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2 November 2013
三中决定 疑罪从无 - 新京报社论
疑罪从无不从轻:法官只需坚守法律 2013-11-22 02:30:11 新京报
杜绝冤案,不降格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无需“突破”,只需坚守——面对各方压力,法官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
■ 社论
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针对当下的司法积弊,提出、重申了一系列防范冤案的措施。这也可看作在落实三中全会《决定》中“建设法治中国”的措施。
此次《意见》规定,将“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冻、饿、晒、烤、疲劳审讯等非法方法收集”的口供,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有媒体认为这是“突破”所在。其实,去年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就对排除非法证据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最高法推出的配套司法解释中,已将“肉刑或者变相肉刑,或者采用其他使被告人在肉体上或者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的方法”,明确为“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
其实,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对现有法律的“突破”,而是坚守法律。法官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面对行政长官、法官领导、访民上访、地方“维稳”的压力,真正坚持疑罪从无、坚持独立审判,才能杜绝冤假错案。这恐怕才是最高法《意见》的主旨所在。
因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规定: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不得降格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留有余地”的判决,正是这些年的司法积弊,也酿成了很多冤案。
比如,张氏叔侄冤案中,警方并没掌握充分的有罪证据,甚至根本没有找到痕迹物证。依无罪推定原则,若证据不足或有疑点,则不能定罪,是谓“疑罪从无”。但法院在压力之下,作出“留有余地”判决:死刑变死缓、无期变有期……之前的赵作海冤案也是如此。更多的证据不足的案件,往往进入上诉-发回重审的死循环,上级下级法院之间来回拉抽屉,案件延宕多年,法官却不愿意顶住压力坚持“疑罪从无”作出无罪判决。
今年上半年,在叔侄冤案曝光后,最高法副院长沈德咏曾对此有过深刻反思:“这种留有余地的判决,不仅严重违背罪刑法定、程序公正原则,而且经不起事实与法律的检验,最终使法院陷入十分被动的地位”。他提出:对指控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有罪,就应当依法宣告无罪,不能再搞“疑罪从轻”、“疑罪从挂”那一套;关键看法官“敢不敢于拿起法律制度武器,敢不敢于坚持原则”。
这次《意见》规定,法官不能因为当事方上访闹访和地方“维稳”等压力,作出违反法律的裁判,也从另一方面要求法官要坚持原则。此次《意见》还提出:审判案件应当以庭审为中心,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这避免了过去不少冤案中,审案的法官不敢判案,不审案的领导却在判案的局面。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杜绝冤案,法院无需“突破”,只需坚守——面对各方压力,法官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坚持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法官有所担当,判决才“不留余地”,《刑事诉讼法》里规定的公民权利,才会不打折扣地还给公民。
国务院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国土部督导,建信息公开查询系统 早报记者 胡苏敏 发表于2013-11-21 06:58
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牵头人”的角色,落到了国土资源部身上。
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牵头人”的角色,落到了国土资源部身上。
1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减少办证环节,减轻群众负担。
会议提出: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行业管理和不动产交易监管等职责继续由相关部门承担。各地在中央统一监督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将不动产登记职责统一到一个部门。
此外,会议还提出,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推动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公开查询系统。
“这次决定很不容易,这就是部门利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王卫国对早报记者称,“现在国务院做了决策,由国土部指导监督,下面就是落实了。”
王卫国还指出,“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的提法,是对《物权法》中三个统一(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的进一步细化。
不动产登记是一项基本的物权制度,设立之初即为对抗第三人,以保护产权人的合法利益。2007年实施的《物权法》在第十条中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但由于缺乏实施细则,中国的不动产登记仍处于分散状态。目前,中国的不动产登记分散在近10个部门。这种多头登记一方面增加交易成本,一方面也造成信息分散不宜查询、重复登记、数据不统一等问题,有违物权登记初衷。
“国土部是否有惩治权”
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被视作本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三大基础性制度建设工作之一。
今年3月出炉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以更好地落实物权法规定,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有效保护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财产权。
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还列出相应时间表:2013年4月底前完成整合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土地登记的职责等,由中央编办负责;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由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法制办、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但推进起来显然并不容易。原定今年4月底完成的“职责整合”工作,直至昨日才公布路线图。而且,在部门利益的格局下,不动产登记“各自为政”的状态如何打破,仍在考验各方智慧。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华联律师事务所律师田小穹便提出,既然国务院说,行业管理和不动产交易监管等职责仍由相关部门承担,那说明并不是搞分级管理,国土部是协调机构。
“那关键的是,国土部‘监督’的权限中,是否包含惩治权力。如果发现问题仅仅是移送相关部门、移送司法机关或责成有关部门处理,那这件事还是很难推进。
”田小穹说。
王卫国也说,下一步还要看执行,“工程很大,要有一段过渡期。比如农业部现在的工作要继续做,农村有些初始登记还没完成,就需要一个缓冲期,半路撤了也不行。”
由于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在制定《物权法》时,为减少阻力、尽快通过,只能采取搁置争议、维持现有不动产登记格局的做法,导致现行《物权法》中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只是作为一个原则定下来。
目前,各登记机构都有自己的法律依据。
例如林业部门对林地登记有《森林法》作为支撑,农业部门对草原进行登记有《草原法》作为依据,对农村承包土地进行登记有《农村土地承包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房屋进行登记有《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不过,田小穹强调,国务院此次常务会议的精神,与现行法律制度并不存在冲突。
“比如,具体的‘房地产登记管理机关’是谁,不管是《物权法》还是《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都没有写得很具体。那么,国务院在其职权范围内,只是调整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假设把管理机关从住建部换成公安部,理论上都可以,这就不涉及法律的修订。”田小穹说。
“依法依规互通共享”
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被寄予厚望。
除了落实物权法规定,保护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财产权,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今年5月还指出,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也是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少学者更指出,从反腐败的角度出发,统一并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继而开展官员不动产先行公示,都是一项适宜的政策选择。此外,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将为未来开征房产税奠定基础。
而实现这一切的功能的基础,是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按1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说法,要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在有关部门间依法依规互通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推动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公开查询系统,保证不动产交易安全,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在王卫国看来,在明确了国土部负责指导监督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后,“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和“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公开查询系统”,理论上就是一个汇总数据的“纯技术问题”。
“就是把各部门已经掌握的信息,整合过来。林业部门掌握的林权登记、住建部掌握的房产登记,都要汇总。即便个别地区还有纸质的登记,也只需将登记簿拿来,将其电子化。”王卫国说。
但具体到操作层面,田小穹认为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事。“很多技术问题,得好好论证。如果细节不处理好,拍脑袋七拼八凑,整合出一个很粗糙的东西,那恐怕还不如不改。”
中央层面对此显然已有考虑。
11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地职责整合工作的指导,加快清理相关规章制度,做好有关事项的整理交接,确保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工作有序、平稳推进。会议强调,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针对薄弱环节,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通过建章立制,一步一个脚印推动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基本的登记框架制度
已经有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今年3月公布的时间表,要在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
王卫国认为,昨天国务院会议提到的“四统一”,肯定就是不动产登记条例要贯彻的精神,而基本的登记框架制度在《物权法》中已经有了,比如登记效力、异议登记等,下一步就是确定如何递交材料、规定几个工作日完成等细节。
不过,某专业财经媒体此前援引业内人士的分析称,明年不太可能会按时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目前整合各项登记职责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在组建起草班子之后,还要经历漫长的草案形成、征求意见、修改、审议等环节。此前并没有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条例可以借鉴,而不动产登记条例中需要重新确定的内容众多,包括登记机构的设置、登记原则、登记程序、法律责任等。
国土资源部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产权产籍处处长刘燕萍曾表示,在物权法颁布实施后,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调研和课题研究,起草了土地统一登记条例建议稿、不动产登记法建议稿等。
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则已基本完成。
据经济参考报今年7月报道,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率为97%,其中有24个省份的发证率在95%以上,6个省份在90%至95%之间。绝大多数地区已进入成果检查验收和阶段性总结阶段。
胡存智当时称,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大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力度。
录入编辑:张珺
最强买车参考:去哪儿就开什么样的车 2013-11-21 00:17:44 来源:潇湘晨报
在长沙国际车展即将到来的时间节点,太多有购车愿望的消费者争相向我们提问,他们想从更多人的选择中,找到购买好车的捷径。
湖南消费者扑面而来的好奇心,让越测越开心小组决定做个最实在的测试——到长沙城的各个角落,去看看汽车到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我们奔赴城市各大小区、超市停车场、解放西路的各大夜店门口以及长沙出名的夜宵地带,来了一次抽样调查,从人们生活各方面出现的数千辆车里,看到了长沙人的不同喜好。他们的选择,是你挑选汽车的最佳参考。
原来晚上也会有18%的自主车型出现在夜店最密集的街区,原来路虎和英菲尼迪的车主也需要早上6点左右就出门,原来周末拖家带口去逛超市时出现最多的是15万以下的经济型的车型……显然,不论什么档次的车,都能在合适的场合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需求。这意味着,买车,不管对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都是刚需。
小区——过日子和享受型车主,都爱早出门
调查地点:咸嘉新村、万科金域华府、上海城、绿城桂花城
调查时间:11月14日早上6:00-8:00
11月14日清晨6-8时,越测小组的各路记者在长沙四个小区蹲点2小时,共搜集样本车型788台,中高级轿车的比例达到20%,早起的车主里还有豪华车主。是的,孩子们早起读书的压力正在减小,因为有车的家长都会记得护送他们上学。
最早出门的车,合资品牌最多
6:05 五菱面包
6:09 路虎、大众、现代、英菲尼迪
6:12 比亚迪
6:15 日产、丰田
6:23 现代、凯迪拉克、马自达、大众、别克
6:29 宝马
6点-7点,四小区共有123台车出门
自主品牌12台,占比9.8%;
合资品牌82台,占比66.7%;
豪华车16台,占比13%;
微面13台,占比10.5%。
早上6点整,当记者在绿城桂花城小区门口调查时,一辆五菱面包车“头也不回”地开出小区。“做小生意的人不易啊。”记者感叹未完,一辆路虎又开出了小区,亮眼的氙气灯光让记者感到眩晕,“做大生意的也不容易啊。”
此时,位于河西的咸嘉新村显得更热闹些。比亚迪车主先出现,另外5台的士也踏上了一天的挣钱路;有意思的是,韵达快递的面包车也已经进入配送状态开始出发,要知道,双十一刚过没几天。小区的保安说,每天一大早就有豪华车出门,但过不了多久又会返回来,这些车大都是去送小孩上学的。
从2个小时的整体数据来看,在7点之前,豪华车的出门比例都要高于自主品牌,随后,自主品牌的车主比例逐渐增加。
记者统计了每个小区最早出门的5台车,这20辆车中,紧凑型车占据了最高的比例,达到35%。中高级轿车和SUV同样占据了较高的比例,各占20%。
从记者统计的4个小区数据来看,6点到7点之间,已经有123台车出门,其中合资品牌占绝大多数,其次是豪华车,比例达到13%,甚至超过了自主品牌的份额。
夜店——开车去夜店,不需要强装高富帅
调查地点:解放西路温莎KTV、乐巢酒吧、魅力四射酒吧
调查时间:11月8日22:00-23:00
周五和周六的晚上,是解放西路最堵车的时段,因为大把大把的人都会赶来泡吧唱K。这其中,长沙车主占绝大多数,而省内其他地区来的也很常见,甚至不乏有外省车辆开车前来,比如广东车主就是来长沙泡吧的积极分子。
去夜场?德系豪车才Hold得住!
德系:32% 日系:27% 自主:18%
美系:13% 韩系:6% 欧系:4%
11月8日晚上10点,记者分头驻扎在解放西路的几家大型夜店的泊车处,我们想知道,在长沙逛夜店的标配车型,是什么级别。
在解放西路的这1个小时里,记者共统计了183辆前往三个夜店消费的车型,其中德系车占比高达32%。在这其中,又以宝马、奥迪、奔驰和保时捷为主,大众品牌车型也以迈腾、高尔夫6为多。根据统计结果,其中宝马共有12辆、奥迪8辆、奔驰4辆、保时捷4辆。
在当晚的调查中,共有31辆自主品牌车型进入记者们的视线,其中出镜率最高的是荣威品牌,在所有自主品牌里占16%,吉利、比亚迪也占据了较高的比例。根据统计,吉利熊猫有两辆出镜,比亚迪S6也有两辆出镜。
绝大多数都是男士独自一人驾驶前来,两人而归。不过,记者注意到,长沙靓妹们前往酒吧的交通工具多以摩的为主,少数乘坐的士到来,几乎没有自己驾车前来的。
从来逛夜店的车型来看,中低端车占了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在长沙开车去逛夜店,并不需要强装高富帅。
另外,没纳入统计范围却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是接客的黑的士,它们的副驾驶车窗大多都开着,停在各大酒吧、KTV门前不动,驾驶员也在不停揽客,魅力四射酒吧的保安队长告诉我们,这些车是造成解放西路拥堵的主要原因。(潇湘晨报记者张翼 毛传 唐洁琼)
“读报大国”如何炼成 2013-11-17 03:30:13 新京报
2013年2月,日本民众在阅读日本报纸的号外。
日本地铁上的阅读者。
1 一份报纸两成日本人看
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今年欧美平面媒体继续哀鸿遍野。
率先披露“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收购。同样久负盛名的《洛杉矶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申请破产保护;创刊80年的美国主流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停止纸质版发行……
在这一片萧条中,日本纸质媒体似乎“免疫了”。如今,在日本的街头、公车和地铁中,仍然能够看到拿着报纸阅读的人。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强迫西方传媒业全面反思经营模式之时,在以科技著称的日本,这种趋势似乎还没有到来。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辜晓进今年2月份撰文称,根据日本报刊发行稽核协会(ABC)提供的数据,2012年1至6月《读卖新闻》主要的早报发行量为9931332份,位居日本乃至世界第一,《朝日新闻》名列第二,其早报发行量为7674406份。如果加上两种报纸的晚报版本,这一数字还会增加。
过去十年来,尽管网络时代的冲击越来越剧烈,但《读卖新闻》的发行量一直维持在1000万份上下。每五个日本家庭中,就有1家订阅《读卖新闻》
日本的主流报纸发行量一直很大。世界上突破千万大关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的报纸,都在日本。世界报业协会2010年公布的发行量排行榜前25名的报纸中,日本报纸囊括了前五名。
根据东京大学信息学教授林香织的统计,日本报业的收入在1997年达到顶峰,大约有2.53万亿日元(约253亿美元)。在接下来的15年中,日本报业收入缓慢下滑约20%多,但是不像欧美纸媒收入锐减得那般厉害。其中,占报社收入1/3的广告收入下滑比较明显,而占报业收入近60%的发行收入下滑微乎其微,比1997年的顶峰阶段下滑不超过10%。
发行量和收入的支撑,是读者。据日本新闻协会2012年的统计,每1000名日本人中报纸的拥有率是478份。《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两大报,分别普及到了18%和14%的家庭。日本2012年一共有主要报纸118种,其中每个家庭拥有0.88份报纸。如此巨大的读报需求,将日本称为“读报大国”并不为过。
2 读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电子时代的浪潮中,日本民众为何还能对报纸保持忠诚?
在今年9月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林香织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对于达到一定年龄的日本成年人来说,报纸不仅意味着获取信息的媒介,而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是一个日本成年人,早上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常常是去邮箱里面拿报纸。傍晚,当晚报送来之后,再浏览一下头条新闻,看看今天发生了什么大事。
很多日本报纸一天会发行两次。除了早上的报纸,傍晚5点左右还会有晚报版送入订户家中。
日本公务员森对新京报记者说,他家中常年订阅《日本经济新闻》。
在森小的时候,家里曾经订阅过两份报纸。在贸易公司上班的父亲上班时带一份报纸出门,他和母亲、弟弟三个人在家里也要看一份。
“每个家庭订阅2-3份报纸也很常见。”森说,“如果我爸爸不自己带报纸,他上班的时候,坐火车之前要买报纸。很多日本人上班的路程要花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这个过程中他们都会看报纸。”
森说,一直到现在,他的父亲仍然认为报纸是他获得新闻的主要方式,因为至少就经济新闻来说,电视上的新闻太浅显了。“现在的日本街头,仍然有很多人看报,特别是四五十岁的人,一般不用手机看新闻。”森说。
日本人爱读报,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一道人文风景,尤其对外国人而言。有人戏言,清晨在日本的城铁、地铁上只能看到两种人,一种是抓紧时间打盹的人,另一种人就是看报的人。
在东京、横滨这样的大都市,许多上班族都住在郊区,这样他们每天有大量时间会耗费在城铁上。在这段时间,看报也就成为主要的消磨时间的方式。
正在大阪留学的小宋对日本“城铁看报族”印象深刻,他对新京报记者说,在车厢里常能看到穿着笔挺的西服,手拿报纸的上班族,“因为把报纸版面展开看可能会影响到旁边的人,所以站着看报的人通常都把报纸叠成一小块来看。”
小宋说,除了早晨的城铁,平时在咖啡厅、图书馆都能看到很多读报的人,“休息日的时候,在公园里也会有。”
今年31岁的小野智美在日本一家电子公司工作,他对新京报记者说,他们家订阅了《每日新闻》,“我还没生下来的时候,我们家就订报了。”小野说,日本人谈到媒体,首先想到的就是五大报纸,电视媒体反而在其次,“这可能和报纸在舆论界的话语权有关。”
她说,日本报纸各自的政治立场分明,左中右都有,“很多日本人读报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份报纸和自己的政治立场相近,就好像代表自己的声音。”
“我很少看《读卖新闻》,《产经新闻》更不看,因为它们的立场都太右。”小野说。
3 发行触角遍布每个角落
日本明治大学新闻学讲师 Mitsushi Akao 认为,日本报业的发行模式很特殊,这是日本报纸发行量能够逆潮流而上的重要原因。
“日本报纸业非常依赖强大的发行系统,短时间内将报纸送到订户手中,这种模式与其他国家的报摊零售模式很不相同。”他说。
林香织教授也认为,从具体操作层面,日本人对纸质阅读的喜爱造就的高发行量,是由四通八达的发行网络实现的。
日本报纸95%以上的发行靠订阅实现。日本全国有将近2万个地方发行站,触角遍及社会每一个角落。
日本《朝日新闻》社社长秋山耿太郎2009年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从日本北海岛最北面的稚内,到大阪(九州南方的一处小岛),我们拥有超过2600个配销点,雇有大约七万员工。具有这样的经营规模,我认为报纸发行量不会轻易下降。”
秋山耿太郎认为,鉴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报纸发行量“会慢慢下降,但速度不会太快,但是这一趋势无法逆转”。不过,日本报纸的下降速度“会比美国或欧洲要更加缓慢”。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蒋丰对日本的独特的“让报纸进入家庭”的订阅制度深有感触,他认为,这种制度培养了每家每户至少订阅一份报纸的习惯。
大部分发行站与某一家报纸签订单独的合同,与报纸的销售部门通力合作,尽量保证快速地将报纸送到各家各户。据蒋丰介绍,在首都东京,基本上每个发行站只会与一家报纸签订合同,在地方有可能会一个发行站代卖两家报纸。
这些发行站的人员工作辛苦,每天即使不是在拓展订户,也要尽力维护原有的订户。发行员在配发报纸之前,往往会向报纸里面插入折叠广告,以提高自己的收入。
公务员吉田对记者说,有时候推销员上门推销,游说读者订阅一份报纸,可以赠送洗衣粉;三个月之后订报到期,他们就会再次上门,劝说续订,或者订别的报纸也行,同样有赠品。有的人很忠诚,一直订一份报纸。有的人为了得到各种礼品,就会经常换订报纸。
《读卖新闻》有自己的棒球队,送报员还会给订户免费的棒球票。
4 从社区开始培养读报习惯
林香织认为,在日本,个人和社区的关系是维持报纸订户忠诚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日本读者对某一份报纸保持忠诚,只是简单地因为他的家庭一直订阅这份报纸,或者他恰巧认识社区里的发行员。
日本明治大学新闻学讲师赤尾美津也表示:“日本报纸发行量仍然很大,除了发行模式以外,另外的原因是日本报纸很看重读者的信任,而一些地方报纸在与当地社区保持联系方面分外用心。”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地方媒体《石巻日日新闻》报社遭到洪水袭击,由于断电没有办法发出新闻。为了不失去读者,报社的记者手写新闻,然后自己跑到避难所,将“手抄报”送到读者手上。
在日本,报纸的作用,一直不仅局限于新闻媒介。二战后,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年代的城市生活中,“送报人”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很多从农村进城寻求更高教育的年轻人,都曾经当过报童,挣到充足的学费。其中很多人完成了大学学业,在城市里面扎下了根。这种特殊的经历,很有可能是报纸在50岁以上日本人(特别是那些年轻时从农村移民到城市中的人)中间仍然非常流行的原因之一。
在二战后,报纸发行员为当地社区提供了各种社区服务,甚至填补了政府职能的空白,因此赢得了日本人“不可打破的阅读”忠诚度。
现在的日本大学生圈子里,送报纸已经不是一个热门的兼职。事实上,送报站的工作人员数量在近20年间下降了75%。不过,报纸发行商一直在探求新方法稳固自己的地位。比如,在日本人口稀少的农村,老龄化也很严重。发行商会为老人提供租借轮椅的服务,或者定期走访独自生活的老人,看一看老人的生活状态,至少察看一下老人是否还健在。
除了强大的全国发行系统,日本人的高识字率和对报纸的热情分不开。
日本教育非常普及,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96%,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总人口的36%。
日本报纸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读报感情”。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多专门配备有新闻教育辅导员,从小就对学生实行媒介启蒙教育,并指导学生自己办校报,学生入学后就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的各大报社还将报纸引进中学课堂当教材,以扩大报纸的影响。《产经新闻》在“读者之声”专栏里,一个星期有一到两次会发表中小学生的文章。
日本人经常很自豪地说“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文盲”。《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蒋丰说,这很不容易,这可以说是日本人爱读报的基础。
令蒋丰感触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日本每一家大报,每个星期在报纸里面会出现“儿童专页”,完全面对小孩子。这些版面都是彩色版,增加很多动漫的图片,把所有的文字旁边都注音。“一份报纸,加入了儿童专页,可以形成父子互动、母子互动的阅读。一个家庭的两代人在读一份报纸,这种方式非常温馨,也能够促成一种新的阅读习惯。”蒋丰说。
■ 挑战
面对新媒体挑战,日本报业以守为攻
“信息化时代更需深度阅读”
面对新媒体的压力,日本报业的重要对策是——“网络付费”。
据蒋丰介绍,日本报纸在报纸和网络的结合上,做得比较好。日本将新闻分成一流新闻、二流新闻和三流新闻。一流新闻是一些及时的时政新闻,这些新闻如果想在网上看,要么成为网络会员,要么就只能看一个大概,想要看全,就要交费。二流新闻一般是社会新闻,三流新闻是娱乐新闻,往往不需要收费。这种分门别类的方式,既维持了网络的读者群,也促进了订阅。
“日本报业宁可增加很多投入,也拒绝免费。”蒋丰说。
但是,日本报业在迎合新媒体的同时,对传统模式依然“保守”。
林香织在一篇名为《日本报纸业:暴风雨前的平静》的文章中称,很多日本报纸的高层人士都有一个普遍的担忧:如果报纸想向付费电子新闻倾斜,就会受到订阅发行商的猛烈反弹,而报社“不能不顾及发行商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读卖新闻》的网上付费版只允许报纸订阅用户阅读。《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大肆宣传“纸质+数字”的打包模式。但是,这两家报纸将网上订阅的价钱设置得和订阅报纸的价钱相同,实质上是不鼓励网络单独订阅。一些地方报纸也已经为网络阅读设置了障碍。这些报纸的网站上,只能免费阅读新闻的一小部分开头,用以激发读者对纸质媒体的购买兴趣。
谈到网络媒体对报纸的冲击,日本一家电子公司的职员小野智美说,她会看手机上的信息,但不会放弃读报纸,“我想,越是在信息迅捷的时代,人们越是需要深度阅读,需要留给自己更多思考的时间。”
日本专刊作家佐藤清文撰文称,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递会变得更加迅捷,但另一方面,也会让信息变得碎片化,这让受众往往难以把握新闻事件的全貌,而报纸能对这些事件进行更全面、更深度的报道,对这一类信息的需求并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减少。
B04-B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