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过年回谁家 三成夫妻吵过架 2014-01-24 02:30:25 新京报
1月16日,北京站,开往重庆的临客列车外,一对情侣正在告别。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新京报记者抽样调查100对老家不在一地的夫妻,29对夫妻选择两家一起跑
新京报讯 两口子老家不在一个城市,又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过年这几天去娘家还是婆家,成了最纠结的事情,一方团圆注定着另一方要“每逢佳节倍思亲了”。
昨日,新京报记者抽样调查100对在京工作、老家不在一地的夫妻,有28对夫妻曾为了过年回谁家吵架,同时有19对夫妻经过“较量”,干脆把老人接进北京过年。国内民意调查机构零点指标最新调查也显示,在调查的6个城市中,因“除夕去谁家过年”发生过争吵的夫妻达28.4%。
近三成夫妻因回谁家“内战”
参与这次抽样调查的夫妻年龄在27岁至52岁之间。他们均在北京工作,父母等亲人在外地老家,且老家不在一个城市,夫妻中至少有一方是独生子女。过年回谁家成了他们要好好商量的问题。新京报记者调查的100对夫妻中,28对夫妻在商量这事儿时吵架。“老公希望春节回他家,可我是单亲家庭的独生女,妈妈除夕没我太可怜了!”家在广州的李小姐说,最后和丈夫协商的结果是,初四回娘家。
根据零点指标数据,在调查的6个城市中,天津夫妻因过年回家吵架的比例最高,为33.3%,最低是广州(22.2%),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夫妻吵架的比例均在27%~29%之间。
两成人选择轮着去双方家
在商量之后,选春节七天两家跑的夫妻最多,有29对。大部分是因为家在一个省,路途稍近,但距离很远的也选择了双方父母都照顾到。结婚两年的刘小姐和丈夫一个在黑龙江,一个在河北,他们除夕到初三在男方家,初四再回到女方家。“过年一是忙活,二是乐和,我们折腾点没啥。这点我俩观念一致,所以没有争议。”
但刘小姐毕竟是少数,选择一年回一家过年的有22对,让他们做出妥协的不仅是距离,还有钱。
“回家还得发红包,5000都不够给的。”网友“猫”说,婆家是广西人,结婚第一年先回了婆家,给家人发了红包,然后再回石家庄的娘家,又派包,来回机票就几千元。丈夫发现消费太高,于是决定今年过年回娘家,“十一”国庆去婆家。
争执后19对夫妻在京过年
18对夫妻选择坚持在婆家过年,因为这是很多家庭的传统,不能打破。从江苏省邳州市嫁到北京5年的王女士认为,夫唱妇随,就这个传统,过年肯定会去夫家。“回妻家是违背传统,被人笑话的。”河南信阳人刘先生也认为,“妻子很明白,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但也有不同意的妻子,夫妻拌嘴也多因于此。“南方湿冷,咱北方人实在受不了,有一次去他家,两个‘小太阳’都不管用,最后冻得我去宾馆开房。”北方人彦女士说,今年她决定把丈夫的母亲接到北京过年。像彦女士一样,经过争执,干脆把双方老人接到北京过年的夫妻有19对。
还有争执不下的,决定“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此方法公平合理、操作方便,实在没啥好吵,是每对小两口居家必备原则之一。”结婚四年的戴女士幽默地说。
■ 情景对话
●丈夫 徐先生 43岁 安徽巢湖人
●妻子 张女士 42岁 内蒙古人
徐先生:我不想因为这个问题一再强调,我家里的习俗年三十是守岁,作为男人年夜饭一定是要在家吃的。我姐姐是嫁“出门”的,她不能回家,而我作为儿子必须回家,这是传统。
张女士:现在什么年代了,还讲究这些封建迷信吗?况且我是独生女,平时我在北京工作不能够陪他们,可这是大年三十啊。
徐先生:……
张女士:那各回各家。
徐先生:……请你也要理解一下我好吗?结婚的男人如果不带媳妇回家,我爸妈会很没面子的。要不你叫我怎么跟我父母交代……
张女士:(哭)我一想到我爸妈两个冷冷清清对着电视的样子,我就心酸。去年除夕我都跟你回家了,你们全家人吃饭、团聚,看春晚笑的时候,你知道我偷偷抹眼泪吗?今年难道不能回我家吗?而且你家太冷太潮……
徐先生:我懒得理你。(对话现场据张女士口述)
■ 个案
1 回妻娘家过年会被笑话
●讲述人 王先生 43岁 江苏邳州人 妻子 40岁 江苏人 结婚5年
今年是我和老婆结婚后第五次回家过年,票太难抢了,我们打算自己开车回家。
算一算,我在北京打拼了23年,每年都会回家过年。我还记得21年前,有一次因为工地太忙,大年三十我还在干活,到晚上活干完了特别想回家,跑到车站发现只有晚上十点的火车票了,还是站票,我都没犹豫就买下来了。
那时候火车很慢,还要转车,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二的早晨了。
顶着漫天的雪花,回到家门口见到父母,那个亲啊,完全没有在火车上挤两宿没有座的感觉。我一直是这个观念,年关的时候,在大城市呆着没意思,回家虽然辛苦,但会转化为回忆的幸福。
结婚后,我的想法比较传统。在我们那边,肯定是在夫家过年,夫唱妇随嘛,回妻家是违背传统,被人笑话的。其实我也愿意轮流去两家过年,不过即使去她家,她也不会同意的。
我跟老婆是同一个地方的,都在农村。在我们那儿,传统上来讲,男女结婚后绝对不可以回女方家过年的,就是你要去,女方家都不答应的。
不过,我们也会去娘家拜年,以前习俗是在初六之前,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的,现在好多了,有的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
2 因回家引争吵发现不合适
●讲述人 李小姐 32岁 辽宁人 前夫 40岁 广西人 结婚2年
去年十一,我们结束了两年的婚姻生活,十年的爱情长跑终究没能实现白头偕老的诺言。
他是广西人,我是辽宁人,我们在北京相识,相互依靠着走过8年,2011年回广西领证结婚。
恋爱的几年,我们都是各自回家过年,年后他会飞来辽宁找我,我们再一起回北京。
2011年农历年前,我父母早早就打来电话,说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还要一起商量要孩子的事儿。他却觉得,刚结婚,应该到他老家去,见见亲戚朋友,结婚领证时太匆忙,没能把亲戚一一拜访。
我是独生子女,如果我不回家,我父母只能自己呆在家过年,肯定觉得孤独,我都能想象到,他们一开冰箱看到满满的年货失落的样子,所以我坚持回家,但他不肯,最后,我们各自回家,年后他也没来找我。说实话,心里挺凉的。
虽然这不是造成我们离婚的直接原因,但从那时起,我更理解了恋爱和婚姻的区别,也就发现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合适,后来,争吵越来越多,我们就分开了。
3 丈夫嫌折腾 主动放弃回家
●讲述人 毛女士 28岁 石家庄人 丈夫 28岁 广西人 结婚3年
今年我怀孕了,公公婆婆从老家来北京跟我们过年,就不回家了。
我俩就结婚第一年回他家呆了三四天,初二直接回了石家庄。那年除夕夜不太适应,因为南方人不看春晚,最后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看,孤独寂寞冷的。而且他们家那边有发红包的习俗,少则1块多则100,看人给,但有好多不认识的人带着小孩来,就是领红包。我们取了5000块钱,一天就跟玩儿似的发完了。
再加上路费什么的,回趟他家得花一两万。后来他自己都折腾得够呛,主动跟我说以后过年回我家,十一再回他家。
今年我爸妈也想来北京看我,但是实在没地方住,加上我们两口子和他爸妈怎么着也得有个三居室,在北京太不现实。如果我爸妈过来的话还得去我哥哥家借住,太麻烦,就算了。
4 说好轮流过 丈夫却失约
●讲述人 严女士 30岁 河北人 丈夫 31岁 河北人 结婚3年
我和丈夫家在两个县城,但离得不远。结婚前,我们协商好一年回一家过年,第一年去的他家。
但是第二年轮到去我家时,他失约了。他跟我说可怜他父母,他娘跟他诉苦,说想他,让他回家。可实际上他家比我家人多多了,我就不同意,最后吵了一架,他自己回去了,我回我娘家。
虽然这样他家里人可能会笑话他媳妇不在家过除夕,我也还有个未婚的妹妹可以在家过年,但是我也不能不管我自己父母吧。
以后就没再提过,除夕各回各家,有时春节最后两三天他回来找我。
我觉得我俩现在这样挺好的,有的时候就是传统害死人。
5 去年跑5161公里 今年全家旅行
●讲述人 胡小姐 30岁 湖北孝感人 丈夫 31岁 齐齐哈尔人 结婚2年
5161公里,这是我们去年在春节假期奔波的里程数。北京—齐齐哈尔—孝感—北京。我们跨越了半个中国。
我和他结婚两年,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去年除夕,是我们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为了照顾两家亲人,我们从北京先北上,再南下,最后回京上班。这个看似周到的计划,充满了颠簸。飞机,火车,汽车……一周之内,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在路上。
先回东北,但是因为车票紧俏,我们没有买到。无奈之下,只能从票贩子手里花高于票面价值200元的价格买了两张。从哈尔滨南下到武汉的火车路途太远,我们用了3500元买了两张机票。到了武汉后,再换乘汽车到我的家乡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
然而回京的高铁,没有二等座,我们花了1600多买了一等座。算下来,回家仅路费就花了近6000块钱。
累吗?肯定是累的。但是过年,不在乎在哪里,就是想与亲人团聚。今年,我们不想再重蹈去年的覆辙。和两家人商量后,我们决定一起去海南。机票和花费比去年高出许多。但是一年辛苦,也是为能和家人团聚,享受假期。
■ 声音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家人团圆是过年过节最重要的事,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为了发展选择在大城市工作,父母平时见不到孩子,希望能和孩子一起过年。孩子们都想回家尽孝心,陪伴父母,难免会有争执,最好的办法是夫妻俩协商解决,争取在过年期间能回两家都看看,除夕在婆家,初三回娘家,两家的老人都能照顾到。
相比之下,如果夫妻是同一个地方的,过年不用两个城市来回跑,矛盾就会小一些,如果是南北方结合的,夫妻俩的年就会过得比较累。但为了尽孝心,跑跑也值得,这样满足夫妻俩回家的心理,也能照顾老人的期待与渴望。如果两家实在太远,夫妻俩一年去一家或接老人一起过年也是可行的办法。
如何缓和这种矛盾,除了相互协商、相互包容和理解,并无更好的办法。择偶时也可以考虑找和自己一个地方的,但这不是唯一因素,还是感情第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
统筹/新京报记者/刘洋
采写/新京报记者/刘洋 李禹潼 何光 李丹丹 黄颖
礼品回收店 禁令之下难“收礼” 2014-01-24 02:31:07 新京报
1月20日,东直门北小街,一家门口挂有“回收礼品”牌子的烟酒商店,鲜有“送礼”的顾客。新京报记者 王叔坤 摄
部分店铺业绩下滑超一半,经营者考虑关店转行;礼品回收行业转移至网络,改上门“收礼”仍有货源
节假日前后一段时间,往年都是礼品回收店的旺季,不过自去年开始,在“禁令”频繁出台的背景下,这些店铺的生意渐入困境。
近日,记者走访一些礼品回收店发现,这些店铺生意冷清,长时间收不回礼品,以至于无“礼”可卖,部分店铺业绩下滑一半以上,经营者甚至选择关门或考虑转行。不过,也有一些礼品回收店,将经营的“阵地”转移至网络。在网络空间,各类礼品的回收价格仍然在高位,生意也比较稳定。
生意难做
礼品“难收也难卖”
去年中秋节,丰台区宋庄路一家兼做礼品回收的烟酒专卖店店主,曾向记者表示过“生意萧条”。时隔四个月后记者再次回访该店,了解到这里的生意没有任何好转。店主称,在此期间几乎没人拿礼品来过,“有几个拿着东西过来,要价又太高,谈不好。”
“现在东西难收也难卖,我也赚不到钱。”该店主说,因为生意难做,他已经决定停掉回收礼品这一块的经营。
该店主介绍,他回收来的礼品,一部分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留在店里销售,另一部分加价卖给饭店等零售场所。“现在受大环境影响,饭店这块市场几乎没了,从另一头重创了我们。”
双井周边一些烟酒店店主也表示,对这一行不再有期望值,除了偶尔450元一条收些中华香烟,基本不再做礼品回收。“烟可以散着卖,其他就算了。”一店主说,过了这个春节就不干了。
送礼减少
高端白酒价格跳水
礼品难收难卖的同时,高端白酒等礼品价格纷纷“跳水”,这些礼品的回收价格也相应下跌。
安贞门附近一家烟酒超市门口挂着醒目的红色招牌:长期回收礼品、购物卡、冬虫夏草。记者询问53度飞天茅台的收购价时,店老板表示,今年的飞天茅台不好卖,“回收的话600元一瓶。”而四个月前记者了解到的价格还在700元至800元。不过在零售市场上,53度飞天茅台已从最高2300多元,跌到现在的1000多元。
“原来也有整件送来的,现在都没了。”店老板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平均每月只能收到几瓶酒,而往年至少在30瓶以上。同时以前是高价都收不到的礼品,现在低价收了,加价后也卖不掉。
双井一礼品回收店店主小陈表示,礼品回收行业依附公款消费、人情往来,一直“闷头赚钱”。但去年公款吃喝、公款送礼等现象大为收敛,礼品回收店生意顿时一落千丈。因为销量减少,价格下跌,利润空间被压缩,他现在干脆不收茅台了。
除了茅台,五粮液、水井坊、剑南春这些往年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的白酒,回收价也普遍下跌两三百元。
隐身网络
上门“收礼”生意还好
实体店生意难以为继,但在网上搜索“礼品回收”,有700多万个搜索结果排在前列的,均是“专业”网站。“北京回收礼品中心正规礼品回收,可上门,北京最高价”、“礼品回收24小时上门服务”等广告词充斥着搜索电脑屏幕。回收礼品种类繁多,从洋酒到白酒,还有冬虫夏草、香烟等。
按照某网址留下的电话,记者致电一家礼品回收公司,一名刘姓经理表示,一瓶53度飞天茅台酒回收价格900元。“如果成件,那高点,1000元一瓶。”并称会上门取货。
记者发现,对比四个月前,该酒的价格高出了100元。对此,刘经理解释说,春节即将到来,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价格相应提高了一些。
刘经理认为,长期看来,“禁令”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因此,去实体店的人会越来越少,“我们比较隐秘而且也很安全,不方便让我们上门,也可以选个地点交易。”
另外几家从事礼品回收的网店均表示,53度飞天茅台酒的价格稳定在900元,并称回收礼品的生意还好。
■ 个案
“礼尚往来”消停 回收店老板想“回家”
1月21日下午,当记者推开海淀区魏公村路上一家烟酒销售店的大门时,20余平方米的店铺内没有顾客,显得有点空旷。
老板陈艳华来自安徽阜阳,这已经是她开这家店的第九个年头了。除了销售代理的烟酒之外,平时陈艳华也会回收一些烟酒礼品销售,最开始的那几年,生意还算不错。
“那会儿每天几乎都有人拿着烟或酒过来卖,收的价格也高,也很好转手,所以还是挺赚钱的。”陈艳华说,在生意最好的时候,她每个月的收入能有三五万,扣除成本还能赚不少,遇到节假日还有一些机关单位的订单,收入还能大幅增加,“单是一个节假日,就能赚上万元。”
据陈艳华说,在礼品回收行业,她的生意还不算大,“我一些老乡也在弄这个,有的能过10万。”
但是随着去年中央各项“禁令”频繁出台,陈艳华生意出现逆转,她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最开始改变的是一些机关单位取消订单,“说是吃饭什么的都不喝酒了,平时也几乎没有烟招待。”这让陈艳华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
紧接着,陈艳华发现,拎酒拿烟来店里卖东西的人也少了,一问才知道,因为查得严,对方已经不收任何礼品了。
由于很长一段时间没回收到礼品,陈艳华店面上摆放的烟酒样品,都是之前收的。
受到影响的不止礼品回收,陈艳华的烟酒销售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基本没有一下买好几条烟的人,都是散着在卖。”
相较于2012年,陈艳华店里的生意下滑了超过50%,但房租却从每月3000元涨到去年的5000元,这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赚的钱都赔房租里了。”
“我很多干这行的老乡都不干了。”去年下半年,礼品回收并不见好转,丈夫考虑通过转行改变目前的窘境,不过陈艳华另有想法,“北京的生活成本高,再这样下去,生活会越来越差。实在不行,就回老家”。
■ 追访
“礼品回收”属违法经营 网上“收礼”需监管
据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规定,销售酒类必须有酒类商品零售(或批发)许可证,并且只能从正规渠道进货,并有严格的酒类溯源制度。因此,商贩不得私自从居民手中收购酒,回收高档酒在进货渠道上是不合法的。而烟草更是国家专卖产品,从生产、流通到销售,都实行许可证制度,不允许商户或个人回收。
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邱宝昌表示,在工商注册分类中,并没有“礼品回收”这一项,网上的和实体的礼品回收店均为超范围经营。
邱宝昌介绍,礼品回收店店主从转卖差价中获取利润,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如果明知顾客送来的是受贿品,达到一定数量,礼品回收店将构成刑法上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此外,回收上来的烟酒再次出售破坏了烟酒的专营渠道,其品质的可靠性也得不到保障,将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
他建议,网上礼品回收的方式较为隐蔽,工商部门以及网监部门应该对网络礼品回收店铺加强监管。
背景
各级领导干部严禁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严禁参与赌博活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惩戒问责力度,对违规违纪行为要快查快办,对典型问题要及时通报曝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务实节俭做好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
采写/新京报记者 林野 实习生 黄晶晶
南科大书记易人,教改再引关注 早报记者 许荻晔 发表于2014-01-23 07:22
1月21日,南方科技大学(下文称南科大)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广东省委有关任免职决定,决定李铭任南科大党委书记,朱清时不再兼任南科大党委书记。
■ 59岁原深圳公安局长李铭接任
■ 68岁朱清时不再兼任,今年9月校长聘期将满
李铭,1955年12月出生,籍贯陕西省洛川县,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1992年赴深圳任职,2010年6月起任深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朱清时(右一),1942年出生,2009年9月被聘任为南科大校长,2011年7月起兼任南科大临时党委书记。
1月21日,南方科技大学(下文称南科大)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广东省委有关任免职决定,决定李铭任南科大党委书记,朱清时不再兼任南科大党委书记。同时,到今年9月,朱清时的校长聘期将满,朱清时日前向媒体表示“希望有更有朝气、精力更充沛的年轻人来承担责任”,言语透露出即将离任的意思。南科大一位教师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朱校长是离任还是续聘目前尚无官方消息。
南科大是深圳市以香港科技大学为目标,拟一步到位建立的研究型高校,其“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官化、去行政化”的口号一直被视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但自创办至今一直风波不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南科大已没有改革迹象,已是一所传统高校;而该校上述受访教师认为,教育是长线任务,目前谈成败为时尚早。
变动
前天下午,南科大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由原深圳市公安局长李铭任南科大党委书记一职,朱清时不再兼任。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辉出席干部大会并讲话。王荣在会上表示,李铭曾在多个领导岗位工作过,有高校工作经历,政策理论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把握全局和统筹领导能力强,就任南科大党委书记,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南科大领导班子结构,对南科大今后的发展也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朱清时不再兼任党委书记,有利于集中精力推动学校的改革和管理,为提高南科大教学管理和科研水平做出更多贡献。
一名南科大工作人员介绍,在开会之前,学校内部对党委书记的更换并不知情。
据工作人员介绍,朱清时也参加了大会,并在现场发言。目前他已经回到安徽过年。截至记者发稿时,朱清时的手机仍无人接听。
新书记
1955年出生的李铭是中国正式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2年自西安交通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0年,历任讲师、副教授。1992年起从政,此前担任深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在其59岁时,来到南科大担任党委书记。
在2011年7月1日施行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南科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设理事会、校长、校务委员会和校学术委员会等。校长是南科大的法定代表人,全面主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对理事会负责,执行理事会决议。是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南方科技大学(筹)临时委员会成立,校长朱清时兼任书记,副书记则是时任深圳市政府秘书长李平。而此时距自主招生的第一届学生(教改实验班)入校已有4个月。
持续关注南科大办学进程的熊丙奇认为,新任党委书记说明两个问题:“首先南科大宣传的是去官化、去行政化,朱校长本身是副部级,但他在学校内是没有行政级别的,所以兼任也没关系。而现在任命一个行将退休的公安局长来当书记,可见是去官化、去行政化的失败。其次,南科大由大学理事会对学校重大事务进行决策管理,但来了党委书记之后,理事会还将起什么作用?校长跟书记的关系如何?都是令人困惑的问题。”
前述南科大工作人员表示,去行政化并不能简单化理解为没有行政级别,“其中核心是,去掉‘由行政主导学术’。并不是一个学校没有各种‘长’就是去行政化,关键是学术的运行机制,是官大的说了算,还是教授说了算。而这一点上,我们是由学术委员会主导的。”
该工作人员介绍,南科大并不像一般高校、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体系,在南科大的工作人员没有编制,采用的是国际化的招聘体系,南科大的教授在退休后也不像其他单位一样,享受按级别发放的退休金,而是采用单位年金制度,“比较复杂的计算方法,目前还只是草案阶段。”
教改
除了2011年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是在未获教育部批准的情况下“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自2012年教育部同意建立南科大后,南科大之后招收的学生均经过高考,在毕业时也将同时获得教育部文凭。而现在由政府人员担任南科大党委书记职务,看似又背离了“去行政化、去官化”的目标,熊丙奇认为这是南科大改革的彻底失败,“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南科大改革迹象就停止了”。
但前述南科大工作人员认为,南科大恰是用自己的方法对高教改革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乃至获得了中央认可:“南科大实施理事会主导的法人治理机构,以争取学校相对独立的办学权,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机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南科大倡导‘去行政化’,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南科大首创‘6+3+1’(高考成绩60%+自主招生30%+平时成绩10%)录取模式,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该工作人员认为,南科大目前最大的成绩可能体现在建立起来的种种制度的文件中,“只是因为不具备新闻点,所以一直没有人关注”。他感喟,“真实的南科大并不是媒体所描述的,一会捧上天,一会踩到地的情况,也不是大家对教育改革的理想化的投影,我们只是按照中国的国情,有步骤有节奏地积极走自己的路,同时也为教育改革的整体探路。”
学生
2011年早报曾专访朱清时,问他有没有考虑过如果失败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朱清时的回答事实上回避了“失败”,他说:“其实这些学生,比很多成年人还聪明。他们现在很理解自己的身份,他们是作为先驱者,在社会上提倡一种精神,或者说价值观,就是靠真本事来获得尊重,而不是他的背景、头衔什么的。社会是否欢迎一个大学的毕业生,主要是看学校是否给了一流教育,学生是不是有一流知识和本事,如果有,学校自己发的文凭就够用,不管文凭上有没有盖教育部大印。我现在非常受鼓舞的一点是学生很齐心。我相信他们有能力,南科大也会把他们教好,毕业后一定受社会欢迎。”
2011年3月,南科大首批学生开学。3个多月前的2010年12月15日,筹建3年始终未获教育部批准的南科大,在网站上发布朱清时《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表示将“自主招收高二学生”、“自授各类学位和文凭”。结尾朱清时热情吁请:“有理想的同学,我们热烈欢迎你参与这个实验!你和我们一起度过的四年时光,必将成为你终生骄傲的经历!”
相对当中科大校长时的稳扎稳打,担任南科大校长的朱清时可能需要时不时赌一把。这封公开信赌来了9天后教育部批准筹建的通知,也赌来了这第一批45名“有理想的同学”。但也因为学生这样的大注筹码的加入,南科大再不能输。
2011年5月,南科大学生被教育部要求参与高考,随后有学生发表博客,介绍了在南科大的学习情况、精神面貌,并吁请社会支持。在媒体的解读中,45名学生被叙述成一个共同体集体拒绝高考,与朱清时共进退。
但6月就传出南科大学生的退学事件。退学学生也发了一篇博客直陈南科大弊病,颇有与前一位学生的博文较量之意:“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代表,尤其是来南科大以后已经一次一次地被别人代表”。
除了这名同学,这一届中还有3名学生业已退出这场中国高教改革实验。而据《羊城晚报》报道,此外还有3-4名学生学分未满要延迟毕业。其余学生将在今年年底毕业。与他们的师弟师妹不同,这一届学生无法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文凭。前述南科大工作人员表示,这一届学生都很优秀,心气和水平都很高,多数学生在毕业后都有出国留学打算:“他们深知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学校给他们提供的是优秀的教学资源,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他们对前途有自己的想法。”
校长
1946年出生的朱清时,在任中科大校长时并不爱多作宣传,但在南科大这五年,他可能是中国曝光率最高的校长。此前接受早报采访时,他承认现在是“把话说在前头”:“南科大是一张白纸,我们想建立一所新型大学,是中国教育界从来没有的情况。要得到支持,招到人才和学生,首先要把理念宣传出去,让人理解南科大要做什么事,新在什么地方,这样才可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招到好的老师和学生。南科大现在这个阶段,还处于宣传理念的阶段,一定要把自己的理念总结清楚并表达出来,让大家都理解。”
他认为这种策略是有效果的,“相比阻力,我们得到的更多一些”。于是每到关键节点,朱校长每每吁请媒体援助,也因此,中国当前教改先驱者的形象愈发鲜明。
但在21日的任免大会之前,他刚接受过媒体采访,表示“我不是中国最牛校长,我是中国妥协最多的校长”。
一个校长需要妥协的,一是教育部,二是地方政府。朱清时似乎并不惮前者,2011年5月教育部发言人表示要将南科大纳入高考体系时,朱清时多次暗示自己会辞职。最后南科大招生采用的“6+3+1”方案,是与教育部反复商榷的结果。
但在与深圳市政府的关系上,朱清时往往回避。2011年4月底,深圳市委组织部公开招聘两名正局级南科大副校长,但对此举朱清时并未有回应。此前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此举在南科大筹建之初就已确定,为的是让政府资源更好地进入南科大。
在熊丙奇看来,不管是副校长或党委书记,都说明了“政府不愿意放权”,“深圳市政府的定位非常明显,一举一动都表示它还在建造一所传统大学,而不是现代化的大学,朱校长不应该一直妥协,应该维护原则。”
在朱清时的表述中,南科大是深圳市的孩子,他只是一个保姆。而前述工作人员称,南科大的改革一直希望并获得各方面的支持,无论是深圳市政府或教育部,“不然很难走到现在这一步,现在的大环境如此,我们没有必要自绝于外。”
熊丙奇认为,不能以南科大目前的状况评价朱清时的成败得失:“朱校长是改革者,想在当下的教育环境里做些事情,对此需要用肯定的态度,不能否认朱校长的努力,而需要看到现在去官化、去行政化的教育改革,并不是以个人之力能够做到,而需要集合各方面的力量。”
而对南科大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一位教授表示:“大家似乎把高校改革的希望过多寄托在这所筹建中的高校了。实际上,南科大所进行的,是高校改革的一个尝试而已。现存的高教系统,虽然有问题,但近20年来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就算南科大成功了,其成功经验能否复制和推广,还是未知数:一方面南科大没有历史包袱,而其他高校有;另一方面,像宣传中所说的,南科大有充足的科研和办学经费,而其他学校(可能)没有。”
录入编辑:薛冬霞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