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 November 2013
五個香港人一個窮,四個兒童一個窮 -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
大學生財有道 教育本末倒置 - 東方日報 2013nov03
本地各大學陸續公布上學年的財政年報,結果大多成績「優異」。高等學府生財有道,無論投資還是副學士課程創收都賺得盆滿缽滿,然而令人質疑的是,大學一味拜金,教育淪為一盤生意,這難道正常嗎?
在一眾生財有道的大學之中,浸會大學堪稱佼佼者。過去一年,浸大一舉扭轉前年虧損逾一億元的劣勢,勁賺六億元,當中投資有逾二億元的收益,而持續教育學院開辦的副學士課程更錄得近四億元的學費收入,比上一學年上升兩成一。截至今年六月底,浸大資產淨值達三十億元,較上一學年增加逾五億元。浸大賺錢能力如此之強,令不少上市公司自愧不如,說浸大管理層是成功的企業家,一點都不過分。
說起來諷刺,副學士課程因質素良莠不齊及社會認受性低而備受詬病,然而正如臭豆腐一樣,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各院校看中這巨大商機,副學士課程愈開愈多,愈開愈濫,部分院校的副學士學位數量之多直逼資助學位。有些院校因副學士學生收得太多,原有硬件設施不夠用,不得不「盲搶地」,有的甚至將教室設在街市甚至夜店的樓下,這哪裏是教書育人,根本是誤人子弟。
在一切向錢看的風氣之下,副學士課程只是牟利工具之一,浸會大學早前還被揭發將學校招待所對外開放,吸引旅客,可見為了賺錢,各院校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然而,院校賺錢能力上升,教育質素卻下降,根據英國調查機構早前公布的高校排名榜,去年全球排名第二十三位、連續三年蟬聯亞洲第一學府的香港大學,今年下滑至二十六位,將「亞洲一哥」的桂冠拱手讓給競爭對手新加坡國立大學。其他本地院校的排名亦不升反跌,其中以浸會大學退步最大,重挫十七位至二百八十八位。最會賺錢的大學,也是教育質素排名滑落幅度最大的大學,顯然不是巧合那麼簡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不管時代如何變幻,教育旨在培育人才而不是賺取錢財,這是從來都沒有變的,世界上最著名的高等學府,都是以培養人才稱雄,而不是以生財能力爭霸。尤其是公立院校,經費來源主要由公帑支付,即使要增加學費,目的也是彌補教育經費之不足,而不是為了賺錢盈利。令人遺憾的是,港府盲目鼓吹教育產業,將教育第一變成賺錢第一,連帶中小學亦一味向錢看,近年傳統名校紛紛申請轉為直資學校,收取昂貴學費,將學習成績好的清貧子弟拒之門外,優質教育淪為權貴的禁臠。
都說教育是百年大計,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可惜本港教育亂象叢生,學校捨本逐末,賺錢的興趣大於教學與研究,說到底是錯誤的教育產業化政策造成,是港府一手製造的惡果。當局要撥亂反正,首先應從調整教育政策開始,對教育負起應有的承擔。
太陽報社論:五個港人一個窮 扶貧說易而行難 03:01 2013nov03
【on.cc東網專訊】 香港的貧窮問題有多嚴重,恐怕永遠也說不清。港府扶貧委員會早前制訂首條貧窮線,推算全港有一百三十一萬貧窮人口;但香港城市大學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共同研究卻指出,全港貧窮人口高達一百四十七萬,比官方數字多十六萬。同樣是量度香港貧窮人口,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呢?
原因在於,港府採用相對貧窮的概念,單憑收入界定貧窮,而大學研究則採用絕對貧窮的標準,具體量度食物、衣履及健康等各範疇的開支。結果發現,未能以每月收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貧窮人口高達一百四十七萬人,當中二十九萬是兒童,換言之,平均五個港人便有一個貧窮,四個兒童便有一個貧窮,若加上約一百四十萬名瀕臨貧窮邊緣的高危一族,幾乎達到總人口一半。最令人震驚的是,在香港這個富裕地區,竟有一萬六千人一日無法吃足三餐,四萬多人沒有足夠禦寒衣物,跟第三世界沒有分別。
大學的研究結果令人觸目驚心,充分反映港府僅以收入簡單劃訂貧窮線,存在極大的局限性。事實證明,香港貧窮問題的嚴重性遠遠超出當局想像,不僅貧窮線下的市民吃不飽、穿不暖,即使貧窮線上亦有不少人無法應付生活開支,亟待政府伸出援手。事實上,在樓價及物價飛漲的今天,不少中產人士將大部分收入用來供樓交租,加上衣食住行、養兒育女等沉重負擔,實際處境未必比貧窮線下的市民好得了多少。對於他們的困難,難道當局可以視而不見嗎?又有甚麼辦法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呢?
可以見到,前朝政府對解決貧窮問題虛應故事,只是不斷以派糖敷衍民意,以致貧窮人口愈來愈多,墮入「愈扶愈貧」的怪圈。現屆政府雖然正視問題,制訂了貧窮線,可惜至今沒有提出任何具體扶貧政策。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日出席扶貧活動,又有多個關注團體到場請願,批評當局至今沒有訂出滅貧目標,促請設立低收入家庭補貼、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改善綜援制度、協助綜援人士就業、改革學生資助制度等等。
歸根究柢,扶貧紓困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發展經濟。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任何扶貧措施都只能治標,惟有將經濟蛋糕做大,創造更多職位,讓基層打工仔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才是扶貧的治本之道。香港貧窮人口之所以急劇增長,主要就是因為經濟結構單調,獨沽金融一味,低學歷、低技術打工仔叫價能力低,令他們失去自力脫貧的機會。港府一日不解決這個根本問題,扶貧必然事倍功半。
說一千句漂亮話,不如做一件實事。此起彼落的請願活動,不絕於耳的民間訴求,反映民眾已逐漸對當局解決貧窮問題失去耐性,如果當局不能提出實際政策,對症下藥解決問題,民怨伴隨貧窮人口日益增長,終有爆發的一天。
http://isci.chapinhall.org/wp-content/uploads/2013/06/P3_Gordon.pdf
陽光華夏:編織生活安全網 最怕承諾又落空 03:01
【on.cc東網專訊】 社會分配不公,貧富懸殊,矛盾尖銳,成為內地主要的民怨源頭。如何透過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消除矛盾,化解民怨,避免社會動盪,是執政者必須面對的議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當局承諾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救助制度,編織一張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還要確保網底不破,以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並提出統籌低保制度,建立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健全自然災害救助制度等「五點努力方向」。
儘管內地早已建立基本社保體系,但由於制度殘缺不全,漏洞處處,弱勢社群往往被政府和社會遺棄,連最起碼的生活和醫療也得不到保障,以致經常發生各種人間悲劇。近日多宗基層民眾因無法負擔高昂醫療費而採取極端手段「自救」的個案,已足以顯示問題的嚴重性,河北男子自鋸病腿、廣西癌症老翁自己切腹割腸、重慶農婦揮刀自剖放出腹部積水等等,無不令人觸目驚心。試想想,如果社會救助與醫療體系能提供足夠保障,這些基層民眾何至於拿自己生命當兒戲?正如有網民嘲諷,「教育改革讓人上不起學,醫療改革讓人看不起病,住房改革讓人買不起房。」事實證明,社會救助制度千瘡百孔,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全球事實上,改善社會救助制度,為低下階層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乃執政者應有之義。然而一張不破底的安全網並非萬全之策,只要社會分配不公,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繼續存在,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便難以得到保障。中國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經濟蛋糕愈做愈大,可惜得益的永遠是權貴階層,基層民眾根本無緣分享蛋糕。君不見,內地家庭收入最高一成和最低一成的差距高達六十五倍,全國百分之零點四最富有人口掌握百分之七十的財富,中國的貧富懸殊幾乎冠絕全球,社會不公不義,基層民眾根本談不上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
最諷刺的是,前總理溫家寶曾信誓旦旦承諾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然而現實卻是,多少人房子被強拆、多少人上訪無門、多少人被神經病、多少人被失蹤,他們連基本人權都得不到保障,又有何幸福和尊嚴可言呢?社會不公、貧富分化是中國最主要的矛盾,也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當局承諾建立社會救助制度,編織生活安全網,無疑是消除矛盾、化解民怨的手段之一,但歸根究柢,如果不能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讓貧者有希望,弱者有尊嚴,再多的承諾也是空談。
龍七公:求學之難難於上青天 02:01
【on.cc東網專訊】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中國,這是各級政府喊得最響亮的一句口號,可惜這句口號只是刷在白牆上,說在口頭上。現實中,許多鄉村,尤其是偏遠落後地區,農家子弟的求學路極其艱辛和坎坷,往往超乎人們的想像。近日重慶山區孩童「摸黑爬懸崖上學」的報道,讀來令人心酸。
跋山涉水、攀爬懸崖,這在一般人看來,只是在電視上看到的戶外運動,但對於彭水縣保家鎮原鳳陽村一群小學生而言,卻是他們每天上學的必經之路。每當清晨天色還一片漆黑時,這些小孩就要打着火把出門,踏上十公里長的崎嶇上學路,沿途沒有燈光,沒有成年人護送,還要跨過多條溪流,攀爬近九十坡度的懸崖峭壁,其中最窄的落腳處僅有十厘米,一不小心就會墮崖,隨時有生命危險。
寒冬臘月,為免珍貴的棉鞋進水,孩子們也只好穿着涼鞋走路,腳上因而長滿了凍瘡。這條「火把照我去上學」之路,不僅道出了山村孩童求學之艱辛,更加折射出當局對平民子女教育的毫不作為以及冷漠無情。
又如廣西藤縣陳平村小學生的「撐竹筏上學」,湖南桑植縣張家灣村小朋友的「爬天梯上學」,雲南怒江州福貢縣馬吉鄉孩子們的「溜鐵索上學」,無不步步驚心。如果當局真的關心教育、關心孩子,何不為他們破除險阻,開路搭橋上學?如果當局真的關心孩子,他們又何至於天天玩命出行、冒險求學?鳳陽村小學生「摸黑爬懸崖上學」曝光後,當地政府辯稱,他們也想給孩子們配輛車,接送上下學,但當地路面須達標,且修路難度太高,至今還未通公路,所以沒法派車。這些理由看似理直氣壯,實乃敷衍卸責。山村小道雖然險阻,但路可以修,橋可以架,孩子們的上學條件也可以改善,比如當局可以讓孩子寄宿上學,可以就近另設學校,也可以讓村民整體搬遷到條件好的地方安置,只要政府真心「執政為民」,辦法總比困難多。說白了,孩子上學之所以「難於上青天」,當局「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教育大計 空口白話所謂「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其實只是漂亮的廣告,現實卻是「再窮不能窮政府,再苦不能苦官員」。君不見,不少地方學校破爛如豬圈,衙門豪華卻可媲美白宮。如國家級貧困縣河南台前縣,一邊是高檔的政府辦公大樓和縣官「別墅」,另一邊卻是環境髒亂猶如「難民營」的城鎮中學,六百名學生擁擠在窄小的宿舍裏,玻璃窗上的窟窿用破木塊遮擋。雲南臨滄黃草山小學更是破舊不堪,學校唯一的一間教室也四面透風,沒有像樣的書桌,操場旗杆上窮得十多年來連國旗都掛不起,還有無數孩童因貧輟學。其實,這些地方「孩子苦,教育窮」不是因為國家缺錢,而是地方政府只樂於自肥享受,缺少對百姓的愛心。更悲哀的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某些地方已淪為「百年大計,拆遷為本」。近日,湖南炎陵縣一所由愛心人士捐贈的希望小學,竣工僅僅一年就因政府要引進大型項目而毀於推土機下。這所希望小學的灰飛煙滅,凸顯了地方政府只重經濟政績,輕視孩童教育。如果連希望小學都未能幸免於強拆強遷,如果甚麼教育大計都只是空口講白話,試問孩子還有甚麼未來?國家還有甚麼希望?
王奇
強詞有理:別再侮辱百姓智慧 02:35
【on.cc東網專訊】 內地官方智囊機構巧立名目,建議推出廉潔年金,替官老爺錦上添花,為了掩人耳目,聲稱這是借鑑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做法,屬於舶來品,而不是中國特色產品。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香港公務員退休時獲發的只是退休金或約滿酬金,從來沒有甚麼廉潔年金,內地當局移花接木,將廉潔年金稱為舶來品,根本就是侮辱百姓智慧。
國產官僚就是喜歡自欺欺人,人家好的制度和好的東西他們不學,偏偏別出心裁搞甚麼廉潔年金,臉皮實在夠厚。例如,香港公務員不准隨便收禮,即使只是一張月餅券,也隨時惹來牢獄之災,為甚麼內地不倣效呢?又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或地區都實行官員財產公示制度,這已被證明是對付貪官最有效的利器,為甚麼內地遲遲不推行呢?
公務員遵守法紀,廉潔奉公,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這也要另外獎勵,那麼,那些從來沒有犯法的老百姓,是不是也應該獲發守法年金?有人替官老爺錦上添花,誰又替老百姓雪中送炭?最諷刺的是,廉潔年金制度還沒定案,許多地方政府早就偷步實行,可惜這些官員並不見得廉潔。實際上,相對於巨大的利益誘惑,區區廉潔年金不過九牛一毛,豈能令官老爺們動心。
說到底,反腐靠的是制度,而不是獎勵,執政者老是以掩人耳目的把戲糊弄百姓,自己遲早也被糊弄掉。
陳競立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