯誤判斷意味錯誤政策

換言之,上述的坊間論述,極可能誤導政府的樓市措施。相反,筆者的論述,則意味特區政府宜在樓價再上之前推出更多遏抑措施,即使擠不了泡沫,也可防止樓市邁向比九七更大的泡沫。此外,由於美國經濟復蘇和股市將輾轉向上,未來一年香港樓市未具暴挫條件,是推出遏抑措施的最後較好機會——即使措施過頭也不至戳破泡沫,更何尚有許多確保措施不會過頭的細節安排。相反,若再拖年多兩年,香港將喪失此最後時機。

筆者的論述也意味,當美息和港息、美元和港元累積上升至具足夠殺傷力的水平,部分現有業主將被迫賣樓,繼而誘發更多現有業主賣樓、部分發展商開始帶頭劈價賣樓、新買家開始絕,以至樓價開始一瀉千里。

一個可擠掉部分泡沫的建議

為了降低或阻止未來災難,特區政府至少須加碼現有辣招(稍後再有文章作詳細建議),以確保樓價不會再上,否則泡沫爆破時的破壞將遠超九七,特首和相關司局長的僅餘民望亦將一鋪清袋,即使無直接關連的司局長亦將受其牽連。然而,筆者的論述也意味,加碼辣招並不足以擠掉部分樓市泡沫,充其量只能阻慢樓價上升,從而減低泡沫爆破時的樓價下挫幅度(如只跌三至四成),和其所造成的破壞,而特區政府的管治威信和特首的日後評價也只能由「崩潰」減至「極度低殘」。

因此,特首和特區政府宜以更大的危機感去考慮能逐步擠掉部分樓市泡沫的政策建議。對此,筆者曾作出過一套以按揭稅為主軸的政策方案,但回港時李永達先生指出此政策根本過不了立法會。為此,筆者近日將其修改至金管局權限之內,從而繞過立法會的障礙。此一政策建議的主軸是逐步要求銀行在現有樓按利率之上加收一個「代供樓者儲存」的累進「利率風險暫繳附加利率」﹕如首先討論、然後宣布六至七成按揭的收取0.5%附加利率,五至六成按揭的收取0.25%,五成以下的暫時免收。而所收取的累積附加費須記在供樓按者的名下,而非銀行擁有,待日後樓價暴挫時,金管局可宣布此附加費可被原樓按供款者用作支付後續艱難時期的樓按供款。在宣布政策時,亦應要求銀行以免手續費形式容許供樓者提早部分還款至五成按揭以下,從而預先減低日後樓價下挫的殺傷力。

在觀看上述政策成效後,金管局可因時制宜地調整上述附加利率,如確認尚須進一步擠掉更多泡沫成分,甚至發現樓價拒絕下調,可加碼到六至七成按揭須收取0.75%,五至六成按揭須收取0.5%,四至五成按揭須收取0.25%。若仍不夠,則再以0.25%或0.5%的幅度逐步加上去,直至樓價達至金管局所期望的目標。由於此附加利率影響所有做樓按的現有業主,必有一足夠高的附加利率能擠掉部分泡沫;與此同時,由於此政策遠比辣招強和須避免提早戳破泡沫,所以要採用逐步加上去和「先討論、後宣布」的形式將整個措施的影響切為很多截,確保金管局能透過此程序找到所需的遏抑劑量。由於未來一年樓市尚未具備暴挫條件,若能適當利用上述的額外保險設計,擠泡沫應是十拿九穩。剩下的問題是特區政府能否意識到,若不這樣做將是死路一條。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