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份有尊严的报纸 2013-11-11 04:33:19 新京报
□新京报社长 戴自更
10年前,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创刊号,应该说是“试刊号”,因为第二天的报纸在版式、字体等方面就做了一些调整,但新京报的气质或者说DNA,应该说从那天起就已经烙上了,至今也没有改变。
对新京报人来说,十年努力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办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
它有基本的价值追求:真实报道,说真话,不说假话;它能让读者感受到真诚和平等,呈现跟他们一样的喜怒哀乐;它能传播给读者美感,从文字上、图片上、版式上;它能让新闻人拥有尊严,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能够从职业中获得成就感。
十年来,新京报没有片刻忘记肩上的责任。我们奔走呼号,夙夜不敢懈怠,只希望看到国家更加公平正义。在这个急剧转型的社会,我们愿意做一个瞭望哨,尽心竭力地为掌舵者告知前方是坦途还是险滩;我们愿意做一个传声筒,情真意切地为执政者反映民意民情;我们愿意做一个缓冲柱,在维护党、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为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一个讨论和发声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弱势者得到保障,让强权者能够谦抑;我们希望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自由,我们希望法治可以落实,民主不断进步。
十年来,新京报始终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是理想开启新京报的生命,也是理想支撑新京报人走过无数的艰难曲折。新京报执着于办报宗旨:尽可能满足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我们认为,真相是一切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媒体存在的唯一意义,没有真相的呈现,就不可能推动社会的理性、和谐,也不可能达成社会共识。为了冲破既得利益者和地方保护主义对真相的屏蔽,新京报人一直前赴后继。因为我们坚信,对进步美好的追求,存在每个人心中,文明总会战胜野蛮,光明总会冲破黑暗,真善美总会驱逐假丑恶,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无怨无悔。
十年来,新京报始终恪守新闻专业主义。我们认为,一份有公信力的报纸,首先遵循的是传播规律。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突发事件,无论是舆论监督,还是民生简讯,我们始终严阵以待、精益求精。3653期报纸,数十万个版面,上百万条稿子,铸就了新京报的品质。从创刊号SARS后遗症调查开始,新京报一直活跃在舆论监督的风口浪尖,嘉禾拆迁、定州血案、王亚丽造假、新泰把上访者关进精神病院,等等,这些影响巨大的舆论监督报道,都遭到被监督者的强烈反击,但因采访扎实,报道准确,没给报社带来灭顶之灾。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同时,新京报还有很多创新:重大题材报道,我们不媚俗,不迷信,有别出心裁的突破,突发事件报道我们求准确,抢时间,有点面结合的从容,就是一篇通稿,我们也力争做出特色。新京报是国内最早把言论专版化的报纸,是最早对视觉高度重视的报纸,新京报为国内都市报向时政化、主流化转型,做了有益的探索。
十年来,新京报始终坚持媒体应有的尊严。新京报从创办之时起,就独立根据报纸定位设置相应的采编理念、版面架构、报道风格。无数经验证明,剥夺媒体人来自实践的创新,必将吞食苦果。尊重实际而不是盲目服从,尊重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是新京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新京报可以是工具,是党、国家、人民的工具,而不是既得利益者和个别地方、个别人的工具。我们希望堂堂正正地、平等地作为一份媒体活着,不想没有节操、靠乞求苟活。新京报也明文规定采编和经营分开,近乎严苛地要求采编必须坚守职业操守和新闻伦理,不能蝇营狗苟,不能斯文扫地,不能用话语权谋私利、搞交易。新京报之所以能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固然有内容品质优势以及位于首都这个制高点,更是因为我们能够始终如一地坚守媒体的底线。
十年来,为了这份报纸能不能出生、能不能成长,新京报人呕心沥血,现在当年的这棵幼苗,在历经无数阳光雨露、狂风暴雨后,已经枝繁叶茂,隐隐有参天大树的模样。十年磨一剑,新京报已经是当下北京乃至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但我们也再次来到一个新的起点。拔剑四顾,似乎该变的依然没变,该来的仍然没来,倒是要面对媒体格局变化的沧海桑田。“你的后面有条路,你的前面没有路”,该怎么办,需要重新给予回答。但后退显然不行,止步只能等死,只有向前,只有坚持,只有奋力再次一搏,以新京报和新京报人的理想、激情、智慧,以成千上万支持我们的读者的信任,相信能够赢得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特刊制作团队
统筹:李素丽 李程 金秋 于德清 涂志刚 设计统筹:书红
封面编辑:刘岚 封面制图:赵斌 封面美编:俞丰俊 封面校对:吴限
(封面制图“11”中的文字为新京报社歌《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责任感让我们勇往直前 2013-11-11 04:30:12 新京报 ■ 社论
新闻在,真正的新闻人就在。新闻的生命力全在读者的信任与选择。在任何时代,真实可信有操守的新闻都是最有竞争力的产品,而媒体和媒体人的责任感是好新闻的不二源头。
今天,新京报创刊十年。
心中默念,感恩这个时代;深鞠一躬,感谢读者十年相伴。
时间一旦开始,便马不停蹄。它使朽者凋零,也给种子生命。十年前的一声嘹亮啼哭,十年后已是踌躇满志的少年。只不过,出生时那些不吉的预言,而今早已烟消云散。
不变的是,新京报人依然心怀美好,相信进步。
过去的十年,是风云激荡的十年。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到第二的跃迁,或许太过宏观,不妨看看我们身边这个时代最显眼的“标志”互联网:2003年,BBS如火如荼,门户网站方兴未艾,今天,连微博、微信都要显出“老”态。
对一个国家而言,这十年最值得注意的变化,不是人们交流的方式和工具,而是人们对权利的觉悟、对权力的认知以及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这些变化可能不易察觉,但滴水不断,终将石穿。
可骄傲的是,出版这份报纸,我们见证、影响和推动了这些伟大的转变。
每一份成就的取得,不是缘于幸运女神的慷慨。十年来,我们兑现了创刊时的承诺“责任感使我们出类拔萃”;十年后,我们宣示“责任感让我们勇往直前”。
我们深知“品质”源于“责任”,把“责任”二字写在前行的旗帜上,新京报人牢记它,践行它,检验它。10年来,我们看护公共利益,呼唤理性,监督权力,逼近本真,追求美好,捍卫公义,鞭挞丑恶,努力履行着时代赋予一个媒体的使命和担当。
利益多元化时代,由城市化引发的拆迁冲突,近年已是新闻主战场之一。未来的新闻史应该会记下:2004年5月,新京报独家报道湖南嘉禾拆迁事件,拉开了监督非法强拆的序幕。无论何时何地谁与谁的利益冲突,法治都永远是我们评判是非的准绳。
“在任何苦难欢乐的现场”,是我们的承诺与追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两分钟后新京报记者就在赶往灾区的路上;2012年北京“7·21”暴雨,新京报出动22名记者,多角度追问,全方位采访。
迫不及待地抵达现场,只为尽全力逼近真相。奔跑的力量,来自心中的火,也来自肩上的担当。
当下的年景对报纸而言,绝非“风调雨顺”,反而是挑战多于机遇。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以鲜活的养料丰富了新闻土壤,但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日益显现,不容无视。行业竞争的加剧、舆论生态的易变、资本的诱惑,同样压在薄薄的新闻纸上。
但“报纸将死”之类的绝望论调,显然过于浮浅,只见枝叶不见根脉。纵然技术发展会促成新一轮优胜劣汰,那么幸存者也只会是更坚守新闻职业伦理、更追求公义而非私利的媒体。
媒介会变,但新闻不死。新闻在,真正的新闻人就在。新闻的生命力全在读者的信任与选择。在任何时代,真实可信有操守的新闻都是最有竞争力的产品,而媒体和媒体人的责任感是好新闻的不二源头。
责任感是我们的生存法则,也是我们的求变利器,更是我们光荣与梦想的唯一支点。报人的责任感缘于知识人的骨气与抱负,正人先正己,只有护卫住每个方块字的棱角,才不会在指点江山时心虚气短。
“责任”是在现代文明之下,媒体人与每个公民读者订立的神圣契约。我们深谙此道。为民意发声、为时局建言,我们将一如既往,风雨无惧、勇往直前。
打破“利益链”,改革才能“深化” 2013-11-11 04:30:12 新京报
■ 观察家
在决策中引入法制、科学和民意机制,变“一言堂”为“众言堂”,惟如此,才能有效抑制既得利益链条出于本位利益抵制改革的现象。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幕,人们对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矛盾和社会弊端,寄予厚望。
知名改革学者迟福林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今天“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利益链”,利益链不打破,改革将无法推动(新华社11月10日)。此前,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在当今中国,利益固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政府部门利益、行业垄断和各种既得利益群体,都会结成阻碍改革推进的牢固藩篱。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曾表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表明决策层对打破利益链之于推动改革的意义,和社会各阶层在这一重要问题上存在高度共识:推动改革就必须打破利益链,如今已是上至中央,下至民间,越来越多人士的共同心声。
然而利益链的打破,又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正如李克强总理曾说过的,“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以及不同阶层利益和自身利益扭合在一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令利益链盘根错节。
这种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是形成体制机制性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也是民众不满的焦点之一,打破利益链不仅是改革向前推进的前提和保证,甚至可以说,其本身就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打破利益链,决策层不断向外界表达出不怕阻力的决心。今年10月31日,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闯险滩,“必然触动利益”,“为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义无反顾、奋力向前,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坚定不移、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
而把这样的决心变为行动,必须拿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摆脱某些机构、部门和个人既当规则制订者、又当规则执行者的状态,避免某些特定部门、行业、地方垄断势力在相关事务、话题上的“一言堂”,在决策中引入法制、科学和民意机制,变“一言堂”为“众言堂”,惟如此,才能有效抑制既得利益链条出于本位利益,对符合大众利益的改革方向、政策或百般阻挠、或阳奉阴违的现象。
古今中外,但凡关键性、重大改革,都需要花大力气、付大代价,作为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打破利益链势必要花极大力气,付出极大代价。然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为突破利益链这个当前改革最大阻力,花再多力气、付出再大代价,也必须义无反顾。
□陶短房(学者)
校长身教谦卑坚持为学生洗脚 盼培养仆人领袖 2013-11-10 10:35:1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10日电 《圣经》记载耶稣为门徒洗脚,象征谦卑与服事,现实中亦有校长放下身段,为学生洗脚。香港屯门马锦明慈善基金马可宾纪念中学副校长苏振威认为,培育学生谦卑的心较成绩更重要,“谦卑才懂反思,人生才会进步”。该校首届学生毕业那年,他与同事想出由校长为两名毕业生洗脚,至今“洗脚礼”已踏入第10个年头。
据香港明报报道,1997年,马可宾纪念中学创校那年的简介会只有6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出席,负责介绍的苏振威坦言“有点尴尬”,但未感气馁,默默教导学生。虽然是屯门地区中学,但不少学生秉承训诲,谦虚努力,不负所望升入大学,包括英国剑桥大学。校风亦赢得区内不少家长的口碑,学校简介会近年平均每年有约700名家长出席。
该校在自行分配学位阶段的收生准则,成绩仅占25%,远低于其他中学一般占逾半比重;品行占30%,面试表现占25%,其余为课外活动等。苏振威说,曾有学业成绩排第一的学生因为操行不佳而不予取录,强调学校视品行较“拎几多个A”更重要。
马可宾中学创校以来,每年均会为毕业生举办毕业叙餐,校董、教师、家长和全体毕业生都会出席,席间学生分享校园生活点滴,校长更会跪下为2名学生代表洗脚。自从创校已于该校任教的苏振威解释,洗脚的传统是效法耶稣为门徒洗脚的圣经故事,让学生看见职位高高在上的校长都愿意做别人眼中低微的事,期望学生学习做“仆人领袖”,“领袖不是对别人指指点点、受人服侍,而是要做仆人,要服侍人”。
一校之首在众人前跪下,为学生解鞋带、除鞋、脱袜、洗脚、抹脚、穿袜、穿鞋。今年首次以署理校长身份为学生洗脚的苏振威说,“无心理关口要过,亦不感到半点委屈”,“是好好的见证,很自然的事”。他透露,约5年前的复活节,因为看到工友筹备活动十分辛劳,决定于早会上为工友洗脚,让学生知道学校重视校园内每个人,培育学生对身边每一个人都心存尊重和敬爱,“希望学生明白不应该看轻任何人,不论他们的职务如何”。
学生感动 建立为新生“刷鞋”文化
校长和教师的苦心没有白费,不少学生都受感动,更建立起“刷鞋”文化。苏振威说,全校现时有13支制服团队,近70%学生是成员,初中一年级学生完成首年训练后“毕业”,高中的领袖生就会替他们刷鞋。
除洗脚外,苏振威亦从生活细节中向学生灌输谦卑精神,例如与教师或学生开会,他会主动斟茶递水,“无分上下,他们上了一整天课,一定很口干、很累,当然要为他们准备茶水”。首创“洗脚”仪式的首任校长陈加恩已离开,刚到任2个月的新任校长叶志兆表示会承传洗脚传统。
刚毕业、升读香港中文大学的黄显中曾获选接受洗脚,他说体会到学校6年的教导“不是得个‘讲’字”。他初一已参加航空青年团,现时“官阶”升至初级士官,他感谢母校教导做人处事要谦卑,“提醒自己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一味闹人,才能帮学员解决问题,做好沟通桥梁的角色”。
地铁微博称乘客为“蝗虫”惹争议 2013-11-11 04:30:50 新京报
昨日,北京地铁官微发“蝗虫”微博引争议。手机微博截屏
北京地铁官微称“蝗虫”过后一片狼藉,北京不欢迎蝗虫;随后删除微博,引发热议
新京报讯 (记者饶沛 刘春瑞)昨日上午,北京地铁公司官方微博“北京地铁”发微博称,“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并配发了一张地铁车厢内有很多小广告等纸屑的照片。此微博引起众议,有网友认为“蝗虫”一说涉嫌歧视。随后该条微博被删除。
不少乘客均称地铁小广告很常见
该微博称,对于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配发的照片显示,在地铁车厢内,车窗边、椅子上、地上,散落着数十张类似小广告印刷品。
该微博发出后引发热议。随后,该条微博被删除,但却被网友截屏并加评论转发。截至昨日20时,该条微博共有4277条转发,3020条评论。有网友认为该条微博使用“蝗虫”、“这里不欢迎你”等词涉嫌歧视外地人。
据了解,很多人都在坐地铁时遇到过发小广告的情况,市民王女士称,“有一次刚进车厢,就看见扶手上、地面上全都是小广告,打开一看,是一个楼盘的广告。”
北京地铁七个月清理小广告646公斤
截至昨日21时发稿时,北京地铁公司没有接受采访。
记者从北京地铁公司官方网站获悉,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站车秩序治理共清理扰序人员1637人次,其中散发小广告415人次,乞讨卖艺1080人次;清理小广告68.3万张,还有无法统计数量的小广告646公斤。通过安检查获并拦截小广告219起,共24.3万张。
此外,北京地铁公司各运营分公司对查获的扰序人员进行身份信息登记,每天派出140余人分早晚两个班次,利用列车折返时机,上车清理小广告,减少小广告在车上的停留时间。
■ 观点交锋
“懒症”导致小广告横行
“北京地铁”“蝗虫微博”发出后引发热议。“北京地铁”“蝗虫微博”发出后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该条微博使用“蝗虫”、“这里不欢迎你”等词语而涉嫌歧视外地人。
网友“吴其伦”称,北京地铁应为管理不善担责,而不应侮辱乘客。首先,车厢遗留的垃圾绝大多数是小广告;其次,地铁车厢没有放置垃圾桶(箱),乘客遗留些纸屑是难免的;第三,个别人的随意行为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的素质。
也有网友表示,治理地铁内小广告应为地铁方责任,质疑在地铁工作人员众多、摄像头众多的前提下,为何小广告横行地铁,并直指地铁方对此无作为:“这才是真正的懒症”。
扔垃圾者确可称为“蝗虫”
针对“蝗虫”侮辱外地人一说,网友“多谷”称,官博的初衷是谴责不文明行为,是在为绝大多数地铁正常乘客发声。看评论感觉有些人是刻意引申,制造地域矛盾。“原文里哪有提北京人和外地人半个字了?”但该网友也认为,蝗虫二字不妥,为啥不直接说发小广告的呢?
网友“兰蒂斯亚特”则认为,该微博中的说法没问题,并称“谁扔了就是破坏城市的蝗虫,北京人也一样啊,为什么外地人会觉得这微博是歧视?”
■ 链接
港蝗虫广告暗讽内地人
近年来随着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大批内地孕妇到香港生产,以换取子女的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和福利。随着到香港旅游的内地人越来越多,部分游客也都将一些香港人认为不文明的行为带来香港。加上大量双非孕妇来香港产子,被指占用港人的资源。种种的事件引起港人不满。
2012年,香港一家报纸出现一则题为“香港人,忍够了”的大幅广告,表达反内地孕妇赴港的立场,并暗讽内地人为蝗虫,要求当局阻止内地人“入侵”。
这则广告以一只绿色的蝗虫,爬到香港狮子山顶睥睨香港维港为背景图,上写“你愿意香港每18分钟花100万元养育‘双非’儿童吗?”
我国35年来已培养博士人才逾50万名 新华社 东方早报 发表于2013-11-10 07: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培养420万名硕士、50万名博士,近500万名高学历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据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培养420万名硕士、50万名博士,近500万名高学历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法学)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黄宝印在论坛上介绍,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1999年以后获得快速发展,实施研究生教育35年以来,已培养50多万名博士人才,支撑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黄宝印同时强调,我国博士培养面临着规模和数量较大但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按照“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方针进行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同步改革,对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导师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为鼓励学术研究,2012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其中每年奖励博士生1万人,每人3万元,人数占到在读博士生的七分之一。
本次论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后的发展”为主题,设置了主论坛和多个分论坛,邀请全国高校优秀法学博士生参与交流,内容涉及我国法制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国外法制发展的问题和经验。
录入编辑:张珺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