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8 January 2014

怎樣通過博客打造職業品牌? - DENNIS NISHI

怎樣通過博客打造職業品牌? - DENNIS NISHI 華爾街日報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E6%80%8E%E6%A8%A3%E9%80%9A%E9%81%8E%E5%8D%9A%E5%AE%A2%E6%89%93%E9%80%A0%E8%81%B7%E6%A5%AD%E5%93%81%E7%89%8C%EF%BC%9F-001913741.html

《華爾街日報》--當一位朋友建議在中國做諮詢師的周樂達(Joel Backaler)開博客時,他將其視為分享自己工作中一些最有意思的故事的好機會。比方說,周樂達有一位客戶曾是一家國有化工企業的老總,居住在一個因拉面而聞名的省份。這位老總對麵條情有獨鐘,後來他開了一家賣麵條的連鎖快餐店,為工廠下崗職工提供就業崗位。

周樂達說:“我身邊可寫的精彩故事多極了,但以前沒有地方可以讓我把自己在工作中了解到的東西寫下來。寫博客是作為愛好。”周樂達清晨四點會按時起床,在他的博客“中國觀察者”(The China Observer)上發布新文章,然後再去辦公室。他還會利用周末和假日寫博客。

他的努力獲得了回報。短短幾個月內,周樂達就成為被廣泛援引的中國商務權威。他的文章被知名行業博客轉載,他還應《福布斯》(Forbes)和《商業周刊》(BusinessWeek)之約撰寫有關國際商務的文章。此外,2011年他獲得了一份全職工作,為總部位於華盛頓的諮詢公司前沿策略集團(Frontier Strategy Group)開拓亞太業務。周樂達目前在為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寫一本有關中國公司在海外市場崛起的書,書名叫《中國走向西方》(China Goes West)。

職業生涯專家表示,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中,僅靠努力工作不一定能贏得關注。優秀的員工會與新機遇失之交臂,因為公司可能不了解他們的全部能力。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塑造個人品牌向你繁忙的老板、同儕以及公司內外能助你一臂之力的其他人推介你的價值。通過建立人脈、使用社交媒體和寫博客等手段的協調運用,你可以成為你所在領域內權威的專家。

首先,要戰略性地思考。你希望世界怎樣看待你?波士頓的職場專家、《自我推介:職場成功新規則》(Promote Yourself: The New Rules of Career Success)一書作者丹﹒施瓦貝爾 (Dan Schawbel)表示,你應該選擇一種不建立在任何其他品牌基礎上的獨特專長來推介。他說:“不要去做LinkedIn專家,你可以做面向嬰兒潮一代的LinkedIn專家。找出讓你與眾不同的獨門專長是非常重要的。”

彌補信息和能力空白。請向你的同事征詢誠實的反饋意見,這一點在你尋求職業發展時尤為重要。馬薩諸塞州薩默維爾(Somerville)的品牌和管理顧問、《自我再投資》(Reinventing You)一書作者多裡﹒克拉克(Dorie Clark)稱,比方說,你也許會發現,要想得到你想望的那個派駐海外的機會,你需要轉到公司的另一個職能部門。

不要難為情。推介你取得的成就是合情合理的。自誇是一種讓你更受關注的好辦法。施瓦貝爾說,只要不讓自我推銷成為你微博或博客的唯一內容就可以了。要想吸引新讀者,你可以做同事們的信息源或導師,還可以伸出觸角,加入公司論壇或LinkedIn小組的在線討論。

定期寫博客。與Facebook、推特(Twitter)和Pinterest相比,博客也許顯得有點過時,但寫博客是展示你做了些什麼以及你如何思考的最佳方式──如果你是以一位創意見長的腦力勞動者更是尤其適合。

克拉克說,如果你努力去寫博客,你就會讓自己與眾不同,顯示出你是你所在公司或業內一位有思想的領導者,而不僅僅是一件花錢就可買到的商品。她說:“你不能成為一件花錢就可買到的商品,因為真的會有人願意以每小時三美元的價錢做你的工作。你必須要給出有力的理由,証明你為什麼值這個錢。否則你就會陷入競次的困局。”

克拉克說,在你所在的公司外部建立個人品牌是很重要的,因為這能夠幫助你獲得內部的認可。他表示:“如果你受媒體之邀作為專家講話,或者博客獲了獎,這就有可能會促使你所在公司的管理者重新評估你的價值。

要想把博客寫得令人信服,就需要做研究,確保自己處於行業的前沿。這也是一個在關鍵時刻向你的老板提及你寫博客這件事的機會。如果你在博客中寫過的某件事在會議上被提及,你可以順便說說你寫過這個問題,這會凸顯出你對於自己想做的那項工作中的戰略元素是有把握的。

不要止步不前。要積極推廣你的品牌。要想跟上不斷變化的行業趨勢,適應職業命運的變化(比如從裁員中恢復),你可能需要多次對自己進行再投資。

盡可能地利用現有條件。即使你在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你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和博客不斷展示你的專長,並利用這一工作經歷來創造新的機會。

與老闆適時溝通。讓老闆了解你的計劃。施瓦貝爾稱,不要讓老闆無意中讀到你的博客,發現你花了一整天時間寫了一篇1,000字的博文,而這個時間你本應該在工作。得到老板的認可會有所助益。老闆甚至有可能讓寫博客成為你的工作內容。否則的話,就還在工作之餘寫博客吧。


老板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http://cn.wsj.com/big5/20140103/eoe074055.asp

職場也可以吃“回頭草”

http://cn.wsj.com/big5/20131218/eoe075552.asp

忙碌同事會帶來二手壓力

http://cn.wsj.com/big5/20131231/eoe073151.asp

如何學會愛上你的工作?

http://cn.wsj.com/big5/20131225/bog165547.asp

MBA是否為職場晉升所必需?

http://cn.wsj.com/big5/20140103/mba121946.asp

撰稿﹕華爾街日報 DENNIS NISHI




改善睡眠的幾個小竅門 - Tom Rath 華爾街日報 2013年12月27日

《華爾街日報》--我是上個世紀80年代在美國中西部一個崇尚努力工作的城市長大的,我很快就認識到睡眠是我在一天中應該削減的第一樣東西。我小時候崇拜的人經常誇耀自己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儘管這根源於一種良好的職業操守,但卻使我認為對睡眠的需求是一種軟弱的表現。如今在職場中我仍能看到有人持這樣的觀點。在辦公室為一個項目工作到很晚被視為是一種榮耀。

問題是,少睡一個小時並不等於多做出一個小時的成績。很多時候情況恰恰相反。少睡一個小時,第二天的精神狀態、效率、健康和思考能力就會降低。教授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的研究發現,表現優秀的人每天睡8小時36分鐘。相比之下,普通美國人非周末每晚只睡6小時51分鐘。這是有關人類表現的各種研究中最有影響的研究之一。

當你在睡眠不足的狀態下工作時,你會失常。而且這會表現在方方面面。如果你睡眠不足,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後果。你的工作效率會下降,定期的體育鍛煉也不再堅持,飲食也會一團糟。

睡眠不足還會帶來不菲的代價。據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一項研究顯示,睡眠不足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僅此一項每年就給美國經濟造成630億美元的損失。問題不止是人們因睡眠不足而翹班,更大的問題是以睡眠不足的狀態上班的人。一位一直廣泛研究這個主題的科學家稱,少睡四個小時造成的損害與喝六瓶啤酒不相上下。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的一項調查顯示,約有三分之二的被研究者非周末睡眠不足。

不過,如果你今晚能夠多睡一個小時,明天就會是一個美好的一天,而不是痛苦的一天。小小的調整,哪怕是15分鐘或30分鐘,都可能使第二天你的狀態有天壤之別。關鍵是爭取每天晚上能有七到九小時的高質量睡眠。儘管每天睡這么長時間的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有一些小竅門可以幫助改善你的睡眠。

你上床睡覺前的幾個小時都做些什麼可能最重要。有九成以上的美國人承認在睡前一小時使用電子通訊工具。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因為它使深夜發來的信息等可以進入你的頭腦里。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這些設備發出的光本身也可能使你的褪黑素水平至多減少20%,這對你的睡眠是一個更為直接的威脅。為避免這些問題,在正常上床睡覺前的一個小時停止使用所有電子設備,避開任何光源發出的亮光。

在臥室營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也可能有助于睡眠。在一個溫度比你全天習慣的溫度略低幾度的房間里,可能更容易安睡。這可以防止你的天然生物鐘在半夜把你喚醒。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噪音。使用白噪音應用或設備可以掩蓋會在夜間將你意外吵醒的聲音。一夜好眠的關鍵是制定一套固定程序,盡可能消除各種變數。

把每天力爭七到九個小時的高質量睡眠擺在其他任何事之前。當你把睡眠放在第一位的時候,你更有可能開心地健身,工作效率提高,更好地對待你的親人。記住每一個小時的睡眠都是積極的投資,而不是一種支出。根據有關這一主題的各種研究顯示,我們需要在家庭和工作中把睡眠作為一個核心價值。

犧牲睡眠可能不再是實力的表現。


蔓越莓有助延年益壽?

http://cn.wsj.com/big5/20131226/hea073114.asp

感冒時應該吃什么?

http://cn.wsj.com/big5/20131220/hea072804.asp

研究發現服用復合維生素幾乎沒有益處

http://cn.wsj.com/big5/20131217/hea120759.asp

科學解密睡眠的奧秘

http://cn.wsj.com/big5/20120816/lif074317.asp

欠缺的睡眠能彌補嗎?

http://cn.wsj.com/big5/20130614/hea073128.asp


撰稿﹕華爾街日報 Tom Rath

.END






深圳:创业之城“回炉”记  郑景昕   发表于2014-01-07 06:55

像华为、腾讯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的员工常有离职出去自己创业的,但有些后来又会因被收购或者其他原因回到原公司,促进了产业内公司的技术交流。

■ 上海经济评论记者郑景昕

  深圳的希望在于自主创新,做事的冲动。

  像华为、腾讯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的员工常有离职出去自己创业的,但有些后来又会因被收购或者其他原因回到原公司,促进了产业内公司的技术交流。

  与科技创业相关的,深圳已经建立了“银行+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小贷公司”的多层次融资体系。

  深圳未来互联网产业还能延续很长时间,包括腾讯再发展十年左右没问题,像比亚迪则再走20年都没有问题,一旦它起来,是很大规模的企业。而此后,生物科技、新材料这块可以接力。

  “深圳是一个打工之城。”《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记者在2013年10月18日启程前往深圳采访之前,有人这样向记者评价道。不错,富士康在深圳的生产车间已深入人心,来自全国的年轻劳动力向这个城市聚集。

  但深圳之所以是深圳,早已不是因为这个,更能代表深圳经济的是华为、中兴、中国平安、腾讯、比亚迪等这些本土高科技企业或金融企业。这些企业在深圳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如今正走向从大到强的进程中。因此,深圳更是一个“创业之城”。

  30年前,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就需要关注深圳。如今,在记者试图实地采访调研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于何处时,落脚深圳自然不在话下。

创业与做事的冲动

  张扬(化名),28岁,浙江衢州人。2008年从浙江林学院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后投奔到了在深圳做消防器材生意的亲戚。

  给亲戚帮忙两年后的2010年,张扬注册了一家安防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客户安装监控系统,业务属于工程服务性质。张扬目前的客户主要是银行,为银行网点安装监控系统。

  深圳有“安防之都”的称号,在这里,安防行业有大大小小非常多的企业在做。

  虽然张扬目前的客户以银行为主,但他更看重的是未来的家庭或办公楼客户。在服务这些个人客户时,张扬将比给银行服务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比如可以根据客户需求,为客户选择相应的设备供应商。

  张扬告诉记者,“如果有机会,我将更多地针对家庭。中国人口这么多,有这么多家庭,这个市场很大。而政府这一块,会慢慢趋于饱和。”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张扬的公司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自己没有施工资质、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在谈下客户之后,接着就得找施工队、找技术人员合作。“每天都过得很难忘,压力很大。”张扬说道,“资金、技术、客户三个是最直接的压力。”

  虽然自己的公司又小又缺乏资历,但张扬并不惧怕竞争,他说,“没有技术、没有资金,你创业成功的概率就要小得多,但越是这样,创新的几率就越大。”

  创业的苦或许只有创业者自己才能知道。“在这里,不是每个人都很好,不是每个人都很坏,形形色色的人很多,你真的要去挑选哪些事情是好的。对我来说,挑选的眼光还真是嫩了一点。”张扬告诉记者,“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深圳就不要来了。我现在创业没有钱,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可能和自己脑袋里想的东西有关。每天有多少人创业,每天死了多少人,对他们来说,真正的成功不是今年赚了多少钱,而是思维的开拓,能力的提升,对各方面的认识。我以前对钱看得挺重的,最近一年钱真的看得很轻了。活着,钱不是很重要。”

  张扬给自己的目标是在安防行业积累更多的技术,实现自己对家庭安防市场的开发与占有。

  张扬只是深圳众多心怀梦想的年轻创业者之中的普通一员,他们在深圳的日子正如张扬所言,“没有生活,只有生存与创业”。但张扬们并不后悔,在他们看来,深圳是一个最适合创业的城市,因为它更加公平。

  深圳同路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高峰告诉记者,“在我身边应该说80%~90%的人,无论是一次、两次、三次创业,状态都很好。深圳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比较多的城市。也有10%~20%的人,被这个城市打磨平了,处于呆滞的状态。”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董晓远也告诉记者,“我跟一些企业、人接触,觉得大家都是想做事。都想搞点名堂出来。”

  此外,记者还遇到了深圳某产业园区的一位基层官员,与他一段没有录音的对话,令记者有些惊讶。

  在全国年轻人对公务员考试一拥而上的今天,这位40岁左右的基层官员告诉记者,“我当然有创业的冲动,我要是一直在这里呆着,我就废了。”在一个半小时的对话中,这位官员不停地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对机械行业各种知识、技术的熟知程度,机械制造行业是他要创业的方向,目前正在准备中。

  “深圳的希望在于,自主创新,做事的冲动。在海外接受教育并有跨国公司工作经历的人才正在回流,公务员可能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大批下海,我对中国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非常看好。”这位官员跟记者说道。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

  创业者爱来深圳创业,除了深圳浓郁的创业氛围和相对公平的创业环境之外,也与深圳在科技与金融两个产业所积累下的优势不无关系。

  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业是深圳的两个支柱产业,也是深圳的两个标识,2012年这两个产业增加值占深圳GDP的比重分别达到22.8%和14.0%,均处于全国前列。

  正如美国经济的成功同时分不开东海岸的华尔街与西海岸的硅谷一样,金融与科技在深圳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融合。深圳形成了具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圳VC/PE规模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同时,深圳的上市公司多达183家,其中有40家在创业板上市。

  据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研究员阮萌介绍,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之多的本土大型企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产业转型。当时,广深高速公路修成,“三来一补”企业开始往东莞等地迁移,深圳就提出了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科技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阮萌认为,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内外源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是外资企业带来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则是政府一系列的鼓励政策。

  “电子信息产业的华为,生物医药领域相对做得比较好的迈瑞,这些都是内外源结合的结果,如果没有外来企业的溢出效应,可能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一系列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措施,华为可能就起不来,你没有承接的主体,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过程。”阮萌说道。

  在对深圳高新产业的跟踪研究中,阮萌发现,从上世纪90年代深圳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断扶持这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本身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裂变,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以制药行业为例,深圳没有像上海等城市那样的大药厂,但它在医疗器械方面却做到了全国领先,成为全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其原因就在于电子信息技术为医疗器械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则告诉记者,深圳产业发展的特点是,一个产业起来,往往是有大的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则也是从小企业成长起来的,除了龙头企业之外,还有一批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有关联,所以深圳的产业集群中,产业的链条比较长,产业的丰厚度比较丰厚。

  “我曾在滨海新区说,你只有树木,没有灌木丛。”郭万达告诉记者,“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大企业周围,都围绕着很多企业。”实际上,像华为、腾讯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的员工常有离职出去自己创业的,但有些后来又会因被收购或者其他原因回到原公司,促进了产业内公司的技术交流。

  “深圳整体产业链条比较长,有龙头企业,同时有很多中小企业,有时候龙头企业不行了,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就不行了,它不停地会冒出一些新的东西出来,这是深圳新增长点中的很重要的特点。”郭万达说道。

  郭万达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至少有三个因素起了重大作用:

  1.金融的支持,深圳有很大的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也包括政府投资基金,比如每个新兴产业都有5亿元的专项基金。

  2.深圳建立了很多公共的研发平台,有相当一部分的研发平台放在企业。深圳90%的专利、90%的研发、90%的科研人员、90%的成果都来自企业,政府的公共平台带有补贴性质,有的跟国家各个中心合作,形态各式各样,公共平台往往为中小企业做一些服务,开放给中小企业。

  3.产业的聚集园区,除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部基地,经常有其他各种基地,这种集聚区促进了企业的创新。

  学者的观点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大的轮廓,实际上记者在采访同路广告有限公司(下称同路)总经理陈高峰的过程中发现,在深圳,创新并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行业。很多传统产业,也在寻找创新突破口。

  陈高峰认为,深圳的广告行业目前正处于做减法和做加法的折腾期,原来搞单一业务的现在都想去延伸,在下游的想往上游走,在上游想去搞下游的产业,纯做创意的想去搞公关活动、媒体代理,搞媒体代理的也想做创意。陈高峰认为,纯粹环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广告公司都想搞所谓全产业链。

  “谁跨得好,谁的赢利点就多。广告一个重要的收入就是媒体投放,但现在媒体变化很大,广告行业受到最大的变化就是所谓信息化终端的变化。”陈高峰说道。

  陈高峰告诉记者,同路目前也正准备进入信息化时代,成立了一家文化科技公司。家庭信息化梦工厂是同路推出的一个新产品,它是一套硬件加一套软件,硬件可以是小米、乐视这样的超级电视,软件则是家庭APP。“数以千计的照片、视频怎么欣赏?我们会自动生成很多软件、展示方式,正在联合开发。如能成功,也许就占领了家庭媒体。我们转变为信息化创意产业。准备了一年,启动了小半年。”

  在深圳市红岭创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红岭投资)总经理胡祖荣看来,深圳最主要的是金融创新。深圳已经形成了中国平安与招商银行两个大的金融集团。

  胡祖荣对记者说道,“未来银行肯定是一个网络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就看谁先抢得先机,平安与招行的P2P,现在可能不赚钱,但是它先做,你再看未来二三十年后,征信系统也建好了,每个人走到哪里都有一个终身代码,你要贷款、转账、投资,都在手机手持设备上做。深圳的金融机构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一旦等大多数人习惯这种生活方式之后,它很快就能转过来了。”

  因此,胡祖荣认为,从金融角度看,深圳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又走到全国前面去了。实际上,红岭投资2009年也上线了P2P业务。但胡祖荣坦陈,P2P最终是搞不过银行的,像红岭创投等机构所做的P2P业务只能给银行做一些补充。对于这块业务,以前政策不限制也不鼓励,而现在政策是鼓励的。

  郭万达认为,前海的开发定位为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金融。他说道,“招商银行去前海,做的是人民币的离岸业务、跨国公司的结算,如果腾讯做一个互联网银行,它在前海的业务就是做互联网金融了。”

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或许将给深圳经济带来更持久的竞争力。2000年开始,深圳在全国率先兴起了创业投资行业,到如今,深圳的创投业依然在全国独树一帜。

  在记者在深圳的实地调研过程中,华大基因与光启研究院是被采访对象提起频率比较高的两个单位。目前,两个项目的很多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这里或许孕育着深圳未来产业爆发的希望。

  据郭万达介绍,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围绕基因、干细胞,以基因测序为基础的生物医药、生命健康和以干细胞为基础的新型的技术的发展。华大基因则是基因研究领域的重点机构。深圳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多少都跟光启研究院的超材料研究有关。光启研究院由5个美国留学回国人员创建。不管是华大基因还是光启研究院的建立,都与深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分不开。

  实际上,与科技创业相关的,深圳已经建立了“银行+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小贷公司”的多层次融资体系。

  据董晓远介绍,深圳高新产业技术园区会定期地搞创投机构与创业小微企业的见面会,让小微企业的创业者上台去讲,推荐自己的项目。深圳还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不过,据胡祖荣观察,每年真正得奖的创业企业,三年后大多都不存在了,获奖企业能够获得一些补贴、奖励,这对整个城市搞好创业氛围是有好处的,但真正成功的企业还没有看见。

  当然,创业企业得不到足够资金支持的现象依然存在。

  胡祖荣对记者说道,“创业者希望我们把钱给他们,他们再去做。但是从投资机构角度,也会考虑各种因素。很多Idea项目,它们损失很大的,一旦损失跟LP没法交待。真正的创投,还是自有资金的创投会比较好一点,Facebook的最初投资就来自于扎克伯格不甚理想,把以前赚的钱好多又套回去了。“这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早期项目总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但只要有可能,成功一个就不得了,还要往后看。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毕竟中国创投业才做了十几年时间。”胡祖荣认为,现在深圳创投行业还是处于一个比较低潮的时期,“你拿了钱也不知道投什么。互联网实际上很多东西已经定型了,五年之内没有出现什么新的东西。投LED、太阳能,都是死,投一些医药、消费可能好一点,但这些企业你也很难投进去。”

  深圳未来的伟大企业会出现在什么领域?胡祖荣认为,深圳未来互联网产业还能延续很长时间,包括腾讯再发展十年左右没问题,像比亚迪则再走20年都没有问题,一旦它起来,是很大规模的企业。而此后,生物科技、新材料这块可以接力。不过胡祖荣也承认,这些不错的企业现在已经投不进去了,投资商之间竞争很激烈,“资金还是充足的,项目就很缺。前几年吃亏吃得太多,所以对风控的要求非常严。现在整体来说投融资不活跃。”

政府之手的进退

  深圳的市场化程度相对内地其他城市高,并不意味着深圳的政府之手不存在。实际上,据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段杰介绍,深圳市政府从确立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到后来提出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新材料和下一代通信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现在又提出来要打造未来产业,一直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段杰认为,“强势政府、弱势市场”的格局是全国现象,深圳也不例外,“深圳以前的优势,完全靠体制优势,还是靠政府。”不过深圳政府之手,做得更多的是顺势而为的规划,并在深圳处于弱势的领域,政府积极作为。

  在顺势而为方面,据阮萌介绍,在选择新产业的时候,政府主要看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深圳的需要。包括上世纪90年代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扶持,被视为深圳政府之手的得意之作。但阮萌也告诉《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记者,“以前产业发展模式是在细分领域扶持企业,让它成为龙头。但现在这种驱动方式是不是还很合适,我们也在思考。”

  与一些地方政府直接将扶持政策贯彻到企业制造环节不同。阮萌向记者指出,深圳在扶持产业的时候注重研发,“我们很多是在引进实验室,做工程实验室,做研发项目,做公共服务平台,不排除有大项目。”

  在深圳弱势领域积极作为方面。比如深圳没有所谓的名牌大学,但从1999年深圳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了虚拟大学园,引进了53所国内外高校,设立了诸如北京大学产学研基地、香港大学产学研基地这样的产学研基地,它们类似于孵化器,试图把这些高校的老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实现市场化。虚拟大学园创立至今,有孵化场地面积4.5万平方米,累计孵化科技企业704家。

  但政府之手并非总能如意地发挥作用。据段杰介绍,深圳政府曾在2005年、2006年提出要在关外建九大传统产业聚集基地,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建起来。因为成本太高,政府政策也不会倾斜扶持传统产业,入驻的企业就很少。

  董晓远认为,哪个产业、哪个产品能够发展起来,完全是市场说了算。在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人们不可能知道创新往哪个方向出来,创新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一个产品、一个技术受不受市场欢迎,连顶尖的科学家,顶尖的市场管理团队,都预测不到,就更不用说政府了。”董晓远继续说道,“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这是理想状态,但当政府与市场不一致的时候,听谁的?因此,市场主导就够了。”

  陈高峰认为,深圳以前之所以独特是因为深圳原来是跳开整个中国市场来做,而现在相当于要回炉融入中国市场,这种情况下,相比原来独立的、自主的政策,目前可能就要困难一些。陈高峰对记者说道,“我最担心深圳的一个问题是,深圳在全国性的博弈当中,自己的东西能不能持续进行并坚持下去,不被同化。”■

  (作者系《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记者)

谈话录

未来突破取决于国际化体制机制建立

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

  中共十八大强调要全面建设开放型经济,国家设立了包括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宁夏内陆开放性经济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内的三大试验区。这几大试验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在战略上由过去的接触世界向未来融入世界转变,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在这一轮区域经济政策之后,中央以后要非常谨慎地对待区域经济政策。以前深圳建特区,大家不会抢,而现在会抢。政策给了上海,中西部地方就会找中央去公关。这一轮区域经济政策过后,你再颁布区域政策的味道就变了,它就可能从改革的动力变成了改革的对象,因为你再搬这种东西,就变成人们公关的对象了,当一种政策被人公关的时候,这个政策就变味了。

  深圳跟香港比,深圳预计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香港。

  深圳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经济制度出了问题,在全国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之后,你的优势在弱化。

  第二发展模式出了问题,外向型经济与产业体系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不堪一击,而且代价太大。

  第三现在的环境并不是非常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国改革的分歧进入博弈阶段以后,国企和民企博弈得很厉害、政府和市场博弈得很厉害、政府和社会博弈得很厉害,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得很厉害,在这个博弈的环境当中,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已经遭到很大的破坏。

  第四未能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文化观念。

  还有其他的优势弱化,比如区位优势弱化,挨着香港,香港非常繁荣。这种区位优势随着香港优势下降而下降。

  深圳未来怎么突破?

  深圳现在要实现从市场化向国际化体制的突破,过去用市场化配置全国资源,现在如果不能率先建立国际化的体制去配置全球的优质资源,你就没有优势了,所以我说,在这一轮竞争当中,任何一个城市,能够率先建立国际化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这一点,你就能够又一次领先全国。深圳要建立一种新的体制机制,才能摆脱制度优势的弱化。

  第二深圳要建立一种开放性经济体系下,由高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共同构成的新的产业体系替代过去外向型的加工贸易行的旧的经济模式和产业体系。

  第三,继续扶持民营企业、总部经济,扶持中国有特色的跨国公司。这才是深圳未来的出路。

  深圳的NGO可以走出去举办论坛、举办联席会议,为企业打开各种渠道。为企业走出去打前站,为企业走出去服务,各司其责,来共同建立国际化体制,你总部在深圳,胳膊腿都伸到国际上去了。

  前海实际上要倡导和香港的金融合作,打造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前海对外宣布,未来十年之内每平方公里诞生100亿元GDP,15平方公里,就是1500亿元,但深圳高新区现在就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了。南山区的上市公司就超出100家,总部企业密集、高新技术企业密集。如果前海才出这么点东西,肯定不是真实的前海。前海的真实想法是,深圳要打造一个香港,前海就要打造一个深圳,深圳到十二五末期要达到15000亿元,前海将来就要达到15000亿元。这等于未来深圳、香港、前海三个15000亿元。

  前海凭什么能够做到呢?它一定涉及引进一批企业,这批企业很能创造经济总量,金融企业是最厉害的。国务院发布珠三角改革规划纲要里给深圳的四个定位,缺的这个定位前海正在干,前海现在主要发展现代金融业。改革也是博弈,你想得很多,但最后能做的又很少。

  今后要抓体制性的突破,综合配套改革,过去市场经济的那些综合配套基本上配套了,现在要提高到国际化制度建设的水平和视野之上进行综合配套,这就是突破。全国性中心城市我抓什么?地方这么小,抓总部经济,延伸企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把头放在深圳,胳膊腿伸到外地。国家创新城市抓什么?抓跨城市的创新体系,香港的高等院校非常多,深圳的创新企业非常多,把香港的知识创新体系与深圳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行有机的整合。

服务业受制于国家大环境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坚

  深圳的经济要早于全国调整。创新靠什么?不是靠国字号,也不是靠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只是把这里当作一个生产基地,90%要靠本土企业。深圳现在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华为、中兴、平安、招商银行、腾讯比亚迪等,深圳不足的地方,对外依存度比较大,它的企业都偏轻,一旦出口不行,深圳首当其冲。第二,深圳服务业比重过小,说明这个城市的能级不够,一般中心城市服务业应该占70%,深圳人均GDP将近2万美元,但深圳服务业只有57%,还是一个工业化城市。

  深圳除了服务业发展得比较差之外,社会事业发展得也比较差。服务业主要靠脑袋,靠科技文化,这是深圳的弱点,深圳发展动力后劲不足跟这个有关系,像纽约、东京,它的高教非常发达,科技文化非常发达。服务业的发展又受到国家宏观控制的限制,现在国家不能动,你也动不了。不像过去搞工业,深圳已经走在前面了。现在你要自己去办报纸、办出版社、办电视台都是国家禁止的,我们服务业不只是一个城市没发展,包括金融,都是全国的政策。

  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到达了现有制度供给的极限。我们现在经济的自由度不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充分。

  我们的企业都在全国全世界投资,特别是民营企业,过去是集聚,做大,现在要辐射,走出去,唯此才能做强。过去我为别人打工,现在别人为我打工,到了从集聚到扩散的过程。

  深圳的未来不存在乐观和悲观的问题,深圳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它抓住了机遇,1985年,1990年代初,过了几个坎,它转型转得比较漂亮,适应了这个经济节奏,像珠海、汕头就踩点没踩成功。

  现在这个坎处于未来30年一个大的转折,这里面其他东西比如经济结构能够转型成功、文化社会事业能够发展、能够支撑,未来你这个经济升级就是有可能的。从经济总量GDP来讲,深圳未来十年就可以超过香港新加坡。但是你经济质量、市场国际化程度、文明指数、城市的管理能力,就有很长的路要走。  

产研结合有很大改进空间

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

  为什么上海自贸试验区有一个综合的东西,真正比较高端的时候,就是金融开放,别的也没什么。这跟国家的政策有关系,但我个人的看法,现在处于转型升级的时候切切不可轻视制造业。

  服务总要给谁服务,比如金融,要不你就很强大,给全世界服务,有的服务业只是给当地服务的,你都没有人去搞实业,给谁服务呢?深圳发展有一个很好的地方是它的创新能力很强,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这样相互推动,它的服务业才能发展。

  深圳现在大力发展的为什么叫服务型的制造业或者制造业的服务化研发。IBM很重要的是专利的运营和售卖中心,有些专利是相互交换,很多专利不一定是自己都会用的。到了一个真正产业升级的时候,如果完全抛开第二产业去讲服务业,我个人认为意义不大。

  服务业肯定是一个增长点,但我始终强调还是要有跟实体相关联的产业。香港全部是服务,它的大学研发什么?金融的研发,就是衍生品,只有研发,没有生产,你研发什么呢?香港是有很强的大学的,研究力量也很强,但就是不能变成生产力。反观新加坡,它的裕廊工业区到现在也面临着成本上升的问题,但现在还是挺好的,特别里面有一个海洋工程,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专门有一个学院就开这个专业,把科学研究、发现,技术研发、应用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产生你的生产力。

  深圳的改进空间在哪里?

  怎么解决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之间的关系,以前很多传统制造业只能跟随、模仿,然后通过精密制造来解决,你真正到了要引领创新的时候,就需要有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企业可以解决的,这跟整个国家的科技方向、科技组织、科研体制有很大关系。为什么我们讲自主创新的时候,必须提科技体制改革,甚至科研经费怎么使用,引进竞争机制、监督机制,使得研究和开发之间两张皮的问题能够解决。

  第二,完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台湾转型的时候,假如没有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转型会怎么样?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就是公共研究的平台,它面向的往往就是中小企业,因为它们没有能力去搞研发,怎么向中小企业开放,深圳也建立了很多,但发挥的作用是不够的,我们可能是更重视大企业。

  第三,怎么使得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更加有效。

  第四,对专利的保护,对专利技术的交易环境是不是存在?这个体制、法律能不能支持这个运营。原来我们喜欢山寨,现在轮到你要去创新,大量地投研发,这些东西怎么解决,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法律安排,都是我们创新中面临的很重要的难点。

  最后一点最主要的是人,怎么去激励人才。

录入编辑:李琪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