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9 November 2013

立會壓民意 施政路更艱 - 王慧麟


靠立會壓民意 施政路更艱 - 王慧麟 香港經濟日報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

泛民用權力及特權法,意圖迫政府向立法會交出電視發牌的相關文件,其實一早已打定輸數,因為只要政府或西環感受到,管治權威有機會被衝擊,必然會齊心反對。

不過,泛民未必估計到,支持和反對之票數如此接近,可見建制派即使齊心反對,協調他們投票反對的人士,一定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強過關。

支持及反對聲音如此接近,主要原因是,即使是建制中人,亦感受到民意的壓力。這次事件與過往三次,泛民引用權力及特權法之情況很不同。上兩次泛民利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陳茂波事件或湯顯明事件,民意並非一面倒,建制派投票時輕鬆過關。但今次呢?

民意壓力大 難為建制派

港大的民調顯示,有66%之受訪市民同意立法會引用權力及特權法。相信各界別之立法會議員,面對相當大之民意壓力,投反對票甚為艱難,即使像謝偉俊般轉軚,也受盡了壓力。

事情不斷燃燒,原因是政府一直沒有方法自圓其說。而且,正如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曾經提過之政治術語:「塔斯陀陷阱」,即是政府愈解說愈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即使我們假設早前的六頁紙解釋行會的相關決定,是符合事實兼反映實況,比誠實更誠實,市民仍然不相信,仍然認為政府有隱瞞之嫌。更何況,六頁紙內仍有地方語焉不詳,例如發牌予兩名營辦商乃是行會整體判斷,那麼判斷的準則呢?當時行會成員基於何種因素判斷呢?似乎仍未有答案。

消息人士選擇放料 愈說愈亂

最大的敗筆,是發牌事件曝光發現民意大幅度反彈之後,政府以所謂「權威消息人士」選擇性地向部分傳媒「放料」,以擠牙膏的方式,將王維基投牌失敗的原因,分了幾天告訴不同報章及刊物。但即使是緊貼消息的記者,也很難綜合不同日子,不同媒體及報章的「權威」口脗,綜合整理每天不同之失敗原因,更何況一般市民,根本不可能每日看不同報章來疏理事件。

到了最後,這位權威消息人士既不能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反而製造信息混亂,更凸顯行會決定急就章兼非常粗疏,讓人感覺權威消息人士是不是為了讓「三揀二」之事情合理化,事後胡亂推砌理由「交數」呢?更何況,誰是權威消息人士呢?正如筆者的評論文章以真名示人,為何一位可以爆政府材料之「權威」人士,卻可以匿名示人呢?

到底,立法會攻防戰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束,但其實政府是慘勝了一仗,輸了民意,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次發牌事件,令一班平時不理會時事的市民也走上街頭,使到政府日後施政,更難以有力地推動,更難以在立法會推動政策。

其實,下年一月之施政報告,政府需要交代的政策發展相當多,先不談政改,包括環保的多個議題(垃圾徵費、生產者責任制、堆填區以及焚化爐等),經濟上的電費加價及專營權問題、長遠房屋策略、新界東北規劃、扶貧措施以及醫療保險等,都需要立法會議員的支持。

立會不買帳 日後政策怎埋單?

自從去年的問責制改組難產,年初長者生活津貼落筆打三更,已經顯示政府想強勢也強勢不了,立法會不買帳,上述措施怎樣「埋單」呢?難道政府又要硬闖立法會,再找權威消息人士四處放風以及找西環幫手協調麼?

現政府民望長期低水,經一年證明,團隊不像團隊(行政會議成員也居然沒有出來撑特首),領導能力不足,部分人士像在競選狀態而不在執政狀態(像新界東北諮詢會有政府官員向反對意見挑機而不肯再三溝通),如何管治情況,確實令人憂心,香港未來的路怎樣走。



電視發牌也出事 施政怎麼辦? 王慧麟 香港經濟日報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上周二政府發出兩個免費電視牌照,王維基的香港電視卻意外落選,引起社會強烈反彈,市民示威表達不滿,藝人挺身而出反對政府決定。

政府左支右絀 解畫拖足一周

事件燃燒至今,政府左支右絀,窘態盡出,令人不禁懷疑,究竟現屆政府的決策過程為何?管治能力又如何?連電視發牌也搞不好,又如何處理其他更迫切、更重要的公共政策呢?

發牌事件燃燒至今,以王維基準備提出司法覆核的決定,可令事情稍為冷卻,但卻變成一場持久的角力,相信政府決策人士仍始料不及。自從政府公布發牌結果之後,政府初時以「保密」為由,拒絕提出否決王維基申請之理據,及後一直處於被動,到了市民大示威,藝人紛紛表態之後,政府已經沒有辦法把事情控制下來,特首失蹤了一周之後,在上周二作出較為詳細的解釋,但為時已晚,市民已經不相信政府之言,而王維基隨後之逐點反駁,看來頗有理據,更令特首之說話,軟弱無力,可謂公共政策大災難。

為保密自封後路 進退失「據」

縱觀政府針對發牌一事之對策,有三大重要觀察:

第一,進退失「據」,理據的據。一般政府公布重要公共政策,一定會有充足理據以作說明,這已是公務員之常識。而且,往往在行政會議之前,已有沙盤推演,就事情可能發生之「甩轆」情況作出評估及對應

很明顯,今次事件反映,管治團隊嚴重低估市民反應,缺乏有力的對應,而且一早就說,因為保密為由,不能公布王維基申請失敗之死因,堵死了回應後門。於是,隔了3天之後,政府見勢色不對,想回應之時,但因為局長把話說死了,不可能公開回應,惟有以「權威消息人士」放消息以解釋死因,但是,市民會問,此位「權威消息人士」又是誰?既然此位人士可以用最權威的口吻代表政府解釋「死因」,為何他不敢公開向公眾解釋呢?為何市民要相信一位「權威消息人士」就是代表政府?

第二,低估民情。政府顯然以為,發牌事件,即使有爭議,相信就像其他公共議題一樣,來也快,去也快,媒體頂多鬧兩、三天就可「甩身」了。但政府低估了民情對王維基之支持,同樣亦低估了反對聲音,掌握不到市民求變之心,低估了市民對現今電視市場之強烈不滿。

低估民情 難與建制連綫反撲

政府一味以「保密」為由不願正面回應要求理據之呼聲,令市民憤怒達至臨界點,於是市民在上周末上街以表達強烈不滿。今次示威的主要特色,是由主流泛民或社運團體作遊行組織之主體,而且泛民大部分議員都避席,讓外界覺得,示威是一個市民自發的行動,而不是慣常的「泛民 Vs CY」的示威模式。這樣令政府難以用政治手法「抹黑」對手,難以號召建制派人士「齊心」反對泛民,結果政府只能靠「權威消息人士」單打獨鬥,難以與建制派建立連綫盡力反撲。

第三,理由牽強。綜合權威消息人士幾次所述,失牌死因大概是,其一,一次過開展30個頻道太進取;其二,財政承擔能力有疑問;其三,節目編排有問題等;其四,當時行會會議出席之26名成員內,只有3位支持發3個牌,其他的都同意2個。但是,這些人士是何人?為何他可以代表政府講出本來是保密的內容?但是,這些理由如果不是官方發出,其真確性存疑,而且更突出一個問題:假如這些就是真正理由,為何不敢一早由蘇局長親自在記者會表達呢?更重要的是,政府提出的所謂進取,所謂財政承擔能力以及節目編排有疑問等理由,在缺乏充足的資料下,外界又如何相信政府是基於何種資料及基礎,作出這些判斷呢?

權威消息放風 未救火反撥火

另外,公眾同樣又如何單靠這些所謂權威消息人士之一面之辭,而相信及論斷,行會成員的決定是客觀及公道呢?當權威消息人士不斷放風之時,反而引起公眾之進一步的疑竇,要求政府釋出更多資料!究竟權威消息人士是在救火還是撥火呢?

事件暴露了一個核心問題:究竟現在的特區的最高領導,還有沒有制定、處理、推動、解釋公共政策的能力?整件事暴露了,團隊各自為政,解釋各有各說,團隊精神喪失,解釋添亂無章法,危機處理愈搞愈糟,一些基本常識也欠奉。

舉例,行政當局需要就公共政策的決定作出解釋,這是普通法之行政法的基本常識,有大量案例可供證明。這裏當然也有例外,例如國家重要機密之情況。電視發牌明顯不屬於例外情況,政府卻以「保密」為由不作解釋,明顯是有違法律基本精神。但政府至今仍然選擇閉口,這種粗糙的決策及解釋方式,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王慧麟2013年10月29日]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