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6 January 2014

設科技局促創新 實幹才可興港 - 沈聯濤 鄭君威



設科技局促創新 實幹才可興港 - 沈聯濤 鄭君威 2014年01月16日 星期四

施政報告昨日發表,特首在經濟發展部分下提出,將會「再次啟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

採取立時及具體步驟,利用創新、教育、科技來直接及決定性地促進創新能力,生產效率,勞工就業及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是正確方向。惟建立政府部門之前,須有清晰的科技政策及執行計劃,來推動實行創新策略。

科技創新 增競爭力關鍵

雖則本港於「2013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排名第7,但該報告亦指本港創新能力欠缺,勞工教育不足,及政府架構未能支援創新升級。

本港策略方向須為「知識經濟新香港」。本港若未能做知識服務先驅,亦無可能故步自封、原地踏步、安於現狀。

作為自由市場,本港擁有大量人才,亦培養過諸多科技明星及無名英雄,本港良好知識教育及發展經濟的基礎,要確保充分發掘及發揮潛能。惟須各方配合,優先提升科技能力,突破教育、商界、政務及社會各自為政之局面。

我們須鞏固創新經濟五大支柱:

其一是政府,須與社會達成共識,科技創新非關政治,惟是競爭力及提升社會整體發展之關鍵。

公私合作研發 力敵韓日台星

科技進步並非市場一己之力可為。周邊競爭對手,如韓國、日本、台灣及新加坡,亦都有政府務實扶持國家創新及研發。特區政府須發揮雙重作用,不僅領導眾思,亦須盡職促合作,如公私合作研發,及務實扶持電子政務項目上馬。

其二是企業家精神,本港一直引以為豪,但中小企須了解且能得到專業知識支援,先可把握科技及研發帶來的機會。須明確激勵本地大學為中小企提供研發及創新支援,政府亦應透過採購來支援中小企。

內地已建立「新三板」培育優良中小企,助其最終於主要股票交易所上市。港交所亦應考慮發展類似機制之可行性,幫助全亞洲的企業準備上市,更上一層樓。

提升研發投資 研融資覓新路

其三是為研發融資覓新路。

本港研發開支僅佔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本地生產總值)0.73%,較內地2%,韓國3.7%,台灣2.3%及新加坡2.2%,實難稱作知識經濟。

特區政府須訂立計劃,提升研發投資,至少達內地水平。目前大部分研發由大學完成,由政府及香港賽馬會基金提供資金,即使簡單稅制及低稅率值得自豪,亦無簡單可行的個人捐贈體系以支援知識創造。

我們須為科技持續發展劃撥資金。融資有多種途徑,如劃撥部分股市交易稅,或將小部分外滙基金投資在本港的創新企業,又或設立賽馬會特別博彩為研發融資。

其四是教育及培訓。

科技及研發是世代之業,因至少須20年磨練,先可培養出頂尖科學家及技術支援專業人員。

本地大學須領導知識融合,使學術研究同私營機構文化相得益彰,研發可以轉讓及商業化的項目。大學教職員或須參與創新企業研發、諮詢,或成為新公司運營夥伴。

其五是須提升公眾對研發之關鍵地位的認識。知識經濟關係乎香港之存活和競爭能力,須靠全體市民的全力支援。

香港可繼續將其剩餘資金投資於外滙儲備,賺得蠅頭微利,或投資於香港人才。

投資於實務研發及人才技能,於任何經濟亦可獲最高社會回報。研發及知識促進社會整體發展,為低收入群體及青年提供機會,創造知識及財富。投資於研發及創新企業正合乎獅子山精神。

古語云:「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沒了沒完爭議香港有無成就,有違古智,莫如緘口實幹,透過科技研發創亞洲尖端知識先鋒,實現香港願景。

莫再猶豫,大膽向前走吧!





「遊戲化」辦公時代即將來臨? 華爾街日報 2014jan16

《華爾街日報》--幹工作就像是玩遊戲?應該是這樣嗎?

想象一下,你在辦公室幹活時就像是在玩《糖果粉碎傳奇》(Candy Crush Saga),你的每一項專業努力都會被嚴謹地追蹤,並給出分數,每打一關,都會因為表現卓越獲得獎品。公司的所有行動都讓人有實實在在的輸贏之感,而這正是旨在讓你上癮、激發你每天早上回來上班的系統的一部分。

如果有一份這樣的工作,你會變成更上進的員工嗎?還是恰恰相反──被標準化的要求摧殘,時時刻刻受到監督,因老板想把你變成自動工具而被當成幼兒對待?

我這樣問你,好像你的看法很重要似的,但實際上並不重要。所有証據表明,有一天你的工作會像一個需要通關的視頻遊戲,而不是一件有待完善的工藝品。

這種趨勢的專業名詞是“遊戲化”,這個晦澀的新詞過去幾年在硅谷被大炒特炒,同時也受到強烈抵制。它指的是把視頻遊戲中激勵玩家的那些指標(如過關水平或累計得分)拿到遊戲外。實現工作體系的遊戲化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公司做的許多工作都是通過軟件完成的,這些軟件可追蹤我們的幹活效率,頻繁衡量我們的價值,並採取激勵機制來敦促我們更上一層樓。

有關“遊戲化”有效性的數據目前還不明朗。現在有幾家力推這個概念的初創企業,而它們幾乎拿不出能証明那些系統可顯著改善人們工作方式的証據。但一些致力於搞遊戲化系統的公司發展迅速,特別是在研發針對銷售人員和客戶服務的系統方面。

它們這種嶄露頭角的成功應該是對所有人的一個提醒:如果你在信息行業內工作,或者從事銷售、市場營銷、發明創造、追蹤或其它任何可被量化的工作,你就會面臨工作的“遊戲化”。

我個人對此是誠惶誠恐。

毫不奇怪,銷售人員將是第一批接受試驗的“小白鼠”。

“遊戲化”軟件研發公司Badgeville負責解決方案和設計的副總裁西姆斯(Steve Sims)說,銷售人員一般有好勝的天性。從事銷售的人習慣於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玩遊戲,他們為月獎爭得頭破血流,看到自己的業績登上公司排行榜,這不是什麼稀罕事。

Badgeville的軟件可被植入一些銷售管理系統(比如Salesforce.com的系統),但不過是讓休息室裡以前那塊銷售排行榜的黑板顯得更先進了而已。

以下是西姆斯描繪的一種情形。他說:有時候銷售人員可能不在乎細節,他們只想達成交易,拿到錢。與此同時,管理者可能希望銷售人員做更多的事:在銷售跟蹤系統中準確地輸入客戶的信息,評價銷售領先產品的質量,或追蹤其參加銷售會議的頻率。Badgeville的軟件能向輸入這類信息的銷售人員獎勵分數,將這項原本令人討厭的工作內容變成一個競爭的熱點。

讓人們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事實証明這是職場遊戲化的一項重要任務。去年秋天,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 Co.)的商務旅行預訂辦公室與Badgeville就一款軟件進行合作,當員工選擇管理者傾向的旅行方案時,這款軟件會向員工獎勵分數和虛擬商品等。Badgeville說,在對軟件公司思傑系統公司(Citrix Systems)員工進行的一項測試中,該系統取得了積極結果。在使用該服務的第一個月,思傑員工預訂公司首選航空公司的人次就增加了4%,提前預訂的情況也出現了類似改觀。

有很多類似的情形,這類系統可能會微妙地影響員工做出的選擇。遊戲式技術被用於推動員工擁有一種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你的公司可能給你一個可穿戴健康跟蹤器,會因你周末的活動而獎勵你徽章),與同事進行合作(參與基於辦公室的社交網絡也可獲得徽章),以及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客戶和同事可能因為你的微笑而獎勵你分數)。

其中有很多聽起來都是有益的。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些措施是否值得付出那樣的代價──精神上的代價。讓我感到擔心的是這可能扼殺職場中的創造力和靈活性,而且還日益感覺做任何事時都會被監控、被評價。

我注意到在我自己的領域出現著這樣的情況。數字新聞學開啟了量化新聞學時代。在這個領域,讀者人數、社交媒體提及次數和我的老板們在我工作上的投資回報都可以被衡量。我很幸運供職的出版物不過於強調這些數據。但如今實現良好數據的壓力必須是每位記者生活的一部分。每次我寫的文章沒有進入報上最熱門文章之列時,我都會認為是一次小小的失敗。如果連續很多次這樣,我會開始懷疑我是否應該改行幹別的。

你可能會說,工作的人一直會感到壓力,因為要達到這樣或那樣的標準。相比其他改變員工行為的方式,遊戲化或許更好,前提是如果你的老板只是命令你提前兩周預訂所有旅行的話。

目前,遊戲化至少表面看起來是有趣的。但隨著它在職場傳播開來,涵蓋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懷疑這種樂趣能夠持續多久。

撰稿﹕華爾街日報 Farhad Manjoo

小心,你的手機泄露了你的秘密

http://cn.wsj.com/big5/20140114/tec184959.asp

蘋果設備進軍企業領域

http://cn.wsj.com/big5/20140110/tec110742.asp

辦公室座位安排學問多

http://cn.wsj.com/big5/20131018/eoe074415.asp

辦公室緣份大作戰

http://cn.wsj.com/big5/20130515/eoe074011.asp

智能手機:求職小幫手

http://cn.wsj.com/big5/20130509/eoe072953.asp





不甘見到香港在我們這代手上凋零/文﹕蔡子強 - 明報 2014jan16

那天,在這個蕭颯蒼涼的嚴冬,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年輕的臉孔,迎清勁北風,站在《明報》大樓大門外,向公眾道出他們對《明報》人事變動的擔憂,對《明報》能否維持不偏不倚的辦報方針和編採自主的關注。他們表現出一臉的倔強,那是青春才獨有的倔強。他們挺身而出,不為飯碗安穩,也不為薪津福利,只為希望爭取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讓他們能夠繼續做好新聞。

為何選擇留守?

近日,《明報》集團前員工陳曉蕾在網絡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道出在該集團打工的辛酸,包括薪水如何微薄、工作環境如何不理想。那麼為何還有這麼多同事選擇留守﹖選擇在這些風雨飄搖的日子繼續撐﹖因為,大家都只不過是想做好新聞。

或許大家會問,這又何苦?如果他們乖乖走去做政府新聞處,走去為大企業做傳訊,又或者走去做政治公關,都可以掙到更多的錢,可以更早買樓,更早組織家庭,結婚生子,究竟何苦來由?

就讓我代他們答你,因為他們都不甘心,不甘心見到香港在我們這一代手上凋零。

老實的告訴大家,我也曾想過應否當「逃兵」,北上發展。

我也想過當「逃兵」

我在國內的《南方人物》周刊有一個專欄,而且一寫已經寫了6年,前幾年,我在騰訊舉辮的「中國年度最佳專欄」評選中,竟然拿到了冠軍﹗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鼓勵,畢竟我只是一個扎根香港的地道香港人,對中國缺乏認識,要在臥虎藏龍的中國評論界中脫穎而出,力壓眾多對手出線,本是想也未曾想過的奢望。之後,《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財經》等國內的龍頭報刊,都跟我約稿,希望我能夠為它們撰寫專欄。

國內無疑能夠為自己提供一個更大的平台,可以有更廣泛的讀者,而且也有更吸引的稿酬,但是,如果要寫好評論,在國內進一步立足,我便要犧牲現有香港的專欄陣地,以騰出更多時間,而且生活的重心也得改變,由多留意香港時事,變為多留意中國時事。情就如我的朋友梁文道一樣,他本來在香港寫開評論和成名,後來轉移陣地,北上發展,現在已經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公共知識分子,名利雙收,但卻得以淡出香港評論界為代價,現時已甚少見到他為香港撰寫時評了。

那麼為什麼我最終沒有走?

因為,我也不甘心,不甘心見到香港在我們這一代手上凋零。

不能眼看香港沉淪和崩壞而袖手旁觀

我們都成長於香港那個美好的年代,眼看今天香港核心價值崩壞、特首與一些高官醜聞不斷卻仍然「笑罵由人笑罵,『好官』我自為之」、特區政府忘卻程序公正做事變得「無規無矩」、廉政專員帶頭營造喝茅台和送禮文化、媒體開始自我審查、社會風氣愈來愈「大陸化」、經濟因「地產霸權」而變得逐漸失卻活力、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歪風暴戾辱罵流行……不禁百般滋味在心頭。

我們都不忍無動於中,袖手旁觀,眼看以往那個美好的香港在我們這一代手上凋零。於是大家都緊守崗位,以手上的一支筆,繼續在這個沉淪的年代,試圖力挽狂瀾。我們不想將來有一天被子孫問起「為何香港會變成咁﹖」時,我們說當日自己做了「逃兵」。

對《明報》心存感激

我在《明報》寫評論已經寫了近20年,寫了近600篇以及150萬字,無論是篇數和字數,都是自己在眾多報刊中寫得最多的。這麼多年來,《明報》從來沒有抽過我半篇稿,也沒有因政治原因而刪改過我半隻字眼(這在香港報刊中不是必然的,我試過為此再沒有替某些報刊寫稿),有的只是編輯好心幫我更改錯別字,編輯的專業和細心更不僅止於此,他會為我文章中的事實部分,小心核實,還試過有幾次在爭分奪秒的付印死線前,還花時間為我登上電台archive,核實我有否引述官員的說話時出錯,幾次更正了我一些錯誤,這是我在所有報刊中所僅見的,為此我對《明報》的編輯心存感激。

當然更讓我感激的是,這麼多年來《明報》對我的文章觀點之包容,批評哪一個都可以,這也是《明報》一向為知識分子器重的原因,包容「左、中、右」,讓不同觀點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我常常跟朋友開玩笑說,每逢禮拜日,《星期日明報》的文章往往會把一周來《明報》社論的觀點駁斥一次,但卻照舊被刊登,這就是《明報》的兼容並包,無論梁振英、吳康民、張志剛、余若薇、李柱銘、周融、陳健民等的文章,大家都可以讀得到。

《明報》可貴的地方

《明報》的可貴不單是它對不同觀點兼容並包,它同時會投入大量資源,去做一些縱然會刺痛當權者的調查報道和獨家報道,例如梁振英的僭建、陳茂波的利益衝突、湯顯明要廉署慷慨送禮、港視不獲發牌等等,都讓當權者尷尬萬分,而且不單止香港,更包括國內,例如千辛萬苦找到李旺玲、報道維權人士的消息等,這些都會刺痛北京,而做會刺痛北京的獨家新聞,所需的勇氣更大。不錯,壹傳媒也有做了很多類似的獨家和調查報道,但問題是壹傳媒有時會出現把關和核實不夠嚴謹的問題,影響了其報道的公信力,所謂「地溝油」的報道便是一例,希望壹傳媒慎之。

新媒體和舊媒體唇齒相依

過去一個星期,一些新媒體人幸災樂禍,不斷說,事件標誌舊媒體的衰落,新媒體的興起,並揚言讀者會從此慢慢投向沒有包袱的新媒體。但我只想反問一句,如果沒有了《明報》、《蘋果日報》、《信報》這些舊媒體,試問這些網站,還如何能像今天般無償挪用別人的調查報道和獨家報道成果﹖你還能拿什麼去「填版」﹖唇亡齒寒的這般簡單道理,就是有人不明白。

當然,《明報》不是從未受到批評,尤其是它要走一條不偏不倚的中間路線,什麼是中間路線﹖那就是,當權的覺得你逢中必反,但同時,激進一翼卻覺得你陰陽怪氣;有錢人覺得你迎合基層,但同時,基層卻覺得你太過中環價值;保守的覺得你民粹,而民粹的又覺得你保守——總之是兩面不討好。對於這類批評,我感同身受,只能報以一個同病相憐的苦笑。

「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畏無私即自由」,與《明報》的記者和編輯仝人共勉之,也與全港其他願意緊守崗位的新聞工作者共勉。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自由派學者:習壓高調權貴息民憤 - 明報 2014jan16

內地著名自由派政治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周濂(圖)昨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分析中國社會現狀,認為由於貧富懸殊、特權赤祼橫行,民眾神經正不斷受刺激,憤恨情緒積累,而習近平上台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正是在壓制高調的特權,緩和憤恨情緒,但效果如何尚待觀察。

習汲教訓推節儉風

周濂昨日的演講以「憤恨與正義」為題。他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曾推薦的法國學者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切入,認為該書的主要觀點是「民主的制度最大程度地發展了人的妒忌情感」,而中國目前的情是,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而一改以往權貴階層相對低調的傳統,這種差距目前被特權者不加掩飾地展示在普通民眾面前,強烈刺激了大眾的神經。他說,目前習近平正在汲取此教訓,因此在黨內推行節儉之風,不少官員也在公眾場合除下手表,避免刺激民眾的憤恨情緒,但這一措施是否為時已晚、成效如何,尚待觀察。周濂追溯歷史,提及中國歷史上數次革命都是妒忌的底層民眾對平等的渴求,並相信目前社會個人主義抬頭,憤恨情緒正在社會積聚,但他同時提醒須警惕,觀察這種心態是出於對正義的訴求,還是對特權取而代之的渴望。

憤恨或盼取而代之

周濂1974年生於浙江,在北京大學修讀哲學學士、碩士學位,曾經在中文大學修讀博士學位,目前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他撰寫多本政治哲學著作,其2012年的作品《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在內地暢銷,書名成為網絡流行語。他與身為清華大學知名政治學教授的妻子劉瑜是為知識界知名的「政治哲學伉儷」。

明報記者 楊歡



京關閉全市公園私人會所 - 明報 2014jan16

中共北京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宣布,北京市全力推進「會所中的歪風」專項整治,目前北海公園內的乙十六御膳堂、尚林苑飯莊等會所已經停業整頓。

新華社報道,近期中央下發嚴肅整治「會所中的歪風」的通知後,北京市紀委牽頭園林綠化、文物、公園管理等單位,全力推進「會所中的歪風」專項整治工作。初步查明北京城市公園內共有高檔餐飲及企業租用經營場所24家,還將進一步調查。

市府令不得出租 服務群眾

北京市政府要求,市屬公園內的私人會所和高檔娛樂場所一律關閉,公園內租約到期且與公園功能無關的場所一律不得出租,確保公園更好地面向遊客、服務群眾。按市政府要求,北海公園內的乙十六御膳堂、尚林苑飯莊已停業整頓。紫竹院公園內問月樓、龍潭公園內的萬柳閣等餐廳已大幅調低收費標準、撤銷包房,推出低價菜、特價菜,為周邊百姓服務。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