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9 November 2013
溫州今日窘境 中國他日縮影 - 東方日報
溫州今日窘境 中國他日縮影 - 東方日報 2013-11-19
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七十個大中城市的房價銷售變動情況,除了溫州下降,六十九個城市仍然上漲。萬紅叢中一點綠,過度投機後的溫州樓市其實是整個中國的一個縮影。
溫州經濟曾經笑傲神州,溫州模式成為各地競相學習效仿的樣辦,但如今的溫州卻到了生死存亡之秋。現任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甚至發出「金融界不能見死不救」的吶喊,他公開聲稱,溫州社會是否穩定要看十二月,而十二月社會是否穩定則要看金融領域,「如果金融領域今年能挺過去,溫州今年的大局就會穩定。如果出問題了,那就會起連鎖反應。」
作為溫州市的主政官員,陳一新說出如此動人心弦的急迫之言,說明溫州當前的局勢到了何等緊張程度。自從房地產泡沫開始爆破後,當地樓價迅速下降,累積已跌近一半,許多人捲入高利貸危機,當地許多人傾家蕩產,因討債、逼債而自殺或者他殺的不下幾十人。
房價問題 政治挑戰
想當初溫州樓價一騎絕塵,遙遙領先全國各大城市時,當地很多企業家將廠房、家產向銀行抵押,專職進行炒房,如今樓價下跌,這些投資一去不復返,而且還背負巨額貸款,原有的實體經濟亦宣告破產,導致當地的失業率迅速攀升,社會動盪,尤其是目前臨近年關,農民工若拿不到工資,不排除走上街頭,甚至明偷暗搶,出現犯罪潮。
曾幾何時,溫州炒房團成為各地最受歡迎的炒房者,如今這些人已深陷債務危機,自身難保。溫州人過度投機,從富翁變成負翁,但現在有多少人會從中警醒呢?除了溫州,各地的樓價仍然持續攀升,更有人喊出京滬深等一線城市還能再漲二十年的口號,北京師範大學一位教授亦宣稱,北京樓價二十五年後將創造每平米八十萬元的天價。
溫州現在的危機,歸根到底是樓市綁架了經濟,最後變成了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等到接最後一棒者撐不住,整個經濟便全盤垮了,社會亦將出現動盪。中國其他城市樓價目前雖然仍上漲,但其實是複製溫州危機的不歸之路。溫州只是一個中等城市,出現局部的混亂還無礙大局,若全國其他大中城市都出現危機,神州便會天下大亂,屆時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新疆問題、西藏問題等一起爆發,中國將步蘇聯當年的後塵,徹底四分五裂。
中國房價問題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個嚴峻的政治挑戰,是啟動中國走向亡黨亡國的一個起爆點。對很多已做好準備的精英寡頭來說,這場風暴來得愈早愈好,他們已做好了發國難財的準備,而且可以倒逼革命,搶班奪權,但普通老百姓恐怕就要大禍臨頭了。
取消高校行政级别还需回归教育本位 2013-11-19 02:30:07 新京报
“去行政化”的提出,是对舆论关切的积极回应。但真正落实仍有赖各项制度综合发力,如高校经费不能继续受制于行政权力,资源获取不能再以行政级别为依据。核心在于,必须放权给学校和教育者。
■ 观察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对于此前舆论高度关切的高校行政化而言,“去行政化”的提出,应该是一次积极的回应。循此路径,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行政化症结,有望得以破解。
不过,这一规定的真正落实,仍有赖于后续改革的持续推进,有赖于各项制度的综合发力。
其一,必须尽快改变高校经费主要依靠政府划拨的现状。目前,国内高校的经费来源大都要靠政府,这就使得高校既受制于政府行政权力的约束,打下很深的层级制烙印;却也高枕无忧,并不特别担心办学的质量和效率。尽管也需要向有关部门乃至国家负责,向纳税人负责,但很多时候这种责任因为出资主体缺乏特定指向而被虚置。
而一旦经费来源多元化,有社会力量加入,比如成立校董事会,学校的日常运行乃至远景发展就有了更为明确具体的目标,权责也更为明晰,不至于过度依赖行政权力。这样,也容易释放出高等教育应有的活力。
其二,也要改变目前以行政级别作为获取资源依据的现状。仅仅取消行政级别,还远远不够。在一个讲究层级的权力生态里面,行政级别往往意味着地位和资源配置的能力。什么时候高校不再靠行政级别行走江湖了,则什么时候高校也就拥有了办学的自主权。
此外,具体到学校内部的行政化,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就曾说过,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只是“去行政化”的第一步,因为没有行政级别的人,他还可以有行政权力,可能还会阻碍教学科研的自主性。
这就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大学内部,各级各部门都要放权,放权给学校、放权给教育者,改变目前的唯权力观念。
从2010年7月底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去行政化改革以来,政府、社会和公众已经逐渐形成了“去行政化”的共识。如何在下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中落到实处,构建一个界限清晰、权责明晰的教育新格局,对于政府、高校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句话,高校去行政化的关键在于回归教育本位。
□胡印斌(媒体人)
中编办谈行政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部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 新华社 发表于2013-11-18 07:29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作出部署。
■ 简政放权关键是要增加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含金量
■ 县改市等方面要防止 发生相互攀比和失序行为
■ 新一届中央编委明确要求下决心控制住编制增量
简政放权关键是要增加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含金量,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最大限度 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创业活力。 新华社 图
据新华社电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作出部署。围绕行政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
“行政体制改革直接关系政府部门权力格局的调整,某种程度上也是部门利益的调整,各种利益矛盾和复杂问题交织,许多时候绕不开、躲不过。”王峰说,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要解放思想,下决心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王峰表示,要把行政体制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中去谋划,放在全面实施改革的全过程中去推进,到2020年取得决定性成果,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两个作用”优势互补
记者:《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行政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两个作用?
王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说到底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既是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课题。
三中全会提出发挥“两个作用”的观点,这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所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直接关系政府职能定位,对政府职能怎么转、向哪里转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
一方面,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求政府把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事项一律放给市场,切实做到不干预,把政府越位的地方退回来。另一方面,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全部作用,还要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的必然要求。
按照这一要求,就是要把政府该管的事管住管好,把政府缺位的地方要补上去。“两个作用”优势互补、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特色,要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
增加简政放权含金量
记者: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我们如何抓住这个核心来推进这项改革?
王峰: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关键、抓突破口,这个关键和突破口就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大力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简政放权。本届政府已经在此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已经取消和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前不久,中央对地方政府改革工作也已作出部署,摆在首位的一条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按照三中全会“两个作用”的要求,我认为还要持续不断推进这项改革,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关键是要增加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含金量,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真正让企业、让社会、让老百姓感受到、享受到这项改革的成果,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创业活力。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政府部门不要越位,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政府部门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能?
王峰:这就是《决定》提出的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这包括进一步明确需要加强的职能,比如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制定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的提供等。这些都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加强市场监管。据了解,国务院在大力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降低准入门槛、放权搞活的同时,将抓紧研究如何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如何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措施和办法。这就是说一边要简政放权、一边要管住管好,两者缺一不可,都需要同时发力、同时给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记者:《决定》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一系列部署,我们应如何看待这项改革?
王峰: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目的在于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这也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改革目前正在按计划有序展开,其中国务院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大体完成,地方也在抓紧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购买力度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说白了,就是政府不花钱或少花钱养人,要花钱或多花钱办事。对此,改革要求进一步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理顺政府和事业单位关系,推进事业单位去行政化,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加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还要逐步推进一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者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探索推进“省直管县”
记者:《决定》提出了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等,这些改革有哪些指向?
王峰:转变政府职能必然要求深化机构改革,因为机构是行使职能的平台,是行政体制的载体。实践证明有时候如果不下决心动机构,职能转变必然受阻。这就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大部制改革,进一步明确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解决职能关系不顺、机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运行不顺畅、效率不够高等问题。还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关系,明确中央事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以及地方事权的范围,完善政府职能体系,强化责任落实。
同时,要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管县改革等。当然,改革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特别是在行政区划调整、县改市等方面,防止发生相互攀比和失序行为。
提高现有编制利用率
记者:《决定》提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请您谈谈如何管理好编制资源?
王峰:《决定》指出:“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这对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要切实贯彻落实。这是当前相关方面正在努力抓的一件大事。新一届中央编委已经提出明确要求,关键是下决心先控制住增量,强调向改革要编制,向管理要编制,向信息技术要编制。
当前编制管理面临的状况是机构偏多,人员总量偏多,结构不太合理,有的部门和地方人员比较宽裕,甚至一些部门人浮于事,有些地方和部门却人手偏紧。改变这种状况,一要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各地各部门应严格按规定设置机构、配备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在核定的行政编制和领导职数内配备人员。严格控制和减少机构编制增量,最大限度提高机构编制资源效用。二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妥善处理严格控制与满足需求的矛盾,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形式和办法,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于办事上,挖掘潜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效率等,改变以往一增加某一方面的职能或工作就要机构、要编制的做法,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三要严肃机构编制纪律。严格遵守机构编制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严禁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混用,严禁上级部门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事项。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和协调机制,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查处力度,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录入编辑:张珺
让行政化的楼市调控逐步退出 2013-11-19 02:30:07 新京报
《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段话用到楼市就是,楼市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市场,政府应尊重市场规律改进调控方式。
■ 社论
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评论之七
日前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没有具体提及“房价”,但是,很多观察者已经发现,未来楼市调控的思路之变,已经跃然纸上。
就在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月底报告,数据显示,10月房价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呈现上涨趋势的城市,均占绝大多数。其中,10月房价环比上涨的有65个,同比上涨的有69个。
自今年5月以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月底报告,均显示绝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每月环比和同比都呈整体上涨的趋势。这已然充分说明,今年2月启动的以“限购限贷限价增加交易税”为特征的“新国五条”,其平抑房价上涨的功效并不显著。
过于依赖行政化的楼市调控,显然难以实现调控预期。这不仅之于近半年来的楼市调控如此,之于近十年来,其整体功效亦是如此。
本届三中全会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段话用到楼市应该就是,楼市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市场,政府应尊重市场规律改进调控方式。逐步告别行政化的楼市调控已是时候。
故而《决定》没有直接提房价,但是不少内容却也和房价直接相关。如《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如此,通过农地同权同价入市,可以将土地供给和土地定价的权力,从原先地方政府手中逐步交给市场。而理顺了土地市场,才能从根源上理顺住房市场,将土地供给权和土地定价权交给市场,才能砍掉地价持续高企背后的地方政府之手,也就才能给虚高不下的房价降温。
同时,《决定》还提到,建立全社会房产基础数据统一平台,以及“探索实行官邸制”,未来这两项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减少公权力寻租贪腐的空间,而且可以挤出相当一部分住房存量,将会对房价起到一定的平抑之效。
除此之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还明确提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房地产税作为完善税制必不可少的环节,从中长期来说,不仅可以有效调节贫富差距,而且还可有效抑制房地产投资(或投机)冲动。
应该说,围绕楼市调控,我们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已可明确感知,未来我国楼市调控的主导思维,将会从过去的行政化楼市调控思维,转变为市场化楼市调控思维——这其中,理顺土地市场是核心,住房信息公开、官邸制以及房产税扩容是必要辅助。
市场化的楼市调控,通过包括理顺土地市场在内的系统机制构建,虽短期成效不明显,但却可以收到平抑房价的长期之效。基于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断,未来以市场化思维主导的新一轮楼市调控,对短期房价虽不会冲击过大,但是之于中长期而言,我国整体房价将进入平稳、乃至震荡下跌(相较于CPI通胀指数而言)的通道。
当然,市场的交给市场,政府也要做好该做的事情,为社会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服务,不可缺位。相信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到位,行政化的楼市调控将逐渐退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诞生记 2013-11-19 02:30:21 新京报
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发
7月22日,习近平考察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十全大补’、不面面俱到”的要求,文件起草组坚持“三不写”:一般性的举措不写;重复性的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的举措不写。
2013年11月12日下午3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闭幕会,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经表决,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4月24日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到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稿起草工作历经了整整200个日夜。
成立小组 最高领导人任起草组组长
党的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外地调研,就来到了广东深圳。8日上午,莲花山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表示,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201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
2013年4月,新一届国家机构换届选举刚刚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时批准成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担任全会文件起草组负责人,彰显了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重视。
征求意见 全国汇集上万条改革意见
4月20日,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解放军和各人民团体发出通知,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118份意见和建议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北京。从上到下、自下而上,成千上万条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上来。
夜以继日、连续奋战,驻地的灯火彻夜长明。60多位文件起草组成员对《决定》稿框架反复进行集中讨论研究。
4月底到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发表重要指导性意见。
《决定》稿要经得起人民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握全党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回答各方面问题和关切,研究提出改革总体设计和针对性举措。
《决定》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重大改革举措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偏差纠正很难,必须反复论证,使之行之有效、行之久远,不能随意“翻烧饼”,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改革重大举措多听各方意见,最后是政治决断。
《决定》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自觉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改革举措要慎重,但不能什么都不敢干,没有风险的改革是不存在的。不改革,发展难度更大。
深入思考、重点研究,不断深化、不断细化、不断系统化……《决定》稿在多次讨论和修改中渐具雏形。
专题调研 习近平考察土地流转交易
7月22日,农历大暑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调研。在交易所大厅,他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涉农产权交易尤其是土地流转交易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个积极探索。如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通过合乎规范的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一系列问题在下一步改革中要好好研究。
为了深入弄清情况,文件起草组立即成立专题调研小组,并委托有关单位,进农村,访农民,开展有关农村土地问题专题调研。
文件起草组直接调研、委托部门和机构调研、听取专家意见、旁听政协会议……一个个重大改革命题,正是在这样的调研过程中不断得出答案。
文件修改 政治局常委多次调研批示
7月25日,中南海勤政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决定》送审稿摆在了每一位常委同志面前。
会议充分肯定文件起草组工作,要求继续深入研究,对重大改革举措反复论证,增强可操作性,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紧迫问题。
在调研中把握方向,在修改中不断完善。《决定》稿的起草是反复锤炼、不断升华的过程。
半年多时间,80余次分组会议。文件起草组对《决定》稿反复修改,力争每句话都论据充分、精益求精。
改革的文件,要坚持改革的性质;改革的文件,要突出改革的举措。按照习近平“不‘十全大补’、不面面俱到”的要求,文件起草组坚持“三不写”:一般性的举措不写;重复性的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的举措不写。
逐条、逐句、逐字,习近平对文件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都认真审阅,提出许多重要修改意见,倾注了大量心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其他同志也十分关心《决定》稿起草工作,分赴全国各地开展调查研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决定》稿起草提出了重要意见。
民主决策 收2564条意见修改539处
《决定》的形成过程集中了全党全社会智慧。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9月4日,《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中央党政军机关和地方100多个单位,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从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也对《决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9月1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从9月初《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起,不到一个月,文件起草组共收到总计2564条意见和建议。
文件起草组形成提交全会审议的文件稿,充分吸收了关注度高,对全面深化改革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意见和建议。
反馈意见的吸收率超过40%;增写、改写、文字精简等修改共539处;覆盖114个单位,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1120多条意见和建议……
全会审议 上午作出修改下午审议通过
10月29日,政治局会议听取了《决定》稿在党内外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出席全会的204名中央委员、169名候补中央委员,对《决定》讨论稿进行了充分讨论。文件起草组召开全体会议,对全会各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对《决定》稿作出修改。
11日晚,习近平主持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会各组意见和文件起草组修改建议,对修改后的《决定》稿进行审议。12日上午,根据全会分组讨论的意见和建议,《决定》稿再次作出修改。
12日下午3时,散发着墨香的《决定(草案)》摆在每一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的座席上。几上几下、反复修改的《决定(草案)》,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据新华社电
■ 《决定》诞生记
●2012年12月
习近平到深圳调研,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对外传递深化改革信息。
●2013年4月
政治局批准成立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担任组长。
●4月20日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118份意见和建议汇集到北京。
●4月底到7月初
习近平多次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就《决定》稿涉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逐一分析研究,发表重要指导性意见。
●7月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决定》送审稿摆在了每一位常委同志面前。
●9月4日
《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中央党政军机关和地方100多个单位,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9月17日
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共收到总计2564条意见和建议。
●10月29日
政治局会议听取了《决定》稿在党内外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11月9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出席全会的委员对《决定》讨论稿进行了充分讨论。文件起草组召开全体会议,对《决定》稿作出修改。
●11月11日晚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修改后的《决定》稿进行审议。
●11月12日下午
几经修改的《决定(草案)》,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声 音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真正把全会精神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
■ 数说
《决定》文件起草组成员达60多人。从4月24日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到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稿起草工作历经了200个日夜,召开80余次分组会议。
习近平先后3次主持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主持政治局会议、多次主持起草组全体会议,研究部署起草工作,讨论审议《决定》稿。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