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2 November 2013

Is Hong Kong dying? Thomas Sevcik


香港我城不死 創新特區模式 - Thomas Sevcik 香港經濟日報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d3d1996b-7d98-451f-be12-c08283b47819-429462

Arthesia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黃槿 NarrativeHK 創辦人 HKU SPACE 學位課程中心總監

欄名:香港再造

香港的種種風波一直未有止息的傾向,由往年的國教事件、到今年的電視發牌風波,坊間每天都有很多關於 Is Hong Kong dying?討論,有人恐懼香港即將沒落、被上海、新加坡等取締,甚至說香港已出現另一波移民潮。

港人正面臨身份危機,可是港人未必察覺,不單是國內人士,世界各地在找尋機遇的年輕人和專才都渴望跟香港交流,甚至來港定居。香港正面對沉重的挑戰,但香港同時擁有很多我們忽略了的內在優勢,以及可令這城市變得更強的基因。

危機?香港常見 香港AQ高

事實上,我們毋須過分憂慮危機,因為「危機」一詞對香港來說絕不陌生:60年代新移民帶來社會問題;80、90年代工廠北移造成經濟下滑;97問題引發信心危機;03年「沙士」疫症——香港的歷練,顯示出香港是世界上最能適應改變及面對逆境的城市之一。盡管挑戰重重,但我們對香港的未來仍然樂觀。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如何總結經驗,找尋自己的出路:

幾個世紀前,港口城市東京毫不起眼,二次大戰後平地一聲雷,但過去20年卻停滯不前,人口還在不斷老化。上海現在進入了繁榮的階段,卻無法於中國制度中獨善其身,例如貪腐、環境污染、土皇帝等問題依舊發生;新加坡直至60年代仍被貪污問題纏擾,現在又要面對族群、新移民導致本地人機會減少等等問題;首爾的國際地位正在攀升,但又有誰可以肯定它不會被南北韓的長期對峙弄得優勢盡失?台北也正發展得火熱,但只要它仍是一個沒有主權國支持的城市,就難以令人有信心作長綫投資。

再看遠一點,倫敦的地位超越了自己的國家,卻糾結於大型的基建問題;過分依賴金融業和俄羅斯大款支撑的地產發展,危機隨時爆發;紐約在70年代破產,重整金融業而再繁榮起來;可是現在受到嚴格法規限制發展,被金融企業主管詬病;一直是國際城市的巴黎也逐漸喪失影響力,淪為旅遊、生活品味的主題公園,巴黎的企業家正撤離到國外;80年代圍牆倒下前,柏林是一個被分割、沒有未來的城市,現在又要面對20%以上的失業率及10億歐元的赤字;開羅現時支離破碎,即將被杜拜取代成為中東的經濟及知識樞紐。

城市潮起潮落 香港可怎發圍?

回溯更久遠的歷史,西安、耶路撒冷、吳哥窟、底特律……這些一度是世界級的城市,又何嘗沒有經歷起跌?如此看來,香港也不過正是處身發展轉折期。香港對人才的培訓、與內地的緊密聯繫、國際公認的專業及金融制度都是自身的優勢。這個城市的品牌不能輕易複製。香港最大的發展障礙,可能就是一直沒有決心正視大部分可以解決的問題。

我們希望從一系列討論,探索如何把香港重新定位。例如,我們總不能依靠輸出奶粉及外國時尚產品給訪港內地旅客,我們可以如何令香港在其他中國城市中突圍,同時令香港減少依賴內地?又例如,國際級城市應是一塊吸引全球人才的磁石,但我們卻面對產業過於集中,這意味香港需要一套更長遠、更具競爭力的輸入人才政策、鼓勵創業、發展創新產品技術等策略。

我們的討論或許會較尖銳,但社會及經濟發展往往比政府政策的調整來得急速,因此市民不能光靠政府,港人本身也需要積極參與討論香港的城市定位。簡言之,香港人希望擁有一個怎樣的香港?

其實,香港在世界舞台上是一個模範城市——我們可大膽提問,將來的伊斯坦堡、開羅甚至未來的倫敦,將怎樣依照香港,發展成為「特區模式」的城邦?

我們深信,這是屬於香港的時刻。

(作者Thomas Sevcik是資深的國際城市發展顧問。他本身是建築師,於柏林、蘇黎世、洛杉磯及拉斯維加斯等地累積逾十五年的建築及都市規劃經驗,曾為不少跨國公司提供有關地域定位及空間塑造的方案。)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