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冠業 香港愈來愈不歡迎創業 2013年11月12日 明報
最近有位企業家朋友研究賣盤,詢問我的意見。通常創業者有意出讓生意不外乎兩個原因。其一是生意做得很成功,吸引了投資者或機構買家出高價收購,創業者套現離場(Exit)。除非創業者視其生意如親生子女,或是立志做大做強搞上市,通常這都是創業者理想的出路。其二,生意不過不失,略有微利,猶如雞肋。創業人通常在堅持與退出的十字街口徘徊。
這名朋友,營銷出身,數年前創立了自己的事業。由 One-man band 到中港台都有營運團隊,在行內薄有名氣。在這數年間更曾經進行融資,引入多個策略性機構股東,獲得資金大展拳腳。
在這種營運資金並不缺乏、背後有實力股東撐腰的情下,為何創辦人還是會萌生退意?
請好員工難 難拓展業務
首先,像朋友這類服務型企業,跟律師樓、會計師樓一樣,本質上可擴展性(Scalability)較低,亦即是要拓展收入,便需增聘人手,但成本同時增加,拖低盈利。工資成本不斷上升,勞動市場亦有變化。朋友便經常訴苦道:請人難,請好員工更難。
第二,是來自其他股東的壓力。從以前只對自己交代,到融資後要對股東「交數」,畢竟是兩回事。而且有「外人」進駐董事會,如何在眾說紛紜中平衡各方利益,為企業定出最佳方案,很考主事人的工夫。所以創業人,心中有火只是開始時的推動力;強韌的情緒智商,才是在長跑途中堅持不倒的重要因素。
可能更重要的是,如果主事人覺得出售生意的現值比繼續經營的將來回報更高,賣盤其實是理性的決定。生意講求執行,執行講求心態。所以關鍵是創業者對未來的信心。
分析一輪,其實都不及朋友的一句到尾:「我覺得香港愈來愈不歡迎做生意。」
最近舊同學聚會,有人剛從台灣遊玩回來,大讚當地民風淳樸,悠閒宜居。一席間,移民台灣竟成了飯桌上的熱門話題。我們大都經歷過「太空人」的年代。從九十年代移民潮,到九七後的回流,20多年,一路走來,身分定位轉來換去,其實都是想有更好的發展和思想空間,更是為了下一代有更好的將來。
多元智能是成功創業元素
近年來,香港一直被批評產業過於單一化、科技缺乏創新、社會缺乏創意等問題。面對四周不斷增強的競爭,我們更應投資更多給下一代,特別是優質的教育,啟發他們的多元智能:培育想像創意、訓練適應能力、提升兩文三語,才能使他們在知識型經濟中脫穎而出。
凱洛管理學院-香港科大(Kellogg-HKUST)EMBA 創辦總監 Professor Steven J Dekrey 說過:「適應力和領導力是成功企業家的重要元素」。鼓勵創業,同時推動社會進步。讓下一代也有機會,如香港電視(1137)主席王維基所言,「繼續追尋香港的夢」。
香港中產:退休要1100萬 - 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12日
多勞未必多得,香港人的壓力真的很大!
有保險公司就中產退休生活及期望,訪問中港台約1500位人士。
有46%香港受訪者表示,主要的壓力來自現時工作。
他們同時認為有1100萬元才夠退休後的生活。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