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0 January 2014

練乙錚 - 統治者 vs 資本家


練乙錚 - 統治者 vs 資本家 - 信報   2014年1月20日

統治者和資本家之間是有矛盾的。不過,這種矛盾的性質,會因為統治者的權力來源不同而有異。本文討論美國和香港這兩個地方出現的兩個統治者 vs 資本家的事例,讓讀者玩味。

一、奧巴馬 vs 華爾街

資本以增值為目的,本性貪婪無可置疑,問題是社會制度如何使用「無形的手」化貪婪之害為利,以及如何在害之既生之後對資本實施適當的懲罰、替社會取得足夠補償。2007至2009年首先在美國發生的環球金融危機,是近代資本貪婪不受節制而肇禍的典型事例【註1】;因此,美國政府會否調查、如何懲處犯有不法獲取暴利、引致經濟嚴重衰退的金融機構及其最高主管,便成為幾年來世人一直廣泛關注的事情。

去年12月,美國證券及交易委員會(SEC)公布史上金額最大的罰則: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因為在按揭證券化的操作過程中涉及行騙,須繳付罰金130億美元。SEC沒有詳細解釋得出這個數字的理據,但一般認為摩根大通在2005至2007年間出售的按揭證券總量及投資者損失總額是重要考慮因素。業界據次類推,得出的估計是,當年幾家按揭證券的最大量發行機構因不法操作此項業務而須繳交的罰款總數,約500億美元左右。大略而言,這個數字,相當於這些金融機構一年的利潤總和;若再加上各種訴訟和有關的行政費用,則這些銀行付出的代價亦不可謂不大。

然而,有論者認為,更有意思的比較,應該是看那次金融災難導致的社會整體損失。學術界對後者已有不少研究。總的來說,後發表的研究比較踏實,因為能看到的資料更為齊全;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達拉斯部研究人員去夏發表的The 2007-2009 Financial Crisis: how bad was it?就是一例。筆者在下面簡介其內容【註2】。

估算方法和包含的項目:首先計算GDP下跌的總損失;方法是先訂出「假如沒有是次金融風暴的美國GDP長遠走勢線X」,再看實際發生了金融災難之後的GDP數據,再按以往金融風暴之後的GDP回歸長遠走勢線所需時間,估算出是次GDP回歸X線之點,然後算出期間各年GDP受損額現值的總和。其次計算金融災難發生後的主要資產包括人本資產(human capital)的各種賬面和實質損失。再其次就是一些較難準確量化的社會損失,包括失業者家庭的心理負擔、覓業與再就業有關的各種交易成本、福利發放的行政成本,等等。最後,就是政府在金融災難過程中採取各種對策的運作成本。

這四類損失當中,頭一類(GDP)的計算比較客觀,第二類次之,最後兩類就較多爭議。要注意的是,這四類損失並不是完全可以直接相加的;後三類是從不盡相同但是相關的側面觀察損失,以便對第一類的數字進行修訂。

結論:是次金融災難對美國造成的經濟損失,視乎一些關鍵假設,約在6萬億到14萬億美元之間,即相當於2007年美國GDP的四成以上、九成以下(若包括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損失,則有可能加倍)。

類似的損失研究,計算起點一般都是災難發生之年,而終點則是災難最嚴重、經濟最低迷、金融市場指數跌倒谷底之時。不過,在災難發生之前,經濟和資產市場往往都在泡沫狀態,而跌到谷底之時,則照例是反應過度;故以這些「最高」和「最低」之間的數據差別量度損失(例如證券資產損失),優點是容易,缺點則是把損失誇大了。但是,另一方面,由於損失是廣泛的,要通盤點算難免掛一漏萬,由此低估損失也是很可能的。

假如我們就按上述結論裏的損失估值上下限的中數即(6+14)萬億╱2 = 10萬億美元作為是次金融災難總損失的一個可信估算,則美國幾間大銀行或金融機構有可能做出的500億美元賠償,可說微不足道,因為只佔總損失的半個百分點。

不過,說這個「半個百分點」的處罰是「微不足道」,也不恰當,原因起碼有兩個:

其一,上述500億美元的賠償估計,只是SEC及美國其他監管機構罰則的一部分,僅僅是針對各大金融機構在按揭證券化過程中的犯法行為。舉例說,去年摩根大通在被罰此130億美元之前,已經因為相關原因,付出了七十二億美元以上的賠償和其他法律開支;今年1月初,又因為牽涉梅道夫詐騙事件而被罰繳交二十六億美元罰金【註3】。因此,單是摩根大通這一間銀行要繳交的與金融災難相關的罰款,最後可能是三百億美元左右。然而,參與按揭證券化活動的金融機構當中,摩根大通的有關交易額還只是第二大的;美銀(Bank of America)在這方面的業務,比摩根大通還高出四成【註4】。故由此推斷,五百億美元的賠償估計,只佔美國所有主要金融機構的最終罰款總和的一小部分(簡單推斷是三分之一左右)。

其二,引發金融災難的重要遠因,除了資本特別是金融資本的貪婪之外,還有其他好幾個,監管鬆懈便是其中之一,這包括法例方面的,以及執行方面的。法例方面,今天論者一般認為,嚴格規管金融風險的Glass-Steagall Act(1933)於1999年廢止,是導致金融災難的最重要遠因之一。此外,2000年之後的美國市場利率偏低,導致房地產行業泡沫化,而按揭證券化環節出現危機而聯邦儲備銀行皆視而不見,當時的主席格林斯平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者,由克林頓到小布殊都大力推行的幫助中下階層人士置業的民粹福利政策,導致「次按」(sub-prime mortgage)的濫發,也是人所共知的引起地產行業泡沫化的原因之一。

有一個批評,倒是值得留意:災難發生至今,金融機構裏不少導致災難的非法行為,證據已經確鑿,但為什麼到今天為止,依然沒有一個美國大機構的最高層主管要負上相應的刑事責任而鋃鐺下獄呢?一般而言,對付「白領罪行」,牢獄之刑比經濟懲罰更有阻嚇之效,因為白領的經濟條件一般比較好,罰錢事小,面子事大,獄刑的邊際痛苦比繳交罰款高,故面對犯事的金融主管,法律裁決應該以獄刑為主。

對此,有一個解釋,認為刑事舉證的要求很高,而白領高層的掩蓋罪證的能力很強,政府以刑事罪行起訴,勝訴的機會減低,到頭來連投資者的金錢損失也追不回來,並不划算。因此,政府從事民事訴訟甚或庭外和解,或者以刑事訴訟為威脅、卻同時把主要法律資源用在各種非刑事訴訟上面,都是比較有把握而且能夠得到實惠的做法,儘管就社會公義而言,這並非最理想。事實上,SEC到今天也未曾放棄對一些高層主管的刑事訴訟和調查,結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奧巴馬政府2009年提出要重新立例、收緊對金融業務的規管;2010年,相關的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通過了,成為法律。2011年,奧巴馬政府進一步宣布加強對犯法的金融機構調查和懲處;於是大家見到去年的一系列對金融大機構的破紀錄巨額罰款。縱觀一切證據,筆者得出的結論是,美國政府對那些在金融災難演化過程中幹過不法勾當的金融機構的處罰,是有牙齒的,絕非僅僅是象徵式的。

較為民粹的意見,傾向把所有罪責推到金融資本身上,而資本主義的左派批評者,亦一般不加思索或考證,就把政府對金融資本的懲罰不當一回事,認為不過是門面東西。這都是帶有偏見的簡單看法。

二、西環 vs 施永青

同樣是統治者行使手中權力,香港這邊廂的戲,卻演得十分下流。繼去年特區梁政府連串出手直接間接打壓傳媒之後,上周免費報《am730》的投資人施永青向大眾披露了若干中資機構不約而同抽起所有原本登在該報的廣告的集體行動;施先生並向大家指出,該項行動的打擊對象,是一些觀點不為北京所喜的《am730》專欄作者。大家知道,在香港的中資機構是直接由西環領導的,因此,事件一再證實,曹二寶當年那篇提出建立特區第二管治隊伍的「研究文章」,其實是傳達了北京的具體旨意:由西環聯同特區政府落實共產黨對香港的實質管治、取消一直以來的「高度自治」說法。

這宗新聞,加上日前《主場新聞》報道的「傳梁振英施壓 逼渣打配合抽廣告」【註5】,如果都屬實,無疑把香港的管治推向一個「類大陸」模式,長遠徹底改變香港的社會性質。在這個模式裏,統治權力通過對商業機構發號施令,要求這些機構改變某些正常商業行為,以協助統治者達到一些特定而具體的政治打壓目的,如令一些「不聽話」的傳媒倒閉,等等。

撇開政治不談,純粹在商言商,統治者的這種行為已經干犯了市場自由。在香港,政治上傾向民主、習慣閱讀中間或偏向開放的報紙和媒體的大眾,佔市民的一個大多數。商業機構為了要順從統治權力的旨意而不能在那些媒體上登廣告,無疑會失掉一部分接觸那些大多數消費者的渠道。一些證據還顯示,那部分消費者的經濟能力,還是比較高的。

這表示,統治權力不僅和大多數市民有矛盾,連自由資本也成了它的控制對象,成為工具。

大多數市民開始醒覺了,自由資本家的醒覺還會遠嗎?

《氣短集》之二十五

作者為《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導致是次危機的因素很多,不過,金融資本扮演了十分不光彩的角色,則是論者一般共識。

【註2】作者Atkinson, Luttrell及Rosenblum分別為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的高級研究人員和研究主管;整份研究報告見http://dallasfed.org/assets/documents/research/staff/staff1301.pdf。

【註3】嚴格而言,梅道夫詐騙事件和金融災難的幾個主因無關,但卻加劇了同時期金融市場的震盪、投資者損失和消費意欲下跌。

【註4】見http://rt.com/business/bank-mortgage-payout-50bn-400/。

【註5】見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E5%82%B3%E6%A2%81%E6%8C%AF%E8%8B%B1%E6%96%BD%E5%A3%93-%E9%80%BC%E6%B8%A3%E6%89%93%E9%85%8D%E5%90%88%E6%8A%BD%E5%BB%A3%E5%91%8A/。





上海32岁急诊科医生重症肺炎不幸去世  早报记者 吴跃伟 陈斯斯   发表于2014-01-20 06:51

■ 发烧两天仍带病坐诊 或因怕拖累同事不愿请假 妻子已怀孕7个月

  连续发烧两天仍坐镇急诊外科,1月17日凌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医生张晓东突然感觉自己胸闷、气短,他被推进抢救室抢救,随后又转入重症监护室。18日凌晨4时许,年仅32岁的张晓东因重症肺炎抢救无效死亡。

  身高约1.7米,胖胖的脸,工作严谨——这是一名同事对张晓东的描述。张晓东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学历,4个月前从川沙南院调到该医院工作。目前,他的妻子已经有身孕7个月。

  今年1月初,张晓东轮换到急诊外科上班。一名同事透露,急诊外科是急诊科室最累的科室之一,曾经有一名同事,一晚上连做了5台阑尾切除手术,下班时累得话都不想说。

  昨日下午3时,浦东人民医院院长助理盛畅介绍:生病后,张晓东找同事开了药,之后继续上班。但由于没有好转,他在发烧的第二天输了液,输液结束后坚持上班。17日凌晨,张晓东从家里赶到医院就诊,医院很快将他送到重症监护室。

  因为病情危重,上海市肺科医院刘景民教授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兼中心感染科主任卢洪洲教授先后赶到病房会诊,指挥抢救,医院使用了最好药物,但1月18日凌晨,张晓东仍不幸逝世。

  卢洪洲教授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赶到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就该病例会诊时,张晓东已经上了呼吸机。从整个发病过程来看,伴随重症肺炎,病情发展很急。

  昨日下午4点,早报记者从张晓东肺部的CT影像看到,从两侧肺叶底部开始,白泡样的感染区域随着时间变化很快侵袭到肺叶上部。张晓东的一名同事说,张晓东的病情恶化很快,发现得太晚了。“如果是一般人,最开始也只能是开药,输液,张晓东对自己病情的处理是及时的。但一般人可能会扛过来,因为不用连轴转地上班,至少可以休息。”

  为什么不能请假呢?据介绍,因为科室里人手不够,急诊外科就那么几个人,一个人请假,别人可能就得值24小时的班甚至更长。因此,没人愿意那样拖累同事。

  盛畅表示,院党委书记已经到张晓东家里慰问,医院正开会研究后续事宜,同时为张晓东申报工伤,院方会组织捐款。

  对于张晓东的具体病因,院方称疾控中心已经取样,很快会有结果。截至昨晚9时,尚未得到结果。




社会有偏见,女博士当自强  吕频   发表于2014-01-20 06:40

  “女孩子是一个产品,卖了二十几年,还没有把自己卖出去。从恋爱角度讲,读博士不是个增值的事,是贬值的事。”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在广东省政协会议分组讨论时的言论,已经迅即招来批评。

  不知道罗委员会不会觉得委屈。虽说政协会上的言论不受法律追究,但仍间接受公众监督,罗委员被当成靶子,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视女人为商品,把有男人要当作女人的人生价值标准,这其实不值一驳。糟糕的是,罗委员的观点其实挺有代表性,或看似好心,或看似调侃,或直接恶意,对女博士的贬损绝非从他开始,也并非要求政协委员慎言能堵塞。

  我想讨论的是社会在妇女进步问题上的首鼠两端。经一百年的辗转建构,到现在,“经济独立”已经并仍然是社会对妇女的主流期待,是“妇女素质”的代名词,也是大多数城市男性择偶的基本条件。其实这是责备妇女以双重负担,因为家庭中的无酬劳动不被认为是经济贡献,并且,在一个女性平均收入只有男性60%的国家,妇女要做到“经济独立”并不容易。教育的投资价值因此凸显,可以帮助妇女个人超越就业歧视,以更高学历争取和男性平起平坐。

  然而另一方面,妇女进步“过头”,也是不受欢迎的。社会已经习惯了男性主导,没有人喜欢权力被挑战和被迫出让。在家庭中,能力和自信的增长,会导致妇女要求重新协商传统的“男主女从”模式和无酬劳动的分工,对男性来说,这就意味着个人特权的放弃。总之,公私领域中继续维持男性统治的最佳状态,是妇女既不成包袱、不添麻烦,也不带来威胁。为此,既要通过“素质”和“独立”的现代性话语来督促妇女,也要设立玻璃天花板,预防妇女太出位。将妇女约束在一个中间层次中,最有利于社会和家庭在既有模式下稳定。

  男性眼光对女性的监视无所不在,其潜台词是:女性的价值应通过男性确认,为此她们应自觉地自我检查和改变。例如“女人味”就是一种无形安检机,把这个词翻译清楚,它其实是指异性恋世界中女性对男性的性吸引力。各种对“女强人”、“女权主义者”、“女博士”的丑化都强调这一点:她们在男性眼里没有性魅力。原因是什么?她们不那么顺从,让传统男性失去安全感,不知该怎么玩性别互动游戏了。对没有性魅力之罪的惩罚,甚至要剥夺女性这个身份,比如这种说法:女博士是“第三性”。因为,不能吸引男人的女人就不算女人。

  这一切导致了女性的纠结、分裂和孤独。男性统治绝不意味着男性责任,今天的妇女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更强烈地意识到,即使只为自我保护,也要强大起来,不能指望依靠男人。然而她们又遭受着太多恐吓,阻止她们做出自主选择,或者她们得专注于个人发展,以免沦入“没男人要”的可怕命运

  从这一点看,对女博士们的打压颇有预防功能,甚至其目的就主要是为了预防更多妇女效法,所以才需要依赖谎言,把女博士的婚姻前景描绘得绝无生机。要求妇女在智识、成就和恋爱婚姻机会之间做选择,是不公平也是不真实的。然而目之所见,多少年轻女孩,还真就为这假选择踌躇甚至放弃梦想。那些要求婚姻对象知书达礼、工作稳定、贤惠顾家、秀外慧中……的男性群体,从性别的角度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是怎样的犬儒,而他们也成功规训了妇女的犬儒,让后者试图在兼顾多种标准的中间层次上安身立命,不敢谈生之自由和自我追寻。为了在男人那里多得分,女人们不但自我恐惧还相互吓唬,想证明“我不像另一些女人一样没有性魅力”,而远离姐妹情谊。

  在妇女已越来越证明自己之时,男性接受妇女的进步,已经成为社会的紧迫课题,或者说是社会发展的瓶颈。庆幸的是,男人并非铁板一块,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固步自封,但群体性的改造仍是艰巨的任务。坦率地说,男性群体中有阶层优势和话语权,同时也是既得利益更深厚的那一群,经常向公众示范顽固的男权思想,实在是令人失望。

  召唤对方的自觉是应做的工作,但在有限时间内的成效却难以期待,妇女有必要回到自己。例如,“没男人要”之恐惧,其实与守贞高度相关,如果相信自己并不需要拴住一个男人和一个婚姻,女人的世界会更大。

  (作者系妇女权利工作者)

录入编辑:张珺




博雅兴业被查牵出黑中介“连环套” 2014-01-20 02:31:08  新京报 

“黑中介教父”赵国军接受警方讯问。视频截图

1月6日,丰台区鹏润家园小区,一间被黑中介打上隔断的房间内,租户已经搬离。

  警方称“黑中介教父”赵国军被批捕;记者调查黑中介行业骗局:先骗租后打隔断群租,欠房租扣押金,变更公司逃追究;多部门监管仍难查

  记者近日从警方相关渠道获悉,“黑中介教父”赵国军因涉嫌非法经营,已被检察院批准逮捕。

  过去一段时间,赵国军及其属下把控的博雅兴业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简称博雅兴业)等多家房屋租赁中介机构,以自住的名义骗房主租房后,再打隔断群租,赚取租客的租金和押金。当房主发现欲赶走租户收回房屋时,赵国军则以重新注册公司、变更法定代表人的方式,来逃避房主、租客的维权和诉讼。

  记者调查发现,赵国军等人所采取的这种手段,已被北京市房产中介市场的众多黑中介普遍采用,成为一个“行业骗局”。因为黑中介收租、欠租后人去楼空,无从寻找,至少有数百位房主、租客采取投诉、报案、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但挽回损失却遥遥无期。

  虽然房管、工商直至司法部门多方监管,但这样“行业骗局”仍成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一块灰色地带。相关监管部门表示,对于非法经营的房地产经纪公司,彻底取缔存在难度。

  去年12月9日,石景山万达广场写字楼,大批民警进入在此办公的伟弘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简称伟弘房产)。

  看见民警来,坐在办公室里身着西装、戴着眼镜的一名中年男子站了起来,他比身份证上年轻时候的照片稍胖一些。警方搜查时,男子一直背着手站在原地。

  这名男子叫赵国军,是伟弘房产负责人。但在众多房主和租客眼中,他已经成为房屋租赁黑中介的代表,被网友们称为“黑中介教父”。

  警方调查发现,由赵国军及其属下把控的多家中介机构,骗租房主房屋后打隔断出租,敛财后再以变更公司和法定代表人等逃避追责。

  “黑中介教父”的发财路

  房东租客两头骗,变更公司躲追责,博雅兴业变身伟弘房产,警方查到成箱法院传票和判决书

  赵国军“背着手”的动作,在房东窦雅兰看来有些眼熟。去年6月10日,赵国军来租她的房子时,也是背着手在空房里看了一圈,当时他租房的理由是“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

  窦雅兰回忆,赵国军说话时并没有看她的眼睛,神情显得很着急,“我说不急着签合同,先把房子收拾收拾,但他立刻摆手说‘不用不用’,他想自己装修。”

  在双方随后签订的合同里明确约定:“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结构”、“未经同意不得将房屋转租给第三方”。

  窦雅兰把她的三室两厅租出去2个月后,赵国军没有按约缴下一季度的租金,电话打不通,发短信也不回。

  去年8月16日晚上,窦雅兰和老伴儿登门催缴房租,发现原本宽敞的客厅多了几堵墙,变成了两间房,“房子被人打隔断转租了。”

  更让窦雅兰愤怒和不解的是,租户们的租房合同显示,房子是从博雅兴业租的,“但我从没把房子委托给中介。”

  此后,窦雅兰和博雅兴业展开了对这套房屋的争夺,双方砸锁、换锁轮番发生。9月1日,窦雅兰接到邻居的电话,称有人在卸她家的门,“我当时就报警了,警察把正在门口监督卸门的中介的人带走了。”窦雅兰的邻居向记者证实此事。

  三天后,窦雅兰向派出所了解处理结果,“警察告诉我,那天晚上,赵国军以博雅兴业负责人的名义,将中介的人保走了。”

  在12月9日的行动中,警方发现伟弘公司的前身正是博雅兴业。警方在赵国军的办公室中,还起获了100多份法院传票和判决书,原告多为房东和租客,被告均为博雅兴业。

  警方介绍,为摆脱官司,去年10月,赵国军通过重新注册公司,变更法定代表人,将博雅兴业变成了伟弘房产。“有人起诉博雅兴业,即使胜诉,如果找不到原来法定代表人,根本得不到执行”。

  审讯室内,当警方讯问赵国军为何老缺席庭审,他快速回答,“这段时间事情特别多,他们(中介人员)可能没去法院,法院可能也没太重视。”

  在赵国军办公室里同时被发现的,还有18个账本,粗略统计,赵国军等人去年一年已签订了5万多份租房合同。据介绍,通过从房主处租来房屋后,假设分租给5个人,一年下来,一套房子至少赚2万元。

  如出一辙的骗局

  多家黑中介手段相似,相互存在复杂联系;与中介失去联系后,房东断水断电“催搬”租户

  关注警方对于博雅兴业涉嫌诈骗处理进展的,不仅是涉及此案的受害者。

  一个上限为500人的北京黑中介维权QQ群,在博雅兴业人员被控后,加入人数激增100多人,目前人数已达到490人。

  每天,QQ群中都在关注“黑中介教父”赵国军和其团伙的近况,诉说各自被黑中介欺骗的经历,讨论如何拿回自己的房子或被扣下的租金和押金。

  记者注意到,大多数受害者的经历与窦雅兰如出一辙,博雅兴业的手段近乎于是一种“行业骗局”。

  1月8日,在房东断水断电3天后,小张最终放弃“抵抗”,从鹏润家园的出租房中搬了出来。此时,租给他房的中讯伟业房地产经纪公司(简称中讯伟业)还欠他1200元押金没有归还。

  小张不忍心妻子和不到一岁的儿子受苦,他重新找了房子,让母子俩搬走。

  去年12月底,小张的房东李常贵“催搬”半年无果,将电表的电卡更换,小张和屋里的租户们开始靠电表里仅剩的60多元钱度日。

  今年1月1日,李常贵关闭屋内的总水闸后,拿着锯子将开关锯断。断水第二天,房里另外2户租客搬走。

  就李常贵而言,起初他并没有想赶走租户,但与他签合同的明远置地房地产经纪公司(简称明远置地)已拖欠他9个月的房租,继续白占他的房屋群租,“租户只要在房子里,中介拿租户当挡箭牌,4月份合同到期,中介如果提前再把房子租出去,我的房子就永远要不回来。”李常贵寻找明远置地讨要房租时,发现该公司已经更名为博雅兴业。

  在明远置地“消失”后,去年年底,一家名叫中和置地的房地产经纪公司(简称中和置地)的中介机构也人去楼空。多位与中和置地签订租房协议的房主及租客称,中和置地使用与博雅兴业类似的手段,改变房屋结构群租,扣押租客的房租。

  记者调查发现,博雅兴业与上述中介机构有着复杂的联系:博雅兴业由明远置地通过变更企业名称和法定代表人“变身”而来,而明远置地的员工曾向租户们称,公司被中讯伟业“收购”,并以中讯伟业的名义和租户们重新签合同。明远置地的一名经理,还曾出现在中和置地公司,协调房主、租户与中介公司的纠纷。

  不过,这些中介机构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在北京市住建委网站上均无备案信息,属于“黑中介”。

  多头管理下的投诉“困境”

  房东租户多方投诉问题未得到解决,监管存在空白;多名受害者起诉,担心胜诉后难执行

  中和置地“人间蒸发”后,被欠2600元的租户小黄选择报警,“警察说,你这属于合同纠纷,只能上法院。”小黄说,这样的答复,和她当初与中介发生纠纷时报警的答复一样,“警察告诉我们,人跑了,公司跑不了。”

  4名被中和置地扣押房租的租户已经起诉该公司,目前均未收到开庭通知。

  “人跑了,起诉了钱能追回来吗?”小黄对诉讼维权并不乐观,她在电视上看到警方抓捕赵国军等人的画面中,起诉博雅兴业的传票和判决书有几箱,但警方介绍,他们多数不接传票、不去应诉,即便胜诉,也因为公司账上没钱难以执行。

  房主龙燕的房屋被中和置地占用群租,她选择向管理房屋经纪公司的住建委投诉,住建委做了登记,表示将向有关科室反映,之后她未收到任何回复。

  1月7日,记者以租户身份向住建委热线咨询,工作人员表示,没在住建委备案的房屋经纪机构属于违规经营,住建委可以查处,投诉人可以留下相关信息后等候处理结果。但结果何时出来,该工作人员没有答复具体时间。

  1月15日,记者跟随一名房主前往丰台区房管局房屋租赁市场管理科反映情况。对于违规经营的房地产经纪机构的查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房管局对这样的机构只有处罚权,无权取缔非法经营的中介机构,工商部门才有权吊销其执照,“房管局发现中介存在违法行为,最高可处以3万元的罚款。”

  即便如此,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也常常面对阻力。该工作人员以博雅兴业为例解释称,在博雅兴业的人员被警方控制前,房管局接到很多关于该公司打隔断群租的投诉。

  去年9月10日,执法人员到现场检查后对该公司做出行政处罚,其因群租、违法从事租赁代理业务,被处以2万元罚款。9月18日,执法人员送处罚决定时,该公司已从工商注册地址太平桥的办公地搬走。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执法人员曾按照相对人提供的信息,先后到朝阳一家写字楼、石景山地下商城找人,均未找到,由于难以掌握负责人的个人信息,最终房管局选择公告送达,催缴罚款,“公告的程序还没开始,博雅兴业已被警方控制,但行政处罚不会不了了之,因为博雅兴业目前在工商注册上仍处于开业状态。”

  该工作人员表示,这些违法的房产经纪机构将会被列入黑名单,以提示市民不要与这些机构进行业务往来。去年10月、11月,住建委分两次曝光了17家黑中介名单,博雅兴业列入其中。

  记者登录工商局网站企业信用信息查询页面,被查处的博雅兴业、伟弘均处于开业状态。为何两家涉嫌刑事犯罪的企业仍处于开业状态?记者以房主身份,咨询监管经纪人、经纪机构的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丰台分局合同监督管理科。

  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注册显示开业状态,并非指企业事实开业,而代表其注册还有效,企业内部人员涉嫌刑事犯罪,不代表其违反了工商管理的行政法规,“吊销执照得有行政法规规定的依据。”

  对于工商部门对房屋经纪机构的监管范围,该工作人员表示,从事房屋买卖租赁的经纪机构需要到工商和住建委同时备案,工商备案的意义在于将经纪机构纳入监督管理,没有备案的,工商部门发现了只有督促其备案的监管权,没有处罚权。“如果中介公司没有营业执照,或者超过经营范围,才能由工商来处罚。”该工作人员称,群租、打隔断这些违规行为,只能由住建委查处。

  警方的苦恼

  博雅兴业被刑拘18人中16人被取保候审,赵国军涉嫌非法经营罪被批捕;民事行为与刑事犯罪界限模糊

  警方查处博雅兴业后,很多遭遇类似经历的房主和租户将解决问题的出口指向公安部门。

  1月15日上午,26名房主及租户前往北京市公安局信访,举报投诉涉及中和置地、万古乾、中讯伟业、鸿基嘉业等10家中介机构。

  其中万古乾曾因群租、克扣押金,中讯伟业因群租,均在去年11月26日被市住建委列入黑名单,并被处以罚款。1月7日,记者从住建委执法大队了解到,上述10家公司中的一家正在被调查中,他们将收集资料后提供给公安部门。

  对于举报的这些公司,当日接访民警答复,警方将进行甄别,“你们说的黑中介不都是有问题。”该民警称,房屋经纪机构由工商发给合法经营执照,是否合法经营,应该是谁发照谁查,查这些机构的有无资质不是公安机关职权,公安只负责这些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的行为是否涉嫌犯罪。

  该民警表示,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已经关注到一些房屋经纪公司的违法犯罪行为,主管领导对此也有批示,正在全力办理,“这个事代表性很多,涉及面很广,每人涉及的金额并不大,但大多数人加在一起,代表的面较广,代表了一个行业的违法情况,这个事作为一个专题我们正在查。”

  近日,有网友在北京黑中介维权的QQ群中提到,博雅兴业被刑事拘留的18人中已有16人被取保候审。

  负责此案的一名刑警向房主证实此事,称主要嫌疑人赵国军和柳臣泽已被检察院批准逮捕。

  “检察院以涉嫌非法经营对两人批准逮捕,没有按我们提请的涉嫌诈骗批捕。”该刑警表示,这是北京警方第一次以涉嫌诈骗抓捕黑中介人员,“很多区县的公安机关都在盯着这案子如何进展,如果能顺利按照诈骗进入公诉,那么其他区县的类似中介公司可能将会被打击。”

  该刑警透露,其实早在去年9月,警方曾抓过赵国军一次,但最终释放。

  赵国军供述,他手中有100多套房源,涉及各个区县,他专门咨询过律师和法院,他所从事的违规交易行为属于纯民事行为,构不成刑事违法犯罪,所以他才敢这样干。

  警方在第一次抓捕赵国军时,也向法制部门了解此情况,得到的答复确实为商业欺诈,承担民事责任。

  该刑警称,此次打击博雅兴业,很大原因是其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受害人太多,市局认为其严重影响百姓利益,所以用了几个月时间调查赵国军,最终于去年12月9日收网。

  审查中,赵国军称,他的手段也是从早期的黑中介公司那学来,学到手以后,他开始单干。为了逃避处罚,赵国军把控的所有公司均为其身边的亲戚朋友,“法定代表人吴凤岐是赵国军的姐夫,投资人申博香是其姐姐。”

  对于赵国军是否能因涉嫌诈骗被公诉,该刑警不太乐观,“毕竟以前没有过,检察院已经按照非法经营批捕了。”

  截至昨晚8时,丰台检方未透露对赵国军案的侦办情况。

  (文中窦雅兰、龙燕均为化名)

  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珍妮 李禹潼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尹亚飞




13年长沙房价平均增幅超12%,70个大中城市中排第9 2014-01-19 10:05:45  来源:潇湘晨报

国家统计局最新报告显示,长沙2013年房价平均增幅12.45%,在70个大中城市中排第9。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了《2013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报告。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涨幅延续了趋缓走势。但从全年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房价最终以暴涨告终。根据本报记者统计的数据,2013年全年房价平均涨幅超过20%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湖南方面,70个大中城市中,长沙平均增幅为12.45%,在70个大中城市中排第9;岳阳平均增幅11.1%
,排第15位;常德平均增幅6.37%,排第59位。

  对于节节飙升的房价,业内人士表示,“温和收窄”或将成为2014年房地产调控的主旋律。

  2013年的最后一个周末,来自常德安乡的鲁昊通过银行按揭购买了长沙地铁1号线沿线丽发新城的一套80多平米的中小户型。这位来长发展不久的年轻人坦言,促使其最终下定购买决心的最重要原因“是每平米不到5千的房价。”

  全国情况近半数城市房价调控未达目标

  事实上,对于以长沙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国内大中城市而言,2013年的房地产市场更像是一个“涨价”和“调控”综合体。自任志强抛出“3月房价暴涨论”以来,中国内地多个城市纷纷出现土地市场高价拿地、房地产二级市场推盘频现“日光”以及商品房成交价格的快速上涨,而在此背景下“国五条”随即出台,对当时全国出现的一波快速上涨行情进行调控。

  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最近24个月长沙房价月环比上涨的最高峰就出现在去年3月——当时长沙房价单月涨幅为1.6%。随着调控政策对市场预期影响力的逐步释放,长沙房价单月涨幅也随之放缓,在其后的8个月时间内涨幅值均在0.6%-1.2%区间浮动。

  由于房价较快上涨的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去年11月25日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对高价商品住房实行价格指导为核心的“长五条”出台。与长沙相似,以房价同比涨幅超过20%的上海、北京、广州等为代表的近二十个国内一、二线城市,也纷纷出台各自的地方版调控政策,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楼市去年依旧在“涨价”与“调控”的反复博弈中前行。

  业界人士“温和收窄”将成新年房价主旋律

  1月14日,长沙市房产研究中心发布《2013年长沙市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据统计,2013年长沙市内六区新建商品住宅网签均价6450元/平米,而全市新建商品房网签达到1966.95万平米,同比增长30.45%;中国指数研究院的一份研报也显示,长沙房地产市场全年成交量居全国第五。

  “从成交量看,去年市场上的一个趋势是快销盘大热”,湖南旺佳房地产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周胤表示,“从房价方面看,梅溪湖、洋湖等几大热点板块的中高端楼盘走俏,以龙湖等为代表的别墅项目和一些高端商业项目的表现都不错,都是2013年比较突出的特点。”

  长沙多家房企负责人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在跻身新一线城市和中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利好作用下,更多人的涌入意味着长沙房地产市场仍将有上升空间,但房价的增幅将可能在相对较大的市场存量和持续调控等多重作用下“温和收窄”。业界人士的上述观点,也与中原等专业地产研究机构的判断一致。

  “2014年,房地产市场将由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后续将以持续平稳发展为主。”长沙新峰地产研究院院长朱熙在一份名为《刚需之城》的长沙楼市年度研报中指出,从2008年以来长沙住宅价格增长趋势与供求比关系来看,“2014年市场价格增速或明显放缓。”

  “房价环比涨幅延续趋缓走势,环比涨幅进一步回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在解读近期房价走势时表示,在国家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的情况下,未来房地产市场预期渐趋稳定。

  [如何问责]

  专家:中央对地方问责是必需的

  去年3月1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要求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除拉萨外),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制定本地区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当时各地制定的房价调控目标,大多要求“房价不高于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涨幅”。如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半数城市房价调控目标未完成,那么将如何进行问责?

  实际上,去年年初的《通知》对如何问责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加强对所辖城市的督查、考核和问责工作。对执行住房限购和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等政策措施不到位、房价上涨过快的,要进行约谈和问责。”

  不过房价调控这么多年,往往很难将问责落到实处。不少分析人士指出,房地产作为支柱行业的地位,决定了问责制落实的难度,“如何问责,谁来问责,对谁问责”等都会遭遇“软执行”。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宇嘉认为,为维护信息披露的统一性和政策公信力,控制房价的民生工程属性,中央政府对地方问责是必需的。不过在问责地方政府的同时,也要倾听地方的声音。毕竟管理房地产的大量工作主要在地方,为激励地方政府主动去控制房价,还需从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职能实现的手段、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职能划分、财税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等方面入手。

  问责外,如何在新的一年对房价进行调控也值得关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虽未明确提及房地产“调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央放松调控或退出调控,而是从改革方面,着眼于以市场为主的调控机制,依靠市场化力量逐步剥离依附在土地、金融及企业或个人上的过多利益诉求。因此,合理分配土地和金融等方面的利益,成为房地产调控能否一针见血,起到实质长效作用的根本。

  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央房地产调控思路转向以保障房和住房供应体系为主的新形势下,2014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将是“高位震荡、逐步降温”的态势。而这更加紧迫地要求市场化措施出马,规范土地价格、融资成本及投机炒作,只有这样才能摁住地价、稳住房价。

  综合新华社、《上海证券报》报道

  数说房价变动情况

  环比来看,房价上涨的城市有65个,仅温州、韶关房价下跌(其余持平),各地房价最高涨幅为1.1%(合肥),最低为下降1.7%(温州)。

  同比来看,房价上涨的城市则达到69个,仅温州房价下跌,各地房价最高涨幅为21.9%(上海),最低为下降2.8%(温州)。

  湖南方面,上月长沙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12.3%;岳阳环比持平,同比上涨10.8%;常德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6.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2013年12月份国内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潇湘晨报记者张进长沙报道)




50位居民谈上海的未来 - 王昀   发表于2014-01-14 06:59

·序·

  上海是一座深深的迷宫。他人的梦想与你自己的忧虑相连,从一个人的失落可以追溯到另一个人的机遇,有人在寻找,有人在等待。

  通过这个文本,我们可以读出每个生活在上海的人对这座城市的追忆和盼望。讲述者各自经历了不同的时代,这些述说相互勾连,相互印证,勾画了你我所处的当下上海。

  有的追忆朴实却深刻。一批产业工人见证了轰轰烈烈的大上海,有人用江上的排拖成功运送了先进而沉重的设备,有人被时代洪流卷着下了岗,有人至今为上海老品牌辉煌不再而难过。

  有浸淫资本市场十数年的股民,小有收益,仍感慨当年没买房是失误。也有读书人反思自己曾接受的扭曲教育,现在的文艺更像文艺,这已使他感到满足。

  有的盼望也许不实际,但包含了实际的问题。比如交通。上海这些年开辟了好几条地铁线路,大大扩展了人们的出行范围。但还是有人希望地铁开到自己家门口。其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市郊新城仍广泛存在。

  又比如创新。在原有的轨道上把东西做得更精致,也许是这座城市的大方向。有人做着葡萄酒生意,有人梦想开一家自己的健身房,这些产业符合上海的口味。一位心怀改变世界梦想的互联网创业者,身在上海却有些羡慕北京——上海太成熟了,甚至常见投资公司总部在上海,团队却都在北京找项目。他盼望上海能重视科技领域,未来能形成硅谷那样的环境。

  一些共同的忧虑迫切需要解决。比如养老。有中学生感伤于养老院里老人的孤独,有的老人则担心自身处境。

  有的忧虑看似宏大,却和每个人紧密相关。比如贫富差距,是大都市发展中必经的障碍。贫富差距过大,会破坏城市的有序性。出租车堪称上海服务业的一面旗帜,但有人遇到了自称收入微薄而漫天索价的司机。在这位律师看来,现在城市里这种“破坏规矩”的行为,比以前更多见。

  环境是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污染并非出自上海一地,却使很多人开始思考上海是否宜居。

  很多人说,上海更强调市场经济、渴望改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上海的机会,有人已在那注册了公司。也有医生期待自己不再被束缚于体制内,他寄望于上海将外资引入医疗产业的新举动。他们都在静候未来。

  在这座越来越便利的城市中,也包含着一些矛盾的想法。不少人说到上海的海纳百川。但也有人强调上海相对北京已过于拥挤,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公共服务的压力太大。

  上海真的有足够的吸引力吗?固然有外来务工者期待一张人才居住证,但也有人把上海当做学习和体验的场所,打算回老家创业。更有人担心自己的孩子未来无法在上海参加高考。

  自小在此成长的年轻人,说不清上海给了自己什么。而外地来沪打拼者,尤其是年轻人,往往羡慕上海给予本地人的开阔眼界。他们会说,感谢这座城市给了自己更多机会,使自己得以顺利转行,或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其实,参差多态才是上海的吸引力之源。

  最普通的人有最典型的城市烙印。让我们依着年代,一起阅读城市的呼吸。

  

希望不要动迁

  胡阿婆

  性别:女

  年龄:86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静安

  职业:拉链厂退休工人

  月收入:2000元(退休工资)

  日常生活范围:静安区

  我家住在梅龙镇,那是资本家造的洋房,黄金地段。我过得挺开心,我不希望动迁,迁到浦东对我来说太远了。

  我每月有2000元的退休工资。老伴六年前去世了,这些钱就我一个人花,足够了。我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有一个外孙女,一个孙女,他们都挺好。将来实在动不了,也不去养老院。我平时出来捡捡报纸,和老街坊聊聊天,不寂寞。

  前几年挺好,一天捡的报纸可以卖三四元,这两年不行,一天的报纸只能卖1元多点。



  各阶层间缺乏流动和沟通

  盛骅

  性别:男

  年龄:将近70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研究员

  月收入:1万元以上

  日常生活范围:枫林路-上海南站

  我大学毕业分到外地,考研又回到上海。还有一段时间在国外,然后又回来。我小时候在上海虹口长大,后来住南站附近的单位宿舍,再后来自己买房,也买在南站一带,女儿买房的时候,也就跟过来了。

  我和老伴一起住在一个套间,大约100平方米。女儿虽然不在一起,住得也很近,距离1200米。晚上吃完饭,她有时也会回家来。

  上海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没有制止住,这是我最不满意的一件事。

  上海是个包容的城市,但过于拥挤。上海对城市管理精心,但某些方面管理不当,还有很大改进余地。比如人口控制,我认为超大型的城市不能无限放开,要有对人口的调控政策,应该以人们能获得舒适的公共服务为限,让无法在这座城市立脚的人退出。德黑兰的状况可引以为鉴。

  上海建设得不错,规划比较严谨,并且没有换领导就换规划的情况,而是一步步在推进,这是上海的一大特色。

  但建设中也有些问题。比如,十年前上海为整治中小河道花了很多钱,但后来没有好好管理,河道并没有维持良好状态。老百姓也常有投诉。毕竟这些是由公共财政出钱的,是很大的问题。重建设而不重维护,其实是中国城市的通病。

  硬件方面很容易靠砸钱做出来,但细致的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却不太容易。现在,城市裂开了,社会固化了,上层和下层的人没有交流。一些公共空间实际变成了某一类人群聚集的场所。比如麻将馆,是比较下层的人去的,而会所则是有消费能力的人去的听某一类讲座的也是同一批人。当然,社会应当有层次,但层次之间应该有交流、有流动。

  城乡接合部有变成贫民窟的趋势,某种程度上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温床。上海有很多不成功的外来人口的这类聚集地,里面有各种脏乱。

  希望政府创造一些平台,为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沟通做好服务。



  见证一段上海水运史

  沈伯仁

  性别:男

  年龄:65岁

  出生地:上海浦东

  户籍:上海

  职业:退休

  月收入:2500元左右

  日常生活范围:北洋泾路

  我从1972年起,顶替母亲工作,做普通工,那时工资是30.6元。我们在南市扎排队。以前运输比较落后,卡车装不下几根木头,我们就把许多木头扎成木排,上面放货物,用轮拖拖着,运到客户手中。木排一扎就是一大片,多的时候像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从黄浦江里运过去。最远的时候,从长江里拉到安徽,一个月才到,现在想想,那就像蚂蚁一样慢慢爬。当时也很寂寞,没有通讯工具,只有等靠上码头,才能给家里人报平安。

  1973年,金山石化厂刚建的时候,进口了日本设备,有几百吨重,当时还没有公路,桥梁也经不起这个重量,只能走水路,吊车把设备吊到木排上,我们扎排队千方百计地把四面围起来,把它架在上面,用四条轮拖,从黄浦江运到松江泖港,到金山卫,再到金山石化。那时这件事还引起了一时轰动,热闹归热闹,但我们也承担了很大的风险(编者注:《上海内河航运志》对此有记载)。

  1978年,扎排队关掉了,被并到了上海集装箱厂,我也随之过去,做的工作是烧电焊。当时上海市区有两个扎排队,另一家川沙扎排队坚持没几年,也关掉了。我在集装箱厂做了两年,就到上海集装箱厂的“三产”——江边码头做装卸,做了十多年之后,也就退休了。

  江边码头是一个杂货码头。我在那工作的时候,到泉州、广州方向的货物来往比较多,来的是瓷砖之类,去的是肥皂等百货,一大箱一大箱运出去。一开始,我们装卸工人十分辛苦,甚至要用手搬瓷砖,24小时工作,再24小时休息。改革开放后,请了农民工做搬东西的工作。我们年纪也大了,就开吊机、铲车。这个码头现在还在,但已不用了,因为世博会的规划,它在2006年被关闭,设备也转移到了另一个码头。

  我现在和妻子、儿子、媳妇、孙子一起生活,住一处三室的房子。近一年来,我们在帮儿子带小孩。以前有空时,还学骑自行车,到公园玩扯铃,现在都没空了。

  去大医院看病要等很久,甚至两三个小时,看一下才几分钟。

  我希望人与人交流多一点。



  上海的养老保障要跟上

  史伟民

  性别:男

  年龄:63岁

  出生地:上海闸北区

  户籍:上海

  职业:退休工人

  月收入:3000元

  日常生活范围:瑞金路-中山西路、零陵路小木桥路

  我和妻子现在还住在1979年分的、与人合住的两室户。虽然2010年申请了一套佘山的经适房,但因为常常要去护理院照顾母亲,也很少去住。儿子成家了,有时叫我出去玩,但我也没什么时间。

  小时候我住在石库门房子里,靠近新疆路,我的爸爸就在那里出生。那个房子一开始比较大。但因为我奶奶是二房东,1949年后她被当成斗争对象,房子被没收一大半,别人住了进来,我们家就住到了亭子间。这样一直住到1964年。

  1981年之前,房子还是按需分配。1981年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厂里的头头会拿两套甚至更多,老百姓就要凭关系。一些干部拿房子,甚至把给自己孙子的房子都拿了。那时就已经开始腐败,这个国家有时是健忘的。

  1994年,我买了认购证,赚了3万元。那时我想在现在的上海南站边上买房,但妻子不让,认为没有人要去那里住。我有好多次买房的机会,却都错过了,后来发现自己买不起了。

  记得大约是2002年4月,在一次房展会上,我拿到一个小册子,上面说,上海的房价在高位,让大家不要买房。现在看,这些都是不对的。2002年,保障房的定价每平方米3400元,当时中环线周边也才3500元。我感觉,保障房的这一定价本身就把房价抬起来了。

  1968年11月16日,我进入上钢八厂工作,做检修工。到1993年,厂里把市区的厂房卖了,因为负责人不愿意并到宝钢,自己还想当头,就到青浦白鹤镇去和那里的人合作。但没到一年,工厂就干不下去了。工厂1994年关门,每人给了500元,回家了。

  后来邻居介绍我到航天801所做临时工,我就在那里打了两年杂。直到1996年,上钢一厂发工资单时,夹了一封信,要我10月16日到上钢一厂,否则后果自负。想到毕竟在801所是临时工,我就去了一厂。可是,一厂并不欢迎原八厂的人,给我们安排了很苦的事,我在炼铁厂原料车间,把东西铲到传送带上,污染严重,又非常累。后来因金融危机,钢厂不景气。1998年,一厂并入宝钢。2000年,宝钢动员我们50岁以上的人退休,每月工资800元,加补贴大约1000元(后来加到1200元)。那时我家庭负担非常重,因为妻子1996年也被强制退休了。

  回来之后,我在家里呆了半年,又和小舅子一起做了一年淋浴房。2002年10月,我又到广电通信做临时工,为零件打光。我在那里比正式工做的事情更多。2008年后,我到了瑞金医院体检中心打杂,比较忙,也辛苦。但那边的医生对我们都很客气,人际关系也不错,非常和睦。

  上海按照国家政策办事,这点比较好。不好的是,小干部都不是很热情,讲官话的多,办事的少,能推诿就推诿。老百姓找他们办事,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上海的养老保障要跟上。养老的床位很少,我的母亲瘫在床上,费了很多周折,才进入一家养老院。希望政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我母亲还有5个子女,现在我们只有一个子女,再过十年,会有很大问题。现在一个老人仅凭自己的工资进养老院,是入不敷出的。



  希望上海延缓衰老

  李云淼

  性别:男

  年龄:60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工程师

  月收入:1万元以上

  日常生活范围:清真路附近

  我们夫妻二人住在惟一的一套房子里。当初做股票而没有买房,是判断错误。我们几个炒股票的朋友当时在一起,都说房价高对国家不利,认为管理层不会放任房价上涨。可现实情况是我们没想到的,看来是我们的认识层次太低。

  我大概从1998年进入股市,那是发放第二批认购证的时候。到现在,我在股市已做了十几年,做得马马虎虎。我一般快进快出,赚不多,也输不了,风险大的就不做。这一轮新股发行,我也没参与打新股,因为感觉没意义。我自己做短线可能有更多收益。近些年许多证券公司的大厅都拆掉了,能上网炒股后,许多人就不去证券大厅了。

  我这个年龄的人看不懂现在的上海,可能它现在是国际大都市,做金融服务,我们这一辈活跃的时候,上海还是以工业为主。我当年在国企做机械设计,后来转去其他单位,做自动化控制的工作。现在钢铁、仪表、纺织这些产业都几乎从上海消失了。这让我们有种怀旧的感觉。比如上海本来有金星牌电视机,但现在没有叫得响的上海品牌。这让人很难过。

  在医疗养老方面,上海做得还不错,比过去好了很多,可是年纪大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有些事情越来越麻烦了,下一代生小孩、上幼儿园、读书,没有过去那么简单。以前做母亲的没有奶,买一些奶粉就可以,现在国产奶粉不敢用,费用也很高。

  在我看来,上海经过了轰轰烈烈的壮年期,逐渐进入了衰老期,后面只能延缓它的衰老。我们也老了,和上海一起老了。



  希望管理者创造宽松环境

  张逸先

  性别:男

  年龄:59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在家画画

  月收入:暂无

  日常生活范围:芷江西路

  现在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画画。业余时间听音乐、看历史、哲学、文学类的书,看画,散步,想问题。

  上海的好处是文艺信息更多。有许多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图书馆、大型书店,很容易就能得到英文书和画册。上海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我更有充裕时间好好看看,看五千年的艺术,比如书法、雕塑、青铜,还有国外的画展。这些让人看了很舒服。

  现在的艺术有点像艺术的样子了。以前的艺术是宣传,不像艺术。以前强调统一思想,不一致就是反动,导致创作思想被框住。现在强调创造型人才了。

  上海的城市建设方面有缺点。自行车是环保的交通工具。以前上海号称有百万辆自行车。改革开放之后,管理者把小汽车看得更重要。自行车要过苏州河只能走天桥,人要把自行车搬上楼梯再搬下来,自行车在这座城市里不能畅通无阻。

  我期待这个城市可以种更多树。上海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树。要美化一条200米的马路,社区街道可能会把商店招牌统一,都刷上一种字体,实际这样很丑。要美化一个路口,一些人会放一块大石头,假山不像假山,极不协调。这类景观完全没有用,不如种树。近年也有专业人士参与城市景观设计,那些设计就会比较好。

  其实,城市管理者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让各方面的力量自然显现出来,事情就会变好。我们这一代人受的教育是偏见,是扭曲的。我感觉,很多事需要让它自然成长,不能幻想一个人非常聪明,就让他决定一切事情,不要有一个统一标准。

  目前,没有离开上海的打算,会呆在上海,好好画画。



  学英语,制止老外交通违规

  邹富荣

  性别:男

  年龄:54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交警

  日常生活范围:静安、闸北

  最近几个月比较开心的就是我管理的区域,老外交通违规的少了。 以前每天要查到四五起老外违章,在南京西路骑车、用小摩托带人、闯红灯。现在基本没有了,原来只要被我逮住了,他们就装,不懂中文,听不懂。实际很多老外在中国时间很久了,会一些中文,但他们就装糊涂。

  我们开放的时间久了,进来的老外多了,鱼龙混杂,什么样的都来了,就有些素质不高的。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譬如“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多少条法规,要受到哪些处罚”,在网上在线翻译成英语,背下来。为保险起见,我写在纸条上,这回逮住违章老外,他们就没话说了,现在违章的很少了。至于其他的,都挺好,工资涨没涨我不知道,都是我老婆在打理。



  从三年前起报摊生意变差

  闻建国

  性别:男

  年龄:54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报摊工人

  月收入:2000元

  日常生活范围:静安区、闸北区

  我们的收入是最底层的,好多做报亭的外地人都打两份工,不然房租都不够。我老婆退休了,也在打工。小孩大了,已经读大学了。家里有一套房子,居住条件一般。我一天上班7个小时,早上6点半开始上班。

  我和我姐两人管这个报摊,报摊生意不行了,从三年前开始,一年不如一年,不过我们这个是领工资的。今天(编注:1月9日)早上进了8份《东方早报》,现在还剩2份,进了15份晨报,现在还剩6份,《东方早报》年轻人爱看。报纸稍微好点,杂志更差。南京西路地铁这个报摊不是上海最好的地铁报摊,最好的是世纪大道、人民广场、中山公园,它们的营业额是我们的2倍。我们的报摊是公司的,不会关停。



  老字号一条街成了形象工程

  武赢

  性别:男

  年龄:45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店主

  月收入:1.5万元

  日常生活范围:静安区

  我和父母、女儿住在静安区一处120平方米的房子里,因为女儿小,需要父母带。我在威海路上开一家日本杂货店,也没有业余时间,都是在店里呆着。我喜欢一个人呆着,这样可以调节身心。

  我是在1992年去日本的,当时是去求学。之后我在上海和日本之间来回。我的生活以上海为中心,是从2008年开了这家店开始。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女儿。

  上海的优点是能容纳各种人,吸收各种文化。相比其他地方,上海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消化这些文化。

  不过,作为一个在国外生活过的人,我感觉上海的一些方面还是落后,比如人的素质。记得有一年朋友聚会,我到得太早,就去附近的肯德基买杯东西坐一会儿,一开始我感觉排队离前面的人太近不礼貌,但后来发现身后的人纷纷向前挤,我不跟着挤过去,就买不到吃的了。于是我也只好学乖,跟着往前凑。

  我感觉,上海变得浮躁了。在文化层面也是,你往往可以看到,有的人买了很大很好的房子,但里面的摆件显得很没文化。

  在和政府部门打交道方面,我觉得应该考虑政府的难处,需要给它时间。不过,一些办事人员的素质真的很差,甚至有人进店,称“我是工商”,要求打折。谁都希望买到便宜的东西,但一个人在买东西时摆出政府部门的抬头,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觉得一些商业区的规划有问题。虽然想得很好,但实际操作却变成了形象工程。比如陕西北路的老字号商铺一条街,面对的是一条比较窄的单行道,人来得并不多,房租还很贵。



  上海的学校不止看重文化课

  张亚东

  性别:男

  年龄:45岁

  出生地:江苏东台

  户籍:江苏东台

  职业:维修电脑

  月收入:7000元

  何时来上海:2009年9月

  日常生活范围:斜土路局门路

  我在斜土路局门路开了一家电脑维修店,店面也是住处。和妻子、孩子一起住在这间十来平方米、带阁楼的房间里,每月付3000元租金。我有时忙有时闲,闲的时候就上网,看看新闻,看看电影。

  原先在老家我也做电脑维修,但情况和上海很不一样,没有这么多机会。另外,我能感觉到上海的包容,在这里和家里一样,没有什么陌生感。

  我小孩去年从老家转学到上海。她今年10岁,在瞿溪路小学,我小孩在学校交的朋友里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在老家时她已经上四年级了,转到上海来还要留一级。这应该是上海的规定,因为课程有区别,尤其是英语,上海小孩一年级学英语,老家三年级才学。看她的考试情况,对知识的掌握还蛮好。

  教育资源、教育理念,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上海和老家都太不一样。上海的学习不止看重文化课。这学期学校就有安排,每周让孩子到游泳馆去游泳。我小孩还参加了学校的兴趣小组,她还把机器人拿回家组装。她参加的科技小组最近参加黄浦区的比赛,她们组在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和三个单项第二。这些都不需要再额外花钱,除了中午吃饭交一笔伙食费之外,其余就和在家乡的花销一样。这是让我比较欣慰的。

  一个从事家电维修、来上海大概20年的同行,因为小孩要上高中,去年全家人都回到老家,在上海辛苦积累下的资源不得不全部放弃。我自己的孩子还小,或许未来也会面临与他同样的问题,不知会不会有变化。

  我希望上海更加繁荣,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长治久安。



  希望支持生态农业

  刘丽芳

  性别:女

  年龄:44岁

  出生地:广东佛山

  户籍:上海

  职业:曾经做教师,现在自由职业,协助心理机构

  何时到上海:1997年

  日常生活范围:花木路、世纪公园

  我们一家三口现在住在浦东花木路附近的两室一厅,我工作在塘桥。业余时间看书、上网,也会组织亲子活动,帮助一家有机农场推广在阳台种菜的项目。

  刚到上海时,我做过初中老师。因为喜欢自由,2004年我离开学校。 在上海,我慢慢感到了它的丰富和多元,在这里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比如亲子活动,在其他地方不一定能发动起来。上海是比较适合年轻人和孩子成长的,在这里眼界和心胸都会打开很多。

  不过,空气实在太差。

  我感觉,上海人往往在职业之外,有个比较专业和健康的爱好,会进入基于爱好的圈子。而对外地人来说,上海充满挑战,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都是因为有追求,但压力还是很大。

  我和公益圈接触比较多,浦东公益机构发展比较快,政府投入也越来越多,这几年政府也更加重视公益。但公益机构鱼龙混杂、参差不齐。

  2008年,我参观过一些电子企业,其产品要出口,出口标准高,但生产过程的污染很厉害,工人防护也做得不好。这样的企业在长三角比较多,在上海也有,尽管规模没那么大。

  生态农业值得支持,现在从业者都做得很苦。即便从教育的角度,生态农业也很重要,最近我向浦东的一位老师介绍了阳台种菜的项目,被校方采纳,进入了校园实践。这让我感到很高兴。虽然解决根本问题很难,但我们不能逃。又能逃去哪里呢?

  希望环保类的行业更兴盛,这里的环保,不是说生产的产品本身对环境不造成负面影响,而是指整个生产过程、原料等,不会影响环境。

  希望上海的职业教育可以更好。现在职校本身办得不好,一般家庭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形成恶性循环。如果通过企业的培训提高职业化程度,对企业对个人都要付出不小的成本。这件事情如果可以改善,不仅可以缓解应试压力,对城市的产业升级也会有很大帮助。

  如果要对上海说一句话,我想说:“感谢,让我有了很多想法,可以执行很多实践。”



  上海的地铁太挤

  金红鹰

  性别:女

  年龄:44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儿科医生

  月收入:4000元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

  我在基层医院工作24年了,很多年没有涨工资了,工资才这么点,幸好是本地户籍,社保这些没有问题。生活还算比较开心,自己有套房,没有还贷压力,也不考虑买房,生活压力不大。儿子也长大了,去年考上了大学。这算是我这几年最开心的事了。将来小孩买房,就自己去折腾吧。

  我的工作也不太累,整天和小孩子打交道,挺开心的。这几年,医院里人越来越多,外地打工的居多,上海的政策还好,小孩打疫苗和做检查都和户籍人口一样,外来人口带小孩比较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喂养得不好,有些营养不良。他们上班较忙,也很少给孩子晒太阳。可能屋子没有空调,就给小孩穿很多衣服,其实小孩要冻三分的,衣服穿多了会出很多汗

  我没有在外地生活过,感觉上海还是蛮好的,不过这几年人越来越多,地铁太挤,我上下班都是乘地铁,有时候都挤不上去。



  父母老了,我们要回家了

  缪水友

  性别:女

  年龄:44岁

  出生地:浙江衢州

  户籍:浙江衢州

  职业:快递员

  月收入:3000元左右

  日常生活范围:静安区

  我来上海十年了,和老公一起在同一家公司送快递,两个女儿在老家,大女儿17岁,读高中。小女儿11岁,在读小学。只要把分内的工作做好了,就没什么压力。工作做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没有交社保。

  就是小孩不在身边,看到别人家和小孩在一起心里会难受。我们一周只休息一天,哪天休息不固定。虽然衢州离上海很近,我们也就是过年的时候回一次老家。

  上海这十年变化很大,我们的租房条件也变好了。这些年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感觉年纪大点的还比较好,收到包裹会说谢谢,那些小年轻,理都不理,签收了看都不看你一眼,更不用说谢谢。不过我们也麻木了。

  过不了几年我们就要回老家了,等小女儿上中学我们就回老家,老家最近四五年发展得非常快,有好多厂子,做门的,做家具的,工资比上海少不了多少。在家里还可以把田种起来,粮食、蔬菜可以自己产,不像上海,早上眼睛一睁开就要花钱。不考虑小孩现在来上海,家里父母一直给我们带小孩,这么多年了,他们也老了,该我们回去了,老家现在已经成了旅游区,欢迎你们去我们那玩。我们家里的房子造得很好,是上下两层楼的小别墅。



  上海创业氛围不足

  胡运旺

  性别:男

  年龄:42岁

  职业:IC咖啡馆运营者

  月收入:8万元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

  作为创业者,我没有业余时间,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地来回跑。现在的项目在亏损,幸好我还有一个猎头公司。我所从事的创业项目是IC创业咖啡馆,主要为芯片集成产业的上下游服务,为这个产业的创新、创业提供思想和信息交换的场所,同时也做后期的孵化和指导。

  两年前,几十个行业内的老总和专家一人出资2万元成立IC咖啡馆,现在的出资人已经有90多人,其中有华为的前高级副总裁洪天峰、展讯前CTO陈大同等行业大佬。这些不是说要投2万元从中获利,而是想发现和培育出新的IC项目。

  上海创业氛围不足,上海的年轻人爱进大国企、外企,想当小白领。同时上海的创业支持也不够。不像深圳和北京,创业打拼的劲头很足,政府也有很多配套服务,譬如我们在北京的IC咖啡馆,2014年4月我们北京分店将开业,中关村表态会减免我们一部分房租,咖啡馆选址就在北京半导体协会的物业内,北京对于半导体产业创业有300亿元创业基金,由职业经理人管理,而VC投资的发布会要放在我们的咖啡馆举行。另外中关村甚至北京科委、经信委的一些领导也会出席我们的开业典礼。北京为车库咖啡和3W咖啡每年提供100万元支持。

  我们的咖啡馆,是为创业者提供交流信息的场所。我们也定期做一些专题报告,全国各地和海外的IC同行交流。我们需要招募有各种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的人才。但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专业人才,现在已经亏损了30多万元,如果再招人亏损就更大了。



  希望上海经营环境能变好

  黄炎

  性别:女

  年龄:40岁

  户籍:天津

  职业:互联网公司合伙人

  何时到上海:1999年

  日常生活范围:闸北

  我从小就向往上海。我和老公原来都是学建筑的。他喜欢计算机,毕业后一直在互联网企业工作,跟别人创业。我2004年MBA毕业后和老公一起创业,创立中国点击,为企业提供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现在已在上海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

  2008年金融危机加上我生小孩,公司的发展有点停顿,但一直挺着,也没有裁员。我生完小孩又开始工作后,这两年公司业务基本恢复。

  对互联网行业,国家有一些扶持政策,我们一直没享受到。一是政策的信息不能及时知道,二是申请扶持会很耗费精力,必须要公司负责人去跑,但公司负责人做了这个事,公司的事就不能专心去做。而且申请扶持一般要有荣誉、证书之类的东西。真正做业务的企业谁在意这个?后来,在别人的开导下我们做了挂牌,这样就有些大的资本找来了。其实我们在行内的口碑挺好,一个方案被行业巨头埃森哲看到,夸我们专业。

  上海的经营环境比起外地可能还是要好一点,但我们申请或办理什么东西,效率还是很低。我希望上海的经营环境能变好。我们找客户基本不会请吃饭送礼,如果做不成生意就宁愿不做,这样一来,就基本拉不到国内的大客户,所以我们外国客户多一些,不用见面就把生意做了。



  乐呵呵地成了房奴

  曹开叶

  性别:女

  年龄:38岁

  户籍:上海浦东合庆

  职业:保险销售

  月收入:8000元

  何时到上海:1994年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

  我来上海20年了,目前和两个孩子及爱人生活在一起;业余时间主要照顾小孩。

  最开心的是去年在合庆买了房。去年我生了第二个孩子,顺利上了户口。孩子很健康,各方面也很顺利。

  上海是个包容、人性化的城市,因为生孩子停了工作,公积金也停了,甚至那两年基本上不用自己的银行卡,所以也看不出那两年卡有无现金流。当时没有经验,也不懂这些名堂,所以后来贷款时就不太好办。

  但是没办法,既成事实也没法再变,后来费了好大力气才搞定,乐呵呵地背上债,成了房奴。



  在自贸区开私人银行

  李彦炜

  性别:男

  年龄:38岁

  出生地:吉林长春

  户籍:上海

  职业:公司总经理

  月收入:15万元以上

  何时到上海:自1995年上大学起

  日常生活范围:佘山、民生路、漕河泾

  目前我和老婆孩子岳父岳母住在一起,2006年在佘山买房,以前住在大柏树。我对电子产品感兴趣,比如新的手机、电脑。

  我一开始也去北漂过,2002年回到上海,中间2007年去过北京,2009年又回来了。上海的生活令人满意。

  上海的服务品质比较高,空气也很湿润。这些是比较好的。但做大买卖还是要去北京,在上海就只能做点小生意。上海的商业以黄牛为主,即主要是提供中间服务。

  从房价也能看出,当下资金密集的地方是北京而不是上海。上海不复浦东开发的盛况。香港是趋于没落,上海已到了山顶,而北京还在往上走。

  现在自贸区是上海的一个机会。上海本来就是机制最灵活又最守规矩的地方。我们上海久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经把分公司开在了自贸区,2013年11月下旬拿到了执照。我们公司做的是私人银行业务,在自贸区的业务还没开始,之所以在自贸区注册,是因为看到那里有配置海外资产的机会,人民币也还在升值,机会很多。但现在还不知道具体可以怎么做,因为相关政策的力度还不够大。

  自贸区的注册程序也有很大的创新,我们一开始并不习惯。以前需要注册资金先到位,现在是直接发了执照。但是,人民银行等一些机构,还是按照过去那一套程序,非要你从头再办。公司的经营是容易了,但其他程序还是一样。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相比上海,北京那边是滞后的。

  我觉得,上海的市民阶层已经很完整,沿着现在的方向走下去就可以了。如果说期望,最好上海能回到上世纪20-30年代的氛围,那是上海的黄金期,文化多元,政策开放,机制灵活,商业气氛浓。

  不会离开上海。如果非要离开,除了国外,应该不会去其他地方了。



  菜场要与时俱进

  陶云

  性别:男

  年龄:38岁

  出生地:浙江杭州

  户籍:上海

  职业:生鲜连锁创始人

  何时到上海:从小就到上海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

  我原来是做互联网的,在卓越、互联星空的创业期都做过。后来有一些积累,就想自己创业。开始想法很简单,就想让我儿子吃得健康一点,就开始做生鲜。

  最初,我们的做法还是做互联网,只在网上卖,做了一年多,发现做不起来,烧了很多钱。毕竟生鲜是个非标准行业,还有物流、配送等难题。经过多次试错,我们基本找到了一个成熟的模式,就是面积不大的社区中心店。取名为“康品汇”。我们进菜的渠道有3个,崇明、南汇的签约农户,其他的从外地调配。可能一般人不知道,同一块地里有好几个档次的菜,我们出高价买走最好的菜,比如头道菜。我们会不定期抽检签约户的农药残留,检测主要的指标。如果不合格就换人。

  我们的菜价和菜场里最好的菜的价格相当,但菜场里不可能都是最好的菜,所以我们的菜价比菜场的一般贵10%左右。我们到现在加盟和直营的康品汇门店有6家了,基本实现收支平衡,还略有盈余。

  但现在这样,还不是我心目中的模式。现在做的只是个菜场,真要做好了,还是要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定制化服务,菜品的质量也要再提高。2013年的时候,我才知道O2O的概念,但仔细一看,就是我们自己做的这个模式。现在买我们菜的人一般是年轻人,还有一些时尚点的老人。

  我在外地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在食品安全方面比外面做得要好,监管等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到位,但现在生鲜行业正在变革,逐渐从菜场转到门店,政府的服务方式也要随着改变,怎么能让门店的菜更安全、好吃,也更便宜。



  希望郊区市政投入能跟上

  翁熔

  性别:女

  年龄:38岁

  出生地:福建三明

  户籍:上海

  职业:法律人

  月收入:5000元

  何时到上海:2001年

  日常生活范围:九亭-徐汇

  我和老公住在2006年买的房子里,是大概100平方米的小三房,还在还房贷。

  九亭这边根本问题是市政资源不够。九亭的资源是按照户籍人口来配置的,这里户籍人口3万,而这里实有30万人口,绝大部分人有房子没户籍。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

  交通方面,出入市区的路还是不多,沪松公路不知何时才能完全投入使用,公交车还是太少。医疗方面,这里只有一个二级乙等医院、一个卫生防疫站、四五个社区服务中心。教育、警力等都不够。

  上海这些年硬件上确实有很大改变,毕竟开过世博会。但这些变化主要集中在主城区,郊区还是跟不上,因为大量资源被投入到主城区。另外,基层官员也依然是保守僵化的思维,不懂装懂,尤其在郊区。基层官员的执政风格、执政素养、法律素养有待继续提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006年时,上海有一个“上海律师进社区”的活动,当时是上海各个律所,与社区结对,去提供法律支持。但当年搞了轰轰烈烈的仪式,后面就没有反馈了。并且也局限于主城区,许多郊区,比如九亭镇就没有这方面的资源。我希望,让更多律师事务所像当年一样进入社区,进入当年没有进入的社区。也要让那些摆架子的法律援助资源得到利用。

  我希望基层官员能够尊重老百姓依法提出的诉求,应该尊重老百姓依法改革的愿望。



  上海竟也有人偷排废水

  闻书诚

  性别:男

  年龄:37岁

  出生地:河北沧州

  户籍:上海

  职业:化学合成工程师

  月收入:1.2万元

  何时到上海:2004年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

  目前,我和妻子、儿子一起生活,个人生活之外,会炒股,上网,自己有住房,2004年来到上海。

  活动区域不太大,对上海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还算满意,交通太堵。来上海这些年总体还好,这两年的空气太差。我算是个老股民了,炒股炒得不大,只是身边的一些闲钱,来到上海就开始炒股了,前几年还多少有点盈余,这两年越来越不好,亏损了。

  工作的区域在上海化学园区,工作还算满意,工作环境平时还可以,园区内有很多从事化工的外企,但园区外,有些小企业,有时候会有人偷排废水、废气,有时候夜里开窗户会闻到臭气飘来,周边的小河里水都是黑的,臭的。上海出现这样的情况很不应该。



  期望上海能改变

  随迁子女教育政策

  张轶超

  性别:男

  年龄:37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教师/NGO管理者

  月收入:1万元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杨浦区

  我目前和父母、奶奶住在一起。居住环境挺好的,因为小区里的居民基本都是原来一个村的村民,所以邻里关系很融洽。

  作为教师,我在上海平和学校担任高中部IB教师,教的是IBDP(大学预科文凭)项目的TOK(知识理论课)课程。

  作为NGO的管理者,我主要负责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这是一个为来沪随迁子女提供课外教育,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的公益组织。我的具体工作是课程活动的开发策划,以及为机构拓展外部资源与合作机会。我是上海人,但从2001年开始就从事服务来沪随迁子女的工作,很高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些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机会。

  在上海,我的生活有两个重大变化。第一次是1989年,我家所在的虬江村拆迁,全家搬进了新公房,我也从农村户口转成非农,进入普陀区的曹杨三中。这也使我的生活圈子被大大扩大了,视野也更加开阔。第二次是2001年,当时我在复旦念研究生,因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来沪随迁子女,开始从事志愿者工作。从那时开始,我就和这群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开放的城市不仅应该有包容力,而且也应该如源头活水一般有流动性,即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可以自由流动。形成这种流动的中介,应该是教育,是平等的教育。

  因为做NGO工作的关系,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市区级领导,感觉都比较平易,没有什么架子。

  目前上海处在一个很微妙的时期,因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涌入,而上海在对待这些人的态度上,有着一种我不太喜欢的势利。比如对待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一个高中文化没有什么特长的农民工,无论他怎么努力,即便认认真真交了20年社保,都无法让子女参加上海的中高考。而如果是一个研究生学历的人,那么只需要一年,其子女就能够参加中高考了。我认识很多老实本分的外地人,他们的孩子也都很努力。

  所以,我期望这个城市能够改变目前的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改为一种更加平等的、也更加人性化的方式,给这些孩子以机会。



  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待提高

  傅蔚冈

  性别:男

  年龄:36岁

  出生地:浙江磐安

  户籍:上海

  职业:智库研究员

  月收入:1.5万元以上

  何时到上海:2003年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

  我目前和妻子、宝宝一家三口住在一起,工作在浦东的写字楼里,环境很不错。从单身到结婚,我一直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工作,对目前的生活挺满意。

  上海给我的印象是比较实际,过于务实。大公司很多,人们很容易找到打工的地方,创业的比较少,尤其是草根创业。上海是个追求立竿见影的地方。对于特别有梦想的人来说,上海可能会差一点。

  以前,从北京回到上海,立马感觉空气湿润新鲜,但近两年这种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感觉没有了。

  2003年刚来到上海时,我所在的区域——联洋路一带,没有车流,人也很少。现在人多了,热闹起来了。我感觉上海确实有种海纳百川的特质,越来越包容。在上海,一个人可以接受到比其他地方更多种类的服务。

  到政府部门办事,往往还是不够方便。2009年,我拿到的发票中了3000元钱,要到税务部门办理手续,我心知会比较繁琐,带了笔记本,记录下到不同柜面、不同楼层的每一个步骤,最后看时间,一共花了两个半小时。后来,妻子办流动人口生育证,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我对上海的未来还是有些期待的。虽说户籍、计生需要从国家层面来推进,但上海老龄化严重,应该在更深的程度上推进户籍改革。上海社保局公开的数字是:2010年前,一年社保的缺口有几百亿元,之后就没有了。这是因为,对外来人口开始征收“社会养老保险”,而不再是“综合养老保险”。每年这部分多了四五百亿元。上海极度依赖于外来人口涌入。极端一些的说法是:上海退休人员的工资是外来人口付的。

  我有时也想过离开上海,尤其是在办各种证件时,想到自己付了这么多钱,还要疲于奔命去应对拙劣的服务,感觉很无奈。但又想想,全中国也都差不多,要去哪里呢?

  如果要离开,目的地可能会选择广东。因为广东房价便宜,天气好,可以秋冬到广东,夏天回到上海。要对上海说的是,我还会回来的。



  上海创业成本太高

  陈扬达

  性别:男

  年龄:36岁

  出生地:福建

  户籍:福建

  职业:淘宝卖家

  月收入:1万元

  何时到上海:2004年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

  目前和母亲、老婆和小孩生活在上海,房子是租住的。闲暇时打打球,下下棋。

  刚来上海时在一家外贸企业做业务员,懂得了一些外贸,后来一边上班一边做淘宝,但淘宝不专职做是做不来的,所以在2009年辞职,专心做淘宝,这是我近几年来做的最开心的决定。我在淘宝上卖鞋子,夏天的凉鞋,冬天的绒绒鞋,季节影响很大。像绒鞋,在福建就卖不动,因为那边气温高。上海周边做淘宝在物流等方面有很大优势,这边做淘宝的人多,各种费用就相应会低一点。

  淘宝也挺难做的,首先是资金,以我卖鞋子为例,一款鞋只备货4双,就得二三十万元,一款鞋有好几个常用号码,还有好几种花色,这样细分下来,成本就上去了。最近几年感觉买家对价格更敏感了,不知是不是买家的收入水平普遍下降。反正淘宝上的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

  上海郊区还是有交通不太便利的区域,有的地方的物流也不太理想,有些公共服务不那么到位。前几天去交有线电视费,前面就一个人,我却不得不等上半个小时。最大问题是房价太贵,房租也贵,我们创业成本很高。而且户籍制度也太严。空气不好。



  自贸区对小微企业

  吸引力不大

  萱萱

  性别:女

  年龄:35岁

  出生地:上海青浦

  户籍:上海

  职业:私营企业主

  月收入:约5万元

  日常生活范围: 青浦、静安、浦东

  我在上海的生活分成好几个阶段。从小生长在青浦,直到大学去了位于虹口区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法语和英语双语专业。毕业后,在北京上海都工作过。

  在运营了将近两年的葡萄酒公司后,我决定创业开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于是我在青浦工业园区里的创业中心注册了自己的小公司。公司2013年8月刚开,陆陆续续接了一些小单子。选择青浦工业园区,是因为这里有优惠政策,对刚起步的公司而言比较好。葡萄酒公司我仍然在同时运营,并与合伙人在浦东世纪公园开设了一家红酒咖啡吧,每年批发加上零售的总利润也还算不错。

  上海的机会很多,让人眼界开阔。在这里,外来的物品和文化很多,称得上是个国际型的大城市,能与世界潮流接轨。相对而言,我生活了6年的北京地方很大,人文环境更加好些,但整体节奏比较慢,更强调自我的个性。

  对比北京和上海,两个地方的房价都越来越高,外来人口也越来越多。还是有很多底层的打工者面临着大城市高消费的困境。比如上海,很多打工者群租现象仍然很严重。我在静安区住的时候,楼下一间月租金大约2000元的一室一厅,住了十个人,据说还是员工宿舍。如今上海的城市人口也会越来越分化,市中心会集中着服务业人员和有钱人,而更多的普通居民正在通过拆迁或经济适用房政策去往边远的郊区。

  上海自贸区对我来说太远了,也没有注册的必要,因为目前没有涉及的业务,我们的酒都会从洋山港直接清关存入松江的仓库,目前如果量不大流转得快也没必要放在自贸区里面。自贸区目前最受益的还是有点实力的内外资企业或者银行金融机构。另外,浙江、江苏等地的人嗅到商机,买房、买商铺,把自贸区的房价和商业租赁给哄抬起来了。但对我们这种小微企业来说吸引力不大。

  随着上海人口密集度的增加,政府需要进一步采取人口控制的政策。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更多考虑上海本地人的生活就业。同时也希望上海能够建设得更加完善,分流好各个阶层的人口,让上海能够保持繁华热闹的同时也不缺乏北京的那种安逸舒适感。

  如果离开上海,我可能会去国外。我有语言优势,而国外的生活感觉会更自由,人民的思想更为开放,空气也会更好,相对的医疗和福利也更加完善。



  希望上海雾霾天少一点

  孙鸿岩

  性别:男

  年龄:34岁

  出生地:黑龙江

  户籍:上海

  职业:科技创业服务工作者

  月收入:1万元以上

  何时到上海:2003年

  日常生活范围:杨浦区

  目前,我和妻子生活在一起,是在杨浦区自购的住房。我的工作环境还不错。业余时间会与朋友打球、陪老婆逛街、旅行,也常常与亲朋小聚一下。

  一晃来上海10年了,事业在波折中上升,也在这里收获了爱情,生活比较稳定。目前仍有房贷压力,希望收入能提高。这些年最让我高兴的一件事是遇到我的另一半,最近一段时间,最高兴的事是公司业务考试,我取得了第一名。

  在我眼中,上海是一个经济繁荣、人口众多、体制健全、法制严明、高素质人群集中的国际性都市。但缺点是自然风光较少、遗址古迹不多、消费较高(房价尤其如此)。对上海印象最深的,是黄浦江两岸夜景以及地铁里的人挤人。

  10年间,我见证了五角场商圈从脏乱差到繁华有序的整个过程。2004年前后,在五角场路边摊很多,后来整体做了规划建设,现在万达广场建起来了,百联、巴黎春天、大西洋等商场林立,比较热闹,很有秩序。

  我希望上海的雾霾天少一点,希望房价稳定一点,希望道路交通拥堵情况缓解一点,希望人与人之间和谐一点。

  目前我还没有离开上海的想法,打算较长时间内(至少10年以上)留在上海。



  希望居住证拿到更高积分

  程刚

  性别:男

  年龄:33岁

  出生地:安徽桐城

  户籍:安徽桐城

  职业:装修队队长

  月收入:3万元

  何时到上海:2000年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

  我来上海比较早,在退伍以后就来上海打工,搞装修,后来自己出来做,搞了一支装修队。2008年的时候买了房,前几年生意好做,收入挺好,这两年竞争多了,生意比原来难做了。另外,人工也贵了好多,敲墙的工人,一天就得300多元。不过上海有个好处就是市场大,需求多,办事方便,虽然压力越来越大,但再难也比老家好做。

  不过上海也有不好,最近空气不好。最不好的就是户籍管理太苛刻。最近上海出台了户籍积分制度,我买了资料自学,想拿个本科文凭,想提高积分,落户我不指望,只想让小孩将来读书方便。我在这边有自己的房子,有工程可做,所以一定会长期居住,如果没有户籍限制,我在上海还是蛮开心的。



  希望上海能控制住PM2.5

  单宁

  性别:男

  年龄:32岁

  出生地:辽宁

  户籍:上海

  职业:工程师

  月收入:1.5万元以上

  何时到上海:2006年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金桥、唐镇

  我目前同爱人小孩一起生活,家里有老人帮忙带小孩。我在浦东金桥附近工作,工作环境非常好。业余时间主要是体育运动,读书,陪女儿玩。

  在上海生活总体比较满意,来上海后,完成了生活中的几件大事,结婚、买房、买车、生孩子,目前生活稳定,最让我高兴的事就是小宝贝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快乐。

  上海是个相对开放的城市,包容性比较强。上海的缺点是上下班拥堵,景点人满为患,房价高,环境正在一天天变差。上海的优点是城市干净整洁,政府效率相对较高,各种设施较完善。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公园很多,运动场所较多,方便休闲运动。

  与刚过来时相比,上海的交通更发达了。地铁2号线东延伸段开通确实方便出行了,但关闭时间太早,尤其是广兰路到浦东国际机场这段。

  希望上海对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能更加重视,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要保障,PM2.5要控制住。

  曾经想过离开,毕竟上海生活压力还是非常大,而且环境也变得不太好了,离开就想回到老家,但是至少短时间内不会离开。因为孩子要上学,大人要工作,离开不现实。



  希望健身服务业有更多规范

  赵伟

  性别:男

  年龄:32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健身教练

  月收入:1万元以上

  日常生活范围:闸北、浦东

  我老婆刚刚怀孕,我们住在闸北两室的房子里。上班的地方在陆家嘴的商务区。

  我进入这行已有十年,是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工作。2011年底,和朋友合作开了现在这家店。相比我刚入行的时候,健身这一行已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只有几家大品牌的店,现在发展到每个区都有健身中心,往往是有一个新楼盘就有一个新会所。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愿意健身的人更多了。

  这一行发展较快。现在从业者人数大大增多。也出现更多新的课程、新的简单器械,对会员而言,这些新鲜的东西会对他们产生吸引力,让他们更能适应枯燥的锻炼。实际上,过去对从业资格的考核更加严格,合格率更低,现在有些鱼龙混杂,考证更加容易,不如以前严格,因为开的会所更多,需求更大,就会让更多人过关。而且会所的课程应该像销售商品那样,会员如果不想上了,剩下的课程都应该可以退掉。希望健身服务业有更多的规范。

  以后或许会考虑去其他国家生活,但现在经济方面不是很成熟,希望事业上能有突破。我希望未来能做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健身房,并且要永续经营。



  希望上海的房价不要再涨

  王宇兰

  性别:女

  年龄: 31岁

  出生地:江苏

  户籍:上海

  职业:审计

  月收入:1万元

  何时到上海:2007年

  日常生活范围:大场镇,南京路

  我和丈夫一起生活在上海的郊区,大概有120平方米的居住空间,家里的各方面设施都算完善,也能在家看看电影,父母来了也有地方住。我从事的是审计工作。业余时间主要做家务、上网购物、运动、学习。

  在我眼中,上海是一个多样化又本土化很强烈的城市,缺点是上班的路上时间太长,优点是机会比较多。上海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好吃的汤面和方便的交通。

  这些年,上海的变化蛮明显的。商业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综合化和多元化,比如刚开没多久的环球港,现在我们约会吃饭都会选择大家都比较方便的综合性商场。

  我2007年来上海时,好像只有1-4号线,现在都到16号线了。地铁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我觉得要是没有发达的轨交系统,我也不敢把房子买在郊区。

  由于自己购了房,现在成为常住居民了,会经常有社区服务人员打电话过来,关心一下我们的基本生活情况,经常会上门做一些调查和安全普及方面的工作,有时候家里需要请个阿姨什么,也会首先想到请社区服务人员帮忙介绍,总的说来,这些变化都是良性的。

  希望上海房价不要再涨,起码稳定下来。

  没动过离开上海的念头。我打算留在上海,因为已经买了房子。



  希望增加公共医疗资源

  庞慧楠

  性别:女

  年龄:30岁

  出生地:辽宁沈阳

  户籍:辽宁沈阳

  职业:外企职员

  月收入:大于5000元

  何时到上海: 2008年

  日常生活范围:宝山区共富新村

  目前我和老公、父母及孩子住在一起,自己在宝山这边买的房子,居住状况不错。业余时间主要是陪陪家人,偶尔出去与朋友聚会。

  毕业后就来到上海工作,在这里结婚、生子,从租房子到购买自己的房子,从市中心搬到郊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高兴的事情是家庭和睦温馨。

  平时我多在宝山,闸北,虹口,浦东等地活动。上海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匆忙、快节奏的城市。优点是高速发展、有效率,但同时缺少对文化及人的理解,很难慢下来,有些浮躁。

  希望上海可以增加公共医疗资源。家有小孩和老人,每次去医院都会排很长的队伍取号看病,如果需要住院,还得等待床位。希望能增加更多的医疗机构、设备及人员等配套资源,尤其在空气质量日益下降的现在。

  曾有离开上海的想法,但现在为了小孩的发展,暂时不考虑离开。



  希望物流更给力

  余晓强

  性别:男

  年龄:30岁

  出生地:浙江天台

  户籍:浙江天台

  职业:养殖

  收入:暂时亏损

  何时到上海:1992年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

  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父亲到上海,在上海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我家在浦东住,一直看着金茂大厦一点一点建起来。

  我老婆是上海人。婚后她上班,我和父亲一起做生意,做过建材生意,也开过饭店。在这两个行当上有点积累。做饭店时,知道食材的质量有很大差别,而且现在大家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恰好我老家环境很好,有好多山。所以我决定在山上养鸡,卖鸡蛋,目标客户群体是婴幼儿。

  在拜访了很多养殖前辈,上养殖QQ群交流,掌握了养殖技术后,2010年我养了1500只蛋鸡。为保证鸡蛋品质,用粮食饲养,不用添加剂,散养,为增强鸡的抵抗力,给鸡喂黑麦草和人工养出的蛆。山上环境好,地方也大,小时候家里的鸡就是这么养,味道就香。我的鸡蛋成本高,卖2.5元一个,价格敏感的人群不大容易接受。今年我的养殖规模扩大了,每个蛋的成本就低了,现在是2元一个。为降低快递成本,我要在上海开个实体店。投入挺大,想找个合伙人一起搞。长三角的物流还是不能满足生鲜运输需求,鸡蛋快递过去损耗很大,希望生鲜物流更职业、更规范一些。

  我户口在浙江,老婆和小孩有上海户口,在户籍方面没啥想法。上海其他都好,除了交通太堵,雾霾太大。



  上海金融行业管理偏保守

  陈星

  性别:男

  年龄:30岁

  出生地:广西南宁

  户籍:上海

  职业:证券行业研究员

  月收入:1万元

  何时来上海:2005年

  日常生活范围:世纪公园、陆家嘴

  我们夫妻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一室一厅,小区是新的,小而紧凑。办公场所是陆家嘴典型的高楼。业余时间打羽毛球、看电影,不定期地会去浦西看话剧和音乐剧。

  我是本科毕业后来到上海的。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我刚来时在一家制造业的大型国企工作,在工业区上班。后来通过读研,我换了行业,投身到自己更加喜欢的领域,还是研究制造业,从这个角度,我感谢上海给我提供的成功转行的机会。我想上海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一个人不管怀揣何种梦想,都能凭自己的努力找到一片天地。在这里,我结识了各种朋友,眼界也大大丰富了。

  上海也有缺点。就我所在的金融行业来说,上海的一些管理方式偏保守,不如深圳开放。比如一个产品创新,要经过很多批复环节,层层审批,创新不能马上反映在市场上。

  不过总的来说,我在上海的几年里,政府部门的效率还是有了大的提升,尤其是民生相关方面。以前市民去办事,流程会比较繁琐。现在窗口更多了,手续变少了。比如户籍证明、出入境手续,都更加好办了。

  我希望上海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上海应该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成为各地的青年人,尤其是有想法的青年人首选居住的城市。如果因为文化差异、生活成本等问题,让年轻人放弃了在这里打拼的机会而逃离上海,对上海是很大的损失。

  我没有想过离开上海,因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屈指可数。北京没有上海这么市场化,在那里很难有上海这样的公平的机会。无论从职业规划还是生活便利而言,我都首选上海。



  希望上海绿化程度更高些

  富婷

  性别:女

  年龄:30岁

  户籍:台湾桃园

  职业:广告

  何时到上海:2007年

  日常生活范围:卢湾、静安

  我2007年来上海工作,现在和老公一起打拼。我们没在上海买房,是租房住。这几年感觉上海房子越来越贵,但也越发国际化了,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也越来越不好做。好的教育背景在入职之初能发挥一些作用,到后来就要看真本事了。

  上海人和台湾人相比是慢热的,不像北方人那样豪爽,相处久了还是很值得信任。但上海人和台湾人相比有点不一样,我感觉就是世故,这不是表面的,而是从骨子里是现实为上的,对人处事没有台湾人那种“傻气”。

  上海的治安很好,这是让人很放心的。还有大众交通也好,从2007年到上海来以后,每年都有新的变化,能感到政府对这个城市的政策倾斜。

  我会长期留在上海发展。我很爱上海,我希望上海在发展经济之外把环境再弄好点,空气更好一些,绿化程度更高一些。



  希望上海老年大学更开放

  林颖

  性别:女

  年龄:30岁

  出生地:福建南平县城

  户籍:上海

  职业:帮朋友做行政、财务等工作

  月收入:约3500元

  何时到上海:2001年

  日常生活范围:打浦桥

  目前,我和老公两个人在上海,住在自己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双方父母每年会过来呆一个多月。我大部分时间在家里。

  2001年我来上海读大学。2002年左右,家里在上海买了房子,那时是蓝印户口,后来转成正式户口。有了房子,居住的问题就解决了。

  一方面是父母希望我留在上海,也有亲戚在上海,另一方面是自己更熟悉这里的环境,所以毕业后我就留下了。2008年,我在上海结婚,老公是中学同学,从事市场研究工作。他一方面是为了我而来到上海,另一方面,是除了上海和北京之外,其他地方不会让他的职业有更好的发展。

  这套房子虽然只是解决了居住问题,没法变现,但它也让我们不会为还贷款而背负压力。如果没有这套房子,我不一定会呆在上海。我不知当初买这套房花了多少钱,因为家人不想给我压力。现在看,升值可能有3-5倍。

  在上海呆了这么久,感觉上海的基础设施变好了,楼越来越高,社区的建设也不错。但空气不好。

  未来期待上海的空气变好、有更多绿化。现在老年大学只有本地户口的老人才能上,希望以后也能让新上海人的父母上老年大学。一家人一起生活,对社会和谐也有好处。



  希望教师能涨工资

  姜昊

  性别:男

  年龄:29岁

  出生地:大连

  户籍:上海

  职业:高中老师

  月收入:8000元

  何时到上海:2004年

  日常生活范围:五角场

  我目前是单身,一个人租了大学路一处50平方米的房子。学校里的环境基本还不错,业余时间会去锻炼身体、看书、看电影,也会和朋友喝喝酒。

  我高中毕业后来到复旦读本科,又在这里读研究生,而后又成为中学老师。现在除物理竞赛课程外,我还要教一些普通班的课。教书是讲究奉献的行业,很多人说做老师比较轻松,但我感觉一点也不轻松,非常累。

  上海的优点是,有很多不同行业、不同性格的人在上海交汇,在这里可以交到各种朋友。这里交通便利,虽然竞争激烈,但工作机会多。缺点是,秋冬忽冷忽热,我这样的北方人容易感冒,高峰期地铁人流量太大,拥堵比较严重。此外,高房价也让刚毕业的人压力很大。

  上海的中学教育,比较注重素质的发展,包括我所在学校在内的一些学校,设置了素质提高类的课程,比如“生涯课”,让学生规划未来的发展,还有各种社团课。学生可以挑自己喜欢的事做,但发展自己爱好的同时,也会影响到正常课程的学习,至于对个体发展的利弊,暂时没法衡量,还要看未来他们怎么选择。

  我目前想买房,可是依照现在自己的情况,只能买200万元以内的房子,这个价位的房子,离学校近的,面积大约只有50-60平方米。

  我期待老师的待遇好一些。听同事说,这个城市的教师工资已经有十年一分钱都没涨过了。



  希望上海能真正成为

  长三角中心

  佟鑫

  性别:男

  年龄:29岁

  出生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户籍:湖北省武汉市

  职业:媒体从业者

  月收入:6000元

  何时到上海:2007年7月

  日常生活范围:虹口区欧阳街道

  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一直和同学、同事们合租至今。 到上海之后的6年多时间里,我一直在从事媒体工作,第一年做网络编辑,之后的五年多做杂志编辑。我的工作就是做一本关于城市的杂志。

  对我而言上海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职业方面。小城市无法支撑具有创新性的媒体生存。其实我的家人至少在最近的三四年里,一直在担忧我能否在上海立足。从户籍、房产、职业、婚配等几个方面,他们都不看好我在上海的生活。首先,获得上海户籍的难度。虽然我自己并不觉得户籍有多重要,但我的武汉集体户籍仍使我无法在上海申请新加坡旅游签证,我错过了最近一次公司组织的集体福利旅游,类似这样的在办事层面的障碍还有不少,我希望在未来可以不再遇到这样的障碍。其次,没有上海户口,如果再没有上海的房产,我父母认为我很难在上海组建家庭。我和很多朋友都认为,人民公园相亲角是展现上海城市性格的绝佳窗口。能让人了解到相貌、年龄、财产、资历等无数无法直接以金钱计价的东西,彼此之间应该如何换算。我认为这并不代表上海是一个只认物质条件不认感情的奇葩城市,这种行为的存在恰恰说明上海足够大和深,可以容纳各种需求、各种欲望。

  我希望以后的上海能真正成为长三角的中心。以后随着交通和公共服务的区域共享,苏锡常镇、杭嘉湖甬与上海的联系应该会更紧密。我认为上海应该有更强的区域眼光,去实现和周边城市的合作,逐渐使城市的边界消融,让人们能更方便地迁居、出行、做生意、出席文娱活动。要走到那一步,我认为上海应该有计划地去除那些限制外来人口的政策和隐性的限制,至少在郊区“一城九镇”要给更多外来人口提供住房和就业岗位,让更多人能转变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再只想来上海闯荡几年挣点钱就回老家去,而是能理性地思考是否要在上海长久居住和工作。

  我并不奢望一定要在上海有价值几百万的房产,但我希望能一直在上海有一份好工作。长三角同城化如果实现了,我很希望在莫干山或太湖滨这样风景好的地方有一处住所,工作和文化生活仍放在上海。如果不得不马上离开一去不回,请让我再为上海女排助威一次:上海队,加油!



  希望政府多扶持创业项目

  魏庆亮

  性别:男

  年龄:28岁

  出生地:黑龙江

  户籍:上海

  职业:证券分析师

  月收入:1.5万元

  何时到上海:2008年

  日常生活范围:徐汇

  我目前还是孤家寡人一个,住在公租房里,工作环境还好,业余时间会和朋友一起上街逛逛。

  来到上海以后,感觉自己的提升挺大的,对目前的生活还算满意。

  上海的衣食住行都挺方便的,对我这样的外地人来说,机会挺多的,职场空间很大。不过,压力也很大,一刻不能停,停下来生活就会变得很糟糕,生存一直有压力,房价太高。

  我来上海后,新开了好几条轨交,交通更方便了,政府窗口办事效率和态度还可以,这方面比小城市好。只是希望上海的物价、房价不要再涨。

  我暂时没有离开上海的想法,要长期在上海生活下去,在上海创业,开发金融产品,不过政府对于创业扶持太少,孵化机构太少。



  希望公共空间由NGO运营

  周小牛

  性别:男

  年龄:28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互联网营销

  月收入:8000元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静安

  我和太太住在一起,住得离父母家比较近。居住状况尚可满意。工作环境也较满意。业余时间会运动、读书、看影、旅行、交友,与文艺青年聚会交流生活意见。

  目前在上海的生活较满意。最高兴的事是游走了国内各大城市,比较下来认为上海是较为适合个人特点的环境。

  我最大的感受是,地铁的发展拓展了城市空间,不仅是城市空间的形式,也在地理上让市郊有了新的发展。

  政府部门办事流程较为透明化;不过市中心的公共服务仍远远好于市郊。一个显著特点是,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工作人员增多,政府办事或公共空间变得更有透明度、更柔软。日常生活中明显的变化是,周末足球赛、羽毛球赛方便多了。越来越多的场馆满足普通市民锻炼和公共交往之用。

  希望上海的公共空间交由NGO运营,并制度化。期待有更多供各国人士间跨文化交往的公共空间和主题活动。

  没有一个地方是必须长期生活的。我也考虑过离开上海。不同的环境里可以发现文化差异、比较空间。



  希望政府肯定社区卖场

  汤俊

  性别:男

  年龄:28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普陀

  职业:创业,经营社区卖场

  月收入:1.5万元

  日常生活范围:闵行

  我原来在麦德龙做生鲜,2008年出来创业,尝试过好几个项目,现在项目我们做了两年,主要为小区居民供应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是社区居民最最刚需的东西。现在我们有6个人一起做,我居中协调。我们基本做到订单式的供应,晚上进货,早上卖货。资金和运营规模都可控。

  我门现在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已经度过前期的实验期,开始慢慢扩张,现在我们在为十多个小区供货。 我们现在要在小区搭帐篷,这有时候就会有麻烦,年轻的居委会领导容易接受,年纪大点的可能就保守点,不同意,有的甚至想捞点好处,这样的我们是坚决不做,本来我们就是接近公益性的低成本生意。我们在大一点的社区做得成功一些,起码是千人以上的,这样成本低,购买力强。

  两年下来,我们做得很开心,很充实,认识了很多人,社区居民对我们也很欢迎,见面还会客气地打招呼,有的甚至想给我介绍对象。将来会逐步开展网上业务。

  我们希望政府能看到我们这种经营模式,早点给出判断,我们这样做合适与否,不要等我们已经做的很久,有了规模才出来说哪儿不合适。因为在区里开会的时候,社区的领导就会让我们暂时停下来,等会议结束。他们可能是想先摸索,等这个模式成功了再拿出来,或者也有其他的想法。但我们还是希望领导能先看到我们这个做法。



  上海越来越不适合创业

  王一为

  性别:男

  年龄:28岁

  出生地:辽宁朝阳

  户籍:辽宁大连

  职业:创业合伙人

  月收入:7000元

  何时到上海:2013年

  日常生活范围:徐汇区华泾镇

  我来到上海后,一件比较高兴的事情是,在这里能见到国内外的同学。

  上海的优点是国际化,新鲜的东西会从这里开始,尤其是生活方式。上海城市规划也很好,交通拥堵程度不重。各国的文化交流比较多,在这里能吃到各种异国的食品。上海服装定制店比较多,有许多老裁缝,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和其他城市不同的特点,上海人比较讲究。

  上海的缺点是办公成本高,生活成本太高,越来越不适合创业。要创业的话,个人认为长三角其他城市,如无锡、昆山、舟山等地会更好。之所以公司在上海,是因为大老板家在上海,是由传统产业转型电子商务的。

  在我周围,能买到4元一碗的馄饨、8元一份的炒菜。这和想象的物价贵不一样。上海人也没想象中那么排外。

  上海是世界的上海,也是中国的上海。希望上海不要像北京那样封闭,对外来人口有包容和开放的态度。上海可以敞开胸怀,欢迎各种人来上海,让他们能在这里施展抱负。

  因为我家在大连,所以未来会离开上海,到大连安家。回大连后,可能会先找工作,长远来说,我希望有自己的一份产业。要对上海说,希望上海人民越来越幸福。



  上海的有序需要珍惜

  黄维佳

  性别:女

  年龄:28岁

  出生地:安徽马鞍山

  户籍:上海

  职业:律师

  月收入: 2万元以上

  何时到上海:2000年(高中)

  日常生活范围:陆家嘴、人民广场、五角场

  我和父母住在一起,三个人住100平米。在国际金融中心上班。闲下来我会健身、聚会、看演出,更多的时间自己看书。

  我恰好是在青春期最敏感的时候来到上海,对它的感受格外强烈。刚来时感觉自己是外人,现在我以上海人自居,有上海的市民自豪感。

  最近,让我高兴的一件事是去徐汇滨江看建筑艺术双年展,我第一次认识到建筑规划的美感,原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我也身受其利。徐汇滨江这段水,以前是不能靠近的,我第一次走上大道,非常自豪,因为我作为城市的一员,拥有了城市景观。我看到有人在江边跑步、散步,江边看过去很豁达,让人很受触动。我为这片景观感到愉悦,感到被满足。我在江边走了整整一个下午,江阔云低,心情很爽,充满了一个上海市民的自豪感,这座城市是我拥有的,市民就是主人翁。在市民自豪感方面,上海与其他城市相比,是比较突出的。

  我以前生活的城市是二三线的富庶小城。但上海是拥有无限可能又有章法的文明社会,这里充满机会。

  上海这座城市的优点之一是有序性,别人说上海精明计较,但基本上上海人的行为是守规则可预测的,人们都会遵循这样的规矩。比如出租车爷叔,会主动帮助旅客提行李,上车时讲清路线。这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带给人们秩序和安全感。

  上海的缺点和中国整个社会形态有关,是转型社会中的共性,贫富差距变大,穷人对社会不满积攒到一定程度,会寻找灰色方法谋求利益。比如我今年去外滩跨年,在市中心叫车,路不远,司机却开价300元,我自称对他的话录了音,才迫使他开计价器把我拉回家。一路上,他也抱怨,房价在涨,水电煤在涨,政府不能控制房价,为什么不能让老百姓自己对价格做主,多赚些钱?

  这种情绪现在越来越多见。利益固化,阶层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既然这样,那我也不遵循规则”,他们认为法律不帮他们,愤怒起来也不会寻求法律帮助,上海的有序性就面临瓦解的危险。

  我一直都有要离开上海的想法。去其他地方看看,最后还会回到上海生活。对这座城市,我没有离别的情绪,就算久别,也会有重逢的那一天。



  不要把医生束缚在体制内

  陈寅涛

  性别:男

  年龄:27岁

  出生地:江苏镇江

  户籍:上海(学校集体户口)

  职业:医学生

  月收入:1000元(津贴)

  何时到上海:2004年

  日常生活范围:打浦桥-枫林路

  目前,我和交往了7年的女朋友以及另一对情侣合租两室两厅。

  医院的工作强度非常大,特别是我所在的外科。每周要工作100小时以上,早出晚归,生活不规律。医生还要值夜班,每隔5天一次,这需要“36 hours on call”。也就是说,值夜班当天,医生早上正常上班,晚上留下,管五六十床病人,可能有急诊,可能还要开刀。如果晚上非常太平,值班医生还能眯一会儿,运气不好一晚上不能合眼。到了第二天8点,值夜班的工作结束,医生又开始上正常的白班。

  我常会让刚认识的朋友猜猜看,刚才所说36小时的班头,夜班费是多少?很多人认为300元可能比较合理,实际上是30元。医生的劳动和技术价值被严重低估,在以药养医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开大处方,这导致患者看病难看病贵。可是,正式入编的年轻医生,一个月只有五六千元,如果没有灰色收入,很难养家糊口。能正当地拿到一份体面的收入,谁都不愿偷偷摸摸地拿灰色收入。

  我对上海的生活总体满意。上海在中国也是比较自由、开放的市场。我觉得,或早或晚,医疗产业会向民资、外资开放。如果医生能像记者一样,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而工作,成为自由的职业人,而不是单位人,许多问题就有解决的希望。我对未来的改变是有信心的。

  浦东机场附近有一个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这个医疗中心和五星级酒店一样,大堂有钢琴,有独立病房,服务细节方面非常体贴,病人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其价格也与国际接轨。我的愿望就是到这种医院工作。我想未来中国一定会有精英化的医疗体系,而非目前行政化的庞大机构。这就是未来年轻医生的机会。我打算在未来两年,把美国医生执照(USMLE)考出来。

  还有环境问题。上海在开世博会那年,真是蓝天白云,往后就一年比一年差。今年算是爆发。

  期待医生不再被束缚于体制内。当然,医生本身要专业知识过硬,英文好。如果有机会,很希望能到外面开眼界。以后我可能会去美国,即便不是移民,也会去读一个博士学位。如果离开上海,我想说:“感谢上海陪伴我度过人生中最美好、最精华的十年。”



  希望基础设施更“精致”

  曹嘉

  性别:男

  年龄: 27岁

  出生地:山东

  户籍:山东

  职业:外哲博士生

  月收入:1043元(学校补贴)

  何时到上海: 2005年

  日常生活范围:五角场

  常住博士生宿舍。不时去爱人家吃岳母做的饭。学习环境比较好,工作环境还在设想中。

  上海是个乖巧的城市。优点是比较巧,缺点是太乖。上海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冬天的湿冷。上海的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周全,政府办事流程也比其他地方合理有效。

  上海这个城市,虽然常常被描述成精致,但在很多公共层面上,还是粗线条的。包括很多基础设施、公共政策和公民行为,其实都有变得更“精致”的空间。例如,轨道的车厢号和车门号,在某些列车和站点是有明确标记和对应的,有些列车和站点就没有,这种不一致肯定是一种疏忽。

  想过离开上海,没打算好。留在上海,是因为爱人是上海人。如果能够征得爱人和岳母的同意,并且为她们安排好,把她们一起带走,也可能去某些二三线城市去工作和生活,或者去广州(怕冷的吃货的天堂)。



  上海交通最便捷

  小狄

  性别:女

  年龄:26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公务员

  月收入:7000元左右

  日常生活范围:中山公园、静安寺、打浦桥

  我目前和父母一起住,普通小区,工作环境尚可。业余时间看电影、读书、上网、做菜、运动。

  去过国内外很多城市后,觉得上海交通最便捷,尤其是轨道交通。

  以我工作中直观感受来说,上海最大的变化是政府机关和有关办事部门越来越尊重服务对象的感受。老百姓常常认为“走群众路线”只是政府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不得不说,一是客观上近年来对政府机关政风、行风、作风的投诉问题抓得很严,二是政府部门和窗口单位工作人员素质相对提高,加上作为相对现代化的大城市,上海政府的办事流程、服务态度、公开程度,在全国城市当中,都可以说是比较规范。

  我曾经想过要出国读书或者生活,但动这个念头与上海本身无关,从外因来说,是中国大陆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失望的现状,包括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无法保证、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等等,从内因来说,是工作或者生活方式需要转变。

  目前还是打算留在上海,一方面工作相对已达到稳定状态,另一方面自己即将组成家庭,更能感受到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对生活稳定的诉求会更大。



  希望临港的商业配套

  做得更好

  沈同

  性别:男

  年龄:25岁

  出生地:上海临港

  户籍:上海临港

  职业:房产销售

  月收入:小于5000元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临港

  我目前单身,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在临港有房子,是拆迁房。业余生活多数时间都会去市区和小伙伴们逛街、聚会。

  此前,临港就是个大农村,到处是农田。2005年开始,临港有了挺大的变化。这主要还是归因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吧。

  在我眼里,上海的优点就是生活便利,有很多好吃的,好喝的,好玩儿的。缺点是消费水平太高。

  未来,希望临港的商业配套做得更好,尽管16号线开通了,但去市区的时间没有缩短,和坐公交差不多。因为,16号线的站点多数在一些没人的地方,要走好远才能到地铁站。此外,临港的医院、学校也不是很好。希望临港政府能引进一些更好的医院和学校,解决老百姓最根本的看病和教育问题。

  我是做房地产销售的,自从自贸区的消息出来后,临港的房价涨速还是比较快的,以前在临港这边做房产销售,收入很低,今年收入还不错。在我看来,未来临港的房价还会继续涨。



  希望上海更重视科技领域

  笪兴

  性别:男

  年龄:23岁

  出生地:安徽合肥

  户籍:安徽合肥

  职业:创业合伙人

  何时到上海:2008年

  日常生活范围:南京西路

  我从上大学起就来到上海,毕业那年爸爸因为工作调动来了上海,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在上海长住。

  刚开始来上海的时候,上海中心还没有建起来。后来我在办公室里,每天都能看到快要封顶的上海中心。

  复旦毕业生可能是因为太好找工作了,大多数人都会去找工作。在美国,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会去创业,认为自己的才华不能被浪费。但在中国,人们并不非常乐于去创造一件东西。我更加喜欢硅谷和中关村那种环境,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个东西,去做一个东西出来,去改变世界。

  我创业之后,去过几次北京和硅谷。相比之下,我感觉上海的人非常成熟。缺点在于太过于成熟,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一份投行、咨询的工作,工作六七年后,很可能会拿到百万年薪。固有的传统的机会太多,也会压制社会创新的因素。

  上海应该更重视科技领域。十年前,斯坦福大学还没有现在的地位,现在美国高校第一是哈佛,第二是斯坦福,耶鲁和普林斯顿已经被看做旧式大学的代表。这是因为,斯坦福是硅谷的腹地,世界二十年间被硅谷翻了个遍,苹果、谷歌、思科,还有Facebook这样的公司,全是硅谷出来的,这十年内,美国没有一个非IT的公司成为千亿级的大公司。虽然2000年有互联网泡沫,但不可否认,产业经济的重点就是IT领域。再看中国,阿里巴巴在杭州,腾讯在深圳,百度在北京,上海就没有一个这样的科技公司。这是一个最迫切的期待。

  上海对创业项目的扶持政策有不合理之处。首先,申请需要填写非常繁复的材料、非常多的申请表格,我认为有些东西不是我们关注的,也不该是所有创业者关注的。第二,这种扶持着眼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发展,比如大学生创业基金,要求在5年之内还清20万元。对于大量互联网创业者而言,前期是不可能有收入的。

  我倒真有想过去其他地方。一个好朋友之前做了一个众筹网站,拿到风投之后,一周内就把团队搬到北京。豆瓣在几个月前,拿到风投,很快也从上海搬到北京。上海不缺少钱,很多投资公司的总部在上海,但他们会去北京找创业者,北京创业氛围更浓。创业咖啡馆、创业媒体,一些小型的加速器、孵化器都在北京,上海得到的关注就少。

  我现在团队的人都在上海,自身的人脉也在上海。不过,我很难保证,有一天我真做成功了,北京或硅谷对我更有吸引力——但这有点太远了。短期内,上海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东西,给我很多知识和理念。至少现在我没办法说,上海平台太小。如果上海没有太多创业公司,我希望可以成为这里的一个指标性的创业公司。



  感谢上海给我学习机会

  明士强

  性别:男

  年龄:23岁

  职业:房地产开发营销策划

  月收入:6000元

  出生地:安徽阜阳

  户籍:安徽

  何时到上海:2010年

  日常生活范围:松江区

  我工作在松江,住的房子是租的,房租涨得太厉害了,物价也涨得很厉害。

  房价涨跌跟我没关系,我不打算在上海买房安家,在这里打几年工,积累点经验,就回老家创业。上海的特点是工作机会多,压力大。这样能成长得更快。这两年最开心的就是学到很多东西,跟着做了好几个项目,学到的东西可以让我在行业里立足了。再过三两年我就离开上海,说实话,我挺感谢上海给我的学习机会。



  希望地铁车厢能大一点

  刘枭

  性别:男

  年龄:22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应届毕业生

  日常生活范围:浦东、宝山

  我在上海震旦学院读书,那是一所专科大学。学校不理想,自己是体育生,后来才决定念大学而不走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路。但高考生病,没考好。业余时间会弹吉他、写歌,参加了学校里的乐队。毕业后打算把这个乐队做下去。

  上海发展很快,贫富差距大。刚毕业的学生,要达到他所实习的公司的老板的高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不是靠有本事、有能力就能做到的,有种遥不可及的感觉。或许是上面那一代人的机遇更好。

  上海的文化生活没法和北京比,用音乐来说,北京的音乐融合了更多文化元素,各种民族的东西都能被接纳,而上海极度偏向流行,比如京剧唱腔,就不可能被广泛接受。我也去看过上海的地下乐队,有乐队唱得很好,走朋克风格,但可能是宣传不够,没办法像五月天一样出名。偏向流行就是上海的口味。

  影响我最大的变化可能是球市。因球市不好,我放弃了踢职业足球的打算,而去考大学。踢职业足球,要经过重重筛选,即便好不容易进了预备队,也是浑浑噩噩,每天和一群男人吃喝玩,很难进入一线队,到头来年龄大了,却一事无成。一个人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体育上,最后体育很可能抛弃你。

  希望上海的人少一点,地铁的车厢能大一点。



  在上海有学习的欲望

  李芬

  性别:女

  年龄:21岁

  出生地:江西南昌

  户籍:江西南昌

  职业:便利店店员

  月收入:5000元

  何时到上海:2013年1月

  日常生活范围:武夷路-延安中路

  在上海这段时间,我从学生变成店员,又变成店长,获得晋升总部的资格。工资也从2600元升到5000元。感觉在上海的生活还行,我不喜欢太快的节奏,不喜欢有太大压力。在上海压力大表现在消费高,工资稍微低一点,就生活不起了。

  我住公司宿舍,工作环境挺好的。业余时间,我爱逛街、吃东西、打羽毛球,也去过上海的几个知名景点。其实平时也比较忙,没啥时间玩。

  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在这里呆着,有想学习的欲望,这种感觉很好。在老家根本不可能有学英语、日语的动力,会安于现状。但在这里,如果要升职、去总部,就要学习语言。

  上海的交通比较堵,对我而言,还好,上班早,下班晚,不会遇到高峰期。

  春节之前我要回老家了,不会再回来了。还是在家里安稳,毕竟父母都在老家。以后想自己创业,但回家还是先找一份工作,慢慢来。

  我不知该对上海说什么,只是挺舍不得这份工作,舍不得现在的公司。



  希望人可以面对面多交流

  邱欣怡

  性别:女

  年龄:16岁

  出生地:上海

  户籍:上海

  职业:学生

  日常生活范围:向明中学一带(住宿)

  目前我和爸妈生活在一起,家在老闵行东川路一带,两室一厅的房子。课余时间做作业,做辅导教材,偶尔看电视,追日漫。

  对上海比较满意,因为它的发达和方便。但压力有点大,我也能感觉到爸妈的工作压力。想到毕业后,肯定竞争更激烈。

  上海的优点是,技术发达,人才集中。缺点是,在车厢里,每个人都在看手机,人和人通过手机联系,少有人会和陌生人交谈,这让人挺伤感的。我觉得人和人应该多交流。不过,这个快节奏的城市也有温情,我在公交车上,有人看到我拿着行李箱,也会给我让座。

  希望这个城市的人可以多交流,人和人更近一些。不要发生老人倒地无人搀扶的事情。

  妈妈说自己在石库门住的时候,小伙伴们都凑在一块,一起打弹子,做各种游戏。但现在我想要和小伙伴一起玩,只能叫到两三个,还要考虑对方有没有空。这挺让人伤感的。

  我还想说,上海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也让人伤感。我看到的老人分三种。一种是退休后帮助带孙子的,这种是隔代亲。一种是空巢老人,子女在外地。还有一种老人被子女送到了养老院,也很孤独。上次我去参观一家养老院,一位老人说到自己儿子媳妇很久没来看他,露出悲伤的表情。可能是子女比较忙,可能是路途比较远,老人得不到看望。

  因为自己家离爷爷奶奶家很近,我会一两周去看他们一次,教他们用各种先进的工具,比如QQ、微信,和他们说学校里的趣事。希望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我想过离开上海,想去其他地方看看,换一个环境。比较想冒险,想去东北、西安这种有古老气息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文化。■



  (专题采编:王昀、柴宗盛、田春玲。工作邮箱:tianchunling@wxjt.com.cn)


录入编辑:李琪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