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2 November 2013

The App Generation - Howard Gardner / Katie Davis


數碼世界成長 App世代知多少 - 沈帥青 香港經濟日報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在X、Y、Z世代後,下一個是A?可聽過 App 世代?有美國學者推出新著作,提出科技及應用軟件包圍下成長的年輕人為新的 App 世代,並大談其特性,不妨看看是否熟口熟面?

未滿周歲也懂得玩手機、未入學已對平板電腦玩得爛熟,而升學後更加無時無刻手機不離手。在科技產品及各類應用軟件包圍下成長的新一代,會是怎麼一回事?

新的 App 世代(App Generation)是否已經出現?提出有關說法的,是來自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Howard Gardner 與華盛頓大學信息學院助理教授 Katie Davis 合著、上月出版的《The App Generation : How Today's Youth Navigate Identity, Intimacy and Imagination in a Digital World》一書。

靠 App 表達 抗拒面對面交往

兩名學者透過與教育工作者的深入訪談及討論,以及2,000名學生的調查問卷的數據,認為年輕一代在數碼世界中成長,智能產品無所不在、網絡社交及應用程式均對其帶來影響,究竟新的 App 世代有何特點?

特點一:依靠App表達自我

該書提到以往年輕人要用上不少時間思索及多方面追求自我認知,冀建立自我形象;但社交網站盛行,App 世代很早已忙着在網絡上為自己建立公眾認同的形象,以鞏固朋友群、爭取朋友的「讚」,但是否只是重視 App 的功能而非真正認識自我?作者直指,太依賴應用程式來表達自己以及與人交往並非好事。

特點二:抗拒面對面說話

其次,App 世代被指較上一代抗拒與他人面對面說話,寧願透過手機發信息,認為此可降低人與人之間溝通帶來的風險,甚至出現以手機發信息來與伴侶分手。作者Katie Davis指,建立同理心是要看到對方眼睛,學習感同身受,當無法看到對方,只用手機信息通訊,便難看到對方反應。科技讓人與人之間溝通變方便,但質疑此會否令 App 世代無法學習了解他人情感?

特點三:創意

App 世代的創意是否比上一代強?作者對此表示質疑。他們分析1990年至2011年之間大量初中、高中生的視覺藝術和短篇小說作品,發現藝術作品愈趨成熟,圖像創意似乎有所長進,但擁個人風格的文字作品則普遍減少

作者提到對 App 世代憂慮不少,擔心各類的應用程式控制年輕人的生活,影響其成長,建議成年人要協助孩子從手機或其他電子科技產品中「逃脫」。

究竟 App 世代的出現,是好事抑或壞事?兩位學者提出的憂慮,聽來一點不陌生,因為近年對於數碼科技普遍,對年輕人的成長與社交相處的影響已有不少爭議。

去年8月,《時代雜誌》的文章指發手機信息正取代打電話,據《時代》調查,32%受訪美國人寧選擇向好友發手機短訊多於打電話,以省掉閒聊時間。有心理學家便指,手機信息中,說話語氣、表情都消失了,難助年輕人建立社交技巧。另外,還有大量兒童及青少年對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過分依賴,所產生的心理及生理問題等大量湧現,都反映各界對「App 世代」的擔憂。

脫離現實影響社交 父母頭痛

固然,App 世代也有其優勢,自小透過互聯網接觸各類資訊,其駕馭新科技的能力等不容小覷。Howard Gardner 的研究中亦指,App 世代較上一代對不同事物更包容、更容易接受不同人士,以及與家庭的聯繫更好。

從現實角度出發,如今要新一代少接觸科技,已是不可能任務。早前有英國心理學家指一名7歲的兒童,由出生起累積睇屏幕時間,已差不多達1年。

科技主導的今天,新一代在生活、學習及成長中均不可缺了科技產品,是否難免不了成為App 世代?當人人在談論 App 世代危機,作為父母應思考,如何令子女在科技及網絡世界中不致迷失?透過應用程式與外界接觸的同時,是否要堅持子女應保持在人與人的真實世界,學習成長?如何令他們放下手機或其他電子用品,是父母頭痛也要面對的問題。





單身變時尚 四成有樓 逾半受訪者﹕沒合適可不結婚 - 明報 2013年11月12日


「一薪一酬一人花,一心一意一身輕,一生一世一輩子,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精彩,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快樂,單身萬歲!光棍節快樂!」昨日是內地11月11日光棍節,一條讚頌單身生活的短訊廣為流傳。調查顯示,隨時代發展,以前被視為失敗象徵、「結唔到婚」的單身狀態在內地漸成時尚,四成單身人士擁有自己的房產。

阿里巴巴今晨零時公布,今年光棍節網上銷售額達350.18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大增83.4%,交易宗數1.71億宗(相關新聞刊B2)。

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18歲以上非婚人口有2.49億。《羊城晚報》昨日報道,網易同城約會經過一個月調研,回收了逾6萬份有效問卷後,發布《單身生活質量調查報告》指出,在以37歲以下、大專以上學歷為主的單身受訪者中,「有樓階級」佔受訪者的42.9%,其中13.81%擁有超過一層樓;18.3%的人是有車一族,超過五成人正在儲錢買車;單身人士也很願意旅遊,86%的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出遊。

35%受訪單身者無性需要

報告認為,單身人士的心理很健康,其壓力被外界誇大;他們不再按時間表結婚,而是由自身狀決定,結婚甚至不是必然選擇。過半受訪者認為「沒有合適的人不結婚也行」,11.65%的人暫時不想結婚,近2%的人直接自認是獨身主義者。同樣在昨日,3個互聯網女裝品牌發起「光復單身」活動,呼籲女性在網上簽署「光復單身合同」,回歸獨立,尋找自我,活動也大受歡迎。

小公寓迷你電器熱銷

在性生活問題上,35%的單身者表示自己沒有性需求,其中女士中有六成自認不需要性,這樣想的男士則僅二成。五成人表示自己會解決性需求,21%的人會尋找臨時性伴侶,8.73%有固定性伴侶,很少有人對婚前性行為少見多怪。

單身主義逐漸成風,市場亦開始呼應趨勢:房產公司推出小戶型公寓,「迷你」電飯煲、雪櫃和洗衣機等熱銷,保險業瞄準單身族群推出健康險、失業險等。據《財富》雜誌此前報道,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魏尚進指,單身漢對中國GDP貢獻可能高達兩個百分點。

光棍節變狂購日 催谷單身消費 - 沈帥青 香港經濟日報 2013年11月12日

今天是「光棍節」,單身的傷感其次,反而成為以單身之名推動瘋狂購物的特別日子。中港台均見大量勁減價的網購促銷,單身商機湧現。寡佬、剩女帶動的消費新力量,不可小覷!

11月11日是「光棍節」,「光棍」是內地對單身男女的稱號。若西方情人節是雙雙對對,今天則應屬於一個人。按常理,這天是應該享受單身?抑或更心急尋找另一半,以盡快擺脫單身?

都不是!而是要花錢瘋狂購物!根據彭博新聞社報道,光棍節已成為中國人最大的消費藉口。

商家齊炒作 瘋狂減價促銷

單身不用傷感,更要善待自己?傷悲要化為購買力?諸而此類的「單身心聲」,成為商界利用「光棍節」來刺激消費的大好理由,造就了這天成為一年一度瘋狂大減價的日子。

各大小購物網站在這一天推出大量購物優惠,以中港台均有大量用戶的淘寶網、天貓商城為例,有逾2萬間網上商戶,今日凌晨開始將有各項促銷優惠,到處可見5折甚至更大優惠的商品推銷,衫褲鞋襪、化粧品到嬰兒食品也有。其他如京東商城及當當網等,也於光棍節提供折扣優惠。

至於淘寶香港網連日也打着「5折狂歡」旗號,即使港人對內地光棍節陌生,但也一樣可於這日子享受購物優惠。

各大商戶合力發功於光棍節提供折扣優惠,是單身也好,不是單身也好,也樂於掃平貨,總之就如情人節的朱古力,人買我買。

事實上,光棍節的龐大商機近年已證實是另一商業包裝的成功例子。據資料,阿里巴巴旗下網站去年在11月11日凌晨的首分鐘已有1,000萬人次搶購商品,全日消費總額達191億人民幣,估計今年光棍日網購包裹數目將有1.5億個,消費額升至300億人民幣。內地速遞公司去年已為應付這個狂歡購物日子多聘6.5萬個快遞員。

以光棍節之名,炒作「單身經濟」效應,在內地既然行得通,單身人數愈來愈多的台灣,今年也有樣學樣。台灣有報道指,便利店集團的購物網站今年也於本月11日推出「單身掰掰節」活動,消費滿1,111台幣獲8.8折優惠,另有購物網站更推出從餐券到電子產品的1.1折優惠,期望消費額達1億台幣。

光棍節緣何變成瘋狂購物的日子?據資料,光棍節始於93年,一班內地大學生冀望不再單身而提出「光棍節」,至09年淘寶網號召過萬商戶於這天一齊減價,其他購物平台之後紛紛加入。

無可否認,光棍節如今很大程度是被商家利用炒作而出現的「單身經濟效應」,如情人節、母親節等,藉此進行推銷製造商機罷了,但愈來愈多單身的趨勢,其商機確實不容小覷。

當單身一個人,家庭負擔較小,花錢享受是不少單身者的生活態度。日本戰略大師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一個人的經濟》中,提出單身一個人生活,更不願為省錢而屈就自己,願意購買昂貴商品。

英國《經濟學人》曾引述數據估計,至2020年,全球將增加4,800萬名單身族。單身人數上升成為難以逆轉的全球趨勢,換言之,這將成為未來重要的新經濟消費力,商界自然要加以迎合。

單身趨增 政府憂人口政策

單身者從宅男、剩女的身份,被提升為重要的消費族群,單身消費的需要愈加受重視。例如「一人分量」的商品,包括一人份水果、兩片裝多士、一人料理食譜等,已見怪不怪;亦有以單身為銷售對象的住宅、汽車,在日本甚至有《一個人》雜誌(見表)。至於單身衍生的「寂寞商機」也成為「金蛋」,在台灣,交友網站「愛情公寓」靠此發財,今年6月成為上市公司,紐約則有「紅娘」咖啡店幫單身客人牽紅綫。

至於網購,更善於攻佔年輕單身族市場,單身者毋須大量購物,網購形式更加迎合其需要,難怪購物網站也把握光棍節空群而出,搶攻他們的荷包。

獨身的生活選擇,勢將成為未來重要消費勢力,商家不會輕易放過;但單身族在消費市場上愈受追捧,有人高興有人愁,至少一直視結婚生育意願減少為人口政策頭號問題的各地政府,相信應該更加頭痛。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