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5 November 2013
從中國會走資嗎? 到改革會失敗嗎? - 陳景祥
從「中國會走資嗎?」到「改革會失敗嗎?」 - 陳景祥 信報 2013年11月22日
中國在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當時最熱門的「問題」是: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嗎?本報作者張五常教授對此問題作了詳盡的分析論述,答案清脆俐落:「會」。事後證明,中國不但走資,而且走得十分徹底,「市場經濟」且正式寫入憲法,走回頭路吃大鍋飯的日子一去不返,如今不會再有人懷疑了。
改革開放至今 35 年,中國經濟創出了驕人成績,增長速度驚人,如今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超過美國晉身世界第一,也是指日可待之事。然而,不斷增長的背後,中國神話是否到了極限?再走下去,中國的經濟和綜合國力可否再上層樓,還是停滯不前,終於難逃大部份發展中國家陷入的死循環、人均 GDP 到了三千美元之後就突破不了瓶頸,無法成為真正的強國?
今時今日,觀察中國前景最熱門的「問題」變成:中國的改革最後會失敗收場嗎?
就這個問題給出答案的經濟學者、政治人物和中國專家數不勝數,鄭永年先生的《中國模式及其未來》是其中一本集中討論及回應中國改革會成功還是失敗的好書。中國政府對批評改革會失敗的言論通常都懷有敵意,認為是反華勢力「唱衰」中國的論調,或不滿中國崛起而製造的負面噪音。
稍為涉獵一下國史的人都會知道,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盛世」的年代不知凡幾,但始終走不出治亂興衰交替出現的宿命;興衰或許是規律 , 然而「盛世」末期出現的通常都是大規模動亂和災禍,人民遭殃,結果在太平盛世的日子,有識之士都會思考如何才能達致長治久安,或起碼在盛衰轉折出現之時,不會發生大亂和震盪。
無可否認,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終於可以過上一段安定和平物質漸趨充裕的日子,然而好日子可以維持多久,仍然是中國人心中一個沒有答案的疑問。近年讀書界廣受推崇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 :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一書,正是探索這個問題的熱門著作。此書非為解答中國的問題而寫,但卻在幾個章節內都提到中國。
作者 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A. Robinson 分析國家為何失敗,提出了廣納型(inclusive)和榨取型(extractive)制度,前者以「民主及重視多元價值的廣納型政治制度」與「廣納型的經濟制度」相互配合,形成良性循環,英國是其中成功例子。至於榨取型的政治與經濟制度結合,只會形成惡性循環,即使短期內會有經濟成長,但定必無法持續。
書中論述中國改革前景的部份不算太多,然而結論卻是負面的,例如第十五章所述:「中國、俄羅斯以及其他一些威權政權儘管目前正經歷某些成長,但除非他們能夠將政治制度轉型,變得更為廣納其菁英階層或有能力促使這樣改變,否則其成就始終是有限的。」這些觀點,絕對算不上新穎,但指出的問題非常實際,即使中共相信的辯證法也如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互為互動的,改革開放徹底改造了中國的經濟基礎,難道上層建築可以原封不動嗎?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 ,是習近平交出的第一份施政網領 , 就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 60 項決定;所謂「全面」,是指包羅了六大範圍,觸及政經社會文化各個層面;至於「深入」,則是從體制入手,改革涉及深層次的制度問題。《決定》被譽為是中國改革的「頂層設計」,是具有客觀性、戰略性、高層次的總體規劃,是中國未來十年以至更長時間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
中共官方文件通常斥着大量政治術語,在長篇大論的枯燥語言之間,要仔細解讀才能看出個中要點。所謂「深化改革」,其實包括六大領域。首先是經濟體制,要點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簡而言之,是「深化」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以市場為主導力量,而不是靠政府指令。
其次是政治體制,重申要堅持黨的領導,但強調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按照《決定》文件的宣示,中國的政治改革不是分權制,也不是投票箱政治;中國不會行三權分立、政黨輪替,但人民的基本權利會得到保障,司法制度改革會加強法院系統的自主性,防止其他政治機關和力量干預。
第三是文化體制,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但是,「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一項,令人擔心是收緊新聞自由的舉措。
第四是社會體制,要更好保持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教育改革,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探索改革以「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大學入學制度。
第五是生態文明體制,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保管理制度,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
第六是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要求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
貫串上述六大領域,整份《決定》文件列出了六十項改革的決定,清晰明確;可以說,目前中國社會不同階層人民群眾的訴求,大部分都已包羅其中,要落實執行這些訴求,無可避免會觸動現有既得利益集團,改革因此絕不容易。關乎制度上的改革,中共雖然有意邁向「廣納型」體制,然而在民主及多元價值方面始終沒有多大突破。
在六十項改革決定裏面,有三項我認為是對大陸老百姓影響最深遠的。
首先是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明晰土地產權,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農村土地可以交易;若這項政策能落實推行,農民被賤價圈地失去最寶貴資產的日子將一去不返,對中國走向城鎮化、結束中國幾千年來農民被政府和地主(現在是地產發展商)剝削的悲慘日子有重大意義。
其次是「有限度」地結束一孩政策,放開「單獨二胎」,即夫婦一方是獨生子女,就可生育兩個孩子,藉此促進人口均衡發展,逐步糾正過去因強制執行一孩政策而出現的不人道強逼絕育及墮胎行徑,還老百姓基本的生育權利。過去即使改革開放觸及到不同領域,但折磨了中國人民逾半個世紀的一孩政策始終無法解禁,這次《決定》正式於放開「單獨二胎」,是一次重大突破。
還有社會保障方面,《決定》提出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統一全國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主要是為解決跨地區流動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障及權益保障的差異。目前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已實現全覆蓋,至2013年10月,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合計8.06億人,把基礎養老金進行全國統籌,惠及全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他們絕大部份都是基層民眾。
這次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涉及經濟改革的內容也很重要,篇幅所限,也許要留待以後再談。中國的改革從經濟體制入手,以市場為主導,經濟誘因大大刺激了人民的生產力,結果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了,然而貧富差距拉大,令社會不安、人民躁動,《決定》文件中針對這些矛盾下了不少工年,改善了眾多普羅大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為中國長遠的穩定發展打下了基礎。
.END 1/2
練乙錚 昨天的甘迺迪.今天的自貿港 - 信報 2013年11月25日
上周五(11月22日)是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甘迺迪遇刺五十周年之日,美國各地群眾紀念活動很熱烈,反映這位替美國做到了「外抗強梁、內除惡患」的領導人一直活在人們心中,特別是戰後的嬰兒潮輩。與甘氏同輩、和他一道上過二次大戰戰場當普通一兵打過德軍日軍、經歷過韓戰冷戰同仇敵愾對付過蘇共中共的那些美國人,儘管日薄西山所剩無幾,卻也是他的忠實擁躉。
(節錄)
.END 2/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